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橘读后感(屈原《橘颂》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06 09:19: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屈原《橘颂》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

颂橘读后感(屈原《橘颂》的读后感)

屈原《橘颂》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屈原《橘颂》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橘颂》读后感1

  《橘颂》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著名学者、楚辞专家文怀沙先生对《橘颂》写下这样的译文:“在皇天之下,厚土之上,有一种美丽的树木生长着;那树上载负着能服习于我们水土的橘果。你,橘果,秉受这坚定的意志,繁生在绚丽的南国。根深蒂固,那不容易转变的素质,正表现出意志的不可消磨……青赤的颜色,洁白的内在,正暗示我们对人处事应该如何去做。你具有多种多样的美好的风姿,简直找不到任何小疵,多么完美!

  《橘颂》实际上述说了一个爱国主义者对自己故土深沉的爱。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通过物来表现的,他缘物寄情,用美人、芳草比喻君子,把恶草、丑草比作小人。因此,他总带着花环,歌颂花,歌颂生命。他不愿让花凋零。全诗正是寄托了这样的情感,通过对橘树的歌颂,说明自己的坚贞,洋溢着诗人热爱祖国的一片精诚。《橘颂》是对一个坚贞美丽性格的肯定,是对一个坚贞美丽灵魂的歌颂。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激起人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文怀沙先生毕生研究屈原,“骚音铮铮”,为了美好的理想和信念,一生经历了巨大的磨难,但爱国之却心始终不变。这正是我们为之讴歌的屈原精神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古老的华夏再度腾飞,而蕴含在历史深处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汲取的伟力之源。今天,我们重读《橘颂》,旨在从古老的诗篇中获得新的启示,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铸民族之魂。

  屈原《橘颂》读后感2

  我成长在美丽的水电之都————宜昌,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更有流传千古的爱国诗人屈原。翻开《经典诵读》,细细品味,让我感触颇深的就是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美丽的江陵地带是橘树的故乡,这里出产的橘子汁儿甜个儿大,色泽鲜艳。每到秋天来临成片的橘子红灯笼似的挂满枝头,乐呵呵的向远方的客人打着招呼。偏偏这样可爱的橘子到了北面就变成又苦又涩的枳实了。这一点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曾枝剡棘,圆果抟兮"。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奉献给世人的是无数甘甜的果实。

  橘树这种坚贞不渝的品质正是屈原所推崇和赞美的,"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能坚定自己的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屈原一生历经坎坷,被人陷害流放不得志,但他始终不愿放弃自己的治国理想,极力同情劳苦大众,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追求法制社会,赞同选拔贤德人才治理国家。可是他的理想为他带来的只有灾难,即便如此他仍像一树坚挺的绿橘,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是俊美可亲的。

  橘树的果实滋养着人们,在寒风霜雪中傲然挺立,它的高风亮节,冬日里的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的品德,就像诗人屈原在风刀霜剑时刻的风骨,他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更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

  诗人用橘树歌颂着人世间的高尚品质,愿为劳苦大众战斗不息的决心和斗志,这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清晨,捧读经典,我仿佛就是一朵小而白的橘花,芬芳了青春,愿结出甜蜜的果实。愿我与经典同成长,愿我们都徜徉在国学精粹中,拥有一颗高尚的灵魂。

楚辞读后感2000字

楚辞读后感2000字(精选5篇)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楚辞读后感2000字,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1

  以前陆陆续续读过一些楚辞,但是总没有读过相对完善的全集,最近因为写论文要拓展阅读一些资料,便把楚辞放在了阅读计划中。

  这本书注释有的相对繁杂,有的又失之简略,不算是最好的初级读物,作为研究级的初等读物倒是可以。在阅读古代文学的时候,我不太喜欢学术式的读法,但又不能过分感性蜻蜓点水,总的来说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比如读《论语》,读杨伯峻先生的注译,感觉非常好,也有学术上的启示,也会刻意挑出一两个问题拓展研究一下,但不会针对大量问题找几十种资料来参考。

