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静崤之战读后感(秦军崤之战中惨败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发布时间: 2023-11-02 14:23: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0

秦晋崤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晋国知道周围的一些国家都想削弱晋国的力量,于是决定暂时在曲沃这个地方将晋文公殡葬起来,等到合适的机会再重新大葬。这一年...

秦静崤之战读后感(秦军崤之战中惨败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秦晋崤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晋国知道周围的一些国家都想削弱晋国的力量,于是决定暂时在曲沃这个地方将晋文公殡葬起来,等到合适的机会再重新大葬。

这一年,郑文公也去世了。郑国有一个叛臣叫缯贺想投靠秦国,就偷偷地跑到秦国,告诉了秦国一些秘密。他说:“我是郑国北门的看门人,你们如果偷偷出兵来攻打郑国,我可以帮助你们打开城门,那么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就询问蹇叔和百里奚,蹇叔说:“跑大老远地去袭击人家,这是很难取得胜利的。部队会疲劳不堪,而要走上千里的路,有谁会不知道?郑国知道会有防备,那么这个仗是没法打的,我看还是不能出兵。”

秦穆公说:“我心已定,不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我一定要和他们决一雌雄。”于是发兵去攻打郑国。

秦穆公就派白乙丙、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和蹇叔的儿子西乞术三人统帅大军。发兵那日,在东门举行誓师大会,蹇叔和百里奚俩却对着出兵的部队痛哭,蹇叔边哭边说:“孩子们,我看到你们今天出去,也许看不到你们回来。”

秦穆公当时非常生气,他这时正坐在台上,蹇叔正在台下,他就派一个文人,去扔给他一句很重的话:“你知道什么,老不死的,要是像一般老年人那样,你现在也许墓上的树木有一抱粗了。”

部队就这样出发了,蹇叔还赶上大路,哭着送自己的儿子西乞术,对他说:“晋国人一定会在崤这个地方陈兵等候你们,这个地方两面靠山,中间是个大峡谷,你们一定会死在那里,我等着到那里收你们的尸骨。”

第二年春天,秦军通过晋国的地方,走到周朝都城北门时,周朝的王孙满看到他们部队的情况说:

“秦军必败,看他们那个样子,一副傲慢的神气,又不遵守军纪,这样的军队不失败才怪呢。”

秦国的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向前开去,来到了滑这个地方,这里已经离郑国的国都不远了,但是到这时,郑国还蒙在鼓里。恰好在这里遇到了郑国的一个商人弦高要到周去卖东西,他一看到秦国的大军黑压压地开过来,不禁抽了一口凉气,心想,我们郑国要遭大祸了。

他是有爱国心的人,同时,他很有智慧,勇敢而又冷静,就是这个商人免除了郑国的一次灭顶之灾。

只见他很冷静地走上前去,先送上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礼物,又将自己准备赶到周朝国都去卖的十二头牛送上前去,以犒劳秦军,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对秦军统帅说:“我们郑国国君听说你们秦军要从老远的地方到我们郑国来,特派我来给你们送上一些礼物,以慰贵军。我们郑国不是很富有,但是如果你们这些远方的来客愿意到敝国来,我们还是能略备一些东西来侍候你们的。”

秦军的三位主帅听到后,面面相觑。郑国已经知道了,他们的一切计谋都被打破了,孟明视说:“郑国已有防备,我们不可轻易向前推进,他们有准备,我们要急攻是攻不下的,要是包围他们,时间长了,既无粮草,又无援兵,这样我们又怎么能取胜呢,不如班师回朝。”

其他几位大将也感到只能如此。他们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后来灭了滑,就开始撤兵。

弦高派人骑快马到郑国国都报告,这时郑国的君臣还完全蒙在鼓里。一个商人的爱国行动救了他们的国家。

晋国风闻秦军这番行动,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先轸说:“秦军劳师远征,无功而返,士气一定很低沉,我们这个时候去攻打,一定会取胜。”

但是大臣栾枝却不同意这样做,他说:“秦国有恩于我们先主,我们未报答他们,反而去攻打,恐怕不好吧?”

