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园叟晚逢仙女读后感五百字…《灌园叟晚逢仙女》是电影《秋翁遇仙记》:,通过恶霸豪绅张委迫害花农秋先和花仙帮助秋先惩恶扶善的故事反映了官绅勾结迫害...
灌园叟晚逢仙女读后感
五百字…《灌园叟晚逢仙女》是电影《秋翁遇仙记》: 通过恶霸豪绅张委迫害花农秋先和花仙帮助秋先惩恶扶善的故事反映了官绅勾结迫害良善的黑暗现实,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同时通过花仙的形象也反映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 作者以他饱含情感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痴情的惜花人的典型形象. 秋先的胜利主要靠花仙的力量.花仙是作者通过虚构的情节所塑造的一个虚幻的人物.她代表了人民心目中伸张正义和公理的神灵,是被压迫人民反抗暴力的理想的化身.花仙的惩恶扶善的行为,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想像,根据被压迫人民要求反抗的强烈愿望虚构的,因此它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作者将神话因素融入话本创作的结果
董永遇仙记 启示
要有一颗孝顺父母的心,要守信,相信好人有好报
董永和七仙女的读后感?
七仙不是神,而是人,故事也发生在丹阳,从延陵开始,到仙桥结束。 春秋时期,东吴的吉札王子被追封为墓主。 几百年后,吴家一代兄弟二人,哥哥是官吏,三妻四妾,女仆也有一个女儿,排名第七,家里称她为七姑。 祁小姐长大以后,她妈妈对她太苛刻了,她不得不去当女佣。 在吴家附近有一个贫穷的家庭,是孝顺年轻人的,名叫董永。 因为他向吴政府借钱埋葬他的父亲,他不得不工作三年来偿还债务。 进入吴府后,祁小姐经常和董永一起工作,相亲相爱,偷吃禁果,还怀孕了。 吴师傅一怒之下,开除了董永,关进了齐小姐的监狱。 吴老二听说了外甥女的事,他去恳求,向哥哥完成了两个年轻人。 看到弟弟顽固不化,不能背弃自己的外甥女吴老二,在吴府内外好心人的帮助下,在第七太太劳动的当晚来到延陵,把孩子送到洞村老槐树下的东永,同时,他用船把祁小姐送到来访仙子那里,把她藏在家里。 现在,在丹阳,仙桥的吴家巷村据说是吴家的后裔。 1958年,一具完整的女性尸体被发现于咸谦策堂村裴裴的古墓中。 有人说这是吴家的祖坟。 这位是齐小姐。 天仙配的传说流传甚广。 关于孝子董永的传说,最早的记载是刘向写的汉代孝子传。 后来,在《董永扁文》中,甘宝讲述了董永小兴,织女下凡永远做他的妻子,朱永志还债的故事。 元朝时,郭居敬编绘了《二十四孝》 ,其中他卖身安葬父亲。 关于是董永卖身埋葬了父亲,孝顺感动了七仙女,下凡与他结为夫妻。 他连夜织了十条锦缎,帮助董永还债还债。 当奴役结束,夫妇回家后,玉皇大帝为了董永,命令七仙女返回天国。 宋元时期,随着说书业的发展,“东永玉仙”的传说在华边流传开来。 到了明代,经过学者洪济的收藏、整理,这将收录在他的《清平山堂花本》中。 \". 嘉靖前后,民间艺人还根据宋元剧本《董永遇仙》改编了歌剧《槐荫树》、《挂毯》、《遇仙记》等,并将董永形象搬上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仪式后,安徽安庆黄梅戏“天仙配”的故事,改进了情节,使形象更加流行。 现在,鸟儿成双成对的树,伴侣们也回家了,这首美丽的二重唱,传遍了全世界。
二十四孝图主要内容
不要鲁迅的写法,要鲁迅写的内容!!!!!!!!!!!!!!!!!!!!!!!!! 1、虞舜孝感动天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闵子骞单衣奉亲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韁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4、睒子鹿乳奉亲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参行孝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尅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
8.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
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
10.刘平舍子救侄
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葘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
13.姜诗孝母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顺拾葚供亲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
15.赵孝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
16.曹娥哭泣
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
17.茅生杀鸡
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 ]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儿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王祥,字休微,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兰刻木事亲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焭。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2.陆绩怀桔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 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闵子骞单衣奉亲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韁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4、睒子鹿乳奉亲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参行孝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尅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
