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第四集读后感河西走廊第四集读后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提供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写作方法:(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
河西走廊第四集读后感
河西走廊第四集读后感写作方法: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作要点: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河西走廊》第一集观后感
在中学的历史课上,我读过张骞的故事,只知道他出使西域,那时候的历史课从没有突出张骞其实是个铮铮铁骨真汉子,让年少的我们误以为出使除了光荣外就是件简单的外交之事。
河西走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有汉武帝刘彻的高瞻远瞩,也是要完成的雄心壮志。
那时候的汉帝国对遥远的西域一无所知,又几十年受到匈奴王朝的压制,那么汉武帝的宏图大梦多少也有点是竞争对手逼出来的味道?毕竟匈奴都骑到头上来了,和亲政策和每年大批的物质输送就是明证。
汉武帝心中有宏图,还需要有气魄和胆识的人去冒险才行。我们后人如此膜拜张骞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走进西域的第一人,而是他在被匈奴软禁9年后,心中对汉帝国的使命仍然在,并在逃离后,依然带着汉武帝曾经给他的期望,去说服月氏部落首领结盟汉帝国。
月氏领袖没同意,张骞又一次经历死里逃生后回到了汉帝国,这一次是久别了故土13年呀!张骞带着满满的对匈奴王朝和西域诸国了如指掌的情报回来的。
看完了使者这一集,我们无法想象张骞当时和随从堂邑夫是如何骑着两匹马穿越那些荒漠?又是如何翻越帕米亚高原到达大月氏部落?
即使在今天,我们都要借助交通工具才能顺利到达,那么2000多年前的张骞是在怎样的强大信念支撑下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
对于河西走廊的历史,我真是个小白,使者这个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超级有人格魅力的张骞,匈奴单于两次抓到张骞都没有杀他(这个是不是跟国家的规定有关?有些国家不能杀对方的使者,但匈奴是蛮夷,没有这规定吧?)、堂邑父原本就是匈奴人归顺的,却在张骞软禁在匈奴军营时依然忠心耿耿10多年、张骞的匈奴妻子对他10多年的不离不弃,最后同他返回汉朝……
如果没有张骞,汉帝国对匈奴和西域诸国的军事民俗气候等还是未知的世界,汉帝国就没有疆土拓展的可能,更没有后来的威仪天下。
河西走廊每集都有重要的情景再现,如电影一般的恢弘场面徐徐展开,加上极好的文案和解说,真是一场视听盛宴。
河西走廊第四集主要内容
河西走廊第四集主要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该片以“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为主题,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主要干道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角度,全方位呈现了从汉代至今约两千年的时间里,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西部的历史,及其在中国历史及文化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两千一百五十四年前,在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这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他们都很年轻。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他的这次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河西走廊简介:
河西走廊,简称“河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甘肃省西北部、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
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最狭窄处只有数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有两山夹峙,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因其位于甘肃境内,又称甘肃走廊。其中大部分为山前倾斜平原。
走廊分为三个独立的内流盆地︰玉门、瓜州、敦煌平原,属疏勒河水系;张掖、高台、酒泉平原,大部分属黑河水系,小部分属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永昌平原,属石羊河水系。
《河西走廊》观后感
战马斯鸣,旌旗林立且昂首飘扬,战士坚毅目光如炬且虎虎生风,北风呼啸扬起阵阵黄沙,黑云压境且悬挂于苍穹,此时无声胜有声,巨变即将一触即发。武帝刘彻凝视着眼前的大汉疆域地图,眼神坚定的盯着那条狭长的走廊不由的激情豪迈,荡气回肠。年轻的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年轻的将军十八便皮甲挂帅,他以初生牛犊的气势在为国为家的道路上挥斥方遒,二十便封狼居胥,祁连山、焉支山无一不留下他的激情挥洒、理想安家,他的不世之功遍布在河西走廊的每个角落。纪录片《河西走廊之梦》不时在我耳边回响,我总感觉两千多年前的秣马厉兵、峥嵘岁月依旧如昔,音乐声里渗透着每一位为家国浴血奋战将士理想和忠魂。
