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连上是什么意思?“支部建在连上”是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从此定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发展壮...
支部建在连上是什么意思?
“支部建在连上”是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从此定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发展壮大的基调和底色。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改编,首次提出“支部建在连上”,使军队党的建设形成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党的领导机关,这就在部队建起严整的党组织体系,为党全面建设和掌握部队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
“支部建在连上”,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建设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能够抓住普通党员的一个最佳组织形式和机制。“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有了不可替代的制度构架,也为基层党支部在基层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联系群众和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奠定了基础。
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建立,之后更升级为人民解放军加强基层建设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曾在《井冈山的斗争》说:“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支部建在连上”核心:
是把党的意志贯注于部队的最好组织形式,是把党指挥枪原则落实到基层的根本制度保证。抗战期间,八路军在太行山分兵打游击,“麻雀满天飞”的战法让敌人吃尽苦头。
美国知名战地记者贝尔登惊叹:“如果换一支别的军队,也像这样分散于敌后,就很可能会丧失士气,归于瓦解。”我军艰难奋战而不溃散,能够铁一样地巩固起来,“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支部建在连上;人民网-传承好“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
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意义
我党我军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胜利到胜利,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确立了正确的建党建军原则和制度。“支部建在连上”是党对人民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之一。这一制度是党在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是人民解放军加强基层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
一,“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高度重视党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色。1847年6月,在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诞生,并明确要求建立从支部、区部、总区部到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的自下而上的组织系统,使党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8月,马克思、恩格斯直接领导和参加了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的组建工作,马克思亲自担任支部书记。1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把支部单列为一章,指出支部是同盟的基层组织,“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接收新盟员须经支部事先同意,由支部主席和充当接收人的盟员办理”,这就在组织上确立了党支部的地位。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基层支部的思想,指出只有建立共产党的支部并得以巩固,才是真正建立起了巩固的有组织的共产党,这就使无产阶级政党的大厦牢牢建立在基层党支部的基础上。
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并在湖南酃县(现炎陵县)水口把这一思想进行了具体实施,在部队中第一次实行了班、排建立党小组,连队建立党支部的新制度,规定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经过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从而有效解决了党对军队基层的领导问题。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深刻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可见,“支部建在连上”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之上的科学结论。
二,“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党我军成长壮大并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革命性很强,是党的阶级基础,但人数很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有要求革命的一面,但也有狭隘自私和自由散漫的一面,特别是农民,地方主义、保守主义严重。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深刻指出:“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一县内的各区乃至各乡之间也有很深的地方主义”。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的包围中,如何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和组织性,是我党在加强自身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早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就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着手在革命军队中探索并建立了党的组织。1924年秋,周恩来在黄埔军校建立了秘密的“中共特别支部”,这是我党在军队中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1927年9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实行“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制度,并很快推广到全军。1928年7月党的六大《军事工作决议案》决定:“在各军队中成立党的支部和革命士兵的任何形式的团结,以便在一切部队中实行军事政治工作。”1929年12月,红四军召开了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党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和建军的方针原则,对健全党在军队中的组织,特别是基层支部的组织,作了详尽的规定。
1930年,中共中央第一次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中党的支部及团委工作暂行条例草案》,规定了军队连队党支部的性质和任务。1932年9月,总政治部发出《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规定“支部在连队中起最高的领导作用”。1935年5月,总政治部在支部工作的训令中,对连队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领导作用作了说明。1954年以后历次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对连队党支部的性质、任务、组织原则、领导方法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把“支部建在连上”作为制度固定了下来。正是因为党历来高度重视“支部建在连上”,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保卫国防、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了坚强的柱石作用。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是新时期“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迫切需要和根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武装力量构成和基层建设情况发生了许多新变化,“支部建在连上”在实践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才能确保“支部建在连上”这一根本制度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为防止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日益加剧,必须重视从思想上建强支部,确保部队基层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思想建党是“支部建在连上”必须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敌对势力通过多种途径对我实施“颜色革命”、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部队基层官兵和预备役民兵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基层党组织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打好反渗透、反腐蚀的主动仗。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提高基层理论武装水平,引导官兵扎好“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就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好党指挥枪一系列原则制度,充分发挥制度的保证作用。必须着眼不同类型基层的特点,在坚持制度、务求实效上下功夫。要增强党性锻炼的自觉性,党支部要站在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落实到基层的高度,认真落实各项组织生活制度,党员要站在听党话、守纪律的高度,积极参加党内生活,自觉接受党的教育,经受党性考验。要增强党内教育的针对性,针对支部内党员思想实际,扎实开展党支部整顿,严肃进行党性分析,使党员每参加一次组织生活,思想觉悟就得到一次提高。
总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真正使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支部建在连上的历史意义
“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指挥枪、即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的基本精神,一是人民解放军必须完全地绝对地无条件地置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任何情况下,决不允许军队闹独立性,决不允许任何个人向党争兵权;二是除共产党和她的助手——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可以根据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在军队中工作以外,其他政党都不得在军队中发展和开展工作;三是人民解放军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重申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强调“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立军之魂,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80年前,毛泽东同志亲手拟定的古田会议决议,意蕴丰厚、思想深邃,为建设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奠定了思想理论根基。“支部建在连上”就是决议正式确立并传承至今的重要党建原则和制度。重温决议关于“支部建在连上”的精神,对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至关重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