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28 12:43: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最盼望的就是能把课上好,能把学生教育好。这份心愿要变为现实,是要讲方法讲策略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表达的“温和...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作为一名教师,最盼望的就是能把课上好,能把学生教育好。这份心愿要变为现实,是要讲方法讲策略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表达的“温和而坚持”的沟通方法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在教学实践中,我见到过有老师会认真地做一些错事。

比如:有学生在教室里犯了一些不是很严重的错误,老师没有讲方式、讲策略地处理、化解,而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叫家长、在教室公开场合公开批评,人为的放大和激化了冲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觉得学生犯错时,教师进行教育天经地义——我是极度负责的老师。教育行为本身肯定没错,但是,教育过程可能就错了,毕竟过激的沟通和处理的方式,让学生只关注了情绪而没有关注自己的成长。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沟通方面的技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非暴力沟通》一书,全方位多维度的进行了叙述。

非暴力沟通可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互动、营造安全与信任的学习环境,是师生能够积极互动,学生开心学习的最重要保障。当师生在课堂上感到人身和心理安全时,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去,只有一个让人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愿意积极参与学习。很多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是缺乏安全感的。从课业上的压力到成绩排名,从人际关系到肢体冲突,校园中有许多让人感到不和谐和不稳定的东西。

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认为,要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就需要消除那些羞辱、责备、苛求、批评的语言。这类语言往往以习惯性思维为基础,妨碍人们爱心的流露,容易导致暴力。杜绝暴力的沟通方式,意味着让爱和尊重融入生活。

除了非暴力的语言以外,非暴力沟通的另一方面是关切地倾听。非暴力沟通提醒教师们要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彼此理解,乐于互助。教师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然而,用全身心倾听他人并不容易。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老师习惯了训导和说教的角色,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这正是阻碍学生走近教师、影响师生有效沟通最大的障碍之一。

作为教师,如果不能走出经验的限制,如果缺乏每一颗生命是独特的、需要特别对待的态度,我们很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本着一颗好奇心,面对发生在孩子生活中、发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的一切,可能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是伤害。

教师职业并非随时都有掌声,尤其是面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时。当一些不如意发生时,如何真诚地表达自己,缓解矛盾,解决问题?非暴力沟通理论指出,听到不中听的信息时,我们通常会有四种选择:一是责怪自己,二是指责他人,三是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有技巧的处置,比硬性的交锋和对抗有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大爱教育情怀的引领下,教师平心静气的面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得已时候还得面对不论理的、甚至是狗屁不通的逆反期学生。其实,这些孩子大多数也并不是狗屁不通,而是他故意在跟老师家长较劲,他用自己的行为寻求外界的关注。不管怎样,小的教育事件没有小的教育,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越来越好才是教师职业价值最好的体现。难啃的骨头,难攻的山头,攻克之后往往最容易让人获得成就感。

非暴力沟通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实践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再遇到让自己生气、郁闷、忧虑的情况时,可能看到感受到的是学生美丽的需要,我们可能会更加平和的面对和处置。那样,我们每个人的教育人生必然充满阳关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正在学习非暴力沟通,给大家分享下目前所感。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刀子嘴豆腐心”“说话直”“都是为你好”特别是亲人或者是关系好的人说一些或者做一些让自己接受不来的事或者话,用这样的句子当挡箭牌我们只好哑口无言,以后我们可能就会越来越少的沟通。

  我自己也是属于很直容易急的人,遇到事情就容易着急,然后说话音调会太高,语气会严肃,让对方不爽,特别是我老公。相处这几年争吵大都是因为这,其实事情都是可以解决,大家都是受不了这个态度。这就是《非暴力沟通》讲的”常常把请求变成命令“

  《非暴力沟通》讲的时候会列出具体事例,让我们能真切的理解到要讲的东西。

  目前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与人交流时想说明观察到的现象,不要夹杂个人观点金象评论。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不带有色眼镜看事物,不要贴标签。

  诚实的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们跟对方交流时会不好意思说,就来委婉的。听着就不容易知道哦我么的具体需求,只能猜测,想中彩票一样。才对的几率很低。

  4岁的女儿,看到想吃的东西会说“妈妈我很饿”,也许是刚吃过饭下楼,碰都卖冰糖葫芦的。吃完饭的时候,奶奶回问她“希希,喝碗粥吧?”不想吃的话她会说“我在幼儿园刚吃过饭,我不饿也不渴”,转眼她自己会去拿饼干吃。

  如果她直接“我想吃冰糖葫芦”,我们就会给讲,不可以,怎样怎样不好,孩子也会回了曲线去提需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学习了沟通技巧,却改不了说话习惯,刚刚用好一次,又来一波争吵。

