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学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后感(《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31 03:22: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1

《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后感,《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是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出版的第二部专著——第一部是20xx年出版的《牵到河边的马》。,...

闫学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后感(《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后感)

《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后感

  《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是著名特级教师闫学老师出版的第二部专著——第一部是20xx年出版的《牵到河边的马》。

  阅读闫学老师的这本《教育阅读的爱与怕》,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因为书中的许多观点我深深认同,如“教育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一种力量”“受伤的地方生长思想”;因为在书中与许多熟悉的名字重逢,如张爱玲、三毛、林清玄、狄金森、泰戈尔,他们的作品我也深深沉醉;还因为邂逅那些直抵心灵的美丽而忧伤的诗词,古典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都是我所爱的……阅读这本书,在跟随闫学老师的阅读心路默默前行的同时,也让我们欣赏到她的生命因阅读而绽放的美丽。

  关于读书这件事,我一直还是比较自信的。因为自己从小喜欢阅读,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坚持,并且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有时我甚至想,能够识字,能够阅读,真是幸福!那样的话,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只要有书,你都不会寂寞,不会茫然,不会沉沦。即便是在平庸的日子里,书也能将我们带到另一个精彩的世界。所以,对我而言,读书是快乐的享受,因为我总是读我想读,随心所欲。

  但是,闫学通过《教育阅读的爱与怕》告诉我们,读书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真正的教育阅读,不是随心所欲的率性而为。她说,教师读书要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高度。而像我这样只凭兴趣读我所爱,只会陷入浅薄的泥潭,难以获得飞翔的翅膀。

  纵观闫学的阅读书目,有教育专业方面的书藉,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陶行知全集》、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有培养教育情怀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李希贵的《学生第二》、刘良华的《教育自传》等;有开阔人文视野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凡高的《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大江健三郎的《在自己的树下》等;有提高文学素养的泰戈尔的《新月集》、金河仁的《我心中的风琴声》、高凯的《村小:生字课》、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还有叶灵凤、张爱玲、韩素音、周作人、狄金森……以及她所迷恋的古典诗情,和《红楼梦》《西厢记》《论语》《道德经》,等等。

  如此开阔的阅读视野,并非缘于闫学老师本人的兴趣广泛。她说:“读书,有兴趣的阅读是好事,但绝不能只凭兴趣,有些书也许一时读不下去,甚至不能读懂,但只要是值得读的,就一定要硬着头皮读下去,也许山重水复,但只要坚持,往往就会柳暗花明。”对此,我深有体会。

  记得09年我参加凤凰暑期研修营活动时,遇到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就是《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这篇9000多字的文章,我读了不下五遍。第一遍读下来,每个字都认得,但连起来就有些蒙,云里雾里的。第二遍重读,掩卷之余,只留下几个新鲜的名词:“解读本质观”、“解读建构观”、“解读对话观”、“解读体验观”。于是再读,这次拿起铅笔,边读边在自认为有感触的.语句上圈圈划划,一不小心把整篇文章都画花了。但是有些地方还是难懂,就得回头再多读几遍,甚至前后连起来读,才弄懂它的意思。

  当读得很吃力时,我曾想:为什么要读它?这是那些学术派理论家们立说著述的纯学术文字,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有何帮助?什么“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文本学”、“读者反应理论”,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张口闭口的言论,对我们而言,则如闻天书,不知所云。这就难免感到文字的艰涩,此在与彼在之间的隔阂。诚如作者所言:“任何一个文本只有在解读中被理解和接受,其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如果离开了解读主体的理解,或者不被读者接受,那么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无从说起。”

  可是,当我后来再去读《教育文本理解的尺度——一种解释学的视角》《论教师文本解读的自觉自导》《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从叶圣陶的文学创作论看语文阐释学》等文章时,我突然悟到读《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的好处来。一来该文是所有文章中最艰涩难懂的,读了它,再去读其他文章,就觉得轻松喜悦;二来有了对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基本了解,再去阅读其他文章,特别是观察案例,就有了知识基础,使得后期阅读时“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建构过程变得容易、畅达。

  所以,我想,虽说理论是灰色的,但是没有这个灰色作底,其他的色彩就会因失去厚重感而显得肤浅。汲取理论的养分,可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它积淀在那里,在不可预知的将来的某一个时刻,一定会帮助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阅读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渐渐扎根于沃土的过程,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平心静心地等待,等待静悄悄的改变。

  和闫学老师一样,也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和闫学老师一样,也喜欢张爱玲三毛林清玄;和闫学老师一样,也迷恋诗歌的魅力,但是当我站在自己的原点,仰望闫学老师的高度,才发现:关于读书这件事,我只是个门外汉。

读闫学《教师阅读的爱与怕》摘抄

一、闫学读苏霍姆林斯基

1.强大与脆弱,不可战胜与茫然无助,这就是生命。“要使学生深刻地懂得”,则必须首先要使教师深刻地懂得。
请你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决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它让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究竟有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心灵,我们所做的一切究竟能不能帮助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念,让他体验到生活的欢乐和做人的尊严?甚至我们必须回答:我究竟有没有把这些孩子当作人来看待,而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何种程度?
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何种程度,我们都必须坚信:
思维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的。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它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照射,它的花朵就会绽开。

2.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永远保持一份坚忍的耐心,永远不放弃对生命的浇灌,终有一天,我们会看到花朵绽放的美丽。

