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和中国文化起源读后感(读《中国武术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21 03:21: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中国武术文化起源与发展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国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近来由于中国武术过于外表化,使得一些人认为中国武术正在走向衰败。这里我向大...

武术和中国文化起源读后感(读《中国武术史》读后感)

中国武术文化起源与发展

中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国人关注的话题,尤其是近来由于中国武术过于外表化,使得一些人认为中国武术正在走向衰败。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武术的起源、兴盛、与发展的过程。 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的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 ,就开始模仿野兽的动作,从最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等。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相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
武术是以肉体与冷兵器互相格斗的技术,前者之内容为锻链身体各部位以攻击对手,种类分为踢打拿摔四大类;后者之内容,族繁不及备载。发明火枪(musket)前,兵器为以刀枪棍剑鞭镖锤矛钯等冷兵器为主,另有不常见之奇兵;发明火枪后,冷兵器逐渐被淘汰。火枪的发明,间接导致以冷兵器与肉体为武器的攻击技术在战场上势微,而仅存于警察、公安、保全业与军中特种部队。
“武术”这词语,在历史上的第一个记载是负面的。南朝宋的太子舍人,颜延之(384~456)做了首四言诗《皇太子释奠会作》:“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意思是“废止武术,促进文学。使百姓佩服,大家仰慕好榜样。”但是此句中的“武术”应该是指“军事”。此词后来还有在明朝用。李渔的《闲情偶寄·种植部》:“自幼好武术。”也称功夫。
[编辑] 具代表性的武术
拳击 (Boxing, 限制只使用拳作为攻击的武术)
修斗
踢拳击 (Kick-Boxing, TaeBo,一种结合跆拳道及拳击的技击,被广泛使用为健身拳击舞的代名词)
修拳击 (shoot boxing,一种结合跆拳击及修斗的技击)
泰拳 (Myal Thai,Thai-Boxing, 泰国古有武术)
功夫 (中国武术的统称)
散打 (以中国功夫为主导的一项武术比赛)
少林拳 (有天下功夫之源称号的少林寺的功夫)
剑术(刀术)
剑道
柔术 (Jiu-Jitsu, 日本古代武术)
合气道 (Aikido, Happkido, 前者为日式合气道,后者为韩式合气道, 两者皆以用气和圆为主的摔锁武术,但Happkido则加入了不少韩式跆拳道的搏击技法)
柔道 (Judo,鼓励以体育,胜负,修心为目的的武术)
桑搏
巴西柔术 (Brazilian Jiu-Jitsu , 又称格雷斯柔术Gracie Jiu-Jitsu ,为巴西格雷斯家族综合日本柔术改造出来的武术)
自由搏击 (Vale-Tudo,Mixed Martal Art, 为一种限制较少的搏击比赛,主要代表有UFC及Pride)
相扑 (Sumo,日本国技,日本职业相扑手为国家供养的选手)
截拳道
摔角
剑击
空手道 (Karate,前称唐手道或那霸手,据知为源自福建附近地域的中国功夫)
跆拳道 (Taekwondo/Taekwon-Do,为韩国近代创立的武术)
少林寺拳法
[编辑] 各国武术
[编辑] 中国武术
[编辑] 基本功
内功
梅花桩
卢氏结构
抟气心法
太极导引
外功
铁沙掌
铁布杉
[编辑] 少林派
北少林
潭腿
劈挂拳
通背拳
孙膑拳
查拳
螳螂拳
七星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
秘门螳螂拳
八步螳螂拳
南少林
南拳五大家
洪家拳
刘家拳
蔡家拳
李家拳
莫家拳
周家拳(出自洪家及蔡家)
蔡李佛拳(发展自蔡家、李家、及佛门内外拳法)
雄胜蔡李佛
鸿胜蔡李佛
北胜蔡李佛
白眉拳
白鹤拳
飞鹤拳
鸣鹤拳
宿鹤拳
食鹤拳
龙形拳
[编辑] 西藏功夫
喇嘛派
白鹤派
[编辑] 武当派
心意拳
河南派心意拳
上海派心意拳
山西戴氏心意拳
形意拳
宋氏形意拳
尚氏形意拳
车氏形意拳
河北形意拳
意拳
八卦掌
程序八卦掌
--**程序高派八卦掌
尹式八卦掌
傅式八卦掌
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
傅氏太极拳
和氏太极拳
八卦太极拳
忽雷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
