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论读后感2000字(《信息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17 02:30: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10

《信息传》读后感,吴军老师的新书,以1936年图灵提出可计算性理论和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论为重要标志,将信息的发展史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

信息论读后感2000字(《信息传》读后感)

《信息传》读后感

        吴军老师的新书,以1936年图灵提出可计算性理论和1948年香农提出信息论为重要标志,将信息的发展史分为自发和自觉两个阶段,以信息历史长河中电报、电话、电影、无线电、大众传媒、计算机、移动通信、卫星技术、互联网等重要发明和发明者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为线索,对信息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梳理,为我们了解信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和视角。赞同、认可或强调了摩尔定律指出的信息产业就是不断以更少的能量传输、处理和储存更多信息,并提出了利用信息其实就是通过信息来换取能量,信息可以近乎无成本的复制,而能量的消耗是不可逆的!书中还描述了雷达、道丁系统、近炸引信、密码破译、广播宣传、女武神战机等在不同历史阶段信息技术在军事、外交领域的运用成果,以及对战争胜负、事态发展的影响,个人认为这一部分内容最为吸引人,值得我们深思。同时,书中讲述的成功的人、成功的做事方法,也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让读者能够获得可重复性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总体而言,此书保持了吴军老师那种特别善于讲故事、娓娓道来的文风,令读者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书中以故事的方式描述事件,并透视着研究探索本来的曲折和多彩,不少情节颇为生动,引人入胜。对技术的讲解深浅把握得当,用通俗易懂的文笔和哲学的思维方式来精准的表述抽象的信息论,不失严谨的同时,还启发了我们学习思考。

信息论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通信系统如电报、电话、邮递分别是传送电文信息、语声信息和文字信息的;而广播、遥测、遥感和遥控等系统也是传送各种信息的,只是信息类型不同,所以也属于信息系统。有时,信息必须进行双向传送,例如电话通信要求双向交谈,遥控系统要求传送控制用信息和反向的测量信息等。这类双向信息系统实际上是由两个信息系统构成。所有信息系统都可归纳成如图所示的模型来研究它的基本规律。
信源:信息的源泉或产生待传送的信息的实体,如电活系统中的讲话者,对于电信系统还应包括话筒,它输出的电信号作为含有信息的载体。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在电话系统中这就是听者和耳机,后者把接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供听者提取所需的信息。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如电话通信中包括中继 器在内的同轴电缆系统,卫星通信中地球站的收发信机、天线和卫星上的转发器等。
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上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它包括从信源到信道的所有设备,如量化器、压缩编码器、调制器等,使信源输出的信号转换成适于信道传送的信号。
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可包括解调器、译码器、数模转换器等。
当信源和信宿已给定、信道也已选定后,决定信息系统性能就在于编码器和译码器。设计一个信息系统时,除了选择信道和设计其附属设施外,主要工作也就是设计编译码器。一般情况下,信息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效性就是在系统中传送尽可能多的信息;而可靠性是要求信宿收到的信息尽可能地与信源发出的信息一致,或者说失真尽可能小。最佳编译码器就是要使系统最有效和最可靠。但是,可靠性和有效性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越有效常导致不可靠,反之也是如此。从定量意义上说,应使系统在规定的失真或基本无失真的条件下,传送最大的信息率;或者在规定信息率的条件下,失真最小。计算这最大信息率并证明达到或接近这一值的编译码器是存在的,就是信息论的基本任务。只讨论这样问题的理论可称为仙农信息论般认为信息论的内容尚应更广泛一些,即包括提取信息和保证信息安全的理论。后者就是估计理论、检测理论和密码学。
信息论是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而形成的,也就是从信源符号和信道噪声的概率特性出发的。这类信息通常称为语法信息。其实,信息系统的基本规律也应包括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语法信息是信源输出符号的构造或其客观特性所表现与信宿的主观要求无关,而语义则应考虑各符号的意义,同样一种意义,可用不同语言或文字来表示,各种语言所包含的语法信息可以是不同的。一般地说,语义信息率可小于语法信息率;电报的信息率可低于表达同一含义的语声的信息率就是一个例子。更进一步,信宿或信息的接受者往往只需要对他有用的信息,他听不懂的语言是有意义的,但对他是无用的。所以语用信息,即对信宿有用的信息一般又小于语义信息。倘若只要求信息系统传送语义信息或语用信息,效率显然会更高一些。在目前情况下,关于语法信息,已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化的理论,形成一个学科;而语义和语用信息尚不够成熟。因此,关于后者的论述通常称为信息科学或广义信息论,不属于一般信息论的范畴。概括起来,信息系统的基本规律应包括信息的度量、信源特性和信源编码、信道特性和信道编码、检测理论、估计理论以及密码学。