3.伊尔的话语,都让我羞愧难当。在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像米哈伊尔这样的孩子啊!他们没有尊严,对他们来说,上学就是遭受羞辱,做教师的也在这个过程中陷入苦闷的轮回之中。我们用一个接一个不及格的分数惩罚他们,用严厉的斥责和冷眼警告他们,我们似乎寻求到了某种平衡,却也因此陷入了更加痛苦的深渊——我们发现差的更差,绝望的更加绝望。
尼娜哭着说,我们没有在这样的学生身上看到那个蕴藏着的大写的“人”,这就是我们的主要过失。是的,我们何尝把米哈伊尔这样的孩子看成是一个“人”呢?面对儿童期可能会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好些原本不是“问题”,而是一些儿童在发展期所表现出的非常自然的现象,我们的心中只想到了纠正、惩罚,却不曾意识到他们也具备一个“人”的潜质,并且很多东西必须加以等待,必须用加倍的耐心、同情与理解去将其唤醒、发现和挖掘。而我们在很多时候,就在这样看似理所当然的纠正与惩罚中充当了杀死尊严的帮凶。我们在杀死学生尊严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随之而来的深重的羞愧与挫败感。与此同时,做教师的也再无任何尊严可言。

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要为那种“毫无怨言,默不作声,准备接受任何训斥的学生而感到可怕。
当你看到学生性格执拗、爱发脾气的时候应当感到高兴,应当容许学生对你的思想似乎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而让他去检验,去研究吧。“执拗性格万岁!”——我真想用最鲜明的字体写下这句话,并把它张贴在教员休息室里……
有些教师认为,少年的倔强说明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不对的,不愿意改正错误。但这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实际上学生只是装出坚持己见的样子而已。实际上他是在加紧地思考,在寻找正确的答案。对少年的观察表明,他们对自己的错误在内心的感受是很深的,而由于他们的自尊感在这个年龄期正在成长,所以不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冷静的、深思熟虑的批判。
——苏霍姆林斯基

5.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6.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智力的财富在他的面前封闭着(而达到这些财富的道路只有一条:接受普通教育),那么他是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在一种劳动中显示自己,他就不会变成对什么都不关心的人,他也就会在其他的活动领域(包括学习的领域)中找到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志向。
这并非是一种补偿,而是要让孩子永远都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还可以在除学习之外的其他领域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在参与这些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感受存在的幸福。而当一个人获得了劳动的快乐,当他看到自己经过努力而取得的劳动成果是那么甜美,当他觉得力量的付出是那样密不可分地体现了他的自尊感,那么,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要继续下去的力量与愿望往往是惊人的。
——1.[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

——2.[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赵玮、王义高等 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

(读后感:每读一次就自惭形秽一次,应试教育下,我竟也成了刽子手,用分数残杀着孩子们的纯真,教育是等待花开的过程,我却一次次急功近利地要求他们必须怎样,必须达到什么目标,而这些要求的达成,却是以伤害孩子们的自由甚至自尊为前提,这有什么用呢?)

二、闫学读——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地步。”“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的确,“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的理念应该渗透到每一个教师的心灵深处,严格地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应该贯穿教育过程的始终,应该适用于课堂中的任何一个角落,换言之,在课堂上不应该存在被遗忘的角落。

2.假如他们当着子女的面,揄扬学问与学者,或应许给他们美好书籍和衣服,或其他精致的东西,鼓励他们去用功;假如他们称赞教师,称赞教师对于学生的友谊,称赞教师的教学技巧;最后,假如他们不时打发学生带着小小的礼物到教师那里去,这样一来,他们就容易使子女爱好他们的功课,爱好他们的教师,并且信任他们的教师了。

——[捷] 夸美纽斯 著,傅任敢 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三、闫学读——陶行知教育观

1.陶行知对于好学校的标准——

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

2.1931年4月,陶公发表了《儿童用书选择标准》一文,对如何选择儿童用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本书之好坏,可以拿下列三种标准判断它:(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陶行知 著,《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四、闫学读——杜威

1.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部著作中,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
2.我们在寻求学生的发展时,又出现了杜威所指出的三种错误的思想:把未成熟状态看作没有发展;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的静止的适应;关于习惯的僵硬性。表现在教育上,三种错误就是:不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

与这些错误相对应的观念即是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当我们承认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就会把儿童期的未成熟状态看作是生长的一个自然的阶段,一切都是变化的,不是朝向一个单一的方向。这里所说的“生长”不具有目的性,生长的本身即是目的。
3.当我们无数次地给孩子描画未来的美好图景的时候,我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否定了现在,于是这一阶段的生活变得并不那么重要。

因为生活就是生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在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个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的事业。
4.在杜威看来,不仅是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在教育方法的问题上,他也强调儿童是起点:“方法的问题最后可以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提供教材和处理教材的法则就是包含在儿童自己本性之中的法则。”

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什么教材才能使他工作得最起劲、最有效果。”
——

1.[美]约翰·杜威 著,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2.[美]约翰·杜威 著,许崇清 译,《哲学的改造》,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美]约翰·杜威 著,单中惠、王凤玉 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杂摘

1.他认为,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在他们身上显示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惊奇感,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

