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 2023-08-03 18:39: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范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只有树立全球能源理念,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协调全球能源资源的开发、...

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范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范文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只有树立全球能源理念,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协调全球能源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利用,才能确保能源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供应 。那大家读了有哪些感受?下面来看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读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1

“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刘振亚这样解释他一手打造的全球能源互联网。

通俗来讲,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国家泛在智能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注:北极和赤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

刘振亚有这样一个愿景:到2050年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目标。届时,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成为主导能源。而这就意味着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全球能源碳排放115亿吨,仅为2009年的50%左右,可以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奔腾的流水、过境的大风、普照的阳光、涌动的海潮等自然界的能源,将会通过无数水轮发电机、风力发电机、光伏光热装置、海浪发电机等载体,转换成电能,造福全人类。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生产出66万亿千万时的清洁电能,这一数字比2021年增长近10倍。充沛的电能将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全球能源互联网》中刘振亚这样描述。

刘振亚期冀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在未来可以“实现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电能消费替代其他能源消费。”

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2

近日,我学习了国家电网公司刘振亚董事长的《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推动能源清洁绿色发展》一文。 文章 向我们阐述了全球能源观,提出了构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思想,用以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为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提供了一个可行之法。

作为一名电力系统的员工,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感触良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为一名电网人,我们的工作责任重大

刘董事长在文章中阐述了当今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持续增长,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导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问题突显,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能源消费仍将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压力日益增大。全球当前面临着“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重挑战,要解决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和电能替代,实现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大范围配置、高效率利用,保障能源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供应。

电能作为一种清洁的二次能源,已经在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一员,“奉献清洁能源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个人,而是国家电网公司;我们的工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党政机关的正常工作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每当我们进行工作时,关系不仅是一趟线路的运行是否正常,而是影响着夜幕降临的万家灯火,炎炎夏日的阵阵凉意,生产车间的件件产品。因此,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电网员工,

我们的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倒闸操作或者是下达一份调度命令,而是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更是一份重于泰山的责任。

二、作为一名电网人,我们要有过硬的技术

刘董事长在文中向我们展示了我国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如攻克特高压交直流过电压控制、电磁环境、绝缘配置,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接入和配置、大电网安全运行和协调控制等许多世界性技术难题。又如2021年建设淮南—南京—上海、锡盟—山东、宁东—浙江“两交一直”特高压工程;2021 年开工蒙西—天津南交流、榆横—潍坊交流、酒泉—湖南直流工程,这样就在中国大地展开了“两交四直”特高压工程,为西南水电,西部和北部煤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输送的提供了主通道。

一座座铁塔的拔地而起,一条条银线的横空飞渡,这都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无数电网人用自己的知识,精力和汗水换来的。身为研究生的我们,虽然已经掌握了大量电力专业的知识,但是我们并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而是要在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技术,了解新设备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我认识到在济南国网技术学院培训期间,应该认真聆听每一位老师的讲授,牢记实操的每个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无数电网前辈们工作的积累,将会对我们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当回到各自的单位时,我们还应继续向老师傅们学习,钻研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我国的电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振亚董事长在这篇文章中以全球的视野、前瞻的思维、系统的 方法 研究解决能源问题。在准确把握和深刻洞察全球能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直面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能源配置全球化、环境影响全球化的大趋势,提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不仅为学术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系统参照,也为国家电网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提供了强有力的遵循导航,更增强了我们新员工为中国电网的强大,国网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知识、力量的决心。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篇3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会上发表署名文章《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指出,只有树立全球能源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

由此,《能源评论》组织召开第19次学术沙龙,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国家电网公司能源研究院总经济师魏玢、埃森哲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兼能源资源事业部董事总经理丁民丞等专家一同为读者描绘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未来图景……

一场急剧的气候变化之后,地球一片苍茫,空气稀薄,植物枯萎,到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废墟,幸存者们为了生存,争夺紧缺的资源和食物,在无望中苦苦挣扎……

