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记读后感萧红(求一篇关于萧红的《鲁迅传》读后感 400字)

发布时间: 2023-08-12 05:04: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鲁迅传读后感2000字随便抄点!有点多很长时间以来,拍摄一部以鲁迅为题材的电影一直是几代电影人的夙愿。早在半个世纪以前,电影剧本《鲁迅传》问世,...

鲁迅传记读后感萧红(求一篇关于萧红的《鲁迅传》读后感 400字)

鲁迅传读后感2000字

随便抄点!有点多
很长时间以来,拍摄一部以鲁迅为题材的电影一直是几代电影人的夙愿。早在半个世纪以前,电影剧本《鲁迅传》问世,当时的老一代表演艺术家赵丹曾经为此倾注大量心血并且作了充分准备,关于影片的新闻消息也屡见报端,然而最终影片却下马了!风风雨雨,半个世纪过去了,由上海电影集团、张瑜影视文化公司和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于2005年共同出品的电影《鲁迅》终于正式登上了银幕。著名导演丁荫楠执导此片,著名演员濮存昕出演鲁迅,张瑜饰演许广平,张瑜同时也是影片《鲁迅》的制片人,她表示:在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的时候,把鲁迅的形象搬上银幕意义重大,可以说是完成了几代电影人的一个夙愿。
作为中国电影诞辰百年的献礼片,同时也作为一部重大名人传记题材主旋律电影,《鲁迅》一片无疑承载着太多的殷殷期待与厚望。为了将鲁迅的形象成功搬上银幕,电影《鲁迅》的创作方可谓殚精竭虑,光文学剧本前后就修改多次,影片筹备拍摄期更是长达3年之久,终于在2005年1月开机,至3月19日杀青,历时2个多月,耗资近1500万元人民币。该片导演丁荫楠说:“鲁迅身上所反映的东西非常复杂,涉及很多问题,包括他的内心世界,每个小细节都必须注意,所以整个创作过程的进度就特别慢。”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毛泽东曾经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对于鲁迅,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毫不陌生,全国从事鲁迅研究的人已逾百万。从鲁迅犀利、洗练的文章中,从各种资料中我们一次次地通过文本走近鲁迅:那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鲁迅!鲁迅一生批判中国几千年“吃人”的社会和传统文化,死时身上被盖着“中国魂”的旗帜,爱之深、责之切;对于阿Q,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对青年寄予厚望。鲁迅是犀利的,他是这样一个穿行在无物之阵的孤独战士,向着无物之阵投掷他的标枪。他彷徨、孤独,却仍然执意呐喊、前进!
鲁迅是如此地为人们所熟知,却又似乎不曾被谁真正了解。在很多人心目中,鲁迅是文豪更是一个战士。导演丁荫楠对影片的创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彩色的鲁迅。他说:“鲁迅灵魂深处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把鲁迅丰富的精神,变成可视、可感、可亲近的一个银幕形象。总之一句话,《鲁迅》的创作要有突破。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鲁迅,不仅是旗手和战士,同时也是亲人,是朋友。”影片《鲁迅》成功地用贴近生活的镜头语言直接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鲁迅的生活以及他的战斗,以诗化的风格、平实的视角,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在风雨中疾行却毫无畏惧的人生历程。
影片选取了鲁迅生命中的最后三年作为叙事背景。以精炼的笔触展示了鲁迅的激扬文字和激情岁月,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把贯穿鲁迅一生的信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形象地凸显在银幕上,也为我们展示了生活化的鲁迅。出现在银幕上的鲁迅既是凛然激昂、坚定不移的战士,也是温和儒雅、平易近人的长者,集冷峻、韧性、挚爱、深情于一身。
影片以富于文学性的描绘,主要通过鲁迅和瞿秋白、萧军、萧红,和广平、海婴以及的日常相处来刻画他的平和真诚。影片开头可谓匠心独运:鲁迅一袭长衫、眉头紧缩,一手夹持香烟,从摇荡的舟船到清冷的长街,无一不映照着鲁迅孤独前行的身影。在鲁迅的幻觉中,颓唐潦倒的孔乙己、可怜可恨的阿Q、癫狂痴语的狂人、命途多舛的祥林嫂,这些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人物纷纷前来质询他、注视他,又匆匆从他身边仓皇走开,最终被命运安排。画面时而真实、时而变形的处理反映出现实中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诗化的影像语言、唯美的画面质感带给观众非同一般的观影感受。
在影片中,鲁迅的生活由现实与超现实的幻梦两部分虚实结合而成,用三个死亡和七个梦境构成了叙事脉络。在这3年中,3个重要人物的死亡又构成了叙事的主要脉络:杨杏佛之死、瞿秋白之死与鲁迅之死。导演丁荫楠认为“在死亡背后则蕴含着更为普遍的、超越的、形而上层面的思考与生命体验:关于生与死的意义与转换,生之灿烂、永恒与死之灿烂、永恒。通过鲁迅主观梦境和幻想延续抒发他的情感情绪与哲学的意念。”其间又夹叙了鲁迅与瞿秋白交往、参加杨杏佛追悼会、与萧红和萧军会面等事件以及鲁迅与许广平、海婴的生活片段,这是影片“写实”的部分。情景设计均以真实为前提,又经过艺术加工处理,浑然一体。
影片中有几处神来写实之笔:
场景一:鲁迅和海婴泡在浴缸里洗澡,鲁迅畅快地大笑,像孩子一样,海婴咯咯地笑,许广平在一旁递上毛巾,一家人其乐融融。展示了我们所不熟悉的鲁迅的另一面:温情、放松。
场景二:杨杏佛遇害,鲁迅执意要去参加追悼会,许广平怕敌人加害鲁迅竭力劝阻。鲁迅毫不听劝,临走时交给许广平一样东西,便义无反顾出门而去,一派对敌人毫无畏惧的大丈夫气概。许广平摊开手,手中竟是家门钥匙!大雨中,鲁迅缓缓走入灵堂。痛失战友的心情与对敌人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在鲁迅送殓归家途中,愤然写就诗作《悼杨铨》(杨杏佛,原名铨,字杏佛):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这种细节处理把鲁迅置生死于度外的铮铮铁骨、才情纵横毕现于观众眼前,颇具力度却又毫不张扬。自然、耐人寻味。