2.美的东西往往表现为惊人的简洁。美的诗歌也是如此。

村小:生字课
高凯

蛋 蛋 鸡蛋的蛋

调皮蛋的蛋 乖蛋蛋的蛋

红脸蛋蛋的蛋

张狗蛋的蛋

马铁蛋的蛋

花 花 花骨朵的花

桃花的花 杏花的花

花蝴蝶的花 花衫衫的花

王梅花的花

曹爱花的花

黑 黑 黑白的黑

黑板的黑 黑毛笔的黑

黑手手的黑
黑窑洞的黑

黑眼睛的黑

外 外 外面的外

窗外的外 山外的外 外国的外

谁还在门外喊报到的外

外 外——

外 就是那个外

飞 飞 飞上天的飞
飞机的飞 宇宙飞船的飞

想飞的飞 抬膀膀飞的飞

笨鸟先飞的飞

飞呀飞的飞

(本诗曾获第五届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单篇佳作奖,发表于《诗刊》2002年第10期。)
3.当他弹完看见这些泪人儿时,他耸耸肩,放声大笑道:“啊,疯子!你们真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火,他是不哭的。”

是的,他是火,他在燃烧,别人只能看着他的燃烧,感受着他的灼热,然后把自己熔化。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4.如果人们感到需要感受某种宏大的、无限的、使人感知到上帝的东西,那么他不需要到远处去找它。我以为我在婴儿的眼睛里,看到了比海洋还要深、还要无限、还要不朽的某种东西。

——凡高

一个对人类怀着无尽的悲悯与同情的艺术家,当他单纯而自然的高贵无情地摧毁了那些正人君子们看似高雅的面具,他的孤独与寂寞就成了注定的命运。(闫学评凡高)

5.有一种书,不一定很厚,但每一句话的背后都蕴藏了无穷的玄妙,仿佛冰山的一角,谦卑地浮在海平面上,让你怀着更为真切的敬畏之心,想象那海面之下的世界。你知道,那是一个没有爆发的世界,但随时会爆发;那是一个静寂的所在,但随时会打破静寂,翻江倒海般地淹没你。(闫学评纪伯伦的诗)

我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面对街头如潮的车流和人流,我急急地赶路,练就了一套即使穿着高跟鞋也能疾走如飞的本领。那时候,我感到一种幸福和欢欣:我在生活,我在工作,我在参与,我在创造……我也在期待,因为有一个安宁的夜在等着我,有一杯茶在冒着热气等我啜饮,有一盏灯在今晚会为我亮起来。而这,都因为白天忙碌的工作而成为一种令人心安的补偿。
6.

快乐地给予,是一种境界;痛苦地给予,也是一种境界;不觉苦,不求乐,不有心为善的给予,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7.闫学与孩子们一起读毛姆的短篇小说《悬崖上的杀手》。

“孩子们,也许你们的理由足够充分,你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有可以理解的原因。但是,人的心里不应只有仇恨。猎人为什么不开枪,反而帮助Dingo脱离了危险?因为他觉得此时开枪不够公平,不够光彩。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因为有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孩子们眼光灼灼地看着我,有思索,有迷惑……于是我知道,我已经播下了一颗种子,它会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树,最后成为一片美丽的风景。

教育,应该有这样的播种。

在我看来,假若一个人丧失了悲悯,这个人也注定同时丧失了自我的尊严,因为尊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者的映照,而他者的映照将会促使其寻求内心的完整与认同;假如一个民族人人丧失了悲悯,这样的民族将无法写进整个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之中,充其量不过是承担了一个可悲的角色——让他人看起来更像人。

而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达到哲学的单纯之前,必须经过复杂的思辨。冯友兰先生用这样一句话作了本书的结尾:“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闫学对本书的评价:

教育的本质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将最终证明,教师这个群体将由最优秀的人物构成,一个知识结构存在缺憾的教师将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而《中国哲学简史》作为一本哲学史专著,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对教师开阔人文视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那么,不只是“述而不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去诠释与洞察,从而创立了一套自己的学派——儒家,这便是孔子作为中国的第一位教师最过人的地方。而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凭这一点,孔子堪称是一位伟大的教师。

我想说的是,即使是面对孔子这样一位伟大教师的言论,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诠释与洞察;对一个教师来说,让学生知道,形成自己的理解比记忆知识更重要。也许,这正是我从冯友兰先生对孔子的评述中所得到的最可贵的启示。
——冯友兰 著,赵复三 译,《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1版。

9.关注孩子,就要看看他们的眼睛,这样,我们就知道我们的教育缺什么了。

10.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曾经这样说:“儿童是一个谜。……正在实体化的儿童是一个精神胚胎,他需要自己的特殊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到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一个充满着爱的温暖和有着丰富营养的环境里得到发展,那里的一切东西都不会伤害它。

11.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

——亨利·海涅

12.这与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是一个道理。教育应该作为一种力量而存在,我们应该竭尽所能,让每一个世界都变得生动、快乐,不单调,不沉闷,不彷徨,更不黑暗;在充满阳光的白天帮助孩子呼吸到花朵的芬芳,在漆黑的夜晚能注意到星空的美丽;即使在阴雨绵绵的日子也能拥有一份诗意的眼光,即使身处人生的十字路口也能很快地走出茫然。而寻求并运用这种力量,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的人,就是教师。

13.对于教师来说,或许就可以使自己明白,爱与智慧将成为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并带领他们走出这个世界的路径和力量。

——教育,应让孩子的世界走向开放。

14.一直非常欣赏美国课程论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的话:“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道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出道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

对于教育而言,教育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人和世界需要改变、正在改变,没有改变、不承认改变或者不能促成改变的教育不是有意义的教育,更不是真正的教育。
15.凡高说,爱就是在心里点亮一盏灯。爱的明灭构成了整个世界的生生不息,而有谁曾把心灯点亮,又有谁在黑暗中来临,终又在黑暗中离开?