郑子太极拳
[编辑] 咏春拳
叶问咏春拳
宏极拳
岑能咏春拳
阮奇山咏春拳
古劳偏身咏春拳
红船咏春拳
刨花莲咏春拳
彭南咏春拳
[编辑] 八极拳
[编辑] 燕青拳(迷踪拳)
[编辑] 摔跤
关内摔跤
拳跤
保定摔跤
北平摔跤
天津摔跤
关外摔跤
蒙古摔跤
藏滇摔跤
[编辑] 擒拿
鹰爪功
新兴门派
禅宗自然门
轨迹拳学
现代武学
截拳道
散手(散打)
[编辑] 印度武术
卡拉里帕亚图
[编辑] 日本武术・武道(日本武道)
[编辑] 日本武术
[编辑] 柔术
浅山一传流
荒木流
荒木新流
为我流
为我流派胜新流
起倒流
直信流
良移心当流(笠原流)
扱心流
小栗流
诸赏流
神道北窗流
九鬼神流
制刚流
关口新心流(关口流)
涩川流
涩川一流
转心流
专当一心流
大东流
八光流
立身流
无双直传流
竹内流
宗家
相传家
备中传
竹内亩流
片山伯耆流
片山心动流
天神明进流
双水执流
高木流
心月无想柳流
普门杨心流
力信流
呑敌流
竹内三统流
难波一甫流
不迁流
至心流
四心多久间四代见日流
真极流
本覚克己流
天真正传香取神道流
天然理心流
户田流
气乐流
四天流
长尾流
柳生心眼流
杨心流
自刚天真流(为势自得天真流)
真之神道流
天神真杨流
真荫流
柳心介胄流
石黑流
扬心古流
神道扬心流
和道流
水鴎流
不二流体术
小具足术
和术
组讨术
体术
兵术
杀活术
打拳术
马上组讨术
[编辑] 忍术
伊贺流
甲贺流
根来流
雑贺流
戸隠流
纪伊流
纪州流
名取流
戸田流
宇命流
楠木流
黒田流
白云流
玉心流
武田流
中川流
羽黒流
上杉流
加治流
甲阳流
青木流
伊藤流
芥川流
松本流
松田流
忍光流
越前流
美浓流
松叶流
一全流
多罗尾流
理极流
服部流
百地流
波多野流
备前流
福岛流
南蛮流
北条流
风马忍法
萨摩忍法
福智流
松本(元)流
[编辑] 手里剑术
白井流
知新流
根岸流
新阴流
香取神道流
本覚克己流
诸赏流
讲武実用流
一空流
明府真影流
八角流
[编辑] 剑术(刀术)
念流
远松念流
奥山念流
马庭念流
未来记念流
家川念流
柿沼一刀流
妙道流
鹿岛念流
中条流-富田流
钟卷流
一刀流
小野派一刀流-一刀正伝无刀流
梶派一刀流
中西派一刀流
天真一刀流
天真伝兵法
北辰一刀流
伊藤派一刀流
沟口派一刀流
甲源一刀流
间宫一刀流
天心独名流
凉天覚清流
唯心一刀流
外他一刀流
正木一刀流
山口一刀流
无外流
无外流高桥派
石巻我心流
大太刀流
厳流
神道流-神道流剣术
霞神道流
天真正伝香取神道流
天然理心流
天真正顕流
示现流
小示现流
古示现流
太刀流
飞太刀流
常陆流
薬丸自顕流
本心刀流
心形刀流
柳刚流
鹿岛新当流
一羽流
微尘流
神道一心流
愿立流
本间流
天流
新天流
阴流
新阴流
タイ舍流
安倍流
信抜流
忠考真贯流
荘田心流
爱洲阴流
大石神影流
松田派新阴流
一円流
神道无念流
铃木派无念流
扶桑念流
不二心流
小栗流
驹川改心流
奥山神影流
真心阴流
无住真剣流
云弘流
直心流
直心正统流
直心影流
奥村二刀流
直心影流藤川派
直心影流団野派
直心影流男谷派
直心影流岛田派
当理流
二天一流-円明流(二刀一流)
武蔵円明流
四天流
鉄人流
两剣时中流
新免二刀流
田宫流
洼田派田宫流
田宫神剣流
关口流
一宫流
林崎本心无敌流
浅山一伝流
津田一伝流
东军流
丹石流
虽井蛙流
兑山流
神刀兑山流
竹内流
竹内新流
贯心流
立身流
鞍马流
将监鞍马流
吉冈流
鞍马杨心流
今枝流
初实劔理方一流
理方得心流
镜新明智流
理方一是流(天性一是流)
戸田流(冨田流)
无敌流
大円镜智流
十八流
无眼流
谷蔵院一刀流
鞍马八流(京流、京八流)
甲源一刀流
钟馗流
神妙流
本覚克己流
心形刀流
正天狗流
武元流
剣徳流
愿立流
咒咀柳午流
守慎一流
殿面流
无辺流
教外流
円流
春日梦想流兵术
今川兼流
三徳流
忠位立剣术
一旦流
一徳流
海术流
影山流(影山流居合)
真影山流
影山二刀流剣术
的心流
山崎流太刀术
当剣流
西方院流
大成流
真极流
四兼流
上野要心流
六字流刀术
猪谷流
二天流
[编辑] 抜刀术-居合术
神梦想林崎流
田宫流
无楽流
民弥流(无楽流上泉派)
长谷川英信流
无双直伝英信流
无双神传英信流
梦想神伝流
新田宫流
自镜流-无外流剣术
无外流居合兵道
田宫神剣流(田宫流)
关口流
和新心流(新心流居合术)
肥后流(关口流抜刀术)
一宫流
林崎新梦想流
一宫当流
宫流
一宫流
神明梦想东流
水鴎流
片山伯耆流
浅贺流
山岸流
竹内流
双水执流
立身流
贯心流
力信流
影山流
制刚流
柳生制刚流
新阴流居合
新阴流二刀居合
今枝流-初実剣理方一流
初実剣理方一流甲胄抜刀术
神道无念流
无限神刀流
神変自源流
本体杨心流
天眞正自源流
弧刀影里流
[编辑] 弓术-射术
武田太郎信义
小笠原流弓马术
武田流骑射流镝马
细川流弓马军礼故実
日置流
印西派
竹林派
尾州竹林派
纪州竹林派
雪荷派
道雪派
出云派
左近右卫门派
大蔵派
左近派
寿徳派
助左卫门派
山科派
大和流
本多流
大射道教
正法流
弓马术
流镝马
[编辑] 杖术
今枝新流
神道梦想流
今枝流
初実剣理方一流
水鴎流
合気杖
契木术
[编辑] 枪术
大嶋流
竹内流
风传流
香取神道流(饭筱流)
鹿岛新当流
本间流
五坪流
庆増流
以心流
高木流
种田流
宝蔵院流
宝蔵院流高田派
宝蔵院流中村派
法蔵院流
礒野家流
佐分利流
本心镜智流
尾张贯流
妙见自得流
伊东流
一旨流
[编辑] 剃刀术
穴沢流
静流
杨心流
戸田派武甲流