这是以《后天》为代表的一系列灾难电影中常常上演的镜头和情节,反映出人们对于持续恶化的气候的担忧,对资源耗尽后生存的恐慌。也许有人会说,这完全是杞人忧天,这样的日子只是电影为了博取票房的噱头。然而,越来越多的数据和事实显示,电影中资源耗尽、气候恶化的情形,已经在现实中逐步向我们逼近。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90年代的第三次石油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的长期结构性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持续增大,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利用,导致能源资源的紧张、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长期被化石燃料主宰的全球能源经济,正在步入一个危险而不稳定的困局。

BP最新发布的《2021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6879万亿桶,可以满足全球53.3年的生产需要;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85.7万亿立方米,可以保证全球54.8年的生产需要;全球煤炭探明储量为8915亿吨,可以保证全球113年的生产需要。

与支撑当前世界经济的化石能源供应危机重重相伴随的,是人类生产、生活对能源不曾消减的旺盛需求。过去的十年中,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速为2.5%,虽然由于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的原因,2021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量只增加了2.3%,低于过去十年的平均值,但这种增长的势头并没有改变。

有人将消除能源供应紧缺和能源需求增长之间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化石能源开采量的增长之上,寄托在以页岩气为主的新型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上。然而,地球的容量有限,所蕴含的矿产资源更为有限,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对气候变化的恶劣影响不容忽视。如若要以榨干地球最后一滴“油水”,来换取支撑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动力,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因此,要缓解能源危机,保障能源安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效遏制和推迟“后天”的到来,必须更多地将未来能源的希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寄托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的能源变革上。

而全球能源互联网为正在步入困局的世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能源结构和能源经济模式。

谁了解全球能源互联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输电网、配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
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特征。

全球能源互联网到底是什么?

概念解读:

“能源互联网”最初的概念,可以表述为能源生产体系下的网端互联:Internet of Energy(IoE),着重点是以现代通信技术ICT为主对能源电力系统进行互联。电能虽然仅仅是能源的一种,但电能在能源传输效率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按照清华大学曹军威教授的说法,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现代电力系统的结合,是信息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果以开放、互联、对等、分享的原则对电力系统网络进行重构,可以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电力生产的效率,使得能源互联网内可以跟互联网一样信息分享无比便捷。

视频解读:《 能源互联网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 》

引用文献:

《 Energy Talk 能者说——廖宇:能源互联网在中国有大机会 》

1999年,没有太多人懂互联网,没有太多人看好阿里巴巴。同样,在2021年发问:谁会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阿里巴巴?引来的一定也是不屑和诧异的目光: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谁会是2030年的王者?

也许历史有一天会把2021年当作能源互联网的元年,但这个概念着实让当下的很多从业者都摸不着头脑。不过也有不少聪明人先知先觉,比如前不久刚刚从微软跳槽到百度的新任总裁张亚勤,他从前几年大谈云计算大数据的浮躁中走出,以实际行动宣告了互联网世界的巨大转型:“从1980年到2021年的三十年期间,世界是从物理的到虚拟世界的转移,而从2021年到2021年以后,则是从虚拟到物理世界的逆向改变。”

无论这句话听上去有多么生涩难懂,都足以预示着未来十年有很多传统产业将被颠覆、重塑,而人类生活、工作的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更大的变化。而“能源互联网”,因为其对人类生活需求的影响攸密相关和环保之风日盛,无疑是这里面最值得挖掘的金矿。

但是混沌之初,大部分人连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还搞不清楚,牵强附会浑水摸鱼的人也不少,就像以前无数人以为会个五笔就算是会电脑,能发伊妹儿就算是懂得互联网精神。事实上,着急对能源互联网开宗明义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三种不同流派的尴尬解读。

