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300(《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19 15:16: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300字,——第1篇: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今天,我看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受到了一些启发。,这本书写了克...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300(《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300字

  ——第1篇: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约翰 . 克里斯朵夫》这本书,受到了一些启发。
  这本书写了克里斯朵夫从小到老的故事,讲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书中先讲到克里斯朵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的音乐家,虽然他们家有点穷,但祖父和父亲经常受到大公爵的称赞。又讲了等到祖父和父亲去世以后,家里的生活都靠克里斯朵夫一个人去维持,克里斯朵夫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生活的非常艰苦。最后克里斯朵夫长大以后成为了一个音乐家,他经历了许多困难,也交了许多的好朋友。渐渐的,他老了,把自己的爱分给了两个年轻人,然后,他就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我觉得克里斯朵夫很勇敢,意志很坚定。如果是我,我不可能在自己这么小的时候就可以养活全家人,而且能在自己最难过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分担生活上的痛苦,一起渡过最艰难的日子。
  克里斯朵夫的坚定和坚强,让他有了无比的力量,可能他做的一件事,我们一生也不会做出来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也要像他一样,在家人最艰难的时候去帮他(她),鼓励他(她)。

  ——第2篇: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今天,我把新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完了,读罢之后,我感慨颇多。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要讲了著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家庭,但他的父亲,一个酗酒的宫廷提琴手,却因沉醉于杯中物而不思进取,弄的家境越来越贫穷。这时只有他的祖父发现了克里斯朵夫的音乐天赋,并对他加以培养,但祖父却太宠他了,不管克里斯朵夫写的乐曲再不好他也只是一味的夸奖,弄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变得十分自大。但这时他的舅舅却正确引导了他,是他对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这样克里斯朵夫慢慢长大了但他最亲爱的祖父和他酗酒的父亲也死了,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音乐师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克里斯朵夫十分易怒对任何侮辱他的音乐的人都是拳脚相向,加上人们对他的欺骗和对他音乐的不认可他所有的“饭碗”都丢了不得已他只身去了巴黎那里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不过在那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朋友——奥里唯。而这时因为受到曾经爱慕过他的现在已是贵妇人的葛拉齐亚的庇护他也有了些收入,他的音乐也受到人们的认可,他成功了!但奥里唯却因在暴动时为了救一个孩子而不幸身亡,克里斯朵夫为此伤心了好一段时间,但他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并继续开始音乐创作,最终他满意的离开了人世。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了深深的敬佩与自责。是啊,约翰·克里斯朵夫是那样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和勇于反抗,他遭受了那么多的挫折却从没丧失过目标,丧失过希望,而我只要受到挫折就会退缩,就会失望并且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有时都会以大哭来反抗别人的正确意见,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有些愚蠢,遇到挫折就应该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直视它并且坦然接受它而且吸取它的教训,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成功。
直视挫折,坦然接受挫折,并战胜挫折,这便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给我的启示。

  ——第3篇: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这本书是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写的,读完了这本书我有很大的震撼。这本书主要讲了:克里斯朵夫从小生活在贫苦的家庭里,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可是他并不被人们认可,他为了要让人们认可,他从不屈服命运。
