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教学的读后感(学习中国民歌的感想)

发布时间: 2023-11-19 08:28: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简谈中国民歌的感受简单地说,民歌是我们的情感摇篮,民族根脉,精神河流,它源于乡土,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不仅留下许许多多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同时也...

中国民歌教学的读后感(学习中国民歌的感想)

简谈中国民歌的感受

简单地说,民歌是我们的情感摇篮,民族根脉,精神河流,它源于乡土,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不仅留下许许多多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同时也唱出了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PS:今年的《乡土盛典》——CCTV7频道,2021.2.1小年夜18:05开播,这次的主题是向中国民歌致敬,也有专家现场讲解民歌变迁呢。

学习中国民歌的感想!!??

我们整天背中国民歌,都背了100多首了,老师让写对这学期学习中国民歌的感想?怎么写啊?要1000字以上。
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民歌是民族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它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也是认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民歌还是民族音乐基础: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互相影响、互相丰富的。其中民歌最早形成,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歌对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也有积极影响。民歌对专业音乐也有影响,在历史上,民歌曾哺育过文人、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仍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五四”以来优秀音乐家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曾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所以中国民歌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北方与南方民歌的特点比较:
一,在语言特点上,北方民歌的字多、南方民歌的字少,北方咬字棱角分明、南方咬字细巧柔和;二,在节奏特点上,北方民歌速度快而紧凑、南方民歌速度慢而从容,北方民歌乐句短而呼吸应快速灵活、南方民歌乐句长而气息需深沉稳定;三,在润腔特点上,北方民歌断处多,南方民歌以连为主;四,在传情特点上,北方民歌字情多、南方民歌声情多,北方民歌用声真声多于假声,南方民歌假声成分稍多些。五,北方民歌是粗犷型的,南方民歌是小桥流水的。
民歌有三个特点:
第一,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利,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着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打夯号子》、《川江船夫号子》等,表现了劳动者在与自然作斗争时的豪迈气概;《花蛤蟆》、《冬丝娘》等,唱出了儿童们游戏时天真无邪的性格。但“有假诗人,无假山歌”(明,冯梦龙)。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第二,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
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创的过程中演唱、流传,当然,传统民歌的创作和发展过程是缓慢的、自发的。
第三.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的音乐形式短小精干, 大多以乐段为基本结构单位,单乐段反复而构成分节歌的结构形式在民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民歌的音乐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很经济、洗炼。民歌的音调大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与方言语音结合紧密,音乐表现很生活化,形式灵活、生动,没有固定的格律.善于变化.对各种不同的内容、唱词、演唱场合与条件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中国民歌的形成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远在原始社会,他就在热人民的集体劳动中产生了。只因没有文字与乐谱,当时的民歌无法完整的资料可考。《诗经》中的《国风》,收录了我国北方一百六十篇民歌,虽仅是文字记载,却足以表明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六世纪,我国民歌以具有相当完整、成熟的艺术形式。几千年来,民革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哺育着历代文艺家。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的“曲子词”元代的“散曲”、“小令”,明清以来的“歌谣”、“小曲”……就是民歌这汪洋大海留存下来的几颗珍珠。他们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民革也随之走上了新的历程。这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新民歌,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民歌形成了题材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有许多分类的方法。
从题材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反映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生产劳动的;反映爱情、婚姻的;反映日常生活的;逗趣、启智的;歌唱传说故事、人物新闻、景物古迹的等等。
从题材形势来看,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舞歌、风俗仪式歌曲等。近半个世纪产生的新民歌中,又出现了进行曲和颂歌两种新的题材因素。从风格色彩来看,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的民歌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丰富着祖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在一些人数多、居住地域广的民族,如汉、藏、蒙、哈萨克、维吾尔、壮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地方特点再行细分。
众所周知,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其他类别的民族民间音乐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音乐创作也离不开民歌的滋养。而它们又以各自的艺术特点和专业技巧丰富着民歌的内容,提炼这民歌的形式,给民歌的发展以积极的影响。
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时期的民歌有如绚丽的白花遍野盛开,美不胜收。这里介绍的不过是民歌中的沧海一粟。

