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人间有味读后...
人间有味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人间有味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间有味读后感1《易·系辞》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这几句话的大体意思是:“乾道以平易显示其智慧,坤道以简约展现其功能;平易容易使人明白,简约容易使人顺从;易知的东西容易使人亲近,易做的事容易使人成功;使人亲近的则可以相处久远,容易成功的(事业)可以逐渐做大。可以长久是体现贤人的道德,逐渐做大则是贤人的事业。”这几句话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用来概括我此时此刻的阅读感受正合适。
仍记得去年3月月12日我加入了叙事者团队,张静老师耐心细致的教我如何开微博交作业,还会按时提醒我交作业,无耐自己这个“低差生”肚中无墨,一直交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我想自己要想“气自华”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腹有诗书”。
每年四月都是学校的读书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看的最多的当属与语文教学有关的书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觉者为师》系列、于永正的《我怎样教语文》、蒋军晶的《让学生学会阅读》等等,这些教师专用床头书被我一遍遍的品读,如同一盏盏明灯在我困惑时给我指引。
今年四月份我们叙事者团队共读的书目是汪曾祺的《人间有味》,初读这本“食谱”,我就被汪老先生笔下的各路美食深深的感染,极强的画面感让我浮想联翩,以至于合上书竟对先前的“粗茶淡饭”开始嫌弃起来。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本“舌尖上的美食”吗?迟疑后,我再次捧起这本书,原来人间不但有味,还藏有一颗赤子之心。
味在至真,唯暖相依
高邮的咸鸭蛋、小西门马家牛肉馆、故乡的元宵……每每被点到名的特色美食,无不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一则《论语》一句情,一盏茶香一座城,无论是祖父对口中的“孟子反”还是家乡人的“喝早茶”,读起来都极具生活的香气,仿佛那家小院儿里有着魔力,让人流连忘返,放下书仍让人牵挂,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小暖。
走遍万水千山,吃遍大江南北,汪先生把不变的真情留在了齿间,这份对美食的爱也是对生活的真,唯有一个爱生活的人,他的笔下才有那字字珠玑的美好,他的心中自有一种情趣,自有一颗豁达的心,让人每每品读,心中被温暖。
味在宽泛,博览中西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应该这样。王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不论是咸菜文化还是宋朝人的吃喝,还有立春的吃萝卜习俗,都将文化和美食紧紧相连,唯有口味宽泛一点,我们才能从不同的食物比较中体会出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性情习俗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南北文化无优劣,中西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一本《人间有味》让我品到了文字背后的小暖,虽不能让汪先生那般尝遍东南西北,但也让我下决心用阅读充盈自己的味蕾,又是一年读书月,人间有味,香意浓浓,书有百味,其乐融融。
人间有味读后感2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吃,作为对每个老百姓而言最日常、也是最离不开的一件事,汪曾祺如何来描述的呢?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朴实,没有至高的道理,也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娓娓的说着关于不同城市的不一样的食物。
人如其食,食物总是与人联系在一起。纪录片里那些生动鲜活、令人垂涎的影像背后,是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的亲身经历。
