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事件簿读后感600字不可思议的事件簿读后感600字最近我读完了一本书名字叫不可思议事件簿,里面的内容非常有趣,书中生动的语言把每一个人...
不可思议的事件簿读后感600字
不可思议的事件簿读后感600字最近我读完了一本书名字叫不可思议事件簿,里面的内容非常有趣,书中生动的语言把每一个人物的一举一动刻在了我的脑子里。
这本书详细记述了墨多多等人在一座可怕而古怪的古堡里探险遇见了重重困难并想办法解决的故事。探险小队共有五人和一只绅士犬,探险小队中每个人的个性分明互补,他们用诚实勇敢,积极乐观的态度,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探险故事。而我最喜欢的就是查理,虽然它是一只绅士犬,但是凭借他天生的灵敏的嗅觉,聪明的头脑,也成为了小队里必不可少的灵魂“人物”。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小队里唯一的女孩——尧婷婷,虽然她是一个女孩,但她遇见困难时,没有因为是女生就害怕退缩,有时表现的比男生还勇敢。因为她热爱读书,所以在探险的过程中,她为大家答疑解惑普及了很多知识。她是小队中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
然而,在度过这本书后,我感到了自身与主人翁们的差别,在我八九岁时,我在游乐园一直在玩跳跳床,碰碰车,旋转木马,每当姐姐或哥哥提起海盗船之类的大型设施,我因为害怕摇头,坚决不去。现在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很多的困难是来源于内心恐惧而不是事情的本身,我们应该勇于尝试,不要在困难面前轻易退缩。就算是害怕的事情,也应该大胆尝试,而不是在没做之前就被自己吓倒。尧婷婷,一个女孩在没有安全保护下,遇到危险,从不退缩,而是昂首挺胸。更何况我是个男孩,更应该勇敢。
从今以后,我遇到困难要向尧婷婷学习,不做一个胆小鬼,而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这本书详细记述了墨多多等人在一座可怕而古怪的古堡里探险遇见了重重困难并想办法解决的故事。探险小队共有五人和一只绅士犬,探险小队中每个人的个性分明互补,他们用诚实勇敢,积极乐观的态度,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思维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探险故事。而我最喜欢的就是查理,虽然它是一只绅士犬,但是凭借他天生的灵敏的嗅觉,聪明的头脑,也成为了小队里必不可少的灵魂“人物”。
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小队里唯一的女孩——尧婷婷,虽然她是一个女孩,但她遇见困难时,没有因为是女生就害怕退缩,有时表现的比男生还勇敢。因为她热爱读书,所以在探险的过程中,她为大家答疑解惑普及了很多知识。她是小队中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
然而,在度过这本书后,我感到了自身与主人翁们的差别,在我八九岁时,我在游乐园一直在玩跳跳床,碰碰车,旋转木马,每当姐姐或哥哥提起海盗船之类的大型设施,我因为害怕摇头,坚决不去。现在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很多的困难是来源于内心恐惧而不是事情的本身,我们应该勇于尝试,不要在困难面前轻易退缩。就算是害怕的事情,也应该大胆尝试,而不是在没做之前就被自己吓倒。尧婷婷,一个女孩在没有安全保护下,遇到危险,从不退缩,而是昂首挺胸。更何况我是个男孩,更应该勇敢。
从今以后,我遇到困难要向尧婷婷学习,不做一个胆小鬼,而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不可思异的观后感
近年来,大银幕上已是喜剧片的天下,但凡上映的作品,几乎都有着喜剧的元素。从《疯狂的石头》再到《人在囧途》系列,无一不体现着喜剧的魅力之处。然而,这些喜剧片看多了难免会产生同一种感觉,毕竟能拍好喜剧片的内地导演少之又少。就目前大银幕上的作品而言,除非有别出新意的喜剧故事,还是能吸引来观众观看,否则没有新意的喜剧电影再出现,内容上还是会给人有些苍白无力之感,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导演开始寻求在喜剧上的创新。
作为3D科幻喜剧电影《不可思异》,其便是在喜剧的制作上加上科幻元素再配以3D视觉效果的特效展现,以此来打造出华语科幻喜剧的新境界,也将打响本年度贺岁档不可思议的第一炮。
《不可思异》是由著名导演孙周执导,集结王宝强、小沈阳、大鹏三位喜剧大大咖联合主演的一部3D科幻喜剧片。故事主要围绕三位喜剧大咖展开,通过王宝强饰演的唐力果为主线,以此来展现出的一部“笑中带泪”的故事。
在这部故事中,主演和人物上的安排恰到好处,三位主演各司其职,分别发挥出各自在喜剧领域最擅长的技能。虽说同样是玩喜剧出身,但是各有特色,尤其是王宝强和小沈阳最为突出,二人本身就代表不同门派,此次因剧本需要碰撞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多种胃口,还展现出了二人有情有爱的一面。不过,正是在导演的精心布局下,以及大鹏的各种乱入中,才使得原本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走的越来越近,以至于画面充满着基情满满的味道。
