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天才梦》读后感(张爱玲《我的天才梦》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29 02:30: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张爱玲《我的天才梦》读后感张爱玲《我的天才梦》是她19岁时的一次投稿,看完第一时间叹息自己不是个天才,没有她如此有戏剧冲突的人生。她的童年可以憧...

张爱玲的《天才梦》读后感(张爱玲《我的天才梦》读后感)

张爱玲《我的天才梦》读后感

张爱玲《我的天才梦》是她19岁时的一次投稿,看完第一时间叹息自己不是个天才,没有她如此有戏剧冲突的人生。她的童年可以憧憬画家或是音乐家,一切充满了文艺的气息,我的童年剩下什么呢?

6年心理学,培训出来的是一个充满创伤回忆的童年,要不是这一次写作营写儿时外公楼下的小水塘,我已经忘记了童年里还有快乐与自然。曾经做生命自传时,0-6岁的童年只有钢筋水泥的包裹和一颗被冰冻的心。挥之不去的的记忆是全是被入侵的体验,父亲的猥亵、老师的羞辱以及被刀片划伤的手指,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成为一个治疗师的原因,甚至曾一度幻想着自己有什么更严重的创伤经验没有被唤醒,成功治疗师背后有个被性侵的童年,我是不是忘了,真的是我的妄念,为了挖掘创伤经验而走上歧途。

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完全没有独处的时间,我就会发烧,只要我自己呆上一会儿,写作、冥想或是睡觉就能恢复。可是长时间的独处,我也会发疯,烦躁不安而对所有的事情失去兴趣。所有独处里做的事都是为了有一天可以拿出来用于交流,写作、绘画、自传以及所有关于疗愈的学习,都是想去助人,不是别人需要我的帮助,而是我的需要,我需要助人来体现我的存在。

30岁之前,我完全被塑造成一个完成母亲心愿的发动机,考试、学习、出人头地、事业有成、有钱有势、嫁个好老公,直到这一切世俗的标准逐一达标的时候,我才突然想起来,我到底是谁?我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来这里是干嘛的?使命?意义?意图?天赋?愿景?

当开始第一幅潜意识绘画时,才开始有意识安顿到自己的内在,接得住和接不住的都集中在30岁那一年爆发。离婚的时候,我猜母亲和张爱玲的母亲一样,想着“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自己处处受痛苦。”好在我的任性和叛逆,让我有机会离开家,即使和母亲同一屋檐下,也要拼命找自己的存在。

木心《童年随之而去》《夏明珠》想必和张爱玲一样,有着那个时代的文艺气息以及生离死别的烙印。我的童年只有小学前的少年宫学了点画画和打拍子,舞蹈我下不了腰劈不开腿就不肯进去了,母亲努力培养我拉小提琴,因为老是被派到表演的任务,我就失去信心索然无味。再后来五年级里,文艺变成了一场比拼,我唱歌没有琼好听,只能跳群舞,正巧遇上最疼我的外公过世,连个伴舞的文艺活儿我也推了去。文艺就像那浮氽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天才梦》读后感300字

RT
作者是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的,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 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画,鲜明的对比,随意的嘲弄,无处不在。如写自己3岁诵诗时的“摇摇摆摆”,听诗的满清遗老“滚下来的泪珠”,虽是简笔勾勒,不事雕琢,但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在写弹奏钢琴时,“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一句拟人,将孩童世界丰富的想像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结尾“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比喻,又让我大吃一惊,怔忡不已——19岁风华正茂的岁月,为何会如此沧桑,如此悲凉?但这就是张爱玲的语言——独特的、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作者以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敏锐,品味生活的乐趣,咀嚼人生的无奈。她的一生,是在稿纸格里跋涉的,有休憩,但没有停顿;有高潮低谷,但没有结束。也只有她,才能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她的天才梦是她生命的支点,她也是用一生的心血去营造自己的梦的。她成功了,同时,她的天才梦也激励了多少后来者,让他们也不自觉地构建自己的梦,并不断努力去靠近那个梦,从而使他们生活得精彩别致,卓尔不群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散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1

  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首先用一个次来概括,就是完整。张的散文尤其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张爱玲本人人文涉猎范围极广,虽然她不是哲学家,但是其拥有完整的世界观,这种观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其散文的精神世界中去,因此张爱玲的散文世界是完整的。