脑海里关于上小学的那段儿记忆中,最持久、最深刻、最能让我信手拈来的,莫过于上学的日子里,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必来一客的煎饼果子。
记得那时每天上学都要路过一个早点摊儿,摊儿上那个不知名姓儿的妇女,却用一双粗糙发红的手,娴熟地在烧热的铁盘上,用一柄木工用的胶水刷似的小刷子,往上头刷上一层白色的面糊,那面糊不薄不厚,恰到好处。待到面皮边缘微微翘起,再用一只手伸进炉子旁边的菜篮里,依旧娴熟地掏出两枚鸡子,朝着铁盘边上轻轻一磕,黄澄澄的黄儿、亮晶晶的蛋清,瞬时溢满在整张面皮上。这时另一只手上来了,涂面糊的刷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把手柄已经褪去最初时的鲜亮、被时间覆上沧桑的油烟泥垢的三角形扁平铲子,那铲子在摊贩儿的手里被耍的,让人看着简直眼花缭乱。也不知怎么的,覆着一层“金缕衣”的蛋饼竟已经摊好了。
要是你以为鸡蛋煎饼果子是随到随拿、随拿随走的,那只能说明你没吃过鸡蛋煎饼果子,至少,你肯定没吃过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好的鸡蛋煎饼果子可撩人呢!就在你刚起床,胃里头刚刚有点儿饿的那点儿意思的时候,就这么在你的眼前晃悠,晃得你直追着摊贩儿问:“要好了吗?要好了吗?”摊贩儿永远带着心知肚明的笑,轻轻地说上一句:“要好了。”勾得你馋虫子在五脏六腑来回钻了个遍,才终于操起最后的一只沾满了甜面酱的刷子,在你叫的菜啊、肉啊、肠啊上头粗粗的打个滚儿,撒上一把翠绿的葱花儿和香菜碎,把它们全包进那件“金缕衣”里头,终于再塞进一个薄薄的白色塑料袋里,抠出那个可供你,或提或抓的圆圈儿,此时,方可慢慢欣赏鸡蛋煎饼果子摊儿前,那张等急了的小脸儿。
那还是在物质条件远不及当今社会富足的上世纪末,我还记得那会儿的超市里,一块长条形的德芙牛奶巧克力都算得上是小学生口袋里的奢侈品。而今,不过是20年的光景,舟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今天的物流和今人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材迁徙的速度,路途之上,行色匆匆的已经不止是人,食物也在传播流转,聚散之间,衍化出不同的形态和风味。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所以人大约多是喜欢怀旧的,就像我从来不肯忘记二十年前的那一客鸡蛋煎饼果子,从触及牙齿开始,直到滑进我的胃,那停留在我口腔里短短的数十秒,带给我的身心愉悦,那是我这种贪嘴的孩子永远不会褪色的回忆。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人间有味读后感3寒假,我细细品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一本著作《人间有味》。汪曾祺先生似乎对四方美食有一种执念,他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是令我敬佩的。
其中有一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为《学人谈吃》作序。学人是会吃且善于谈吃的。学人可以是大学教授,生活相当优裕。但他们却极少吃富油水的食物。教授们有家,有妻儿老小,当然不能这样的放诞。文中还有一种人,叫“准学人”——学生或助教。这些准学人两肩担一口,无牵无挂,有点小钱,他们倒是能偶尔一吃昆明的一些名菜了,如“培养正气”的汽锅鸡、东月楼的锅贴乌鱼、映时春的油淋鸡、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甬道街的红烧鸡……
在汪曾祺先生眼里,学人是无须吃得山珍海味的,但一定是会吃且善品味的。学人所做的菜大多存本味,去增饰,不勾浓芡,少用明油,比较清淡。而我以为“学人”当以苏东坡为最。
苏东坡好吃,于他诗文中常见美食。他在《初到黄州》中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写《煮鱼法》,细致入微,先放什么后放什么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做《东坡羹赋》《菜羹赋》,强调“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不用鱼肉无味,而有自然之甘”。用蔓菁、白菜、萝卜做的菜粥,能吃出“自然之甘”来;他在《论食》中说:“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南郡麦心面,作槐芽温淘,渗以襄邑抹猪炊、共城香粳,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脍。即饱,以庐山康王谷廉泉,烹曾坑斗品茶。”更是将自己的饮食之乐与美文融为了一体,让人读之就垂涎三尺(其实是我自己)。