在特效方面,不看不知道,一看准惊呆小伙伴的节奏。不必多说,有奥斯卡特效团队做保障,小到么么哒,大到怪兽等等,3D效果绝对是国内一流顶尖水准,真正的奇观再现,而“么么哒”这种国产CG生物的全新角色创造也是具有颠覆性的,更是具有吸引力的,就它在故事中的创造力和扮演的角色而言,也势必会成为新一代人见人爱的“银幕新宠”。
从整个故事来看,对于一位孩子早年夭折的父亲来说,正是在3D特效的特异功能展现下,生活才充满着乐趣,一切显得内心也不是多么空旷,为早年失去孩子而受伤的内心弥补了很多温情。不管是出车祸疤痕消失,还是家中大变豪车,以及各种欢乐和忧愁,都离不开“么么哒”的特种技能,使之影片呈现出更加人性化,且又充满着感人的一面,完全可以说是一部温暖人心的科幻喜剧之作。
当然,正是导演在故事的编排和情感上的融入以及对科幻喜剧的打造上,都有着相当专业的水准,才很好地把科幻和喜剧元素融为一体,使之成功商业化,实在了得。
要说这种纯商业的科幻喜剧片,导演还真是没少下苦工,能在左手情感,右手商业中游走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科幻喜剧领域的空白,还能打造出一部华语科幻喜剧的新境界,无不体现着他这四年间每一个故事和每一帧画面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敬业程度可想而知。至于首次试剑科幻题材,可谓转型成功,也让他真正实现了大满贯。
作为3D科幻喜剧电影《不可思异》,其便是在喜剧的制作上加上科幻元素再配以3D视觉效果的特效展现,以此来打造出华语科幻喜剧的新境界,也将打响本年度贺岁档不可思议的第一炮。
《不可思异》是由著名导演孙周执导,集结王宝强、小沈阳、大鹏三位喜剧大大咖联合主演的一部3D科幻喜剧片。故事主要围绕三位喜剧大咖展开,通过王宝强饰演的唐力果为主线,以此来展现出的一部“笑中带泪”的故事。
在这部故事中,主演和人物上的安排恰到好处,三位主演各司其职,分别发挥出各自在喜剧领域最擅长的技能。虽说同样是玩喜剧出身,但是各有特色,尤其是王宝强和小沈阳最为突出,二人本身就代表不同门派,此次因剧本需要碰撞在一起,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多种胃口,还展现出了二人有情有爱的一面。不过,正是在导演的精心布局下,以及大鹏的各种乱入中,才使得原本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走的越来越近,以至于画面充满着基情满满的味道。
在特效方面,不看不知道,一看准惊呆小伙伴的节奏。不必多说,有奥斯卡特效团队做保障,小到么么哒,大到怪兽等等,3D效果绝对是国内一流顶尖水准,真正的奇观再现,而“么么哒”这种国产CG生物的全新角色创造也是具有颠覆性的,更是具有吸引力的,就它在故事中的创造力和扮演的角色而言,也势必会成为新一代人见人爱的“银幕新宠”。
从整个故事来看,对于一位孩子早年夭折的父亲来说,正是在3D特效的特异功能展现下,生活才充满着乐趣,一切显得内心也不是多么空旷,为早年失去孩子而受伤的内心弥补了很多温情。不管是出车祸疤痕消失,还是家中大变豪车,以及各种欢乐和忧愁,都离不开“么么哒”的特种技能,使之影片呈现出更加人性化,且又充满着感人的一面,完全可以说是一部温暖人心的科幻喜剧之作。
当然,正是导演在故事的编排和情感上的融入以及对科幻喜剧的打造上,都有着相当专业的水准,才很好地把科幻和喜剧元素融为一体,使之成功商业化,实在了得。
要说这种纯商业的科幻喜剧片,导演还真是没少下苦工,能在左手情感,右手商业中游走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科幻喜剧领域的空白,还能打造出一部华语科幻喜剧的新境界,无不体现着他这四年间每一个故事和每一帧画面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敬业程度可想而知。至于首次试剑科幻题材,可谓转型成功,也让他真正实现了大满贯。
不仅仅是左手的读后感500-600字
在游戏中学习科学,在实验中收获乐趣。没错,游戏中的科学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在一次次的试验后,我们就会收获乐趣。%D%A《游戏中的科学》这本书带给了我们四百多个游戏中的发现、实验、和原理,启发我们动脑动手揭开一系列的奥秘,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D%A书中通过有关天文、化学、生物、物理等多个生活游戏现象来解释、分析。其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我还亲自做了实验,你别说,还真有意思。其中一个就是不怕风暴的硬币。%D%A我把三枚大头针插在木板上,然后放上一个硬币,用嘴对着硬币吹,可是吹了几次都没有吹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书上告诉我:由于气流无法触到硬币表面和光滑的边缘,它只能从硬币下方通过,因而减弱了气压,而上面正常大气压却更结实地把硬币压在大头针上。如果把下颚放在台儿上,伸出下嘴唇向前吹去,硬币就能吹掉了。于是我按照书上的方法向硬币吹去,果然吹掉了。看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我们了解了其中的原理,就会迎刃而解。%D%A看着书上一个个有趣的科学现象,不由得想起我在生活中的科学发现。有一次,我把冰块放进水里,想给水降降温,漂浮着的冰块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觉得冰块化掉后水面应该上升。