求一份关于民歌的论文,最好是原创

北方的蒙古早原上,在西北的广大地区,世代流传着灿若凡星的各种民歌。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淌。
民歌,深切的反映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经万人之口,通万人之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因此,一切欢乐和痛苦、无奈和愤怒、爱意和离伤、热烈和谐谑......种种感情都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到民歌中来。
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劳动人民自己,他们有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与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这就要求一定要用自己的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劳动人民创造民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如《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一片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川江船夫号子》、《打夯号子》等表现了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斗争时的豪迈气概;而《长工苦》、《揽工歌》则倾吐了遭受欺凌压迫的长工们的悲苦情怀。
在山东,一说起民歌,大多数人一定都会提起《沂蒙山小调》。小调还被称为“家曲”,在演唱时不受环境、对象的限制。由于小调根植本乡本土,与地方方言结合紧密,包孕着浓郁的民歌情调,展现绚丽的乡土风姿,深受人们喜爱。小调像历史长河中扬帆鼓浪的轻舟,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更新,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小调的歌词,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加上衬词的穿插,很有特色。小调歌词反映的社会面极为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浓缩着不同的风华,是历史流光的折射,是劳动人民心声的表述。
民歌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非常真实和深切的,是劳动人民心声的深切体现。
我国民族众多,分布很广泛,其居住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0%以上,如此广阔的地域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民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辉煌的音乐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一样,都对中国的音乐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历史上的多次民族融合,使各民族的音乐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共性。而伟大的中华民歌就是各民族音乐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的结果。民歌就在这一次次的交融中相互学习并被劳动人民广为传唱,正是这样一些朴实真切的民歌,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团结地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用民歌这种表达方式传达生活的幸福和民族的团结。所以数,民歌是各民族共同的结晶,是民族凝聚的纽带。
民歌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黄土民歌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黄土人民世世代代的苦难凝成的歌。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先辈们特别不容易,他们需要凄凉婉转或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抒发情感,民歌就是他们心灵的呼喊。
虽然身在湖北的我从未亲睹黄土地,但我知道我的心连着那片土地,那是中国的脊梁,背负着民族沉重的历史,承受着长久的苦难。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为缓解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的压抑感,创造了这样一种具有浓浓黄土味的黄土民歌。民歌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是先人生活的记录。不懂得黄土地,不懂得黄土地上的人们,就无法读懂中国。江南小调让我们认识阴性的中国,黄土民歌则使我们了解阳性的中国。听黄土民歌,你会想到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和浑黄浑黄的黄河水。黄土民歌是中国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黄土地区地广人稀,风俗淳朴而民风剽悍,加之茫茫的草原、高山大川对民族性格和乡土文化的直接影响,大部分黄土民歌粗犷、豪放、高亢而挺拔,极富阳刚之气。黄土民歌就是中国民歌的脊梁,是中国民歌之魂。
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传统音乐的五大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丰富的。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的,在其他传统音乐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上,民歌起着积极作用,许多歌舞、曲艺、戏曲和民族器乐的品种是直接或间接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各地的“花灯”歌舞、“花灯戏”“花鼓戏”;说唱音乐中的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中的大部分曲种;“河北吹歌”等乐种及许多民族器乐曲牌,如《梳妆台》、《剪剪花》等均由民歌发展移植或改编而来。所以说,民歌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
常听到有人说:“我很喜欢音乐,可就是听不懂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曾经这样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作为大学生,只要相信自己的音乐潜能,不断的倾听音乐,就会越来越多的获得音乐美感。而对于民歌,要在倾听民歌的前提下主动去体验民歌,这样就会产生自己对民歌的感受和理解。作为一个大学生,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多,求知欲的盛切,如果对祖国民歌知之甚少,当在事业上成功时,会感到自己感情深处的欠缺。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祖国的民歌。除了通过反复的“听”,还需要理性的去理解民歌作品,与审美体验相结合,才能进入一个更崇高的情感境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在一个各种文化、各种潮流交汇撞击的时代,中国人不能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不能丢掉自己的民族特征。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当为保护和延续这些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做出贡献。愿真正的民歌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成为绝响。
一、《中国民族音乐欣赏》课的任务除了让学生进行民族音乐欣赏之外,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歌舞和歌曲。现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至四千年前)的吹奏乐器——陶埙。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56年)就曾出现过庞大的宫廷乐队。特别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音乐高度发展,处于当时世界音乐的先进行列;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音乐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又如民族乐器,早在两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了。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四类,这些乐器既能独奏,又能组合成各种形式和乐队进行重奏和合奏,并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二、 民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写意性,也就是烘托一种精神氛围,一种心灵感受。比如《高山》、《流水》,并非直接对景色进行细致的描写,而是写情,以情见景。正如子期所说----“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志在流水”,是 “志在”,而非景在也。在这里,有人会认为笔者把写意(和写实相对)和写情混为一谈了。但实际上,写意描绘了客观事物经过心灵投影之后的影象,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人的感情的加工,并进一步抽象化为音乐形式表露出来,落在纸上而为谱,发于声则为乐。
民乐的这种写意性与民乐体裁大多为独奏或少量乐器合奏,而很少有乐队合奏、协奏这一事实十分吻合。大型乐队长于细致入微的景物、色彩描写,精于大范围气氛的烘托,而心灵深处的意境所至,则是独奏和少量乐器合奏的专利。在西洋古典体裁中,最贴近心灵的是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之类,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听听民乐吧,你不会失望的。
民乐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体性----写个人之意,抒个人之情。这与西洋音乐中的室内乐很相似,但在民乐中似乎没有,或者说很少有与西洋交响音乐相匹配的体裁与作品。不只沉浸在个人情致里,而是反映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的音乐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江河水》等,但是这样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应当说,过于强调意境,过分地沉浸在个人世界中严重地限制了民乐的发展,使民乐的音乐体系没有达到西方音乐体系的广度和繁荣程度。这是十分可惜的。
你听民乐,大部分时间不会感到酣畅淋漓、热血沸腾,也不太经常感到缠绵悱恻,美得醉人,但它却能充分调动起你的心灵(如果你真的在听的话),让你产生一种意境、氛围,并融化在其中,从心底里产生最细致、最真挚的情感。这就是民乐,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