8.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
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
10.刘平舍子救侄
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葘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
13.姜诗孝母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顺拾葚供亲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
15.赵孝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
16.曹娥哭泣
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
17.茅生杀鸡
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 ]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儿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王祥,字休微,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兰刻木事亲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焭。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2.陆绩怀桔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 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
二十四孝图 主要内容
1、虞舜孝感动天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闵子骞单衣奉亲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韁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4、睒子鹿乳奉亲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参行孝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尅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
8.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
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
10.刘平舍子救侄
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葘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
13.姜诗孝母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顺拾葚供亲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
15.赵孝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
16.曹娥哭泣
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
17.茅生杀鸡
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 ]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儿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王祥,字休微,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兰刻木事亲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焭。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2.陆绩怀桔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 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
《孟子》、《荀子》、《史记·五帝本纪》均载:舜大孝,父顽、母嚣、弟傲,他忍辱行孝,“顺适不失子道。”“舜耕历山。”汉·刘向首辑《孝子传》载其孝行,但未言象、鸟助耕事。敦煌变文《舜子变》载,舜至历山,“见百余顷空田,心中硬咽。种子犁牛,无处取之。天知至孝,自有群猪(象)与(以)嘴耕地开垅,百鸟衔子抛田,天雨浇溉。”比较完整地表现了虞舜孝行的故事情节,并以诗赞曰:“孝顺父母感于天,舜子涛(淘)井得银钱。父母抛石压舜子,感得穿井东家连”。电峡墓砖雕表现的是后母虐待舜及舜扶犁驱象耕地、群鸟为之助耕一事,与敦煌《舜子变》文所载略有不同。另在河南东汉宁孝子墓刻石、山西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中有虞舜行孝故事情节。宋·林同《孝诗》赞云:“孩提知所爱,妻子俱而衰。大孝终身荣,子于舜见之。”(《四库全书》“别集”三,下引《孝诗》同此)。元·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其为孝子之一,并序诗曰:“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2、闵子骞单衣奉亲