信息论的理解

        香农信息论对信息下了个很聪明的定义:信息量不取决于信息的长度,而在于减少了多少不确定性。
        比如,32576里每个数都是确定的,意味着排除了所有不确定性,不可删减; 而”那个红红的大苹果肯定很好吃。”这句话里的“红红的大”和“肯定”六个字对排除不确定性帮助不大,信息量小,所以整句话可压缩成“那个苹果很好吃”也不会影响主要信息。

        另外,同一信息在接收第一遍和第二遍所蕴含的信息量也是不同的,往往第一次信息量多于第二次,因为第一次已经获得的信息在第二次就不再进一步排除不确定性了,只有那些还没注意到的或没理解的新信息才能为第二次排除不确定性,才是信息。平时看书也都是这个特点,第二遍看比第一遍看更快,更好理解,那是因为第二遍书中的信息量对于看书的人来说比第一遍少了。

        有些事物蕴含的信息浓度很高,有些蕴含的偏低,那何种更好呢?这要取决于愿意付出多少时间精力,若是时间充裕,也愿意花精力,那么高浓度的当然更适合,反之时间不足或也不太想多费精力,则信息浓度低些更好了。

        比如古代信息传输困难,而大家也都习惯把文字反复诵读理解其中意思,文言文就是最佳选择;现代互联网等通信工具高度发展,信息已经泛滥,时间、精力以及耐心都匮乏的情况下文言文那种信息量巨大,不易消化理解的表达方式就很不合适了,甚至连白话文都不够,很多都以语音、图文结合或视频的方式传播了。

        传递的信息量和接收的信息量之间是有损耗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传递速度太快接收不及,另一方面信息的接收难度太大太费精力。因此,我们为了减少信息损耗常常是要做到反复接收,咬牙坚持的。

        冗余信息也是有作用的,它可以在信息受损时拯救恢复正确信息,让信息的抗打击能力增强。比如一段话中有时候抠去几个字,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剩下来的字顺利理解主要意思,就如本段文字。

什么是信息论?

信息是组织的一种资源,一般认为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如书信、情报、指令等)。信息与数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据(Data)是对情况的记录,信息的含义不仅限于数值数据,而且还包括非数值的数据,例如声音、各种特殊符号、图像、表格、文字等。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具有的特点:影响和决定组织的生存;能够为组织带来收益;获取和使用信息要支付费用和成本;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延迟的信息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信息的使用者应当考虑信息的费用与它为改善管理所带来的功效相比是否合算。主要是关于各种通路(包括机器、生物机体)中信息的加工传递和储存的统计理论。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的理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收和储存的一门新兴学科。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不能离开信息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对周围世界的情况有所了解,帮助做出正确的反应,而且还要与周围的人群沟通关系,才能协调地行动。这就是说,人类不仅时刻需要从自然界获得信息,而且人与人之间也需要进行通讯,交流信息。人类需要随时获取、传递、加工、利用信息,否则就不能生存。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即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耳闻、目睹、鼻嗅、口尝、体触等直接了解外界情况;一种是间接的,即通过语言、文字、信号……等传递消息而获得信息。通讯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手段,语言是人类通讯的最简单要素的基础。人类早期只是用语言和手势直接进行通讯,交流信息。“仓颉造字”则使信息传递摆脱了直接形式,同时扩大了信息的储存形式,可算是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容量,也是一次重大的信息技术变革。但真正的信息革命则是电报、电话、电视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创造与发明,它们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大了信息传播的容量。正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关于现代通讯技术的理论——信息论的诞生。信息一般具有的特征:可识别;可转换;可传递;可加工处理;可多次利用(无损耗性在流通中扩充;主客体二重性。信息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属性,涉及主客体双方;信息表征信源客体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特性,所以它具有客体性,绝对性;但接收者所获得的信息量和价值的大小,与信息主体的背景有关表现了信息的主体性和相对性。信息的能动性。信息的产生、存在和流通,依赖于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就没有能动作用。信息可以控制和支配物质与能量的流动。信息论还研究信道的容量、消息的编码与调制的问题以及噪声与滤波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信息论还研究语义信息、有效信息和模糊信息等方面的问题。广义信息论则把信息定义为物质在相互作用中表征外部情况的一种普遍属性。它是一种物质系统的特性以一定形式在另一种物质系统中的再现。信息概念具有普遍意义,它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信息科学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一门科学。信息方法具有普适性。所谓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观点,把事物看做是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达到对事物复杂运动规律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它作为一个信息流通过程加以分析。信息方法着眼于信息,揭露了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信息联系,对过去难于理解的现象从信息观点作出了科学的说明。信息论为控制论、自动化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研究大脑结构、遗传密码、生命系统和神经病理现象开辟了新的途径,为管理的科学化和决策科学提供了思想武器。信息方法为认识当代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为认识论的研究和发展,将进一步提高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智能时代》读后感

