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800字(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11 15:16: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2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800字(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1

  《史记·留侯世家》主要写的是刘邦的谋臣张良的一生,顺便还简单写了张良的继承人张不疑的情况。

  本篇写了张良与黄石老人、张良与项伯在鸿门宴的表现、张良建议汉王焚烧栈道以安项羽的心,张良劝刘邦暂不分封、张良建议建都关中、张良为太子出谋保住继承权,等,许多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看完了感觉张良还真是一个诸葛亮式的人物,特别善于出谋划策,正如汉高帝言:“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只是张良与黄石老人的故事有点离奇,杜撰的吧?

  总之,张良个性有点神秘,年轻时曾谋刺秦始皇,失败后被追捕更名改姓躲藏于下邳,十年后陈涉起兵反秦,天下纷争,张良在准备跟随景驹的途中遇到刘邦,以精通太公兵法得到刘邦赏识,从此跟随刘邦。这时候张良是20多岁呢还是30多呢,文中未交代,已经开始表现足智多谋、老谋深算的特点,从他协助刘邦攻打尧关一事就可以看出来,而且自他跟随刘邦以来所出的计策就没有失败过,真神人也,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但由于体弱多病,张良在刘邦打江山时未立战功,在刘邦坐江山时也未象萧何一样出任相位参与治国,不过也避免了像萧何一样饱受猜疑装模作样。全文看完,看不到有刘邦或吕后对张良有一个字的诟病,看到的只有对他的赏识与感恩,这对于像刘邦、吕后这种人,真异数也。世界真奇妙。不过,仔细想想,韩信、萧何等追名逐利之徒怎能与张良这类世外高人相比呢?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2

  想起来一本叫《历史不忍细读的书》没有看过,只在书店里看到过封面。只是书名给我留下印象很深。

  前些天看《史记留侯世家》。不禁想起来小时候看的故事书。书名好像是《敬老的故事》是父亲买来的,现在想来当初父亲肯定经过思考之后的选择。里面的故事多已经想不起来,只是关于张良拾鞋的故事,却意外的留在记忆里。现在还记得书页内插图,白描速写,长袖布衫青巾缠头的张良,面目慈祥笑容满面的黄石公。这个故事在我还没有读书的时候,就在晴朗的夏夜听父亲讲过。待到自己可以识字读文的时候倍感亲切吧。黄石公故意坠鞋于桥下,让张良帮他捡起来穿上,如是者三。张良恭敬从命得到黄石公的赞扬,传奇书助其成为一代名相。

  在童稚未开的时期这样浅显易懂的故事情节,易于接受和理解寓教育于故事之中。小时候也很想自己能够遇到黄石公,得到不世出的异书。于是看到白胡子的老头就觉得很亲切。

  然而及至前些日子读到史记留侯世家,才真切接触到这段故事的出处,看到后人杜撰演绎之前的样子。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太史公笔下的黄石公读来似金庸武侠小说里的风清扬。而文中的张良的人物形象则更鲜活可亲。想来素昧平生被要求给别人穿鞋子,对于好歹还算世家子弟的张良来说,应该是一件很挺不容易的事情。也难怪张良会‘愕然,欲殴之’。这也很符合一个弟死不葬散家财求客刺秦,背负国仇家恨躲避秦兵追捕,外表低调内心火热的壮士形象。(这一段也很符合张良在后来生活阅历和社会身份转变之后,性格也发生变化的一个参照。这是后话,以后再详细表述。)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又长跪履之。这也恰恰反映出其良好的素养。符合其一个世家子弟尊老敬老的家教背景。无怪乎黄石公会发出孺子可教的感叹。及至后文黄石公授太公兵法,抛下后十年兴……十三年见我于济北云云,则多有穿凿附会之感。有种淡淡的神秘和命运的色彩。

  当年太史公作史记时距离当时留侯助高祖逐鹿中原,平定四方,南面而立的年代已经过去惠、文、景、武4代之多。名为历史又何尝脱得了民间传说的牵绊呢。高祖尚且有斩白蛇为民除害为之附会,作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又怎么会免得了被粉饰呢。

  最近年龄渐长越来越觉得时不我待,觉得自己还有好多书没有看,好多学东西还要学习。我还想把大字章法练好,也想在学一下英语,还想再去看看高中时候接触的散文小说,还想把经济学再好好的研究学习一番……可是总发现自己的努力和热情都是短暂而易逝,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而空虚……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3

  看完《史记·留侯世家》,最大的感触便是张良真是一个智者,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出谋划策的能力令人深深折服,张良仅仅凭借过人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就帮助刘邦获得天下,自己荣升帝王之师,一生堪称完美。那么,张良的智慧到底表现在哪里,他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呢?