闵子骞(前515--?),《史记》有传,名损,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论语·学而》载:“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萧广济、师觉授《孝子传》均载其孝行之事。敦煌遗书《孝子传》载:“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子,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骞手冻,数失韁靷,父乃责之,骞终不自理。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扶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后妻二子,纯衣以棉。父乃悲叹,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言:‘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下册卷八《孝子传》,下引同此)
3、老莱子戏采娱亲
老莱子,周楚国人,事二亲至孝。师觉授首列其为《孝子传》人物之一,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烂之衣。为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者,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略同,只是更为形象生动。《孝诗》有赞;“七十已中寿,人生似此稀。绝怜老莱子,犹反作儿戏”。
4、睒子鹿乳奉亲
睒子,又作剡子、闪子、郯子,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关于他的孝行故事最早见于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实物雕刻表现较早的则是山西省壶关南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和洛阳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石棺线刻“二十四孝”图。在敦煌写本中有睒子行孝事迹的记载,但这里的睒子却是印度迦夷国人,他孝养二盲父母的故事,见于多种佛经记载,主要有《佛说睒子经》、《六度集经》卷五《睒道士本生》等。作为佛教艺术题材的睒子本生故事则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云冈石窟第9窟、敦煌莫高窟第428窟、麦积山第127窟等北朝或以前的石窟壁画中有较多的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表现孝道思想的睒子为当时的人们所利用,并借之以提倡传统孝道文化。甚至在隋唐之际,佛教徒借重儒学孝悌观,创作《父母恩重经》伪经,借以宣传孝道思想。敦煌遗书《父母恩重经》号14、阙40写本附孝子事迹记载:“……迦夷国王入山游猎,挽弓射鹿,误伤闪(睒)胸,二父母仰天悲哔。由闪至孝,诸天下药涂疮,闪子还活。父母眼开,明睹日月。不慈不孝,天不感应。闪子更生,父母开目。人之孝顺,百行为本” 。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18引录《父母恩重经》内容与此相同。郭居敬《二十四孝》载:“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剡子乃衣鹿皮,入鹿群内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剡子俱以情告,乃免。”
5.曾参行孝
曾参,又称曾子(前505~前405年),春秋鲁国人,与其父曾点同为孔子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但未言具体孝行。虞盘佑《孝子传》曰:“乐正者,曾参门人也,来候参。参采薪在野,母啮右指,旋顷走归,见正不语,人跪问母何患。母曰:‘无’。参曰:‘负薪右背痛,薪堕地,何谓无?’母曰:‘向者客来无所使,故啮指呼汝耳。’参乃悲然”。《太平御览》卷412“孝上”引《论语·孔子家语》记载有曾参为孝母而辞去在齐国做官的机会一事。
6.鲁义姑姊舍子救侄
鲁义姑姊,春秋鲁国人,史籍称其为“村野之妇人”。汉·刘向《古列女传》卷五、明·解缙《古今列女传》均载:齐国攻打鲁国,鲁义姑姊为救兄之子而置己子于不顾,齐将问其故,鲁义姑姊以大义陈之,齐军感悟而不再攻打鲁国,“鲁君闻之,赐妇人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画面所表现的是齐将与鲁义姑姊问答的情节,妇人所抱小儿与身后站立的一小儿应为一人,即兄之子,前立小儿为己子。她不但以义行救了自己一家,而且保全了鲁国的安全,其义大哉。
7.原谷拖舆谏父
原谷,实名元觉,又称圆觉、袁觉,清水电峡宋墓题记作“元角行孝”。杂《孝子传》载:“原谷者,不知何许人。祖年老,父母厌患之,意欲弃之。谷年十五,涕泣苦谏,父母不从,乃作舆舁弃之。谷乃随收舆归。父谓之曰:‘尔焉用此凶具?’谷乃曰:‘恐后父老,不能更作,得是以取之耳’。父感悟愧惧,乃载祖归供养。尅己自责,更成纯孝。谷乃纯孙。”此段记载又见于《太平御览》卷519。敦煌遗书《搜神记》引《史记》曰:“孙元觉者,陈留人也。年始十五,心爱孝顺。其父不孝,元觉祖父年老,病瘦渐弱,其父憎嫌,遂缚筐举舁弃深山。元觉悲泣谏父。父曰:‘阿年老,虽有人状,昏耄如此,老而不死,化成狐魅。’遂即舁父弃之深山。元觉悲泣大哭,随祖父归去于深山,苦谏其父。父不从。元觉于是仰天大哭,又将舆归来。父谓觉曰:‘此凶物,更将何用?’觉曰:‘此是成熟之物,后若送父,更不别造’。父得此语,甚大惊愕:‘汝是吾子,何得弃我?’元觉曰:‘父之化子,如水之下流,既承父训,岂敢违之。’父便得感悟,遂即却将祖父归来,精勤孝养,倍于常日。孔子叹曰:‘孝子不违其亲,此之为也。”
8.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即汉文帝刘恒,高祖第三子。《汉书·文帝纪》载: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供粢盛。坐罪不及父母,下哀矜之语,仁孝闻天下。郭居敬《二十四孝》列入孝子之一,并序诗曰:“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9.淳于缇萦舍己救父