先轸说:“话也不能这样说,我们国家有丧事,他们不但不来吊丧,反而来攻打我们,滑就被他们攻取了,这还说什么人情。我常听人说,敌人不可纵,一日纵之,将会后患无穷。”晋国内部意见一致后,就发兵迎击秦军。

这时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还没有即位,他还在服丧,穿着一身的白衣服,戴着白帽子,大臣们觉得这样不吉利,就把他的白衣服全部染黑,将士们也同样这么做了,晋襄公亲自率领军队出征。

晋军果然将部队驻扎在崤山,因为这是个战略要地,秦国部队回师正是从这里经过。当秦军走到这深深的峡谷时,晋军一起进发,彻底摧毁了秦军,这时西乞术和孟明视等才想起了他们父亲所说的话。

秦军的三位大将都被俘虏,晋军得胜而归。于是,晋人才开始安葬他们所尊敬的晋文公。按平常,葬礼上人们都要穿白色的衣服,但是,晋人这次葬礼,人们一律都穿着黑色的衣服,从此以后,晋人就以黑色为他们的丧服。今天,我们的民俗中,既有以白色为丧服,又有以黑色为丧服的,后者可能就是受到晋文公葬礼的影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国的宗室,她看到秦国的三员猛将被俘虏,就去请求把他们放了,她说:“秦穆公对这三个人可以说恨入骨髓,我请求你们把他们放了,让秦穆公亲自把他们煮死。”晋国的国君晋襄公就听从文嬴的话,把他们放了。

第二天,先轸上朝,问秦国的囚犯,晋襄公说:“夫人请求把他们放了,我觉得她说得有道理,就放了他们。”

先轸大怒道:“武士好不容易在战场上把他们捉住,而你仅凭妇人一句话就把他们放了。这种做法实在是灭我们的志气,长敌人的威风,像这样下去,国家不亡才怪呢。”说罢,头也不回,在地下吐了一口,就愤愤地离开了。

晋襄公也觉得自己做错了,就派阳处父去追他们。阳处父带人一直追到黄河边,这时,孟明视他们已经坐着船,行到水中央了。

这时,阳处父在岸上叫道:“喂,秦国的将军们,我家国君送给你们几匹宝马,请你们回来取去。”说着,就解下左边的马。只见那孟明视在河当中双手一拱,道:“太感谢了,承蒙你家大王的好意,没有杀我们,放我们回去,让我们接受本国国君的惩罚。穆公如果杀了我们,我们死而无憾;他如果饶我们不死,几年后,我们一定当面来感谢你们。”言下之意,是说几年后,一定来报此大仇。

孟明视三位将军回到秦国,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亲自到郊外去迎接他们,他见到三人后,放声大哭道:“我没有采用蹇叔和百里奚的意见,使你们蒙此大辱,这全是我的过错,你们没有任何过错。”照样保留他们原来的官位。