“能源互联网”最初的概念,可以表述为能源生产体系下的网端互联:Internet of Energy(IoE),着重点是以现代通信技术ICT为主对能源电力系统进行互联。电能虽然仅仅是能源的一种,但电能在能源传输效率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按照清华大学曹军威教授的说法,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现代电力系统的结合,是信息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果以开放、互联、对等、分享的原则对电力系统网络进行重构,可以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电力生产的效率,使得能源互联网内可以跟互联网一样信息分享无比便捷。

这一理念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在欧美国家齐头并进的发展着。德国联邦政府2008年开始推动的"E-Energy“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就是以新型的ICT通讯设备和系统为基础,在六个城市试点不同侧重的智能电网示范项目,以最先进的调控手段来应付日益增多的分布式电源与各种复杂的用户终端负荷。在这一概念框架下,“互联”是最重要的关键词,而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我们不妨称之为“能源端的互联网”。

随后随着欧美国家电力市场的不断放开和能源价格的攀升,IT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互联网”在不少国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业生态圈:Energy’s Web/App ( 能源圈的互联网应用)。比如在美国的opower,新西兰的powershop和德国的Green Packet等,都是借助开放的售电端活跃市场和节能增效的大背景出现的新型互联网创业公司。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联网”,呈现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激情和各行各业的融合诚意 ,电力作为一种24小时不断变化价格的新型商品成为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及互联网应用等多个行业的交叉点,引领着需求侧管理、主动配电网这些纯能源系概念不断与互联网及移动终端产生结合。在这一概念框架下,“开放”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我们可以称之为“能源圈的互联网”。

可是从“端”到“圈”,似乎依然不足以显示这一概念的宏伟。从2021年初开始,电网系媒体上出现了在设想难度和拓展力度上都远超上面两个阶段性定义的“能源互联网”,应该用international connected energy network全球能源互联网 来表述最为准确。全球陆地风能资源超过1万亿千瓦,太阳能资源超过100万亿千瓦,为了利用它们,“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构成,连接北极、赤道等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特征。”

再多的定语修饰也无法与这一计划所图之大相提并论。可再生能源比例到达一定程度后,电网内的能源流动将颠覆目前已有的模式,动辄几千万千瓦的能量输送将成为地区和国家间电力交换的常态。因此如果要把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效和保证环保作为目标,就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能源观来支撑技术上的无限发展。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联网,“网”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只能勉强用“能源届的互联网”来粗表其博大精深。

端、圈、界,其实这三种流派之所以不同,不过是因为对其中的能源互联“网”着力不同:需要互联的究竟是互联网,物联网,还是电网、天然气网?所以从传统工业逻辑出发,这三种流派并不冲突,亦无轻重之分。但是从互联网的角度打量,却有着严重的先后之别。对于偏向硬件的通信互联网产业来讲,能源端的互联网驾轻就熟,路由器/交换机/智能电表换个标签就可出发;而奉行软件至上素喜抢占用户入口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界,能源圈的互联网应用也如雨后春笋:分布式电站监控,电力大数据分析,售电套餐搜索甚至是家庭能源管理。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能源互联网在2030年所能到达的极限:

· 人们会在平板电脑上手指轻划就能把自家屋顶多余的光伏发电通过微信卖给附近准备给电动汽车停车充电的陌生人;

· 每一个家用电器会根据能耗曲线设置最佳的开关时间并随时远程遥控,建筑物的能耗控制随时依据会议活动类型人数和实时电价进行动态调整;

· 沙漠和大海里安装的各种新能源发电设备可以通过程序由各国人民竞拍投资自由交易;

· 城市的整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随时依据天气和事件变化进行需求侧编排以实现最优;

· 每件商品、每个活动、每个人都会头顶一个碳排放状态条并可随时与周围进行交易。

如此我们必然要问,如果未来的日子,人们的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屋顶光伏、电脑手机等等都变成互相联网的一分子,如果未来每个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标和生活需求都能够被打通变成数字化坐标,如果未来生活的每一秒钟各种需求都能被积聚起来被导向最有效的生产供给,这种庞大的能源互联网体系下,有哪种商业模式或者哪家公司可以最终胜出,成为最终的森林之王?

