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曰战争读后感1500字作文,你们可以蔑视,但你们要记住,人生是一场游戏,大家拼死拼活去战斗成为有生存价值的年轻人!,下面是我整理的几...
抗曰战争读后感1500字作文
你们可以蔑视,但你们要记住,人生是一场游戏,大家拼死拼活去战斗成为有生存价值的年轻人!” 下面是我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抗日战争》读后感1500字
一、
我记得,初一刚开思想品德课时,我曾经想过,长大以后我要当一名政治老师。
我不记得,到底是那位瘦瘦地女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哪一个与抗日战争具体历史细节刺激了我。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我,想必十分愤慨。
在我印象里,读小学时,得到我妈明确批准可以观看的电视连续剧大概有五部,分别是:《少年包青天》,《还珠格格》,《汪洋中的一条船》,《长征》和《新四军》。
前两部剧,是因为我极度喜欢,没办法没有。
后两部剧,是因为我不太爱看,所以不得不有。
但凡我妈认为“可以有”的爱好,她都会付出行动,竭力支持我。例如,当我不小心爱上《长征》片尾曲《十送红军》时,她竟然带了张纸跑到县图书馆,帮我抄了份歌词带回家,还教我唱。
但凡我妈认为“不能有”的情节,她也绝不会坐以待毙。例如,我清晰地记得,当第三部剧励志男主角长大后,我妈就再没让我碰过了,为什么呢?因为郑丰喜有喜欢的人,感情戏来了,而我当时才二年级。
我妈是那种一看到我看连续剧就会翻脸的人,以至于,从小我就学会了:她以来,就开始一边重复换台动作,一边装模做样地抱怨“阿,电视怎么一点都不好看"。
托她的福,当时搪塞她,强加给我自己的”心理暗示“,终于成真了。
如今的我,“少女心”早夭,缺乏看连续剧的毅力,哪怕遇见颜值最高的剧组。
二、
徒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在参差不齐的抗日神剧轰炸荧屏之时,我爸妈仍能以一颗包容的心虔诚地守护在真实与虚构并存的历史故事旁。
而我早已丧失了解它们的兴趣,无论好坏。
我知道这样不好。
我曾经是一个很容易被刺激的人。
电影《黄河绝恋》令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日本鬼子把婴儿放进磨坊里,碾压出新鲜的血和肠子。
南京大屠杀最令我放不下的情节,除了40多天里屠杀30万中国人外,就是奸杀妇女两万人。
我受不了日本篡改教科书和棒子国抢占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在无知,冲动,贫于思考的年纪,因缺乏成体系的思维导图,我们常常因为一句话,轻易地给一个事物定性。
我曾经对着地图,臆想过把自己变成一个人肉炸弹,飞向小日本的悲壮场景。
我也下过“抵制日货”的决心。可当我发现单反市场几乎都要被日本品牌垄断时,我还是不够矜持,弱弱地下了一笔单。
更可悲的是,现在的我所青睐的化妆品或护肤品非日即韩。
有时候我会想,现在的我,是否应该跪倒在十年前那个涉世未深、”卫“国心切“的“少我”面前,承认错误,面壁思过,继而哭诉:对不起,臣妾实在做不到啊……
三、
有人说,《抗日战争》这本书,叙述十分客观;有人接,那是因为作者抄的好。
会抄也是一种本事,也要毅力。
历史赋予每个人的职能与分工不同,走在前面的人,创造;跟在后头的人,记录。
浩瀚如海的素材,需要有人规整重塑,完成高质量的“二次传播”,以防止沉默的大多数避重就轻造成的文化断层。
不仅是新闻,凡是表达,就涉及选择,就有预设立场和潜在倾向,就是一门“藏舌头的艺术”。
如果你看到的素材重组,呈现出一个与你以往认知截然不同的历史事实时,在表达与深一度真相“相见恨晚”之情后,你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才”相遇。
是谁从总作梗?
阻碍你们的,是你昔日读书浅尝辄止的懒惰,还是缺乏批判能力的一味轻信?
惯性盲从与缺乏质疑,我们就是以一种“自卑”的心态,建构起对这个陌生世界的认知。
信条、教科书、冠冕堂皇的话,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研一《西方新闻理论评析》课上,导师经常就教科书某段章节,要我们揪出编书者的逻辑错误。
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向来习惯”逆来顺受“的我们,十分吃力。
“不要以为书就有什么,不要不敢说,这也不过是编书者带着几个学生,分章节编写出来的。”他鼓励道。
长期以来习惯了在书中找答案,我们养成了“低头”的姿势,习惯了白纸黑字的恐吓,这让我们忘了“质疑”与“否定”的存在。
四、
在图书馆对着电脑累了,看会儿纸质书调剂,《抗日战争》第一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读完的。这也造成了我常因书中对某个抗日战士的大特写,在其他同学奋笔疾书之时,尴尬地热泪盈眶。
除了对抗日史实,我对日本人的文化与逻辑也十分好奇。
不论是侵略之时对战争行为的美化与辩解,还是战败后对历史的否认,日本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坦荡”、“自信”与“理所应当”。
让我着实不解他们实践并倡导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教育观与世界观。
摘录书中P13页,《大日本扩张论》里的一段话:我们之所以与清政府发生战争,是因为大清帝国反对保有我们的正当权利、国运振兴和国民的向外扩张。
这种逻辑,细思极恐。
战时的日本,究竟寄生着一批怎样的人?
