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初中读后感600字(《文心》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 2023-10-01 23:57: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文心》读后感600字《文心》读后感,《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

文心初中读后感600字(《文心》读后感600字)

《文心》读后感600字

《文心》读后感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 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交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习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 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习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交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习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分享:

文心读后感600字初中

  很多人不知道《文心》的作者是谁,甚至有些人都没听说过《文心》这本书。那我现在告诉你,《文心》的作者是两位大作家,一位是叶圣陶,叶老先生,另一位是大家不很熟悉的夏丐尊先生。
  叶圣陶先生和夏丐尊先生是儿女亲家,他们一起合作,把写作的方法融会在故事里,写成了这本《文心》,作为送给儿女们的礼物。他们的子孙后代把写作知识运用得很好,现在都成了新一代的作家,我所知道的有叶至善、叶兆言等。《文心》这本书对所有学习写作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我更应该努力学习《文心》所传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在阅读《文心》的过程中,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这本书分为三十二个小段,从题目上看就很有新意,如:‚方块字‛,‚文章病院‛,‚语汇与语感‛,等等。其中有一段说到:‚见到‘学习’一词,同时就想起‘练习’,‘研究’,‘探讨’,‘考究’,‘用功’……等词来;见到‘怒’一词,同时就想起‘愤’,‘恨’,‘动气’,‘火冒’,‘不高兴’,‘不愉快’等词来。我把这些一串一串的词在胸中细加比较,同一串的哪个范围最广?哪个范围最狭?哪个语气最强?哪个语气最弱?都要弄得很清楚。‛这不是在讲同义词吗?而且蛮有哲理的。
  记得我在三年级时,学到‚激动‛、‚兴奋‛、‚高兴‛、‚愉快‛这几个词,回家问妈妈:‚这几个词是同义词吗?‛
  ‚不完全是。‘激动’和‘兴奋’可以是近义词,‘兴奋’和‘高兴’‘愉快’是近义词,‘激动’和‘高兴’‘愉快’却不是近义词。‛妈妈摸着我的脑袋,耐心地对我说。
  ‚为什么‘激动’和‘高兴’‘愉快’不能是近义词呢?‛我一头雾水。 ‚傻孩子。‘激动’有时候是生气,当然就不能和‘高兴’‘愉快’结为近义词了。‛‚喔,还是妈妈聪明!‛我敬佩地说。
  现在回想起来,妈妈的话跟《文心》里讲的有相通之处,其中的道理还有待我去深入探索。
  我的童年就像一段关于读书的快乐旅程,而我每读一本好书,就不知不觉

《文心》读后感

《文心》是夏丐尊与叶圣陶先生合写的一本书。丐尊与圣陶先生是多年的国文教师,他们结合课堂上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独到的见解,写出了这本较系统的国文书。针对的读者是中学生以及中学教师,书中共三十二篇文章,每篇会解决阅读或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书中以四个主要人物:国文教师王敬之先生、学生乐华和大文、乐华的父亲枚叔(以前教国文)来贯穿全文。不管在课堂上上课,还是在家庭中学习,或在外面游玩,作者都把这些生活与国文打成了一片。文中以故事的体裁,用对话的方式讲解国文知识,让读者在生活中深深感受到阅读与写作的乐趣。

本书是实用性的书,大量的知识点都可应用,不仅仅是理论。书中的内容主要为三方面:一、写作;二、阅读;三、杂粮。生活中除了主食“米饭”外,杂粮也是必不可少的。写作中也一样,不仅要细嚼慢咽阅读和写作中的“主食”,“杂粮”也不可或缺,这其中就包括风格、修辞、戏剧、词调、习字、学习的态度等。关于写作,书中讲解了,为什么需要作文?什么时候作文?作文应有的态度、作文的内容怎么找?作文内容与题目的关系、文章的内容如何组织......“练习写作最好的方式就是多读多写”,写作已说过,下面讲讲阅读吧。《文心》中第十四篇文章“书声”中提到,“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怎么才能用好“心、眼、口、耳”呢?这部分主要围绕阅读,讲解了阅读的理解关系、阅读与各方面的活用、鉴赏文章中的好与坏、应该阅读什么书?阅读的声调等。这三部分包含了国文的方方面面,如:演讲、书信、日记、诗、词、修辞、文学史、戏剧、练字、态度等,让知识与生活舒恰的融为了一体。

