苍穹之下读后感800(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5篇)

发布时间: 2023-12-05 19:30: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穹顶之下》,我相信很少有人会把其完整的看完,我自个也是分了几段看完的。那种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这份视频是我今年看到...

苍穹之下读后感800(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

《穹顶之下》,我相信很少有人会把其完整的看完,我自个也是分了几段看完的。那种感觉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这份视频是我今年看到的最精彩的视频,没有之一。这种公益调查(我们姑且这样称呼它)在中国就算是动用官方的资源也是很难完成的,但柴静个人自费居然做出来了,而且还是如此精彩。当然是用了一些以前她做新闻记者积攒的人脉资源,但这仍是不可想象的。换句话说,她做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之类节目和国家部委都做不来的事。仅此一点,我们都应对其竖起大拇指!
调查主题立意不算新颖,雾霾的报道这两年常见新闻报端,但其严实的结构,缜密的逻辑,扎实的数据,再运用网络技术合理穿插视频,配合应景的音乐和柴静真实自然生动的演讲,一气呵成,感人肺腑,带给我们心灵无比震撼。
调查切入由女儿自身的健康需求开始导出,从雾霾是何物?它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抛出设置悬念。接着通过各种深入立体的实地调查求证,结合对比国外成功的治理方法和经验,接着延引出国家能源安全、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建设规划等等我们国家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棘手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归纳数据理性分析问题症结,抽丝剥茧直至病灶,试着寻求解决之道。一如之前的《看见》,没有口号,没有批判,她只是还原事件本身,呈现事物原来的样子,但我总感觉有一巴掌扎扎实实地打在一些人的脸上,连我也觉着生疼。她撕开一道口,让我们得以看见,而更多的思考和行动留给我们……

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
  “拒绝雾霾,还我一片蓝天”这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心声。昨天我看了央视记者柴静的公益片——《穹顶之下》深有感触。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揭开了雾霾是什么?它是从哪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办?雾霾是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小颗粒物,它被吸入人体的呼吸道后给人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它最大的原因来之于我国当前燃煤和燃油存在四大问题——“消耗量大”、“质量低劣”、“缺少清洁”、“排放失控”。北方的许多钢铁厂,大量用的劣质煤不经过清洁,以至黑色浓烟从烟囟排到半空,使我们看不到了蓝天。城市里,每天这么多辆汽车,也会排放出许多PM2.5。但同样日本的东京和我们的北京都汽车这么多,但他们的城市为什么这么干净呢?原因是我们很多车用的油品达不到国四标准,而且很多汽车的排放都达不到要求,这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在体制上出现的种种问题。
  而作为我们现在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们应该少开车,叫大人少抽烟,出门骑车、坐公交,还有一点就是做到不要放鞭炮、烟花,今年过年烟花爆竹声虽然少了,但我想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治好雾霾,我们一定会重新看到蓝天和星星的。

穹顶之下的观后感100字

《穹顶之下》观后感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穹顶之下柴静观后感

我记得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里,针对明代的覆亡曾说,自洪武起,以经济落后的农业部门作为基准,贬抑经济先进的商业部门,勉强保持各地区均衡。加上管理手段匮乏,使得许多技术问题演变为道德问题。是不是很眼熟?
杨小凯在《百年经济史笔记》里则认为,我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奇迹,是在苏联帮助下,通过间接模仿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发展起来的。八十年代的经济奇迹,则是在模仿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模式和亚洲国家劳动密集型模式,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模仿,我们跨越了工业发展阶段,实现了飞跃。
讲这两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第一,技术问题不要上升到道德问题。第二,通过适当模仿,有时候可以跨越阶段。比如污染治理。
柴静的《穹顶之下》,讲了三个问题。大致是,什么是雾霾,为什么会出现雾霾,怎样解决雾霾问题。
通过这个片子,作为一名普通观众,通过围观,对此片存在的争议作如下总结:
1、柴静拍这部纪录片的动机。
2、肺癌跟雾霾是否有关。
3、环保部的权力之争。
4、这部片子为隐形资本操控留下空间。
5、实现环保的跨越式发展,是否可能。
6、关于产业转型的后果。
对于上述争议问题,我是这样想的:
第一,永远把事实摆在人品前头。公知五毛带路美分,都不重要。煽情虽然有碍观瞻,但也无伤大雅。各方摆事实讲道理,雾霾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长期效应,短期效应。柴静拿出了国内顶级专家的数据。反对方要反驳,也该拿理论和数据来说话。
第二,第二点和第五点,才是真正需要研究的课题。但责任不在柴静,在专家。
第三,环保部是否借此进击。让一个理应发挥作用的部门,回归他原本的作用,这有问题吗?再说柴静的纪录片要是能决定一个部门的地位,那倒是很可观的影响力。你们想多了。
第四,关于产业转型的负面作用。请参阅新闻联播。
第五,这部纪录片能够在如此敏感的时间点播出,高层态度很明确。
第六,能源企业要转型私有化。
我同意柴静的一个观点,保护是没有办法创新的。制定公平的市场环境,是良性循环的基础。
其他观点从略。
本文标题: 苍穹之下读后感800(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5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80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读后感(建筑安全教育心得体会 知道的发一下)鲁仲连一言救赵读后感(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入世救国的高人 妙言脱困的高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