  我也做过少量的专题学术研究,学习使用严谨的方法讨论问题,得出看似正确的结论,但这并不是我追求的方向。还是希望自己能感性地与作品接近,但在叙述中不要出现知识性的硬伤。

  文学研究可以大致划分为考证与解读,考证务求详实,解读则多自由,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解读者呢?且从平凡的阅读者开始吧。

  《楚辞》在诗歌发展历程中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文体,可以说“空前绝后”,集中取得了成绩(尤其集中在屈原身上),后代很难有大范围的发扬。这种文体就像一个绝顶高手,发了一阵大招以后就成为了传说。

  学习汉语的人从古到今当然都无法绕过楚辞,通行的语文教材也不可能忽略,但是一般的阅读者总与之隔阂较深。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为例,节选的《离骚》虽然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却背诵困难理解更困难。不仅楚辞,《诗经》也差不多。真正喜爱《诗经》的读者如今并不普遍。

  这种情形首先跟《诗经》与楚辞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遥远有关,尤其是现代文成为主要表达工具以后,许多词语都被束之高阁,成为了语言上的“文物”,缺少使用,自然不能普及。

  然而,了解过去又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冲动,我们总会一再回望过去,接近那些优美的辞章,并且总会有人从中获取幸福。

  谈论《离骚》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足够长,足够丰富,足够荡气回肠,说实在的,我这样的平庸读者配不上这样的作品——很难平视,不免仰视。

  大学的时候在湖边背《离骚》,重庆的空气很少流动,因此全身呼吸不是特别顺畅,湖水也不是活水,现在想来都有些气闷。勉强把这第一长诗背完,算是证明了自己确乎是个文学院的学生。

  后来就渐渐忘掉,只留下一些印象。阅读就是如此,你与许多作品作美好的相遇,却难以一一长相厮守。此次重逢,可以仔细聊聊,分别之后,不知道又要何时才能有机会聚首。作品是最无私的,你在红尘载浮载沉,它们一直在那里静静守候,等着你抛掉多余的顾虑,来作安静的交流。

  屈原这样的做过大官,心系家园,最终殉国的大诗人,也许“向死而生”四字可以较为简洁地说明他的生命。一千多年后,同样是爱国诗人的文天祥写过这样的诗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两句诗如果屈原读到,也会“于我心有戚戚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到这里,屈原介绍了自己值得骄傲的出生以及自己对高洁人格的执着追求,使用的笔法可以说十分雅正。

  生来即是贵族,并且极其在乎自己的身份,竭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这种勇于自我担当的贵族如果多一些,则国家幸甚。而楚国的现实恰好相反,许多王朝的实际情形也是,贵族着力于维护并扩大自己的利益,推着国家进入灭亡的深渊。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历史的反复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好的时代制约人性之恶,发扬人性之善。坏的时代释放人性之恶,遮蔽人性之善。

  对现世生命有高尚追求的人总会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更多的事情,遗憾的是屈原生命的许多时间还是被迫浪费掉。另一个没有浪费掉的例子是诸葛亮,还是留下了很多遗憾。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我这样断第二节,可能与一般的断法有区别。这样断的理由是本节主要表达对君主和党人的不满。通篇里,对党人一般都是极尽斥骂之能事,对于君主则主要是怨刺。作为臣子,在古代大概也就只能是这样的态度了。从今天的社会契约立场出发去抨击屈原的所谓愚忠,倒也可以启示今人,但也无损于屈原的伟大。在古人那里,美政理想总是与君主联系在一起的,君主即是国家,国家即是君主,摊上一个昏君,做不成大事,就只能被迫成为一代诗人。幸耶?不幸耶?屈原自己恐怕并不喜欢这样的命运。

  本节前四句突然从讲自己转到谈政治,从笔法上来说不够圆转,算是一处瑕疵。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2

  离骚,犹离忧也。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这是老子的境界。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各的乐事啊,我偏好美洁已成自然。)中国最早的唯美主义宣言。