就像当年风乍起时,人们最喜欢争论的是:做B2B,还是B2C,C2C?是做硬件还是做服务?是免费还是做高端定制?是针对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

2003年5月,继成立B2B网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后,阿里巴巴集团于投资1亿元人民币创建网上购物平台淘宝网。在这个时间节点,人们根本无法判断阿里巴巴最后的成功是因为马云的决策,还是19人高管团队的团结,还是那千千万万不辞辛苦的店小二和快递师傅。每个时代都会告诉我们同样的答案,如果跳开模式和轨道的争论,就会发现任何成功的关键实际上都是人。

人才至上,顺势而为。决定能源互联网成败的,恰恰就是是否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既懂能源电力生产链,又懂互联网商业模式;他们既能说服投资者砸钱推广概念,又能说服消费者尝鲜乐之融融;他们既可以雄踞神州,又可以随时拉着推杆箱在世界各地与客户沟通。所以不必问到底哪个模式才有前途,只需看看远景目标是否契合人的需求。

可非常吊诡的是,能源互联网的极限,就是把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顺应需求这样一个商业逻辑,转换成为整合需求以优化生产达到节省资源这样一个新的哲学体系。这一转变与互联网近十年近乎独立的自由发展相比,需要更多的工业耐性和创新勇气,因此这一转变很可能并非仅仅依靠出现几个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就能完成,也不是仅凭互联网一隅的昂扬所能推动。

实际上,即使在互联网世界,阿里巴巴的成功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如果再与能源圈里的各种巨无霸相比,这家公司的“成功”无论如何也要加上引号:年收不过100亿美元,用户不足5亿。这离国家电网年收3000亿美元,用户超过10亿的数据还十分遥远,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实际拥有巨大资源和数据财富的能源系公司还远未到达企业发展的极限。

那么在技术发展的极限之外,到底什么是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极限?是体量甚大的石化电网企业们终有一天也会到纽约IPO市值超过万亿美元,还是这些企业最终可以做到无孔不入囊括生活生产的各个链条?又或者,这些巨无霸会被互联网新贵们肢解吞噬,甚至收购重组?

到底,谁会是能源互联网的阿里巴巴?谁会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马云?

2021年,他一定在那。他一定有自己的名字。


---------------------------------------------------------------------------------------------------------------------------------

《 2021,中国能源互联网元年 》

----新能源大时代之序篇

文:廖宇 德国柏林

2021年即使是最迟钝的人也能感受到一个新鲜事物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微信。是的,几乎是一夜之间,随着微博的没落,微信的蓬勃,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互联网的无所不能和以微信为首的移动终端的无孔不入:它们要控制空调,进军金融,点击买车,摇一摇就是大数据。

面对政府开博、企业并网这些号称是与时俱进的狂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充满冷静的看着这一切:比如石化界,电力界,交通界。只有他们足够冷静,或者是迟钝。这些绝对是国民经济支柱的大型企业领导者,望着那些整日明星般出现在各大媒体焦点前的年轻一辈的首富和新贵,就像是爱穿Ermenegildo Zegna西装的大叔在打量着爱穿运动服的Nike一族。

对这些传统行业来讲,是整个经济环境尚未到此吐故纳新开天辟地的时间转折点,还是表面的平静下酝酿的其实是可与任何新兴行业等量齐观的爆发前等待?