  《智能时代》一书的作者是吴军,该书揭示了大数据和机器智能对于未来社会的影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智能时代》读后感(一)

  在《智能时代》一书中,作者系统地讲述了大数据和智能革命相关的知识,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大数据引起的思维革命、大数据对商业的影响以及智能革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这三部分的内容。

   思维革命

  工业革命后人们形成的思维方式是机械思维,即确定性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找到特定的模型(公式、定律),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且发现的规律往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然而这个世界是不确定的。首先当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细致之后,我们会发现影响世界的变量其实非常多,已经无法通过简单的方法或者公式计算出结果。

  然后通过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我们可以知道不确定性是宇宙的一个特性。面对不确定性的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呢?

  香农在信息论中借用热力学里熵的概念,他用熵来描述一个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香农指出,信息量与不确定性有关:假如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件非常不确定或一无所知的事情,就需要了解大量的信息。这是一个全新的方法论:信息论建立在不确定性基础上,而想要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就要引入信息。要引入多少信息,则要看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有多大。

  在我们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时,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确定性,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原来的因果关系,帮助我们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答案,这便是大数据思维的核心。

   大数据与商业

  从工业革命开始,几次主要的技术革命都遵循相似的规律。首先,是大部分现有产业加上新技术等于新产业。或者说原有产业需要以新的形态出现。其次,并非每一家公司都要从事新技术产品本身的制造,更多的时候它们是利用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这次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革命也不例外,我们将看到它依然会延续这两个特点。每次技术革命都会诞生新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企业只有在思维上跟上新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商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智能革命和未来社会

  大数据导致机器革命的到来,这对未来社会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是全方位的。尽管总体上这些影响是正面的,从长远看会使我们未来的社会变得更好;不过,和以往的技术革命一样,智能革命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个人隐私、失业率等),特别是在它发展的初期,而这些影响很可能会持续很久。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最初收益的都是发展它、使用它的人,而远离它、拒绝接受它的人,在很长的世界里都是迷茫的一代。在智能革命到来之际,作为人和企业无疑应该拥抱它,让自己成为那2%的受益者;而作为国家,则需要未雨绸缪,争取不要像过去那样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多伴随半个多世纪的动荡。

  在我们还没有经历过机器在智能上全面超越人类的时代,我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会生存。这将是一个让我们振奋的时代,也是一个给我们带来空前挑战的时代。

  作者在书中对很多基础概念和技术发展历史都有较详细的讲解,也列举了很多生动有说服力的案例。在看这本书之前也在很多地方了解过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案例和知识。但远没有看过书后如此深刻的认识,所以推荐大家还是阅读原书。书名虽然看上去是与科技相关的,实际上与每个人都相关。提前接触和运用新的思维与新的技术也许不能保证你成为前2%的人,但至少可以让你在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成功概率。

  愿大家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热情,拥抱智能时代,为成为前2%的'人而努力。

  《智能时代》读后感(二)

  第一次读《智能时代》,是通过朋友的豆瓣阅读邀请码下载到手机上看的。起先并没有太认真阅读,只是在下班路上随手翻几页,以为这就是写现在比较热门的关于智能设备或者智能生活方式的乏善可陈的书,毕竟书名”智能时代“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如此。实际读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本讲人的智能和计算机能否产生类似智能的书。书的原名是《on Intelligence》,本意是关于智能的讨论,翻译书名《智能时代》和副标题不是很切题,会给人错误的第一印象。