  读了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被套着的大象》,它讲了在泰国被绑住的大象随处可见,也许你会惊奇,但这是习以为常的事,因为他们总是在象的小时候就把它们抓住,然后套上铁圈把它们拴住,被套上铁圈的象总会挣扎,可是无论如它都无法挣脱被铁圈的拘束,于是它放弃了,等到它长大了它只要轻轻一用力就可以逃走,可它们没有这样做,因为它们向命运屈服了。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被挫折打败,可是它们又勇敢地站起来,而有些人却被挫折打倒了。向命运屈服的人随处可见,比如说跪在马路边向别人要饭的乞丐,他们有手有脚,完全可以自己工作,可为什么要向别人要钱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崎岖和坎坷,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第4篇: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王胜冉
  在本次故事中,约翰克里斯朵夫比之前更为悲惨。祖父去世,父亲行为更加放肆,更加胡乱花钱,使他过早的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而母亲虽关心他,但对家庭的成员一视同仁。两个弟弟与他也相处的不好。为了生存,白天给别人授课,下午排练节目,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空闲,也时常为大公爵的庆祝时刻来表演。
  麻木的生活,单调的规律中生活,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相信真正的自己绝不是一个神经的,在乐队里面拉着小提琴和写平庸协奏曲的人,他敢于批判自己,不为别人的观点所动容,不认为家人认为他能接触特权阶级是很荣幸的事,他渴望自由,渴望更多的时间用于创作。
  虽仍处少年,可他已经有了自己的信仰,他相信自己会更努力,相信自己能成功。最可贵的,是他骨子里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自己失败之作不惜彻底抛弃。
  很多时候,不管我们有意无意,都不太会承认失败,时常会为失败找借口。不能正视失败,就不能正视苦难,如果不能正视苦难,那么克里斯朵夫就不会想着去追求。在前进的路上总有失败,可并不能因为失败的打击而抛弃自己的信仰。坚定的信仰,人才是有思想的芦苇,才不能像行尸走肉一般,被生活打到,就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不为了生活而奔波,即使受困于生活,也不中断自己的追求。

  ——第5篇: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李登科
  没有什么能与时间做对,自以为的理智在死亡面前毫无用处。人类所有的语言,所有的智慧,与现实的狰狞恐怖相比之下,只是些木偶的把戏。而所得的人生也就成了行尸走肉,在无尽的苦难中花尽心机想固定他的生命,却又自甘堕落,任由生命每分钟腐烂。
  一个人的生命要是没有了支撑点,肩上若不承担责任,理性隐匿而兽性使生命无尽的堕落,即使经历了再大的苦难,见证了再大的悲剧,别人为他付出了多少的汗水。都会在其生命中消失不见,只剩下一个自私自利,自暴自弃,没有了理性只知熬时间的一副破躯壳。
  苦难所警醒的是有所信仰的人们,提醒他们生活的艰难,磨砺他们的心智,穷乏他们的筋骨,让他们在苦难的日子里不忘希望,在幸福的生活里不沉迷堕落。没有信仰与理智,苦难只会使其更加堕落,更加不堪,使生命腐烂的更快。
  人生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原则和观念,并使其在苦难与失败中磨练,在痛苦和悔恨中升华,在艰难的岁月中发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时间,纵使无能为力,但可以使生命灿烂地散去,装点星空,而不是慢慢的腐烂,侵蚀大地。
  苦难不可能造就成功,但可以造就无数个不屈的灵魂,在岁月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约翰克利斯朵夫 读后感

好的我加分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孤独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古教堂门前圣者克利斯朵夫像下之拉丁文铭文”
  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头顶不时闪烁着光辉。当我窥见到那光辉的时候,立刻被惊呆了,这是清晨的、耀眼的、充满力的光辉,我跟着它,仿佛与喧嚣的尘世隔离开来,跟着它,共鸣着,流着泪,满心欢喜着。
  诚如傅雷先生所言:“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都在用自己真诚的热情热烈地追求着,不断地奋斗着,他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思想和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让所有读者得到战斗的力量,难怪罗曼?罗兰将小说献题给“各国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而罗曼?罗兰精心刻画也就成功,《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或者说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不健全文明,敢于追求真善美,不随波逐流,有着非常强烈责任感的“自由灵魂”。
  这部贝多芬式的英雄史哺育着一代又一代高贵的灵魂。我翻着这洋溢着理想主义的书页,燃烧着难以平息的激情。我为他少年时代一人挑起生活重担的艰辛而长久叹息,为他青年时代的恋爱失意而踌躇忧郁,为他勇敢率真地抨击庸俗文化和决绝的反抗而激动不已,为他遭受的种种屈辱和恶意的攻击而愤愤不平,为他痛失挚友奥里维和情人葛拉齐亚而悲痛惋惜,为他经历波折劫难后获得的成功而雀跃欢欣。以其悲伤为悲伤,以其快乐为快乐,我敢确定每一位读这部作品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都能够在音乐缭绕的空间,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亲情、爱情、友情而悲伤和感动,甚至为他泪光闪闪。