时间是进步最忠实的使者。在去年12月初的国内不少媒体上,刊登了国家电网刘振亚董事长的署名文章:智能电网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到6000字的文章率先提出了比如“能源互联网”等许多超前并且创新的概念。全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2009年由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智能电网Smart Grid概念,结合其在中国的四年发展经验,往上提升到涉及整个社会涉及经济与人文大变革的层面,提出了清晰的新一代能源发展路线图,最终的指向,是一个叫做“能源互联网”的超级概念。

作为在德国从事电网调度与新能源管理的电力从业者,在能源转型的大环境下浸淫多年,对“能源互联网”自然不陌生。可以说在2005年左右欧洲慢慢开始提出智能电网这个概念时,人们只是针对电力网络做出更新换代的设计,而后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出现,对电网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促进了各产业的关注与融合,智能电网这个概念在2009年进入中国的同时在欧美国家内已经被更多更广的概念填充和深化,德国在2008年底就开始提出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并开始了六个不同类型的示范项目尝试,并且由联邦经济部组织企业和科学机构在六个不同城市完成了试点。

能源互联网,Internet of Energy,无论是从字面上理解,还是由初衷去揣测,呈现的都是一种试图把各种能源形式组合成一个超级网络的大开大合。其苒蒻之下,似乎有把智能通信(ICT)、智能电网(SG)、智能交通(ST)等等众多智能与绿色概念一网打尽之意。

但是全世界都没有人可以想象到这三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发展对我们的影响,无数互联网公司宣称几亿人同时在线,任何信息可无需延迟指定推送,任何大数据可无需采样直接无死角全景分析,这些丝毫不夸大的技术呈现真的对各传统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人们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一样事物,能把汽车、家、单位、国家等这些人类存在的各种坐标系,或者手机、电视、空调、洗衣机这些人类生活必需品等不同维度的事物“一线相联“,去优化去组合去创新,更重要的是产生价值和利益。

那么在这个历史的档口,自然会有此问:谁可当此重任?

答案只有一个:We need power,除了电,我们别无选择。

l 电是24小时的商品

电是什么?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人,其实都很能准确的回答。甚至于,即使去问那些在电力系统从业多年的专家学者,他们也无法用清晰的定义告诉我们电到底是什么。

因为从来就没有人见过电。从物理学上来讲,电看不见摸不着,甚至于电其实根本就不是一种物质。

那么电是什么?是一种现象,一种属性,还是一种运动,一种作用?

电,是一种能量,它不是一件物品。再引申一点去理解,它永生于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即必须由水,煤,油,核,风,光,气这些一次能源转化而来,又必将化身为你家咖啡机里的热气,和手机里千万个比特而去。因此电力系统的生产体系里的黄金法则第一条,也是电世界里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一项规律:生产和消耗的电必须永远守恒,无法在电网中保存。

这几乎是任何研究电力系统体制,制定电力世界经济模式的各种专家与媒体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容器的底部。从这一点往外推,技术上会形成注入电力系统稳定分析、频率控制、负荷预测、需求响应等各种新老名词与概念,而经济上则必然会指向一个最终目标:基于电的瞬时交换特性,如果电力真的成为一种市场追逐物,那么其价格必然是24小时不断变动,随时起伏往返的一种独特商品。

这种特性听上去还有些混沌,但已足以让所有砌图于资本流通的金融爱好者们感到兴奋。简单来说就是,世界经济发展从物物交换到以黄金白银为媒介,再到货币帝国各种金融杠杆工具,不过是不断在更加清晰的反映出金融投资者的执念:他们期盼更快的商品交换速度,更多的交易伙伴,更便捷的交易方式,更普遍的交易媒介,更变幻的交易起伏。

唯独如此,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积累更多的财富,短时间内。所以几乎不用怀疑,从华尔街到硅谷,人们都在期待电或者其他一种东西(比如说比特币),能成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来享受资本的专宠。而近年来新能源的出现,其貌似变幻莫测的不可预知性更加增大了电成为新货币的魅力值:仅以刚刚过去的2021年1月1日这天为例,欧洲莱比锡EEX电力交易市场上的电价仅在24小时内就从最低-100欧元每兆瓦时到最高+150欧元每兆瓦时间打了几个来回。

有哪只股票,敢于承受如此大的变动?却又,能够制造如此多的投资空间?