书中讨论的是30年代语文课堂中常见的问题,但如今这些问题依旧存在,书中理想的课堂状态,也还未成为现实。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当今许多学生学习,仅是为了考试,为了应付家长,为了不挂科,慢慢地偏离出了生活的本质,走向了悲狱的花园!如何才能从中走出,步入欢乐的人生乐园呢?“《文心》会给你答案!”

关于写作方面,在篇幅“ 三、二十七、 ......”中有讲到,今用这两篇来说明。

首先是“ 三、题目与内容 ”。学任何东西前,一定要了解为什么学它?学了有什么用?写作也一样,我们在什么情形下,才提起笔来作文呢?

王先生问了后,一个学生回答,“有一种意见,要让大众知晓,我们就把它写成文字;这比一个一个去告诉他们便当得多。”很多通知就是这样,上级要求办一件事,你如何传达给其他人,如何把它描述清楚,这都与写作息息相关。

另一个小脸红红的学生又说,“经历了一件事情,看到了一些东西,要把它记录起来,我们就动手作文。”“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了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前些日,我在校园里遇见了很多趣事,加上我正在练习写作,就记录了下来。过了几天,我回过头再去读读这些文字,填补一下脑中的画面,这件事就显得特别的意味深长。人的记忆是容易健忘的,很轻易就被新的事物所填充,所冲击,经历过的很多事也变得特别廉价,经不起一点兴趣的影响。你说有照片可以回顾,可是那天发生的事,说过话,内心的情绪你还记得吗?而文字却不同,虽然它很平淡,却可激起你心里的浪花。

有了浪花,就有了可写的内容,如何把内容进行组织,又是一个问题。向我们平时聊天一样,一会说这里,一会说哪里,将内容进行组织,这会显得杂乱无章。书中“ 二十七、《文章的组织》 ”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推荐大家阅读原文。

练习写作,只写是不够的,唯有配合上阅读才行。只要阅读就会遇到理解的问题 “一、‘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 中讲过景物是外面的经验,对于景物的感想是内部的经验。外面的经验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内面的经验却各人不同。对与景物的感想,那是各人各异的,小孩子所感到的当然不及大人的复杂,即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到的当然不及诗人、文人的深刻。带着问题阅读是一种主动的阅读方式,这样才不会犯困,容易读懂。实在读不懂的“内面经验”,可以查阅其它人的分析。不过这种方法,需在你用尽全力后才使用。读了书中的句子,若心里还有“触发”,这才不是呆读。 “十三、触发” 中详细说明了阅读中的“触发”,现摘抄如下 “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 触发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它不仅可以让你的大脑清晰,还能和其它的知识进行串联。

最后以书中的“三十二、最后一课”的一句话,来结束。“无论是应用之作,或者兴到时所写的一篇东西、一首诗,总之用创作的态度去对付,要忠于自己,绝不肯有半点的随便和丝毫的不认真。文学者固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学者创作的态度却是人人可以采取的。唯能如此,才真受用不尽呢。”遇到任何事情,首先问问内心,跟着心走就对了。有时我们心里的想法会被私欲所遮蔽,但心中的良知它是能明辨是非黑白的,它会告诉你这件事你应该怎么做,你只需按照良知的指引去知行合一就好。

《文心》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心》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心》读后感 篇1

  为期十天的《文心》阅读结束了,在这本书里面收获了很多的幸福感。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需要挣脱阅读写作的束缚,用心品读文章,踏实走上写作之路。写作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表达真实内心和需求,融入情感,日积月累定能将文章写得通透深意。