  骚体,浓醉之体。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实为不然,屈原是浓醉之后说醉话,酣畅淋漓,反反复复,老子是酒后吐真言,说一是一,不肯多说。

  愈是古代的人,与神的关系愈近。抛去“生产力不先进”不说,我认为彼时的人,更有神性。现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笔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诗经是穿着粗葛布,风中沁着汗水味的,最常见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叶,间或提到桃花、杨梅。离骚,九歌,熙熙攘攘地涨满蕙草、灵芝、椒树、莲花、荷花、兰草、木兰、秋菊、辟芷、江离的香气。“芳芳菲兮袭予”“芳芳菲兮其弥章”。时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写一本《屈原笔下的植物》。

  “余处幽篁兮不见天,路险难兮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兮神灵雨。” 54字,幽篁道险山巅云朵黑夜东风。 汉语的浓度。屈原是造境的大师。屈原幽昧之境,后世李长吉得其真味。

  屈原字灵均,灵,神也,均,调也。“灵”与“天”结合,“均”与“地”对照。上可安天,下可安地。忠君为地,忠君不得,飞天。

  宋玉的悲哀是天高气清的悲哀。木心说屈原是瓦格纳交响曲。那么宋玉就是肖邦小夜曲。

  宋玉的写法有现代因子。他写:凄凉,若人在远行,又像登山临水送人踏上归程。“憭溧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读楚辞,陌生化的观感,经验之外的诗性。古文,陌生的兴奋。

  读书是自我流放的教育。

  现代人,比以前可怜的,要被迫接受更多的试探。

  越思索,越茫然,于是,便把茫然写下来,这就有了文学。看书,和看画一样,看不出真理,而是一团茫然,一片美感,是一阵钟声,消失在云里。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3

  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

  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

  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

  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托彭咸之所居”。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

  二、思君与怨君

  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于是他又吟咏“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里枯兮,有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悠悠”。

  在这段文字中即提到明君,又提到昏君,还提到先寐后寤,可是悔之已晚的晋文公。这是多么的委婉曲折而有愁肠百结啊。在诸文中,直接出现怨句“君无度而弗查”、“惜壅君之不识”、“与余言而不信兮”、“施黄棘之枉策”。甚至想到要选择一个明君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也有如慈父般的眷眷之情:“恐皇舆之败绩”“哀见君而不再得。望长楸而太息”、“何不改乎此度”。如此的拳拳,如此的百转千折,最后选择依然是为国沉躯。

  三、去与留

  “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借灵氛之口,屈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一种呼唤,即离开楚地,另奔汤、禹、武丁、齐桓之类的明君,乘“方壮”之年,“远逝而自疏”,周游上下,立一番功业。可是,就在“忽乎吾将行”之时,用仆悲马怀,顾而不前来来表达自己最终的抉择。即使是在流放且毫无起用征兆时,“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返”、“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最后“鸟飞返乡,狐死首丘”。在《招魂》一文中,也借用巫阳之口,一再重申此种抉择。

  四、坚守自志与随波逐流

  借助女媭责备的口吻和厉神占卜的梦境,屈原向我们展示了发自内心的另一种声音——“何不变此志也?”,并用了鲧“直以亡身”的实例,这其实也是一种现世的深切关怀,即可以荣享富贵,又可以朋友相交,至少可以温饱终日。可是同时,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发出嘹亮的呐喊:“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离愍而不迁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常态”。最终在《渔父》一文中明确抉择:“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五、执着与逍遥

  在《九章。悲回风》中,屈原为我们展示了内心的另一种声音:“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在《渔父》一文中,更是通过渔父这一艺术形象给我们明确展示了“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的游戏立场。在给予明确回应,之后,还留给我们莞尔一笑的神情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余音。足可饶梁三日。

  可是,同样最终是皎皎于世,最终,屈原无法只忘情于个人的逍遥,不能放任对楚国的责任感,最终离去!