只有电,堪当此任。只有能源互联网,可包罗万象。

l 能源互联网路线图

虽然电充满了活跃的能量,可电力工业的发展不光是在中国,在全世界各国都带着强烈的封闭性和混沌性,颇有些大隐隐于市的倨傲,直接用各种物理计算和安全流程将各种资本的企图零封于城外。

直到智能电网Smart Grid的提出,算是吹响了打破这道行业壁垒的号角。基于电的必须交换和流动的特点,人们(或者说有些人而已)设计出新的智能电网,发展新能源,并试图通过推出能源互联网这样的概念,把电彻底变成一种经济产物,将整个电力工业体系再造为一个资本狩猎场供金融机构和大众获取收益,而把传统的电力工业群压缩进电网物理层内变成纯技术和物流保障单位。

这种美好同时也是雄心勃勃的期望终于与大时代相逢于互联网可大行其肆的今天。所谓能源互联网,简单说就是以互联网为媒质把全民各业纳入能源产业圈各端,使得电从物理意义上的一种能量形式,变成一种商品尤其是24小时的商品,去搭建新的金融、物流、生活、交通产业群。

假以时日,也许人们会在平板电脑上手指轻划就能把自家屋顶多余的光伏发电通过微信卖给附近准备给电动汽车停车充电的陌生人,也或许风和日丽休假时就能通过手机在电力交易市场上追涨杀跌获取利润,而这一切,离不开电网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我们需要智能电网,需要新能源;需要电网公司,更需要各种投资商和新型的消费者。

但智能电网的概念从国外提出至今,一直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美国、日本、欧洲和中国等都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和国情理解。但近两年随着通信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前沿的电力科学家们逐渐已经形成共识,所谓智能电网就是指在不断提高电网自动化和设备通信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大比例的可靠接入各种新能源,直至实现对用电需求侧的灵活管理和智能节能的目的。

用更简单的方式来描述这种进步逻辑就是:所谓智能,就是先要增加感知,再优化系统决策,再准确执行----知行合一,方为智。

这三个阶段其实就是从智能电网演变到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路线图:先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再由于节能减排的需要引入各种可再生能源,由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我们必须改变人类至今的用电习惯和方式,因此要再造电网,再造我们的电力使用逻辑。

“需求顺从生产”是智能电网带给人类的最直接的哲学转变,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而无论是石油、天然气、煤这些传统能源的比重转换,还是互联网、物联网、移动通信网等这些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甚至包括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分布式能源等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突破,都必然会相交于电这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中心焦点上。

由此再往上推一步去构建我们国家清晰的能源战略,就必然会形成一个再简单不过却又准确的规划:先要提高电在整个能源消费的比重,把更多的直接一次能源消耗转移到电力消耗上,再提高可再生等清洁能源在电力使用中的比重,从而成功实现对能源利用的转型。

为此所需要的投资和政策就必然会把电塑造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支撑点和中转站,因此必须驱动各种新时代的高科技技术将智能电网作为载体或者媒介,吸引资本注入去帮助人们去建设智慧城市和绿色地球。

这就是能源互联网的博大精深,而电,将以其24小时不断变换的价格特性贯穿于中。

l 中国的能源转型就在2021

如果有人问,新的一年,中国如果也要进行能源转型,并且构建更高规模的能源互联网,应该从何做起?

2021年初的国家电网的若干最新动态上,似乎已经标明了方向:

“要坚持“两个转变”这条主线,以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承载和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为重点,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积极推动电力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大力实施“一特四大”和“电能替代”战略,加快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着力解决电网“两头薄弱”问题”;

“未来的智能电网,是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能源互联网”;

“发展智能电网要加快推进关键环节突破:一是加快建设特高压网架。二是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三是加快提升电网互动能力。四是加快构建全国电力市场体系。”

很多读到这些字句的人们总是很快的翻过,以为不过又是标语式的口号和专业化的套语。但细心品味,读者不难感叹其所图之大。

“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想来2021年内,真正的可以容纳发电和用电侧自由交易的电力市场当会从容出现,只不过是因还是果,无人可知。