  《文心》这本书以王仰之及他的学生们对于写作的讨论来论述作文精进的方式,避免了过往对于写作的套路和固定认识,将乏味的文字故事化,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字里行间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写作的喜爱与思考。本书里乐华等对于写作各抒己见,对写作中字,词,写作思路,文章组织,读书笔记,文章鉴赏等进行探讨,全面而深刻。传统的写作方法讲授多涉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修辞,主要是套用式的讲解,出现什么样的词表达了什么,凸显了什么,而并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的思路。

  写作便是生活本身,写作的素材来源生活。生活是所有艺术的起源,生活的日常会带起情绪和思考,缺乏写作思路的原因或是观察不够细致,或是情感共鸣不足,或是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我们要学会多去找找原因,多做总结反思,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去剖析文章和写作。

  本书作者结合了写作的时代性,在文中列举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工场诗,并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时代特征必然引领着文体和写作内容变革。文化必然根植于时代背景,就像一阵阵的网络用语的爆红,一定是时代的变革的产物。在这一前提下可从大的框架去解剖文章的知情意,写作的知识层次展现,情感带入和表达,事物意欲安置传达。这都是作者在写作前需要考虑的要点。

  这样在写作中将人的发展规律运用到写作分析中,表达认知的层次递进,也将写作的意义发散开来,既能有血有肉自我的抒发,也能带给人力量、启发。当素材及思路已经具备了,我们还需要去组织。不明如何组织就如一盘散沙,各个部位是分列的,整体就会显得拥挤,凌乱。组织文章,我们先需看清文章的类型分析,学会从写法去剖析文章。

  书中从写法上文章将游记类的文章的写法进行归类,分为记叙即风景的路程图、印象描写即风景的描写刻画。另外,将叙事文和小说进行区分。"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叙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说的本质却是作者从人生中间看出来的意义,叙事只是手段。"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所有的线索和情节人物设置都服务于作者要揭示的主题和意义,每一个读者对这个意义的体会有所区别。所以读者只能通过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接近或达到或超越作者的境界。

  每篇文章或每本书的作者也仅仅是抛出一个引子,让读者能够从中体悟到属于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叙事多为记录,将事件表达清楚。接下来,在新体诗和散文解析上,新体诗在精粹程度和诗的意境都比散文好,那么新体诗也就更加简洁和高阶。文章这样的细节解读也非常的引人入胜,余味十足。区分文章类型是为了把握写作重点,细化自我写作的注意事项。而文章的品评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升读者的格局。

  对于文章的鉴赏,文中从”见“、”视“、”观“三个表看的程度词的区分度去谈鉴赏的看的层次,另外还从鉴赏的态度,鉴赏的共鸣,预备知识,想像辅助,坏作品的评议,和他人的赏评来讨论鉴赏,文章的鉴赏能力既是写作的水平的体现。当我们对某类文章具备很强的鉴赏能力,说明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义,在这一类型的写作中也会占优势。平时写作训练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观他人作品之长,对于他人文章的写作错误并进行规整,分类,避免重复犯错。写作输出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如何将写的过程做得完善,仍需要我们勤思多写,写读书笔记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写读书笔记是读书时思考的产物和判断,去辨别文中内容是真是假?文中是存在哪些疑问的?如何与头脑中过去经验做链接……很多东西都需要沉淀。写好读书笔记是一门艺术,也是写作的入门。

  另外,写作输出可从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两个方面去辨析。写作如同说话,都是告知事件信息,通过语言去影响其他人,这是内容的传递。具体的表达方式,如说话时你的动作,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非语言形式一定是配合传达内容,会随着传达内容的改变而变化。写作也需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动笔便是你的开始。

  吐露内心,品评写作,《文心》带你飞向更高的写作高峰,愿你翻开这精彩的书页,然后,开始书写你的故事,你的故事也一定精彩。

  《文心》读后感 篇2

  《文心》作者叶圣陶和夏丏尊。叶圣陶是大家都熟知的作家和教育家,初中也有学过他的文章。但是夏丏尊我是今年世界读书日参加活动,才了解到原来他也是很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并且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恩师。就像TS说的,当你书读的越多,才会发现自己了解的知识越少,才有更强烈的动力和欲望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当然我也是读这本书才知道叶圣陶和夏丏尊原来是儿女亲家,叶圣陶的儿子和夏丏尊的女儿结为连理,而这本书恰是二位老人送给儿女的订婚礼物。