其实汪曾祺先生也算得上一位学人,他与苏东坡先生有太多的相似之处。经过波澜四起的生活,千山万水的历程之后,再吃到童年的那股熟悉的味道,如汪曾祺、苏东坡这般细腻的人,不知心中泛起怎样的涟漪。
若将学人说的通俗些,便是吃货。而吃货的基本技能,就是什么都看起来很好吃。有一年,汪曾祺先生去草原林区体验生活。六月的草原绿油油,开满了黄色的金莲花。他很兴奋,当即作了首打油诗:“草原的花真好看,好像韭菜炒鸡蛋。”而上一个遇到美景却满脑子是吃的人,则是苏东坡。他写春天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他们吃东西是会思考的,是极富想象力的。
爱吃的人,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汪曾祺先生一直念念不忘云南的菌子。在昆明住了七年,四十多年后仍然忘不了,还能在文章里一一数遍鸡枞的难以比方的味道,白蘑煮成的鲜汤,还有各种长得奇形怪状的菌子。这样的“吃货”使我同感,他不是“酒肉穿肠过,味道全不知”的人。汪曾祺先生的舌尖一定是有记忆的,他会记住那些让他喜欢、感动的味道,亦使我喜欢、感动。我觉得,这样的吃货,才能真正谈得上爱美食,懂美食。
所以,当汪曾祺在离乡几十年后,在沈从文先生家再一次吃到了茨菇炒肉片后,从此又有了感情。其实,终其一生,汪曾祺先生的味蕾都在追寻儿时的味道。
他只是写了两句话:“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也许,有一天,我也会读懂这两句话。
食道旧寻,寻那儿时的味道。
人间有味读后感4这本汪曾祺的《人间有味》读完已经快有一两年了吧,还是单位办公室还没搬的时候买的,一起还买了一套的《人间草木》,那本塑封都还没拆哈哈哈。由于长期处于工作繁忙与个人怠懒的死循环中,读书进度停滞了很久,但是又手贱中间又采购了几波,也是有些塑封都没拆,想着不能这样了还是要把书捡起来看。
读书这个事情因为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是题材感兴趣或者作者喜欢,亦或是纯粹书名好听、封面好看,但是睡前开着台灯翻阅纸质书的确是可以让人心神安宁,在忙碌又迷茫的日常喧嚣中寻求一丝平静。目前在读的是《红与黑》,每次时隔好几个月才想起来要看书,然后没坚持几天就放弃了,当然跟这本书很冗长也脱不了干系。最近能稍微规律了一些,于是上周立下了flag准备今年一定要看完《红与黑》然后写一篇读后感,突然想起来《人间有味》还没写,这本书本来当时是想作为读书分享的素材,想来现在,于是在量子阅读网络文学放松心情的间隙,决定还是抽出空来赶紧结束这本书的任务!
最开始看书的初衷是因为腰封后边写了作者的一句话,“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我发现作家都是善于生活和思考的人,生活中琐碎的小事能被他们用或质朴或深刻的词句描述出来,会被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予以加工、重构,展现新的艺术价值,可真是太厉害啦!所以要多写,不然怎么成为大文豪哈哈哈!
回到这本书本身哈,“人间有味”,顾名思义讲的是人间的味道,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1)四方好食,记录的是昆明、家乡、北京等各地的美食与习俗(众所周知逢年过节总离不开吃);
(2)至味在人间,内容相对挺杂,有饮食、文学、文化等相关研究,也有类似菜谱的具体吃食的做法;
(3)吾家小史,这回讲到了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作为原型,被作者写到了其他的文学作品里面了;
(4)那时巷情,是对北京的胡同生活与友人的一些记忆。
在回顾梳理内容的时候发现,其实这本散文集的标题的“味”不局限于饮食的“味”,而是人生百味,以饮食为切入,一方面唤起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记录着有关生活有关人的珍贵记忆。读文字的时候只觉得文笔十分质朴亲切,仿佛一位朋友有时候在追忆你们过去共同经历的时光,有时候在跟你对着食谱开始这种食材怎么做好吃,有时候也会引经据典正经说一说文学,除了经常一边读着一边开始查字典(的确好多不知读音不懂意思的字词),每一篇读下来的感受是十分温暖熨帖,然后可以安稳入眠的状态了。
现在回味起来感触最深的还是四方美食的部分了,由于工作性质会去到天南海北,能够品尝到各地特色,对于作者这句“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觉得还是非常正确的,口味如此,对生活的态度也如此,包容自己和他人,包容愉悦与忧愁,总能自在一些。
回到正题,这次读后感的主要内容不整那些高大上的,跟汪曾祺老先生一样怀旧一下,整理记录一下我吃过的四方美食和小故事。接下来看下一条推送吧,图文并茂记了一些流水账!