肥后古流
一心流
月山流
铃鹿流
直元流
直心影流
天真正伝香取神道流
马庭念流
天道流
竹内流
荒木流
立身流
宝蔵院流
驹川改心流剣术
九鬼神流
无辺流
心形刀流
水鴎流
北辰一刀流|北辰一刀流剣术
根岸流
不変流
[编辑] 长巻术
新当流(六尺流)
宫流
[编辑] 棒术
相心流
高雄流
竹生岛流
椿木小天狗流
无辺流-诸赏流
无比无敌流-为我流派胜新流
浅山一伝流
荒木流
今枝流
香取神道流
贯心流
気楽流
九鬼神流-高木流
渋川流
神道北窗流-不迁流柔术
竹内流
立身流
难波一甫流
柳生心眼流
力信流
渋川一流
半棒术
内田流短杖术-神道梦想流杖术
九鬼神流-九鬼神流棒术-高木流柔术
竹生岛流
杨心流
[编辑] 锁镰术
心镜流
一心流-神道梦想流杖术
山田流-不迁流柔术
直犹心流-直心影流剃刀术
二刀神影流
正木流
竹内流
渋川流
杨心流(剃刀术)
天道流
驹川改心流
水鴎流
[编辑] 水术
神统流
小堀流踏水术
山内流
神伝流
水任流
岩仓流
能岛流
小池流
観海流
水府流水术
向井流水法
水府流太田派
[编辑] 十手术
当理流
一角流十手术
驹川改心流剣术
渋川流
[编辑] 炮术
稲富流
外记流
荻野流
种子岛流
田付流
关流
武卫流
森重流
阳流
高岛流
[编辑] 骨法・骨法术
古代骨法体术源流天心流
九鬼神伝流
神道杀活流
神明活杀流
无刀骨法流
玉虎流骨指术
本体义鉴流
虎倒流
武风流
云隠流
本体玉心流
出云流
武田流
竹内流
水府流
备前流
[编辑] 空手术
神道自然流
和道流空手术
[编辑] 其他日本武术
神道天心流(神道天心流武术)
逮捕术-捕手术
钺术
刚身
打根术
骨指术
熊手术
强法
指头术
金砕棒
铳剣术
気合术
远当
马术
寸鉄
南蛮千鸟鉄
手之内
分铜锁术
日本鉄扇术
鉄鞭术
刺又术
镰术
剃镰术
自卫队徒手格闘
[编辑] 武道(日本武道)
[编辑] 合气道
合气会(植芝流)
养神馆合气道
合气道S.A.(国际実践合气道连盟)
心身统一合气道
万生馆合气道
岩间神信合气修练会
昭道馆合气道-日本合气道协会(富木流)
柳瀬流
天道流合气道(天道流)
武徳会合气道
光轮洞合气道
[编辑] 空手道
大道塾空手(国际格闘空手道连盟)
极真会馆空手道
松涛馆流空手道
禅水心流拳诚会馆护身道(水心流空手道)
和道流
糸东流
刚柔流
玄制流
上地流
欧式空手道
[编辑] 柔道
讲道馆柔道
高専柔道
强力柔道
[编辑] 剑道
全日本剑道连盟
大日本武徳会
日本剑道协会
二天一流武蔵会
[编辑] 抜刀道・居合道
全日本抜刀道连盟
全日本戸山流居合道连盟
无外流居合兵道
中村流抜刀道
[编辑] 剃刀道
[编辑] 杖道
[编辑] 弓道
[编辑] 躰道
[编辑] 相扑
[编辑] 日本拳法
[编辑] 其他武道(日本武道)
铳剣道
少林寺拳法
阴阳流拳法空手术道
大道塾空道
真剣道
拳道
体道
射道
全射道
时津流自成道
柔法
柔法彻化拳
新体道
制圏道
禅刀道
刀道
太道
御互道
心体育道
默比乌斯气流法
亲和体道
スポーツチャンバラ
[编辑] 琉球武术・琉球武道
锹术
钗术
首里手
那霸手
唐手
御殿手
泊手
琉球棒术
琉球双节混
琉球拐
二丁镰
铁甲
--------------------------------------------------------------------------------
[编辑] 巴西武术
卡波耶拉(巴西腿法、巴西战舞)
巴西柔术
Kombato
[编辑] 韩国格闘技
跆拳道
太手道
韩式合气道
[编辑] 东南亚武术
泰拳
斌道
赫拉
越武道
菲律宾魔杖
[编辑] 俄罗斯武术
Systema
桑搏(Sambo)
[编辑] 其他国家武术
拳击
摔角
法国踢腿术(Savate)
以色列自卫术(Krav Maga)
克拉术(Kurash)
西洋击剑
古希腊式搏击(Pankration)
Kampfringen
[编辑] 武术家列表
李书文
刘云樵
霍元甲
罗光玉
丁子成
王凤亭
常东升
尚云祥
李小龙
田秋信
刘根深
大山倍达
崔泓熙
植芝盛平
嘉纳治五郎
格雷斯家族
石井和义
宫本武藏
[编辑] 武术典籍
少林宗派
拳经·拳法备要
张横秋跌打捉拿秘法
少林拳术秘诀
器械
太极十三刀连环刀谱
耕余剩技
手臂录
剑经
浑元剑经
阴符枪谱
内家拳
科学的内功拳
拳意述真
回答者:lame_chen - 高级经理 六级 12-11 16:24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候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恒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枪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回答者:匿名 12-11 16:24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风采。武术的主要内容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风格不同,表现各异。但共同的要求是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快速敏捷、节奏鲜明。