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读《影响力》是因为此本书被誉为史上最强大、最震摄人心、最诡谲的心理学畅销书,...
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
读《影响力》是因为此本书被誉为史上最强大、最震摄人心、最诡谲的心理学畅销书,同时也有人推荐被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很喜欢《影响力》这本书是因为得出某些结论是基于跟踪、调查研究得出的对人的行为进行解读和判断。另外就是书中所描述的现象都很熟悉,背后却有很多玄机,让人不禁想探寻答案—为什么我明明不会买店里10元一只的镯子,而看到标价是40元的同样货色时,却坚持认为那个用料一定较好而为之掏腰包?为什么你原本跟某人算不上有交情,然而在他帮过你一次之后,你会不自觉地为他说话?我们是被莫名原理驱使的人,自然可以掌握它们,用来影响别人!《影响力》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书上每提出一个观点都会赋予大量的事例来讲解说明,让看似比较专业术语能够通俗易懂而不枯燥乏味。每个观点都指向了人们非理性的弱点,而且这种非理性通常是被我们给忽视的。
虽然是一本讲技法的书,但里面的技法的确管用。本书从从比较、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七个角度诠释了人性的小弱点。从这些弱点入手,可以使得人们更快地做出一些决定,特别在消费购物领域非常明显。
一、比较
这是商家比较常用的一种方式,比如先让你购买一个大件产品,然后再推荐给你相对便宜的小件。当你买了3000块的西服之后,一般会觉得500块的毛衣是非常便宜的。
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商店里展示两套差别不大的西装,一套标价一万,一套标价三千,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觉得三千这套非常合算,会大大增加这套西装的销售量。
二、互惠
互惠的原则往往被运用为“给予——索取——再索取”的形式。最典型的方式就数免费试用的方式,就是因为人们在试用之后会有不好意思的感觉,这样的销售效果出奇的好。
同样的,当你在请求别人做一件很可能被拒绝的事情之前先顺手给人家个什么(比如一瓶水,一块糖……)对方接受你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同样你在客户暴跳如雷的时候给予对方一杯饮料,对方的情绪同样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这些都是我觉得随时可以用上的东西。
互惠原则就是利用人们不好意思的这种弱点,而万一遇上脸皮特厚的朋友其实也没关系,因为人们会把不遵守互惠原则的人贴上忘恩负义的标签,受到唾弃。另一个由互惠原则引申出来的就是当你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请求被对方拒绝的时候,可以提出一个比较小的请求,这时候对方一般不会再拒绝你。这就是让步原则,既然你先退了一步,那对方也觉得自己应该做出退让。因此许多人会先提出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要求,在受到拒绝之后再提出他真正的目的。
三、承诺和一致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一旦认定了一件事情,就会觉得更可能实现。比如在赌球赌马的时候,一旦选定了支持者,就会觉得选择的球队、赛马获胜的概率大增,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但是人们又是希望遵守自己的诺言的。比如写下的目标比没写下的更容易实现,于是商家往往通过让你写软文、写承诺的方式来培养对产品的喜好。人类的惯性心理会使我们有计划的消费,长期地绑定在这种产品之上。而一些无良商家则利用先虚报低价,让你确立购买的承诺,然后再因为种种原因抬高售价的小伎俩来达成交易,这种情况往往防不胜防。
四、社会认同
实验表明,在人遇险的时候,如果周围有5个人,有人施救的概率是38%。而如果周围只有一个人,施救的概率是75%。这可能就是人们从众心理在作祟。如果你遇险了,最好的办法并不是狂呼救命,而是指向一个特定的人。比如说“蓝衣服的先生,快来救我!”这样的方法会大大增加你获救的概率。
社会认同是会传染的',当一个自杀新闻报道之后,很快会有大量自杀想跟随,大家会很快想到富士康的连环跳楼事件。当然社会上的群体闹事、群体上访、钉子户……也是有一个社会认同的效应在里面。当人们听到类似的新闻,则更容易去做相应的尝试。从这个角度来说,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对新闻的监督其实对整个社会来说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五、喜好
投其所好有可能是人际交往当中使用最频繁的招数了。可以通过1、特点2、称赞3、接触合作4、关联来达到相关的效果。当你和一个不认识的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你们之间的好感度必然直线上升。所以企业和学校才会组织我们一起去拓展,增进大家之间的好感。
六、权威
中国人在迷信权威方面可能做的特别突出。只要是什么专家推荐的东西一般都会得到群众的广泛接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人就利用自己的头衔来从中牟利。(www.eduche.com)当然牟利本身也没什么不对,就怕一些徒有其表的专家,或者一些隐藏在人间的李鬼,最后成为害人不浅的权威。
权威当然还体现在制服和标志上,比如穿警服人的指挥更有影响力,就算有时候那个人只是一个保安或者协管。
七、短缺
少的就是好的,当我们一个人看房的时候会觉得悠然自得,一点点观察有什么问题缺陷。但当3个人一起看房的时候情况完全就不一样了,你感觉到另外两个人的虎视眈眈,这就是可怕的短缺效应。当我们感觉数量有限、截止日期快到了的情况下,往往会激发购买的冲动。但是,这些并不是短缺效应效果最显着的地方!它效果最显着的地方体现在当你先拥有什么,然后一下子夺走之后带来的地震般的力量。
当你听到某地强拆的新闻,就会为钉子户摇旗呐喊;当你听到某某上访被扼杀的新闻,就会为上访者鸣不平。这就是稀缺性在起作用。革命的往往并不是那些一直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往往是过过一段好日子,然后这些好日子又不复存在的那批人。要知道,给予人们一段时间的暂时自由比不给自由更危险,若想夺走那样的自由,代价必然是沉重的。
《影响力》的可贵之处就是透过一个很普遍的现象然后很深刻的探讨现象背后的本质,让人很受启发。做为一本技法的书,个人认为技巧无所谓好坏,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效果全靠使用技巧的人。
影响力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影响力读后感范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影响力读后感范文1社会认同原理几乎是《影响力》一书中讲的依从策略里最常见的,它的意思是: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
同样的,社会认同原理一方面给予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捷径,另一方面也使得有心之人以此从我们身上牟利成为可能。社会认同原理最让人痛心的一个例子就是,遇到有人在大街上发生突然发病或者被抢劫这类突发状况,周围有很多路人看到,却无人伸出援手。每每出现这种报道,都有很多人感慨现代人太冷漠人心不古什么的。
可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真实的原因并不是现代人在变坏,那真相是什么呢?首先,当现场有几个可能帮忙的人时,每一个人的责任感便降低了,每一个人都以为其它人会帮忙甚至已经有人帮了忙,结果却是没有一个人帮忙。其次呢,在碰到一件突发事件时,我们很自然地会先看其它人的反应再对这件事的紧急程度做出判断。可是,其它的目击者也在从其它人那寻找判断依据。而我们都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得沉着稳定,因此寻找证据的过程也是不动声色的。于是,每个人都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这件事情就被解释成了一个非紧急事件。
那么,面对突发状况时应该如何自救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旁观者并非冷漠,只是不了解情况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责任给予帮助。此刻,你应该做的是,在旁观者中寻找一个看上去更有能力和意愿给予帮助的人,看着他、指着他说:那位穿XX颜色衣服的先生(女士),请帮我……这一条技巧是《影响力》的作者认为这本书里介绍的技巧中我们最应该记住的。
而要避免机械化地依从于社会认同,方法是注意区分外界给我们传递的我们想依从的信息的真伪,这一般是很容易区分的。
最后,再分享一个小技巧:与我们类似的人的行为对我们最有影响力,所以啊,想要教会家里的小朋友某件事情,让他的小伙伴来教或许比父母教的效率高好几倍哦。
影响力读后感范文2《影响力》这本书谈到了潜藏在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虽然只是讲到了互惠、喜好、承诺与一致、权威、稀缺、社会认同等六条常见的心里学原理,但是已经足以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如果能够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两条的话,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读老外的书,最大的感觉就是写得很详细,细节很充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案例支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这本书也不例外,每一条原理说得极为详细,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较多,而且大多数例子都是作者在社会上亲身的经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使读者不得不信。
本书的前面就专门设置有一页内容结构图,在阅读之前瞧一眼,可以减少阅读过程中迷航的麻烦,当然我们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时间来整理内容结构。首先来解释下书名,如果不仔细阅读书里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作者谈的主题的是社会心理学。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行为都是受到了心理的驱使,而我们浑然不知,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就是一件强大的武器,对社会有着很大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这些武器即可以给我们思考问题带来捷径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聪明人利用谋取私利。作者总共用了六章来讲述这六条心理学原理,每一章均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和对策。书中的内容都让人信服,上面已经说过了。这本书弥补了我心理学知识方面的欠缺,让我明白了为何我要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决定等等。阅读一本书最大的满足感,就是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带给你不同以往的结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质,我想这本书给予了我这种感受。
阅读《影响力》一书过程中,它不断地在提醒着我,每一个人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份子,必须学会思考自己,思考他人。
如果说,爱是人类永远的话题,那么,影响力也可说是人类恒久的追求。世上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影响力。可以用来改变他人,也可以用来扭转自己。而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之一就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一小部分行为科学理论家和实践者已经发现了一种几乎可以改变任何事物的力量—影响力。我们没有意识到,穿越成功和失败的线索就是我们缺乏影响力。如果我们早就意识到这点,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寻求更新、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影响力。而这个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缺乏勇气,实际是改变事物的技巧。