人间有味读后感5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初读这本“食谱”,我就被汪老先生笔下的各路美食深深的感染,极强的画面感让我浮想联翩,以至于合上书竟对先前的“粗茶淡饭”开始嫌弃起来。可是这真的仅仅是一本“舌尖上的美食”吗?迟疑后,我再次捧起这本书,原来人间不但有味,还藏有一颗赤子之心。
高邮的咸鸭蛋、小西门马家牛肉馆、故乡的元宵……每每被点到名的特色美食,无不饱含着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一则《论语》一句情,一盏茶香一座城,无论是祖父对口中的“孟子反”还是家乡人的“喝早茶”,读起来都极具生活的香气,仿佛那家小院儿里有着魔力,让人流连忘返,放下书仍让人牵挂,那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小暖。
走遍万水千山,吃遍大江南北,汪先生把不变的真情留在了齿间,这份对美食的爱也是对生活的真,唯有一个爱生活的人,他的笔下才有那字字珠玑的美好,他的心中自有一种情趣,自有一颗豁达的心,让人每每品读,心中被温暖。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应该这样。王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认同,不论是咸菜文化还是宋朝人的吃喝,还有立春的吃萝卜习俗,都将文化和美食紧紧相连,唯有口味宽泛一点,我们才能从不同的食物比较中体会出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性情习俗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就是南北文化无优劣,中西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
一本《人间有味》让我品到了文字背后的小暖,虽不能让汪先生那般尝遍东南西北,但也让我下决心用阅读充盈自己的味蕾,又是一年读书月,人间有味,香意浓浓,书有百味,其乐融融。“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你的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与托付,你怎么才能在无常当中一步一步把恒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会不断用善念去成全别人。善良与爱,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人间有味读后感6上学期有朋友推荐给我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就一直向往,但是却一直没有机会看。买到这本书后我便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书中于丹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生活体会,她的经历大都与我们的相似,所以很容易产生共鸣!且语言清新简单,又发人深思。她在书中还大量的引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和苏轼的诗句,所以文化味道十足,但并不晦涩难懂!每每读到他们的诗句,内心还会小窃喜一下,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又有了进步!这本书似乎有一种魔力,牵引着我不断的读下去,欲罢不能!我似乎和于丹老师漫步于静谧的山谷中,时而与她开怀大笑,时而同她静坐沉思,时而随她引吭高歌,时而又与她一起轻闭双眼缅怀悼念!读完书后,于丹老师的形象在脑海中就更鲜明了,我猜想她一定对人亲切,穿着淡雅,举止温柔!甚至向往着与她见面,向她请教!
记得刚翻开这本书时一眼就被“幸福”两个字吸引。
我似乎好久都没有觉得自己很幸福了,和朋友聊天的主题大多数都是生活的压力,慢慢地,感觉自己变得脾气暴躁,内心脆弱。所以看到书中写“幸福”二字时,我再也无法移开自己的眼球。
于是我开始体味自己的幸福。于丹老师说:“我觉得,我的母亲和女儿是两个最幸福的人!小孩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什么都相信,天真、浪漫、有梦想;老人之所以会幸福,是因为她经历过苦日子,对当下很知足。尽管现在的成年人压力很大,但若能像孩子一样保持成长,像老人一样懂得知足,幸福感就会多一点!”
来到学校的这几年,经历了很多,毫无疑问的是:我真的像孩子一样成长着!我也像孩子恋家一样依恋着这里。作为孩子,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这个家里的家长、家人一直包容我,鼓励我,引领我。这些我都铭记于心,我也像经历过苦日子的老人一样知足并且感恩!想到这,我突然发现内心暖暖的,想要幸福的信念也坚定了,也许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每天早上到班级,每个孩子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上课时,与他们会有想法上的共鸣或者语言上的交锋;课间有些孩子会诉说他们的快乐与烦恼!就这样,我和他们一起成长着!每每看到有毕业的学生来看老师,我就想象着自己将来也会一样!想象着自己的学生长大后可能会遍布大江南北,从事各行各业。我就会无比兴奋!我想这就是为人师的幸福味道吧!