在武术的动作和练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因素,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演练特点和攻防规律。中国武术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神韵,由于武术动作是从格斗攻防技术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和谐一致。在中国武术的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化出十八般武艺或十八般兵器。通常认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中国古代的兵器远不止这18种,平常所说的十八般兵器或武艺只不过是一种泛称。
中国武术文化底蕴丰富,门类众多。按流行地区分类,划分为南拳、太极拳;按山脉、庙宇分类,可划分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按形象分类,可划分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术内容分类,划分为拳术类、器械类、气功类、摔跤类等。拳术类包括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器械类包括刀术、剑术、枪术、棍术四大主要形式。气功类包括禅家、道家、儒家、医家和拳家五大派别。摔跤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角力和相扑,现称为中国式摔跤。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最为著名的武术流派是少林派、武当派和峨眉派。
(1)少林武术。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2)武当武术。因发源于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武当武术起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末清初。武当拳的风格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见长,以慢击快,以意运空,以气运身。武当派拳术有无极拳、鹞子长拳、猿猴伏地拳、六岁散手和五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兵器有武当剑、白虹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太权拳属武当著名拳种,影响极大。太极拳在长期流传中,演变出许多支派,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太极拳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后经提炼整理,又出现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等套路。
(3)峨眉武术。发祥于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峨眉拳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技法与风格。它的主要技击特点是动作小,变化大,以柔克刚,借力打力,以静制动和以动制静并用,攻防时多顺势前钻,借力反击,以快取胜。峨眉拳术有僧门、岳门、杜门、赵门四大家和洪门、化门、字门、慧门四小家,还分为黄林、点易、青城、铁佛、青牛五大门派。
此外,气功与摔跤也在中国武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气功是一种祛病健身、益寿延年的养生术和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气功
在发展中,逐渐与各学说流派相结合。儒家养气,旨在修身。武术拳家养气,旨在积气。医家养气,旨在治疾健身。佛家养气,旨在排除杂念,达到禅定。气功门派众多,尤以道家气功见长。
摔跤是两人相角的一种武术体育运动,摔跤一般均按体重分级进行,能使对手的身体任何部位(两脚除外)触地为胜。摔跤也是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族、朝鲜族、哈萨克族和保安族等都喜爱摔跤。
中国武术自唐宋后,就逐渐传向国外。日本、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国家习武者不少,并形成一些武术门派。在欧美国家,中国武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称中国武术为“功夫”。很多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首先是从了解中国武术开始的。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兴盛于明清时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篇1

