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全新的自己》读后感看完这本书,记了满满一本子笔记。想写点啥又有点无从下笔。单从笔记角度讲,看书是最好的,因为书里真是过程步骤起因讲述的太明...
《活出全新的自己》读后感
这本书以受过原生家庭影响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一男一女——幸雄和向东展开,这种讲故事的叙述方式对我这种思维的人来说,是最易接受也最易操作的。所以给我的触动也特别深刻。
此刻你在生命中面临的痛苦,大部分来自原生家庭未完成的课题。
本书通过主人公幸雄和向东,给大家示范,如何认识沉睡中的自己,通过觉知、回观、接纳,从而走上疗愈自己的过程。面对自己旧时的伤痛,能够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那就是临在伤痛,放下过往,接触到自己的真我,用转念对付想法,用情绪疗愈应对情绪。通过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真心接纳自己的生命源头。从而从心底里宽恕过往,一身轻松。如果人生就是一场体验,那么随心所欲地玩一场生命的游戏未尝不可呀?那一场你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你说了算!
观察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观察你的身体,因为情绪其实就是身体对你思想的一个反应。
如果你能真正的认识自己,就能改变你的命运。
人们常说的人是身、心、灵的产物,这并不完全正确,也不算错。书中通过一个方块和两个圆形代表身心灵三个产物。
人是拥有身和心的灵体,不是身、心、灵并重之下的产物。 如下图
你看,这样的个体跑起来就会很快,像一部两个轮子的车子一样。
若是图形倒过来,变成方块在下面,也就是说人们不重视灵性,反而重视下面的两个轮子,甚至身体的轮子大过心的轮子,这样不但不跑不动,反而会造成失衡。
在这里心不仅代表的是我们的思想、情绪,还有我们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对各种刺激反应,以及心里的意象、冲动、直觉等等。这些都属于心的范畴。
那么“灵”是什么呢?
书中抛出一个成语:夏虫不可语冰
意思是说“有一种虫,生在夏天死在夏天,它完全无法理解冰是什么东西”。延伸意思为“人类在拥有这具人身的状态下,很难理解自己的本来面貌是什么。”
再打比喻“太阳就是你们的本来面貌,乌云就是你们特有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唯有在定静、沉寂中,当心里的各种噪音平静下来,也就是乌云散开的时候,你们才会看到自己的真实本性”
现在你去感受一件开心的事,然后再去想一件伤心的事,时而高兴,时而悲伤。
你注意到了吗?你的感觉是来来去去的,可是总有一个旁观者在旁观这一切。快乐的时候,你还是你;悲伤的时候,你的内在也是一个不变的东西在经历着它。思想情绪来来去去,可是观察者还是如如不动的看着这一切。那么这个观察者就是我们的“灵体”
红心作为灵体的你,就是我们刚刚感受到的那个观察者,这是每个人真正的意识,也就是你真实的自我。。圆圈则是你的意识范围(场域),在这个意识范围中,是每天出现在你脑袋中的思想、情绪、感受等。
很多人认为这些思想、情绪、感受就是你们自己。其实就像我们刚刚看到的那个太阳和乌云的画面一样,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乌云,同时它阻碍了我们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真正的意识睡着了,剩下来的是一部自动运作的机器,在掌控我们每日的生活。我们都说“三十岁以前的面貌是双亲给的,三十岁以后的面貌就要自己负责了。”那么我们前半生的命运是命中注定的,后半生的遭遇则是自己信念、行为、性格造就出来的。
你认为你每次做决定都是有意识的,但实际不是。你无法选择身体的一些特质,像DNA、种族、指纹等;心理上你的行为模式,性格、喜好,也不在你的控制范围。也就是说,我们的无意识行为已经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无意识。
那么我们如何观察自己呢?在我上一篇文章里《在情绪里找见自己》有详细的记录,在此不赘述。
在这个世界上你所看见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反射。只要你自己的内心变了,外在就会随之改变。
观察自己最重要的是: 千万不要批判自己,允许自己难过,不要去隐藏或者逃避,就只是跟难过在一起。你多年来寻找的无条件的支援,其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自己的内心里。
如果把我们的身、心、灵看成是一栋房子,那么我们每天心里充斥的各种情绪,抱怨,不知道感恩,不能欣赏拥有的事物,那么我们的内在空间就会变小,我们就会不快乐,不舒服。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身心灵和谐、富足、充盈呢?文中提示了一些提升灵性空间的活动,大家不妨试验一下。
所谓灵性空间的活动,会让你在生活中感受到内心的一种悸动,感觉到一股深沉的喜悦或平安。
面对自己旧时的伤痛,如果你能与自己的负面感受安然共处———例如你愿意接纳自己的无价值感或者自己的脆弱无力——那么你就会有足够的内在力量,可以更有效的去因应外在的你不喜欢的人、事、物。
人类其实不是理性的动物,是惯性和感觉导向,尤其是在没有被唤醒时。我们对别人的指责,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你想要拯救或者怪罪对方的那个部分,都是你自己拥有但不愿意去看见的——而且是你身为受害者才会感受到的。
人际关系上的冲突,绝大多数是因为双方都停留在防卫层与对方沟通。如果愿意从脆弱面去沟通的话,我们的地球就会和谐平安了。 人心分为三层:第一层保护层,第二层伤痛,第三层真我。
每当你产生痛苦的情绪时,你需要有勇气去全然的面对它、经历它、表达它,然后进行情绪疗愈的步骤。
(1)看到自己的不舒服(痛苦),接受自己的不舒服与外在刺激(人、事、物)无关这个事实,而试着去看见:这是你内在一个多年的旧伤被触动了。
(2)充分的去体验那个不舒服的感受,把它当成一个正在撒泼的孩子,全神贯注的和它同处于当下。想哭就哭,想发脾气就打枕头,想骂人就骂,充分的把这个情绪表达出来。闭着眼睛,慢慢放松呼吸,温暖而慈悲的拥抱你的不舒服。
(3)发泄完了以后,慈悲的关照自己,继续觉察自己身体哪个部位紧绷或者不舒服的感觉,把呼吸轻柔而慈悲地带到那里,轻轻的安抚它。
(4)如果你愿意,此刻可以呼求不同的更好力量来帮助你——更高力量可以是一个神祗,或者是你内在的至善力量,或者你可以统称他为宇宙———让这个力量把光带进来,拥抱着你那个不舒服的部位,像抱着一个受伤的脆弱的小孩一样,温柔而慈悲的…
“光和爱请来到我身上帮助我”!