场景三:鲁迅与许广平一直相濡以沫,许广平因鲁迅肺部病情加重而要求鲁迅戒烟,鲁迅坚持不肯,许广平十分生气,躺进被窝不理鲁迅,独自悲伤。鲁迅起身走到书柜前,从里面拿出一本书《雁门集》,翻开书,从里面抽出一枚压干的枫叶,枫叶因曾受到虫害而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虫眼在叶面上,鲁迅看着枫叶,目光充满温情,他把自己比作这病叶,他用沉缓的语调、富于情感地念诗给广平听,最后鲁迅说:“因为有你在,我不会那样简单地就随风飘散的……”情真、情深、情挚,令人感动。
“写意“的部分主要是指全片中的7个幻梦。导演丁荫楠在影片阐述中谈到梦境的影象构思断想时这样说到:“鲁迅经常做梦——真实的,虚构的;美丽的,可怖的。鲁迅喜欢谈梦,写梦——在他的著作中,梦与幻觉的出现不下几十次。鲁迅向往于‘人间的疆界也不能限制他的梦幻。’是因为现实的强烈压抑。只有在梦中,才真正挣脱了人世的物质的、精神的‘狭的笼’鲁迅在梦的追求中看见了‘幼稚的然而纯洁的赤子之心’,进而表示不愿出离了这童心的美的梦,而且还要招呼人们进向这梦中,看定了真实的虹。在梦的世界里,鲁迅赋予色彩以特殊的意义,鲁迅在作品中用得最多的色彩是白色、红色、黑色,其次是黄色、青色,绿色。这也规定了影片的色彩美学原则。
影片通过7个幻梦把鲁迅的内心世界外化成可见的影像,让观众与鲁迅一起感受他的苦与痛、喜与悲、惊与怒。于是,孔乙己、阿Q、狂人、祥林嫂以及社戏中咿咿呀呀的女吊,这些鲁迅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出现在了鲁迅的梦与幻觉中。同样也是在梦中,风华正茂的许广平欢快地向他奔来;在梦中,已经死去的秋白又神采飞扬地向他走来,音容笑貌宛如生前。梦是压抑的、幸福的、绝望的,在现实与梦境的交织中,鲁迅的喜悦、欢快与苦痛、哀愁、愤懑纠缠在一起。
影片中有几处诗意盎然的写意画面
场景一:、由于形势恶化,瞿秋白夫妇必须撤离鲁迅家,转移到苏区。临别前夜,鲁迅与秋白同居一室神聊,瞿秋白想起了鲁迅的诗《雪》并吟诵起来,瞿秋白的激情迅速感染了鲁迅,鲁迅跟着吟诵: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两人心生默契,遂朗声大笑。镜头缓缓拉起,超出天花板的高度,直至高空,镜头前幻化成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地落在鲁迅书房内,大雪纷飞,炉火正燃,冷与暖充斥着画面。浪漫的诗般的镜头语言,把两位朋友的激情与诗兴、默契与情谊描写得不拘一格、灵动飘逸!
场景二:鲁迅仅凭一己之力顶起厚重的闸门、让困在铁屋里的人逃离牢笼,光倾泻进来,鲁迅用自己的肩膀扛起闸门,形象高大巍峨,却只有自己一个人承担重担,象极了鲁迅自己一生的写照: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国的大众战斗。“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即使是失败了,即使是被黑暗势力威胁,即使是被背叛了,他仍然信奉“赶快做”的人生哲学,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还在坚持战斗,还在关心着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启蒙。鲁迅曾在名为《自题小像》(1903年作)中慨然写道: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影片生动再现了鲁迅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人物刻画。展示了丰富的、厚重的、细腻的鲁迅。他对青年寄托了厚望与深切的爱。在与萧军、萧红的戏中,不只是谈文学,还谈穿衣搭配、谈婚姻、谈夫妻相处,就像贴心的朋友,就象对待自己的儿女,耐心地谆谆教诲。鲁迅的某个学生奉国民党当局之命来劝逼鲁迅出国,鲁迅冷眼相对,话语平静而镇定。他随手拿起书稿阅读,意在送客,神情冷漠而鄙视,语调平静却蕴涵了巨大的力量。
影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现实与超现实的交织、转换设计,影像语言极为流畅,画面质感精良,但整体情节内容略显得平了一些,三段式表述,全剧情节设置过于均衡,起伏平缓,没有形成特别让人震撼的高潮部分。鲁迅在北师大的演讲应当放在全剧中部,在首场显得有些突兀。结尾如果能在鲁迅之死形成全剧的最高潮,影片应该会给人以强烈的冲击,音乐也没有达到烘托的效果。几个演员基本完成了塑造人物要求,濮存昕化妆后的形象伤可,但声音造型能力太弱,一开口,就觉得是演员本人而不太象鲁迅。
影片《鲁迅》送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和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查时,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作为主人公家属代表参加了审查。周海婴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首先影片是包括编导、演员在内的众人智慧的结晶。编导历时三年多对剧本进行打磨,文学剧本就先后易稿二十余次。他本人看过的剧本就在床头堆成了小山。大家的创作态度之严谨可见一斑。特别令他欣慰的是在摄制单位共同努力下,精心制作的《鲁迅》很好地体现了剧本的丰富底蕴和深邃意境。他指出,影片以诗化的,梦幻的手法表现出鲁迅这样一位文学家、思想家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天地,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
值此中国电影诞辰百年之际,影片《鲁迅》献上了一份虽不完美但却十分厚重的答卷,我以为,影片《鲁迅》具有重大、深刻的现实意义与高度的审美价值,影片总体来看是非常成功的!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鲁迅已经被太多的人淡忘了。影片《鲁迅》重新唤起人们对鲁迅的记忆,重新唤起了人们对鲁迅精神的认识,这正象是鲁迅一篇文章的名字《为了忘却的纪念》,有些是永远不能被忘却的。鲁迅的精神、鲁迅的风骨应该永永远远地为我们所记住。
鲁迅,永远不应该是一个被忘记的名字。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1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他并不完全,只是真正的鲁迅的一部分,萧红写的这篇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神一般的人物,中国文坛的传奇:鲁迅。