  试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功法练习和实用技击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底蕴中并不断积累起来的具有文化“珍品”的民族文化精髓〔1〕。民族传统武术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传统武术发生了转型,向着竞技武术方面发展。横向与纵向的逐渐递进提高,使传统武术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高度上,提升及开阔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的整体价值与发展前景。传统武术价值的多元文化形态和作用功能,使我们对扩散于民间的武术拳种独特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基础应引起关注,它是整个中国武术拳派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1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将会日益发展

  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文化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剧烈冲突,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虽然是近代国际体育运动的最高代表,但并非真正容纳了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它在推动世界各国开展民族的体育运动时,也充当了向全球传播和普及西方体育文化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理论、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原理、社会习俗等影响,因而它具有封闭性,而且在长期的封建中央集权限制下,比较重视整体的东西、宏观的东西、共性的东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2〕。西方文化是在希腊城邦制中发展起来的,它看重平等,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对立的关系。中国文化侧重于内心修为、自然、继承传统、安逸。西方文化复兴的是个性、自我超越、创新、奋斗、反传统等。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呈现出:(一)民族传统武术中的部分民族传统项目已经开始消亡或逐渐走向消亡;(二)“西学东渐”使我国各民族文化被外来民族文化所同化,一些传统武术项目已经逐渐消失;(三)因西方竞争体育的传入,篮球、足球等项目已抢走民族传统体育的观众和参与者,使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者减少;(四)民族传统武术从侧重于强身健体、武力保家、原始祈福、娱性怡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休闲之中的生活点缀。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他们的选择有了更快的节奏,人们的目光瞄准了NBA的飞人和足球世界杯的绿茵,他们的兴趣逐渐离开了武术。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将某种技能有机会表现和发挥。处于不同区域的民族体育是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的,在封闭的环境中,社会结构是以血缘为主体,血缘维系的人际关系重点是敬祖,存在着强烈“辈份主义”色彩,人们行事严格讲究辈份,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权利是严格按照辈份的高低排列的。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涵盖内容纵横交错,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拳种人物等方面千差万别,研究内容非常宽泛。以血缘为纽带维系的宗法制度,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稳定的农民生活适合于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因而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倾向甚为明显。师徒之间的关系血缘化倾向导致各门派在技艺上的千差万别,形成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并在各门派之间相互保密,成为“祖传秘方”的封闭状态〔3〕。传统武术的区域性也非常明显,改革开放迅猛发展,与世界的交通与信息传递日益发达,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由师徒授受制改为学校教育制,武术交流更加普遍、武术门派是一个封闭文化环境的产物,武术传承由秘密状态转向公开,那么这个环境一旦开放,当更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继承。