  说白了只有沟通技巧是不行的,要让他成为习惯才好。对于原生家庭的沟通方式,已经深入骨髓。如果是和风细雨式的倒无所谓,如果是狂风暴雨式的,那一时半会估计没戏,得慢慢改变,慢慢适应,慢慢养成习惯。

  今天听了《折叠北京》,是一部得了雨果奖的中短篇小说。说是科幻,却赤裸裸的反映着现实,三个层级,三种世界,拥有24小时的第一层次,拥有16小时的第二层和只有8小时夜晚的第三层。现实中的高层国家干部们和马云们等等他们应该算是第一层级的吧,他们24小时担负着万人级以上人们的生活工作等的责任;再说中间阶层拼了命的学习,努力工作,希望挤进更高层级;第三层则工作8小时生活娱乐两不误。虽然比较片面,但也是部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看看自己是怎样的生活,有想要的是怎样的人生,再看看暴力沟通对象的有是怎样的,想要怎样的?是不是会更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平和再多一分宽恕。实行起来非暴力沟通是不是就会顺利了多。

  写给需要的你,还有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说一下昨天晚上家里发生的事。因只有我参加了学习小组,孩子爸爸并没有参加,可能就和我不是很同步,做事比较鲁莽一些,不能做到积极倾听。

  昨晚儿子洗脚的时候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孩子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孩子一下,并训斥:“干嘛呢你,地板怕水不知道啊!”孩子马上就委屈的掉眼泪了,但是又不敢哭出声,压抑着抽泣。我看到了后连忙对他说:“儿子,你是不是很委屈,如果是就大声的哭出来吧!”儿子听了我的话后就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过去抱了抱他,拍了拍,对他说:“哭完告诉爸爸怎么回事就好了。”儿子哭了几声就不哭了,告诉爸爸:“我的洗脚水打热了,我把2只脚放在盆边上,一只脚太用力,踩翻了。”爸爸很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我以为你跟妈妈闹脾气,故意打翻的呢,爸爸错怪你了。请你原谅。”儿子点点头,算是勉强原谅了爸爸。

  睡觉的时候我和儿子谈论这事,并表扬他没有对爸爸发态度,但是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要表达出来。事后,我对爸爸也进行了沟通,怎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打了孩子,爸爸也特别后悔.其实他也在看书,但是同我一样,运用起来还是比较生疏,希望他将来也加入学习小组,我先自己努力变好,慢慢影响他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文丨张捷。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五章,感受的根源。书中第一部分讲到,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的感受的根源,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感受。想想自己在生活中,只是浅表的意识到前两种感受,不是内疚就是指责别人,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书中第二部分讲到有助于人们健康成长的七种需要,比较具体,我们认识到人们的需要是什么。书中第三部分讲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告诉我们非暴力沟通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关心他人。在生活中,最近我们家的关系比较和谐,我娃她爸以前很不喜欢我说话语气和方式,以前他做家务什么的,不是很愿意,但还是做了。最近通过学习,改善自己的说话方式和积极倾听。周末本来我早上做早餐,谁知孩子她爸七点钟自己起来做早餐,带娃的的时间也比往常多了,晚上也给娃讲一会绘本故事。

  书中说的只用了一点,其它很多部分目前运用到生活中,一下子还有点距离,有时候不忙的时候,会想想刚才的表达是否满足自己需要和体会到他人感受。通过每天的学习,自己的生活会改变越来越多,同时也谢谢各位同学的每天陪伴,相信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几年前就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看了三十多页,感觉和结果导向思维有点相似,因为个人原因搁置了。想着等以后再看,通常等以后再看的书都等不到以后了,书太多,能静下心来看完的很少。

  前几天你给我发了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我才又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因为是同读一本书,所以看的很认真。慢慢的发现这确实是结果导向思维。不过更有艺术,既看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也关注对方真实的内心。不带评论的表述事件,艺术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又不强求别人满足自己。

  如何表达愤怒这章,我看的哈哈大笑。因为电子书有很多人的评论。每个人都会有愤怒的时候,当出现这种情绪时,请关心我们自己的内心,我内心有什么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满足我的需求呢?