孩子永远不会怨恨父母。表意识上也许会,但是心理的最深处,尤其是他们还小的时候,面对父母的不是,他们只会责怪自己,不会把责任放在父母身上。因为对每个孩子来说,父母就是神,是他的生命所依赖的源头。而且我们身体的DNA集合着父母的阴阳的特质。
无论是偏女性化的男性,还是偏男性化的女性,在生命的最初或者成长阶段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的。
会得乳腺癌的女性多半是因为自己不懂得如何滋养自己。乳房是哺乳滋养的象征,所以要多爱自己一点。
女性的亲密关系不好,要与自己的父亲和解;男性的亲密关系不好,要与自己的母亲和解。你和父母亲的关系模式,会不可避免的在你的亲密关系之中重复。
生命会不会是一场游戏
一根杆子,一颗小白球,一个大大的人拼命想把小小的球打进一个遥远的小洞中,有什么好玩的啊?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本文选择版本为“宇宙意识”
有一种存在叫做宇宙意识,它在各个星球有不同的显化方式。而你和我,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是它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宇宙意识是我们共同的源头,也就是很多人所谓的“神”。
宇宙意识决定玩一个游戏,叫做“找出你是谁”,为了玩这个游戏,宇宙意识必须要做两件事:第一需要创造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然后把自己分割成无数的碎片,撒落在这个世界上;第二,虽然这每一片碎片都是它,也都带着它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最高能量,但是为了玩“找出你是谁”这个游戏,它必须隐藏、收敛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才会让这个游戏更加刺激好玩。
因为宇宙意识所在之处是一片混沌,是一个“至一”的境界,没有黑白对错、是非好坏的对立性。那如何玩游戏呢?在一片混沌之中如何体验自己呢?
宇宙就是众神的游戏,地球就是一个游乐场,旋转木马!
在游戏的上半场,你周遭的人、事、物都是设计好来帮助你忘记自己是谁的。例如你从出生之后,一连串发生的事都在帮助你忘记自己是谁。你小时候的创伤、痛苦的经历,都会在你的潜意识里留下一些负面的信念,也就是说,会把你的力量隐藏起来,让你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这些痛苦和创伤又正是在游戏下半场中让你找到自己真正是谁的最大助力。
我们可以这样彩排,从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就忘记了自己是谁。因为你从一个无所不能的宇宙意识,变成一个手脚不听使唤的小婴儿。 但是你们在投胎成人之前都已经秘密的准备好了自己的彩蛋,把你们的智慧,能力,才华等美好的特质都塞在里面,并且把这些彩蛋藏匿在你们人生旅程的每个角落。
如果你碰到这些彩蛋,愿意面对它们,打开它们,你会发现里面有当初被你隐藏起来的力量和各种天赋,你就可以把它们重新收回。
彩蛋就像我们人生的各种困境,如果我们能够面对它,穿越它,就能够把我们的力量收回来。那么你就会变得非常有力量,这个物质世界的限制对你而言,都不是问题了
面对人生的彩蛋,我们如何去面对它?
(1)深深的进入这个感受
(2)说出它的真像
(3)赎回你的力量
(4)我是最高的力量
(5)对自己的创造表示赞赏和感谢
生命游戏的开始
“从心所欲不逾矩”你们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创意和专长,在这个二元对立的物质世界随意挥洒,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你是不受时空限制的灵体,所以眼前的这个情镜很多时候只是你在物质世界幻化出来的幻像,为的是帮助你玩这个生命游戏,好让你从中赎回力量,
想像你自己在一部电影里面,导演是你,演员是你,编剧是你,选角的人也是你,这是一出你自编自导自演的戏。
很多人以为只要他们能够掌握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事实上,无论你如何控制外在的人、事、物,只要你内在的动荡和战争不消弭,你就无法获得永远的平安喜悦,关键是“内在”。
如何让我们的内在不再被烦恼捆绑,锻炼我们的内在成熟?黄庭禅
黄庭不是人名,是古人说的我们身体的一个部位,也就是心轮的位置,两乳中间檀中穴的位置。
黄庭禅的观点:无论我们当下升起的是哪一种情绪,无论你当时觉得哪里不舒服(头疼、背紧绷、脖子僵硬、腿酸疼),所有的情绪都会在你的黄庭中造成气血的波动。情绪本身是无碍的,造成我们痛苦的其实是我们对它的抗拒——再缩小范围来说,是我们对黄庭中的气血动荡感到不安才造成痛苦、烦恼的。
从情绪的领域来说,脑袋中的思想,或是你所听见、看见的,都只是配角而已。 情绪真正的主角是胸中潮起潮落的气血 。而我们烦恼的起源,就是对自己胸口中央方寸之间的那个气血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
黄庭禅践行的步骤:
(1)认识心情(当下有什么情绪?)
(2)感觉心情的位置(能否在黄庭感受到?)
(3)看清心情的组合(能量、气的组合究竟如何?)
(4)看清心头的能量的真想本无意义(它只有物理意义和级数)
(5)学习让心头的能量自由自在的流动(观自在)
静坐的时候,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观心上面,这时你会经历各种感受和妄念,这就是练习黄庭禅的主要时机。回观你的黄庭,看清你的恐惧只不过是胸口气血的波动而已。跟它和平相处,不要抗拒、不要打压,不要转移,不要深呼吸,就跟它好好在一起。
记得告诉自己,每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或者有负面情绪升起时,都是一个大好机会,可以帮助你进一步挖掘自己的旧伤,进而让你看到自己真正的面目。
记得告诉自己,生活中所有的事件,都是我们的潜意识吸引来的,我可以为自己选择更好的东西。
记得告诉自己,我创造的生活我负责,我可以赋予它任何意义。现在我选择将它转化,并从中获取我的力量。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李开复是我非常敬佩的人,他是的人生非常辉煌,成为了众多青年的榜样,那么,他到底有怎样的优秀品质和成就,能够让这么多人崇敬和向他学习呢?通过阅读《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也让自己收获了很多知识,获得了成长的智慧,我会变得更加优秀!
生活中有合作也有竞争,我们的人生总是显得很曲折,大多数人都是积极努力充满正能量的,因此会不断的向优秀的人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学识,然而,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人生到底该怎样度过!