不过冰块化掉后水面不但没上升还下降了一点。我很纳闷:冰块融化后,为什么水面会下降呢?我再次把冰块放进水里,“扑通”水面在冰块掉进去上升了,这成为了我解决问题的关键。我随后明白了,水杯底面积乘与上升高度,就等于冰块的体积。冰块在融化后水面从高降低是因为冰与水重量相同,冰的体积大,所以冰融成水,体积有一定变化。之前,我理解为冰放进水里水面不变,导致理解错误,其实,冰放进水里,水面已上升,而不是不变的。%D%A这就是生活中冰与水的问题,我为我成功破解感到高兴。是啊,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对于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只要见微知著,勇于探索,就会发现真理。这正如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寻求一篇读后感
一篇读后感字数在600~800之间最好是 世界名著 的读后感符合七年级学生范围好心人帮忙!谢谢了!~~~~~~~[编辑本段]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编辑本段]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编辑本段]写景和写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编辑本段]读后感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确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晚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鲁滨逊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纪人”。他热衷于航海,并不因为什么浪漫的追求,而是完全为了经济利益。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一一收好,最后又一钱不落带回英国。
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后来他在荒 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给他起名“星期五”,便顺理成章地把他收为奴仆。从这些看来一个人也要存在一些利益观念也要具备一些经济头脑,会分辨哪些对自己有利哪些对自己有害不能满足于现状有事要做一些长远的打算才能更保险一些。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詹天佑》读后感
《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四、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编辑本段]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三: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编辑本段]写景和写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编辑本段]读后感范文
《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回想起来这已是我第二次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了,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了。
再一次读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我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中不能遇到困难就唉声叹气,应该勇于面对困难遇事还要乐观一些,都不要把任何事都看的那么绝对,要多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像鲁滨逊一样虽然身陷荒岛确不坐叹命运不济,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缝制衣服,把荒岛改造成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家园。就像在发现有野人的时候刚开始手忙脚乱,可是最后他沉着冷静以他的勇气与智慧和“星期五”并肩作战,一起打退了野人,这也体现出一个人遇到困难只要沉着冷静的去应对就一定会有办法解决的,对人就像一颗种子他会想尽办法冲破泥土去感受太阳的温暖,当他经历晚千辛万苦回头望去,他已是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了,在我们的旅途中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时刻想着只要我努力明天会更好,这样才不会因满足于现状而自失。
鲁滨逊又是个彻头彻尾的“经纪人”。他热衷于航海,并不因为什么浪漫的追求,而是完全为了经济利益。他在海岛上曾发过几句金钱无用的感慨,但说过以后立刻就把见到的钱币一一收好,最后又一钱不落带回英国。