  首先,张良善于揣摩各类人的心理。在战乱的当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张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心理,想出一些办法,既能满足对方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的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比如说史记中有一段记载刘邦决定放弃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决定把他分封给能与他共图大事的人。张良建议把土地送给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个人,利用了英布和彭越与项王之间的矛盾,这两个人为得到土地共同对抗项羽而高兴,同时对于刘邦来说又能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来制约项羽,使得自己一方的势力增强。为了成功,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就需要采取某种方式,以他人的利益为诱导,来使得别人心甘情愿听从自己的安排。春秋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两大说客,也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劝说进行连横与合纵,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见,掌握不同人的心理与需求,对于人的深入研究是张良成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次,张良能够结合具体情况来处理事情,思维缜密。古往今来的谋士有很多,有的辅佐自己的主子走向了帝王之位,有的却因判断失误而酿成了千古恨。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个人有个人的道理,但究竟哪种判断才是正确的,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来展开思考。郦食其一直是我一个比较敬佩的人,不仅足智多谋,面对油锅还能面不改色,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了。但他提出的建议却被张良反驳的一无是处。郦食其看来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以商汤武王的做法为鉴,劝谏刘邦分封六国君王的后代。而张良却敏锐地发觉了当时战况与商汤,武王的不同之处,根据实际情况为刘邦作出了分析,使得刘邦撤回了指令。由此可以看出,结合实际情况,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只会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必然会遭遇失败。张良对于事情谨慎严密的分析与思考,使得刘邦对他放心,从而言听计从。

  第三点,张良深谙为官之道,能够聪明地处理人际关系。韩信同样才华横溢,用兵的水平在当时无人能及,但韩信后来却以反叛之名被刘邦杀害,原因就在于韩信不懂得低调谦逊,从而使刘邦感觉他对自己产生了威胁,便找机会除掉了心腹之患。而张良一直对于高祖忠心耿耿,尽心辅佐,使得高祖对他产生了足够的信任。并在后来的为官生涯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了善终。吕后后来为废太子之事找到张良,张良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吕后,使得吕后对他心存感激。当时触怒吕后的人,都在高祖去世后吕后垂帘听政时收到了的迫害,但张良却能善始善终,可能也得益于他对将来时态的预测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的智慧。

  总而言之,我对于张良只有两个字“敬佩”,希望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多向张良学习,也成为像他那样有智慧的成功人士。

《留侯世家》读后感

  留侯世家读后感范文一

  他足智多谋,是“汉初三杰”之一。他是血性中人,却从未显现出一丝鲁莽,他位极人臣,却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他用自己的锦囊妙计助刘邦取宛城,破峣关,脱险于鸿门,烧栈道,平三秦,迁都关中。立下赫赫功劳,却处事低调,进退有度,明哲保身。他就是汉留侯张良。

  读完此书,我萌生了一种想法——那种人才配称为大勇之士?说到大勇之士,人们都会想到项羽。首先,他力能举鼎。力气大就算英雄吗?不能。其次,每次战斗他都冲在最前头,杀敌无数。但是,士兵这样,自然是勇敢,主帅如此,匹夫之勇。再次,项羽在被逼乌江口,四面楚歌时,自刎而死,并说了一句话——“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算什么理由,只为一点颜面、名誉,便把自己性命和东山再起的希望牺牲掉,更不是大勇。所以,我认为,张良才是真正的大勇者,首先,它有血性,作为韩国公子,他敢于担负起为韩国报仇的责任,但是,就是因为初期的鲁莽让他吃够了苦头。他“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却使自己无立锥之地,只好隐姓埋名,但是,可贺的是张良从失败之中汲取了经验,而这,勇于从失败之中汲取经验也不失为勇敢。终于,有一天,张良遇到一位老人,那位老人让张良拾履,并为他穿上,张良以极大的耐心完成了考验,得到了《太公兵法》,得书之后,张良便刻苦钻研,直到三韬五略,样样精通后,他便出山,在兵士只有数千人的刘邦军中当了谋士,这更是一种勇敢,不过勇敢背后是申时度势的深思熟虑。张良看人果然不错,他借刘邦之力,诛灭了暴秦,又逼项羽自刎于乌江口,功成名就之后,他对功名拿得起,放得下,急流勇退,这更是一种大勇的表现,也是深沉的城府的表现。

  其实,苏东坡先生的一篇《留侯论》已将张良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开头,更是对勇敢的精辟见解——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血性在内,城府在外,才铸大勇。

   留侯世家读后感范文 二

  看完留侯世家,最大的感触便是张良真是一个智者,对于事情的判断能力与出谋划策的能力令人深深折服,张良仅仅凭借过人的头脑和三寸不烂之舌就帮助刘邦获得天下,自己荣升帝王之师,一生堪称完美。那么,张良的智慧到底表现在哪里,他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呢?