16.

这两天重读北岛的《时间的玫瑰》。

有些文字只看一遍就再难以忘记——

帕斯捷尔纳克陪奥尔嘉走到门廊,在蓝色多雪的夜晚告别。他握住奥尔嘉的手,让她早点回来。他请她转告国外的朋友们,他一切都好,尽管没时间回信,但他想念他们。奥尔嘉走出门廊,踏上黑暗中的小路。帕斯捷尔纳克突然呼唤她。巧合的是,她和他的红颜知己的名字一样。奥尔嘉转过身,最后看了他一眼:他光着头穿着运动衫,站在门口的灯光下。

“请别在意我说过的不回信之类的话。给我写信,用任何你喜欢的语言。我一定回复。”他最后说。

——北岛:帕斯捷尔纳克——热情,那灰发证人站在门口。

闫学评论:

在我看来,如此令人唏嘘的场面,用的却是如此克制的抒写,只有文字的高手方能做到。他深谙如何让文字本身说话,他知道如何用文字本身的节奏与张力来含蕴无法言说的情感,那巨大的空白、无言的美,是最撼人心魄的。

附录:闫学阅读书单:

理论基础
1.[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苏] B·A·苏霍姆林斯基 著,赵玮、王义高 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

3.[法]卢梭 著,李平沤 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 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5.[美]约翰·杜威 著,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

6.[意] 玛丽娅·蒙台梭利 著,单中惠 译,《童年的秘密》,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7.[美] 小威廉姆·E·多尔 著,王红宇 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8.[英] 约翰·洛克 著,徐大建 译,《教育漫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9.[捷] 夸美纽斯 著,傅任敢 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0.方明 主编,《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人文视野

1.[意] 德·亚米契斯 著,夏丏尊 译,《爱的教育》,译林出版社,1997年第1版。

2.[日]黑柳彻子 著,赵玉皎 译,《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第1版。

3.顾明远、钱理群、江晓原主编,《现代教师读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冯友兰 著,《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朱立元 著,《现代西方美学二十讲》,武汉出版社,2006年第1版。

6.[法]罗曼·罗兰 著,傅雷 译,《贝多芬传》,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第3版。

7.[荷]文森特·凡高 著,平野 译,《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第1版。

8.傅雷 著,《傅雷家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9.钱理群 著,《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版。

10.林贤治 著,《人间鲁迅》,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1.[黎] 纪伯伦 著,钱满素 译,《先知·沙与沫》,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2.张爱玲 著,《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13.[美]艾米莉·狄金森 著,江枫 译,《狄金森诗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4.王国维 著,《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5.钱穆 著,《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2版。

16.《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7.《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8.北岛 著,《北岛诗歌集》,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第1版。

19.北岛 著,《时间的玫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0.顾城 著,《顾城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1.海子 著,《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

22.[印]泰戈尔 著,冰心、石真、郑振铎 译,《泰戈尔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3.[法] 圣埃克絮佩里 著,周克希 译,《小王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版。

24.[美] E·B·怀特 著,任溶溶 译,《夏洛的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

……

读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读爱的教育的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读爱的教育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爱的教育的读后感1

  大概是四年级的时候吧,就听说有一本书叫《爱的教育》,还挺著名的。那时候,我还特地跑到书店买了这本书来看。看了之后没什么感觉,可现在又看了一遍,这回可是真正地感受到了爱,受到了教育。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全书采用日记体的形式,通过描写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充满爱心的故事。老师之爱、父母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书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每月故事”,我觉得它既好看,又具有教育性。

  安利柯有一个同学叫卡罗纳,他的母亲去世了。他的心情十分低落,老师同学们都十分关心他、同情他,都用自已的行动去安慰他,希望他不要太伤心。安利柯的母亲不让安利柯扑进自已的怀抱,就是怕卡罗纳看见了,就想到自已的妈妈去世而感到伤心难过。安利柯明白了妈妈的意思后,拉着卡罗纳的手一起回家。这本书内容真挚,情感动人,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爱。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后,我就开始学会关爱他人了。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好,更重要就是一定要有爱心。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们要把爱看成一种自然、美好、平常的字眼,要相信,有了爱,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爱,能感动一切,更让人无怨无悔。爱是多么的纯洁、透明啊!爱是多么的伟大啊!若是世间充满爱,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读爱的教育的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书的名字叫《爱的教育》。书里有许多关于用爱感化周围人的故事。

  其实,刚看书名的时候,我就困惑了:爱,怎么是教育呢?爱怎么教育呢?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书。在看《爱的教育》时,每每被书中的'那些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感动,其中《扫烟囱的孩子》给予我的触动最大。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家里很穷,为了给家里多增添一份收入,只好为别人家扫烟囱,每天能赚一些钱,运气好的话,可以多赚一些。可是,有一天他的运气坏透了,只赚了1元6钱,还弄了一身黑,但是,他却把这些钱给了一个小女孩买了一束花。

  看到这儿,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自己,在家从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一点家务都不做,成天只知道玩,要什么玩具从来只管跟父母开口;父母的辛苦,我熟视无睹,更谈不上帮他们减轻负担了。我和故事中这么小就可以为家庭分担的男孩相比,真是差远了!一股愧意慢慢涌上心头,我的心像被洗过了一般。我知道,我得改变……