  《天才梦》可以看成是张爱玲的处女作,短短千余字,尽管这还是一个天才未实现梦想之时的心情与感受,但已经可以看出一个优秀作家的特质诸如敏感、早慧、孤独、机智、卓越。同时,作为张爱玲的个性特质也展露了出来,一方面是世俗成名欲望,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悲剧意识。能否实现天才梦?还是一个疑问,她还没有从成功中建立自信,她用轻松机智的语言调侃,是的天才不那么逼人;说到世俗生活的愚笨,就没有了轻松与调侃,她敏感的怀疑自己的生存能力,我们感到了文字的沉重。不能实现天才梦,这一切即是真是的烦恼,天才未实现,现实生活中等于一个废物,天才也成为笑话,仅为别人提供了笑料。待人接物,人与人的交接,对孤独感已经深入灵魂的张爱玲来说,是痛苦的折磨。当她独自存在。她能感受生活的魅力,欣赏雨夜的霓虹灯,吃,盐水花生,“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地方,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并由此上升到对生命独特的看法:“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很难想象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会写下如此惊心动魄的文字,人世的悲剧意识已经镌刻在了他的灵魂之中。其次张爱玲其个人的背景,因而很早就把世界看透了,有限的时间,放到无限的空间里,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而在世间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的时候变得慈悲起来,又觉得世人都是可怜又可爱的。正是因为这种超脱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冷冷的站在那里,像一个从天上意外掉下来的天使,用一种探知似的热情,静静的去看眼前人的视界——人们都在拼命的跑,因而忘记了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世界里什么也没有,因而孤独、苍凉起来。同时也正是在这种世界观之下,看到的世人都是可爱的,对世人有一种慈悲心。张爱玲对世人有一种宽容的爱,她敢于接受世人的不善,并因为他们的不能尽善而同情他们。她的世界因为浩瀚因而空旷,最终归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平静。因而让她动心的'事总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事。“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磁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磁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有一次张干买了个柿子放在抽屉里,因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隔两天我就去开抽屉看看,渐渐疑心张干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问她,由于一种奇异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烂成一泡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还记得。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2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张爱玲用了比较坦诚、平和的语气,谈到了自己在写小说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这篇文章也是我们深刻的了解张爱玲的作品和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张爱玲非常谦虚的指出了自己写小说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也坚定的表明了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时自己坚持的主张和以后该努力的方向,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张爱玲的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风范和气量。

  张爱玲觉得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学理论的,并认为文学理论是文学出品出现后而产生的产物,她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是在文学作品中,经过自身提炼和吸收获得适合自己的文学理论,可能也只能这种方式才能让作家把那些文学理论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较自如把文学理论一些好的东西浑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里,创造出一流的作品,当然她也肯定了文学理论对于推动文学作品上的积极作用,她把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后的两只脚,文学理论是不可能处在文学作品之上,更不会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张爱玲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和谐安稳的一面才去斗争的,可许多的文人却过多的关注于人生的斗争,而忽视了和谐的一面。她认为斗争只存在一个时代,每个时代斗争的东西可能会是不同的,但人们追求安稳的生活相信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的愿望,因此张爱玲认为安稳实质是一种永恒。所以张爱玲在文学作品中透露着追求人生安稳的一面,但因此也会缺少一种“力”,给人振奋的一种力量。

  张爱玲觉得写文学作品应该给人一种启示,而这种启示是蕴含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的,让人们在故事中自己去获得,因此她会把自己的小说作品写的更加的真实,但因为要真实因此自己的作品就会缺少激烈,但她坚定的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写,激烈的东西往往可以给人一时的刺激,但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才能给人以启示,而这可能是永恒的。因此张爱玲的小说中除了《金锁记》中得曹七巧是一个极端病态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而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负荷者,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中获得启示,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学方向。

  张爱玲说自己喜欢用参差对照的写法来表现人生的苍凉,而不是去表现壮烈,壮烈虽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剧往往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而苍凉之所给人回味,是因为给人一种参差的对照,从以上这些观点我们便可以看出为什么张爱玲乐于写悲剧,为什么去营造苍凉气氛的原因了。