  首先,张良善于揣摩各类人的心理。在战乱的当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张良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心理,想出一些办法,既能满足对方的需要,又能满足自己的利益,达到双赢的效果。比如说史记中有一段记载刘邦决定放弃函谷关以东的所有土地,决定把他分封给能与他共图大事的人。张良建议把土地送给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个人,利用了英布和彭越与项王之间的矛盾,这两个人为得到土地共同对抗项羽而高兴,同时对于刘邦来说又能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来制约项羽,使得自己一方的势力增强。为了成功,必须借助他人的力量,这就需要采取某种方式,以他人的利益为诱导,来使得别人心甘情愿听从自己的安排。春秋战国时代的苏秦张仪两大说客,也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劝说进行连横与合纵,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见,掌握不同人的心理与需求,对于人的深入研究是张良成功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次,张良能够结合具体情况来处理事情,思维缜密。古往今来的谋士有很多,有的辅佐自己的主子走向了帝王之位,有的却因判断失误而酿成了千古恨。每个人对于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看法,个人有个人的道理,但究竟哪种判断才是正确的,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需求来展开思考。郦食其一直是我一个比较敬佩的人,不仅足智多谋,面对油锅还能面不改色,也算是一个英雄人物了。但他提出的建议却被张良反驳的一无是处。郦食其看来也是饱读诗书之人,以商汤武王的做法为鉴,劝谏刘邦分封六国君王的后代。而张良却敏锐地发觉了当时战况与商汤,武王的不同之处,根据实际情况为刘邦作出了分析,使得刘邦撤回了指令。由此可以看出,结合实际情况,也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只会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必然会遭遇失败。张良对于事情谨慎严密的分析与思考,使得刘邦对他放心,从而言听计从。

  第三点,张良深谙为官之道,能够聪明地处理人际关系。韩信同样才华横溢,用兵的水平在当时无人能及,但韩信后来却以反叛之名被刘邦杀害,原因就在于韩信不懂得低调谦逊,从而使刘邦感觉他对自己产生了威胁,便找机会除掉了心腹之患。而张良一直对于高祖忠心耿耿,尽心辅佐,使得高祖对他产生了足够的信任。并在后来的为官生涯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了善终。吕后后来为废太子之事找到张良,张良也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吕后,使得吕后对他心存感激。当时触怒吕后的人,都在高祖去世后吕后垂帘听政时收到了的迫害,但张良却能善始善终,可能也得益于他对将来时态的预测以及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的智慧。

  总而言之,我对于张良只有两个字“敬佩”,希望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多向张良学习,也成为像他那样有智慧的成功人士。