淳于缇萦,《史记》、《汉书》有传。《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分别引《史记》、《汉书》传为孝女:“淳于缇萦者,齐人也。父淳于意为太仓令,生女五人,萦最小。父犯罪当刑,乃骂其女曰:‘生女不生男,缓急非有益也’。缇萦自伤涕泣。随父至长安,诣北阙上书言:‘父为吏,齐中皆称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妾愿没为官奴,以赎父之刑,使得自新。’汉文帝悲怜其意,原其父罪”。(《太平御览》卷415)。画面表现的正是缇萦随父至长安为父赎罪的情形。林同《孝诗》赞曰:“仁矣文皇诏,悲哉孝女书。至今民受赐,非但活淳于。”
10.刘平舍子救侄
刘平,字公子,东汉楚郡彭城人,本名旷,显宗后改为平。《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王莽时任郡吏,守葘丘长,后举孝廉,拜济阳郡丞,九江郡全椒长。“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忽复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东观汉纪》卷l7载刘平“以仁孝著闻”。他不但孝顺父母,而且仁义救侄而弃己子。《孝诗》赞曰:“弟类那容绝,吾雏听自生。刘平端为母,伯道特沽名。”
11.董永卖身葬父
董永与仙女的故事见诸于许多文献记载,刘向《孝子传》称他为“前汉董永。”三国魏曹植《灵芝篇》赞道:“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庸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用何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法苑珠林》卷六二引刘向《孝子传》载有较完整的情节:“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曰:‘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汝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匹,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见”。敦煌遗书记载董永及其孝行故事的有《父母恩重经》、《孝子传》、《古贤集》,并有专门的《董永变文》。《孝子传》除引详细的董永事迹外,还说“天子征永,拜为御史大夫”。《古贤集》也云:“董永卖身葬父母,感得天女助机丝。”《董永变文》唱文长达一百三十四句,其中也有董永拜别仙女一事,与墓葬雕绘情节一致。唐末五代时,董永传说极盛,至宋代时又有小说《董永遇仙记》,董永行孝的故事已十分完善。
12.紫荆复萌(或田真兄弟)
周景式《孝子传》最早记载“荆树连阴”的故事:“古有兄弟忽欲分异,出门见三荆树株接叶连,阴叹曰:‘木犹欲聚,况我兄弟而欲殊哉!’遂还,相为雍和也。一曰田真兄弟。” 《太平御览》卷416、959及《艺文类聚》卷89、《初学记》卷17所引与此同。唯《御览》卷421“义中”引《续齐谐记》稍详,与墓葬雕刻内容更为接近,并指出田真为西汉人,成帝时官至太中大夫,“田真兄弟三人,家巨富,殊不睦。忽共议分财。金银珠物各以斛量,田业生赀,平均如一。唯堂前一株紫荆树花叶美茂,共议欲破为三,人各一分,待明就截之。尔夕树即枯死,状火燃,叶萎枝摧,根茎焦焠。真至,擕门而望之,大惊,谓语弟曰:‘树木同株,闻雷分析,所以焦悴,是人不如树木也。’因悲不自胜,便不复解树。树应声遂更青翠,华色繁美。兄弟相感,更合财产,遂成纯孝之门”。画面表现的正是兄弟三人见树枯死而感悟痛哭的情景。敦煌遗书《二十四孝押座文》载有“共树共枝争判割,同胞同乳忍分张”,当指此事。
13.姜诗孝母
姜诗,字士游,东汉广汉雒(今四川广汉县)人。《东观汉纪》卷17载:“诗性至孝,母好饮江水,令儿常取水,溺死。夫妇痛,恐母知,诈曰游学。岁岁作衣,投于扛中,俄而涌泉出舍侧,味如江水,旦生鲤一双。”《后汉书·姜诗妻传》所载略同,言诗妻亦“奉顺尤笃”,并记有姜诗遣妻一事。敦煌遗书引《孝女传》所载与此基本相同。林同《孝诗》赞曰:“日常供鲤鲙,旦辄汲江流。儿溺言游学,妻还感珍羞”。清水电峡墓将死去的姜诗雕刻出来以表示姜诗的孝行,实则其妻亦属孝妇。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4.蔡顺拾葚供亲
蔡顺,字君仲,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县东南)人,“以至孝称”。《后汉书》有传。《东观汉纪》卷16记:“王莽乱,人相食。顺取桑椹,赤黑异器。贼问所以,云:‘黑与母,赤自食’。贼异之,遗盐二斗,受而不食”。《孝子传补遗》所载与此基本相同,也与墓葬雕刻完全一致。但是,杂家《孝子传》所记又与前不同:“……母饮酒吐呕颠倒,恐母中毒,尝母吐验之”。是为《初学记》所记“蔡顺尝毒”之事。林同《孝诗》记有其孝行事四件:‘贼疑拾椹异,母怪弃薪还。雷震辄圜冢,火飞因伏棺”。敦煌遗书引《后汉书》亦记有“拾椹”、“尝毒”、“火起伏棺”、“雷震圜冢”四件孝行。查《后汉书·蔡顺传》记载并无拾椹供亲之事,而记“心痛悟母”、“闻雷哭墓”二事,与前述曾参“心痛悟母”及后述的王裒“闻雷泣墓”颇为相似。
15.赵孝舍己救弟
赵孝,又名赵孝宗,山西长子县石哲金墓榜题“赵孝宗”。《后汉书》有传,沛国蕲(今安徽宿县)人,父善,王莽时为田禾将军,任孝为郎,传曰:“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东观汉纪》卷17、《初学记》卷17、《艺文类聚》卷20均有载,并记有“赵孝食蔬”的故事。墓中表现的均为其舍己救弟的情节。
16.曹娥哭泣
曹娥,《后汉书·曹娥传》曰:“孝女曹娥者,会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为巫祝。汉安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诉涛(迎)婆娑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为立碑焉”。《太平御览》卷415“孝女”引《会稽典录》与此相同。《孝诗》有赞诗。
17.茅生杀鸡
茅生,即茅容,《后汉书》有传,字季伟,东汉陈留人。《艺文类聚》卷20“孝”、《太平御览》卷414“孝下”均引《郭林宗别传》记曰:“茅容,……年四十余,耕于野。时与等辈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林宗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旦日,容杀鸡为馔,林宗谓为己设,既而以供其母,自以草蔬与客同饭。林宗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画面表现的正是茅生杀鸡的情节。《孝诗》赞曰:“鸡乃为母设,蔬惟与客同,贤哉茅季伟,误矣郭林宗。”
