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别了,司徒雷登》3000字读后感前边的回答代表了一种观点,当然从现在对历史的角度看,此人是正面的,正面在与他的很多功绩,建立北大(原燕大)为...
求《别了,司徒雷登》3000字读后感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作者也没错,他有那个时代的背景。
大家有时间,9月19日可以去杭州的半山公墓限上一支花,他是一个对中国有贡献的人,希望不要忘记他。
再见,司徒雷登
他的父母都是传教士,司徒雷登在中国度过了他的童年,11岁才回到美国。
再回到杭州时,当时的少年已经牵着身怀六甲的妻子。
1908年司徒雷登受聘于南京金陵神学院,开始他在中国的教育事业。
1918年,司徒雷登受邀北上担任著名的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
燕京大学存续了33年,司徒雷登把一穷二白的燕京大学,办成了当时中国最好的学校,可谓费尽心机。
1946年,在司徒雷登70岁生日时,国共两方都派出了重要代表给他祝贺。也是在这一年,司徒雷登被任命为美国的驻华大使。
以司徒雷登对中国的了解,当时他是这个职务的不二人选。
但是,在历史滚滚洪流中,一个人怎么能改变一个时代呢?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司徒雷登没有随同国民党南撤广州,他留在了南京想要和新的政府进行商讨。
这期间美国政府多次对司徒雷登的工作进行掣肘,6月24日是司徒雷登的生日,北京方发出邀请,请他去北京过生日。
这时候白宫给司徒雷登发来一封信,要求他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时间前往北平,彻底关死了中美建交的大门。
司徒雷登只得回国,随即退休。
但是作为美国帝国主义的象征,老人家一篇《别了,司徒雷登》,直接宣示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失败。也把司徒雷登钉在了柱子上。
那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司徒雷登又不是司徒雷登。
老人家这篇经典檄文值得一读再读。
回到美国的司徒雷登境遇也不太好,他被麦肯锡主义者怀疑和骚扰,后来他患上了脑血栓,在轮椅上度过了人生的最后13年。
1962年9月19日,司徒雷登在华盛顿去世,他的遗愿是葬在中国,和自己的妻子一起埋在燕园。
但是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的遗愿只能成为遗憾。
直到46年后,2008年11月17日上午,杭州接纳了司徒雷登,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半山安贤园。
132年前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那时候中国还有皇帝,那时候中国总被列强打。
132年后司徒雷登再回到杭州,这里已经换了新天。
我想他应该很欣慰吧,司徒雷登曾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请叫要说明:别了,司徒雷登。是什么意思
简单点。太长的看着眼花 ...!!!《别了,司徒雷登》是由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在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抨击美国的“白皮书”和美国政府扶持支持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以侵略中国领土主权和干涉中国内政为目的的美国军队即在中国登陆,侵略北平、上海、南京、天津、唐山、开平、秦皇岛、静海、青岛等地区,并不断的向解放区进犯。
背景: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国民党政权的失败已是无可挽回的事实。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帮助国民党打内战,遭到彻底失败。
为了给自己的失败辩解,也为了继续欺骗美国人民,美国国务院发表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为了批驳白皮书,打破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美帝国主义的幻想,同时科学地阐明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毛泽东以新华社评论员的名义,先后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就是其中的一篇。
“别了,司徒雷登”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别了,司徒雷登”是毛主席(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对解放战争中写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名字,意思就是拜拜了, 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文章:
《别了,司徒雷登》是由毛泽东于1949年8月即抗日战争结束后,对解放战争中写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在新华社发表的一篇文章。名义上是告别司徒雷登,实际上是对美帝国主义的控诉和批判;
告诉美国,中国的事由中国人定,不能由外国人管。有力地抨击了美国的“白皮书”和美国政府扶持支持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
关于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是美国驻中国大使,代表国民党及反动势力。他是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很广泛的社会联系且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他平日里常常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很能迷惑部分中国人,所以被马歇尔任命为驻华大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别了,司徒雷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