  纠结、挣扎、抉择、自沉、殉国,由这些组成的的内心,经历后的抉择,你能不感动吗?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4

  楚地,一个文化的烙印,其倜傥神秘,犹如含情脉脉的眸,时时抓住我的灵魂。

  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我的心尖。

  那种忧郁,那种愤懑,那种千转百折解不开理还乱的惆怅,归根结底,都缘于那些溶入灵魂的深沉的爱。

  一、对楚地的爱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就是这个句子让唤醒了久违的泪水,如此的不加设计,不加酝酿的流泪!能够想象,当屈原在吟到此处时,该是如何的百转千折,如何的泪雨滂沱!

  其实,凭着屈原的才能和见识,要在别的诸侯国谋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职位并不会是什么难事。况且在东周时代分邦建国的体制下,离故土远赴他国并不是什么“叛国行径”,也不会有来自道德的谴责。士的横行各国,诸侯、卿大夫的养士之风也非常的盛行。

  在《离骚》一文中,借助灵氛口劝屈原离开楚地,远走他国:“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又有巫咸更为明确的指向 ——臣择君并用了一系列的史例:“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在此屈原也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极端矛盾之情,也考虑,甚至真的要“历吉日乎吾将行”。可是就在那一刻,他还是以仆悲马怀的委婉表达来展示自己的选择。真的,什么才能让一个极具才能的人人在即将远离故土时体会到仆悲马怀而不是壮志满怀,最终还是以自沉作为挽救楚地的悲壮的讽谏?而如果《招魂》确系屈原所作,则更借巫阳口吻明确“魂兮归来”的抉择。而在《橘颂》中则借颂橘再申自己“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志向。不同的口吻,不同的表达,最后都归结于对楚地深深的眷爱。

  二、对楚君的爱

  对于怀王,屈原是怀着深深的知遇之情的。虽然在血统上屈原也算是一个贵族,但要被重用,官至左徒,对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也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在《九章.惜往日》中,屈原明确提到怀王对他的信任已经到了“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的程度。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如此的待遇让屈原如何能不感激涕零?可是后来的怀王,却是“羌中道而回畔兮”、“与余言而不信兮”。最后,屈原被罢官甚至流放。而流放的原因居然是屈原对“黄棘之盟”的强烈反对!而他的反对、抗争的所带来的反应却是:“荪佯聋不闻”,乃至流放,“九年而不复”!美人迟暮,人生几何啊?

  历史证明了屈原预见的准确性,盟约只是让秦国可以更好的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而其的`虎狼之心更甚。怀王果然被扣,最后客死他乡。可以想象,当时的屈原应该是多么的无奈伤悲加愤懑。可是即使这样,他也只是强调楚王是聪明但被党人遮蔽、欺骗。当我们一篇篇看下去:《哀郢》、《抽思》、《思美人》、《悲回风》........我们怎能不被感动?

  在怀王被扣后,主张积极营救,可是对于顷襄王而言,难道不是乐观其势?为了王位,兄弟父子自相残杀都常见,更何况是借他人之手曲行己意!

  可怜的屈原,爱的如此的坚贞,如此的不识时务。可是因时务而流变的所谓的爱,是真的吗?

  三、对修德的爱

  在《楚辞》诸章中,无时无处,都洋溢着屈原爱德胜过爱身的情怀。用大量的丽花香草来借喻自己高洁的品德,江蓠、芷、秋兰、木兰、宿莽、留夷、揭车、杜衡、菌桂、薜荔、芰荷、芙蓉等等。不仅自己,对于自己担任三闾大夫时培养出来的楚地人才,也是一样的期望。“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也就是宁可看到他们因故萎绝而不愿看见他们被污秽直道德败坏。因直谏而遭到如此待遇,却不随流俗而改志。在《离骚》一文中,借女媭之言责备曰:“鲧婞直以亡身兮......夫何茕茕独而不予听”。又借厉神之口劝之曰:“君可思而不可恃兮......何不变此志也?”。可是在诸多文章中,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申明: “亦余心之所善牺,虽九死其尤未悔!”、“宁溘死已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罚!”......