  朋友们时常谈到寂寞,在像这样的冬夜里我也是深感寂寞的一人。我们常常觉得缺少什么似的,常感到一种未曾填满的空虚。我们也许是在心胸里描写着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或新鲜的戏剧罢,眼前向我们躺着的呢,只是一条冰冻的道路;虽然路旁未必没有几株裸树,几个叫花子,几堆垃圾或混着黄灰的残雪,然而够荒凉的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灵泛起涟漪。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他用“借一斑而略知全豹”的手法,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提炼情节,揭示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鲁迅的小说提供了外为中用,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发展我国新文学的经验,还提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兼有浪漫主义的手法,吸收其他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营养,使艺术方法多样化的经验。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对于作者的这篇文章,我想多少会有一点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萧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的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如果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不管真实的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勇士,但他一定是看透了中国这个社会。鲁迅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是我么这个社会最最欠缺的。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2

  当我打开这本书,翻阅这篇文章时,就有一股文学的香气袭上心头。细看,是鲁迅先生的事迹。

  这位伟大的革命家,一生中全部精神都投入在文学,他无时不刻都在捍卫国家。他没有真枪实弹,但是,笔是他最好的武器。

  花开花败,人物是非,他总是拼命工作。

  正如文中所述: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写文章,街上的车嘟嘟叫起来了,鲁迅先生仍旧坐着……

  他让我感受到那种博大的精神,孜孜不倦,全神贯注,那种投入的精神是不灭的,像盏灯,照亮了人的私心,人的懒惰,人所拥有信念上的不坚定,这所有,一切的一切……

  鲁迅先生的无私让开拓了创新的路。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

  而我明白,死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虚度光阴,花,可以几个轮回的生、死、盛、萎。而人呢?只有这70、80年光阴罢了。而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人民服务中!”

  我为这位伟在惋惜,他毕生都在工作,可曾有几次真正休息,他失去的太多了……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

  鲁迅先生病逝……

  读到这,我思绪混乱,鼻子酸了,为鲁迅先生的逝世感到哀伤,他的事迹让我懂了许多,许多。从一个孩童长大……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3

  当我细细读过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不禁惊讶道,鲁迅先生,这是你吗?原来你的笑声就是明朗的,原来你对美学这么有研究,原来你也懂幽默……

  一直以来,我对你的印象就是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孔乙己》,《药》等作品时所描述的你:鲁迅,原名周树人……那是为唤醒大众的反抗意识而弃医从文的你,留下许多深奥难懂又“枯燥无趣”的文字的你,一个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你……或许因为你的文笔是那么犀利尖锐,我脑海中的你不苟言笑,正义凛然,有着方正的发型、浓密的胡子和一张一直板着的脸……