  童年时,他的内心已被音乐占据,他不由自主的爱上音乐,并要把一生都献给这个凝聚自己所有喜怒哀乐的艺术。他的舅舅——高脱弗烈,这个乡村货郎的崇尚“平常的人”,他感情真切,给了约翰另一种教育。他唱动听的歌谣,让约翰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气,在夜里感觉大自然交响曲中数不清的乐器,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到生活中去创作真正的音乐,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又受到更好的音乐熏陶。那是一种悠长而又恬静沁人心腑于天地间长长的漫步与沉思。当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爱情一次次遭受打击,消沉下去,整天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泡在酒馆里的时候——还是舅舅帮助了他,使他突破情欲之网,重新振作精神,埋头音乐创作,克里斯朵夫警醒了。
  阿达出现——情欲的巨潮把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卷走了。因为阿达的堕落、她的将纯洁的感情加以侮辱而后快,使约翰认为原来女人的灵魂是死的……接着又有法朗梭阿士——女演员的出现……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终悟得,只要心不变,肉体的堕落是不足道的,要是心变了,一切就完了。爱人的肉体,以及这个神圣肉体上的灵魂,能代替所有学问、所有信仰。然而精神的大树一倒,藤萝般的爱情就失去了依傍,这样,两人就在爱情中毁灭。可以说,阿达和法朗梭阿士只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爱情萌芽时的一种载体,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真爱还没有到来时的霍乱。
  美丽的格拉齐亚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最纯粹的爱。这个在童年就爱恋克利斯朵夫的女子,成为克利斯多夫晚年最知心的朋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纯洁与神圣,以至于脱尽了所有的尘俗,升华为了的爱情。
  克利斯朵夫是公认的音乐天才,但真正懂得他音乐的人却是那样少,太多人只知道跟随潮流,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一颗懂艺术的心——惟有她,格拉齐亚,在克利斯多夫最没有人理解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她是克利斯多夫真正的“高山流水”的知音。“当我每次游览那些栖伏在美景和孤寂的庇阴下、灵魂的所在时,我暗自企望永远留下,再也不要离去。”格拉齐亚把混沌中的克利斯朵夫重新唤醒,恢复他生的活力,这位宁静安详,温柔细腻的少妇用最无私的关怀安抚受伤中的天才音乐家,让他的眼睛重新清澈明亮,让他的耳朵重新灵敏善听,让他重新感知大自然的魅力,天主的恩泽。
  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他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都有着善良的灵魂,崇高的理想,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同所寓所里,忍饥挨饿,却怡然自得。他们交谈不多,但只要想着对方在身边变觉得舒心惬意。奥里维非常钦佩约翰的音乐天才和充沛精力,约翰也喜欢奥里维的智慧清明,谦和仁爱,他们都热爱自由。克利斯朵夫是雄性的,充满力量。他要保护他所热爱着的朋友,用他的直率和笨拙表达柔情。因为有灵魂深处的共鸣,这两个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人共同生活得多么谐和啊。奥里维是柔弱的,无论外表还是内心,加上他病弱的身体,这给了爱他的人照顾他的理由,而他内心的温情也因此有了倾注的对象。我不能够用世俗的庸见来衡量这些高贵的灵魂,他们只是用全心全意的爱在震撼我渐渐被生活磨得麻木的心灵。这样的友情是多么让人向往,他们个性相异,一个柔弱,一个暴烈,却能很自然的相辅相成,共勉共近。他们对彼此没有私心,全心全意,肝胆相照。彼此成了彼此的一部分,使对方的生命更趋于完美。
  作家茨威格曾写到,奥里维是法国文化的精华,约翰克利斯朵夫是德国力量的代表。智者被强者提高,强者被智者净化。这种相互的喜悦对两个民族来说是一种象征。他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最高的理想,把西方的两个翅膀联系在一起,让欧洲精神自由地翱翔于血淋淋的过去之上。
  克利斯朵夫的本质,注定了他和各色人物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由于克利斯多夫的眼泪而变得丰富、悲怆和动人。在那个黑暗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代,具有如此优秀品质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出现,犹如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的阴暗面。他身上的真诚达到了坦白纯净的地步,显示出道德的美和文明的力量。
  真诚是可贵的,但更可贵的是捍卫真诚的勇气和胆识,不畏强权与暴力。约翰?克利斯朵夫做到了,他受到排斥,陷入困境,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理想的追求。只有像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样一个激昂慷慨的、天赋着巨大意志力和崇高目标的性格才能经得起他所遭遇的无数困厄,抵抗一切卑鄙和可憎的、渗透在社会机构的每一个细胞中的机会主义。只有一种不可压抑的创造的企冀,一种健全而精力充沛的肯定人生的动力,才能支持约翰?克利斯朵夫,使他能克服逆境。