李开复的简历读起来可谓惊叹世人,恐怕很少有人不服!他毕业于全球顶级学府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并获得博客学位,可谓是顶级的人才了,而鲜有人知的是,天赋也必须在勤奋刻苦的基础上实现升华,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努力的人,这需要我们学习。
而当我读到他的工作经历是,更是吃了一惊,他曾经担任过苹果的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担任过SGI的总经理,担任过微软全球副总裁,担任过谷歌全球副总裁及大中华区总裁…这个样的工作经历不得不让我惊叹,他是一个全球商业领袖人物。
李开复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实践来讲述对于人生的思考、工作的经验、成功的法门,旨在帮助青少年更好的成长,帮助青年人成功的 创业,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也让我们活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同时,李开复还对 中国的教育和国家的复兴抱着期望,那么要实现这一切,首先就是要让青少年成长的更好,这就是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2为了做更好的自己,我还读了一些其它关于成功的书籍。其中记忆最深的对成功的解说有以下几种:罗素。H。康威尔说:“成功的秘诀无疑,不过是凡事都要自我要求达到极致的表现而已。”还有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当你抱怨不公平时,是否反省过:我竭尽全力了吗?”德国有机化学家齐格勒昔说:“成功是能力极致的发挥。”美国威望极高的篮球教练约翰。伍登也说过:“成功,就是知道自己已经倾注全力,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极致的境界。”可见,对成功的定义无不是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老师在书中对“成功”一词做了详细而深刻的阐述。他认为,成功是多元化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李开复老师以震撼且肯定的言语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多元化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首先‘做最好的自己’”,这些便是我认为本书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也是影响我最深的。成功是一定要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与个性,不去刻意模仿、复制那些成功人的做法。李开复老师以其科学严谨的理性逻辑无可辩驳地向我们揭示出“成功同心圆”:那就是成功=价值观+态度+行为。
然而,之前我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成功,搞不清我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在读大学的时候,很幸运读了李开复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后,疑惑随之逐渐消解。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3记得一位艺术家说过:“你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气,但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你不可以控制环境,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李开复博士《做最好的自己》通过缜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阐述了“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这一主题,可以说真正拓展了生命的宽度。
学习贵在坚持
李博士说:“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我们在追寻事业成功的时候,要以勇气指导自己追寻理想、以自信培养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以宽广的胸怀促进团队合作与相互沟通。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思潮中汲取力量。
学习贵在坚持
李博士说:“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形式不同,成功的意义也不同。只要努力去实现理想,每天都在迈进就是成功。成功的标准也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都提供了舞台,只要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无论是令人瞩目的还是平凡普通的,都是成功。虽然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差距,许多事情是无法改变、无能为力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改变心态,调节情绪,改变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让生命充分燃烧,做最好的自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做最好的自己》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希望大家都能够汲取其中的养分,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无限的可能。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4我想和大家推荐和分享的一本书是李开复博士的《做最好的自己》
针对当今社会人们渴望成功,又困惑什么是成功,如何才能成功这样的现实问题,李开复用他20万字的这本《做最好的自己》阐述了他的成功哲学。他告诉大家: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做最好的自己,同样你也是!
首先,书中的开篇就给读者抛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到底什么是成功?是名利双收?腰缠万贯?还是指点江山?统领天下?李开复认为,判断成功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要看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的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这就让我想起了我们移动人,虽然他们的工作枯燥、重复且压力大,但是他们却在“正德厚生,臻于致善”博大思想指导下,始终以“创无限通信世界, 做信息社会栋梁”为自己的伟大使命,他们前赴后继,不畏艰难,经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他们不是为了一些荣誉而干,他们只有一个目标:为用户打造精品网络,实现真正的通信无极限。所以我想说:成功其实不是一种世俗的定义和评价,成功是多元的,是能给自己也给他人带去快乐和幸福的行为。成功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过程,你学业成功不一定事业成功,你事业成功不一定为人成功。在你生命经历的每一个阶段,在你人生每一个不同角色的转换中,试问自己:我是不是做到了最好?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5让我们勇敢做最好的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轻言放弃,命运的齿轮握在自己手里,才会收获幸福的秘密让我们勇敢地与爱一起前行,家人们让我们并肩作战,做最好的自己创造新华的奇迹。
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的与自身对比,不经意间变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一次很好的自信。
做最好的自己,要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审视自己,规划自己,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此生不留遗憾。
做最好的自己,要乐观的面对人生,拥有诚信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努力做到言行如一。
做最好的自己,要从实际出发,给从自身出发,量体裁衣,做最好的自己,不是做超越自己能力范围的不切实际的事。
做最好的自己不是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而是有高尚的情操展示自己独特而有内涵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做事有原则,做人有准则,精益求精,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做事,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做最好的自己,我认为应该做好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不懈努力,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必追求遥不可及的梦想, 只要做一个真实的最好的自己。
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不管亲情,友情,爱情。能永远珍惜就是好心情,。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精彩。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就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保持乐观进取,从小事做起,积极努力,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6做最好的自己,就要远离被动习惯、从小事做起——冷静辨析而不轻信他人,主动影响事情而不是受事情的影响,有主见而不盲从,积极尝试而不退缩。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对自己负责、自己把握命运——积极主动抓住命运中自己可以选择、改变和可以最大化自身影响里的部分,勇敢面对人生;多做尝试、邂逅机遇——换工作的意义在于,一开始的决定并不是终生的决定。有机会尝试更多,才能找到真正的兴趣所在。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充分准备、把握机遇——在机遇还没有来临时,就应事事用心、事事尽心,掌握足够信息,以便必要时做出抉择,抓住机遇;努力争取、创造机遇 ——不知道兴趣何在?马上做发掘兴趣的计划;不知道毕业后做什么?马上制定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不知道欠缺什么?马上写简历,找师友打分。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积极推销自己——主动寻找每一个机会,让老板或老师知道自己的业绩、能力和功劳。同时不忘团队精神,发表见解、贡献主张,协助他人、鼓励大家。以事为本、以人为先。