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突破性项目,宛如当年在中国设立股票交易所。如果有谁在1988年断言中国会出现股票交易所,即使不是危言耸听至少也是妖言惑众。但很快在1990年底,年仅35岁的尉文渊就敲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第一锣”,不能不让人感叹在中国很多新事物出现之迅猛与其脉动之年轻。

再庞大的项目,中国也没有做不好的准备。事实上,国家电网公司以年超3000亿美元的营业额雄踞世界500强第七能源行业之首,拥有过百万员工其中不乏数万高端技术人才,雄踞电力、自动化、水建、通信等多种行业领域,如果他们要发力打通能源类传统行业与新兴互联网行业之间的沟壑,相信不会有人怀疑他们的实力。

但是,在中国实施能源转型的难度实在无法预估,因为我们几乎不用民调就可断定,在员工超百万的国网公司内部,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是智能电网什么是能源互联网的就不会少于百万。何况,还有除了国网之外的更多其他“外行”的从业工程和管理人员。

其实任何一个超大型的项目,想要在一个国家实施并真正成功,归根结底不过是这两个词:Understanding理解和Coordination协调。

新能源发电已经超过总发电量25%的德国之所以能取得能源转型的成功并获得世界各国的瞩目,离不开全体德国人的长期支持和对工业生产体系的良好理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能源转型始于人文精神的准备。经过几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能源转型绝不只是电力工业圈或者能源产业群自己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各个功能单元都能互相配合统一行动。

比如新能源发展中难度最大的海上风电,就需要天气、海洋、勘察、深海施工、军事外交等各个部门的齐心协作,涉及到海底电缆、风机设计、直流输电、抗腐蚀材料等多方面科研技术的综合协调,才能获得一步步的发展。

因此我们如果要制定某项发展战略或支持政策,元始之初务必力求将各个研究机构、运营单位、利益团队邀请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清楚各种问题和困难,力争把最复杂的高层决策换之以必须要获得的全社会的最大理解和支撑。因为时代的发展已经证明,事过境迁,日新月异,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各种观念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比如几十年前人们对可能要占掉电力生产半壁江山的三峡工程几多争执,认为投资大见效慢,可现如今再看不过是沧海一粟群山一峰而已,时代已经往前走了很多步。而此前公众争议最大的特高压项目、新能源并网这些大帽子,在 “能源互联网”这一超大战略面前不过也只值来寥寥数语,将来会证明这些其实都只是其中的小小一环节,所引发的冲击远不能与能源转型大战略相比。

任何的技术发展意图,必须要放到更宏大的战略框架面前,才可验证出其完备性和必要性。但是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在中国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牵引者,可以顺理成章的打通各处平台和关节去接受这样的检验。

所以我们必须要给国家电网公司一些掌声,鼓励他们有勇气去提出一个新概念,去推动一个大聚合的转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非常擅长的经济发展策略之一,就是不断推出一些看上去很美的新概念,去引领、影响、甚至逼迫发展中国家始终保持跟随的队形,以保证自己始终位于高高在上的产业圈上游发号施令。

比如近两年非常热火的云计算,大数据,也包括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柔性输电等等,了解西方大型跨国公司运作的人就知道,并非说这些概念一定是挂羊头卖狗肉,但由此而引发的文化输出和经济压迫则是必然。不能率先提出影响深远且布局合理的新概念的国家或公司,势必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且不说美帝英帝们是如何办到把全社会各圈子的力量扭矩在一起参与全球性竞争的,单单看他们提出的很多概念本身,确实有很多含义隽永的内涵。其实但凡要提出一个创新的概念,必须要做到如下三条:

1 经得起推敲

2 经得起拓延

3 最重要的,就是能让更多人受益。

这就是忽悠和Fusion(聚合)的区别,也是为什么美帝英帝平步天下的秘诀,而我们中国的企业,大多是天上的流星,凭一人之力激情爆发,而后分崩离析,再怎么忍辱偷生也很难东山再起。而那些托拉斯卡特尔们,可以就此出一本本书,收一捆捆钱。

