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教育史读后感(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 急急急)

发布时间: 2023-08-14 20:21: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活教育是怎样实施的读后感2500字?《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在一这个暑假,我在家是在闷得慌,无意中发现一本好著作,就在隔壁家的书店里,它就是...

美国高等教育史读后感(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 急急急)

活教育是怎样实施的读后感2500字?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
在一这个暑假,我在家是在闷得慌,无意中发现一本好著作,就在隔壁家的书店里,它就是这本名叫《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起初我只知道陈鹤琴是中国有名的教育家,所以才找出了有关他的这本书,谁知道它是那么得吸引着我的心,《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专家。他怀着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他一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并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深受启发。
一、“做”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陈老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强调儿童的“做”,所谓“做”也就是活动。在园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儿童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儿童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好动”是儿童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儿童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儿童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儿童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儿童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儿童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儿童“做”,儿童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儿童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儿童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幼儿园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儿童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儿童智力的。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2636337
二、活动性与主体性是紧密相连的。
儿童在陆地上学游泳,在教室里学煮饭,都是不能成功的,教师应当给儿童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儿童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儿童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要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是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原则之一。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儿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儿童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儿童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儿童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求知欲,必须要做到陈老提出的教学方法。
四、积极鼓励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儿童喜欢受称赞,容易受暗示,所以对儿童消极的制裁不仅不能收到实效,而且会伤害到儿童的心灵。所以积极的鼓励、暗示是软性的教育,虽然比较难做,但收效很大。消极的制裁、命令是硬性的教育,很容易做,但它不彻底的、暂时的。积极的鼓励可以增加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求知欲。积极鼓励对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教师并要注意不要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任意申斥、挖苦、单纯的禁止,甚至体罚。可见,“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的原则,对于儿童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儿童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8月公费留学美国,先入霍普金斯大学,研习政治、市政、经济、地质、生物等,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受教于克伯屈、孟禄、桑戴克等,获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等课程。1920年,喜得长子一鸣,于是,便以一鸣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808天的观察和实验,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在该书中,陈鹤琴利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父母怎样教育小孩子,做了科学的说明与指导,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1923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教育中国化进行长期深入地实验。通过实验,他总结出幼稚园的课程、读法、故事、图画、设备等方面的经验,对如何办好幼稚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并写出了《我的主张》一文,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儿童心理的十五条教育原理,对建立中国化的幼稚园教育起着指导作用。1928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创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兼任第二院院长。又与陶行知等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场地。1940年,他筹创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开始了中国幼稚教育制度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陈鹤琴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独树一帜的教育派别。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历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币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府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陈鹤琴于1982年逝世后,他的文章著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整理为《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共300余万字。并于1983年至1985年先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是他的代表作,收辑在该文集的下卷中,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
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