  他放弃苟且钻营,随俗流变,坚持己志,最后以自己的躯体的陨落为修德作最后的殉葬,为他的一生画上史诗般的悲剧结尾。这样沉重的爱有多少人能够拥有?

  有多少人在历史的流沙中来了又走了,连淡淡印痕都未曾留下。

  有多少事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又谢幕,连隐隐的歌声都未留下。

  有多少爱在历史的舞台上如流星般划过,又被夜幕淹没。

  可是屈原带给我们的爱却是如此的厚重,如此的感人。这就是他的痕迹,他的歌声,他的那道永恒的光。

  楚辞读后感2000字 篇5

  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如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则的历史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怀王商议国事,出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陆陆续续的勾心斗角,最后楚怀王把自己“送到了秦国”,结束了尴尬的一生。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是在公元前293年,楚顷襄王在秦国的威胁下“不忘欲反”的时候,屈原向他指明了怀王的下场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然而直言的他再次的被令尹子兰所害,被贬出朝,从郢都到夏首,再从夏浦到陵阳。屈原在走完自己贬谪路线的同时,也悄悄地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终点。公元前278年,楚亡。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屈原投水。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在一个悄静无人的时候沉入江底,却不想掀起了滔天的巨浪,以至于后来者看他的角度,从来都是仰视。而能让我们平视的,幸好还有他的文作。也幸好,他除了是英雄,还是诗人,所以我们不用承受与这个时代不符的金戈铁马的沉重。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喜欢申椒、菌桂的人,那里会比得上佩戴蕙茝的君子呢,但是近申椒、菌桂之人高张,纫蕙茝者无名,这该怎么解释?“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看到愁苦而终穷”,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你不能转换角色,自然只能贫困潦倒,精神上的清醒,是最大的独活的悲哀。然而我们所的,恰恰是你所忽略的。你用千年前的笔墨,执着的告诉后世的我们你的坚持:“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似乎你忘了自己被贬的遭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不是只要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事物,你都会为他付出自己的生命呢?你说你要为楚王开辟一条强国之路,但是草木凋零,你所比喻的“美人”早已迟暮,时局易变,你不想就在这个流放之地无所作为,你想“指九天以为正”,来表明你对君王的忠诚,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处,“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举世皆浊,而你独醒,那又能怎样?一支笔,

  如何撑得住大厦将倾,如何挽狂澜于既倒?我是不是该觉得,你才是没有醒着的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你也知时光老去,却偏偏还惦记着为国效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你愿做他成功的奠基石,但他愿意选择你的道路吗?也许,当年也有人像我这样的自私的嘲弄你,你给千年的提问者、傲慢者、自私者的答案却始终如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说的也对,成功的路途漫漫,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一帆风顺的走到终点,也不是经历险阻之后就会品尝到成功的果实。你比我们豁达,我比你小气。你知道吗?他们说你愚忠?其实,我懂,你忠诚的不是楚王,而是楚民,是楚国,是家族。但,我能看到的全是你的悲壮。

;

屈原《橘颂》的读后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徒,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难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而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徒,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小,可师长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汉书》盛称“江陵千树橘”,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晏子春秋》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橘颂》。
    《橘颂》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一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橘颂》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屈原》读后感800字

  《屈原》这部作品是我在晚上熄灯以后拿来翻看的。

  借着台灯那微弱的白光,用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其实每次静下心来看书,就会把书中所描绘的情节,在自己的脑海中放入一张幻灯片,让它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出来.屈原,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而雄浑,深沉而奔放的屈原形象。

  全书以《橘颂》开始,极力地塑造屈原诗意的灵魂,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从高的德行。他教育弟子宋玉: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他被张仪他们陷害,致使被革职,又被他们称为疯子。在向风,雷,电的呐喊中,使人看了心情也跟他的一样,心潮澎湃,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那是反抗的呐喊,战斗的召唤;那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光明的热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独白,是凛然气节的赞颂。最后,屈原与卫士甲一起到汉北去抵御强暴,捍卫祖国。