  我想,非暴力沟通大概就是用艺术找到真实的自己,关心爱护真实的自己。也引导他人找到真实的自我,关心爱护真实的自我。

  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因你而遇见它,也遇见我。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认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讨论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观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需要感到羞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认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交流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需要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未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态度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满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这本书其实有点戳着我的内心,自己从前认为正确的做法,但是在过程中,我正在不知不觉的“暴力”对待他人。而我在这本书中渐渐学会了如何更好对待他人和更爱自己。

  “我这个人说话直,你别介意。”是我以前经常说的第一句话。而现在,我想对以前的自己说:“对不起,我介意。”我一直以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不管说话的方式是什么,别人都可以接受,但是事情好像并不是这样。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果你无法接受我的“忠言逆耳”,是你的小肚鸡肠。

  说到这儿,真的要感谢那些一直在包容我的朋友们。但是我无形中的“暴力”一定曾经让我的朋友们受伤。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非暴力沟通真的是创造幸福的沟通方法。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倾听,学会爱自己。用“祥和的语言”去对待“暴力的语言”,这比恐吓更有效果。人类很自私,都具有自我保护的功能。书中其中一个章节给我很深的启示,他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爱自己。把自己放进一个大环境中,学会爱自己,爱别人。但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当我明白了自己的需要,同时试图用理解自己的方式去积极理解别人,我和父母现在的沟通也是如此,毕竟能和最珍惜的人进行成功的沟通是多么幸福的事。

  我想我会反复琢磨《非暴力沟通》,积极地将它带进我的生活中。我想当我学会正确地和别人沟通,这也是爱他人和保护他人的体现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最近参加了读书会,连续集中看了《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非暴力沟通》,前两本书里,我认知到了很多沟通技巧,而《非暴力沟通》却让我发现了爱和和谐,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点感动。

  我们生活在关系之中,冲突对我们来说在所难免,它带来两种结果:更亲密的关系或者更坏的关系。在冲突中,我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内心的宁静在冲突中被打破,只有用语言的暴力来维护心中的和平,可是在这个时候,心中已没有了爱。

  而“倾听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当我心中悠闲的观察那个“冲突”,用心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发现我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而我就越不怕与对方坦诚的沟通,在沟通中,我感受到了爱与和谐。可是想要获得这个能力太难,当我内心感到煎熬时,却要全然放下自我,全身心倾听对方,我感到异常的痛苦,但是心中的“爱”终究会给我指引,让我在善中绽放。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读书是为了找到努力的方向,而到达彼岸却是需要时间来修炼的。”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写到:“美是最高的敏感性,不是对自己痛苦和焦虑的感受,而是包含着整个人类的生命。只有在“自我”之流完全枯竭时美才会存在。当“自我”不在时,美就存在了,随着对自我的放弃,美的激情就生起了。”希望在冲突中,我能努力的洞见事实,倾听对方,获得内心的平静,发现爱和美。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本书了,跟着精进小组一起前行了两个月了!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说话性子急,有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火。看了《非暴力沟通》,尽量学着沟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这里动动,那里动动,什么都想动。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停的时候乱走。但是转眼通过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当然最关心的是他所关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别出格了我会提醒他,因为在家里我很少让他吃糖果。到了商场,导购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导购给孩子吃了一颗,孩子吃了很喜欢吃,吃完还往口袋里塞。我看着觉得脸都红了,我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样吃完了还往口袋里塞别人会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脸色不好看赶紧都放下了,导购看见了说没关系,糖果放在那就是给小朋友吃的。儿子比较爱面子在乎别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里塞了。

  儿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秀的,特别喜欢阅读,上进心挺强的,对待同学和家人都比较友好。六岁半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把铅笔字和毛笔字都写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时候强多了。知道现在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问题,如果我改变了脾气不骄不躁,孩子将会更加优秀!

  感恩遇到精进小组,一起前行,共同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员劝摊贩遵守市场规定,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受伤。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时候的确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偏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那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是国际性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化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且倾听他人。”

  读了这本书之后,回想起来,我发现似乎有很多次的争吵、埋怨、不满的事情如果用上非暴力沟通,情况就会变的很好,记得前段时间,我跟妈妈吵了一架,因为我总是喜欢在房间梳头发,而我的头发又喜欢在喜欢在梳头发的时候掉很多头发,妈妈就很生气,觉得这样子不好,问我为什么不去卫生间梳,我是因为我梳头发要对着镜子分刘海,早上起来头发实在太乱,但我当时心里憋着气,就回了句,我喜欢呗,你管我。妈妈顿时气了个倒仰,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我应该学着引导着妈妈把生气的情绪都说出来,或许那时我也已经冷静下来,并能把这次冲突解决好。由此可见,如果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吵,会多一点好的沟通。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让生活多一点“爱与和平”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对,在上班的时候写读后感有点不太地道。但雨声加上耳朵里穿来温馨流淌的轻音乐,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和感恩。

  这几年看了很多书,心变得越来越柔软,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动容易看到美好的东西。虽然作为人还是有很多难以消灭的弱点。这何尝不是一种体验。