总之,做最好的自己,梦想不再遥远,快乐不再遥远,辉煌不再遥远!美好的明天也终将成为永恒的历史,在做最好的自己的实践中,自己也将被从中散发出的万丈光芒包裹着,在黑暗中也能依旧熠熠生辉,照亮前路,勇往直前!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7最近趁着空余时间我阅读了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从中也收获了许多做人之道。
当我们处于这样一个外界压力巨大的社会时,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和别人比较,毕竟世界何其大,牛人何其多,人比人并不能使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强大起来,反而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极大地伤害,所以《做最好的自己》献给大家,希望自己能在这样一个高压社会中能做最好的自己,尽自己的努力,调整好心态,追寻自己的梦想,做自己适合的事。
做最好的自己,就要学会相信自己。对自己来说你最大的敌人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自身。别人并不会影响你什么,因为他们虽然与你做着同样的事,但是你们是相互独立的,他做事完全不会影响到你,反而是我们自己会扰乱我们的心智,使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效率严重下降。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坚持着不断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看重自己,自信、自律、自强、自尊,坚信自己作为宇宙之子降临大地,那么大地自然会给你我一席之地。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重视他人。不要一直批评别人,觉得是别人错误,忠言逆耳,不把别人的意见放在眼里。总是一味的自高自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许现在的我们这样做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但长期如此,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会发现,一切都是这样不太平,因此也会受到不小的打击,那时你绝望,你哭泣,恐怕没有一人回怜惜你。所以不管怎样,学会聆听,学会重视其他人的意见,给自己更广阔的天地去发掘自己的潜能,相信这样的我们才更有可能成功。
不要逃避,用于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坚持做最好的自己,相信梦想不再遥远,成功只是一步之遥!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8向来喜欢读励志的书,不仅可以洗净心中因现代的生活压力和快节奏积淀下的灰尘包袱,轻松上路,更可以使心灵得到放松升华,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生活,更加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艰辛,更加真切用心地体味生命的真谛。生命只有一次,难道我们不该做最好的自己吗?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走过的漫长人生道路,才会无所遗憾。
《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极好之处便在于,它帮你更好的理清了这个目标、这个过程,好书的魅力便在此:医治你心灵的创伤,解答你心头的疑问,在你迷茫痛苦犹豫不前时,给你重新上路的勇气和决心。
首先我们要有很好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态度决定一切,决定着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决定,自己的行动,自己的感受,从而也就决定着我们自己的人生。书中讲到“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乐观面对人生。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襟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短短几句话却道出了快乐人生,做真实自己的真谛.话虽简单,却需要智慧和勇气来执行。
其次是自我定位,自我认识非常重要,应该说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无法认清,还怎么去认识别人、认识世界、创造世界呢?如果感到迷惑了,感到痛苦了,那么很有可能把自己丢了,或是自己没考虑到内心的需要,但是它还是深深的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在呼唤着我们,渴望着我们的重视。有了很好的自我定位,就可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目标了。当年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就是没有通达这个道理,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不是既生瑜何生亮,而是上天生瑜有瑜存在的理由,而生亮又有亮存在的道理,人和人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兴趣和努力的方向,瑜岂不也乐哉?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9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也无法决定自己的智商和外貌,于是便有了许多形形式式的“我”,有了许多的平庸与不凡。
许多人在庸庸碌碌中寂寞的死去,也有许多人在平凡的一生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因为他们努力做出了最好的自己。他们深知有时候最大的敌人便是自己。只有战胜了心愿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进入绝佳的境地。2008年奥运会上举重运动员出色的表现便是最好的诠释。
女儿曾经有一段时间很是困惑。我便告诉她对自己要有信心,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我尽力了一定会行的。随着时间的沉淀,是金子总会闪光,是椎子总会露锋芒的。即便结果差强人意,自己也不会后悔,我已经努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过了。
“失败的英雄不多,超越是不朽的选择。”
阿赫瓦里正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在那届马拉松比赛中,由于高原反应意外的受了伤,但他却坚持走完了全程,他因此得到了人们更多的掌声。正如他自己说的“在我的心中,一直把那场没有奖牌的比赛当成我的成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啊,我们无法选择命,但命选择了我们。于是我们有了自己的世界:是花便要绚丽至极,是叶便要润泽喜人,是人便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完整的谢幕!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0我校正在创建以养成教育为特色的校园主题,而我班以“自信自强”为主,老师也要求我班同学“努力做最好自己”,所以当我看到阅读年选上《做最好的自己》这篇文章时, 我迫不及待地读完了它,给我的感触很深。
《做最好的自己》这篇文章,读了容易上心,易于理解。做最好的自己,似乎很是平常,却是给每一个人都用上了一把尺子,来衡量自己的所有一切,让自己正确的选择自己的生活,做好适合自己的每一件事情。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相信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关键要自信。培养自信,首先不要小看自己,假如我们自比于泥块,那我们将真的会成为被人践踏的泥块;假如我们心里总是嘀咕自己是愚笨的、无能的,那我们就会变得无足轻重,毫无作用。试想一下,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总是以他人为尺度,这样的人怎会快乐,怎能体验到快乐。当你受到挫折,面临坎坷失去快乐的时候,我们不能垂头丧气,丧失自我,而应该坦坦荡荡地来到人群中间,用挺拔的身躯,用嘴角眉梢上平静的微笑来证明:我不会退缩!我们应该觉悟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理想中的自我,才能赢得出色的人生,才能创造辉煌的奇迹,才能与快乐相伴。
所谓“手有十指,各有所长”。人和人之间也同样是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一个人的成功去去衡量另一个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对自身来说就已经是成功了,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1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做最好的自己》,它的作者是李开复,以往的微软全球副总裁。他的这本《做最好的自己》讲述了人生道路上应当注意的要点。我对他写的关于自信的文章很感兴趣。在书中,李开复说自信是潜能的放大镜。我认为很有道理,因为你要是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你就会突发自己的潜能,超常发挥,你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位“天才”!
自信是成功的关键,比如说你要参加一个中学的面试,自信就能为你的成功助一臂之力,因为面试不仅仅要看一个人的思维本事和智商水平,更要看你有没有自信的态度!我看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以后应对考试或者面试,我就必须要自信,不要怕题目和考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因为人要是紧张的话,你就容易忘记积累的东西,久而久之,你就会变得自卑。
怎样让自己变得自信呢?这本书会给你答案,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信,不害怕,不紧张,要学会赞美自己,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有的时候,自卑心理的人总是关注自己消极、悲观的一面,看不到自己自信成功的一面。我们要记住西方的一句名言:“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我们是谁,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我看了这本书,心里真的很期望能拥有书中那些优秀的品质,争取将来像李开复一样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2近日,我读了《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收获颇多。
书中,开复先生提出了“成功同心圆”,即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往、合作沟通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一环。
这本书大多的观点在开复老师先前书中已有阐述,对于拜读过那些文章的我来说,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全新的观点。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将所有散落于各处的观点系统化,汇集成册,让人一次领略,就如同转瞬之间遍览名山大川一般,痛快!