  文心意思为文之用心,指文章或文思。《文心》是以故事体裁写的专讲写和读的书,故事的取材于初中学生的生活。里面有循循善诱又平易近人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有博学多才的枚叔,有好学又活泼的学生乐华和大文,三个主角贯穿始末。

  本书有三十二个小故事,可以说是”中学生的三十二堂国文课“,三十二节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故事呈现了三年中学进程,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因此,今天的中学师生阅读《文心》的收获,或许不只是"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了。

  现在语文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弄清楚教学的目的,二是采用的方法不对。《文心》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要学好,能终身受用,得靠自己努力。学习本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儿。

  读本书,学到了不仅仅以故事形式讲述的切合实际的国文知识,而且我还强烈的感受到了乐华与枚叔深厚的父子亲情,乐华与大文还有其他同学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同窗之情,王仰之先生对学生们爱护教导之情,学生们对先生的尊敬爱戴之情,还有30年代大家共同以文字抗敌的愤怒之心,团结之情。

  《文心》读后感 篇3

  《文心》由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所著,这是一本专门谈论“读”和“写”的书。读书和写作大概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但《文心》中提出的“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却是大多数人忽视的。通过《文心》这部著作,我能够学习很多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知识。

  1、了解部分文字的意义和用法

  本书作者之一夏丏尊先生,其名字中的丏做“遮蔽”解释;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就近取譬”这个词,可以解释为:列举身边的例子;又比如文中出现了“奇崛”这一词,本意形容草木奇特挺拔,用在文章里便是夸赞文字新奇刚健的意思。而我们阅读其他书籍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我们平时比较少见的词语,我们可以将这些词语记录下来而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运用更加准确而少见的词语,这需要我们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地做读书笔记。

  2、知与情与意

  在《知与情与意》这一节当中,作者借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之口道出了文章的三种分别,即“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所谓“知的文”指的是平时教授我们知识与技能的文章,比如我们学习接触的教科书、优秀文章;“情的文”与“意的文”是指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寄予作者意愿的文章,比如马丁路德金那篇人皆尽知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

  在我们写文章时,应当注意情意与知识是彼此关联的,情意若不经知识的驾驭,就会变成盲目的东西。这让想起过去几年畅销的“心灵鸡汤文”,“鸡汤文”打着“让心灵茁壮成长”的旗号,贩卖给普通大众“安贫乐道”、“努力一定会成功”之类的廉价价值观。而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不能全篇都停留在情感的抒发,要指导学生将情感与事实进行联系,做到情感有所出,而不是浮夸地抒发。

  3、读书原则及写作态度

  全书第五章有一句话这么说:“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乱读是不但无益而且有害的……故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我们读书不能盲目,得了解自己兴趣和需求,分清楚这一阶段阅读刚需,预估读某本书给自己带来的认知改变,并平衡好读书与生活的关系。这是我们读书之前必做的功课,是挑选书籍、节约时间效率的首要之事。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生根据“中学生必读书目”进行督促,同时积极地做好读书笔记。

  书中还表达了另外一个观点:“作文”并非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作文”是生活中的点缀。我们写作,原本就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是为了消解心中的愁苦。写作应当同吃饭、说话那样,是生活中缺少不了的事情。优秀的作文来自于生活,这样情感的抒发不是盲目的,这一点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文心》读后感 篇4

  洗漱完毕安静地读一会书,不知不觉竟陶醉其中。《文心》为夏丏尊和叶圣陶所做,一本讲述国文写作的书,原以为又是空洞无用理论,越看越发觉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种呆板的东西,为了拿高分,人们为它设定了各种条条框框。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不一样的理解,醍醐灌顶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它说“作文是生活中间的一个项目,同吃饭,说话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

  从前上学的时候,每次写作文都是一个令人苦恼的事情,以为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无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们通常把它当成一个定期任务,不得已而为之,也许是年龄小,观察不仔细,也许是阅历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诸多事情。总之对小孩子来说,很难就对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过是将看到的事情,心里的感受表达出来罢了。这样一想似乎写作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啦,哈哈。