小议中国民族唱法是怎么样的?

论中国歌曲的民族唱法 一、现代民族唱法
  从2005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始,声乐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原生态唱法”,声乐界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原生态唱法”,其以新的声乐唱法分类形式出现在比赛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其以民族唱法之外的独特的演唱方法分类,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这种争议以声乐专家和音乐评论家,以及听众的口头争议形式出现在报刊或者互联网上。本文对中国民族歌曲,由歌曲特点而引起的演唱特点,以及演唱方法的历史变化,和当代的声乐技术等方面作一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现代民族唱法的形成。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声乐事业从完全本土化走向与异域文化结合,大批的基层音乐工作者进入了专业团体,成为骨干力量。但是这些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声乐工作者无法适应当时的审美需要,因而十分需要进修和系统训练。此时从欧洲回国的一些声乐学者将欧洲的美声唱法带人了教学体系,在中国声乐界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从此中国民歌正式与国际接轨,并进入学府,构建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
  (二)中国现代民族唱法实质上就是中国化了的美声唱法。
  1 歌曲方面
  现代民族唱法所相对的歌曲已经不是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五声调式的歌曲了,而是西洋化的七声调式,并且频繁地运用升降号。这样所演唱的歌曲的西洋化味道就很浓,失去了传统意义的民歌风味。
  2 演唱技巧方面
  吸收欧洲美声发声法后的现代民族唱法在气息的运用上借鉴了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声带使用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全面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配合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形成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
  现代民族唱法中高音区的演唱方法是最西洋化的,其彻底摒弃了传统唱法中靠真嗓子喊出来的方法。以假声和共鸣完成高音的演唱。现代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在演唱上都采用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
  二、原生态歌曲及其唱法
  “原生态民歌”这个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原生态唱法”之说则是在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派生的,事实上只是前面讲到的中国传统民族歌曲,以及唱法的新的称呼。
  原生态唱法的要求是:以一种以原始形态的嗓音演唱原始形态的歌曲。它通常选择历史悠长的歌曲为材料,以不加训练性的和教授性质的装饰演译歌曲。有以下四个特点:
  1 以不受专业院校训练限制的、民族原始的声音展示各民族自己的风采。
  2 用民族语言或者地方方言来演唱。
  3 传统的表演形式。
  4 传统的伴奏形式。
  三、分类误区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CCTV青年歌手大赛增设了原生态唱法,虽说让一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民间歌手登上了舞台,却也引来众多议论。很多听众问,究竟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原生态唱法是否是科学的划分?原生态唱法有没有意义?不少专家提出了“原生态唱法划分欠科学”之说。当然,无论是情歌,还是山歌、号子,都是各民族多年来形成的民族文化结晶。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变,现代人对先辈们形成的文化结晶进行保护和传承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但是,原生态唱法作为一种演唱方法的种类划分,其性质必定和人们早就耳熟能详的民歌唱法有本质的区别。尽管许多歌唱家、音乐家反对唱法划分,认为违反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发展规律,但民歌唱法本就是概括了中国各民族民歌的演唱方法。从CCTV青年歌手大赛的歌手情况来看,所谓民歌唱法相对于原生态唱法,只是读过音乐学院的歌手和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的歌手之间“洋”与“土”的区别,这种分类使得以一门学科定位的民族声乐遭到了概念模糊的挑战。  (一)民族唱法、“现代民族唱法”与“原生态唱法”,