  2 努力构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体系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武术文化。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尊,是对民族武术文化的认可,对民族武术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依恋和从容的把握。要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和自信,必须依靠一定的武术文化张力。武术文化张力主要是由精神文化作用于人而产生的观念形态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靠弘扬武术文化、传承先进武术文化激发出来的。传统武术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相似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外,还有许多富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化内涵,是民间知识的重要来源〔4〕。

  近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再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关注。要使传统武术在民间更好地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在民间传承和发展武术文化,如何在民间创造一个习武氛围。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笔者认为,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氛围的个人必然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某种人格结构,并会由于得到社会的鼓励而不断得到强化。营造一个好的习练传统武术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并非少数的老武术家和更多寂寞的、传统武术传承者忍耐住现在生活的清贫,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明天传统武术文化复苏的希望。

  同时更需要我们对传统武术文化有清醒认识。对于民间武术文化,我们不应也不能只把它囿于练武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最大限度地拓展它的范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关爱武术文化传承,因为武术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人都拥有认识武术文化、享受武术文化、创造武术文化的权利。尽管他们对武术文化传统的诠释有各自不同的角度,层次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但他们在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积极性上却是一致的。

  传统武术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我们要珍视和立足于这一十分有利时机与基础。一个古老的文明或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国家首先应该树立武术文化自尊,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当今时代的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生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日趋深入的多元文化环境之下,他们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重要的一条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条件下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5〕。因此,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武术传统文化。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武术要想引起国民的文化自尊,政府决策、媒体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系统地宣传武术文化教育思想,加强人们对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家应该加大对武术的宣传力度并出资扶持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巳经呼吁过多年,问题现在依然严峻,并未得到明显改变。对武术历史的轻薄态度很容易导致丧失民族自尊和自信,丧失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剑道为什么在日本发展得这么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日本国家高度重视,日本为了向我们国家灌输剑道,可以做到路费住宿费等由传教者出,只要给日本人提供场所和学生就可以把剑道技术免费送人。这种“金钱加技术”的特有传播方式,使剑道得到了快速发展〔6〕。