书中拿出了很多社会现象进行解说,并将少数杰出的影响力大师经常运用的原则和技巧与读者分享,从而让我们有更多的方法来尽可能的施展我们自己的影响力,并使个人生活、家庭、伴侣甚至邻里间的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书中运用了大量贴近生活的社会现象和事实作为案例来分析。作者每提出一个观点就会佐以大量事例来讲解说明。这是我感觉到本书的最大特点。
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仔细理解下这几个词语,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常平常的特点,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弱点,而且可怕的是通常我们是没有察觉的。就拿社会认同来说吧。中国有古话:“三人成虎”“众口砾金”,大概讲的就是这么回事。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人云亦云。在他们的强大的影响力面前失去了自身应该有的自我认知和自己的判断力,做出了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择。
我在想,这对于我这样的司法工作人员来说,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力、判断力,从而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尤其显得重要。法不容情,以事实为依据,当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扰了你的判断、当有更多的人的言行思维成为了“三人成虎”的影响力的时候,我能以自己的影响力来抵御他人的影响力,从而作出自己应有的正确判断吗?
影响力读后感范文3《影响力》一书从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六个原则全面阐述了人的社会心理行径,从而为我们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无意识行为和买卖博弈,政商常用伎俩等行为作了很好的阐述。
一、互惠原则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以说古今中外这种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观念已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中国儒教倡导的以德报怨更是深化了这种意识!当然好的传统美德,仍需继续发扬光大。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别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办法!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甚至可以触发不对等交换,因为亏欠感让人挂怀而且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试图不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这很容易给人得寸进尺的机会!现在“服务至上”,这背后就是运用了“互惠原理”人类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于最后都不好意思拒绝商家推荐的东西和服务了。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要懂得拒绝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东西和服务,果断地说“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企图就置之不理。特别是面对互惠式让步时,别人一开始可能对你提出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请求,当你拒绝时他再提出一个小的请求,你会因为之前的拒绝而感到有所亏欠,转而从不顺从变成了顺从,须谨防这样的坑!不过大部分人对这些没有免疫力,有时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愿望!
二、承诺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反之则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来压力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正如之前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一样,经常会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对天发誓,这样虽然在观众看来很可笑,但是当你身处发誓一方的立场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当我们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我们自然就会去捍卫这种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向大家证明自己做的没错。所以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为了这份选择而去奋斗并最终取得的成绩。人具有惰性,在面对抉择时经常像鸵鸟一样想尽快把脑袋埋进土里,再也不动脑筋了。所以人们这种不假思索的机械反应常常为某些人所利用,他们可以慢慢从你身边的人入手,让你做出对他们的承诺,再以他们的需求来向你们索取利益。
承诺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们可以用笔写下甚至向众人承诺的方式来逼着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比如戒烟戒酒等。承诺会影响行为,相反行为也会影响承诺,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就比如书中讲到的美国学生加入学校兄弟会所需要的地狱周式的严苛入会仪式。虽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但还是深得会员的认同。能够成功入会的学生对兄弟会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惺惺相惜感。毕竟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么多招聘环节和花样也是很好地运用了这个道理,让新进员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三、社会认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对多数人来说,很多意见都是人云亦云,抱着从众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而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类却很容易受到排挤,他们因为能看透真相而与众不同,这也成为了招封杀的理由!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别人有难无人帮忙甚至围观的事件都是因为大家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特别是在陌生人堆里,由于人多而使责任分散,大家见机行事,都不想做出头鸟而导致多元无知效应,最后落得见死不救的悲剧。向相似的人看齐造就了著名的“维特效应”,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而决定自己怎么做。这也是导致自杀事件遭媒体曝光后,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头笑声”,选秀节目可以买到的“煽情”观众都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体现。
弄清楚原理后,我们可以反过来为之所用。比如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直呼某个人帮忙,这样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为自己赢得时间!基于交通自杀事故曝光后,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让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当地自杀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样。领导要善于安排群体内部条件等。
四、喜好
“爱屋及乌”,现在很多公司借助铺天盖地的名人营销而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在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好恶强两倍!服务的宗旨就是让消费者喜欢上你这个人,而不只是产品本身,这是粉丝经济和发烧营销的根本。当然让人喜欢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外表魅力,与他人的相似性,善于恭维,接触与合作等。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我们也总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会下意识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应。有时甚至夸张到我们在不认识选举人时会选择名字熟悉的人。
同样的,根据条件反射和关联原理,爱屋及乌的反面是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祥。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消息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天气预报员就经常成了气候变幻莫测的替罪羊。
包括饭桌谈生意,体育粉丝关联,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迹地方相连等都是希望借助这种积极的联系来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量让身边正能量的东西多起来,因为大家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五、权威
“跟着权威走”,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权威可以从一个人的头衔,衣着,身份标志如名车名牌等来展示。毕竟,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文中讲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馆和陌生人闲聊,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人际交流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前半个小时风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换了个人:他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乏味透顶。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场激烈的讨论,现在却只能带来一串文绉绉的`附和。确实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得更恭敬,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这也是喜好原理的体现吧,头衔越大感觉长得越高大威猛。也难怪那些行骗之人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很干净和得体!