  但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开头的第一段就写道:“……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也是你!原来你并不总是板着脸的,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你的批判现实的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你写的《社戏》。《社戏》中的你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你,也是如此。这才发现是你的《孔乙己》《药》令我模糊了对你曾有的印象;是你的震撼人心的、唤醒民族精魂的文字让我忘记了写过《故乡》的你……庆幸的是,萧红把你——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你又一次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你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你。

  文中有一句话说道:“周先生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这一段把鲁迅先生写得太可爱了。原来,这也是你。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幽默、充满欢乐的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伟人,你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让我明白,原来伟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样可亲可敬。

  不会忘记那个医救中华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你,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走路很轻捷”“笑声就是明朗的”的你。因为,这也就是你。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4

  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

  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

  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才有所成就;有一次,李大钊的爷爷不在家,只剩李大钊一个人在家。本来可以乘爷爷不在家玩一会儿,可李大钊却抓紧时间,在书房认真做作业,窗户是开着的。这时,一只彩蝶飞来,在李大钊的作业本上停了一下,又飞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讨厌的麻雀飞来,在窗前的大树上叽叽喳喳的乱叫;可李大钊十分认真,连眼皮儿也不眨一下,眼珠直盯着作业本,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就因为李大钊从小就抓紧时间学习,才成为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

  通过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我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上课是我总是东看看西看看,总是不认真,浪费时间。现在,我知道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此上课认真听讲,在也不打小差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去不返,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效力。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5

  在家中闲来无事,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的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翻看了一下其中内容,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的〈回忆鲁迅〉,便细细品读了起来。

  我曾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而箫红的这一篇却令我十分难忘,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的一面。

  在读完这篇读后感前,我曾以为鲁迅是冰冷的。因为他用他的文章与敌人作斗争,深深击中了敌人的心脏,如一个杀手般。然而在读完这篇读后感,才发现鲁迅其实不是这样的。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萧红把鲁迅——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鲁迅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鲁迅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他。

  箫红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原来这也是他!原来鲁迅并不总是板着脸的,鲁迅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它的批判现实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写的《社戏》。《社戏》中的鲁迅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他,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要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在感到了他的平易近人之时,也被这样书中的一段话十分感到了鲁迅的不同,“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这句话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鲁迅是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看来,珍惜时间即珍惜生命。而反观身边许多人,每天都沉浸在娱乐之中,这何尝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

  不会忘记那个惜时如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鲁迅,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笑声是明朗的”、细致地生活着的鲁迅。因为,这也是他。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6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原本以为有着“一”字胡须和“刷子”头发的鲁迅先生很严肃庄重的我,一看到这句话,便不由得大吃一惊。“不苟言笑”的鲁迅怎么会有如此开怀的、发自内心的大笑?带着这第一个疑问,我开始读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

  一字不落地读完全文后,我发现在文章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鲁迅的性格和为人。

  就让我从那个疑问说起吧。萧红多次写到了他的笑容:“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笑而不答”……这可以看出鲁迅并不是永远板着脸,而是和蔼可亲的。其中,鲁迅有一次还开玩笑,对上午才见过面的萧红说“好久不见”,可见他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顽皮,心中充满了乐趣和幽默感。鲁迅先生的笑容总是很“明朗”、爽快,这也能看出他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为人正直、大方。这也感染了萧红,让她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这篇文章中,对于鲁迅走路的描写特别精彩:“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这虽然只是鲁迅的习惯动作,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果断、珍惜时间的鲁迅。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喜欢北方口味”、“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这体现出他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有个性,也很坚持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原则和特别的爱好,有些倔强、固执。但这种性格也使他做事坚持不懈,一气呵成,从不半途而废,总不让自己空闲着,即使生病了也“又谈翻译,又谈某刊物”,还忙着“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译《死魂灵》下部”,“要做的事情非立刻就做不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他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

  除这些以外,他还很爱护青年——尽管萧红做的点心不那么美味,他还是客气地说“我再吃几个吗”;他严格地要求祖国的下一代,对他们寄予厚望,因为对学生的不满而生气,可见他十分在乎学生,同时也约束着自己,给晚辈做好榜样;他很谦逊,尊重他人,送客要送到大门口,还让别人用自己创作的原稿擦手、包油条,很节约用纸,没有因为自己作家的地位而高高在上,瞧不起人,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所有群众……

  最后,我想说:“鲁迅先生,您身上有太多太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您真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7

  前些天我在翻阅萧红散文时,读到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次阅读感受很独特。让我对萧红这位“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的才女的又有了一份理解和崇拜,也为呼兰河能养育萧红而感到骄傲。也许是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造就了萧红,才使现代文学史的天空上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萧红不仅能够驾驭多种文学体裁,也有擅长回忆、酷爱回忆、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灵性。一方面,她把生命灌注到她所回忆的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回忆又使她的生话充满了春日阳光般的温馨。