  3吸收外来文化与民族武术文化的自强

  传统武术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驿站,用来承载民族的认同感,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少人在追求“武术创新”时,却忘记了武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将西洋体操嫁接到武术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由于历史的原因,武术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受民族传统文化中其他文化的影响与渗透,精华与糟粕并存、先进与落后共进,已是明显的武术文化现象,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只求与外来文化的接轨,而忽略武术的文化内涵,我们拿什么复兴传统武术呢?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并寻找扬弃的方法和途径。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民族文化的自强,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强。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武术文化意识,使武术文化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这必将大大推动武术的发展。

  提高武术文化层次,需要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武术文化的认识,阐析其内涵,把握其精华,发掘其价值;需要把中华武术文化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千秋大计;需要将中华武术文化建设变成大家关心的事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通过共同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中华武术的复兴。我们的武术文化自觉,明确主张选优汰劣。

  但要淘汰的,应是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负面劣质,而绝不是淘汰那些目前暂时落后的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要选择的,应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技击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绝不是对着某一个国家的技击文化顶礼膜拜。“武术文化自强”也是指一种武术文化心态,这种心态的最高层次要求深刻反省旧武术文化的痼疾,适时展望新武术文化的前景,从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并付诸实践。

  传统武术文化昭示于世人的是东方特有的文化模式和价值尺度,其中饱含着传统文化精华。当然,传统武术文化中也有消极的、糟粕的东西,特别是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武术文化中传承的封闭、落后与保守性、故步自封等历史局限。培养国民的武术文化自强精神,就是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武术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的社会中间去,把我们武术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2006年6月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批准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但从另一方面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名录,也预示着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拳技的濒危性。国务院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和有关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它提醒世人,武术保护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反观现在,从武术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来看,还有相当数量的武术拳种需要重点保护,需要进入国家级受保护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对于一些阻碍我们对武术发展正确认识的历史问题和现象,我们要大胆探索,精心考证,还武术以本来的历史面目,在这方面,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改进,取得了新的有价值的成果,这主要是得益于许多默默奉献和对我国武术发展前途担忧的武术学者的长期艰辛研究考证和探求,这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结语

  在不少地方传统武术特别是一些稀有拳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这些拳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亟须尽快扭转和改变传统武术的这种生存局面。我们特别应该注重民族武术文化自身能量的发挥,努力提高我们的武术文化自尊与自强,使绵延数千年的武术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们要警惕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和戏剧化倾向,更要精心守护我们最后宝贵的武术家园。因此我们再也不能麻木不仁,任凭传统武术的自生自灭,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郾找原因不是我们今天的真正目的,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拯救我们濒危的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清保护文化遗产的正确思路,保证我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8.

  〔2〕谷世权,林伯原.中国体育史(上下册)〔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10-311.

  〔4〕田祖国,钟海平,白晋湘.论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冲击〔J〕.体育文化导刊2002(3).