因此,要辨别真正的权威,不要被外在的这些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以知识辨知识,通过自己实践检验来看清本质,况且现在很多砖家经常被拍砖!在还没确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风!
六、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商家很会玩弄这种手法,经常人为地制造缺货的现象制造稀缺骗局来使消费者入网。什么大甩卖之类的很多都是噱头而已!究其深层原因,“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背后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减少。人类追求自由有很久的历史了,当很多事物还在的时候并不会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可贵!最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对年轻人感情和行为的强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听凭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短暂的冲动罢了。正是两个家族设置的庞大障碍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即将失去的爱情的追求,自由爱情变得稀缺使情侣双方觉得彼此更加相爱,更想结婚了。这同时也有承诺和一致原理的体现!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让信息变得可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变得稀缺就行了。这也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许这也是很多色情信息屡禁不止的原因吧。
为了避免在卖场或者在拍卖会上头脑发热,我们必须做到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总体读下来,感觉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学问”,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需要自己对身边的世界多思考和观察,做一个理性的人!
影响力读后感范文4《影响力》被某位我不曾听说过的著名营销专家推荐为从事营销、销售工作的人必读的五本书之首,读完之后,确实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原先,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算计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维局限或者是来自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操作而做出了违背内心真实想法的决定。
一向对心理学和社会学感兴趣,这本书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又有说明力的故事或者实验向我们证明了这些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压根儿没意识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顺从原理——机械反应与固定思维模式:当我们请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忙的可能性就更大。
比较原理——经常看呕吐剧的人总是觉得生活中的人长得都难看。当你买下一大件昂贵的东西时,总觉得原本比较贵的配件显得不那么贵了,有时候冲动消费就是这样产生的。
互惠——给别人一点好处,别人也会帮你。社会中的人大多在仁义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缚中会不知不觉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双刃剑,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则会让很多人成为冤大头。我向来属于被人骗了还不觉察的那种人,只有用吃亏是福这种阿q精神来平衡自己了。这个原理能够很好的运用于买东西跟人砍价的状况,尤其是金五星那种漫天乱要价的地方。先使劲儿砍,再适当让步,买东西的人必须算但是卖东西的,但至少不会损失太多。
承诺和一致原理——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取了某种立场,就会应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持续一致。和社会认同原理一样,我们常常会由此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这个原理让我最为之一惊,回想过去和此刻的一些选取,我明白了命运的推手其实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脑和有限的阅历和知识。高中老师曾说就应改命运为运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潜力和资源呢一旦我们在内心不坚定的状况下选取了某种东西,就会构成一套自我的支持系统,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社会称许性,于是总是执着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选取是对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确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压力,而是来自自我内心的支持系统,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是最无可救药的。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很多选取和想法了,不明白这是一种收获还是一种干扰,总之,认清内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会认同原理的两个前提:不确定性和相似性。对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对状况的不了解总是让我们盲从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禀赋、处境或经历的人。其实,大多数人也是都处在一种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之中,随着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五花八门的信息和诱惑充斥着我们的双眼。而这些信息抑或是选取在我们的内心里不停的盘旋,从一开始,也许我们所闻所见就让一切变得混乱而不够明朗,所以除非我们在庞杂的信息中持续一颗纯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够理性的头脑,否则我们的决定要么是社会认同效应的产物,要么就是一个荒谬的决定。但是没办法,有时候,听不见自己的心声时,最好的选取就是盲从。只是,期望在我们某一刻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挽回。
作者在最后阐述避免受社会认同影响的两种方法:环顾左右之后,别急着往前冲,向前看;抬头跑。这让我想起了不明白出自谁的一句话:在埋头苦干的同时,别忘了抬头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确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相信很多时候,从众是人们所避免不了的状况,但偶尔,在决定自己命运的选取面前,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影响力读后感范文5这本书包括影响力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与短缺。论点是人是社会性动物,希求用自己能够发射的最大影响力将利益最大化。我觉得这本书主要用七章来说明为什么有些事情对群众的影响力巨大以及个体可以如何拒绝花里胡哨的营销或者他人请求。
《影响力》希冀读者学会一些基本方法来扩大自己对于他人的影响力。第二章介绍了‘拒绝—后撤术’,大意是要实现一个大的要求首先提出小要求。破这个术的方法是认真识别使用这个技巧后面的意图,如果是销售直接拒绝。如果是善意的给予,那就大大方方接受。在日后需要付出的时候,及时回报即可。这也就是许多街上的销售会给予一个小礼物的由来?女孩子要是接受了男生买单,也就意味着这个女孩子想要和男生那啥。颠扑不破的真理?第三章承诺和一致描写了慈善机构会让客户先答应一个小请求,那样就把这个人开始往预先设立的形象里面开始套。一个人一旦答应了一件事情,就希望言行一致。
社会认同这个章节与不确定性密切相关,人们在不确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觉得别人的行为正确不过。也就是说为什么闹市里的案件反倒没有人出手相救。在大街上遭遇侵害的时候,要学会像其中一个具体的人求救。迷信权威是不同人类社会都存在的突出效应,成熟社会结构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短缺最容易被商家应用,这件商品马上下架、联名款、独一无二最能受到人的追捧。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写下来总非易事。罗伯特·西奥迪尼将一个个商家经常使用的招数一一拆解并给出应付招数。这是一个心理学家能给社会不同个体带来的巨大影响力。我们在生活中都需要何必人打交道,影响或者被影响同时存在。于我而言,对他人产生影响力在于塑造自己的权威感。学会用小事情去影响他人,也就是为他人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形象。
如沐春风也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拥有影响力也并不意味着就要去用到他人身上。身上有力量,才能不被他人控制。