  抛开书名不说,《智能时代》是我几年内读过最好的书之一,作者——杰夫霍金斯的文笔很简洁,这本书翻译的水平也很高,文中很客观和批判性地描述了智能和人工智能研究,并阐述了作者自己对智能的理解。本书一推出就获得两个诺贝尔奖得主及专业领域人士的大力推荐,考虑到霍金斯本人是企业家而不是职业科学家这一点,是十分罕见的。

  我从小经常思考关于智能的问题,这本书能解答我很多疑惑,读书时那种开悟的感觉只能用醍醐灌顶来形容。还记得初一的某天下课回家,我骑着自行车,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我的手是怎么掌把的,我没有有意识地控制哪根手指放哪个位置啊?然后我撞了汽车。如果你和我一样,曾经思考过这类问题,那么本书绝对是你的菜。

  霍金斯在书中首先回顾了当今人工智能研究的历程以及自己探索的经历,客观批判了"智能行为派",他认为智能是系统的内在属性,和外在表现无关。比如一个人在静静思考的时候,虽然没有表现出任何行为,他也是有智能的。退一步来讲,假使通过行为来判断是否有智能,当下的计算机也不合格。计算机要能识别图片,必须设计一套视觉识别算法,计算灰度、色阶、轮廓等;识别语音要设计语言算法,计算声波频率、音调、匹配语义等。图片算法和声音算法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从术语到计算过程完全不同。

  但是对于大脑来说,声音和图像在大脑中的处理过程很类似,只是接受刺激的感官不同。把实验动物幼崽的视觉神经接到本来应该发育听觉的位置,这些动物都能发育出正常的视觉——而如果把计算机的摄像头接到话筒上,结果可想而之。作者并非在否定算法本身,无疑,大脑也有自己的算法,这个算法是高度抽象的,能根据信号输入的不同发展出相应的知觉。相比之下,计算机算法毫无变通的可能性。从这两点出发,作者认为以往的计算机智能研究是一条死路。

  那么智能应该是什么样的?霍金斯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对学习、记忆、回想等等行为的分解,结合脑部神经结构,提出了产生智能的"记忆——预测"框架。整个推断过程非常精彩,在此就不剧透了,以免破坏了阅读乐趣。

  这个系统的核心在于"恒定表征"这样一个概念,霍金斯认为人类(或海豚猴子等其他动物)之所以能认知世界,依赖于对事物高度抽象的能力。这种抽象能力,不是指刻意训练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是智慧生物由大脑结构决定的固有能力。举个例子:当我看到我家的小狗,我能意识到它在附近;当我听到它熟悉的叫声,我也能意识到它在附近;甚至当我只是看到它掉在沙发上的毛,都能推断出它肯定爬上过沙发。

  我并不一定直接看到它,是如何判断它是否在附近呢?这就表明我的大脑有关于这只狗的"恒定表征",不以我观测的方式转移。我认识我家的狗,无论它是蹲着还是趴着还是把脑袋藏在沙发下面,我都能意识到它的独特存在。"恒定表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解"某个事物,对于计算机来说,目前的技术只能按部就班地计算,没有理解的产生,更无所谓智能。

  恒定表征这个概念并非是霍金斯的原创,很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有过类似的思想。比如大哲学家康德曾论证:人的心智拥有空间和时间的形式,独立于经验。康德称这些形式为直觉,它们是纯粹先天的知识方式,不依据经验和思想,这使理解现实成为可能。比如没有人见过完美的圆形,但不妨碍人理解正圆这个概念,因为空间的形式是先天的,是人的物理形态决定的。霍金斯的“恒定表征”,就是先天知识(人或者计算机物理结构所决定的)加上后天经验的产物。在我看来,计算机对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先天的知识,如果计算机对什么有先天概念的话,那只能是频率。

  不过,计算机并非不能产生智能,只是现在的科技水平不够。最初计算机的设计就是用于处理专项任务,而生命的演化是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人和计算机"硬件"的不同,体现了自然演化和人工制造的区别。产生人类智慧的大脑,对于现在的技术水平来说,的确很难复制(就算能复制,消耗的电量是相当惊人的),并非说大脑具有什么独特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我相信在科学家们提取出大脑的"算法"之后,人工智能的产生是必然的,十年、二十年内都有可能。