每当我的工作中出现问题,同年组的老师都会积极地帮助我,为我“出谋划策”,我的心满满的都是感动,并且觉得自己特别有安全感。这一定是幸福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渐渐浓郁了!因为我像老人一样懂得知足和感恩,有孩子一样的梦想——希望自己桃李满天下。但是我的生活缺少了孩子的天真浪漫!于是放假的第一天,就与两位好友去逛街,买了自己喜爱的包和衣服,看着镜中自己的变化,心里美滋滋的。之后又与她们一起品尝美食,边吃边聊,互诉烦恼、互相开导、又各抒己见!那一天简单、充实、快乐!回到家后,神清气爽!
于是我开始学着天真浪漫的生活。偶尔看场电影,有时会买点零食,坐在江边阴凉处,看看书、吹吹风、吃点零食,累了就在吊床上小憩一会儿等等。
我的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有为人师的幸福味道,有同事给我的幸福味道,还有家人给我的幸福味道!真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本书真的很棒,不仅引领我体会自己的幸福,且教会了我如何追寻幸福!我还会再细细地读这本书,相信定能让我收获更多!
《人间有味》读后感800字
那人、那事、那食物和那巷口……所有的一切在汪老笔下都是那样鲜活与美好,读《人间有味》,悟百味人生,那文字虽简单,字里行间却透漏着生活的无限美好,让人向往之。
一个人、一道菜、一顿饭,或是一次相约……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用文字记录并珍藏,汪老那样的用心、用情,有爱、有意,他用文字书写生活,让生活随处充满阳光,温暖每个小时光,初读《人间有味》就已深深地喜欢,不仅仅喜欢那酸甜苦辣咸的人间至味,更喜欢那深刻的人生哲理。
“苦瓜是瓜吗?”这一问题,是由于小孙女的一句话引发了汪老先生的思考,而且他还查阅《辞海》了解相关问题的实质。不仅仅如此,汪老还由此联想到作家、评论家,他说:“应该承认苦瓜也是一道菜。谁也不能把苦从五味里开除出去。我希望评论家、作家——特别是老作家,口味要杂一点,不要偏食。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是的,我们不能把一切事物局限于自己的思想范围内,看待事情要有更广泛的视角,对于同一件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不能随意否定或是诋毁。
一件小事就引发如此多的思考,更有探索事物背后哲理问题的意识,如若不是用心生活,又怎会有如此成就?其实,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就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多点心思,多点乐趣,多点思考,多点成长。
我还特别喜欢“多年父子成兄弟”那一篇文字中美好的父子关系。汪老说:“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我特别赞同汪老的这一观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哪怕是儿女,也应该由他们自己设计他们的现在和未来,作为父母过多的干涉儿女的生活是不明智的,而且让人厌烦!我们要明白,生活是要每个人亲自生活的,不能代替,更不要试图用理想的模型去塑造什么人,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成长自己的成长。
再看看我们老师,有时候过多的操心学生的事,甚至超越了一定的界限,代替父母做了一些他们该做的事,反而影响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情绪,这是万万不该有的。我们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成长,但是不能代替他们生活,更不能强迫他们做一些我们觉得理想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还要留点时间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就像汪老,用文字,更用心书写生活,把每个日子过成诗,要生活更要享受生活。
《人间有味》读后感
四月,是一个美丽的月份。桃花开了,樱花开了,油菜花开了……,四月是一个让人看花的日子。
四月,若是再有美食相伴,那就更是锦上添花,趣味无穷。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四月,疫情还是相当严峻。看起来,行万里路不可能了。居家,读书,品尝“美食”还是蛮有趣的。
四月,读《人间有味》。《人间有味》是当代作家、散文家汪曾祺著的。这本书分为四辑,分别是:四方好食、至味在人间、吾家小史、那时巷情。每一辑,我都细细阅读,细心品味,越品越有味。
汪老说“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因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一个人的口味要要宽一些,杂一些,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要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读到此处,想起了自己。我从小是不吃茄子的,家人也多次劝说,自己就是不吃,也不让家人炒茄子,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一直延续到初中毕业,自己不愿吃又不让家人吃内心有些惭愧。后来也慢慢吃了,并且现在爱上吃茄子,每次出去吃饭,都要点上一盘红烧茄子或是风味茄子。从讨厌吃到喜欢吃,口味变了,心态也随之变了。以前很多不吃的食物,现在也成了我餐桌上的食物。以前不买书、不想读书,现在也常买书、常读书,有些喜欢书了。正向汪老说的:因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出,想得透。