影响力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影响力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影响力读后感1读完《影响力》启发很大,作者通过对大量实验和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揭示出了许多我们经常经历到却意识不到的隐性规律。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判断时往往有“驱简”性倾向,追求效率而放弃耗时、复杂、整体把握的决策过程,只关注最具代表性的一条信息就做决定。作者认为,人们会频繁地利用互惠原理、承诺和一致原理、社会认同原理、喜好原理、权威和稀缺原理等快捷做决定,以提高判断效率。但是,也有些原理被利用而误导我们,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合理利用这些原理好的一面促进正面影响力,同时拒绝不好的一面防范负面影响。
互惠原理表明,别人给了我们好处,我们就会有亏欠感而觉得应当尽量回报。在工作中,要获得员工或业务合作方的支持,付出真诚的帮助和关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我们又要警惕该原理被不良动机所利用,亏欠感会让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在己所不力时就会拿集体或公司的利益进行交换,所以我们必须严厉拒绝恶意的“恩惠”,防止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
承诺和一致原理源自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选择,就会自觉以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而自动履行承诺。这种下意识的一致性倾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同样发挥了较好的正面作用,能够很好地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在履行生产任务、安全职责、廉洁纪律等方面,采取承诺书的形式就较好地提高了执行力。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习惯于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我们看到别人正在做就觉得这种行为是正确的,有着明显的从众心理。在生活和工作中,正面榜样的力量就能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效果。尤其在面临困难的境况,在大家都无动于衷或犹豫不决的时候,必须要有带头人站出来带领大家打破局面,有所作为。
人们思维的惰性还表现在对权威意见的无条件顺从,不探究事物的内涵,只凭头衔、衣着、权力等权威的外部符合就无条件恭顺。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权威”的警惕性,对伪造的权威符号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让自己轻易受到影响。另外,人们倾向认为,机会越少,价值似乎就越高,认同“物以稀为贵”。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必须清楚,稀缺的东西并不会因为难以得到就变得更有价值,而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真正的需求进行理智的选择。
《影响力》一书让我看到了我们意识不到却发挥着巨大作用的隐性规律,有时看似我们主动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对于这些规律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积极发挥他们的正面作用,并警惕被其负面影响所误导。
影响力读后感2《影响力》里介绍的最后一个定律是:短缺。物以稀为贵,因此我们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短缺原理的影响。在《稀缺》一书中提到,稀缺所带来的陷阱远比其带来的红利更多。由于人的带宽有限,人在稀缺状态时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稀缺的对象上,而忽略其它的东西。与此同时,我们对稀缺之物的价值判断也会远超于它在非稀缺状态下的价值判断。
因此,当卖家告诉你这款商品数量仅剩一两个时,或者这栋房子已经有人来看过而且他明天还会再来时,你很有可能会马上觉得把它买下来,尽管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前你可能并不想买它。
除了数量的限制,对时间进行限制也是依从业者惯用的技巧:限时优惠这种方法让你觉得不买就亏了,于是你又对销售者说了yes。
短缺除了会引发对短缺之物的需求,还会引发我们对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的抗拒。当某种东西变得比较少,我们想获得它的自由受到限制时,我们就会对它产生一种更加强烈的欲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双方家长的阻止下最终选择了殉情,但如果他们只是一对普通的情侣而不是仇敌的孩子,他们的爱情不会这么浓烈,甚至很有可能在几个月之内发现彼此并不合适而分手。
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有吸引力,被禁止的人就越是想得到。这一点在教育上很有意义:对于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东西,像垃圾食品和电子游戏,如果严格禁止孩子们接触反倒会适得其反,反倒不如平常心对待并且加以引导。
那短缺面前,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呢?知道短缺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方式并不足以保护我们免遭它们的伤害,因为“知道”是一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会被短缺引起的强烈情感冲动所抑制。
我们需要一个包括两个步骤的应对方法:
1、一旦我们感受到短缺所引起的情绪冲动时,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冲动作用作为使其立即停下来的信号。我们应该冷静下来,重新恢复理智。
2、问一问自己,我们为什么想要这样东西。假如我们的目的主要是拥有它,那么我们应该根据它的稀缺程度来决定它的价格。而如果我们想拥有它是因为它的功能,那么我们应该记住,无论这样东西是稀缺还是充足,它的功能是一样的,稀缺的小甜饼吃起来并不会更美味。
影响力读后感3去年,有幸在一中院聆听了长宁区法院邹碧华院长关于提高诉讼调解能力的专题辅导报告。他在演讲时提到,在接待来信来访的当事人过程中,他遇到一位十分固执,执拗的当事人,让他十分头痛,如何让信访人接受他的观点,如何让来访人静下心来听取他的建议,让他煞费苦心。在阅读了《影响力》这本美国心理学博士写的营销宝典后,他终于找到灵感。他在与当事人谈话过程中,了解了对方的喜好,不断拉近双方距离,同时又以自己的权威性提醒对方,必须认同他的观点,渐渐得,通过几轮沟通,当事人认同了他的建议,不仅息诉罢访,还给法院送来了锦旗。《影响力》真的如此神奇,真的能够对审判工作有所裨益吗?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了这本号称在营销界必读的宝典。
“现在我终于可以承认,我一直以来都是个容易受骗上当的人”,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把我带入了阅读的兴趣之中,从而开始了阅读这本书的旅程,越往下读会越发现作者除了能深刻洞察社会的各种现象之外,他写作本书的手法、语句也是那样的朴素、自然、具有影响力。“影响力,影响力,影响力……”,如同书名一样,它已经开始对我的思考方式、观察社会的角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它是真正的影响力大师!
阅读《影响力》一书过程中,它不断地在提醒着我,每一个人是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份子,必须学会思考自己,思考他人。如果说,爱是人类永远的话题,那么,影响力也可说是人类恒久的追求。世上的每个人都想拥有影响力。可以用来改变他人,也可以用来扭转自己。而绝大多数人缺乏的并不是改变事物的勇气,而是改变事物的技巧。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世界上最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之一就是。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一小部分行为科学理论家和实践者已经发现了一种几乎可以改变任何事物的力量—影响力。我们没有意识到,穿越成功和失败的线索就是我们缺乏影响力。如果我们早就意识到这点,就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寻求更新、更好的方法来提高影响力。而这个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缺乏勇气,实际是改变事物的技巧。
书中拿出了很多社会现象进行解说,并将少数杰出的影响力大师经常运用的原则和技巧与读者分享,从而让我们有更多的方法来尽可能的施展我们自己的影响力,并使个人生活、家庭、伴侣甚至邻里间的关系发生重大的变化。书中运用了大量贴近生活的社会现象和事实作为案例来分析。作者每提出一个观点就会佐以大量事例来讲解说明。这是我感觉到本书的最大特点。全书共讲了六个影响人的武器:“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仔细理解下这几个词语,每种武器都指向了我们非常平常的特点,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弱点,而且可怕的是通常我们是没有察觉的。就拿社会认同来说吧。中国有古话:“三人成虎”“众口砾金”,大概讲的就是这么回事。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从社会大众的普遍选择出发,人云亦云。在他们的强大的影响力面前失去了自身应该有的自我认知和自己的判断力,做出了一个可能不太合理,却满足了自身追求社会认同感的需求的选择。我在想,这对于我这样的司法工作人员来说,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力、判断力,从而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尤其显得重要。法不容情,以事实为依据,当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扰了你的判断、当有更多的人的言行思维成为了“三人成虎”的影响力的时候,我能以自己的影响力来抵御他人的影响力,从而作出自己应有的正确判断吗?