在他看来,非经济的社会关系和活动是次要的,他被海盗俘获时曾鼓动同为海盗奴隶的小男孩佐立一起逃跑,并许诺要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然而一旦出逃成功又有人出了个好价钱,他只稍经犹豫、略讲价钱就把那孩子卖了。后来他在荒 岛上解救了一名土著,给他起名“星期五”,便顺理成章地把他收为奴仆。从这些看来一个人也要存在一些利益观念也要具备一些经济头脑,会分辨哪些对自己有利哪些对自己有害不能满足于现状有事要做一些长远的打算才能更保险一些。
全书最精彩、最令人难忘的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经历,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及生动逼真的细节把虚构的情景写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使故事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另外,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文字通俗易懂,这也体现出了笛福小说的一大特点,整部作品似乎在向读者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也正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毫不灰心,还要顽强的学习,努力工作,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摸索着,坚持写作,每写一个字,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读着,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这是那最伟大,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病魔缠着他,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球台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就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我的智力不差,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我长大后,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一份力量,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学习的榜样,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可真好啊!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从这本书中吸取更多更大的精神力量.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名人传》读后感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翻开《名人传》,在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那么,《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我想,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詹天佑》读后感
《詹天佑》一文描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在英俄等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常勉励工作人员:“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在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开凿隧道时,山顶的泉水往隧道里渗,詹天佑身先士卒,带头提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那些帝国主义国家估价的五分之一。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不可思议盛名在外活灵活现体会到了什么
“不可思议”这个词虽然在晚清时髦,但它其实并不是诸多“新名词”中的一个,而是个古词,一开始是披着袈裟混进汉语里来的,由后秦的西来高僧鸠摩罗什所发明,出现在他译的《维摩诘所说经 · 不思议品》里:“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在他译的《妙法莲华经》里也频频出现“不可思议”,很煽情。中国先秦时候的思想家喜欢用“日用常语”说话,到了魏晋以后抽象的思辨语言与表达手段才变得“天花乱坠”起来(想象一下古印度人“忽悠”起来时的语言和神态就明白了,其实古今并没有什么不同)。于是在后来的佛书里,这个也“不可思议”。那个也“不可思议”。(日语里的“不思议”一词,口气和中文“不可思议”一样,莫非也是同源?不知道在明治维新那会儿的欧风美雨之中,日本人是不是也把“不思议”当做口头禅?)