  最后一点感触是,终于理解了老师曾说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这句话的意思。词语,句子包装的无论多华丽,都是空洞无用的,对别人来说没什么感染力。只有将真实的感受,比如怎样美丽,怎样欢喜,怎样悲伤描写出来,才有真实的感受。

  《文心》读后感 篇5

  《文心》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书,一艘载着国文知识向现代行驶的小船;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沉到了时代的底部,却总是会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没。

  《文心》之中的精华,是教育。朱自清说过,“它不单是中学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有人说,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词的书。这种说法并不贴切。它有线索,有时间,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时代小说,有着写法、读法、作法的轮流交织,既有发人深省的国文教学问题,也有令人学习的人物可贵的品质,将道理镶嵌在现实情境中,踩合了时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许多道理,到现在还适用。“对待思想与学术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时,有人视作珍宝,有人视为骸骨,但学习的应是自己的,获得深入的探究成果才可视为真的‘自己的’东西。”王仰之先生的话总是干练、有力、生动,有着自己的时代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乐华的朋友——大文。他与同学们总是好学上进,踊跃积极;志清、锦华等人物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生动,活泼。有一个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劝说他的爸爸接受“新体诗”。开始,爸爸认为“唯有这新体诗不是诗”,“只是几句话语拼凑起来的韵脚不工整的东西罢了。”然而他与女儿谈了一次新诗体后,竟使他破格接纳了新体诗。这其实是一种时代性的交流与体会,让他沉吟着想:有点意思。想今天,学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芦画瓢,老师边写他边记,连质疑一下也不敢。抒发的感情又遭到了“标准答案”的抨击。夏、叶二老约摸是想表达这个吧。这是语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点。

  我们隔着八十多年的门缝,透过《文心》窥探到时代的感慨。主人公——乐华与大文两个人,也走了两条不同的路。乐华的父亲,周枚叔先生曾是语文教师,却因教育体制的种种漏洞失业,致使乐华曲厂里当工人。然而,乐华却保持一颗国文的学习之心,晚上的灯光下,他帮同学看作文。

  这本书的时代是有局限的——可是,这更让我们读懂了历史,读出了那颗“文心”——对文学探索永远不停止的心。

  《文心》读后感 篇6

  《文心》是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共同创作的、为提高当时中学生国文水平的经典作品。作品虽是民国时期创作,但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不会过时,什么时候读起来都大有裨益。

  说起夏丏尊先生,我并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叶圣陶先生,《爬山虎的脚》就不自觉地在脑海里蹦了出来。经年累月, 文章内容已不再清晰,但是高中时候我们学校有座小楼,楼里面陈列着学校历史,外墙上就铺满了爬山虎。所以一提起叶圣陶先生,脑海里首先被关联上的是小楼爬满爬山虎的画面。

  两位老先生都做过多年的中学教师,因此作品读起来处处能体现出老师对于学生的那种独特的关切之情。书的内容也是围绕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使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我,也不禁回想起中学时代的一些趣事儿来。

  本书布置了中学生在校园里的多个小场景,通过在不同场景里的讨论,将各种文学知识娓娓道来。读起来,我既感叹于书中各位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欣喜于各科老师对于学生观点的补充。感叹是因为如今我已毕业多年,但思考分析能力似乎还是不足,无法切实服务于我的生活;欣喜是因为老师的话语如此简单易懂又切中要害,读起来有恍然大悟之感。

  《文心》读后感 篇7

  读《文心》,感受很深的一点是两位老先生对于场景描述的画面感非常强,随便举个例子:

  “阳光从窗外的柳条间射进来,在沿窗的桌子上、地板上、同学的肩膀上印着繁碎的光影。王先生新修面颊,穿着一件洗涤的很干净的旧绸长衫,斜受着外光站在讲台上。谁望着他就更亲切地感到初秋的爽气。”

  读完之后,一副图立马展现在眼前,类似这种“活”的场景描述还有很多。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是作者经年累月对于生活无微不至地观察而磨炼出来的,并不是随便可以写成的。