史记 留侯世家

《史记 留侯世家》中,“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到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概述。翻译: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 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岂可谓非天乎!
  概述
  1、张良封留侯
  2、张良献封侯之策
  3、张良献策定都
  4、张良献策定太子,中间补充黥布反的一些内容
  5、张良求仙不成,张良之死及身后
  6、作者对张良的评价
  翻译:
  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
  恐怕又会疑心因为以前的过失被杀。
  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雍齿(得罪过刘邦)尚且被封为侯(什方侯),我们这些人都不用担心了。
  岂可谓非天乎!
  怎么能说完全不是天意呢?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六年)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一〕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 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二〕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三〕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 ”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四〕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 “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一〕 集解如淳曰:“复音复。上下有道,故谓之复道。”韦昭曰:“阁道。”
  〔二〕 集解徐广曰:“多作‘生平 ’。”
  〔三〕 集解汉书音义曰:“未起时有故怨。”
  〔四〕 索隐地理志县名,属广汉。什音十。 正义括地志云:“雍齿城在益州什邡县南四十步。汉什邡县,汉初封雍齿为侯国。”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函,〔一〕右陇蜀,〔二〕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三〕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四〕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五〕
  〔一〕 正义肴,二肴山也,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八里。函谷关在陕州桃林县西南十二里。
  〔二〕 正义陇山南连蜀之岷山,故云右陇蜀也。
  〔三〕 索隐崔浩云:“苑马牧外接胡地,马生于胡,故云胡苑之利。” 正义博物志云“ 北有胡苑之塞”。按:上郡、北地之北与胡接,可以牧养禽兽,又多致胡马,故谓胡苑之利也。
  〔四〕 索隐按:此言“谓”者,皆是依凭古语。言秦有四塞之国,如金城也。故淮南子云 “虽有金城,非粟不守”。又苏秦说秦惠王云“秦地势形便,所谓天府”。是所凭也。
  〔五〕 索隐按:周礼“二曰询国迁 ”,乃为大事。高祖即日西迁者,盖谓其日即定计耳,非即日遂行也。
  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一〕杜门不出岁余。
  〔一〕 集解汉书音义曰:“服辟谷之药,而静居行气。”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吕后恐,不知所为。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闲,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 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一〕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一〕 索隐四人,四皓也,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按:陈留志云“园公姓庾,字宣明,居园中,因以为号。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曰夏黄公。角里先生,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姓周名术,字元道,京师号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又孔安国秘记作“禄里 ”。此皆王劭据崔氏、周氏系谱及陶元亮四八目而为此说。
  汉十一年,黥布反,上病,欲使太子将,往击之。四人相谓曰:“凡来者,将以存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乃说建成侯曰:“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皆不肯为尽力,其无功必矣。臣闻‘母爱者子抱’,〔一〕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 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闲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二〕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三〕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于是吕泽立夜见吕后,吕后承闲为上泣涕而言,如四人意。上曰:“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于是上自将兵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留侯病,自强起,至曲邮,〔四〕见上曰:“臣宜从,病甚。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因说上曰:“令太子为将军,监关中兵。”上曰: “子房虽病,强卧而傅太子。”是时叔孙通为太傅,留侯行少傅事。
  〔一〕 索隐此语出韩子。
  〔二〕 集解徐广曰:“夷犹侪也。 ” 索隐如淳云:“等夷,言等辈。”
  〔三〕 集解晋灼曰:“鼓行而西,言无所畏也。”
  〔四〕 集解司马彪曰:“长安县东有曲邮聚。” 索隐邮音尤。按:司马彪汉书郡国志长安有曲邮聚。今在新丰西,俗谓之邮头。汉书旧仪云“ 五里一邮,邮人居闲,相去二里半”。按:邮乃今之候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留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太子。上详许之,犹欲易之。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一〕
  〔一〕 集解如淳曰:“调护犹营护也。”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一〕尚安所施!”歌数阕,〔二〕戚夫人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一〕 集解韦昭曰:“缴,弋射也。其矢曰矰。” 索隐马融注周礼云:“矰者,缴系短矢谓之矰。”一说云矰,一弦,可以仰高射,故云矰也。
  〔二〕 索隐音曲穴反,谓曲终也。说文曰:“阕,事〔已闭门〕也。”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一〕及立萧何相国,〔二〕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着。留侯乃称曰:“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三〕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闲事,欲从赤松子〔四〕游耳。”乃学辟〔五〕谷,道引轻身。〔六〕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闲,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
  〔一〕 集解徐广曰:“一云‘出奇计下马邑’。”
  〔二〕 集解汉书音义曰:“何时未为相国,良劝高祖立之。”
  〔三〕 索隐春秋纬云:“舌在口,长三寸,象斗玉衡。”
  〔四〕 索隐列仙传:“神农时雨师也,能入火自烧,昆仑山上随风雨上下也。”
  〔五〕 索隐宾亦反。
  〔六〕 集解徐广曰:“一云‘乃学道引,欲轻举’也。”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一〕
  〔一〕 集解徐广曰:“文成侯立十六年卒,子不疑代立。十年,坐与门大夫吉谋杀故楚内史,当死,赎为城旦,国除。”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一〕留侯死,并葬黄石(冢)。〔二〕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一〕 集解徐广曰:“史记珍宝字皆作‘葆’。”
  〔二〕 正义括地志云:“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国除。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一〕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二〕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三〕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四〕留侯亦云。
  〔一〕 索隐按:物谓精怪及药物也。
  〔二〕 索隐按:诗纬云“风后,黄帝师,又化为老子,以书授张良”。亦异说。
  〔三〕 集解应劭曰:“魁梧,丘虚壮大之意。” 索隐苏林云“梧音忤”。萧该云“今读为吾,非也”。小颜云“言其可惊悟”。
  〔四〕 索隐子羽,澹台灭明字也。仲尼弟子传云“状貌甚恶”。又韩子云“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称其貌”,与史记文相反。
  【索隐述赞】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愿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史记55-留侯世家》点评版

张良敢于刺杀秦始皇,有血气之勇;策划定都关中,有深谋远虑;阻止六国封王,能洞察人心;鸿门宴深入虎穴,能临危不乱。 《史记》里张良这一部分写得也特别出彩。 

值得细细品读。红色文字是我的点评。因为不能修改文字颜色,故而全部是贴图。
本文标题: 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800字(史记·留侯世家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56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海鸥乔纳森第2章读后感400字(海鸥乔纳森读后感)简爱读后感小论文(简爱读书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