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情不自禁用自身与之对比,不经意间,便成就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自省,让我对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了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也让我得以重视自己曾经忽略的一些东西。课前的预习可以让人更好的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反之,仅仅被动接受一本书带给你的内容并不意味可以深刻的理解。一本好书,不同的人品,感受差之甚远。在工作中,我学会了思考,而这本书上的内容恰好是我近常思考的问题,许多道理都是付出相当的代价才得以悟出,无意间的预习让我从阅读中得到了更多的震动。虽然感叹开复先生没有早点完成此书,但转念,即便那时我读到此书,没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东西,对于开复先生的箴言,我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体会。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好友是成功,帮助他人也是成功。成功就是做好每件事,快乐每一天。 成功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3以前读过的一些励志的书,看过后总觉得书中说的都是一些空话,只是泛泛的进行了一些要如何做,如何计划等等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这次的感觉却很不同了,书中利用了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进行分析,以具体的例子来展现道理所在。比如,书中写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对一个渴望成功的人来说,主动选择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和胸怀等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并将这种人生态度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应用到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和合作沟通中,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取得多元化的成功。这就是成功同心圆的理念,如果要概括成功的秘诀,那就是成功=价值观+态度+行为。这里的给成功的定义就很饱满了,而我们只要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努力去完善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即是是一种很伟大的成功。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唯有做最好的自己,才会让生命闪光。正因为有了花儿,这世界才变得芬芳;正因为有了鸟儿,天空才学会歌唱;正因为有了风儿,柳枝才学会舞蹈;正因为有了树儿,炎夏里才有了荫凉。每件事物,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同的位置,人,也是这样。也许,你不曾拥有出众的外表,也许,你不曾拥有敏捷的头脑,也许,你不曾拥有惊人的智慧,但是,要记住,你就是你,你在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着。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你存在,就是一个奇迹!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4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这是一本励志型的书。
作者李开复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很有名的人,曾经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全球互动部副总裁。后来又进入了谷歌公司,也就是美国著名的google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这家公司在世界500品牌中排名第三,堪称网络一巨头)。这样一个呼风唤雨的名人写出的书必然有它的独特之处。确实,这本书很励志,具有可读性。主要讲的就像题目一样,如果要使自己做的最好,就应当有自己的独特性。做最好的自己,不做第二个他人。伟人之所以如此高大,那是因为你正跪着。如果你能学会站起来,也许,你会比伟人更加成功,更加高大。这使我感触很深,现在很多人都在盲目地模仿别人。殊不知,越是这样,越会失去自我,离成功越来越远,甚至是背道而驰。
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在八九十年代,刘欢是当之无愧的乐坛一哥,而孙楠的声音很像刘欢,就开始模仿刘欢,非常之像,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有一次,他遇到了心中的偶像——刘欢,便请求指导,刘欢并没指导他什么,只是告诉他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从此,孙楠有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内地首屈一指的实力派歌星。刘欢说的是对的,孙楠如果一直模仿刘欢,他只会被冠上“刘欢”第二的称号,而不是孙楠。所以,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会获得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活在他人的影子里。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5在生活中,有竞争也有合作。在学校生活中也不例外,有很多人会只顾竞争,一味的羡慕学习好的人,总想成为像那些人一样优秀的人,但谁又真正努力想过: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我们不妨看看李开复所写的《做最好的自己》,来了解他又是如何做到的。
该书用了近百个真实案例,阐述如何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选择自己的价值观,阐述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
李开复说:“把这本书献给我深爱的祖国,献给渴求进步的青年一代,因为我深信:惟有更多的青年找到了自信和快乐,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华民族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深信,读者无法理解说教或难以产生共鸣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在年轻人看来,发生在成功者身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和品味,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书中讲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型中,只要主动选择,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不断的超越自我,这样才会不断地取得成功。