汪老说:“活着多好啊。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其实,健康地活着,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幸福的事。很多人认识不到。现在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每天要工作,家庭生活,生活、工作的不如意,有时让我们精疲力尽,疲惫不堪,觉得生活除了忙,就是累,感觉不到活着多美好。更有一些人,患上抑郁症,最后走上极端。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不明白活着的价值。汪老在书中,谈美食,谈文化,谈人生,让我们感到生活有味,人间有味,人与人有真情。不论经历了怎样的种种坎坷和苦难,却从不消沉沮丧,依然能让安静内化于心,自在从容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用尽真情,活出无限的精彩。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老父亲的名言,也是汪老父子关系融洽的写照。书中还写了父亲是一个拥有童心之人。父亲对汪老的学业是关心但不强求。文中,汪老写道:“儿女是属于他们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将来,都应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都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童心”。作为家长,喜欢掌控孩子的一切,一旦孩子出现“异常”,就有些受不了,就要发脾气,就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亲子关系对立,不和谐。我们何不学习一下汪老,多陪伴孩子,对孩子多一些“闻而不问”,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多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让孩子自己来设计未来。我们只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在出手,引导唤醒孩子,不求快,不求高,遵循孩子特点,让孩子自然的成长。
《人间有味》,汪老写得自然、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写人、写物、写山水、写草木,都用尽真情,从容自然。
读《人间有味》其实就是读文化,读人生。
《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读后感
陈晓卿的记录片拍得非常有创意和情怀,他的文笔我也非常喜欢,在他的文章中,跟着食物的脚步,能了解到很多和食物相关的人文、历史、市井故事等等。本来我去图书馆是打算借他的那本《至味在人间》,然而找来找去找不到这本书,只好借了他的另一本《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
《风味人间:至味在身边》其实相当于一本带解说文字的摄影图册,图多,字少,也有些看头,聊胜于无吧。
《风味人间》曾有另一个名字——《撞食记》。这个古灵精怪的名字,来自节目的总顾问沈宏非,取意源自撞色或撞衫,有一种不失尴尬的会心——正如人们在面对美食的时候,既有相互瞧不上的智慧,也有心有灵犀的不谋而合和异曲同工。
下面说说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一些食物。
第一集,《甜蜜缥缈录》
在这一集,我知道了一个词:“猎蜜”。
喜马拉雅山下的昌泰尔族人,在悬崖峭壁上的两百米高空,没有任何防护与喜马拉雅巨蜂对抗,以获取崖蜜,这是真正的“猎”啊。
蜂蜜是人类早期最珍贵的甜味来源。正是从蜂蜜里,我们的祖先获得对美味的初始体验。
第二集,《螃蟹横行记》
这一集,讲了世界各地的人对不同种类的螃蟹的不同吃法。配上图片,真是让人越看越馋。
在威尼斯,当地人吃一种软壳蟹,在春秋两季的时候,螃蟹会蜕壳,刚完成蜕壳的蟹,外壳十分柔软,几个小时后,软壳就变硬,回归正常。
当地人就抓住这个瞬间,将这种软壳蟹裹上面粉油炸,炸过之后,外壳酥脆,内里松软,还有微微的爆浆。(不知有没有机会去尝尝这道菜。)
第三集,《酱料四海谈》
这一集,讲的是世界各地比较经典的酱。
中国的经典酱料非常多,比较常见的就是涮羊肉的天然绝配——芝麻酱,以及川菜的加持——豆瓣酱。
对于另一种大众酱料——辣椒酱,则归属给了墨西哥,毕竟墨西哥的辣椒也是非常有名的。
第四集,《杂碎逆袭史》
这一集,给传统意义上上不了台面的杂碎做了个专集。
对于杂碎这种食物,喜欢的人是真喜欢,不喜欢的人也是真不喜欢。
杂碎属于一种剑走偏锋的食物,比如肥肠,它部位特殊,口味独特,有人寻味而来,却也有人知难而退。(喜欢肥肠!)