在他们的自负的情绪里,难道不存在丝毫自卑的基因吗?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里说过,中国人爱走极端,一方面极度自信,一方面极度自卑。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提着菜篮子赶公车的中国人,在尚未追上之时会礼貌谦卑地追赶,苦口婆心地请师傅稍等片刻;而一旦师傅走远,便会立刻变脸,破口大骂。
本科期间听电影学老师,谈及韩国人的自卑情绪与极端行为。例如,为反对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为宣示独岛的主权,韩国示威者会集体切断左手小指。因为没办法予以回击,只能以一种自残的方式予以回应,她还谈到了一部绝望的电影,名叫《塑料树》。
我认为,上述表达的情绪,例如自卑其实是人类置身某种情景下所拥有的共性,不是日本没有,而是他们以另外一种方式呈现。
弹丸之地的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匮乏,地震频发…严峻地生存环境给予了他们强烈地忧患意识。
崇尚竞争、敬佩强者、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些理念贯穿在日本影视作品的方方面面。
“你们可以蔑视,但你们要记住,人生是一场游戏,大家拼死拼活去战斗成为有生存价值的年轻人!”这是《大逃杀》里的一句话,道出了游戏的意义,也暗示导演的价值观。
事实上,《饥饿游戏》就是美版的《大逃杀》,但远比它柔和温情地多。看过影片的人,就知道《大逃杀》有多血腥残酷,设计了一场多可怕的游戏:将一群高中生置于孤岛,互相残杀,只留一个活口,作为胜者。
这让我联想到另外一部日本电影,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影片说的是在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供奉山神的故事。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道德伦理中,我们崇尚的是尊老爱幼和敬孝道;而在那里,你只能看到这些老人心甘情愿自生自灭,为了家庭的繁衍,把生的希望留给身体力强的年轻人。
一个争强好胜的民族,一个潜意识里不断争取生存资格的民族,一个服硬不服软的民族。
五、
如果一个人最狰狞猖狂的面目,曾肆无忌惮地在你面前袒露过,那有朝一日,待你强大,他必心生畏惧。
尽管政治课堂索然无味,但我想我不能放弃学习历史,而应该选择有证据的铭记。
读《抗日战争》这套书,实在是一个学生分内的事。
面对历史,宁愿偏激,也不要冷漠,希望它将会是我了解抗日史的引子。
《抗日战争》读后感
挤着时间把《抗日战争》啃完,终于把零散记忆串连起来,对这段历史有了比较连贯的认识,感觉像在替国家教育给自己补课、还债。为什么不让每一名中国人从少年时代起就系统的重点的学习这段历史?以至于如今网络上动辄喧嚣着“抗日战争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打的”“没有苏联出兵东北,日本不会投降”“国民党在前线抗战,共产党在后方捡漏”等等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言论,还有更多的中国人,选择浑噩麻木的忘却、回避,或是不明就里的盲从,还有那些让人无语的“哈日族”……
我认为,国家至少应该给“下一代”澄清这两点:
一、没有一个列强是中国真正的同盟。美国用钱买中国人的命,苏联在原子弹爆了以后便迫不及待进场抢钱圈地,英国人在中缅战场上恶心懦弱无耻的无以复加……雅尔塔会议足以说明一切。
二、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都为最后胜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正面战场固然很惨烈,但是战术僵硬、拥兵自保、军纪废弛白白害死了太多太多忠勇的将士,遵令固守城池的部队永远都盼不来增援友军……在日本投降前,蒋介石也就剩下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和一个腐败透顶的政府,已经准备迁都西昌,美国对蒋介石失望至极,开始试图与共产党磋商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
我们的先辈用生命阻挡侵略者一步步向国土纵深推进,可是中国人民的抗战业绩和巨大牺牲,长期以来被世界严重忽视,西方舆论宣称是美国和苏联联合打败了日本,何其痛哉!
一寸山河一寸血,血沃山河祭国殇。
畸邻倭冢尸犹在,岂可失节媚东洋。
《抗日战争》读后感1500字范文
全书读完,心情沉重,总结起来,局面可以用“惨烈”概括。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包括胜仗台儿庄战役,整建制整建制的消耗,前仆后继、视死如归,中国人的顽强的意志、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绝对不做亡国奴的心理底线,不仅值得我们这些现在活着的中国人学习、敬仰和纪念,更为中国人走进新时代、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逐步争取到大国地位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可以说,抗战第一年虽然牺牲巨大,但确实抗日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一年,也是证明我们勇气的一年,虽败犹荣,牺牲也值得。试想,如果消极抵抗,如果想忍辱偷安,现在会是怎样的局面?让我们记住那些巨大的伤亡数字,记住那些战争中牺牲的英勇将领和士兵,他们的英魂光辉不朽!