  本书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挖掘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当时我还说,我不赞同这句话,当我能找到反驳你的理由时我再去反驳你。但,他是对的。无论这句话看起来多么自私。

  我们痛苦,难受,伤心,开心,委屈。很多人把让自己有这种体验的原因归结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害怕什么。关闭了走去自己内心的大门,却在别人面前搅乱是非。于是争吵,暴力,冷战。伤害了双方。

  闭上眼睛,好好去问问心里那个声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对方,不带任何提前预见的标签去体会对方。全身心的去帮对方找到他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更真诚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会被打开。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世界会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这几天空闲读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刚开始仅仅把它当成心灵鸡汤类型的书。打算就这样翻翻就得了,但是实际上看完以后发现确实是一本好书。

  作者首先讲了问什么要非暴力沟通,作者早年生活在南非,在那个年代,他被白人当成黑人,而黑人又把他当成白人,因此两头受欺负。后来作者去了美国,在美国他也没有因此受到公平的待遇,他经常会被美国人当成犹太人,也会因此经常挨打。他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暴力事件,多人在这场冲突中丧生。这让作者明白原来暴力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让问题严重。

  《非暴力沟通》还说明了非暴力沟通的意义。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话概括了它的意义:虽然我称非暴力沟通为“沟通方式”,但它不只是沟通方式。它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评论和观察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非暴力沟通的主要点是表达,比如表达观察结构,表达感受,表达需求,表达感受,表达请求。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来处理,一切以需求为中心。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学会沟通和表达。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常宝藏的一本书,沟通类的No.1,读到结尾非常亲切,亲切的想流泪,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言传大于身教。作者的外婆就是舅舅最好的老师,而舅舅也在用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同时我们也因结缘此书而受到影响。

初读一遍觉得模模糊糊,具体总是不知道该怎样应用,不知道如何挖掘对方真正的需求,只会问第一句,第二句就感觉聊不下去了,反思了一下,应该是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不晓得自己脱口而出的话背后到底是出自什么动机,所以才不会对别人提出问题,我想这需要刻意练习,只是没有人纠正。我想多思考多反刍一定会有变化的。

非常经典的一段对话:

非暴力沟通实例

一位先生临死前的谈话

有位病人已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在他被送往医院前,一位前来协助的护士以及他夫妇两人在他家中有了以下一段对话。谈话一开始,他太太就谈到了他们的家庭护士。

太太:“她不是一位好护士。”

护士:(体会这位太太的感受和愿望)“你希望护士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

太太:“她什么都没做。只要他的脉搏稍微快一些,她就让他停止走路。”

护士:(继续体会她的感受和愿望)“他很少活动,你担心他无法恢复健康,是吗?”

太太:(哭了起来)“是的,我真的很害怕!”

护士:“你很害怕失去他?”

太太:“是的。我们一起生活了一辈子。”

护士:(注意了解她的其他感受)“你担心,如果有一天他走了,你将无依无靠?”

太太:“我无法想象,没有他,我怎么活下去。他总是在我身边。”

护士:“所以,想到自己要一个人生活,你感到很凄凉。”

太太:“除了他,没有人会和我生活在一起。你知道,他是我的全部。我女儿甚至都不和

我说话。”

护士:“想到你女儿,你似乎就很伤心,你希望你们的感情能好些?”

太太:“是的。但她很自私。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生孩子?生孩子有什么好?!”

护士:“听起来,你很失望。在你先生病重的时候,你希望能有亲人在你身边。”

太太:“他病得这么重,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除了你,我甚至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他总是沉默不语……你看看,他一句话也没有!”(她先生仍保持着沉默)

护士:“你是说,在这困难的时刻,你希望你们两个能互相支持?”

太太:“是的。(她停了一下,然后,提了一个请求)我想请你用刚才谈话的方式和我先生谈谈。”

护士:(想了解这位太太的目的)“你希望他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太太:“是的,是的,就是这个意思!我希望他愿意讲几句。我想知道他现在的心情。”(通过护士的帮助,这位太太意识到自己的愿望并提出了明确的请求。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们常常并不了解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我们看到一个明确的请求——“请你用刚才谈话的方式和我先生谈谈”——如何成为献给另一个人的礼物。护士现在就可以采取行动来满足这位太太的心愿。这改变了屋内的气氛——因为她们成为“同事”,开始“一起工作”。)

护士:(转向那位先生)“听了你太太刚才和我的谈话,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先生:“我真的很爱她。”

护士:“你愿意现在和她谈谈吗?”

先生:“是的,我们需要好好聊聊。”

护士:“你病得这么重,你愿意告诉她你的感受吗?”