  《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先生逝世3年后。在此文中,她通过撷取鲁迅日常生活的片段,勾画出了一个充满智慧、幽默、爽朗、平易,同时又无比关爱他人的鲁迅形象。可谓用笔之细腻,叙述之传神。

  《回忆鲁迅先生》的四十五个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那些让人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这是一种罕见的火一样的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文字。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萧红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是将自己与其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鲁迅先生的习惯动作如:“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性格:“如鲁迅“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审美情趣:“如对作者的装束评头论足,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美的独到感悟。对青年的关爱:“如与“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的交往,坚持看青年给他投去的信,表现出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爱心。正如同历史学家往往要通过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来研究史前学一样,人们都期待着鲁迅的同时代人能多提供为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通过鲁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感受这位文化巨人的脉搏,来接近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萧红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兼备“史”与“诗”的双重因素,既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又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8

  一九三六年十月 鲁迅先生逝世 那时的萧红在日本 仿佛看见一个中国的女子在日本的街头捧着一张报纸眼泪不住的往下流着 漫无目的的走着 她抬头 人群中却没有一个熟识的人的影子

  第一次读回忆鲁迅先生是中学时期的课文。那时读书的目的并不是正确的,是为了考试,为了拿高分。并没有试图去理解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或许作者的署名是张乃莹,使我的印象更加的模糊了。

  文字中,鲁迅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清晰的出现在眼前。看到一个吸着香烟的中年男人坐在藤椅上,穿着长衫,他半眯着眼睛,思考着事情。而这个心怀中国的男人,却又那么让人亲近,对二十出头的萧红指导者穿衣服的哲学。他的生活是严谨而精致的,所有的物品都整齐的摆放着,送出的书也要整齐的包好,连线也不可以歪斜。他在凌晨工作,直到天明。他病了,却不像常人那样休息,反而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加快了工作的步伐,一心想要为人类留下更多更多。许先生对萧红说,他的做人我们是学不来的。也许正是因为心里的钦佩,才让许先生能安心的照顾着鲁迅,照顾他的生活,照顾他的一切琐碎吧。

  人生中能交这样一位挚友也是让人羡慕的啊。没有年龄的隔阂,没有代沟,为着共同的理想而互相吸引推崇着,一齐努力着。都是让人钦佩的人,都是让人想要学习的对象。

  严谨的生活大概是成就的来源,最近也在思考着要重新自律严谨的生活起来了,不去欺骗自己,不做表面功夫,读了回忆鲁迅先生也得到了激励,虽然做不到那样好,也是要试着去努力的做一做的。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篇9

  看书是一个契机一种缘分,老公最近在看萧红,推荐我看推荐我学习,我也一直很欣赏萧红,遂一下下载好几本她的书看了起来。看见书城里有很多别人把她各自文章编在一起,书名不同其实雷同,看的也累,何况照萧红的性子,是绝对不会起这类书名的。于是去浮求真,选了几本确是萧红自己编著原本,看到的是更加原汁原味的作者本人。

  我谈萧红,最初接触是因为孩子学校推荐书目里的《呼兰河传》,有新书好书我都是迫不及待一翻快之,一打开这本书马上被吸引住了,没有很华丽的词藻,没有很骇人的情节,纯纯的白描,如此轻易滑入我的脑海,强烈的吸引住我,牢牢的抓住了我的心。后来还有一段描写阳光亮的使黄瓜都活了起来,使牵牛花都要飞上天的描述使我惊艳……当然可能我的记忆描述的不太准确,有空还是要再翻翻的。这是接触萧红的第一次。后来了解到这本也是她的封世之作。

  且说第二次接触,是和闺蜜一同去看电影《黄金时代》,这是2021年流行过的一部电影,当时我并不知道是讲萧红,看了全内容才知道,是以第一人称来自述萧红的一生,其中讲到她的老家,与旧生活的抗争、逃出,遇到萧军,和鲁迅先生的交往等等……描述了其完整的一生。看完并没有马上追书。

  第三次也就是时值半年后的今天,契机是老公的推荐,我一下子搜索了好几本萧红的原著放入书架,摸索着顺序,决定第一本从《商市街》看起,这是萧红以第一人称描述自己挣脱旧生活的一段时光,现在看出来也就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原本,还原的很真实,看书的时候,脑海里时不时会窜出电影里的画面场景,比如和萧军穷的两人用一根鞋带,比如和萧军下馆子“大手笔”吃饭的热气腾腾的场景,其实也就是几碗猫鱼、杂汤……,穷但很快乐……,和作家剧团团聚的温馨,和鲁迅先生家的交往,鲁迅先生的为人和对小辈的呵护,很感人!读到萧红对鲁迅的描写,感觉更接近了这位文人墨将,萧红描述的是如此具体和自然,家中场景先生做人做事,于是看完这本书,我马上提出我要去看看大陆新村九号,马上得到了老公的回应,好,我和你一起去看。

  我觉得,家中有读书的氛围,有理解和共鸣的家人真好!现在老公在看《鲁迅全集》,我也加入了书架,我在看书方面真的是很贪心!一天的工作、家事忙完之后,坐到床上往往10点左右,很贪心的身边放着三本纸质书,手上拿着手机看书,书架里还有kindle备着……,我真的是要找出时间好好看书,很充实,很幸福。

  于是因为看萧红,对民国时期作家感起了兴趣,兴起搜索民国四大才女、四大才子,此是题外话了……,好书何其多……吖!