同样,羊杂也是某些人的爱好,上不了正式的宴席,却是私下独享的美味。
杂碎中的逆袭,鹅肝,则已经成为一种昂贵的食材,口感丰腴细腻,鲜美醇香。
第五集,《鸡肉风情说》
鸡肉是一种神奇的食物,它跨越种族和地区,成为人类饮食中的世界语言。
中国最北方冬天的小笨鸡炖蘑菇,非洲烈日下的碳烤马拉松鸡,韩国的炸鸡,淮北宿州的烧鸡,四川的鸡豆花,法国的布雷斯鸡,海南的椰子鸡……
全世界每年有超过600亿只鸡被端上餐桌,是人类最重要的肉食来源。
第六集,《颗粒苍穹传》
颗粒是指生命初始的形态,比如鱼子,鸡蛋,虾子等等。
最普通的鸡蛋,在中国可以做成灌蛋,小心又快速地把肉放到蛋黄的内部并保证蛋黄不破。在英国,则有与灌蛋不谋而合而又截然相反的版本,是将半熟的鸡蛋外面裹上肉馅油炸。
这有趣的“南辕北辙”,体现出不同地区的人对待食物有不同的智慧,这里面也包含着他们各自的人生哲理。
第七集,《香肠万象集》
香肠也是普遍而又受欢迎的食物之一,它的制作方法之中,融入了各个地域的奇思妙想、不同的传统与喜好,香肠也因此有了丰富万象的味道。
中国的广式香肠,川味腊肠,泰国的酸香肠,意大利的萨拉米,德国的白肠,匈牙利的曼加利察猪肉肠……香肠的风味,依赖于时间的再造,时间流传之间,香肠的味道变得更加悠长。
第八集,《根茎春秋志》
在黑暗的泥土之中默默生长的根茎,却对人类的饮食世界有着重要影响。
几乎无人不爱的土豆,跟肉炖,素食,做成泥,制成粉条……不论怎么做、哪一种形态,都是美味。
大蒜也是四海八荒皆受欢迎的食物,因其独特辛辣的口味,浓烈的气息,经常成为菜品之中的“灵魂担当”。(啊,这时节新蒜已经上市了!)
另一种根茎食物,姜,以鲜明的滋味,雄踞调味品榜首。姜不仅是烹饪中的调味核心,还能成为甜品姜撞奶中的点睛之笔。(新姜也快上市了!)