在书中,作者正是从这些不易察觉的非理性选择入手,抽丝剥茧,一步步带我们认识心理学的奇妙之处。教我慢慢认清何以我们被他人轻易影响说出“是”这一词语的。听营销界人士称它为“宝典”,我不是营销界人士,充其量是个心理学的爱好者,于是我站在心理学的角度上看到它,看到它揭示出来的种种有趣的现象,看到它在实际生活中对心理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合上书之后,我却发现我的世界并没有改变很多,很多不应该说“是”的时候我仍然情不自禁地说出那个字,它并没有改变我的世界观,它也没有给出改造我们行为习惯的建设性意见。作者的魅力恰在于,他深刻揭示了这些现象,但似乎没有告诉我们可具操作性的方法去应对。就如同中国古典的哲学思维:以无招胜有招、大道至简。当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去作出自己恰当的判断、自己独立的影响力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硬生生学来的某一些招式,而是日积月累的个人素质和对社会的细微洞察。我感觉,作者写作此书的真正的影响力恰恰在于,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著名教授。他在多年的学习、教育、科研活动中,受到了很多实验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严格训练。因此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是直指内心深处,是对读者很好的心理分析,尤其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生活中,我想它会给人有更好的心理刨析和指示作用。因此,读这样的书一开始就会让你忍俊不已,同时也给自己加上了自我分析、自我诊断的压力,不同于平时看小说时的放松随意,这样一本带学术性质的书,促使我毕恭毕敬地去阅读每一个字,越往下读,越对书的作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同一般人的严谨,文章结构也很有逻辑,思辨性很强。从事心理学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就是实证,中国的话叫“实践出真知”。阅读中,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对这句话理解得很深刻运用得很娴熟。
正是由于作者治学的严谨和心理学本身复杂的元素探究,本书要是一口气看下去的话或许会觉得枯燥,所以我每次只看一部份,尽量以轻松的心情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慢慢消化。虽然作者最终没有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影响力法则,也不至于改变我的世界观,但是知识的积累,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影响力》对于丰富知识与人生,大有裨益。这是我对本书最大的感悟。
我想具有影响力。我觉得自己并不很擅长担任大学校长。看着窗外,我发现修整草坪的工人都比我更能掌控自己的工作。
影响力读后感3篇
《影响力》一书从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六个原则全面阐述了人的社会心理行径,从而为我们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无意识行为和买卖博弈,政商常用伎俩等行为作了很好的阐述。以下我分别从这六个原则来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互惠原则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以说古今中外这种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观念已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中国儒教倡导的以德报怨更是深化了这种意识!当然好的传统美德,仍需继续发扬光大。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别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办法!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甚至可以触发不对等交换,因为亏欠感让人挂怀而且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试图不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这很容易给人得寸进尺的机会!现在“服务至上”,这背后就是运用了“互惠原理”人类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于最后都不好意思拒绝商家推荐的东西和服务了。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要懂得拒绝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东西和服务,果断地说“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企图就置之不理。特别是面对互惠式让步时,别人一开始可能对你提出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请求,当你拒绝时他再提出一个小的请求,你会因为之前的拒绝而感到有所亏欠,转而从不顺从变成了顺从,须谨防这样的坑!不过大部分人对这些没有免疫力,有时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愿望!
二、承诺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反之则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来压力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正如之前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一样,经常会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对天发誓,这样虽然在观众看来很可笑,但是当你身处发誓一方的立场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当我们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我们自然就会去捍卫这种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向大家证明自己做的没错。所以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为了这份选择而去奋斗并最终取得的成绩。人具有惰性,在面对抉择时经常像鸵鸟一样想尽快把脑袋埋进土里,再也不动脑筋了。所以人们这种不假思索的机械反应常常为某些人所利用,他们可以慢慢从你身边的人入手,让你做出对他们的承诺,再以他们的需求来向你们索取利益。
承诺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们可以用笔写下甚至向众人承诺的方式来逼着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比如戒烟戒酒等。承诺会影响行为,相反行为也会影响承诺,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就比如书中讲到的美国学生加入学校兄弟会所需要的地狱周式的严苛入会仪式。虽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但还是深得会员的认同。能够成功入会的学生对兄弟会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惺惺相惜感。毕竟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么多招聘环节和花样也是很好地运用了这个道理,让新进员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三、社会认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对多数人来说,很多意见都是人云亦云,抱着从众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而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类却很容易受到排挤,他们因为能看透真相而与众不同,这也成为了招封杀的理由!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别人有难无人帮忙甚至围观的事件都是因为大家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特别是在陌生人堆里,由于人多而使责任分散,大家见机行事,都不想做出头鸟而导致多元无知效应,最后落得见死不救的悲剧。向相似的人看齐造就了著名的“维特效应”(“维特效应”指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而决定自己怎么做。这也是导致自杀事件遭媒体曝光后,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头笑声”,选秀节目可以买到的“煽情”观众都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体现。
弄清楚原理后,我们可以反过来为之所用。比如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直呼某个人帮忙,这样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为自己赢得时间!基于交通自杀事故曝光后,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让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当地自杀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样。领导要善于安排群体内部条件等。
四、喜好
“爱屋及乌”,现在很多公司借助铺天盖地的名人营销而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在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好恶强两倍!服务的宗旨就是让消费者喜欢上你这个人,而不只是产品本身,这是粉丝经济和发烧营销的根本。当然让人喜欢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外表魅力,与他人的相似性,善于恭维,接触与合作等。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我们也总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会下意识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应。有时甚至夸张到我们在不认识选举人时会选择名字熟悉的人。
同样的,根据条件反射和关联原理,爱屋及乌的反面是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祥。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消息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天气预报员就经常成了气候变幻莫测的替罪羊。
包括饭桌谈生意,体育粉丝关联,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迹地方相连等都是希望借助这种积极的联系来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量让身边正能量的东西多起来,因为大家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五、权威
“跟着权威走”,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权威可以从一个人的头衔,衣着,身份标志如名车名牌等来展示。毕竟,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文中讲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馆和陌生人闲聊,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人际交流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前半个小时风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换了个人:他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乏味透顶。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场激烈的讨论,现在却只能带来一串文绉绉的附和。确实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得更恭敬,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这也是喜好原理的体现吧,头衔越大感觉长得越高大威猛。也难怪那些行骗之人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很干净和得体!
因此,要辨别真正的权威,不要被外在的这些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以知识辨知识,通过自己实践检验来看清本质,况且现在很多砖家经常被拍砖!在还没确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风!
六、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商家很会玩弄这种手法,经常人为地制造缺货的现象制造稀缺骗局来使消费者入网。什么大甩卖之类的很多都是噱头而已!究其深层原因,“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背后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减少。人类追求自由有很久的历史了,当很多事物还在的时候并不会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可贵!最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对年轻人感情和行为的强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听凭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短暂的冲动罢了。正是两个家族设置的庞大障碍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即将失去的爱情的追求,自由爱情变得稀缺使情侣双方觉得彼此更加相爱,更想结婚了。这同时也有承诺和一致原理的体现!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让信息变得可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变得稀缺就行了。这也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许这也是很多色情信息屡禁不止的原因吧。
为了避免在卖场或者在拍卖会上头脑发热,我们必须做到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总体读下来,感觉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学问”,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需要自己对身边的世界多思考和观察,做一个理性的人!