  “最毒妇人心”。也许我不该说这句话,因我是一个女孩。但是看到南后这一形象,我又觉得我说这句话没有错。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在轻佻,妖艳的躯壳里,藏着放纵和淫荡,身居高贵,荣耀的皇后之位,却阴险,冷酷,凶残,为巩固宠位,不惜残害无辜,诬陷忠良,与乱臣狼狈为奸,愚弄国王,把楚国和百姓推向覆灭的深渊。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喜欢里面的婵娟。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刚强不阿的女孩。当屈原被蒙冤时,她却发誓要跟先生站在一起,她不相信外面的流言,她相信先生是清白的。在与南后见面时,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畏惧,南后要割她舌头,她没有临阵脱逃,相反,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被南后关进槛里后,宋玉和子兰来救她出去,但是她没有出去。最后,由于误饮屈原的毒酒而死,她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敌人企图谋害屈原的阴谋。一个那么善良的女孩,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她是屈原精神的继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郭沫若曾说婵娟在斗争中“化为永远之光明,永远之日光”。

  屈原,婵娟的形象是伟大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沉思,南后的阴险毒辣,亦是如此。

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观后感为爱国主义教育征文。300字以上,不要太多!!!谢谢了!
楼主,首先想说的是,虽然是海答,但是都是自己原创的,你可以在百度找找看,除了百度知道里有,其他地方绝对没有,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读《爱的教育》有感
《爱的教育》的作者为意大利的亚米契斯,本文写作特点为:采用日记的形式叙述可本文。
本文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医院的天使”。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齐启禄的小男孩,由于他的父亲到法国做工,前天回意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后突然生病,因此住进了医院。一面写信给他妻子,告诉她自己已经回国,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信后虽然担心,但因为有一个儿子正在病着,还有着正在哺乳的小儿,不能分身,不得叫大儿子到往看望父亲。孩子在医院却一直照顾着一个外人,最后不但不和真正的父亲回家,却要坚持照顾着那陌生人。
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学习那种爱呢?! 再请回过头看看现实,这世界上并非充满着爱,穷人对富人,许多都是将真正的爱看作是一种奢侈品,而将金钱、利益至上的人。
我认为《爱的教育》虽然讲的是情感教育,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在阅读时好似把我带入了广阔的社会中去,它真是让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每个故事都讲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谊和宁肯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爱可以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爱的教育(感恩篇)》:
01. 将来你也要为国出征,你是我的骨肉,我希望见到你平安凯旋归来。但是如果你做了卑劣无耻的行径,而没有一心把自己交给国家,那麽现在的你从学校回来时,我这个迎接你的爸爸—到时就不会像今天这般待你了,而是会看不起你,因为你白受国家栽培,白受学校教育,你只会令爸爸伤心而已。(p.160)
02. 我以前对你的斥责,请你忘了吧!我也已忘了你的过失,无论如何你总是我的弟弟啊!我只记得小时候我抱过你,与你相亲相爱在爸妈的呵护下,亲眼看你日渐成长,不求回报地和你作伴,除此之外,我什麽都忘了 (p.236)
03. 所以,你在朋友之中对於劳动阶层的孩子,应该特别谦让友爱,对他们父母平日所付出的劳力与牺牲,更应该表示尊敬,不要只著眼於财产和阶级的高下。若以财产和阶级的高下区分人的话,那你就是白受教育了。要爱甘伦、潘克锡、柯礼提、「小石匠」、和所有与你共度欢喜忧伤的同学死党们,将来不管命运怎麽变化,你也绝对不要忘了少年时代的友谊。(p.279)
“爱好比一个环,把一颗颗心联系在一起。”
“有一个梦比山更高,有一颗心比海更阔,有一双手比水更柔,有一串针脚比沙砾还细,有一份叮嘱比生命还长,有一个故事比岁月还久......因为,你在我心里,妈妈!就像是多少年前的那个午后,我在你的双眸里看见幼小的自己。”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作者为美国的约瑟夫•海勒,本文写作特点为:作家采用的逻辑悖论的手法。作者有意在大前提错误的情况下,进行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荒谬可笑的结论。
本书主人公约赛连就生活在这个绕着战争怪物旋转的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他是这个飞行大队所属的一个中队的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忱投入战争,立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然而慢慢地,他在和周围凶险环境的冲突中,亲眼目睹了那种种虚妄、荒诞、疯狂、残酷的现象后,领悟到自己是受骗了。他变严肃诚挚为玩世不恭,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他不想升官发财,也不愿无谓牺牲,他只希望活着回家。看到同伴们一批批死去,内心感到十分恐惧,又害怕周围的人暗算他,置他于死地。他反复诉说“他们每个人都想杀害我”。他渴望保住自己的生命,决心要逃离这个“世界”。