  《爱的教育》,让我真的受到了教育,懂得了去爱自己,爱别人。我逐渐地明白,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我一时竟无法用准确的文字给爱下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读爱的教育的读后感3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书,叫《爱的教育》。这本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他出生于1846年。在1886年写出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有明确的提出阅读与写作在整个语文素养教育中的基础出性的重要性。我们常说“读书万卷,下笔如神。”或“读读写写,手脑并用”,可见,阅读与写作在整个语文素材的教养的养成中相互促进、相铺相成,两者可谓缺一不可只读不写,很有可能变成得眼高手低;只写不读则会肚子无墨,山穷水尽。

  我在这本书里读到了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安利柯和克莱蒂吵架了。因为我在替“小石将”抄作文,正抄着,突然,克莱蒂碰了一下我的臂膀,墨水把纸弄污了。他微笑的说:“我不是故意的。”他的笑让我很不爽,想;你收了奖品就大不了了。我也碰了她的臂膀,把他的习字帖弄脏了,他举了一下手,恰巧李老师把头回过来,她缩了缩手,说了句:“我I在外面等你”。我想对她说对不起,可是没说出来。终于放学了,我走在大街上,可莱迪在后面跟来。

  “不安利柯 !”克莱迪说:"我们像以前一样和好吧!”我回答说:“好的 "我们一起回家了!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在课间玩的时候,她不小心碰了我一下立刻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可看见他还在笑,心里很不爽,就撞了他一下。他说:“你是故意的。”第二节下课她跑过来说我们还是好朋友!

  这本书真好看啊!等以后,我在读一本这书!

读爱的教育的读后感4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爱,是开启心灵的金钥匙。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使我突然之间感悟到,原来爱是那么神圣、高尚和深沉。这里的爱有队国家、民族之爱,有父母朋友之爱,甚至告诉我们一个爱的哲理。

  卡洛斐是主人公恩里科的同学,在玩雪时不小心打伤了一位老职员的眼睛。当时他非常害怕,但是他在同学卡罗内的鼓励之下,勇敢承认了错误并且来到受伤者家中。他强忍着眼泪把自己的最爱——邮票集当做回报老人的礼物,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老职员康复以后,他亲自到卡洛斐的学校,把邮票集还给了卡洛斐,还给他盼望已久的三张难得的邮票。

  是啊,这就是爱!是爱使卡洛斐勇敢的承认了错误。如果没有卡罗内的耐心开导与鼓励,卡洛斐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站出来去当替罪羊的;如果没有校长对学生的爱,那么卡洛斐也绝不可能赔礼道歉了。正因为卡洛斐这一举动,才使老职员归还邮票集并赠送邮票表达对卡洛斐的爱,让爱在几代人中间得到延续和发展。

  我们该爱的,早已不仅仅是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还有更多的人等着我们去爱。爱的美就在于它不做选择,去拥抱美好的一切,去爱它,世界因你而改变!

读爱的教育的读后感5

  我读过一本书,书名叫做《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的坐着亚米契斯,想必大家都读过这本书把,这本书也给了我深深的印象。书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本书通过了一个小学生的所见所闻,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以高尚的爱心情感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享受。本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解,没有骗人的宗教宣传,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或标语口号。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这边书要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遇到有困难的人要对他帮助,如果你帮助了他人,你有什么困难的话他人也就会帮助你,我们还要理解他人的苦心,不要治安自己的想法去做,有一次我就看见了一个感人的信息:一天,妈妈带我去肯德基,在门口停车的地方,有一个很显眼的地方,那里也有许多来往的人看,写的是他的女儿先天性的生病造成现在的样子,四肢不能动弹,即使是15岁但是很小很小,她还不能自己擦一下眼泪,或许是她看见了爸爸这样卖力的为自己讨生活留下了眼泪,他的爸爸见了之后就用手擦拭了她女儿的眼泪,我心痛极了,立刻向妈妈要了点钱放了进去,这也是我能出最大的一份力,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因为我可以理解他们此时的心情,如果不帮助他们世界上就可能损失了一个原本应该是初三的学生而现在看起来只有7,8岁的年龄。

  就因为我们大家的相互理解,想和关心下世界才会变的很美好!

《爱的教育》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爱的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的教育》读后感1

  读《爱的教育》后,我走入他们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经常鼓励他,安慰他,他才可以顺利成长。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卖炭者与绅士》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皮斯的爱,诺皮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皮斯的父亲知道 后,非要诺皮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皮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皮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皮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 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我看这本书,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照顾,我也从中知道老师对同学的关爱和教导。这让我想起我的老师们,她们漂亮,对我们很好,就像安利柯的班导师 一样的慈祥、温柔、用心的在教导我们,关心我们!读到这些,我非常的受感动。读这些故事真是让自己受益匪浅,我想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在学校、家庭中学习 这种关爱他人,用自己的爱心来关心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爱的教育》读后感2

  《爱的教育》让我懂得爱是什么,爱的力量,和怎样去爱。

  爱的突触连接

  有人说人生是张大大得网,我们终生围困其中。挣扎无济于事,只能徒添新伤。我却觉得人生的网是由爱编织的,构成它的每根网丝都是我们今生挚爱的亲人,我们的朋友,甚至是帮助过我们的陌生人的爱。用生物学角度,还可以把网比喻成无限多突触的连接。每个突触都是有生命的,每个突触都靠传递爱来生存。世人在这个有生命的突触网中不断获得爱,不断给予爱。爱是深沉的,谁也无法估算它的重量;爱是无私的,谁也无法计算它的价值;爱是纯粹的,谁也无法打破它的宁静;爱是无量的,谁也无法预测它的时间轮。