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读后感《《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块。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种算术教具。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教学故事化有两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的第一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做人”是教育最起码的任务,要研究人是什么?人的活动是什么?人与人的关系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十七条原则中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了。如比较教学法一条,陈鹤琴也对做人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比较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做一个立身社会的人打下初步基础。又如在“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酌效率”一条原则中,陈鹤琴指出,“在团体比赛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牺牲、互助,都是在团体中养成的”。这说明人不是一般动物,他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再如“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就指明了人的活动是要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发现,去探讨,去追求知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要求学生从研究时事中得到宝贵的教训,从探讨抗日与欧战有关的史地中得到宝贵的活知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就是中国人,而不是崇洋媚外的人。此外,十七条教学原则或者是以培养儿童道德,或者是以传递现代科学知识为目的的,如此造就出来的人便是具有民主思想、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了。这种人显然不是古代的中国人,而是现代的中国人了。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二大目标。它继承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并发展到求进步。这在十七条教学原则中也有体现。比如为首一条就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就是让儿童自己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一旦获取了新的知识,人就进步了。照陈鹤琴看来,“做”有纽带作用,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他的这种理论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提出“做中学”的命题就在杜威的“做中学”完全重合了。对于杜威的“做中学”虽然不能全盘否定,但这样的命题只强调了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忽略了人类的间接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去甚远。不过陈鹤琴在强调“做中学”的同时,首先强调“做中教”,即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又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从而纠正了杜威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三大目标。陈鹤琴把它直接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第六条。其他各条原则,如“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等都含有同样的意思。不难看出,陈鹤琴非常重视向大自然、大社会的探求,而反对旧教育的死肯书本。不过,陈鹤琴并不反对学习书本知识,而只是反对教师的教学死死地把眼光钉在书本上。他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标本。“这个小菜场,是你的标本,是你的仪器,是你的宝库,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活教材,这就是活教育。而不是抛开书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从头探索。他在谈到教授历史、地理这两门课程时指出,我们要从研究抗战、研究二次世界大战去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也就是从“现在”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历史、地理上去。在这里陈鹤琴强调直接经验,但并没有否认间接知识,是较为合情合理的。
另外,活教育十七条原则还反应了活教育体系中的四个步骤和五指活动的思想,这是陈鹤琴在论述过程中亲口说明了的。譬如在“教师教教师”一条原则中,陈鹤琴就说:“在行政组织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聘用专门人才,依据活教育所定五指活动,分组担任辅导,这种辅导工作,对于一般教师颇有帮助”。这说明了教师的巡回辅导是以五指活动为依据的。至于活教育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究),在十七条原则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比如原则十二,原则十七就明显地与之基本一致。这说明四个步骤和十七条原则中的某些原则是互相融会贯通的。
陈鹤琴的十七条活教育教学原则是在长期进行幼儿园实验和幼稚师范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不仅在二、三十年代有适用价值,就是在目前的八、九十年代,甚至在更远的将来也还有适用价值。
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与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第三章,普通教导法的原则二、原则一、原则十一大体相同。说明这三条既是幼儿园、幼师的教学原则,又是家庭婴幼儿教育的教育原则,具有普遍的教育教学作用。这
三条原则均建立在儿童心理的基础之上,具有科学性和永恒性。
原则一、原则二,是要小孩子自己动手和动脑,做教师和做父母的不要包办代替,以便使小孩子获得直接经验。关于这一点,在今天的家庭和幼儿教养机关里是仍然适用的。我们今天的幼儿园教师和家庭父母,如果不让小孩子动手动脑,事事越俎代庖,就不能培养应有的劳动习惯,只能培养出奇生虫,还有什么获取直接经验可言?
原则四是鼓励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探讨;原则六是要求幼儿园的教学要联系和取材于大自然和大社会;原则十一,亦是说在大自然、大社会的环境中,可以找到许多活教材、活教具。这三条原则都告诉我们,幼儿园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活动室、教室,更不能把幼稚生关在屋子里,而应该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游玩,去接触活的动物、植物、人群。关于这一点我国现在的幼儿园正是这样做的。也只有这样做,而且尽可能多的这样做,才能从小培养儿童活泼、愉快、健康的心身,养成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原则十,替代教学法等,都是很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东、西、南、北、中均可应用;过去、现在、将来,都很相宜。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显然不适用于幼儿园的教学,而是针对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需要提出来的。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只进行班级教学还很不够,因为班级教学形式上是一个班,但实际学习的时候仍是一个一个的学习,不能互相讨论、互相研究、互相补充。分组学习就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学习,增加刺激数目,增加思想路子,提高学习效率。这曾经是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陈鹤琴把它用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说明它是一种活的方法,凡是在较高层次的教学中都有适用价值。另外,还有“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等都是很有适用价值的方法,此处不必——赘述了。
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教育原则》,觉得里面闪光的思想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让我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改观,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层楼。我会秉着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完善自我,不断提高。
总之,活教育的每一条教学原则都具有现实意义,是陈鹤琴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个幼教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和应用。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5