  另外,书中有很多观点对我来说都是耳目一新的。

  它强调 写作不是生活的点缀,是生活中一个必须的项目。这仿佛和我们普遍的认知不同,尤其在当今社会,能提起笔来写文章的,除了专业工作者恐怕就只有学生了。我以前对 写作的认知是, 写作能让我静下心来 总结和思考,从这种角度来说, 写作对于我来说也是必须的。惭愧的是,我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 网,任由好的思路在电光火石间转瞬即逝,如今分析和思考能力变得一塌糊涂。

  书中《题目与内容》这一节,指出应该先有内容后有题目。读到这里时我感触颇深,也许我们被学生时代的 作文课训练习惯了,习惯于老师出一个题目,我们便去顺应这个题目组织相应的内容。但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处处留意、积累素材,对素材有所思考,才写就一 篇文章。但是学生时代为了练习,为了统一标准,只得给出题目让大家统一去做。可是在训练过程中,这种本末倒置的 思想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使得我们都是为了 作文得高分而去 写作,忘记了 写作其实应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人生助力。

  学生时代我对于 作文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如果我写的东西感动了自己就能感动别人。如果真的感动了自己,那就说明这些内容确实 出自我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感受吧。

  在《诗》这一节中,作者提醒后来者不要成为时代错误者。陶渊明描述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场景固然是人人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但我们生在当今乡村没落、都市发达的时代,就要在都市“尘 网”中勇敢生活,把那份逃避现实生活的心思收起来吧。退一步讲,即使在现代真的过上了陶渊明所描述的那种生活,可能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需要不断考问自己才能得到答案。一个时代的人肩头有各自的时代使命,扛起肩头那份责任继续向前走吧。

  至于让很多人惊艳的《触发》,我所领悟到的是老先生们教导我们要多多思考。事情遇到了、经历了,学到了什么?书读过了,能否学着应用于生活,触类旁通?再读一遍时,是否能有新的感想?另外还要多做记录,有时候我们脑海里的火花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赶紧记录下来,它们就会像从来没有来过一样,从此和你再无关联。凡是触动心弦的,都值得好好对待。想到这里,不禁反问:伟大的作品也是由一个个触动人的灵感衍生的吗?

  作品中还处处透露着基础而朴实的学问。学过之后要不断练习、用心打磨才会出好作品、凡事总要抱着认真的态度、要有组织有条理。

  本书看完,就像跟饱学的老师完成了一场促膝长谈。但我明白这只是指引,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具体问题,我们最终要靠自己用学到的这些知识去解决这些难题。

  《文心》读后感 篇8

  两位老先生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是我感激他们留下这么好的作品,指导着几十年后像我这样的后生的生活。欣慰的是,这部作品将来还有可能指导更多后代的人走过迷茫。有时候我们的天空被乌云遮住了,这些经典的作品就是黑暗中的微微亮光,使我们总不至于彻底失望。

  另外,关于这部作品,朱自清先生还写了 篇序。从这 篇序文中,我明白了自己的当前状态。

  这种状态叫苟且。

  朱自清先生说: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我想做的事情很多,今天我告诉自己,一件件去做,一件做成了再去做另一件。去真正经历一下做成一件事要经历的时间和步骤,去锻炼一下耐性。

  《文心》读后感 篇9

  看到“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的标题,让我立马浮现出女儿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上,语文老师用温柔的语气严肃地说:尽快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节奏,我们需要让孩子尽快成熟起来。当时就在想?成熟到什么程度呢?原来答案在这儿,成为大人,或是古人!

  同为十四岁的乐华和大文,一头雾水地准备预习鲁迅的《秋夜》,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脑中浮现出“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文字。我立即冲着在书房做作业的女儿问了一句:“你们这学期语文书上有没有鲁迅的《秋夜》?”十二岁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一,我曾经和她提起过这篇文章。女儿在书房里大声回复我:语文书上没有“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老师让我们本期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里面也没有这篇文章。言语间夹杂着庆幸,最后还补充了一句:幸亏没有!