  张爱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题欠分明,但张爱玲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缺点,因为许多伟大的作品主题都是很模糊的(在这里她用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张爱玲认为让故事自身去说明表达的,比拟定了主题再去编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张爱玲认为一味的强调主题,那些唯主题论者是机械的并且是刻板的。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说理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深刻而有说服力,一篇让我受益匪浅的作品。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

  每每读起现代文坛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几乎每次都读不下去,读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没有读完。纠其原因呢,就是读着读着,心里就会被气愤和惋惜填满,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文坛女作家里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对人对事对社会对整个世界都有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她不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让我气愤的是她怎么会在她名噪海内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岁之时,怎么就会爱上了那个大她十四岁又是大汉奸的混蛋胡兰成呢?并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没有发觉他是个用情不专,猪狗不如的滥男人,难道如此聪明绝顶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样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如同被霥住了双眼吗?当然不可否认胡兰成在文学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诣的,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里的圣女张爱玲真的太不配:论年龄可当她的父亲差不多,并且认识爱玲之前已有两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汉奸,所以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替张爱玲惋惜。在他们同居三年后胡兰成移情别恋几个人后,大约一年半后,张爱玲才下决心给胡兰成写了决交信。这么出类拔萃的一代女作家,怎么会那么久才下这个决心,并且还和他说出那样让人心酸的话:我自不会寻短见,我会一直活到老,也不会再爱,我自是萎谢了。是的她说的也真的做到了:从此移居国外,不问世事,不与任何人来往,她的作品也从此走向了低谷,再没有写出可读的作品,她为了一个混蛋胡兰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深爱她的读者们。从此把自己封闭起来,是的她是一直活到了老,一直活到七十五岁最后客死在美国一所公寓里,死后六天才被她的房东发现。看来真的是哀莫大于心死,她虽然做到了一直活到老,可这样的活又有什么意义呢,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再惋惜的就是当时怎么就没有人在她失意的时候为她指点迷津呢?

  我对她当时爱上胡兰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该那样的年龄对她应该拥有才子佳人的传奇爱情,却怎么演变成和胡兰成搅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爱玲从小父母离异,缺少父爱,把缺失的父爱转加在胡兰成身上。二呢,就是当时张爱玲在文坛名噪海内外,又清高脱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围优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远远的望着,在他们看来爱玲就是一个圣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当时的年龄也正是渴望能拥有一份如火如荼的爱情,已至被这个混蛋胡兰成死缠烂打钻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极,胡兰成不但毁了张爱玲的大半生,更毁了张爱玲的文学艺术生命。不然张爱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写出多少绝世作品。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就这样消失在夜空。

  现今社会也出现了如此怪异现象:越是学历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侣,但我在这里奉劝所有学历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们和所有女性朋友:宁缺勿滥!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总会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如意伴侣!

跪求一份关于张爱玲《天才梦》的点评

50~100字就可以了
张爱玲十几岁的时候就发表了她的《天才梦》。她的信条如今已经广为人们信服,即:出名要趁早。不管你是不是天才,哪怕你只是算得上“中人之姿”,若是遵循勤能补拙的良训,那么多出汗之后,多半也会出名。当然若你果真有不世之才,又会善加利用,比如张爱玲这样又通晓精湛的自我推销术,那自然是文学之福、读者之福、天才之福。这样说有些皆大欢喜的味道,事实上很难有这么十全十美的好事。要么你只是中人,圣人说太下不及情太上忘情,钟情唯在我辈。这个说法同样适用于文学青年。

我想我们多半是没有龙凤之姿的:家世既不显赫,充其量算是书香门第;后天又不肯饮冰噬雪勤加努力。只是我辈却又偏爱做梦,瞧着一些呼风唤雨的人往往有“不过如此”的感叹。而且世界虽不安宁,但男儿立志取军功的年代却也似乎远了,想要弃笔从戎又报国无门,文学呢,算得上一条追求“颜如玉”、“黄金屋”的捷径了。大家这么想,我也这么想来着,而且创不世之功,留万世芳名原也是积极进取心的展现,算不上是利欲熏心。谁没有成名成家的想法,那就不像是个积极入世的的好青年。这没有错。错在哪里呢? 一是有非分之想却无非分之才、无非分之功;二是这个浮华世界更容易扮演“伤仲永”的背景。究竟是少年成名天下知,还是自己懵懂之间配合媒体等利益集团和个人屡屡“毁人不倦”呢?这很难说。如今是韩寒毁了,春树毁了,但他们后面却又萌芽出了许多小韩寒、小春树,一直乐于削尖脑袋,往自己上难以把握的名利场上钻营。还没有一瓶子水就开始咣当,下场往往不妙。