影响力读后感(二)
吕倩
在写这篇读后感的开始我要感谢乔老师将这本影响力借给我,让我能够更仔细地去品味书中所讲的各种原理,而不是简单的在网络上或者其它一些电子工具上隔着一层屏幕的泛读。在我而言,阅读的一大乐趣在于能够切切实实地直接与书籍接触去获取里面的养分,这样我可以随心所欲的前后翻阅,能够更好更系统的把握书中所讲的核心内容。
《影响力》这本书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权威教材、有史以来发行量最高的书。美国相关评论曾说到:这是一本同领域无争的、最好的书,是营销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竟然获得了如此之多的荣誉和称赞呢?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有点怀疑的态度开始了阅读之旅。没有接触之前我想《影响力》这本书应该是生涩难懂、纯学术性的,然而事实确让我很惊讶。不得不说,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爱不释手。以至于我都想去购买一本以便以后细细琢磨,有内涵的书总是能够经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周的课余时间终于将书通读了一遍,内容肯定是会遗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动形象的案例和现实实验让我获益匪浅。下面我来谈谈我阅读的一些内容和感受: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仅从营销心理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它更是以点带面的用大量生动活泼的事例简单明了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许多被人忽略的现象的本质,教会了读者去思考、解决问题。毫无疑问,这本书是迷人、永恒、切入要害的。整本书一共分为八个大的章节来叙述,分别是:一、影响的武器二、互惠三、承诺和一致四、社会认同五、喜好六、权威七、短缺八、立即生效的影响力。书的作者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与上至高级政客,下至骗子打交道,总结得出:尽管使人服从的策略五花八门,但都可以归结到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营销人员往往就是有意识的利用了这些原理中的一条或几条使你心甘情愿的与其达成交易,而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够火眼金睛清楚地识破营销者的花言巧语、阴谋诡计,大概很多时候就不会后悔不已的为自己稀里糊涂莫名其妙所做的决定懊恼了。
这本书所讲的内容与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学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具体细微理论性比较强的营销心理学教材不同,它摒弃了各种纯理论行的知识点的讲解,站在一个更高更广阔的视角来阐明人们之所以会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这种讲解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的讲解,而是在大量实验资料数据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鲜活的事例的背景下,积极地来引导我们读者去思索其本质的原因及内涵。与其说是作者在给我们讲解他个人通过长时期的观察实验的结论,不如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指南针,给我们自己亲身体验探究奥秘指明了方向。
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每一点都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内容,我粗略的讲讲前面两章的心得体会:影响的武器讲述了存在在各种生物体内的“咔哒、哗”反应的巨大威力,这种下意识的自觉反应和人们习惯性的根据原来的经验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解释了在很多场合的不可思议的举措。而营销人员都很善于启动人体内的“咔哒、哗”反应按钮,诱导消费者走所谓的捷径,加之巧妙的运用对比原理等方法,给消费者造成表面上的巨大落差,一步步的带领消费者调入他们提前设计好的圈套。互惠原理作为一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我们可以看到互惠原理以及与之形影相随的负债感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感恩图报的意识使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有了压倒性的力量,因此它也被营销人员运用成为非常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的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www.eduche.com)互惠原理也广泛的活跃在政治舞台和商业层面上,在最上层的政界,政客们都念念不忘地相互提携和吹捧自己的议事日程,各种稀奇古怪的攻守同盟更是司空见惯,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营销人员巧妙的利用互惠原理往往引起的是不公平的交换,这种不公平来自于消费者自身获得了一点恩惠之后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就给消费者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心里负担,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在互惠的名义向会心甘情愿的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作为回报。营销人员往往会利用这样的一种心理让消费者付出更大的购买行动。
无论是书中讲到的哪一种原理,作者都给我们指出了它的关键所在,这些无非都是销售者从心理方面诱导消费者或者说实验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假设推断的正确与否和实验对象之间的一场心理大战,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后者则多数情况下处于犹豫不决或者被忽悠的状态。消费者的整个决策过程受到了各种心理策略的干扰的,倘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要想不被这些强大的心理依从策略的无形力量所控制,我们就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哪些场合哪些人有可能正在对我们实施依从策略,企图把我们变成他们的客户。有了基本的心理防御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实中很果断坚决的对他们采取的一些策略说不,让那些心里打着坏主意的营销者的策略无处可施。读完这样一本营销心理学方面的著作,让我对生活中所遇到的营销人员的行为都找到了相应的合理解释,我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肯定还会继续和这些有趣又邪恶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们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们从我们的身上获取额外的利益。
你为什么会说是?那是因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从原理所左右,所以,请回头好好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会告诉你答案。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简单的想法和领悟,思维比较跳跃,西西,还请老师指导。
《影响力》读后感(三):短缺——少数的天下
一、互惠原理,在结识新客户过程中受益菲浅。
在结识新客户的过程中,曾经遇到很多让人尴尬的情况,很多人对于新上门的电话拜访把持一个抗拒的态度,拒绝与你交谈,拒绝给予任何信息,包括他的姓氏。其实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我们在接触客户的时候,首先给他们感觉到的是从我们这里他们可以得到什么,而不是一昧地索取,给人以没有业务成交基础就不能继续交流的印象。当给予他人帮助的同时,互惠原理会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和信赖感,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即使现在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总会有量变到质变的一天,要相信这个古老的原则:给予,索取…再索取。
二、拒绝-退让,承诺和一致,令人难以抗拒。
“没事,我们都是做管理的,就是认识一下,交个朋友。”在与客户初次认识时,介绍公司业务当然是第一阶段的A级目标,在对方做出暂时不需要的反映(有时甚至是一口回绝,初次拜访时将近90%的人会有这种反应)后,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时提出其实只是认识一下,宣传一下公司的目的,会令对方刹时松懈紧绷的神经,或是令人不可抗拒,毕竟相比之前的业务宣传,认识一下,是相对很小的理由,很难再进一步摆脸色。而此时对方相应做出的可以以后保持联系,继续交流的承诺,会给日后的发展带来微妙的变化,对促进与客户的关系无疑是个催化剂。因为他做出了承诺,且没有业务上的压力,两人交往自然放松。即使是平时的一声问候或偶尔的小建议,也会让人印象深刻。
三、社会认同,大多数人的通病。
很多客户在介绍业务时,对公司之前的业务情况十分关注,提到之前培训过的公司,他们会不约而同地与自身做参照,并对我们曾经服务的单位和培训效果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公司已经有了业务基础的情况下,在推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社会认同原理的应用。我们之前培训的客户立场等方面因人而异,如何有技巧地运用以前的成绩,在令新客户信服的同时,避免以往培训的负面影响,更是要在现阶段注意的地方。
四、喜好、关联,给你带来了什么?