最近是在翻看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时开始注意到“不可思议”的。严复在此书下卷《论十 · 佛法》的案语里把这个词讲解了一番。严复说它本来是佛书里“最为精微之语”,但是后来由于“稗贩妄人,滥用率称,为日已久”,所以“渐失本意”,真真“斯可痛也”。他说要想搞明白“不可思议”的含义,就要把它和另外三个看起来很像的词——不可名言、不可言喻、不能思议——区分开。按照严复的区分:“不可名言”就是对奇奇怪怪的事儿说不清楚解释不明白;“不可言喻”就是心有感而很难用言语表达;“不能思议”是说从经验出发,不做归纳和演绎思考。而这三种情况对他来说都够不上“不可思议”的真谛。
“不可思议”到底是怎样的境界? 严复说:“谈理见极时,乃必至不可思议之一境,既不可谓谬,而理又难知。”举例说,“佛所称涅,即其不可思议之一”。我觉得根据严复的意思,“不可思议”的境界代表着超越了经验和表象的真理范畴——不可思之也不可议之——无法通过日常经验来肤浅地想象或求证——所以在“日用常语中,与所谓谬妄违反者,殆无别也”。
除了联想到佛教、印度人、严复、东洋人以外,我还觉得“不可思议”一词在晚清小说领域里听着特别耳熟。再一想,想到了梁启超一九〇二年的那篇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果然,翻开头一段:“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所鼓吹的“新小说”有“新一国之民”这样大的功效,迥别于历来人们读传统小说的感受,更没法子来解释论证,真是牛得很。所以这“不可思议”一词,在梁启超的行文中很煽情很关键。
最近读了几篇晚清的科幻小说(当时在小说杂志上叫做“理想小说”或“科学小说”),发现简直是小学生水平的科学“大跃进”。我所见到运用“不可思议”最狠的,还是徐念慈(一八七五——一九〇八)。在一万三千字的《新法螺先生谭》(这篇小说是由“昭文东海觉我戏撰”。“东海觉我”就是徐念慈的别号。小说前面有一段文字交代其写作因由,说是受到包天笑(天笑生)翻译的《法螺先生谭》、《法螺先生续谭》的启发而尝试创作了这篇《新法螺先生谭》。三篇小说合刊为一书,叫做《新法螺》,由上海小说林社一九〇五年出版。包天笑的那两篇,是转译日本岩谷小波的日文本,说的是德国十八世纪男爵 M ü nchhausen 著名的吹牛故事,在欧洲曾经以各种文字流传。我小的时候看过现代汉语译本,叫做《吹牛大王历险记》。《新法螺》这本书在上海图书馆里有收藏。我二〇〇六年在哈佛大学东亚系楼里的哈佛 - 燕京学社图书馆也看到过。这三篇“法螺”也被收入于润琦主编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出版〕)里,他“不可思议”了八次。“法螺”的意思是做佛事用的乐器,在方言里有“荒诞不经”的意思,正好可以来形容这篇小说的风格。在小说里“新法螺先生”讲述了他自己漫游地心、太空,并发明“脑电”的经过:新法螺先生有一天跑上了众山之巅——这里竟然是诸星球吸力冲击之交点——搞得他“颠倒舞弄”,躯壳与灵魂震荡分家,从此具有灵、肉分离的能力。然后,他将自己的灵魂之身炼成一种“不可思议之发光原动力”,本欲借此光以导中国之奋起,无奈中国人过于萎靡不振,与欧美人相差太远。绝望之余,新法螺先生失手将灵魂抛掷于地,不料在灵魂里面“实存一种不可思议之弹性”,竟一直向上弹出“空气界”外,因而展开灵、肉二分的冒险。他的躯体部分,跳进火山口,下坠到地底之中国,他见到了居住在地心的“黄种始祖”,并从“内、外观镜”里看到中国现状的败坏。新法螺先生的灵魂弹向宇宙太空后,见识了水星上的“造人术”和金星上的物种进化。后来因为靠近太阳,加上速度太快,他的灵魂失去了知觉,回返地球,落入地中海中,与肉身会合到了一起(就像神话里说的那样“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似乎世道也已经变了)。他在地中海碰上了强大的中国舰队,便和中国舰队一起归航。