若干年后,人们尊敬的不仅是他的科学贡献、事业成就,更有他对青年一代的热忱、爱心和奉献。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兰克尔全家都被关进了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最终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死于毒气室,而他却能活下来堪称奇迹。二战后,维克多运用自身医学、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及幸存再来的经验,帮助维也纳民众逐渐走出战争的阴霾。随后维克多来到美国,先后担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大学教授,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哥国际大学教授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是言语疗法的奠基者,其治疗理论被称为维也纳 第三精神治疗学派 ,前两个学派为S.弗洛伊德学派和A.阿德勒学派。多年研究,弗兰克尔共出版了39部作品,并被翻译成34种语言。根据自身在集中营经历写成的 《活出生命的意义》 ,更是成为了销量超过千万册的畅销书籍,获选“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 ”之一,从心理学家的角度,对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发展做出深刻的观察。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1945年从集中营被解放出来后,仅仅花了9天时间一口气写成的。首次以德语形式出版于1946年,书名叫做 《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 ,重点讲述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经历。三年后,即1949年书籍再版时改名为 《对生命说“是”》 ,同时增补了意义疗法的内容。一经出版即成为畅销书,让战后虚无主义盛行的那个年代,感动帮助了很多人。1959年,弗兰克尔在原先两个版本的基础上,重新整理编辑,出版了最新的英译本,书名叫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如今这本书在全球已经有了20多种译本,引入中国后也出现了多种版本,如《追寻生命的意义》、《活出意义来》等。作为国内经典版本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是华夏出版社为纪念维克多.弗兰克尔逝世18周年,于2021年重新装帧出版的。
书籍虽不厚,但书的节奏特别紧凑,内容也很厚重,作者通过书籍向读者承载了有关死亡和生命的哲思。《活出生命的意义》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维克多尔在集中营的主要经历,而这一部分也是为了引出书中第二部分,即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换句话说,如果弗兰克尔没有集中营那段经历作为背景,那么书籍后面的意义疗法,也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
二战纳粹统治时期,弗兰克尔全家被关到了集中营。进入集中营后,弗兰克尔观察到囚犯们的心理状态,大致分为 恐惧、冷漠和恢复 三个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集中营内很多举止甚至超过普通人常规所想。弗兰克尔在书中讲到,刚进入集中营的囚犯除了极度的惊恐外,没有任何额外的感觉不知道下,在集中营甚至不知道自己下一秒钟是死是活。在这种极端环境中,关押者会陷入一种被称作“ 暂缓性迷惑 ”的状态,对于自己在集中营的未来,甚至抱有希望,幻想事情出现转机,让自己的未来不至于太糟糕。弗兰克尔如同其他集中营囚犯一样,进入集中营后,短短排队的时间被看守像挑选牲口一样,随意安排。也许刚刚同自己攀谈的狱友,转眼间,就被看守带到一个未知的地方。
寒冷的冬天,弗兰克尔同其他狱友一样,按照集中营的要求,一丝不挂层层接受检查、选拔、消毒。消毒结束,弗兰克尔全身上下仅存两件东西,即眼镜和皮带,他的衣服、书本、鞋包等均被没收。但仅存的物件对于他来说也是多余的,为了缓解饥饿,弗兰克尔用自己的皮带兑换了一块薄薄的面包。正因最初的检查、消毒,让弗兰克尔深刻意识到,在这里所有人不再是曾经的警察、医生、教师等任何职业,来到集中营,所有人只有一个身份——“ 囚犯 ”。他们不再拥有名字,只配一个编上号码的数字,而弗兰克尔的编码是“ 119104 ”。自从进入集中营同家人分散后,同家人团聚的心愿,便成为了弗兰克尔鼓励自己的动力,激发生活的源泉。
进入集中营第一天晚上,弗兰克尔问到一个早些日子来到集中营的狱友,被分到左边的人去了哪里。狱友指向了几百米外的烟筒,告诉他“那里应该可以找到”。烟筒里冒出一串串火苗,那是焚尸炉的烟筒。曾经身边的伙伴,一步步走向死亡,包括弗兰克尔在内的新囚犯幻想成真,瞬间感觉死亡临近。弗兰克尔听到这个消息甚是害怕,但在老囚犯的眼里,什么未完成的手稿、什么金银财富,什么爱恨情仇,当下最重要的是 活下去 。在集中营里,每个犯人除了身体,已经一无所有了,当你已经几乎失去生命,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再害怕死亡。度过最初的几天后,集中营中的新囚徒甚至连毒气室都不怕了。
如何活下去,健健康康见到自己的家人,成为了维克多尔每天思索的首要问题。一天,弗兰克尔突然从一个老囚犯那里获知,想要在集中营活下去,一定要让自己每天表现得精神十足、身体健康。按照老狱卒的话,弗兰克尔尽管每天需要干体力活十几个小时以上,但依然保持每天洗脸、刮脸让面色红润,挺直腰板地干活,就算脚上磨出了泡也不能走路一瘸一拐,否则一旦让看守发现身体虚弱,就会立刻被送进毒气室、焚烧炉。于是弗兰克尔用一种近乎超人的举止,乐观审视不同于周围人的视角,一天只有一片面包、维生素缺乏、睡眠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弗兰克尔同他的狱友依然活了下来,甚至肠胃还比以前健康了。
当渡过了恐惧阶段,集中营囚犯进入了冷漠阶段。经历恐惧阶段后,此时他们对任何已故之人没有一丝情感,内心麻木,对周围的死亡逐渐习以为常。相比于第一阶段囚犯对于身边人死亡的恐慌,现阶段囚犯只关心死人身上的鞋子、衣物是否比自己的更完美。进入冷漠阶段后,慢慢会发现,越来越多人对于死亡,无动于衷,甚至想通过罢工快速迎来死亡。此时的犯人,逐渐变得偷奸耍滑,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打动他们,反之倒是认为生病是美差,是幸运的事。
为何囚犯们会变得如此冷漠、了无生机。其实这正是他们在极端环境下自然生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正因人们无法摆脱这种渺茫的状态,所以用冷漠的外壳把自己包裹起来,让自己的感受力变得迟顿一些,免得受到外界刺激。此时人们唯一提起兴趣的问题,就是一起讨论食物问题,用幻想暂时填满饥饿的肠胃,甚至每天唯一一片面包,囚犯们都会讨论如何吃完。在这种状态下,囚犯们宁可逃避现实也不愿做出决定,不愿改变,只愿听从命运的安排。而弗兰克尔相比于其他囚犯,每天都会在心中坚信自我一定要出去,同家人相聚。正是这个信念,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弗兰克尔。
渡过了冷漠期,囚犯们逐渐从垂死挣扎的边缘恢复到正常状态。然而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松弛下来后,绝大多数人并不相信自己已经自由了,宛若做梦一般,丝毫感受不到任何快乐。正如书中维克多尔介绍,1944年圣诞节到1945年元旦短短十数天的日子里,竟然是集中营囚犯死亡率最高的时段。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从1944年秋冬之交一直在谣传,1944年圣诞节苏联军队将攻占柏林,纳粹将败退,二战将结束。结果1944年圣诞节到了,愿望落空,一直等到1945年元旦依然没有收到战争胜利的喜讯。
熟悉历史的朋友肯定都知道,1945年5月8日,苏联军队攻占德国柏林,纳粹败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从1945年元旦到战争胜利仅有五个月时间,然而集中营绝大多数囚犯,却因等来战争胜利的消息一次又一次落空、破灭,让他们越来越绝望,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抵抗力,导致许多人死亡。深受集中营高压环境的摧残囚犯,让他们逐渐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但是这种感受需要重新找回来。众所周知,潜水员结束潜水后,倘若经过经过减压,快速从深海浮到海面,自身会遭到重创,甚至有生命危险,所以潜水员正确的方法一般都会先减压,再缓慢浮到海面。同样从集中营中侥幸走出来的人,因长期受高压摧残,倘若不能逐渐减压释放,出来后很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些人从集中营出来,作为曾经的受难者,肆意挥霍自由幸福,让自己变成一个压迫者,把自己曾经的苦难变成了为所欲为的借口。有人出狱后,经过麦田会故意恶狠狠地踩上几脚,同行人问其缘由,这人却给出了一个近乎扭曲的道理“我的妻儿都死了,我也差点死掉,踩扁几根麦子又算得了什么?”,内心已然完全扭曲。除此之外,绝大多数人恢复正常生活后,发现家人都遇难了,自身理想也随着破灭,生活陷入迷茫,找不到方向。同家人团聚,是支撑弗兰克尔成功走出集中营的唯一信念,而当弗兰克尔走出集中营后,发现家人早已在集中营罹难。随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囚犯那样意志消沉,也没有像大多数犹太心理学家那样移居别国,而是选择留在了维也纳,治疗战后需要帮助的大批精神病患者。