摘录:“我唯一的缺点,”他以他那种长期练就的诙谐口吻说道,同时密切注意着自己这句话的效果。“就是我没有缺点。”
沙伊斯科普夫上校一点没笑,佩克姆将军不禁大吃一惊。深深的疑虑一下子打消了他的热情。他刚一说出这个他最拿手的悖论,就惊恐地注意到对方那张毫无表情的脸上没有流露出任何反应。
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其中寓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这部作品“看来胡搅蛮缠,其实充满哲理,因为只有高度理性的人才能充分注意到事物中隐含的非理性成分。”
《上帝的骄子》的作者为朱自清。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假期里到上海,乘坐电车时,被一个西洋人的小孩的眼神所震撼,由此联想到作为一个人,不能因为种族的关系而互相践踏。
本文在以第一人称描述了整件事情的经过,在描写小孩的眼神时运用了许多夸张的手法。
摘抄:我做着黄种的中国人,而现在还是白种人的世界,他们的骄傲与践踏当然会来的;我所以张皇失措而觉着恐怖者,因为那骄傲我的,践踏我的,不是别人,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
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人与人之间冷漠,大家眼中只有利益,什么谦让、礼貌、尊老爱幼都成了空话,不过这个世界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至少它是独立的、自主的,不去依赖他人的。在这个世界上也还存在雷锋,可爱国精神却一点点淡漠,孩子眼中也少了许多天真稚气,多了许多过分的成熟与冷漠,这一切不能怨谁,因为这是世界进步的“附赠品”,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产物。而我们只能把握好自己,至少让自己的心情透一些。上帝是公平的,只有人类自己才会区分出谁是上帝的骄子,谁又是上帝的弃儿!高低贵贱本不存在,是人们的心将它们创造出来的。世界不会是公平的,适者生存、强者胜是唯一的自然法则,可是这能成为歧视的理由吗?人与人之间不能这样一点一点的淡漠下去。
《热爱生命》的作者为美国的杰克•伦敦,本文的写作特点为:重在说理.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与生命的可贵,说明一个人应当热爱生命,好好生活。
摘录:那么,为了让生命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还是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华,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本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
《热爱生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为了达到一个人生的目标,就要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做殊死的搏斗,并且敢于胜利。面对生活、工作遇到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只有奋起抗争。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重重艰难险阻面前,想要放弃生命,选择死亡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但他却没有甘心就死,他选择了抗争。因此,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的轰轰烈烈,成就一番事业,在生活中就要学会坚强、学会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生命的重托,才能对得起生命本身。
本文的作者为鲁迅。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体现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想保住读书人这个身份,但不进学,才导致他的穷
然而每次他都会给孩子们没人一颗茴香豆,与“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体现出了孔乙己十分富有善心

摘录: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我们比他们更真切地需要读书。有了孔乙己作借鉴,我们不能像他一样,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个行行出状元的社会上,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读书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不能好逸恶劳,要掌握一技之长,学习有用的知识。当然也一定不能丢弃像充满缺点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孔乙己身上幸存的善良。
8回答者: ylj292929
本文标题: 颂橘读后感(屈原《橘颂》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61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朝花夕拾狗猫鼠读后感两百字(朝花夕拾狗猫鼠读后感)前方是什么 读后感(曹文轩《前方》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