先生:“感觉不太好。”(我们常用“好”或“坏”来描述感受。使用更为具体的词语,将有助于他太太更好地了解他的感受。)

护士:(帮助他进一步表达感受)“你担心你的病治不好吗?”

先生:“不,我并不担心这个。”(注意:护士猜得不准确,并没有妨碍他们的交流。)

护士:“生活变成这样,你感到恼怒吗?”(由于这位先生难以表达他的具体感受,护士就继续协助他。)

先生:“不,我不生气。”

护士:(这时,她决定直接表达她的感受。)“我有些困惑,不知道你具体是怎样的感受。你可以说说吗?”

先生:“我想,我是担心,我不在她身边,她怎么办。”

护士:“你担心她无法独自面对生活?”

先生:“是的。我怕她没有勇气活下去。”

护士:(她知道临死的病人常常因为惦记亲人而放心不下。有时,病人需要他的亲人告诉他,他们准备好了面对他的死亡——这样,他才可以放心地离去。)“你是否想知道你太太现在的心情?”

这时,他太太加入了谈话。当着护士的面,他们开始亲切地交谈。在上述的对话中,太太开始时表达的是对家庭护士的不满。随着对话的深入,她意识到,在这人生的艰难时刻,她极为渴望加强与先生的联系。
非常佩服护士的提问,我喜欢并且我要修炼这门课程。

对于我来说还是太难,我想需要多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每天刻意练习一下,加入清单计划。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是一本想要安利给全世界的实用性沟通教科书。

  在翻开书之前我从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阅读体验,很有趣啊,是很久没有读过的标准科研文章型指导读物,读起来逻辑通畅条理清晰,实操性这方面怎么说呢,是一种要让人一点一点潜移默化从而达到纯熟运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中国人也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我们总是更期待别人通过自己的字里行间来感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更吝啬于真诚通透地表达,这样反而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及隔阂。(看完书发现其实所有人类都有这种依赖性造成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旨在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表达以及沟通,更或者说,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认识以及表达自己。观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引起情绪的真实需要,从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别人,帮助别人,传递“非暴力,爱自己”的精神,以达到沟通的效果。

  观点和理论非常实用,阅读的过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况,不时在想“如果运用非暴力的沟通方法应该怎么表达呢”,练习的这种过程其实也很有趣。至于具体实际操作,其实真的挺难,因为这种沟通方式需要顺畅的沟通环境或者说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间,而现实生活中,哪怕自己内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沟通想要去爱人人,但是当遇到铜墙铁壁一般拒绝沟通的对象,或者说一时之间的情绪波动,(就比如真正在路上开车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还是会很苦恼于难以控制自身情绪,无法熟练运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还是会尽量去做去练习吧,如果真的能熟练运用感觉还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这本书读完了很长时间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没有时间来写这个读书笔记。等到我开始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发现很多内容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我读过的书,大多数是这个情况。

  很久以前,我立过一个flag,我说每读完一本书一定做一个读书笔记。现在,我很庆幸我立的这个flag,因为我发现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其实又将书读了一遍,温故而知新,而且,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并不多。

  我对心理学类的书比较感兴趣,因此,这本《非暴力沟通》也不例外。

  书的作者,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也就是此书),也因此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虽然这本书叫《非暴力沟通》,但是,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套实现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学。

  如书中所讲,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是留意一下现实中的谈话方式,我们发现,有一些话确实会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等,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和敌视。

  这本书的核心,希望是通过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加强人与人的联系,既充分表达自己,又能够去理解他人,实现人与人的和平相处。书中所讲的运用非暴力沟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并不怀疑,只是我感觉做到那样并不容易。Anyway, just do it!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出于提高沟通技巧的目的拜读了这本书,却发现自己的目的一开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认为一切的沟通技巧都是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理解、接纳和爱,而不是强化沟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书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模式的主要原则有点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视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内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对自己和他人内心声音的倾听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做好倾听就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感受,更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终达到加深彼此联系、减轻双方痛苦的目的。