秦晋肴之战的外交辞令

《秦晋肴之战》写了三段外交辞令,都含蓄隽永,各具特色。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评述。(语文作业……拜托了……)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至三十三年春天,位于中原西部的秦国急于争霸中原,趁着老牌霸主晋国忙于为晋文公发丧,无暇顾及他事之机,想利用早些时候,派驻在郑国的三位将领作内应,偷袭远在千里之外的郑国。秦穆公此时求功心切,又刚愎自用,听不进老臣蹇叔的劝阻,冒然出兵“劳师袭远”。结果,“师劳力竭,远主备之”。干什么军“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只好退兵。在回师的路上,晋国的老臣原轸果断“御师一肴”大败秦军,俘获秦三员大将,打了一个漂亮的截击战!
左传的作者,在记述这次战役时,就着重突出秦国“师出不义”这一特点。写他们的军士都轻狂骄纵,在大军过周北门时,就被年轻的王孙满断言“必败”;而郑国虽弱小,却军民合力,上下齐心,其中,商人弦高用自己的财物,机警地拦截秦军的行动,就是个鲜明的例证。
秦军走到‘滑’这个地方,郑国商人弦高得知秦国军队是要偷袭自己的国家时急中生智,假托本国国君使臣的名义,用自己的财物,机警地“慰劳”秦军,并用委婉的外交辞令拦截敌人。他对秦军说: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国君听说贵国军队出征要经过我们小小的郑国,请允许我对贵国军队表示慰问。敝国虽不丰厚,但是,为了贵军在此歇息逗留,(我们已经作好了准备)您要住下,就为您备好一天的粮草;您要出发,就给您安排一夜的警卫。
第一句话是虚以周旋。弦高明明知道秦军是来偷袭自己的国家,却装傻充愣说成‘经过’,紧接着用自己的货物慷慨热情地表示慰问。这样说,这样做,是有意对强秦的野尺予以点破,先解除对方的戒备心理,又用丰厚的礼物赢得秦军的好感,这就稳住了敌人,达到了暂时阻止秦军前进的目的。第二句话是意在言外。表面上说给秦军准备粮草和保卫工作,实际上是暗示他们:我们对你们的入侵已经做好了物质上、军事上的一切准备,你们休想得逞!这就又一次削减了秦军的气势,使他们对大军继续前进不得不逡循迟疑。
这两句话中还用了一些表敬的和自谦的词语,粉饰了语言的色采,使它呈现着一种温良,恭谨的气氛,给人的表面感觉很客气,粉饰了语言的色采,使它呈现着一种温良,恭谨的气氛,给人的表面感觉很客气,很谦卑。而实际上却是柔中有刚,软中有力。谦逊中带着自信,礼遇中含着威严的。
这是一段辞令《弦高犒师》。
弦高一面这样与敌周旋,一面迅速人回国报信儿,这就为郑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郑穆接到弦高信息后,并没有因为在兵压境就慌了手脚,他非常冷静地想到,首先必须拔除内奸。于是,他派皇武子到会馆,去会见秦国原来留住在他们国家的,名为帮助设防,实则暗中刺探军情的三个奸细(杞子、逄孙、杨孙)。
因为郑国对秦国而言,必竞是国小力弱,所以从战略战术上说,他们既要避免与强秦进行直接的武力冲突,又要让敌人知道郑国并非没有一定的实力。所以,他们不能杀死秦国的三个领将,而只能把他们赶走、吓跑。于是,皇武子奉命到客馆去说了这样一番话: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讫、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圃囿,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糜鹿,以闲敝邑,若何?”
这话的意思是:您们在敝国住的时间不短了,恐怕是粮食,牲畜等物都用完了。鉴于此,在你们启程即将回国之时,请把郑国的苑囿当成秦国的苑囿,你们可以在此猎取一些糜鹿等牲畜回去,也给敝国苑囿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列位以为如何?