作家聂鑫森曾经写过一位工人作家,当然年代比较久远,据说是八十年代了。这位工人作家用了一辈子时间写了一部小说,孜孜不倦,殚精竭虑。然而水平确实差得很,没人赏识,直到死前才自费出版,算是了了一个心愿。我举这个例子,不是想讥讽这位工人,相反我倒是很佩服他的毅力和对于文学的热爱。其实我是想,如果这位工人将业余时间不用来写小说,而用来搞技术创新,以他的技术专长和坚强毅力,没准中国会出一个瓦特呢。我还想,什么算是正确的人生呢?——这个世界能够让人产生欲望的东西太多了,仅仅将之分为精神的和物质的好像都不够。但是人的一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虽然大家都要做梦,也都有做梦的权利,问题是:你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梦否?

古人云:儒冠误身。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话确实是牢骚话,但是都有古文人的血泪在里面。读一部中国文学史,既能看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风光,又能看到范进中举般的辛酸。那时候学而优才可以仕,除此别无出人头地的坦途,这些事情也就司空见惯。而今时代大变,条条小路通罗马,似乎不必再将事业功名拴在这棵叫作“文学”的歪脖子树上。说的冠冕些,社会主义只有分工不同嘛。

其实,只要你对当今文坛稍微有深入写的了解,就会知道如今之世,什么饭都比“文学饭”好吃。体制内的作家工资固定,奖金少有,稿酬又每况愈下,能够抵得一家老小的衣食住行,已经算是名家。像王朔这样靠码字致富的,又何其少也!那些体制外的作家又类似于精神贵族、物质乞丐。除了要熬夜爬格子,还要搞好杂志报刊、编辑大人的关系,所谓衣食父母,不可不察也。这些企事业好对付,最闹心的一点是:你可以问问那些自由作家,他们究竟写过多少违心的的文字?出离体制原为自由,却又被一个比体制更为庞大的套子圈了进去,那就是生存。

现在很多人已经明白,粮食比爱情重要。现实是这样,粮食也比文学重要。有的朋友说,我做文学原来也是想着文学背面可能产出的粮食呢。如果真的有人这么想,我就要劝他几句:按照你对文学的投入,相对于其他投资来说,它的产出可能是最少的。很多美女作这一脱成名,按我还没有看到他们成长为著名作家或者百万富婆的消息,这条路看来有点悬。我自己是写诗歌的,不过坦率讲我这里纯属个人爱好,成不成名成不成家我都不在乎。因为我有一个创造薪水的工作满足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且打算一直把工作干好,也把诗歌一直这么爱好下去。这一点我与聂鑫森笔下的那位工人作家就有相似之处 ,不同的是我肯定没有人家那执着,如果一个合同马上需要签署,而诗歌灵感同时骤然而至,我将毫不犹豫地去签署这个合同。都说爱情是闲人的忙事,对我来说文学就是忙人的闲事。如果你没有立志献身文学事业的打算,我看还是老老实实先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再论其他。
不是只有天才才有资格做天才梦,不是只有有天赋才有资格做文学。只是趋利避害乃是人性的本能,是自然法则,掂量一下轻重,权衡一下利弊,有时候你就会清醒一点。“成名要趁早”是句不错的格言,从张爱玲嘴里说出来就更加诱惑无限,因为她明显是个成功的例子。但对于让这句话影响的蠢蠢欲动、急功近利的小作者们来说,这格言是有毒的。70年代之后,80年代之后又有90年代之后,孩子们的梦想多彩而新鲜,——只是,,如果你已经过了做梦的年纪而梦想并为实现,那就不妨改作其他的梦。或者,竟不再做梦,回到油盐酱醋茶做个普通而善良的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文标题: 张爱玲的《天才梦》读后感(张爱玲《我的天才梦》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07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论联合政府摘录读后感(论联合政府读后感)片段的赏析和读后感150字(读书笔记内容加赏析150字左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