  我个人觉得文中有两点很值得提起。第一,观察不同于评论,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我们往往对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评价而不是单纯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而评价,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会有过于抽象和体现自己价值观的弊病,在与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达自己的评价,很可能遭到对方在价值上的抗拒,从而增加彼此的隔阂。第二,区分请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区分,其实不然,区别的关键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是在对方听到你的问题后你的第二个行为对他的影响,譬如,你想对女朋友说,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电影,她在听到你的请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对此的反应是,你对此很失望或者指责她的自私,那明显不属于请求而属于命令了,对方即使答应去看电影,也是出于内疚或者担忧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乐意的心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这本书由老师推荐的,其实我也只是看了序言和一则故事,但是却觉得格外值得阅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写的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说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希望在与他人接触时受到伤害;同时当今的社会关系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人做出评判以此来确认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出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缺陷,在沟通时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在沟通中改变甚至缺失。以上的原因导致与人有效的进行沟通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非暴力沟通是增加与人沟通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就拿我之前经历的一件事情来说吧:学校组织了研学旅行,要出发时发现名单上并未出现我的名字,我焦急的有点烦躁,负责人让我打电话联系老师,可我联系老师时,语气既不尊重又处处展现着“暴力”,可老师那时的声音听起来明显是被我吵醒,可我依旧得理不饶人,老师也依旧耐心指导我,帮助我。在我终于如愿以偿后,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当初的行为多么的不好,我就得老师和我说的一句话:“以后遇事要冷静点。”确实,我是个不太能冷静下来的人,我也后悔了,我为什么不能冷静坦然地去处理问题,为什么要对他人使用“语言暴力”,我很懊悔,倘若当时我可以理智一些,不使用“语言暴力”,那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非暴力沟通》确实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书,用非暴力来让爱融入世界。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外面在下雨,我在上班,对,在上班的时候写读后感有点不太地道。但雨声加上耳朵里穿来温馨流淌的轻音乐,内心是满满的感动和感恩。

  这几年看了很多书,心变得越来越柔软,容易幸福的容易感动容易看到美好的东西。虽然作为人还是有很多难以消灭的弱点。这何尝不是一种体验。

  本书像是看了第二次,又像是第一次看,把沟通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挖掘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有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任何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当时我还说,我不赞同这句话,当我能找到反驳你的'理由时我再去反驳你。但,他是对的。无论这句话看起来多么自私。

  我们痛苦,难受,伤心,开心,委屈。很多人把让自己有这种体验的原因归结在他人身上,未曾深深的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害怕什么。关闭了走去自己内心的大门,却在别人面前搅乱是非。于是争吵,暴力,冷战。伤害了双方。

  闭上眼睛,好好去问问心里那个声音。去用手感受一下急促的心房。去深深的呼吸。去接受自己。

  再重新感受对方,不带任何提前预见的标签去体会对方。全身心的去帮对方找到他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更真诚合理的方式,相信很多僵局会被打开。

  站在宇宙中心,呼唤爱。世界会更美好。

  哈哈哈哈哈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梗概】

  “非暴力”一次来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到暴力,人们往往只联系到身体暴力,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对一个人的指责,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隐蔽,而且后果也更加严重,因为身体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沟通认为作为人,我们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倾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进而建立一种彼此理解,互助友爱的关系。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我们的自我关系,我们总以为是他人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其实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们产生情绪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可以静下心来静静体会自己内心的需求,负面情绪就会逐渐得到缓解,自我了解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非暴力沟通促使我们出于爱的目的发生改变,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力量。

  【评价】

  练习本书所讲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达到有效沟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与自我的对话,进一步了解自身,减少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重点】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描述真实发生的事,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区别于评论)

  她没有给我回消息(评论: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开心,难过,还是忧郁(区别于想法:我觉得……)

  我感到有点难过(想法:我觉得她应该及时回复我)

  3.需求:我们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4.请求:你想让对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发消息有空时及时回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这周我们读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请求帮助、用全身心的倾听以及倾听的力量。当我看到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着,特别是针对于我们女性朋友们,往往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却会忽视个人的需要。

  在讲解里面的案例时,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想要的东西只要一开口便会遭到反对或者各种理由搪塞你,渐渐地就不再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包括现在结婚了,也是如此。看到情人节别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会生闷气,没好气的针对老公,情绪就会波动。看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心里想要的,也会莫名其妙的对孩子吼几声,所以让自己成为“情感的奴隶”。

  老公喜欢打游戏,即便孩子写作业,他只会沉浸在游戏中,把游戏声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这个现象,就会有无名火涌上头,不管孩子,不做家务,越想越气之下,便是大发雷霆的对他说:“天天只会打游戏,打游戏。”而他看到我这样,跟没看到一样,继续玩,所以这样的争吵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现在我看了《非暴力沟通》以后,说话的语气和情绪慢慢都会缓和一下,边试着表达内心的想法,让他知道我的需要。便会对他说:“我建议你把游戏声音关小点儿,这样宝宝注意力才会集中起来写作业,不容易跑神。”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会那样做,现在打游戏都会关掉声音,这真的让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后有种愉悦的心情!