回来后,他在上海参加催眠术讲习会,大受启发,因而结合自己的灵肉分离经历而发明出“脑电”感应(这项伟大的科学突破,具体怎样,也实在不可能说得太清楚,用现在的话来说好像是互联网无线网络与生物工程、新能源的结合体,在人脑之间既可以传递思想和信息,又可以输送能源)。他开办学校讲授生电法、发电法、用号法、记忆法、分拆法、综合法六法(后四法很像电报员发报培训)。于是,学习者遍布全世界。由于“脑电”使用,曾经最时髦的电报电话至此全部过时,曾经最快捷的铁路轮船也旅客锐减。所以,脑电“新科技”造成了全地球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失业。不满分子开始怪罪新法螺先生,并群起攻之。新法螺先生为避难计,不得不暂避其锋,潜踪归里。
小说里众多的“不可思议”之处,不一一列举了。笔者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不是新法螺先生发明的“脑电”本身,而是新式小说这种演义未来、俗讲科学的方式。不知为什么,我想到了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但新法螺先生俨然比阿 Q 更开化,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阿 Q 的眼睛里,“假洋鬼子”可能也是一样的“不可思议”,虽然他不说“不可思议”,只说“妈妈的!”如果是阿 Q 来讲“脑电”的发明,他可能会说:“妈妈的!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啦!等我们以后有了脑电——比你们又阔多啦!”不管是像梁启超、徐念慈那样编造“以后”,还是像阿 Q 那样夸口“先前”,都间接说明了那个“目前”的无可救药——堂堂的天朝大国,居然让王胡、小 D 一样的日本国欺负,真够“妈妈的”。一百年后的今天,从这个角度回头看,晚清对“不可思议”的热衷还是可以“思”、可以“议”的。
最近是在翻看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时开始注意到“不可思议”的。严复在此书下卷《论十 · 佛法》的案语里把这个词讲解了一番。严复说它本来是佛书里“最为精微之语”,但是后来由于“稗贩妄人,滥用率称,为日已久”,所以“渐失本意”,真真“斯可痛也”。他说要想搞明白“不可思议”的含义,就要把它和另外三个看起来很像的词——不可名言、不可言喻、不能思议——区分开。按照严复的区分:“不可名言”就是对奇奇怪怪的事儿说不清楚解释不明白;“不可言喻”就是心有感而很难用言语表达;“不能思议”是说从经验出发,不做归纳和演绎思考。而这三种情况对他来说都够不上“不可思议”的真谛。
“不可思议”到底是怎样的境界? 严复说:“谈理见极时,乃必至不可思议之一境,既不可谓谬,而理又难知。”举例说,“佛所称涅,即其不可思议之一”。我觉得根据严复的意思,“不可思议”的境界代表着超越了经验和表象的真理范畴——不可思之也不可议之——无法通过日常经验来肤浅地想象或求证——所以在“日用常语中,与所谓谬妄违反者,殆无别也”。
除了联想到佛教、印度人、严复、东洋人以外,我还觉得“不可思议”一词在晚清小说领域里听着特别耳熟。再一想,想到了梁启超一九〇二年的那篇著名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果然,翻开头一段:“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梁启超所鼓吹的“新小说”有“新一国之民”这样大的功效,迥别于历来人们读传统小说的感受,更没法子来解释论证,真是牛得很。所以这“不可思议”一词,在梁启超的行文中很煽情很关键。