  这本书看完了,我可以接下去看萧红的《生死场》,据说是展示她才华的处女之作。也是萧军推荐给鲁迅先生,而又被先生非常欣赏的。很期待!

  这本书评,我讲到了家人的分享,从书本、电影、实地等不同系列方法的去全面了解自己喜爱的作家,从读书中我收获了很多!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1

  在家中闲来无事,看到书架上有一本箫红的集子,顺手就把它取了下来。翻看了一下其中内容,发现最后一篇是她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便细细品读了起来。

  我曾读过回忆鲁迅的文章,而箫红的这一篇却令我十分难忘,因为它为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独特的一面。

  在读完这篇读后感前,我曾以为鲁迅是冰冷的。因为他用他的文章与敌人作斗争,深深击中了敌人的心脏,如一个杀手般。然而在读完这篇读后感,才发现鲁迅其实不是这样的。鲁迅和鲁迅的文章并不是完全是这样的。萧红把鲁迅——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鲁迅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鲁迅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他。

  箫红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鲁迅的笑:“鲁迅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喜欢。”下面还有写他的笑的:“鲁迅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的热闹”。原来这也是他!原来鲁迅并不总是板着脸的,鲁迅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它的批判现实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写的《社戏》。《社戏》中的鲁迅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他,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生活中的鲁迅细致,周到。有一次鲁迅伤风初愈,夜里十二点谈话后,仍然坚持要送箫红。临别时,他提醒箫红下次再来时辨认门的方法。箫红出门后回头看时,鲁迅先生那一排房子黑黑的,若不是告诉的那样清楚,下次来她怕要记不住的。

  在感到了他的平易近人之时,也被这样书中的一段话十分感到了鲁迅的不同,“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这句话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鲁迅是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我看来,珍惜时间即珍惜生命。而反观身边许多人,每天都沉浸在娱乐之中,这何尝不是在浪费时间,浪费自己的生命。

  不会忘记那个惜时如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鲁迅,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笑声是明朗的”、细致地生活着的鲁迅。因为,这也是他。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2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他并不完全,只是真正的鲁迅的一部分,萧红写的这篇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神一般的人物,中国文坛的传奇:鲁迅。

  朋友们时常谈到寂寞,在像这样的冬夜里我也是深感寂寞的一人。我们常常觉得缺少什么似的,常感到一种未曾填满的空虚。我们也许是在心胸里描写着华丽的舞台,美妙的音乐或新鲜的戏剧罢,眼前向我们躺着的呢,只是一条冰冻的道路;虽然路旁未必没有几株裸树,几个叫花子,几堆垃圾或混着黄灰的残雪,然而够荒凉的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的心灵泛起涟漪。鲁迅先生的文章,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角度看,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他用“借一斑而略知全豹”的手法,从普通的日常生活事件中提炼情节,揭示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鲁迅的小说提供了外为中用,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发展我国新文学的经验,还提供了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兼有浪漫主义的`手法,吸收其他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营养,使艺术方法多样化的经验。他以自己独特的小说创作实践,实现了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转变。

  对于作者的这篇文章,我想多少会有一点个人的情感在里面,萧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的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如果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不管真实的鲁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勇士,但他一定是看透了中国这个社会。鲁迅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是我么这个社会最最欠缺的。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3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原本以为有着“一”字胡须和“刷子”头发的鲁迅先生很严肃庄重的我,一看到这句话,便不由得大吃一惊。“不苟言笑”的鲁迅怎么会有如此开怀的、发自内心的大笑?带着这第一个疑问,我开始读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

  一字不落地读完全文后,我发现在文章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鲁迅的性格和为人。

  就让我从那个疑问说起吧。萧红多次写到了他的笑容:“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笑而不答”……这可以看出鲁迅并不是永远板着脸,而是和蔼可亲的。其中,鲁迅有一次还开玩笑,对上午才见过面的萧红说“好久不见”,可见他也会像小孩子一样顽皮,心中充满了乐趣和幽默感。鲁迅先生的笑容总是很“明朗”、爽快,这也能看出他做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为人正直、大方。这也感染了萧红,让她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这篇文章中,对于鲁迅走路的描写特别精彩:“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这虽然只是鲁迅的习惯动作,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果断、珍惜时间的鲁迅。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喜欢北方口味”、“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这体现出他很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有个性,也很坚持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原则和特别的爱好,有些倔强、固执。但这种性格也使他做事坚持不懈,一气呵成,从不半途而废,总不让自己空闲着,即使生病了也“又谈翻译,又谈某刊物”,还忙着“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译《死魂灵》下部”,“要做的事情非立刻就做不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他的一生是忙碌的一生,是平凡而有意义的一生。