面对杞子等人正厉兵秣马,磨刀霍霍,准备作内应的举动,皇武子假装视而不见。转而以久住食用馈乏为理由,暗示他们‘该回去了’。这第一句听起来好象很体贴对方,实际上是婉转逐客。接下来似乎是进一步表示关心,请他们在郑国的苑囿打猎,实际上却是借“郑之有圃囿,犹秦之有具囿”一句‘敲打’了秦国对郑国觊觎着领土的野心。这是一句敌我双方心照不宣,都能暗中体味其独特含义的‘双关语’,说得真是妙极了!加上后面的“以困敝邑”更是意味深长,等于告诉那三个人:你们心怀叵测,我们早已察觉,请你们滚开吧!让我们自己保卫国家的安宁!
皇武子的这段话,听起来也是谦恭,客套,不失礼仪的。但却暖语冷意,言外有音。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冷峻和威严,给那三个奸细以无形的威压。而对方却找不出任何可以挑剃的不当之词和失礼之处。
听了皇武子的这番话,杞子等三人自然感到不妙,他们不敢再在郑国逗留片刻,分别仓皇逃往他国。就这样,郑国的官员不费一刀一抢,就拔掉了秦国安插的间谍,排除了最危险的隐患。
这是第二段辞令《皇武子辞客》。
秦军大将孟明听说‘内应’被拔除,他感到袭郑会“攻之不克,围之不继”于是懊丧地帅军回师。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在秦军“师劳力竭”一无所获的情况下,一直密切注视着秦军动静的晋国老将原轸早已在看山做了周密地布置。结果,肴山一战,秦军惨败,孟明等三个将领也被生擒。
晋文公的夫人文赢,原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利用晋襄公刚刚继位,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弱点,就替娘家的三位将领向襄公劝说了一番,结果襄公居然答应把三个被俘的大将放回秦国。这就激起了老臣原轸大闹朝堂。襄公后悔了,又派阳处父去追他们。追到河边,三人已上船离岸。阳处父机智地‘解左骖’托国君之名赠孟明以诱其上岸。孟明立刻识破其计谋,但是,因为他们必竟是仍在晋国国土上,不能明着戳穿对方,所以孟明就来了一个婉言谢赐: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这段话的意思是:承蒙贵国君王施给我们恩惠,不把我们这些囚臣处死,让我们回到自己国家受惩罚;如果我们国君认为我们该杀,那么,就是死了我们也心甘情愿;如果我们国君遵从您的好意,开恩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一定来拜谢贵君的恩赐!
这段话的第一大句,可以说是将计就计。因为文赢夫人向晋襄公请求,把他们三人送回秦国去处置,其良苦用意是孟明等三人心领神会的。所以匆忙上船之后,决不会再上岸自投罗网。而阳处父设圈套诱其上岸,孟明心里明白不能上当,但他必须利用晋襄公批准放归作掩护,‘冠冕堂皇’地走,所以他再次对晋君的施惠,表示千恩万谢。(尽管阳处父明明知道这是晋君决策上的失误,也无可奈何。)但是,话又说回来,作为一员秦国的败将,孟明的心中又充满着丧师被俘的耻辱,所以第二句话他就反话正说,以泄胸中的愤懑。所谓“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就是说:回国后死了,决不会忘记败师被俘的奇耻大辱,若侥幸活命,三年后,我们定要回来报仇雪恨!
对晋襄公决断的疏忽大意,孟明自然是暗中叫好,所以他在答复阳处父的诱引的话中,自觉不自觉地表露着嘲笑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和他们三人侥幸生还的得意,另一方面,他不甘失败,准备再次较量的急切心情,又使他话中隐含着未来要复仇的诤诤誓言。因此孟明这种表面上的谦卑丝毫没有减损他作为一员猛将的威风,而外交上不失礼仪的言辞,更显示他在紧急情况下头脑的清醒。
这是第三段外交辞令,本是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情势下的外交斗争,但其语言色采却笼罩在彬彬有礼的气氛中。