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急急急

小弟先有礼了!!5000字的!!
美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到1775年,英属13个殖民地人口不过260万,但已仿效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创办了哈佛、耶鲁等9所学院,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相当发达。北部几个殖民地以麻省(Massachusetts)为代表,特别重视普及教育,当局曾于1647年发布法令,规定市镇中只要有50户居民就应设立一所小学,于是市镇学校在北部兴起。这种由地方当局办理、干预教育的做法,超过了其宗主国--英国的教会办学的方针,一举奠定国民素质的优势!
在这个世界,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我们热血沸腾地听着这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声音的时候,请不要忘了美国还有一个伟大之处,那就是《宪法》所标榜的以教育培养国家公民。为了普及教育,他们先是采用了英国的兰卡斯特导生制。1818年兰卡斯特本人还应邀到美国宣讲导生制。英国式的教育不能满足这个新国家对教育的要求。1843年,贺拉斯• 曼(Horace Mann,当时任麻省教育厅长)考察德国,才引进了当时普鲁士的教学制度,同时大力宣传卢梭、裴斯塔洛齐等欧洲教育家的思想,美国各地的小学遂开始采用西欧最先进的教学制度。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迈得更快,这期间新成立的大专院校就有二百余所! 它一面学习当时欧洲重视学术的样板——柏林大学,于1876年创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大学研究院,致力高深的学术研究;一面根据国会于1861年、1890年所通过的二个《摩雷尔法》,由国会拨地、拨款资助各州大办农(业)工(艺)学院,很快培养出大批适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当今举世闻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由此而来。工农学院初办时,由于众多贫苦学生求学其中,曾被讥为"牧牛娃学院",在高等教育的"平民化"方面大大领先于欧洲。事实证明,穷人的对财富的渴望远远高过富人子弟!这就为美国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和创新的高知识人才,当他们对财富的渴望的欲火被点起,那就是火山,那就是海啸,那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
南北战争以后,公立中学本来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两方面要求的4年制综合中学,由于此时学生逐年猛增,准备升学者日少而准备就业的日众,所以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公立中学逐渐以职业准备为主要职责,课程随之发生变化,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科目,这是美国中学的显著特点。不仅如此,1880年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工业中学,1888年明尼苏达州首创农业中学,此后各种职业中学不断大量涌现。欧洲人由于世俗观念而不喜欢职业中学,以"生来平等"为信念的美国人则没有这种历史包袱。职业中学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于1985年启动的一项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为此计划,美国动员了800多位科学家、企业家、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他们总结战后科学、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汲取美国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21世纪新的美国人。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读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百度百科词条上看到,对潘先生头衔的界定非常简约,除去履历介绍,只有"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紧随其名。读完《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潘先生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与饱满了,从小学老师到大学老师,从厦大教育系助教到副校长,从高等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再到教育学界公认的"一代宗师"……1在所有光鲜的角色中,唯独"老师"是先生最钟情的称呼。

  60多年前,面对中国无高等教育的窘境,他振臂发出了"大学生岂能像中学生、小学生一样教"的诘问,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立开疆拓土。到了耄耋之年的他,仍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

  记得曾有人说过,你要想了解一个人,就读他的传记;你要想了解一门学科,就请读它的历史。而这本《潘懋元教育口述史》,既是潘先生个人的成长史,也是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史。本书前面的三个章节叙述了潘先生的个人教育历程:早年生活、负笈求学、厦大岁月;后三个章节讲述了高等教育学的创立及其发展: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问题研究、拳拳之心。同时,潘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也与他个人的教育史及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史密不可分,历经抗战、文革、改革开放,筚路蓝缕高教研究结硕果,桃李芬芳传道授业育英才,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求学之路: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潘先生1920年生于广东汕头的一个普通的小商贩之家。时龄六岁,受哥哥潘载启蒙,诵读经典。方才八岁,插班进小学,入学半年觉学习趣味。生活拮据,闲来广泛阅读,苦中作乐。小学卒业,赋闲在家,执烦生计。翌年,校长请回,重返学堂。求知若渴,多读多写,爱好文学。十而有五,初中结业,初为人师,立志为师。插班入师范,适应课程,夜校兼课,投稿踊跃。师范卒业,为小学教师。然时局动荡,投身抗战。仍心念求学,两考厦大,终如愿以偿。主修教育,辅修经济,人文社科均有涉猎,兼课教书,不忘初心。大学毕业,随友至江西教书,后重返厦门。学无止境,砥砺前行,持之以恒,本立而道生。