昨天,田径世锦赛,中国4*100接力获得银牌,田径赛场,尤其是百米赛道上出现黄种,本身就是让人竟然兴奋的事情,何况我们得到了银牌!以前田径赛场上即便有黄种人,也肯定是日本人,此前,日本获得过4*100米接力第四名。我认为,中国田径、网球,篮球甚至冰球、棒球等运动在世界逐渐展露头脚,也是中国人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现之一。无论我们现在获得了什么成就,只要是能证明我们中国人脊梁的事情,都是对先烈最好的慰籍。
有几点是我原来不曾思考到的:
一、九一八事变时,上海是世界第5大城市,沈阳70万人口中,日本人占20万。第一个数字说明民国初年,世界在华投资集中在上海(十几年前,改革开放也是大量吸引外资在华投资,其实也是外国人赚钱,我们跟着赚钱),而且虽然国内内战不断,民族工业在逐渐起步,金融业也在发展,只不过政权不稳,什么都是空谈,现当今也一样。第二个数字说明了,当时的东北被日本移民情况之重,是历史上所没有的,哪个朝代国家的城市中外国人占到三层?恐怕偏安一隅尔后招到蒙古人统治的宋朝,被满族人打败的明朝,这种情况也不多见,何况满蒙都是我中华民族。
二、让我们记住:固守滕县一百多个小时壮烈牺牲的一百二十二师,川军师长,王铭章。第一位与县城共存亡的县长,周同。死守台儿庄的司令,第二集团军司令,原西北军将领,孙连仲。台儿庄战役总指挥,五战区司令,桂系,李宗仁。当然,英雄之外,也有孙子,我就觉得汤恩伯太不地道,大小多次战役都证明了这一点。
三、国难当头,还有很多狭隘的地盘观念、保存实力观念,这是怎么来的呢?阎锡山最明显,但实在扛不住了也找中央军和八路军。除了为了各自利益、怕被蒋介石中央收编外,能否给他们找一个外延的理由?让这些将领就坡下驴呢?我不成熟的观点是:民国初年各省自治观念惹的祸,当一个区域人、财、物统一管理后,加之中国人固有的地域观念,会不会区域自治也得到了山西人民、东北人民、广西人民或者湖南、四川等等的普遍认同呢?想一想,如果二战,德国人侵入美国本土成功,而且大有席卷美国全国之势(假设德国可以),合众国各个州会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他们会同仇敌忾,像我们中国人这样么?
四、全书对蒋在军事战略上持否定态度,我不懂军事,不过可以从侧面印证作者的观点:老蒋要是有高超的军事智慧和战略眼光,后面可能就没老毛什么事儿了。不过,即便老蒋千不是万不是,他抗日到底的顽强精神,值得我们尊重,如果没有他这位当之无愧的领袖,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会更加惨不忍睹。
五、八路军抗战功绩确实不少,无论出于抗战救国或者扩大自己实力的目的,至少在太行山上,八路军打得有声有色、有目共睹!也正是因为如此,八路军收编了很多杂牌儿部队,最多的当属东北军了吧,比如吕正操将军等。也是,反正老蒋也不发响,还不如跟着有前途的部队干。我认为,抗战时期转而投共的将军都是有历史眼光的,都有很高的前瞻意识和战略眼光。这也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将军大部分都是自私自利、抑或饭桶的另一个原因。
另,第一版90页中,第二段,应该是任命陈潜为参谋总长,应该是“程潜”,书中笔误。
抗日战争400字读后感
在抗日战争史文中。我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从中,轻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雁翎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还看到了19路军组织的敢死队出发前接受长官的指示。接着,一,二八的战火首先在闸北燃烧。一个个19路 军沉着应战。我还看到抗战1月27日午后,日军准备开火的消息使住在北四川路移带的上海居民纷纷涌向租界避难。
从1840年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的1050年之间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我们唯一赢得的,就是60年前的那场胜利。那是近100年来积贫积弱的中国第一次在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战争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唤醒了沉睡了几个世纪的中国。
历史学家陈寅格曾说;国可亡,史不可灭”因为修史“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在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有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同学们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有关抗日战争的电影的观后感的作文
电影《两个小八路》的情节扣人心弦,我自始至终为影片中的小英雄捏着一把汗看完电影,我陷入了沉思……
两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孩,却有着“爱祖国、爱人民、严守纪律”的心,在危急时刻始终能随机应变,他们的机智勇敢真令人折服。而我们呢?有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却不能好好珍惜,遇到一点小事就乱了阵脚,不敢向困难挑战,只是因为心里的胆怯,哪能跟机智勇敢的大兴和小武相比呢?他们面对心狠手辣的日本鬼子毫不畏惧,反而几次三番给他们制造麻烦,使我们八路军赢得战胜敌人的机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我想,我们真应该好好学习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去,不断前进,为理想而奋斗!
这部电影又让我联想到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如李大钊、郝副营长等,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后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革命战争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精神多宝贵呀!想想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我们真应该发奋图强,好好学习,让自己将来成为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建设增添一份力,这样才对得起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