  学习最忌讳存有侥幸,上周女儿还跟我说:“妈妈,我运气真差,今天考试考了我马上要自学到的一篇《世说新语》”。其实哪是运气差,真的就是心存侥幸,身有懒意!家长们都知道,要学好语文,需要大量阅读,可是读什么?怎么读?如果需要丰富写作素材,当然是旁征博引地泛读,但如果是针对从容应对考试题目,就得对优秀作家的经典文段作精细的阅读分析。而这项工作是孩子们不太愿意做的,不仅因为学校的作业量已经不少,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样的文段不易读懂,使孩子造成畏难情绪。我们往往更重视孩子在数学上的畏难情绪,而忽视了语文的学习其实也有畏难情绪。

  文中的乐华和大文是用功的孩子,预习课文、生字查明,可仍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于是他们相互提问,“‘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一株也是枣树’,你懂得吗?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学习中的理想状态,试想我们的孩子在平常作业中,自己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预习方式,大多是生字查明,能想的地方想一想,想不明白的搁置起来。不懂的问题堆积越来越多,但又不会像数学题那样对错分明地展示出来让人着急,到了让人着急的时候,他便说“最难好学的是语文”了。所以语文预习至关重要,切忌敷衍,如能做得更充分,便能先声夺人,增强学习信心。

  “字是个个认识的,连结起来竟会看不明白”是语文学习中最尴尬的情况。书中借枚叔的口告诉我们,初中开始所学的文章大多是富含哲理的名人名篇,这些文章写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教学,而是讲述作者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入初中伴随语文学习难度的提升,总会有这样不适应的时期,看来,我得鼓励女儿放下包袱,慢慢来!就像枚叔鼓励乐华和大文:古时候的小孩儿更不幸,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读着四书五经,被逼着成为圣人贤人呢,你们还只是要做大人古人而已!

  要做大人和古人,总用自己的经验去观察事物总是不够的。同样的景物,试着与作者对比想想自己看到同样事物时的感受,比较一下其中的差异,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去感受作者的“内部经验”,感受从文字里去积累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从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

  枚叔最后说了一句话,值得教孩子们铭记:“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

  《文心》读后感 篇10

  诗词背诵打卡基本进入正轨,虽然还没到习惯养成的28天,但我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文心》自然也是要看下去的,越往下面看,越觉得书中的内容并不能直接地作为语文考试提分的捷径,但却让人发现语文学习,应该说中文学习更加准确一些,有着更多的魅力和可以探索的方法。

  “书声”这一篇章讲了孩子们去看望王老师,远远听到王老师的读书声,本以为老师在读什么新的篇目,没想到老师读的是曾经在课堂上给自己讲过的课文,孩子们对老师的做法感到诧异,当看到老师在课文上认真标注的朗读符号时更觉得不解,因为不明白已经学习过的文章还需要这样认真反复的朗读吗?

  这让我想起《朗读者》这档节目,我们为什么要朗读,我们从老师的讲解中听文字,从书本上看文字,但是只有自己能够将文字用自己的方式朗读出来,才是对这些文字有了自己的理解,所谓自己的理解,就是当文字中作者的感情和我们在读文字触发的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时,创造出的个人情感,通过诵读,宣之于口,给听者以触发。举个例子,妈妈们一定都给孩子讲过故事,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买书选书上,准备充足的故事书资源,讲故事之前用故事的名称问孩子“讲皇帝的新衣好吗”“讲海的女儿好吗”“你是男孩儿,咱们还是别讲白雪公主了,换一个”,然后看看手表,说“时间不早了,我们就讲这个丑小鸭吧,然后早点睡觉”……

  今天读到《文心》的这篇“书声”,让我反思,虽然不是每个妈妈都是老师,但如果要想高质量地给孩子讲个故事,时间不该只花在选书和与孩子讨论故事的选择上,更应该在讲故事前提前去熟悉故事的内容,揣摩故事表达的意思和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在讲之前思考读法。我们常说“听故事”是孩子早期语文的启蒙教育,如何才能算得上是启蒙教育,我想更重要的是“情感触发”的启蒙,只有能被文字打动,才能写出打动人的文字。