张骞背负着国家的使命前进在未知的领域,这个过程,他经历了沧海桑田也经历了转身千年,他的探索历经了艰险也积累了太多的沉淀,他崇高的使命感,崇高的气节,对家国崇高的信仰让河西走廊,让大汉充满了意气风发和无尽的期待,期待精神永存,期待家国永存,期待走廊永存。
这片土地上虽厮杀不断,但包容也不断,这里是中外文明交汇的必经之路,这片土地上可以看到各种民族的人,也发生着各种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张国臂腋,扬我军威,滴酒入泉,盛世敦煌也。佛教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石窟艺术的重要发祥地,马蹄寺石窟、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象山石窟等一大批璀璨的石窟艺术在河西走廊,在甘陇大地上生根发芽。这里有着世界上第一次“万国”博览会,这片土地首先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大地的盛大容颜,在海权文明未到来之前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它的繁荣即是国家的繁荣,汉时的丝绸之路,东汉再次延续开启,隋时的“万国会盟”,唐安史之乱以前河西走廊是西域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元初蒙古和吐蕃在河西走廊的会谈无一不记录着盛世的变迁。
这片富饶的土地让资源匮乏的新中国看到了希望,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等为新中国的石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意中发现的镍矿让新中国一举成为镍产业的大国而这次的贡献者便是河西走廊上的金昌,金川公司和无数为镍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宝贵的资源在河西走廊的大地上被发现,酒钢,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
远远望去祁连山的纯净延续千年,它滋润着河西走廊这片神奇的土地,缓缓流淌的雪水渗透到每一处足迹。历史在其中流淌、岁月在其中流淌、激情在其中流淌,或许它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其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如:梦想,渴望、期待、天下。
如今的河西走廊已经重现往日的期许,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它更多的是中国人内心的激情、使命和
《河西走廊》观后感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关于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
总共十集,我都看完了。
从27岁的张骞开始接下打通河西走廊的艰巨任务开始。九年的潜伏,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但张骞坚持下来,戈壁坚硬,黄沙漫漫,危险无处不在。
被俘虏那些年没音讯,困在匈奴营地,也从没忘自己使命。忍辱负重,让人无法想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存,去深入了解敌情,太了不起。
当看到他匍匐在地,长跪不起对着长安城时,我不禁落泪了。尽管艰险的跋涉,风餐露宿,终于活着回来了。他是我们大汉朝坚韧不拔的探路者,真的好伟大,值得后人铭记。
还有英雄霍去病,17岁出征,23岁去逝。短短几年时间,为大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直插匈奴的一把利剑,那家国情怀无人能比,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马踏匈奴的铁血岁月,收获了国土,真乃是可歌可泣!
还有那时候的邮驿体系,虽然赶不上现在信息便捷方便。但传递消息的精准度丝毫不差,从不延误军机。
接着是造佛像,佛教艺术的每一处都尽显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清澈睿智的学者们,从不忘儒学传承使命,将中原文化对佛教的融合和提炼的炉火纯青。不骄不躁,不光有血性还有气节。在这里见证了无数高僧大德追寻信仰的身影。
然后就是丝路,敦煌莫高窟。尤其是莫高窟跨越了中国王朝,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我第一次见,真是大开眼界。
还有会盟,学者们让哲学,宗教,医学艺术成为主流,使后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还有天下第一关,嘉峪关。玉门油田,风能资源,光热资源丰富,铁路,高铁,都是宝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必将带给中国更大的贡献。
花了好几天时间看完,可能我接收的不多,消化的慢。但了解历史,了解那个年代的人文风骨,很有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人,现在生活水平和环境大幅度提高,都是历史先辈们为我们创造的,我们不光要牢记他们的过去,还要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是不是更应该好好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从身边的每件事学习。从习得的每个知识中学习,从拥有到每段经历中学习,从遇见的每个人身上学习,我想所学的每样东西都不会白费。
最后感恩牧心老师分享纪录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