  爱的突触连接,让我们用心去守护。请珍视,请珍惜。

  一根羽毛的飞翔

  一根羽毛可以代表很多种含义。当一根羽毛代表我们孤独的内心时,如何使梦想和信念飞翔呢?世界上有种东西,有时如同钻石般闪耀,有时却如土壤般朴实。它可以填充我们的内心,那就是——爱。爱源于心,它是广博的。它可以来自于陪伴我们晨读的朝阳;可以来自亲朋好友的祝福;可以来自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坚守住爱,即使孤独再来侵袭,也不会再如从前般难熬。当一根羽毛代表内心的脆弱时,如何强大内心,展翅翱翔?试试为自己的羽毛撒上魔法粉吧,让爱在心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果!心灵的羽毛有时如同风雨中飘零的叶子,我们需要细心呵护。风雨无法改变,我们就改变自己的心。当一根羽毛代表坚定且唯一的梦想时……飞翔的羽毛在阳光的照耀下会是很唯美的吧!它承载的生命之重远甚于其自身重量。但是,羽毛的生命之花只有在风雨中才会真正绽放,羽毛的翅膀只有在风雨中才更加雄壮。带湿的羽毛,更加绚丽。生命得洗礼过后,彩虹将和它永存。

  我想爱,想奔跑,想拥抱

  我想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爱之泉”,那里承载着生命之重,那里有妈妈会心的微笑,有兄弟手足的难解深情,有已逝亲朋好友的音容笑貌,有每次离家时对车窗外风景的贪恋目光,有……我想爱,放肆地去爱。“爱之泉”有你我的坚守,请珍视。

  想奔跑。我想在田野上奔跑,释放心理的压力和隐忧,肆无忌惮的奔跑,放声大笑或大哭。放纵自己一次吧,生活的久了,偶尔孩子气一点又怎样?学会爱自己,尊重内心真实的想法。

  想拥抱。外国人每当离家前都会拥抱父母,然后说:I Love you!我们要不要试试呢?记得我第一次给妈妈按摩肩部,她无措的像个搞不清楚状况的孩子。十分钟过后,她睡着了,我发现眼角处还有未干的泪痕。父母的爱是我们一生都还不完的债。我们习惯了“拿”爱,却吝啬“给”。让我们先从拥抱开始吧!!!即使你会害羞,即使你会感到无措。让父母知道他们的宝贝长大了,他们的宝贝可以用来依靠了。

  感源于心,心念吾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3

  高尔基以往说过:“书籍是人类提高的阶梯。”我爱读书,因为从书中我能够得到欢乐与知识。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对我有很大感触的'书,就是《爱的教育》。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仅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灾难》中讲了上学路上,一位一年级学生忽然离开了母亲的手,倒在了街上,一辆街车驶来,这一刻被一个名叫洛佩谛的孩子看到了,他大胆的跳了过去,小学生被救起了,但他的脚被车扎伤了。洛佩谛让我久久难忘,他为了救一个一年级小学生不怕让自我受伤,这种舍已为人的精神,真是太让我敬佩了。

  《耐力的保护者》中弱小的耐力不受大家尊重。有一天,他又被捉弄了,他却不反抗,卡隆跳了出来,保护耐力,勿兰谛不怕,他尝到了卡隆的拳头,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人敢欺辱耐力了,卡隆也十分尊重耐力,他们成为了一对好朋友。我明白了爱是相互的,这样的爱令人感动。

  爱,是一个猜不透的词。爱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料;爱是在同学摔倒时,伸出一只手;爱小到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橡皮,爱大到献血,捐献骨髓,为国献身。世间的爱说也说不完!

《爱的教育》读后感4

  最近几天,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文中讲了在开学的日子里,安利柯来到了学校,老师对孩子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安利柯和同学们都非常爱他们的老师。安利柯的同学波列科西最令我佩服,他虽然家境贫穷,但还是勤奋学习,他爸爸原以为他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孩子,自从波列科西得到了奖牌后,改变了对儿子的看法。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掩书望着窗口,眼前好像出现了一个画画:我爸爸那个年代也很穷,一个家庭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所以姑姑就辍学了,最后我爸爸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

  想完爸爸小时候的事,我又想到了我们现在的事。有一次,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个男生在玩溜溜球,我们女生吓得捂着眼睛,男生们也盯着那个同学,眼睁睁地看着老师走到他面前,我以为老师要惩罚他,便把眼睛捂得更紧了,但是老师只是轻轻地摸了一下他的头。下课了,那个男同学来到了老师的面前向老师道歉。在学到《老师,您好!》这课时,这位男同学不禁流下了感动的眼泪。“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一个同学。

  《爱的教育》真是一本好书啊!我深深地把他记在脑海中……

《爱的教育》读后感5

  我读过许多书,有一本书让我印象深刻,名叫《爱的教育》,这就是一本在意大利产生很大影响的书。

  这本书的主题就是爱,他把主人公描述得十分透彻。在《弱者》一文中,同学互相互爱;在《父亲的陪伴》一文中,写出了父亲对子女的爱。这就是一个很爱儿子的父亲,在冬天的一个晚上,很冷很冷,父亲看儿子还在写作业,就去端了一杯水给儿子。父亲的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很感动,让我明白每个父亲都爱自己的子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感人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了爱无处不在。

  以前,我一向抱怨父母这么啰嗦,看了这本书后,我改变了以往的想法。我明白了父母这样做都就是为了我好,不然,他们能够完全不理我,随我去。他们用小小的举动书写着伟大的爱。

  所有的父亲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女儿,不求我们长大了、懂事了回报什么,只期望我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活着。

  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生活中只要多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完美,更加美丽!《爱的教育》让我更理解这句话了!