  阅读名人自传时,总能发现一个鲜明的共性。他们在幼年时,便爱上了阅读。正如立人乡村图书馆发起人李英强所说的:"一个人学会了阅读,就挡不住他的成长。"潘先生在入学堂之前,他的哥哥潘载和便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开始接触到了一些经典读物,在饱含文人气质的哥哥的影响下,他也喜欢上了文学。幼时的他博览全书、勤于思考,使其不管身在何处,"好笔头"都显得他与众不同,得到他人的赏识。

  读潘先生的故事,我还欣喜于这样的"机缘巧合":在插班进小学的考核中,他因在家学过《幼学琼林》,入学之初便进入了三年级;小学肄业,因《我之志愿》的文笔给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减免学费得以重返学堂;插班进师范,由于在校表现良好,获得了难得的机会参与毕业考试;树德小学的校长来家中看望他的哥哥时,他得以机会登上讲台……所有看似的巧合与幸运,却都能从潘先生的身上找到答案,机会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然而,生活中某种机缘巧合,或者不经意间某种特殊的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决定。就在十五岁那年,他初登讲台讲课时并不如自己料想的那么成功,没有很好的掌控课堂,教学节奏也把握得不尽人意。然而正是这次失败的教学经历使得他立志教好书,当一名优秀的老师。"理想,是要有兴趣作支柱的,但兴趣所在,不一定就是理想所在;理想的形成,也不一定是从兴趣开始的。有意义的'理想,往往和困难相始终。"求学路上,潘先生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

  治学之道: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重返厦门,任厦大教育系助教兼附小校长,开启教育研究。而立之年,于厦大任教,屡次践己之教育理念。后入人大教育系进修,学习苏联教育模式与教学改革,付诸实践,行政、教学、研究三者统一。编《高等学校教育学讲义》,聚焦高等教育研究,深入浅出,由博返约。后借调中央教科所,实践调研教育状况。然遇文革,下放五·七干校,后分配云南,仍心系高等教育。终回厦大,开展教育大辩论。功不唐捐,花甲之年,迎来学术春天。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但教育研究领域却一直沿用普通教育理论来研究高教。这时的潘先生敏锐地意识到"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首次提出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也指出了高校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区别,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以及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论。此后,他又先后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筹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高等教育学》,还进行了一系列高等教育问题研究。

  "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里的"敢"字正道出了潘先生在学术上坚毅严谨、追求卓越的精神。了解到他在提倡民办教育时,当时在教育领域讨论"私有"是有踩"红线"的危险。然而,他并没有避开这个话题,为了说服反对者,他采取了迂回策略,对西方国家私立高校进行了深入研究,又认真领悟了国家政策和改革趋势。1987年,他发表文章提出,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发展是可行的。这个观点首先破解了发展民办高校的理论难题,为当时刚处于萌芽状态的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之后的实践,也验证了他的预言。

  授业之道:言传身教,止于至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困然后能自强也。从教八十余年,于教学中践行教育理念。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言传身教,实践调研。以文会友,切磋学问,砥砺思想,激励创新。

  教育的力量到底是什么?这正是潘先生皓首穷经苦苦寻觅的答案:"为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境界,就是发现‘人的价值’,发现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言传身教培育栋梁之才,止于至善攀登科学高峰。

  他告诫自己的学生,理论研究要避免"大、空、洋","大"就是题目大、口气大,认为别人的研究一无是处,只有自己的理论是"填补空白"的;"空"即空对空,研究的结论纯粹是由理论推导出来,空话连篇;"洋"就是喜欢搬洋人的话,以壮大自己的声势。这些都是学生做研究时易踩的"雷区",而真正有原创力的理论,必须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除了每周的学术沙龙,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潘先生还会带领学生参与各地学校的实践调研,让学生的研究更接地气。师生互敬,教学相长。
本文标题: 美国高等教育史读后感(大国崛起之美国读后感 急急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64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写一篇读后感300字五年级(读后感的作文300字)两千字读后感(读后感2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