治疗中弗兰克尔发现自己能从集中营活下来,“同家人团聚”这个坚定的信念自始至终,一直在支撑着他,而战后帮助民众走出战争阴霾,同样成为了弗兰克尔吃撑下去的信念。正因这种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弗兰克尔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 意义治疗法 ,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告诉读者,在意义治疗法中,关键取决于三个标准,即 从事某项事业、去爱某个人、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 。践行意义治疗法,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众所周知,哲学有著名的三个问题———“ 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哲学三问看似既普通又简单,却无时无刻不在引领指挥着我们的工作生活。“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简而言之,向我们每人传达“目标”的蕴意。《活出生命的意义》作为弗兰克. 维克多尔集中营生活的回顾及感悟,一经出版,便引起众人的关注。维克多尔创立的“意义疗法”,更是被誉为继费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
《活出生命的意义》首次出版于1946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民生凋敝,经济崩溃,民众对未来生活迷茫、信念感缺失,如何尽快恢复民众信心,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国家经济,成为了当时国家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书籍出版后,引起社会重大轰动,作为医疗心灵学家的维克多尔除了帮助人们走出战争阴霾,经常也会收到诸多人士询问关于自我发展的问题。如有个年迈的老人,因自己老伴过世,悲痛欲绝,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维克多尔问他:“假若是你过世,你的老伴又该如何生活呢?”那人直接说:“假若是我过世,那我的老伴每天肯定会幸福健康生活下去。”接下来维克多尔告诉那位年迈的老人,应该让自己开心快乐起来,树立一个目标,健健康康生活。
正因不断询问帮扶,维克多尔发现自己之所以能从集中营活下来,源于心中“同家人团聚”这个坚定的信念,相反那些没有从集中营活下来,或者日常生活中迷茫冷漠,均是源于自我生活目标的缺失。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一句名言,那就是“ 如果你知道为什么活着,那么你就能生存 ”。缺乏生活目标的人们,让自己愈发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基于此,维克多尔研发出从事某项事业、去爱某个人、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意义疗法重要的三大标准逻辑,帮助越来越多人重新找回人生目标、方向、意义。
《活出生命的意义》诞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战后社会,那个时期民众内心迷茫,没有方向、追求,社会信念缺失,反之毒品、酒吧、舞厅等诸多精神鸦片,层出不穷摧残民众内心麻木的心理。为什么而活,活下去的意义又是如何,成为了每人思索的问题。根据意义疗法,维克多尔告诉我们,从事某项事业、去爱某个人、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将会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诸多退休的领导、员工结束了忙碌的工作,瞬间失去了生活信念、动力。失去了奋斗目标、生活信念,自我会瞬间产生逃离社会的幻境。相反,当我们无时无刻给自己树立全新的奋斗目标、生活信念,即便遇到荆棘险阻,定能化险为夷。如被誉为“现实版钢铁侠”的 埃隆.马斯克 ,尽管仅有49岁,却平均十年遭遇一次自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多个至暗时刻甚至足以让马斯克破产、死亡,然而坚定改变人类的信念,让马斯克走出自己的至暗时刻,一步步壮大、辉煌。
《活出生命的意义》尽管出版至今已近七十年,但其传达的思想却自始至终没有远离民众的生活。尤其在当下互联网、电视、游戏等各种娱乐媒介层出不穷的时代,民众自我内心空虚寂寞,信念缺失、目标匮乏,宛若重回书籍刚出版的那个动乱年代,越来越多人的迷离,仿佛在告诫人们“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越来越多的娱乐媒介,让民众不自觉陷入著名的“ 二八现象 ”,即全球财富将由20%的人占有全球近80%的资源,而全球剩下的80%的人会被边缘化。针对“二八现象”,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指出,解除“边缘人”的精力与不满情绪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在这80%人的嘴中每人都塞一个‘奶嘴’,这就是著名的“ 奶头乐理论 ”。所谓“奶头乐理论”,指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会不用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而为了抚慰这些“被遗弃”的公众,他们的生活应该被大量的娱乐活动,比如互联网、电视、游戏等娱乐媒介填满。
正是基于著名的“奶头乐理论”,伴随着游戏、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兴起,尤其当诸多短视频软件兴起后,越来越多的人们精神迷离,失去了奋斗目标,毫无创新思维,不愿多思、多问、多想,只愿沉寂于眼前的蝇头小利、眼前的短暂辉煌,逐渐忘却了自我人生的意义,忘却了奋斗的目标,忘却了长期规划,让自我站在一个愚昧山峰、深陷绝望之谷,裹足不前。
自2021年开始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以来,先后阅读四五遍,简单阅读让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认知感悟。
一、跳出舒适区,走出内心“体制”,突破传统,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刻意练习。
二、探索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跳出画面看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
三、跳出类比思维,破“从众效应”,从全局角度入手,颠覆创新。
四、输出倒逼输入,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用爱去感化他人,建立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增加延缓满足感,提高锻炼自我战胜困难的勇气。
六、无时无刻不在多思、多问、多想,做任何事找到自己奋斗的动力、目标。
最后奉上《活出生命的意义》金句: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
《自卑与超越》、《美丽新世界》、《娱乐至死》、《硅谷钢铁侠》、《精神分析引论》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书笔记
据科学实验得出结果,乐观的孩子的潜能胜过悲观孩子,而乐观的领导者更容易获得众多追随者!乐观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当一个人有足够的乐观,人们总会不自主的靠近他。
人们相信一个人一旦有积极生活的态度,这个人一定不会过得太差。
有人可能会问:别人天生就乐观,而我属于那种天生就悲观的人能不能改变呢?这本书就提到,悲观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都知道乐观的好处,但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实在是没有办法做到事事乐观,如何改变呢?
我们发现悲观与乐观的人看到事物时是因为解释的风格不一样所引起的结果,悲观的人有一种特质,就是他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事会毁掉他的一切,会持续很久。
乐观的人特质是什么?