  现在的所谓“现代民族唱法”已经到了一个高峰。称其为“民族唱法”,但是到底是哪一个民族的唱法呢?打个比方:一块浩大的陆地上生活着一个人,他是这里的主人,名字叫“中国民族唱法”,后来从西洋来了个客人,叫“美声唱法”,他们交融结合并生出一子,这个孩子羽翼丰满后赶走了父母,占领了陆地,并自称为“民族唱法”。被赶走的父母到附近的一个荒岛生活,并改名为“原生态唱法”。可中国民族美声唱法能代表中华民族吗?它是中国民族的唱法吗?事实上其仅仅是汉民族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结合后的产物。代表不了中国的民族唱法。若认同它则不仅是对汉民族声乐的狭隘化,而且是对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不公平对待。
  占领了民族唱法领域的中国民族美声唱法实质上是在原生态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演唱形式。汉族的说唱、戏曲,蒙古族的长调等都是包括在中国民族唱法里的,它和这些声乐形式都是一个级别的,并和这些种类繁多的演唱形式一起构成了中国民族唱法。
  现在的“民族唱法”应该囊括一切中国的民族唱法,是个广义的民族唱法。而中国民族美声唱法和其他原生态唱法及曲艺等,只有以门派的形式出现于比赛和教学生活中才是正常和妥当的。
  (二)原生态唱法的艺术价值,以及正确分类的必要性。
  民族唱法仅仅指美声化的学院派的唱法——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讯号。中国民族声乐面临着摒弃原本,依附他文化的危险境地。
  打开电视,千人一声,若只听声音不看画面,很难知道是谁在唱。当然,这其实不是歌手本身的问题,甚至也不是教师的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时代的共同审美思潮和审美追求。这一单一化的局面也是音乐学院的产品。工业社会所推崇的,是科学化、规范化。而科学化、规范化的结果,就是我们具备了批量生产歌手的能力。但却抹杀了歌手个性。
  为什么学院派能够这样强有力呢?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欧洲代表先进、代表科学,他们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才是“科学”的,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是成体系的。其实,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声乐体系,只不过没有被整理出来而已。
  民歌艺术是中国歌曲文化的基础、土壤和母亲。从整体看中国或人类的文化史,一切艺术都有一个从粗糙走向精致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很粗糙,但有生命力。精致化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规律,但精致化之后,艺术的生命力就开始逐渐消退,尤其是成为“显学”之后更容易变得单一、规范化、没有个性。那么歌唱文化走到这种境地时怎么办呢?首先就是向民间学习,走多元化的道路。向民间学习是拯救主流精致化、使其再生的最好方法。从民间找根,找生命力,这恐怕是摆脱我们“民族唱法”单一化困境的唯一途径,也是恢复原生态歌曲以民族唱法的主流地位的必要所在。
  民歌是通过代代相传、心口相授才传承至今的。不少专家认为,处于偏僻地区的民族,过去由于生活节奏缓慢,更新不明显。处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口口相授的民歌已更多地融入现代生活的内容。所以,再现千百年前的“原汁原味”。已是不可能的。CCTV青年歌手大赛通过设置原生态唱法这种方式,让平时生活在边远地区的民歌歌手在舞台上展示出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也让广大看厌“熟面孔”的观众获得了新鲜的文化享受;更表彰了一批音乐工作者保存民歌、推广民歌的努力。但是,用划分原生态唱法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做法保护民族文化是否显得过于主观了呢?换言之,是否有更好、更多的方法保护民歌呢?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
本文标题: 中国民歌教学的读后感(学习中国民歌的感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51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教师(《孩子 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去别处读后感(去静静感悟一本书 方知人在路途不孤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