  这让我明白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是多么的痛苦!直接说出来,还会获得对方的积极回应,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本书了,跟着精进小组一起前行了两个月了!今天读了《非暴力沟通》深有感触,觉得这本书太适合我了,我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不会沟通,不会说话,说话性子急,有时候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发火。看了《非暴力沟通》,尽量学着沟通。

  今天上午一家人出去逛街,孩子一路上这里动动,那里动动,什么都想动。用大人的角度看是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停的时候乱走。但是转眼通过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当然最关心的是他所关注的零食玩具,除非孩子特别出格了我会提醒他,因为在家里我很少让他吃糖果。到了商场,导购桌子上放了一盘水果糖,导购给孩子吃了一颗,孩子吃了很喜欢吃,吃完还往口袋里塞。我看着觉得脸都红了,我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样吃完了还往口袋里塞别人会瞧不起你的!”孩子看我脸色不好看赶紧都放下了,导购看见了说没关系,糖果放在那就是给小朋友吃的。儿子比较爱面子在乎别人的想法,再也不往口袋里塞了。

  儿子总体来说还是比较优秀的,特别喜欢阅读,上进心挺强的,对待同学和家人都比较友好。六岁半的孩子能够静下心把铅笔字和毛笔字都写的很好真的很棒了,至少比我小时候强多了。知道现在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问题,如果我改变了脾气不骄不躁,孩子将会更加优秀!

  感恩遇到精进小组,一起前行,共同进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之前没有意识到,语言是一个tricky的工具,这个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当,会带来多大的误会,造成多大的伤害。

  于是我寻求这本《非暴力沟通》的帮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时存在的种种问题,确实收获很大,让我对沟通本身有了全新视角的认识。

  这本书不是一本讨论语言技巧的书,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话术,不是教你如何说话更好听。书中强调通过沟通,将对话的重心落在体会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这不正是我们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吗?同时这本书讲的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观察替代评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这些都在教我们如何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

  通篇读下来,我为自己过去沟通中夹杂的暴力和评判感到震惊,为自己拒绝尝试了解对方感受和倾听对方需要感到羞愧,这些问题也全都指向我对自身感受的认识不足,自己还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语言就已经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给和我交流设下了重重阻碍。

  书中介绍的非暴力沟通模式,还需要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希望自己在未来与人的沟通中能够做到:1.诚实的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用爱和合作的态度感知彼此,化解问题和冲突。让身边的人能够感受到尊重、理解和关爱,让自己充满爱和能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假期七天,和陈一诺共同阅读学习了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非暴力沟通让我学习了神奇而平和的沟通方式,认识到了其实在平时教育中存在的隐蔽式暴力,不仅会加大彼此的矛盾,问题也得不到解决,书中强调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要素让我受益良多。

  首先,充分认识观察与评论的重要性,可以引导她全面打开自己的感官,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保持客观的视角来描述事物,这一过程中,对她语言表达的提升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自己而言,反思如何正确的观察她的行为,不应盲目的给她贴上负面标签,正如那首诗里所说“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其次,印象深刻的第二要素体会和表达感受,重点学习了怎样引导她敞开心扉,正确的表达她自身当下的感受,包括教会她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这也是以往沟通中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其中也让我明白了倾听的力量,我必须躬下身子全身心的倾听,才能听到她发自内心的感受及需求。

  非暴力沟通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沟通之门,同时也架起了家庭表达与倾听的桥梁,七天时间很短,非暴力沟通中要领悟及实践的要点及技巧很多,沟通是双方面的,接下来我们会花时间继续认真学习,乘着非暴力沟通的翅膀,带领陈一诺共同到达爱,理解,和谐的教育彼岸。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最近参加了读书会,连续集中看了《正面管教》、《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非暴力沟通》,前两本书里,我认知到了很多沟通技巧,而《非暴力沟通》却让我发现了爱和和谐,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有点感动。

  我们生活在关系之中,冲突对我们来说在所难免,它带来两种结果:更亲密的关系或者更坏的关系。在冲突中,我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内心的宁静在冲突中被打破,只有用语言的暴力来维护心中的和平,可是在这个时候,心中已没有了爱。

  而“倾听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当我心中悠闲的观察那个“冲突”,用心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发现我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而我就越不怕与对方坦诚的沟通,在沟通中,我感受到了爱与和谐。可是想要获得这个能力太难,当我内心感到煎熬时,却要全然放下自我,全身心倾听对方,我感到异常的痛苦,但是心中的“爱”终究会给我指引,让我在善中绽放。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读书是为了找到努力的方向,而到达彼岸却是需要时间来修炼的。”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写到:“美是最高的敏感性,不是对自己痛苦和焦虑的感受,而是包含着整个人类的生命。只有在“自我”之流完全枯竭时美才会存在。当“自我”不在时,美就存在了,随着对自我的放弃,美的激情就生起了。”希望在冲突中,我能努力的洞见事实,倾听对方,获得内心的平静,发现爱和美。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让我相见恨晚的书,那就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是国际性和平组织非暴力沟通中心的创始人和教育服务主管。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化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让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且倾听他人。”