约翰克利斯朵夫英语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描写德国血统的天才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奋斗成名的一生。他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断反抗腐朽没落的艺术和庸俗的社会环境。作者通过克利斯朵夫的奋斗,表现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彷徨、追求、苦闷和幻灭,反映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强者意识。 小说写出了克利斯朵夫性格的基本特征: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使他对现实不满、反抗,同时却又对统治阶级抱有一定幻想;日趋破产的社会经济地位使他接近、同情人民,而个人英雄主义又使他不相信人民的力量,远离人民;进步的艺术观使他主张艺术接近生活、接近人民、造福人类,而对艺术的偏执的信仰又使他呼出“不能拿艺术去替一个党派服务”;受压迫的阶级地位使他性格坚强,而个人主义偏见又束缚着他,使他软弱无力;小资产阶级的正义感使他与社会对立,反对不平,反抗压迫,而小资阶级的动摇性又使他与现实妥协。小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决定了克利斯朵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这个脑子里充满“大人物”、“英雄”观念而实际上被日益挤向被压迫者行列的小资产阶级飘零子弟,生活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夹缝里,这二者对他都有影响,同时他与这两方面都存在着矛盾。于是克利斯朵夫性格就具有双重性。 克利斯朵夫的反抗,是从艺术领域里开始的。他觉得,德国艺术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扯谎,无病 *** 。来到法国后,他看到文坛上、舞台上充斥着凶杀、疯狂、酷刑等等可怕的“文明”,还有那些所谓的“批评家”。这一切,都使克利斯朵夫失望、忿激,推动了克利斯朵夫性格向前发展。 克利斯朵夫开始向充斥资本主义社会的“玄妙的愚钝”宣战,对现代资产阶级艺术作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克利斯朵夫对艺术的批判触怒了统治阶级,最后被统治者逼到了生活的绝境,他到处碰壁,连生计都成了问题。他因为路见不平,挥拳相助,痛打了那些为统治者所豢养的飞扬跋扈的大兵,造成了命案,不得不离开相依为命的老母,越境逃离了祖国。这是这位反抗者在人生道路上一个带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克利斯朵夫个人反抗的失败,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内容的。这是个人主义时代末代英雄的悲剧。 个人英雄主义使克利斯朵夫不屈于权贵,个人英雄主义也使他远离了人民。纵然有童年时代从舅父和一般微贱的人那里接受来的影响,但更有力地支配着他的却是“英雄”观念。在作品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克利斯朵夫关于“爱”的说教,不仅用言论,而且用他的行动去贯彻这种“爱”的宗教。他认为变革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主要的手段就是“爱”。一是用爱的艺术去宽慰受难者的灵魂,使他们忘记痛苦;一是用“爱”的行动把对立的阶级调和起来,让“信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好人携手”。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结构上与一般的小说那种开端、发展、 *** 、结尾的框式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写一个人的心理历程,当然不是说没有情节,只是情节在这部小说中显得不那么重要,这跟一些以情节取胜的小说迥然不同。作者有意按照交响曲的形式来写一个音乐家的一生。一部交响曲有四个乐章组成,用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作者在《原序》里写得很明确,把七卷的内容分成四册,就是分四个乐章。这样安排,能使内容和形式更好地结合,有利于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罗曼·罗兰在晚年回顾《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创作思想时,曾以自我批判的口吻说:当时“无论是我,无论是我同时代的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有文化的代表者,对于马克思主义都丝毫没有一点概念。”又说:“对于19世纪后30年代的一个年轻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的和强有力的个人主义,是人的最高的珍宝和人类的先锋,它的使命就是要引导着落后的大军沿着进步的道路前进,并且和反动的力量——国家、教会、大学教育,以及一切阻碍着运动的障碍相对抗。”在这里,作家心目中的个人主义“是超越虚无主义的自私自利的范围的”,但后来罗曼·罗兰终于认识到“个人主义是整个时代的偏见”而将它抛弃了。克利斯朵夫战斗一生,终以悲剧性的妥协宣告结束。克利斯朵夫的悲剧,也就是作者的悲剧,它促使作者重新以新的观点观察社会生活,重新考虑自己的创作方向,终于喊出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的正确结论。 --------------------- 学生时代有几本印象很深刻的书,在《九三年》、《麦田守望者》之间的就是《约翰?克里斯多夫》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在我看来才真正是一本励志的好书,比起现在热播的《大长今》号称的励志来说应该不是一个级别的吧。 喜欢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看他在成长的那一段中经历的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他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他周身晃动着贝多芬的火苗,从莱茵河大步地燃烧过来,又在法兰西继续着他革命的气息。 