  除这些以外,他还很爱护青年——尽管萧红做的点心不那么美味,他还是客气地说“我再吃几个吗”;他严格地要求祖国的下一代,对他们寄予厚望,因为对学生的不满而生气,可见他十分在乎学生,同时也约束着自己,给晚辈做好榜样;他很谦逊,尊重他人,送客要送到大门口,还让别人用自己创作的原稿擦手、包油条,很节约用纸,没有因为自己作家的地位而高高在上,瞧不起人,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所有群众……

  最后,我想说:“鲁迅先生,您身上有太多太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您真不愧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魂’!”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4

  一九三六年十月鲁迅先生逝世那时的萧红在日本仿佛看见一个中国的女子在日本的街头捧着一张报纸眼泪不住的往下流着漫无目的的走着她抬头人群中却没有一个熟识的人的影子

  第一次读回忆鲁迅先生是中学时期的课文。那时读书的目的并不是正确的,是为了考试,为了拿高分。并没有试图去理解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或许作者的署名是张乃莹,使我的印象更加的模糊了。

  文字中,鲁迅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清晰的出现在眼前。看到一个吸着香烟的中年男人坐在藤椅上,穿着长衫,他半眯着眼睛,思考着事情。而这个心怀中国的男人,却又那么让人亲近,对二十出头的萧红指导者穿衣服的哲学。他的生活是严谨而精致的,所有的物品都整齐的摆放着,送出的书也要整齐的包好,连线也不可以歪斜。他在凌晨工作,直到天明。他病了,却不像常人那样休息,反而因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加快了工作的步伐,一心想要为人类留下更多更多。许先生对萧红说,他的做人我们是学不来的。也许正是因为心里的钦佩,才让许先生能安心的照顾着鲁迅,照顾他的生活,照顾他的一切琐碎吧。

  人生中能交这样一位挚友也是让人羡慕的啊。没有年龄的隔阂,没有代沟,为着共同的理想而互相吸引推崇着,一齐努力着。都是让人钦佩的人,都是让人想要学习的对象。

  严谨的生活大概是成就的来源,最近也在思考着要重新自律严谨的生活起来了,不去欺骗自己,不做表面功夫,读了回忆鲁迅先生也得到了激励,虽然做不到那样好,也是要试着去努力的做一做的。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5

  前些天我在翻阅萧红散文时,读到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次阅读感受很独特。让我对萧红这位“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的才女的又有了一份理解和崇拜,也为呼兰河能养育萧红而感到骄傲。也许是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造就了萧红,才使现代文学史的天空上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萧红不仅能够驾驭多种文学体裁,也有擅长回忆、酷爱回忆、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灵性。一方面,她把生命灌注到她所回忆的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回忆又使她的生话充满了春日阳光般的温馨。

  《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先生逝世3年后。在此文中,她通过撷取鲁迅日常生活的片段,勾画出了一个充满智慧、幽默、爽朗、平易,同时又无比关爱他人的鲁迅形象。可谓用笔之细腻,叙述之传神。

  《回忆鲁迅先生》的四十五个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那些让人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这是一种罕见的火一样的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文字。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萧红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是将自己与其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鲁迅先生的习惯动作如:“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性格:“如鲁迅“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审美情趣:“如对作者的装束评头论足,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美的独到感悟。对青年的关爱:“如与“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的交往,坚持看青年给他投去的信,表现出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爱心。正如同历史学家往往要通过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来研究史前学一样,人们都期待着鲁迅的同时代人能多提供为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通过鲁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感受这位文化巨人的脉搏,来接近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萧红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兼备“史”与“诗”的双重因素,既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又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6

  当我细细读过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不禁惊讶道,鲁迅先生,这是你吗?原来你的笑声就是明朗的,原来你对美学这么有研究,原来你也懂幽默……

  一直以来,我对你的印象就是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孔乙己》《药》等作品时所描述的你:鲁迅,原名周树人……那是为唤醒大众的反抗意识而弃医从文的你,留下许多深奥难懂又“枯燥无趣”的文字的你,一个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你……或许因为你的文笔是那么犀利尖锐,我脑海中的你不苟言笑,正义凛然,有着方正的发型、浓密的胡子和一张一直板着的脸……

  但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开头的第一段就写道:“……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也是你!原来你并不总是板着脸的,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你的批判现实的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你写的《社戏》。《社戏》中的你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你,也是如此。这才发现是你的《孔乙己》《药》令我模糊了对你曾有的印象;是你的震撼人心的、唤醒民族精魂的文字让我忘记了写过《故乡》的你……庆幸的是,萧红把你——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你又一次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你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你。

  文中有一句话说道:“周先生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这一段把鲁迅先生写得太可爱了。原来,这也是你。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幽默、充满欢乐的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伟人,你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让我明白,原来伟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样可亲可敬。

  不会忘记那个医救中华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你,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走路很轻捷”“笑声就是明朗的”的你。因为,这也就是你。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7