人都是喜欢跟自己有共同话题的相似性较高的人交往,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投缘。如果要客户对自己迅速的产生好感,要在交往的过程中细致地从对方的言谈中发现对方的喜好,并建立与对方的关联,使他认为你与他是有共同语言的,交往起来自然对你无话不谈。但也要注意尽量避免把客户拜访变为对方闲聊的对象,要善于把对方带到自己的方向上,使他们的工作或生活与公司业务联系起来,在他们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很自然的可以想到我们,要与客户建立这样的联系,才算是成功。
五、权威的压力
从小到大,都是很乖的孩子,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外听朋友的话,在公司又听领导的话,就连男朋友都会对自己说:要听话哦。“听话”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但不知从何时起,对这两个字已经产生了抗拒的心理。看了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有了改变,真的很欣慰。以前是人家说什么,咔——嗒,马上做出相应的反应,连拒绝的余地都没有,因为已经不由自主说了:“好,哦,恩”之类的词,转化为一种承诺。就算是不想做,也要把承诺变为一致,所以从大学起我就对人家说我不会轻易做承诺,做了就要做到,这点也是钻牛角尖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时以为答应人家很正式问我的事才叫给承诺,但没想到自己自然的反应也是一种承诺。在我心里倒没什么权威的压力,可能是思想比较随性,对于别人而言的那种“听话”,在我这里已经变为了一种承诺。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学会拒绝,懂得放弃,才是属于自己的人生。
六、短缺——少数的天下,这句话我喜欢。
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越难得的东西越珍惜,在看了这本书后我有了另一番不同的理解。曾经很普遍的东西,当在很自然的条件下变为稀有物时,更令人想得到。拿我们的咨询和培训来说,看上去好象广西的同行不少,但是本土的真正做咨询的,至今却只有我们。而在接触市场的过程中,领导人们并不缺乏对管理咨询行业的认识,但很大程度上都停留在培训上,像我们这样去推咨询的,反而给他们一种新鲜感,在众培训机构中独树一帜,培训不短缺,但本土真正可以做咨询的机构短缺,这正给我们带来了光明的前景。而培训由于我们注重质量,在挑选客户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品牌建立了比较高层面的客户群体,而且基于社会认同,我们不需要降低报价和给回扣去获取生意,处于良性发展的趋势。
认识了我们的优势和存在的不安定因子,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发扬下去,使公司在品牌建设阶段越走越稳定,在市场没觉醒之前,先唤醒与我们理念相同的优质客户,只要我们秉承原则,总会遇到我们等待的人,无论是工作伙伴,还是客户。
《影响力》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影响力》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影响力》读后感1《影响力》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B.西奥迪尼,全书分为8章,分别讲述了营销人员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响的武器,2互惠,3承诺和一致,4社会认同,5喜好,6权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响力。其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平日里经常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虽然见过,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并且让我突然觉得,社会科学其实也是很深奥的。希望我的老师原谅我,虽然我是学经济方面的,但是我原先的兴趣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总觉得社科的东西有些华而不实。通过作者的研究和分析,让我看到了在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博大精深的体系,原先我总是搞不懂他们是作甚么的,更重要的是我没有看到在经济方面它的实用性,这也可能是因为我对过于理论化的东西有种很难说明的排斥感。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则是一种去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能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而过往的经验,也早已在脑中形成属于自己思维构架的“图示”,这些经验都会不自觉的去抵御外来影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也许,《影响力》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透析宏伟哲理,反向推之,验证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许你正经历着,也许刚刚经历过,每每看到《影响力》书中得出的结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哦,我说怎么会这样呢?”,等阅尽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不过现在我的观念转变了,我看到了在社会学方面,科学规律就像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理和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一样悄无声息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没有看到而已。这种规律来自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现代社会太复杂了,接受到的信息也太庞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轻松的掌握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们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判断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就算知道被骗,人们仍然踏进圈套,仅仅是因为希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可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将这本书中描述的情形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较时,事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的!记得以前看《苏菲的世界》时,里面有一章讲存在主义的,说人生来就是不自由的,当时我不太明白,现在我也许有些明白了。人总是自以为自由的做着自己的选择,决定自己的人生,其实早有了潜在的规律,操纵着一切,人的意志只是严格的执行着它的决定而已,人并不拥有绝对的自由。突然想起这个道理初中的政治课就讲过了,不过当时只是谈到了人不能因为自由而随心所欲的做事,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那时这实在是说教气味太浓厚的一句话,也就没有在意。现在想想也就那么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对于我来说,从书中受益的不仅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会认同、权威、承诺和一致、短缺”这六条原则是怎样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们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样运用这六种“武器”更好的服务于工作,既能“皆大欢喜”也能提高效率。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我们时刻在“影响”和“被影响”中轮流角色,怎样做能将“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样做能让权威的嘴帮我们说话,怎样做能让我们的产品获得最多的“社会认同”,怎样做能让我们在“互惠”的同时成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赢家?巧妙的开启“火鸡妈妈”身体里的磁带,能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关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互惠原则”告诉我:给予以后的索取更能帮助我们顺利的拿到想要的资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备的竞争能力,为客户的维护和资源的互换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子甚多,举不甚举,只怕是说多了,简单的事情就变得细碎而烦琐。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心理游戏的乐趣。
现在,我似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用“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封面,也许它意味心理学的神秘源自于人丰富的内心;也许,它预示着当“心理学”与“经济学”相遇就变得微妙迷离却又两者相宜。而这二者的结合,恰恰成就了《影响力》,只要是看过,以后在生活中就难以避免的要给某某事情对号入座。难怪,这本书要以“社会心理学著作”示人而非“销售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懂得了,学会了,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抵御那些看似光鲜却暗藏玄机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实惠,仅此一点,足矣!
《影响力》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B.西奥迪尼,全书分为8章,分别讲述了营销人员常用的一些技巧和陷阱,包括:1影响的武器,2互惠,3承诺和一致,4社会认同,5喜好,6权威,7短缺,8立即生效的影响力。其中有许多东西是我们平日里经常可以看到的,还有一些是我们虽然见过,但是迷惑不解的,我想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它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并且让我突然觉得,社会科学其实也是很深奥的。希望我的老师原谅我,虽然我是学经济方面的,但是我原先的兴趣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总觉得社科的东西有些华而不实。通过作者的研究和分析,让我看到了在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博大精深的体系,原先我总是搞不懂他们是作甚么的,更重要的是我没有看到在经济方面它的实用性,这也可能是因为我对过于理论化的东西有种很难说明的排斥感。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则是一种去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能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而过往的经验,也早已在脑中形成属于自己思维构架的“图示”,这些经验都会不自觉的去抵御外来影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也许,《影响力》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透析宏伟哲理,反向推之,验证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许你正经历着,也许刚刚经历过,每每看到《影响力》书中得出的结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哦,我说怎么会这样呢?”,等阅尽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不过现在我的观念转变了,我看到了在社会学方面,科学规律就像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理和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一样悄无声息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没有看到而已。这种规律来自与我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以及人们共有的观念和生活经验。现代社会太复杂了,接受到的信息也太庞杂,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时看似我们是自由的作出抉择,其实早已身不由己,善于利用这种规律的人轻松的掌握他人的动向,透过人们内心的负债感或是文化上的观念给人们以压力,迫使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从这个方面来看,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判断力,或者说不被人欺骗,实在是有些困难,因为有时就算知道被骗,人们仍然踏进圈套,仅仅是因为希望遵守承诺,被人尊重,或是为了偿还一点点小小的人情,文化的习惯要求我们这么做,于是我们这么做了,可是却被骗了,但是没有办法,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就将面临自我巨大的心理压力。
当我将这本书中描述的情形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做比较时,事情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原来是这样的!记得以前看《苏菲的世界》时,里面有一章讲存在主义的,说人生来就是不自由的,当时我不太明白,现在我也许有些明白了。人总是自以为自由的做着自己的选择,决定自己的人生,其实早有了潜在的规律,操纵着一切,人的意志只是严格的执行着它的决定而已,人并不拥有绝对的自由。突然想起这个道理初中的政治课就讲过了,不过当时只是谈到了人不能因为自由而随心所欲的做事,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那时这实在是说教气味太浓厚的一句话,也就没有在意。现在想想也就那么回事,生活就是如此。
而对于我来说,从书中受益的不仅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会认同、权威、承诺和一致、短缺”这六条原则是怎样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们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样运用这六种“武器”更好的服务于工作,既能“皆大欢喜”也能提高效率。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我们时刻在“影响”和“被影响”中轮流角色,怎样做能将“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样做能让权威的嘴帮我们说话,怎样做能让我们的产品获得最多的“社会认同”,怎样做能让我们在“互惠”的同时成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赢家?巧妙的开启“火鸡妈妈”身体里的磁带,能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关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互惠原则”告诉我:给予以后的索取更能帮助我们顺利的拿到想要的资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备的竞争能力,为客户的维护和资源的互换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子甚多,举不甚举,只怕是说多了,简单的事情就变得细碎而烦琐。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心理游戏的乐趣。
现在,我似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用“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封面,也许它意味心理学的神秘源自于人丰富的内心;也许,它预示着当“心理学”与“经济学”相遇就变得微妙迷离却又两者相宜。而这二者的结合,恰恰成就了《影响力》,只要是看过,以后在生活中就难以避免的要给某某事情对号入座。难怪,这本书要以“社会心理学著作”示人而非“销售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懂得了,学会了,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抵御那些看似光鲜却暗藏玄机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实惠,仅此一点,足矣!