《爱的教育》读后感6

  读完《爱的教育》,我深有所感。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通过小学生的口吻,描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动人故事,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作者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包容,相互理解!

  书中的主人公有许多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的、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学习落后、有的贫穷、有的残疾、有的富有,但是主人公从不计较,与他们一起开开心心地玩耍、快快乐乐的学习,并从开心和快乐当中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了一个个看似渺小却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这些平凡的人身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我的心中激起一阵阵强烈的情感。

  我有许多朋友,但知心的朋友屈指可数。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终于懂得了怎样让自己的知心朋友多起来。找朋友不应该分贫穷富贵,更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朋友学习差了就认为他不是你的朋友。作为真正的朋友,应该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去给予帮助。比如,我们班的谢叶涵同学,她助人为乐,常常帮助同学,所以她有很多知心朋友,我要向她学习!

  这本书还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该如何做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7

  《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令我收益匪浅。

  我觉得安利科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在他生活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能够顺利成长,也能够从中获取经验。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二年级的学生罗贝蒂,他为了保护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朱利奥不被马车撞到,自我却来不及躲开,被马车把脚骨压碎了,经后只能靠拐杖行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帮忙别人的同学是有的,但像他这样了为保护别人而牺牲自我的同学,我们就不必须有幸遇到了。看到这一个故事,令我想到了报纸上的一则报道: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倒在人行道上。20分钟里,竟没有一个路人上前搀扶。等到120急救车赶到时,老太太已经去世约20分钟了。同样是两个值得帮忙的人,可是遇到的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一个得到了别人舍命相救,一个去世了很久才被人发现。这些行人跟舍身救人的罗贝蒂简直是差之千里。

  正是因为安利科身边有这么多善良的伙伴,他才能够明白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爱。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让我体会到什么是同学之间无法摧毁的友谊,什么是师生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什么是父母永无止境的爱!我相信如果有了这些品质,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的人,必须是世界上生活的最完美的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8

  前几天,我读了《爱的教育》,它的作者是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这本书我读了之后,感悟到了许多道理,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其中,我最喜欢体操课的这一章。

  在体育课中,他们的老师让他们必须一个个攀着杆子往上爬到顶端,在平衡木上站直了。很多人都爬上去了,可是瘦小的纳利还没爬上去,他很害怕,大家开始哄笑他。但他克服了恐惧,爬了上去,战胜了他自己。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昨天的一件事。有一天,妈妈叫我自己一个人去买瓶可乐。虽然便利店离我们家很近,但是听说那里有很多狗。我很害怕狗,但还是答应下来了。一路上,我都小跑着,希望能早点回家。在走的时候,我竖起耳朵听,怕有狗的声音。我还不时往后望,怕从后面跑出来一条狗。终于,我到达了便利店,买了可乐就赶紧走了。回家的路上,我也很害怕,但突然想起纳利从杆子上爬到了顶端,他很害怕,也爬了上去,我又为什么要害怕呢?想到这里,我顿时不害怕了,轻松地走回了家。

  我觉得一本好书就像一杯茶,每杯茶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学会了勇敢,让我战胜了我自己。

《爱的教育》读后感9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厉的要求。有一次,我考试不及格,被父亲知道了。父亲顿时拉下脸来,大骂我一顿,说:“天天玩卡片,不做作业,当然会考试不好……”然后就把我心爱的卡片给烧了。我再也忍不住了,便跑上楼,扑在床上痛哭起来。

  我心想:“考试考不好,您也不要骂我啊!也应该鼓励我,还把我心爱的卡片给烧了,我非常心痛,因为那是我用全部的零花钱买来的,您把我的卡片烧了,我再也不可以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玩卡片了,我非常不理解父亲的行为。直到,妈妈给我买了一本《爱的教育》。过了几天,我把它看完了,上面写着不同的爱,深深触动了我,其中,作者的父亲对他非常严格,可是作者还是很爱他的父亲。

  有一次,父亲骂他:“早上,一位抱着小孩的女乞丐向你讨钱,你怎么没给她?”父亲大声训斥着。作者却微笑着说:“我会照您说的做。”作者在书上说过“虽然父亲严格要求我,但是这也是一种爱。”现在,我才懂得父爱无比珍贵,现在,我才理解父亲是多么伟大啊!爸爸我感谢您对我的教育。我感谢您。

《爱的教育》读后感10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这本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科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爱的教育》一书上的每一个小故事都讲述了一种不同的爱,感人至深,特别是每月故事更是让人感动,让我觉得世间处处有真情,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件感人肺腑的事情:二年级学生罗伯特为了救一个站在当街的一年级学生,而赶在车子前面,救出了他,自己却被车扎断了一条腿,同学,老师,校长都纷纷赞扬他是牺牲自己救助朋友的人。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但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觉得很有趣,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进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去爱,怎样学习,生活。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里。

《爱的教育》读后感11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那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心恋……

  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蕴含散发出的那种浓厚,郁闷的情感力量真伟大。《爱的教育》中诉说人性之爱是一种真实的教育,而教育是爱在升华。