在学生时代浪漫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生活有多么困难,像他火一样渴望美和爱情,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有多么困难。十几年过去,活生生的现实经历,再读,除了 *** 与斗志,更多地体察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那脆弱柔软的心。期待一个华丽的人生,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现在我终于相信,所有苍茫悠远的往事总不免消失于虚空,无论经过怎样的悲喜,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全部努力最终都不过只是完成了普通生活,而苦难就是苦难,通常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即便是靠着自由的热情和意志生活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会弹一首他的死敌勃拉姆斯的一首曲子。并唱着:“我感谢你曾经爱过我,希望你在别处幸福……” 不记得是谁说过,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但愿克利斯朵夫能成为更多人的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在人生的考验中成为一个良伴和向导。使大家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使大家能不顾一切的去生活,去爱! 再读,泪水随情节随人物感情而流泻——这是真正的精神洗礼。他不曾离去,一直和我在一起,正如结尾他对孩子们说的:“咱们到了,哎,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孩子回答:“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 我不能准确地形容出自己对《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感受,甚至在看过了三遍之后。只感到他带给我的感动、启示和力量是以前任何一本书都未曾有过的。或许,我能从心底挤出“强者”两字来做一个笨拙的形容,但书中处处洋溢的奋斗、抗争和苦痛又怎能简单地用“ 强者” 一言概尽?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获得更多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同,可能就是他对成功的定义,也是他 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但对克里斯朵夫来说,这,并不是全部。他虽然和其他人一样,渴望获得社会,至少是音乐界的承认,但他更大、更强烈的渴望却是对艺术、对真理的追求。为此,他所做的一切,包括了他的音乐和他对巴赫、舒曼、瓦格纳等作品的批判,被当时的社会看作是离经叛道而加以排斥。正如傅雷所说的“为了精神的自由丧失了一 切物质上的依傍”。但克里斯朵夫所做的一切并不只是年轻的冲动,对传统的抗争始终充斥着字里行间,始终伴随我的英雄一生的坎坷历程。或许,是因为我有不少朋友,所以我不能很好地体会克里斯朵夫对奥多、 对奥里维那近乎爱情的友情。但每当我合上书,问自己:我真的象克里斯朵夫那样虔诚地对待每一段自己的友情了吗?我真的获得了象克里斯朵夫和奥里维那样互通心灵的友谊了吗?我真的能象克里斯朵夫那样将友谊升华到完全无目的、无功利的境界吗?…… 我在克里斯朵夫高大的身影下低下了头…… 对于克里斯朵夫晚年的转变,记不得在哪一本书中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评论:“他万念俱灰,躲避斗争,向现实妥协……”、“他不仅和原来的敌人和解了,而且反过来讥笑从事反抗的新的一代……”我觉得,作出这样评价的人 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克里斯朵夫的斗争精神。克里斯朵夫对青年人的反抗精神从来未曾否定过,他始终是带着赞赏的眼光看待青年人的反抗和斗争,他觉得,在斗志昂扬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但对传统的反叛,是必须建立在对传统了解的继础之上,克里斯朵夫反对的正是那种不顾一切 的盲目斗争。而这,正是饱经风霜的长者的睿智。在克里斯朵夫心中,始终 存在着两个灵魂:“ 一颗是受着风雪吹打的一片高原,另外一颗是威震着前者的、高耸在阳光中的积雪的峰尖……” 中国的古语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在全书中,我最为欣赏的就是克里斯朵夫晚年的转变,他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对自我的征服,完成了一个对新的自 我的塑造。我想,这可能就是罗曼罗兰将最后一章命名为“复旦”的缘故吧。怒涛翻滚的黄河奔腾千里,最终注入了大海,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家园。如果结合罗曼罗兰另一巨著《巨人三传》来看,我觉得,永不妥协、永远战 斗的贝多芬正是青年克里斯朵夫的真实写照,晚年的他则处处闪烁着托尔斯 泰宽容、睿智的身影,而他一生对爱情、友情、生活的坎坷追求又与米开朗琪罗如出一辙。罗曼罗兰将三位巨人的伟大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永远的 强者-克里斯朵夫,我的英雄!

本文标题: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300(《约翰克利斯朵夫》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86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500字(创新创业书籍读后感)悲惨的世界读后感800字(悲惨世界观后感8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