《影响力》读后感2《影响力》一书从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六个原则全面阐述了人的社会心理行径,从而为我们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无意识行为和买卖博弈,政商常用伎俩等行为作了很好的阐述。以下我分别从这六个原则来陈述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互惠原则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以说古今中外这种尽量以类似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的观念已深深的铭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甚至中国儒教倡导的以德报怨更是深化了这种意识!当然好的传统美德,仍需继续发扬光大。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别人加以利用,用于商道政道。若在不伤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办法!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甚至可以触发不对等交换,因为亏欠感让人挂怀而且违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试图不回报他人善举的人是不受社会群体欢迎的!这很容易给人得寸进尺的机会!现在“服务至上”,这背后就是运用了“互惠原理”人类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于最后都不好意思拒绝商家推荐的东西和服务了。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有时候也要懂得拒绝对自己无关紧要的东西和服务,果断地说“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倘若别人的提议我们确实赞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这一提议别有企图就置之不理。特别是面对互惠式让步时,别人一开始可能对你提出一个你无法接受的请求,当你拒绝时他再提出一个小的请求,你会因为之前的拒绝而感到有所亏欠,转而从不顺从变成了顺从,须谨防这样的坑!不过大部分人对这些没有免疫力,有时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愿望!
二、承诺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反之则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诺和一致原理认为,一旦做出选择或采取某种立场,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外来压力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之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正如之前在电视剧中出现的场景一样,经常会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对天发誓,这样虽然在观众看来很可笑,但是当你身处发誓一方的立场时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的愿望。
当我们一旦做出艰难的选择,我们自然就会去捍卫这种选择,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向大家证明自己做的没错。所以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选择本身,而是你为了这份选择而去奋斗并最终取得的成绩。人具有惰性,在面对抉择时经常像鸵鸟一样想尽快把脑袋埋进土里,再也不动脑筋了。所以人们这种不假思索的机械反应常常为某些人所利用,他们可以慢慢从你身边的'人入手,让你做出对他们的承诺,再以他们的需求来向你们索取利益。
承诺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们可以用笔写下甚至向众人承诺的方式来逼着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比如戒烟戒酒等。承诺会影响行为,相反行为也会影响承诺,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就比如书中讲到的美国学生加入学校兄弟会所需要的地狱周式的严苛入会仪式。虽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但还是深得会员的认同。能够成功入会的学生对兄弟会有着深深的认同感和惺惺相惜感。毕竟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么多招聘环节和花样也是很好地运用了这个道理,让新进员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
三、社会认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对多数人来说,很多意见都是人云亦云,抱着从众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而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类却很容易受到排挤,他们因为能看透真相而与众不同,这也成为了招封杀的理由!社会认同原理认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当我们在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我们就会判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别人有难无人帮忙甚至围观的事件都是因为大家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特别是在陌生人堆里,由于人多而使责任分散,大家见机行事,都不想做出头鸟而导致多元无知效应,最后落得见死不救的悲剧。向相似的人看齐造就了著名的“维特效应”(“维特效应”指1774年德国大文豪歌德发表了一部小说,名叫《少年维特之烦恼》,该小说讲的是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而决定自己怎么做。这也是导致自杀事件遭媒体曝光后,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头笑声”,选秀节目可以买到的“煽情”观众都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体现。
弄清楚原理后,我们可以反过来为之所用。比如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直呼某个人帮忙,这样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为自己赢得时间!基于交通自杀事故曝光后,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行方式,让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当地自杀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样。领导要善于安排群体内部条件等。
四、喜好
“爱屋及乌”,现在很多公司借助铺天盖地的名人营销而赚得盆满钵满。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感到吃惊。令人吃惊的是,有些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却想出了上百种方法利用这条简单的原理,让我们顺从他们的要求。
在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好恶强两倍!服务的宗旨就是让消费者喜欢上你这个人,而不只是产品本身,这是粉丝经济和发烧营销的根本。当然让人喜欢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说外表魅力,与他人的相似性,善于恭维,接触与合作等。研究表明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和聪明等。我们也总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会下意识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应。有时甚至夸张到我们在不认识选举人时会选择名字熟悉的人。
同样的,根据条件反射和关联原理,爱屋及乌的反面是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祥。人总是自然而然地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消息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天气预报员就经常成了气候变幻莫测的替罪羊。
包括饭桌谈生意,体育粉丝关联,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迹地方相连等都是希望借助这种积极的联系来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尽量让身边正能量的东西多起来,因为大家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五、权威
“跟着权威走”,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权威可以从一个人的头衔,衣着,身份标志如名车名牌等来展示。毕竟,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文中讲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馆和陌生人闲聊,每当他一说自己是教授,人际交流的气氛马上就变了。前半个小时风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换了个人:他们对他毕恭毕敬,言听计从,乏味透顶。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场激烈的讨论,现在却只能带来一串文绉绉的附和。确实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得更恭敬,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这也是喜好原理的体现吧,头衔越大感觉长得越高大威猛。也难怪那些行骗之人总是把自己打扮的很干净和得体!
因此,要辨别真正的权威,不要被外在的这些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以知识辨知识,通过自己实践检验来看清本质,况且现在很多砖家经常被拍砖!在还没确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风!
六、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会对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响,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
商家很会玩弄这种手法,经常人为地制造缺货的现象制造稀缺骗局来使消费者入网。什么大甩卖之类的很多都是噱头而已!究其深层原因,“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背后是人们自由选择权的减少。人类追求自由有很久的历史了,当很多事物还在的时候并不会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可贵!最能说明这一原理的是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对年轻人感情和行为的强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听凭这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他们的浓情蜜意说不定只是初恋时短暂的冲动罢了。正是两个家族设置的庞大障碍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即将失去的爱情的追求,自由爱情变得稀缺使情侣双方觉得彼此更加相爱,更想结婚了。这同时也有承诺和一致原理的体现!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让信息变得可贵,不一定非要封杀它,只要把它变得稀缺就行了。这也是人们对得不到的信息变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许这也是很多信息屡禁不止的原因吧。
为了避免在卖场或者在拍卖会上头脑发热,我们必须做到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务必记住: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总体读下来,感觉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学问”,跟《牛奶可乐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还需要自己对身边的世界多思考和观察,做一个理性的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