  全文以一名小学生的日记形式出版,介绍发生在他周围的一系列感人故事。这是亚米契斯的著作。文中爱的形式提及到十分多,同学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的爱,甚至萍水相逢的微笑……作者紧扣孩子的心理,用生动的触,更多的强调体贴,博爱与责任心,深深的打动了世界上无数青少年的心。

  读完这本《爱的教育》后,闭目沉思。耳目一新,此时我的心灵得到陶治,启迪我的智慧,增长了知识,扩张了视野,它已成为我人生色彩中最美丽的一页。我们祖国将会更加辉煌,因为有了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无影无形常常被我们忽视。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爱,其实爱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如父母的爱……

《爱的教育》读后感12

  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爱的教育这本书读完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本书的每个故事都贯穿着一个情感,那就是爱。

  这本书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4年小学生,安利柯的生活和她周围的人、事、物,它以爱为主题,愈发了对祖国的爱,对父母的爱,对恩师的爱,对同学的爱,对穷苦人民的爱……总而言之,这本书教会了我们怎样去爱一个人。

  书中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少年爱国者,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意大利少年,乘坐着轮船去热那亚,船上有几名乘客看他可怜,就掏给了一些钱给他。虽然少年很需要这些钱,可是当他听到这几名乘客对自己的祖国指指点点的时候,他就忍无可忍了。他抓起铜币劈头盖脸的向他们砸了过去,愤怒的说道:你们这些可恶的家伙居然侮辱我的祖国,我不要你们的钱,读到这里,我的心沸腾了,我深深的被少年强烈的爱国之情打动了。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空洞,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在我看来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真希望大家能看一看“爱的教育”,我也希望把我的爱献给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让大家都学会“爱别人”“传递爱”,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温暖。

《爱的教育》读后感13

  爱是什么?我带着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爱的教育》风靡世界,历久弥新。作者是意大利著名儿童学家德·亚米契斯。本书讲的是一个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里的故事,还有一则则美好又真实的每月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亲等平凡的人。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的事,写出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深厚而真挚的爱。

  这本书有许多小故事组成。但是最吸引我的还是十一月的每月故事费罗伦萨小抄写匠。讲的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朱里奥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深夜替父亲抄写文件。但父亲不知他为什么学习的时候会打瞌睡,所以屡次骂他。甚至还不理他。朱里奥非常伤心。但他坚持下来,继续工作。有一天,再抄写是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因此而感动。父亲为什么要打他?不是因为他不爱儿子,而是因为父亲是为儿子读书不用功而着急。

  不同的爱有不同的方式,有些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其实是害了他。有些父母就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爱,我妈妈就是其中的一个。

  读了《爱的教育》,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现在我明白了,爱就是尽自己所能,努力帮助别人。

   《爱的教育》读后感14

  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的内心十分感动。这本书是由日记的形式写出来的,他记述了小主人公安利柯四年级时的所见所闻,如果把这本书融合起来的话,可以浓缩成一个字——爱,这个“爱”的含义只有细心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把它读透。这“爱”字简单的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家庭之间的爱和师生之间的爱,这些爱让我感受到社会上的温暖。其中最明显的代表是安利柯的同学卡隆,卡隆十四岁,但他并不因自己身强力壮而欺负同学,相反,他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伸手相助,在遇到以大欺小的时候,他会把大的学生揍一顿,并去安慰小的学生。这些事例体现了同学之间的爱。

  在安利柯的家庭里,我最喜欢他的爸爸 ,因为他能理解小孩子想的是什么,知道小孩子做的事是对还是错,对不能骄傲,错就要改正,并教育安利柯不能伤害自己的朋友,如果跟朋友吵了架,应当先反省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一定不能骂自己的朋友。别看安利柯的爸爸对安利柯很严厉,但这也正体现出家庭之间的爱与父母无私的爱。

  《爱的教育》还有许多感人的地方,让我明白,我们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和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对待朋友不能以大欺小,要互帮互助,对父母要尊敬他们,孝敬他们。只有你自己阅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所以,一定要用你们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哦 !

《爱的教育》读后感15

  寒假里,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心情激动不已。里面一个个故事就像一幕幕电影似的在我脑海里浮现,让我回味无穷。

  其中《小抄写匠》这个每月故事令我十分难忘。

  故事中的小男孩的爸爸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又要帮人家抄写文件,要到十二点才能睡觉。小男孩决定帮爸爸抄写文件,每晚十二点以后起床帮爸爸抄写。时间一久他的睡眠严重不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业下降。毫不知情的爸爸对孩子的表现非常不满。好几次他都想放弃工作,但是每当他看见爸爸晚上疲劳的样子,又鼓起勇气继续抄写。父亲对孩子非常冷淡,这也令小男孩伤心。直到有一天父亲知道了事情真相。父亲的心中充满了懊悔和慈爱。当天晚上他俩一起熟睡到天明。

  文中小男孩最令我感动。每晚他都帮爸爸抄写文件,即使父亲批评和打骂他,他都不放弃。我觉得他很体谅父亲,帮父亲做事。可见小男孩是多么爱自己的父亲,多么孝敬长辈。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平时,我不应该为一些小事而跟爸爸妈妈计较。发火。我要向小男孩一样学会体谅父母,孝敬长辈。用自己的优良的成绩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本文标题: 闫学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后感(《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11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水调歌头的读后感800字(水调歌头读后感)清明简介读后感(古诗《清明》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