根茎,是从泥土中生发出的人类的口味之福。
《人间至味是清欢——于丹》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想去的地方,和享受生活的方式。我呢,喜欢在下雨天听着雨声,喝茶、看书或练字,亦或是听着轻音乐打扫小窝,让自己眼前一亮,满满的都是成就感。这是目前为止我最享受的事情。 也许,正是因为我现在的太容易满足,才会让我变的如此,没有太高的追求目标,又没心没肺的活到现在。往事不去提,未来不幻想。
就像书中的于丹老师给自己未来的孩子写了一封信,我曾经也想过给自己未来的孩子写一封信。可是我却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那时的社会又是怎样的,我的信会不会起到作用,孩子长大后看到我的信,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妈妈很傻。
于丹老师在写的时候却没有过多的去想以后会怎样,而是将自己想要对孩子说的话都写在了信里。信中的那些内容,我真的是一点也没有留下,或许是因为在我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只是在想着,盘算着,是不是我也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的想法里出不来,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其实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写一篇读后感,但是脑子就像忽明忽暗的灯泡一样,一下明朗,一下灰暗,记忆中的章节也是断断续续。有时我都觉得自己不会读书,因为我无法找到书中的关键处,无法抓住书中的重点,只知道看到觉得好的短句和诗句会记录下来,看到好的见解和不同的做事方式会对自己反思,我想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当你和别人不在同一个知识层面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你都会觉得是对的✧٩(ˊωˋ*)و✧,因为你没有可以反驳他的道理。
于丹老师在她的大学时期,找到了自己那一束光,在敦煌莫高窟沙漠里的晚上,那个小小的身影,靠着一束光倔强的蹲在沙漠中央,有手电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这篇文章也是我记忆最深的。我不羡慕她在那个年代,那么年轻,就可以到敦煌莫高窟那么远的地方去旅行,我羡慕她可以在一次旅行中,找到引导自己的那束光。而我,连那束光是什么我都不知道。
一个人走过很多地方,每走过一座城,就有一段感悟。有欢喜,有孤独,有忧伤,学习到新的人文,见到没见过的东西,去了人人向往的天堂,让我感到欢喜。看到别人三三两两的,边走边谈笑,让我感受到了孤独。虽然孤独却并不觉得寂寞,风,拂着我,陪着我;山,绕着城,陪着我;就连夜晚的霓虹灯都是如此,照着我,陪着我。我并不是一个人在行走,我同这个世界共同存在着的。但是我却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读文的时候我便在想,那束光是什么呢,是指引我前方的那束光吗?而我,是不是应该也去一次敦煌的沙漠那里,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关于节气,我觉得现在社会中的人们,哪里还知道节气的存在,估计没有多少人可以说出24个节气了,包括我。城市的生活太过浮躁,大多数人的日子都和复制粘贴的一样,至少我目前所知道的这个阶层是这样的,而这也是差距。
对于城市, 我更喜欢现在的农村,生活节奏不快不慢,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感受得到季节更替,时间在游走,从未停止。感受春天仙境般的晨雾,看着刚出头的鲜芽和嫩苗,跟着鸟儿起个早。听夏天的蝉鸣,摇摆着蒲扇,坐在树下乘凉。体会秋天丰收的喜悦,抱着硕果,顶着艳阳,嘻嘻哈哈的说笑。去打冬天屋檐下结成的像琉璃一样的冰花,和儿时一样当成冰棒吃下,同小伙伴们到雪地里找动物们的小脚丫。
这些在城市里的孩子这里是没有的,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就连夏天出个门,都担心他会不会因为中暑而晕倒。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露个脚踝露个腰,也就路上冷,反正到哪都冻不着。那就更别说春天和秋天了,若不是因为春天有新生,秋天有黄叶,仿佛都觉得一年只有2个季节,就是夏天和冬天。
现在的孩子们没有了早起的习惯,晚上更是不知点的玩手机和游戏。认为8点起床已经是早起。古人说的辰昏定醒,也早已被现代人抛弃。就连最大的节日春节,也没有了春节的气息,华夏文明正在慢慢的被淡忘,远古神话慢慢变成了笑话,一切还像于丹老师那个年代的样子吗?我觉得不是。
农村还是有些礼节的,逢年过节窜窜门儿、走走亲戚、送送礼,长长短短的唠唠嗑儿。而我们,一个人在城市里只知道端午了吃个粽子,中秋了吃个月饼,就像这些节日本就和我们没有关系一样。所有的一切全部都简单化,还是越简单越好的那种… ,巴不得都取消这些费银两的节日。
我觉得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内心极度平静,遇事波澜不惊。或许有,但是很少。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多数人是无法做到内心的平静的。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如何能什么都不想呢?
个人的攀比心与利益心,已经占据人们大脑大半储存空间,绝大多数人与行尸走肉一般无二,没有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追求,日复一日的工作,却总是在根据别人的追求,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因为对这个社会而言,他们是麻木的,如器械一般。
“有求皆苦,无欲则甜,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说到底,不过是知足常乐。
快乐的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з°)-
2021.4.12
王小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