  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

  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

  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才有所成就;有一次,李大钊的爷爷不在家,只剩李大钊一个人在家。本来可以乘爷爷不在家玩一会儿,可李大钊却抓紧时间,在书房认真做作业,窗户是开着的。这时,一只彩蝶飞来,在李大钊的作业本上停了一下,又飞走了。又过了一会儿,几只讨厌的麻雀飞来,在窗前的大树上叽叽喳喳的乱叫;可李大钊十分认真,连眼皮儿也不眨一下,眼珠直盯着作业本,好像周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就因为李大钊从小就抓紧时间学习,才成为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

  通过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我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上课是我总是东看看西看看,总是不认真,浪费时间。现在,我知道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从此上课认真听讲,在也不打小差了。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一去不返,我们要珍惜这大好光阴,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效力。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当我细细读过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不禁惊讶道,鲁迅先生,这是你吗?原来你的笑声是明朗的,原来你对美学这么有研究,原来你也懂幽默……下面我整理收集了《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欢迎阅读!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1

  这篇《回忆鲁迅先生》里,她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于鲁迅先生的深深的崇敬与感激。

  她还运用了自己善于机敏地捕捉细节的特长,充分地施展出了女性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萧红当时经常出入于鲁迅先生的家中,她用自己的笔,把读者轻轻地领进了鲁迅家敞开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了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

  她细腻地描绘了鲁迅、许广平、海婴一家生活起居的习惯,鲁迅先生饮食的爱好、衣着的怪癖、工作的劳累、临终前的病容,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在萧红的笔下,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萧红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富有女性作家的特点,比起其他一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特别具有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2

  当我细细读过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我不禁惊讶道,鲁迅先生,这是你吗?原来你的笑声是明朗的,原来你对美学这么有研究,原来你也懂幽默……

  一直以来,我对你的印象就是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授《孔乙己》、《药》等作品时所描述的你:鲁迅,原名周树人……那是为唤醒大众的反抗意识而弃医从文的你,留下许多深奥难懂又“枯燥无趣”的文字的你,一个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你……或许因为你的文笔是那么犀利尖锐,我脑海中的你不苟言笑,正义凛然,有着方正的发型、浓密的胡子和一张一直板着的脸……

  但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开头的第一段就写道:“……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也是你!原来你并不总是板着脸的,你在平日的生活中不会只表现出你的批判现实的冷峻的一面。这让我想到了你写的《社戏》。《社戏》中的你也是乐观的、开朗的,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你,也是如此。这才发现是你的《孔乙己》、《药》令我模糊了对你曾有的印象;是你的震撼人心的、唤醒民族精魂的文字让我忘记了写过《故乡》的你……庆幸的是,萧红把你——那个生活中平易近人的你又一次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在深入研究你的作品之时,也读懂了你。

  文中有一句话说道:“周先生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这一段把鲁迅先生写得太可爱了。原来,这也是你。一个在生活中充满幽默、充满欢乐的你。

  对于我来说,你是伟人,你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回忆鲁迅先生》一文让我明白,原来伟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样可亲可敬。

  不会忘记那个医救中华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你,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走路很轻捷”“笑声是明朗的”的你。因为,这也是你。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3

  前些天我在翻阅萧红散文时,读到了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次阅读感受很独特。让我对萧红这位“有掀天之意气,盖世之才华”的才女的又有了一份理解和崇拜,也为呼兰河能养育萧红而感到骄傲。也许是时代造就了鲁迅,鲁迅造就了萧红,才使现代文学史的天空上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

  萧红不仅能够驾驭多种文学体裁,也有擅长回忆、酷爱回忆、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灵性。一方面,她把生命灌注到她所回忆的人物身上;另一方面,回忆又使她的生话充满了春日阳光般的温馨。

  《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先生逝世3年后。在此文中,她通过撷取鲁迅日常生活的片段,勾画出了一个充满智慧、幽默、爽朗、平易,同时又无比关爱他人的鲁迅形象。可谓用笔之细腻,叙述之传神。

  《回忆鲁迅先生》的四十五个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那些让人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这是一种罕见的`火一样的文字,是一种任凭心绪召唤的诗性文字,是一种理性中夹杂着情绪性的文字。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

  萧红在选材上的独到之处是将自己与其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鲁迅先生的习惯动作如:“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性格:“如鲁迅“喜欢吃油炸的东西,喜欢吃硬的东西”,表现出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审美情趣:“如对作者的装束评头论足,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美的独到感悟。对青年的关爱:“如与“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的交往,坚持看青年给他投去的信,表现出鲁迅先生那种博大的爱心。正如同历史学家往往要通过一枚枚石斧、石箭、燧石刀来研究史前学一样,人们都期待着鲁迅的同时代人能多提供为局外人所无从了解的生活细节,通过鲁迅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感受这位文化巨人的脉搏,来接近一个真实而又富有人情味的伟人。萧红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兼备“史”与“诗”的双重因素,既具有散文的审美特质,又具备传记的基本特征——以真实人物为记叙对象,剪裁提炼。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本文标题: 鲁迅传记读后感萧红(求一篇关于萧红的《鲁迅传》读后感 4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58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黄山奇松读后感300(黄山奇松读后感)雅舍小品读后感1500字(雅舍小品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