  想象一下吧,具有人类智慧的计算机,不仅计算速度快,还能接上定制的感官,不仅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它还能具有感受磁场的"磁觉"(就像一些鱼),感受整个森林火灾可能性的"安全感",甚至感受股市变化的"发财直觉"(有些人声称自己就有,比如我妈)应用的可能性是无限多的。这也是小伙伴们改变命运,找到下一个蓝海的机会啊!至于我呢,现在就开始着手创办全球第一家”人工智能幼儿早教机构“,并非人工智能来教育人类小孩哦,而是我来教育人工智能小孩……

  《智能时代》读后感(三)

  像我这样每天看的都是小说、历史,会不会让人觉得这个人已经老了,很颓废,不求上进?尤其在这个开口闭口必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年头,既听不懂又插不上话,会不会就真的落伍了呢?于是继《浪潮之巅》后,又接着看了吴军先生的《智能时代》(他的《文明之光》也同步在看,只是4本书看完还需要点时间)。没想不看不打紧,这一看,未细思,心已冷。窗外虽是阳光灿烂,心中却早已凉凉的。

  作者说:“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并非每一个人的发展机会都是越来越多的,反而可能是越来越少。”“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进入前2%的行列,要么被淘汰。”“那么大量淘汰下来的劳动力怎么办?新毕业的学生如何就业?答案是要么去从事一份工资足够低的服务性工作,要么没有工作靠领取救济过活。”多么直接,多么残酷,又多么的冷酷,然而,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于是又回到狄更斯那句被引用过无数次的《双城记》中开篇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不要以为智能革命只会威胁到生产线上的工人和只需简单动脑的工作,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高大上的职业,未来也会失去工作,譬如医生、律师、编辑记者。先来看看医生,“在过去,像放射科医生这一类工作,被认为需要太多的专业技能,工作性质太复杂,不可能被机器取代。但是,今天智能的模式识别软件通过医学影像的识别和分析,可以比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更好地诊断病情,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医疗行业的现状。”

  具有了智能的计算机不仅能帮助诊断,还可以进行手术。“相比医生,计算机在诊断和手术等方面有三大优势:

  首先,它们漏判(或者失误)的可能性非常低,也就是说它们能够发现一些医生们忽略的情况。

  其次,它们的准确率很高,而且随着数据量(病例)的增加提高得非常快。

  最后,也是人所不具备的,这些智能程序的稳定性非常好,它们不会像人那样受情绪的影响。”最要命的是,“这些智能程序的成本,通常不到人工的百分之一。”

  再来看看律师,“位于硅谷帕罗奥图市的Blackstone Discovery公司发明了一种处理法律文件的自然语言处理软件,使得律师的效率可以提高500倍,而打官司的成本可以下降99%,这意味着未来将有相当多的律师(尤其是初级水平的律师)可能失去工作。”事实上这件事情在美国已经发生,“新毕业的法学院学生找到正式工作的时间比以前长了很多。”那么记者和编辑呢?“今天美国很多媒体的财经新闻,尤其是对公司财报的评述,其实已经是计算机产生的了。”我想类似我们央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那样的新闻就更没有问题。

  有人会问:“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什么的总还需要人创作吧?”就在今天中午刚看到一条消息:“微软小冰通过对1920年后519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经过10000次的迭代学习,小冰每学习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6分钟,10000次需要100个小时。她至今创作了70928首诗,从中精心挑选了139首,结集出版。”也就是说你未来看到的小说或诗集有可能是机器写的。那么,再仔细想想、细思一下,还有什么工作是未来计算机做不了和不能替代的呢?包括你眼下正在干的事情。是不是不思已恐,细思,则极恐、更恐、很恐、非常恐?是否觉得有些危言耸听?

  “很多人会天真地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劳动力会被自然而然地分配到其他行业中去。”过去几次技术和产业革命不就是这样的吗?“但是,这种劳动力的再分配,一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至少半个世纪),二来依赖于产生新产业。”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早不来晚不来却偏偏这个时候来、偏偏让我们给赶上了?

  回到吴军先生的《智能时代》这本书,还有个副题“大数据与智能革命重新定义未来”。全书一共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了数据的作用,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机器智能的原理及其发展历程,大数据思维的核心及其重要性,大数据和机器智能与商业的关系,它们对社会正反两个方面的巨大影响。

本文标题: 信息论读后感2000字(《信息传》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46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每一章的概括(巴黎圣母院每章读后感50字)投江殉国魂断汩罗读后感(八女投江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