最近读了几篇晚清的科幻小说(当时在小说杂志上叫做“理想小说”或“科学小说”),发现简直是小学生水平的科学“大跃进”。我所见到运用“不可思议”最狠的,还是徐念慈(一八七五——一九〇八)。在一万三千字的《新法螺先生谭》(这篇小说是由“昭文东海觉我戏撰”。“东海觉我”就是徐念慈的别号。小说前面有一段文字交代其写作因由,说是受到包天笑(天笑生)翻译的《法螺先生谭》、《法螺先生续谭》的启发而尝试创作了这篇《新法螺先生谭》。三篇小说合刊为一书,叫做《新法螺》,由上海小说林社一九〇五年出版。包天笑的那两篇,是转译日本岩谷小波的日文本,说的是德国十八世纪男爵 M ü nchhausen 著名的吹牛故事,在欧洲曾经以各种文字流传。我小的时候看过现代汉语译本,叫做《吹牛大王历险记》。《新法螺》这本书在上海图书馆里有收藏。我二〇〇六年在哈佛大学东亚系楼里的哈佛 - 燕京学社图书馆也看到过。这三篇“法螺”也被收入于润琦主编的《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出版〕)里,他“不可思议”了八次。“法螺”的意思是做佛事用的乐器,在方言里有“荒诞不经”的意思,正好可以来形容这篇小说的风格。在小说里“新法螺先生”讲述了他自己漫游地心、太空,并发明“脑电”的经过:新法螺先生有一天跑上了众山之巅——这里竟然是诸星球吸力冲击之交点——搞得他“颠倒舞弄”,躯壳与灵魂震荡分家,从此具有灵、肉分离的能力。然后,他将自己的灵魂之身炼成一种“不可思议之发光原动力”,本欲借此光以导中国之奋起,无奈中国人过于萎靡不振,与欧美人相差太远。绝望之余,新法螺先生失手将灵魂抛掷于地,不料在灵魂里面“实存一种不可思议之弹性”,竟一直向上弹出“空气界”外,因而展开灵、肉二分的冒险。他的躯体部分,跳进火山口,下坠到地底之中国,他见到了居住在地心的“黄种始祖”,并从“内、外观镜”里看到中国现状的败坏。新法螺先生的灵魂弹向宇宙太空后,见识了水星上的“造人术”和金星上的物种进化。后来因为靠近太阳,加上速度太快,他的灵魂失去了知觉,回返地球,落入地中海中,与肉身会合到了一起(就像神话里说的那样“天上一日,地上一年”。似乎世道也已经变了)。他在地中海碰上了强大的中国舰队,便和中国舰队一起归航。回来后,他在上海参加催眠术讲习会,大受启发,因而结合自己的灵肉分离经历而发明出“脑电”感应(这项伟大的科学突破,具体怎样,也实在不可能说得太清楚,用现在的话来说好像是互联网无线网络与生物工程、新能源的结合体,在人脑之间既可以传递思想和信息,又可以输送能源)。他开办学校讲授生电法、发电法、用号法、记忆法、分拆法、综合法六法(后四法很像电报员发报培训)。于是,学习者遍布全世界。由于“脑电”使用,曾经最时髦的电报电话至此全部过时,曾经最快捷的铁路轮船也旅客锐减。所以,脑电“新科技”造成了全地球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失业。不满分子开始怪罪新法螺先生,并群起攻之。新法螺先生为避难计,不得不暂避其锋,潜踪归里。
小说里众多的“不可思议”之处,不一一列举了。笔者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不是新法螺先生发明的“脑电”本身,而是新式小说这种演义未来、俗讲科学的方式。不知为什么,我想到了阿 Q 的“精神胜利法”。但新法螺先生俨然比阿 Q 更开化,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阿 Q 的眼睛里,“假洋鬼子”可能也是一样的“不可思议”,虽然他不说“不可思议”,只说“妈妈的!”如果是阿 Q 来讲“脑电”的发明,他可能会说:“妈妈的!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啦!等我们以后有了脑电——比你们又阔多啦!”不管是像梁启超、徐念慈那样编造“以后”,还是像阿 Q 那样夸口“先前”,都间接说明了那个“目前”的无可救药——堂堂的天朝大国,居然让王胡、小 D 一样的日本国欺负,真够“妈妈的”。一百年后的今天,从这个角度回头看,晚清对“不可思议”的热衷还是可以“思”、可以“议”的。
本文标题: 不可思议的左手读后感(不仅仅是左手的读后感500-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02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