求文言文《秦晋崤之战》 翻译

求文言文《秦晋肴之战》翻译 要有原文哦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埋葬。一说停放灵柩)于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出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声如牛。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君命大事:国君发布关于大事的命令)将有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轶,超越)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派)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钥匙),若潜师(秘密出兵。潜:暗中)以来,国(郑国)可得也。”穆公访(咨询)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远方的郑国),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远方郑国的君主)备之,无乃(大概)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劳苦)而无所(所得),必有悖心(怨恨之心)。且(况且)行千里,其(同“岂”难道)谁不知?”公辞(辞谢,没有采纳)焉。召孟明(秦国将领百里孟明视,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之子)、西乞(西乞术,姓蹇,字“西乞”名术,蹇叔的儿子 )、白乙(白乙丙,蹇叔的儿子,名“丙”,字“白乙”,姓“蹇”),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对孟明的尊称)!吾见师之出(出征)而不见其入(回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中寿”至“拱矣”如果你只活到一般老人的寿命,你墓地上的树木应该已经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中寿:大多数老人的寿命。拱:两手合抱)”。
  蹇叔之子与(参加)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狙击)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君主,帝王)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同“避”,躲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兼词,于之,到那里)。”
  秦师遂东(向东进)。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左右(战车的左右卫,左持弓,右持矛,中驾车)免胄而下,超乘(一跃而上车。指秦军刚一下车又跳上车去)者三百乘。王孙满(周襄王之孙,周大夫)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轻狂)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略,粗心大意,纪律松弛)。入险(险境)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做买卖)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用四张熟牛皮作为先行的礼物。古人送礼必有先行礼物。乘,数词“四”,古时一车四马称为一乘,因一乘有四马,故乘又常作数词“四”用。韦,经过加工的熟牛皮。先,指先行的礼物),牛十二,犒师,曰:“寡君(谦词,我国国君)闻吾子(您)将步师(行军)出(经过)于敝邑(敝国),敢(敬辞,冒昧地)犒从者(跟从的人)。不腆(富裕)敝邑,为(如果;假如)从者之淹(久留),居(留居,住)则具(供给)一日之积(食粮),行则备一夕之卫(保卫,指保卫工作)。”且(并且)使(名词,使者)遽(送信的快车;驿车)告于郑(此句说:商人弦高使人用送信的快车到郑国报信)。
  郑穆公使(使者)视(察看)客馆(宾馆),则束载(束,捆束。束载,捆束行装,收拾兵车)、厉(同“砺”,磨刀石,引申为磨砺)兵、秣(喂养)马矣。使皇武子(郑大夫)辞(辞谢。指辞谢为保卫郑国而驻守在郑国的秦国大夫等人,要他们离开)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干肉)、资(同“粢”,粮食;干粮)、饩(xi,鲜肉;一说干肉。前说是)、牵(已宰杀的或尚未宰杀的牲畜)竭矣。为(使得)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兽园名),犹秦之有具囿(兽园名)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安静,安宁,使动)敝邑(此两句意思是说,你们走时可以猎取麋、鹿等野兽,以便让我国得到安宁的机会),若何?”杞子奔(逃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希望)也。攻之不克(取胜),围之不继(包围又没有增援的部队。继,后继的军队),吾其(语气词,可译为“还是”)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即先轸,因封地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故称)曰:“秦违蹇叔,而以(因为)贪(贪婪)勤民(使民劳苦不堪。勤,使动用法),天奉(奉送、赐予)我也。奉(名词,奉送的东西)不可失,敌不可纵(放纵;此指轻易放过)。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吉利)。必伐(讨伐,截击)秦师!”栾枝(晋大夫)曰:“未报秦施(秦国的恩惠)而伐其师,其(难道)为死君(此时晋文公已死,但还未安葬,故称死君。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得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国即君位)乎?”先轸曰:“秦不哀(举哀)吾丧而伐(讨伐)吾同姓(同姓国家。晋、郑二国均为姬姓,故先轸有此说),秦则(就是)无礼,何施(施恩,此处意为“报答”)之为(“何施之为”为宾语前置句,即“施何”。此句意为还报什么恩)?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祸患)也’。谋(名词,考虑、打算)及(到)子孙,可谓死君乎(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遂发命,遽(急速;快速)兴(调动)姜戎(秦晋之间的一个部族,与晋国友好)。子(指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墨(名词活用为动词,染黑)衰绖(cui die丧服。衰,麻衣。绖,麻腰带。本应为白色,现因军事需要染黑,以免不吉利),梁弘(晋大夫)御(驾驽)戎(此指战车),莱驹(晋大夫)为右(右:车之右,此指在车右边的武士。为右,做在车右边保卫君王的武士)。
  夏(夏季)四月辛巳(四月十三日),败秦师于崤,获(俘虏)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用如动词,穿着黑色的丧服)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丧服均用黑色)。