18.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字次翁,汉代齐国临淄人(今山东临淄),《后汉书》、《东观汉纪》均有传。晋陶潜《孝传》有录。传曰:“江革,齐人也。汉章帝时,避贼负母而逃,贼贤之,不害,而告其路。竭力庸债,以致甘暖,和颜悦色,以尽欢心。欲亲之安,自挽车以行。乡人归之,号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郎将,天子嘉焉,宠遇甚厚。告归,诏书褒美。就家礼其终身,以显异行。” ]敦煌遗书《孝子传》有载,较略:‘江草(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老母年迈,次载母不使牛马,乃自居辕中,挽车令不动摇,恐母不安。后汉人也。”所记为其“行佣供母”的情节,并未证“负母逃难”事。墓葬所刻则为其负母避贼逃难的情节。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19.郭巨埋儿
郭巨,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汉刘向首辑郭巨入《孝子传》中。宋躬《孝子传》亦有载。敦煌遗书中发现附有孝子事迹的《父母恩重经》写本中有“郭巨至孝,天赐黄金”之句。另有多件写本单独记其事,较刘向所记稍详,但基本一致,并指出郭巨为东汉人。其中《搜神记》记其孝行曰:“昔有郭巨者,字文气,河内人也。家贫,养母至孝。巨有一子,年始两岁,巨语妻曰:‘今饥贫如此,老母年高,供勤孝养,恐不安存。所有美味,每减与子,今母饥羸,乃由此小儿。儿可再有,母难重见。今共卿杀子,而存母命。’妻从夫言,不敢有违。其妻抱子往向后园树下,欲致子命。巨身掘地,欲拟埋之,语其妻曰:‘子命尽未?’妻不忍即害,必称已死。巨掘地得一尺,乃得黄金一釜,釜上有铭曰:‘天赐孝子之金。郭巨杀子存母食,遂赐黄金一釜。官不得夺,私不得取。’……” 敦煌《孝子传》S.389(乙卷)序诗云:“郭巨专行孝养心,时年饥险苦来侵,每被孩儿夺母命,生埋天感赐黄金。”又《古贤集》曰:“郭巨夫妻生葬儿。”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0.王祥卧冰
王祥,字休微,东汉琅琊(今山东诸城县东南)人,官至汉光禄勋,晋武帝拜为太保,赐爵为公。《晋书·王祥传》载:祥性至孝,继母朱氏不慈,犹令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将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有丹奈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晋萧广济首将其列入《孝子传》中,《孝诗》赞其孝行曰:“风李应难守,冬鱼未易求。剖冰不辞冻,抱树可胜愁。”有的墓将此两件孝行同时刻出。敦煌遗书《孝子传》引《魏书》仅记其“守树”、未言“卧冰求鲤”事。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1.丁兰刻木事亲
丁兰,汉代河内(今河南武陟县西南)人。《太平御览》卷414“孝下”、“禄养”条引《孙盛逸人传》曰:“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视之若生,朝夕定省……。”曹植《灵芝篇》赞曰:“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焭。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陵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记载甚详。另P.3680写本记曰:“丁兰(刻)木作慈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孝诗》也有赞。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2.陆绩怀桔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仕吴为郁林太守,博学善政,见称当时。《后汉书》、《三国志·吴书》均有传。传曰:“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其孝顺如此!《初学记》卷17亦引《吴志》记有“陆绩怀桔”事。其故事画最早见于北魏洛阳宁懋石室。《孝诗》赞曰:“陆郎作宾客,怀桔欲何为。遗母当然事,袁公乃称奇。”
23.孟宗哭竹
孟宗,字恭武,三国吴江夏(今湖北汉阳县之鲁山)人,本名宗,避孙皓字,易名仁。任吴令、盐池司马,累迁光禄卿、司空。《三国志·吴书》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出,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认为至孝之所致感。” 白居易《白氏六贴》亦称:孟宗后母好笋,令宗冬月求之,宗入竹林恸哭,笋为之出。敦煌遗书《孝子传》所载更略。又敦煌遗书《古贤集》有“孟宗冬笋供不阙” 之句。《孝诗》赞曰:“万象死灰色,千林号怒声。何人苦哀泣,冻竹强抽萌。”郭居敬列其为二十四孝之一。
24.王裒闻雷泣墓
王裒,字伟元,三国魏城阳营陵(今山东临淄西北)人。《晋书·王裒传》载其孝行曰:“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跪拜,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至墓曰:‘裒在此’。乃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孝子传补遗》、《孝诗》所记与此略同。敦煌写本伯.2621(原卷)亦记王裒孝行,但无“泣墓”事。S.5776(甲卷)、伯.3536(丙卷)记载较详。丙卷序诗曰:“王裒慈母怕雷声,每至春间不得宁,乃至百年亡没后,语坟犹怕阿娘惊。
本文标题: 陈留遇仙记读后感(董永遇仙记 启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03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