乐观的人在遇到同样的厄运时,会认为现在的失败是暂时性的,每个失败都有它的原因,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者其他认为原因的后果。这种人不会被击倒,在面对恶劣环境时,她们会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去克服它。
这本书提到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人遇到问题时习惯性的用悲观来解释 。就是内心常说不,无论什么事都用长久的悲观的想法来解释一切。比如。一个人跑步比赛输了,他会说我天生就不是跑步的料,人家天生能跑。
乐观的人解释一切事情都是暂时的,比如,乐观的人科目二挂了,他说,哎呀这次大意了,我下次好好练习,肯定一把过。而悲观的人正好相反,你就不是开车的料,再考一百次也是挂!有人是习得性无助,有人是习得性乐观。
我常陷入一种悲观的思维模式当中,认为是自己的错,而且这种错会毁掉自己会持续很久。比如我考试没有考过,我就认为是自己没有复习好功课,我会认为是自己的错。我被微商骗走了积蓄也一度陷入困境一蹶不起。这件事毁掉了我原本拥有的一切,我认为自己从此是一个失败的人了,这种糟糕的感觉会持续很久。
这样的思维模式也会带来抑郁的结果。而且悲观的人容易放弃,常常从 悲观滑向抑郁 。
事实上,悲观和乐观这种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生活当中我们常常用悲观或乐观去评论一个人。其实不然,悲观是可以改变的。“ 悲观态度看起来好像是根深蒂固的,但是我发现其实是可以改变的,悲观者其实可以学习成为乐观者而且不是通过哪些无聊的方式,像吹快乐的口哨或一直重复”每一天,每一件事都会越来越好的诅咒“而是通过学习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你想要改变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这本书非常适合你。
我发现生活当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悲观的。悲观现象的核心是另外一个现象——无助感。所谓无助感就是说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改变你的命运。
生命一开始就是无助的,我们从一开始的无助成长为自我掌控。 人生有大部分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这包括我们如何生活?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谋生?悲观的思维模式不一定是永远不能改变,人可以改变他想要的思维模式,抑郁症是悲观的终极表现,现在的抑郁症大肆流行。你要了解自己的悲观与乐观程度,你也可以测一下自己的悲观程度,你真的是心情低落还是真正的绝望?运用非失败的消极模式,习得性乐观。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放弃的反应 ,是一种你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的行为。
对生命的想法其实可以扩大或缩小我们对生命的控制力。我们的思想其实不仅仅是对事件的反应,它还改变了事情的情境。
习惯性的悲观想法会使更多不顺利的事降临到我们头上。而且这种想法会使我们很容易陷入抑郁状态,使我们不能发挥出原有的能力。
悲观人眼中的挫折是什么样的呢?他们认为挫折是永久性的,总认为是某一个失败是一个人彻底的失败,某一个原因引起的挫折是普遍都会存在挫折,并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做好。迪斯戴尔认为悲观的人解释风格有三种模式: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做永久性解释风格的人认为:坏事永远会影响他的生活。而做普遍性认为某一情景中造成的无助会在许多情景中也造成无助。
我们是否抱有希望,是由我们这两个解释风格的两个维度决定的。
人格化认为人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有时会怪外因;遇到好的事情也不会归因于自己。
如果你一直都在用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的解释风格的容易对生活绝望。
前面谈到了悲观对人体损害的严重性,那么如何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变得乐观呢?
有两个方法:
一是转移注意力 。当消极情绪一出现时,就立刻写下,然后再去想。比如:你为别人借你钱不还的事情感到生气,你就立写下这种感受,然后再去想,是不是她忘记还钱了?还是因为有别的原因暂时还不了给你?
二是反驳它 。只要反驳了不合理的想法,你才能改变你的习惯性思维。你要了解你的想法是否正确,然后去反驳它。比如:别人写的读后感真好,我写得不够好不敢写。这件事是否是事实?写得好是由谁来评判的?你还是别人,还是老师?老师真的对你说了写得不好吗?
这样不断的来反驳不合理的信念。
悲观解释想法总是坏的,你要分清事实与想法,与悲观想法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何与自己争辩进行反驳呢?以下有4个途径
1. 证据 。你要学会为自己不合理的想法寻找证据。反问自己这些想法的证据在哪里?比如你认为你在班级里成绩是最烂的,你就去求证这个想法。通常挫折后的消极想法是不合理的,我们要学会收集证据来证明扭曲的事实。
2. 其他可能性 。比如你考试不好,要寻找其他的可能性,用其他方式来看待这件事,而不是永久性的思维,认为我就是个失败的人不是学习的料等等。而是要思考其他的可能性,或许是复习不够,或许是发挥失误,或许是睡眠不够好等等。
3. 暗示 。及时是想法是对的,这个想法暗示的是什么?你要问自己消极想法会带来多坏的影响或多坏的结果,这样训练自己寻找其他可能性的原因。
4. 用处 。想法本身比后果更重要,不要问这个想法对吗?而是问这个想法有用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好的事情留意自己的想法,当你听到自己消极想法时,反驳它,把它踩扁,不让它再露头。
记录自己的ABCDE模式。
A不好的事:
B想法
C后果
D反驳
E激发
记录生活中5件不好的事,注意聆听对自己说的话,当你听到着急想法时候,反驳它,把它踩扁,不让它再露头。
不需要刻意的去找,而是当消极情绪来临时,留意它感受它,比如这一周我遇到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完记录了下来。
不好的事情:一出门上班电车就没电
想法:我很生气,明明前一天晚上充电了,为何还会没电。害的我上班迟到!
后果:我上班迟到了!我更加愤怒,生气,把责任推给家人,怪家人把我充电器拔了
反驳:或许充电器坏了(心理暗示)我问了老妈,老妈说经常发现我插头没有插好,有次还帮我插好了。(寻找证据)我问了老哥,老哥说,可能充电器坏了,要找人修理下(寻找证据)
我为什么这么生气和愤怒,是因为我讨厌上班迟到,上班迟到不是因为电车没电,而是我经常踩点去上班,在上班路上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如果不是电车没电而是等红绿灯或路上出现意外呢?可见电车没电就会是使我上班迟到这件事划上等号,不是唯一的因素。(思考了其他的可能性)
激发:我还是很生气因为此事上班迟到,但是我已经开始接纳了自己的不足,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够好,下次上班提前20-30分钟就好了,这么想,我感到轻松多了。
当然除了进行反驳你的想法之外,还可以邀请一个严肃的朋友,你能接受批评的那个朋友来给你进行反驳。你的任务就是反驳头脑中出现的消极想法。
不要让消极想法控制你的生活。
要进行多次练习 ,习得性乐观不像节食那么容易坚持下去,一旦你养成了反驳消极想法的习惯,你就会快乐很多!
经过多次练习,我根深蒂固的悲观思维逐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乐观的态度。
一个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要学会让自己学会乐观,但乐观不代表着盲目的乐观,而是学会在遇到挫折时获得一种全新的看待事物的方式。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悲观思维模式,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完受益匪浅!读书能改变命运,唯有读书学以致用才能获得全新的改变!
我建议做每个人都要读一读这本书!做父母的更要读,父母的榜样不容忽视,唯有自身做到乐观才能培养出乐观的孩子。
最后送上一金句: 希望可以帮助生命,无助则会摧残生命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