  〔5〕蔡宝忠.少林武术之谜的形成与破译〔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

  〔6〕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下页带来更多的武术与传统文化论文

读《中国武术史》读后感

前几天去图书馆找了本习太云著的《中国武术史》。有空将其翻阅了一遍,并非逐字逐句仔细研究,而是一目三行,所以理解消化并不深刻。但也从中收获不少,以下为浅谈。
马克思主义说:人类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的活动。所以,武术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从生产力低下与自然抗争而发生的武术萌芽,到与军事紧密结合的武术,再到有着“体育”意识的武术(《续高僧人》载:“宫中常设日百僧斋, 王及夫人,手自行食,斋后消事,习诸武艺。”由此可见,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不少人练武是从强身的角度出发,而并不是都是着眼于技击的),以及被“百戏”吸收的“刽舞”、元代戏剧中的武艺。武术一步步的嬗变着,但还是沿一条主线发展:实用:即他的技击性。冷兵器时代武术是军事的需要,其发展与军事技术紧密相连,技击性是这个时期武术的主要特征。冷兵器时代后武术更多的是朝着技击以外的其他功能发展。
明清时代是武术发展最为丰富的两个朝代:十八般武艺最早出现于元代戏剧中,而在明代开始有了具体的内容,也有了“内家”和“外家”之说。关于武术的著作也多而丰富。自明代起,无论套路技术还是对抗性攻防格斗项目,都趋于成型和完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
武术套路技术是从古代“习手足,便器械”的军事训练中和劳动生产中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变化,有别与对抗性的攻防技术。习云太认为:在明代,不少套路技术并不以发挥兵器、兵种的战斗威力为转移,也不随兵种、兵器变化而做技术上的更替,而是在保留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以适应人增强体质的生理需要及爱好,不断吸取新的经验及演练技巧,以便更好的发挥锻炼体质的效能为转移的。由于它的目的方法是固定的,因此就产生了相对稳定的套路形式、系统的锻炼经验和技术内容意义器械技术的攻防方法。但这些具有攻防性质的工作,要受套路技术的约束;并且要经过反复加工提炼才能形成。所以套路技术中的攻防动作,只能沿着具有攻防含义,但不完全同与实打的途径发展。为了表现这些攻防动作,必有“左右周旋”的衔接动作和“满遍花草”能引人入胜的“招数”,以便使武术套路既具有“技击“特点,又有艺术色彩,又不同于军事技术。
依习云太先生以上对明代武术套路形成的理解,我认为:武术发展到清代仍然主要以攻防技击为主要特征,在明代武术套路中的攻防技术仍然被武术家们不断的充实着,而武术中艺术色彩的表现是不强烈也不明显。清代,归于内家拳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形成,是明代套路拳术的继承和发展,其拳的主要特征是以静制动,这一定程度上还是体现了习练者是为了保卫家园,正因为它有它的攻防技击性,当然也不排除它的健身效应,但武术的健身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为人们所认识:“《孙子》载到:《博刺强士体》”。所以对于习老先生的“为了表现这些攻防动作,必有“左右周旋”的衔接动作和“满遍花草”能引人入胜的“招数”,以便使武术套路既具有“技击“特点,又有艺术色彩,又不同于军事技术”存在着异意。
此外,元代武术发展由于“禁武”受到了严重阻碍。但在这个时期武术又很好的与舞台艺术相结合了,元代戏剧中的武艺是否属于武术的范畴,戏剧中的武艺练习也需要基本功,如:撕、搬、耗、压等,对腰功、身体的灵活性要求极其的高,同时也注重眼神,注重精气神的表现,这与现代竞技武术有几分相似。习云太认为其不属于武术。在元明清时期,武术的本质是攻防技击,所以对于舞台上的艺术形式的武艺把其不归于武术可以理解。如今,我们的竞技武术是属于武术的范畴的,但我们现在所认为的武术的本质仍然是攻防技击,我们又将怎样看待今天的竞技武术?怎样去理解当今武术的本质特征?

你如何理解中国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2000字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
从武术的运动形式和技术特色,它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运动形式而言,具有套路形式本身就是武术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道”的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国家的武技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道”,强调凡事都要合乎道,合乎规律,讲究规矩,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建筑都讲究一定的程式,武术套路也如此。
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天人合一”,具体到技术上即“内外兼修”,不仅强调外练,更注重内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正是对武术技术练习的恰当描述。“重智轻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却使武术形成了“重巧轻力”的技击特色,从先秦时期的庄子“以巧斗力多奇巧”、“后发先至”的理论,到明清时期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技法,无不体现了中国武术“尚巧”的特色。
本文标题: 武术和中国文化起源读后感(读《中国武术史》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89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别用100分绑架孩子读后感(我要做个好孩子读后感)爷爷一定有办法的读后感(《爷爷一定有办法》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