  文嬴(晋文公的夫人,秦穆公的女儿)请三帅(“请”后省略“释”。此句意:替三请求[即求情]),曰:“彼(指三帅)实构(挑拨离间)吾二君(二君,指秦、晋二国国君。构二君,挑拨二国国君的关系),寡君(对其父秦穆公的谦称)若得而食之,不厌(满足。此二句意为: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君何辱(敬辞,辱没,劳驾)讨(杀、惩罚)焉?使归就戮(受戮刑)于秦,以逞(满足)寡君之志(心愿),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动词,朝见),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放)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擒)诸(“之于”的合音)原(此指战场),妇人暂(短暂的时间,此指在很短的时间内)而免(赦免、放走)诸国,堕(hui,同“隳”,毁坏)军实(战果)而长(助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不顾晋襄公在跟前,就随地吐唾沫)。
  公使阳处父(晋大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解下)左骖(左边的马),以公命(命令,这里意为“名义”)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用)累臣(累,捆绑,臣,孟明自称。累臣,被捆绑人,指俘虏,这里是孟明自指)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古代凡重要器物[如钟鼓等]制成,要杀牲以祭,把血涂在上面。叫“衅”),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之以为戮:以之为戮,意谓如果因此而杀我),死且不朽(此句意为,死了也不会忘记这个恩德。言外之意,不会忘记这个仇恨)。若从(遵从;遵照)君惠(恩惠)而免之(不杀我。之,代词代杀戮之刑),三年将拜君赐(赐:恩赐。此句意思是三年后要兴师报仇)。”
  秦伯素服(穿着白色丧服。服,用如动词,穿。)郊次(等候在郊外。次,停驻),乡(同“向”,面向)师(军队)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使动用法)二三子(指百里孟明等人),孤之罪也。”不替(废弃,撤职)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况且)吾不以一眚(sheng,眼病,借指一般的疾病,引申为小的过失)掩大德(指大的功劳)。”
  〖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二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说:“国君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
  蹇叔的儿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崤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崤山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
  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辞谢,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干肉、粮食、鲜肉、牲畜等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一个名为原圃的兽园,就像秦国那个叫具囿的兽园一样,你们走时可以到那里猎取麋、鹿等野兽(带走),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我们)忘记了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就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
  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贵国国君的恩惠)。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秦军崤之战中惨败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秦军惨败,是因为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言,一意孤行。当秦穆公得到杞子的密报,虽然向蹇叔咨询,但显然蹇叔的意见与之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冷静客观地分析各国形势,而是逞强拒谏。蹇叔一谏两哭,赤胆忠心;秦穆公一“辞”一骂,执迷不悟。于是,刚愎自用的秦穆公草率地决定出兵偷袭。
实际上,蹇叔独具慧眼,韬略过人。“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蹇叔一针见血地指出长途偷袭不符合战争规律。接着,蹇叔从秦、郑、晋三个角度表达了反对意见。秦军长途跋涉,“必有悖心”,军心会涣散,军纪会松弛;郑国会有防备,秦军偷袭并无把握;最重要的是越过晋国偷袭,晋国不会坐视,“晋人御师必于肴”。故事后来的发展一步步地印证了蹇叔的论断。可是秦穆公一心称霸,不肯错失晋国国丧、秦有内应这样的所谓的良机,断然出兵。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恐怕要对秦军惨败负主要责任。
秦军惨败,是因为秦军在滑地邂逅了胆识过人、机智勇敢的郑国商人弦高。弦高是一介商人,本要到周地做买卖,结果在滑地偶遇来者不善的秦军。弦高的两个举动给秦军以震慑,并直接导致秦军统帅放弃攻打郑国,为秦军在肴之战中惨败埋下伏笔。弦高用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师,犒师时说的一番话,谦恭有礼,实际上是在警告秦军不要轻举妄动;表面上是说为秦军提供粮草,做好保卫工作,实际上是告诉他们郑国已经做好了应战的充分准备。弦高的话天衣无缝,蒙蔽了秦军统帅,挽救了郑国。弦高在用犒师的办法稳住秦军的同时,还通知郑国国君秦军的动向,以便采取措施。这里表现了弦高忠诚爱国、机智灵活、能说会道的形象特征。秦军本来气势汹汹,想要偷袭郑国,在弦高的震慑下不得不退兵,秦军怎能不沮丧?一只萎靡不振、军纪涣散的队伍又怎能抵挡以逸待劳的强大的晋军呢?因此,秦军惨败。
秦军惨败,是因为秦国君臣(指秦穆公和秦军统帅孟明)低估了晋国君臣(尤其是原轸)的智慧。秦军在晋国国丧期越过晋国去偷袭郑国,本应充分考虑晋国可能的军事动作。但即便在蹇叔的一再提醒下,秦穆公还是草率地决定出兵,秦军统帅也未见得把蹇叔“晋人御师必于肴”的殷殷嘱托牢记心中并心存戒备,否则秦军何至于落得全军覆没、主帅被擒的下场?
实质上,晋国老臣原轸颇有智慧。他以“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为伐秦找到了堂而皇之的借口,站在维护晋国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认为伐秦是“谋及子孙”,不伐秦是“纵敌”,会产生祸患。不得不说,原轸是晋国的无双国士,为晋国的长远发展殚精竭虑。他看到了秦军东征袭郑是秦穆公向东扩展利益试图称霸的野心的体现,倘若秦国得逞,必然会威胁晋国利益。所以原轸力排众议,晋国果断出兵两面夹击秦军。因为晋军以逸待劳,两面夹击,秦军长途跋涉,疲惫散漫,小觑晋国,秦军惨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可以从秦军惨败中汲取这样的人生智慧:
1.做重大决定时切勿草率,要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要三思而后行。
2.当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时,要先冷静下来,切勿冒失。
3.国难当头时,要勇于毁家纾难,汲汲于个人得失不可取。