  好好去看看“书声”这一篇章吧!文末提到:“读法可研究的方面很多,我今天所说的不过大纲中的大纲罢了”,其实,在这篇小文里所提到的重读、高低、强弱、缓急已经包含了不少的学问。有心学习的人,不能只看理论的东西和作者的举例,更应该抽出空来,自己拿出文章来实际操作诵读一番。记得以前在家里,曾和女儿、先生一起搞过诵读会,可能还应该把这个活动坚持起来,文章不宜长,交流读书的心得,看来不全在对文字的理解,还在于读法的表达。

《文心》第一章的读后感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习作,较多地注重作文的形式、偏重于作法探究.因此,学生的习作往往华而不实.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夏丏尊、叶圣陶先生作有《文心》一书,笔者读后受益颇多,提炼其中有关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那就是:“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文心》立足这样一个对作文与生活关系的认识高度,在作文教学拟题命题、触发情感、文体组织诸多方面,从理论认识和方法指导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命题要“引起学生的意趣”.
  一般地说,作文应当先有生活内容,而后才能选择题目.而学生练习作文时,大多是照着题目命笔的.这中间,教师的命题便显得至关重要了.《文心》对两种命题方式提出尖锐批评.其一是“大而无当”,教师不去认真研究所在班级学生的年龄、学历、阅历等特点,“刚看了几页历史,就教他作《秦始皇论》《汉高祖论》;还没有明白一乡一村的社会组织,却教他作《救国的方针》、《富强的根源》.”其二是无病呻吟,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随意命题,信手拈来.两种方法,一个实质,都不管练习者想做不想做,能做不能做,不管训练效果如何.这两种主观主义的作文命题方式实际上至今仍以各种形式流行于语文教学之中.《文心》认为,命题作文写的也多应是学生的生活,命题不过只是“引起学生的意趣”罢了.教师,必须“先揣度学生对于什么是有话说的,说得来的”,然后才能决定“把什么作为题目给你作”.唯有这类切近学生实际的作文命题,才能保证学生从各自的生活体验出发,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逐渐进入角色.
  二、“最重要的是触发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某一件事进而感悟到其它的事,从而洋洋洒洒,联缀成文.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那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如何培养他们的触发功夫呢?《文心》提出以下办法:其一,“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读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里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这里“没有字的书”,就是“大千世界”,就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情趣盎然的课余生活,情真意切的家庭生活和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这些“没有字的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给学生以大量信息,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自觉地养成对目前所经历着的事物及时而准确地抒述情怀,评论优劣,论证得失的习惯.其二,在读书中触发写作动机.例如: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获得一种印证”,等等,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平时必须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并随时注意点拨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在如此不断的触发之中,学生的生活是会酿制成作文的甜蜜的.
  三、从生活出发“回问自己”.
  所谓回问,就是要求学生,依据作文命题规定的内容及体裁形式,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自己发问:①发问写作目的:“为着要说些什么才写这篇文章?”即要表现生活的哪一点、哪一面.②发问题旨所在:“这个中心意旨在我们的意念中间是怎样来的呢?”即要表现的主题与生活的关系如何.③发问选材依据:“这项材料能增加中心意思的力量吗?即对生活的认识程度如何.④发问组材的逻辑根据,如作议论文,就问:“你所主张的是什么?例证是什么?反衬的例证是什么?旁及的证据是什么?把什么放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么放在后面最具有效果?”所有以上的发问,就是指导同学不断反馈生活,加深对生活认识,从而独立地各具风格地解决文章组织的过程.
  作文是一个大题目,《文心》一书在这个问题上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总括地看,《文心》提出的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要求师生深切理解“作文是生活”的深刻含义,从而努力让学生敏于观察、易于感受、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写出有血有肉、文情并茂的文章来.
  杨道昂,就职于江苏省邳州市高校招生办公室.
本文标题: 文心初中读后感600字(《文心》读后感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51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鲁迅读后感400字(鲁迅读后感)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读后感30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感悟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