  读了这本书之后,回想起来,我发现似乎有很多次的争吵、埋怨、不满的事情如果用上非暴力沟通,情况就会变的很好,记得前段时间,我跟妈妈吵了一架,因为我总是喜欢在房间梳头发,而我的头发又喜欢在喜欢在梳头发的时候掉很多头发,妈妈就很生气,觉得这样子不好,问我为什么不去卫生间梳,我是因为我梳头发要对着镜子分刘海,早上起来头发实在太乱,但我当时心里憋着气,就回了句,我喜欢呗,你管我。妈妈顿时气了个倒仰,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我应该学着引导着妈妈把生气的情绪都说出来,或许那时我也已经冷静下来,并能把这次冲突解决好。由此可见,如果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争吵,会多一点好的沟通。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好,让生活多一点“爱与和平”吧。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句话一语中的,说到了点子上。

  我们人类有很多感受,伤心呀,高兴啊,失望啊等等,这些感受通常都是由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话而引发,通常我们习惯把这种感受归结于那些行为或者是言语带来的,往往忽略了是自身的需要,造成了我们有这种感受的。例如有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就很着急,就想上火。其实我的这种感受,来源于我自身的需要(我做为孩子的母亲,我希望他们健健康康的)!这是我深挖之后发现的,这个真的需要练习长期的练习,形成一个习惯,一旦发现自己的感受及时去挖掘内心的需求,否则的话,我们还是非常容易把别人的一些言行当成我们这些感受的根源!

  另外一个心得就是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目前,我应该是处于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阶段。有时候觉得日子过的就特别憋屈,特别委屈,原来自己是在牺牲自己,迎合别人,光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总想着让别人满意了,快活了自己可能就会好过一些。但是这样做的后果,自己非但没有更好过,而且确实很委屈自己。

  我就像是作者的女儿似的,不想让任何人失望,那么就只能委屈自己了。当别人一不高兴,我通常会自责或者心虚。成长的第三个阶段,生活的主人,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达到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我们有爱有力量,我们乐于分享,乐于贡献,乐在其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要的就是那个香,我乐意要那个香!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员劝摊贩遵守市场规定,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受伤。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但实际并非如此。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时候的确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偏激。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这本书教会我们真正的沟通,从生命的角度探索内心真正的需要!

这本书值得反复观看与练习,此次跟着读书打卡营看了修订版多了很多新的思考,全书围绕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每个点后面都配合着很多练习和案例,无限赞叹生命的语言带给人们的美好!
第一要素是不带评论的观察 ,当我们在观察中夹杂着评论更让人产生抗拒心理,让沟通无效。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二要素是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里需要我们区分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是自己的想法,突然发觉自己平时的言论都是想法很少表达感受!

第三要素是看见感受背后的需要, 我们很少回到内在觉察自己抱怨的根源是什么? 痛苦的根本原因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第四要素是提出请求, 要尽力避免模糊、抽象的语言,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非暴力沟通最关键的应用是让我们善待自己,我们常常定义自己不够好,陷入自己的道德评判,生气与抱怨并不能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在表达请求时不要模糊的概念,要具体可实践,例如我希望你能多出一些时间陪我,需要我们有一些陪伴的互动,一些内心的交流和分享!

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

例如

1、张三总是迟到属于评论;

2、张三本周迟到4次属于观察。

分离感受和想法: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例如

1、我进来的时候,你没和我打招呼,我认为你不在乎我,属于想法

2、你没和我打招呼,我感到孤单,属于感受

再次阅读时让我看见自己的语言模式全是想法而非感受,我们的惯性反应就是无意识的行为和动作,很少表达内心真正的需要!

书中一直强调同理性倾听,所谓的“共情力”,我其实并不认为能做到百分百的共情,只要事情没发生在她人身上是不会感同身受的,在互动的过程中,只要能做到真诚的聆听,给到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真实的想法,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的境遇,试图理解她人的请求,我认为就是共情了!

非暴力沟通是正向的语言和行动力,希望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同理他人照见自己,需要一生不断的实践-更新-修行的功课!

我愿意我的生命活出善意和慈悲,由衷的给予在你我之间流动!
本文标题: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67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柯南侦探读后感四百字作文(读名侦探柯南有感400字五篇)海恩法则与墨菲定律读后感(海恩法则和墨菲定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