崤之战的细节讲解

重点词:管、若、以、国、访、诸(之于)、其、焉、与、辟。
活用词:劳师以袭远(劳,使......劳累,使动用法;远,远方的郑国、形容词用作名词。
秦师遂东(向东方进发,方位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的内容怎样概括?(限用一句话)
交代了肴之战的起因和决策过程,着重介绍蹇叔对这次战争的态度和预见。
2.这一段实际上写的是两个场面,为什么会为一段?
“蹇叔进谏”和“蹇叔哭师”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蹇叔,合为一段为的是突出蹇叔这个人物对此次战争的看法,表现在他的哪些话语中?从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蹇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蹇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蹇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蹇叔这三段话表现出他稳健持重、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的思想性格。
4.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
直接、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止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哭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洋溢于言表。
5.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态度:访――辞――使出师--诅咒
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重点词:左右、免胄、乘、脱。
活用词:入险而脱(险地,形容词用作名词。)
1.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秦军必败(先说“必败”,后又用反问句“能无败乎”强调这个意思。)
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
王孙满能从秦军上下车的礼数看出问题,很有洞察力。而且,其推断也是合乎逻辑可以成立的。
2.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王孙满的看法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一个旁证。“尚幼”的王孙满在如此见识,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判断力的秦穆公形成鲜明对照。 重点词:及、市、先、犒、居、且、遽、吾子。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
1. 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对策:(1)犒师。扮作郑国使者去犒劳秦军,暗示郑国早已获悉秦军偷袭的企图。
2.“使遽告于郑”。派人立刻回郑国报告敌情。
思想性格:热爱国家、沉着机智、善于辞令。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1.印证了蹇叔的论述:“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致、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重点词:视、则、淹、唯是、若何。
活用词:使皇武子辞焉(致辞,名词用作动词。)
以闲敝邑(空闲、休息、使动用法)
1.这一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郑国采取果断措施,消除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皇武子的致辞,实际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语气委婉的逐客令。
2. 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
3 .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 重点词:奉、纵、患、施、谋、兴、御、败。
活用词:以贪勤民(使......劳苦,使动用法。)
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丧服,形容词用作动词。)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两层意思:(1)详写晋国内部原轸和栾枝二人在是否攻打秦军问题上的激烈争论。
2.略写秦晋崤之战的情况和结果。
主要写是前者,因此这段可称为“原轸论战”或“原轸力主击秦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3.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原轸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驳斥:
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背“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善于论辩。 重点词:请、实、构、逞、拘、原、暂、免、顾、释、惠、赐、稽首、累臣、衅鼓、不朽。
敬词、尊称:君、辱。
1. 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三件事:(1)文嬴请释三帅。
2.原轸怒斥晋襄公释“秦囚”。
3.阳处父追捕孟明等人未成功。
反映出晋在“ 崤之战”中虽获胜利,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君臣不齐心,暗示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
2.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忠直刚烈、鲁莽粗暴。 重点词:替、眚、次。
活用词:秦伯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名词用作动词。)
以辱二三子(使......受辱,使动用法。)
1.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
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思想性格:不文过饰非,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
内容:末段秦穆公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了秦国失败的原因,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 本文将笔墨主要用在描写战前、战后秦晋两国君臣的种种活动,直接写觳之战的只有—句,充分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素材、谋篇安章的文学特色。作者还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暗寓讥讽,意在言外。

本文标题: 秦静崤之战读后感(秦军崤之战中惨败的原因与历史教训)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17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小说读后感400字(求一篇中国小说的读后感 600字左右)亲亲我妈妈读后感(亲亲我的妈妈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