因此我们非常欣喜的看到,从智能电网到超强电网,国家电网公司的决策层显然意识到这一趋势, 展现出“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对近期涌现的各种新生代技术进行整合,同时非常明确的指出要在特高压、配电网、需求侧管理、电力交易市场这四个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全面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网概念并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挑战。

这就说明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技术在更新,概念在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必须要更新。人们应当具备从充斥着专业术语与定文套词的文字里读出含义隽永的创新意图的善意和能力。几年前人们也许根本无法想到,代表着传统工业和保守经营模式的电网公司能在面对大时代机遇时,比那些所谓的新兴数码英雄们率领的互联网企业如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们能站得更高看的更远,以无畏的责任感和坚决的包容心去推进能源转型这一走在时代前列的跨界战略,同时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团结凝聚。

希望我们的电网公司们,做好了人才、体制、技术、金融上的前瞻准备,跨马扬鞭,直指2021:中国能源互联网元年。

但愿,如此。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内容简介

《全球能源互联网》以全球视角研究了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解决方案。分析了全球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分布及发展现状,揭示了世界能源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剖析了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的能源发展趋势。提出了以全球性、历史性、差异性、开放性立场研究解决能源问题的全球能源观,进而阐述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分析能源电力供需、“一极一道”等大型能源基地开发的基础上,对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方案、实施路径、技术创新以及工程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展望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前景。

全球能源互联网契合能源供给侧改革

作者:聂光辉

中国已经面临产能过剩的局面,到底是供给侧出了问题,还是需求侧出了问题,不同的经济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和建议。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中的经济粗放式发展来看,政府长期忽略了中国能源产业结构问题以及传统化石能源带来的环保问题,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能源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能源供给侧的结构失衡问题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在能源开发利用上,由原先的兼顾环保问题变成优先考虑环保问题,在倡导新的能源环保理念的大环境下,未来的能源系统将会怎样?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能源产业的供给侧现状

目前,能源发展面临的大体问题就是传统化石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遇瓶颈制约。煤炭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代表,在中国经历了所谓的“黄金十年”之后,由于企业过去的无序投资以及对于国家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过分乐观,煤炭行业进入到产能过剩时期,去过剩产能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政策主旋律。2021年11月中国煤控项目组发布 《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吨标煤,即38亿吨实物量以内,总能耗控制在47.4亿吨标煤。在“十三五”期间,煤矿开采和洗选企业数量要从2021年的6390家压减到3000家以内,到2021年,煤炭开采、洗选行业的失业人数估计分别为67.1万人和19.1万人。

煤炭行业严重过剩产能的后果早已波及到一些老牌企业,转岗分流、停薪留职、离岗再就业等成为了降本增效的新方式。煤炭“黄金十年”的情形恐怕只能成为历史了,煤炭行业市场低迷恐怕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了。煤企的利润减少及整体行业的亏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矿工降薪。事实上,已经有些煤炭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未来一段时间,预计煤炭消费的负增长趋势将越发明显,一方面原因源于经济下行压力下能源结构变革,另一方面是人们能源消费观念的转变。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问题已经不是去不去除的问题,而是怎样快速高效,且又能够保障员工利益的情况下去除过剩产能的问题。

国务院在今年年初明确提出了去过剩产能的目标,计划用3到5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其中预计涉及到的煤炭系统职工的分流安置人员达130万,安置办法也将以企业作为主体,这一结果也将引发人与企业本质关系的回归的思考,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现有的能源系统供给侧存在的不合理性有多么严重。

未来能源系统仍以电力系统为核心

2021年3月30日到31日,由我国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大会在北京举行,意在改变以往的能源供给模式,以清洁和绿色的方式满足电力需求,会议期间,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四国电力公司还签署了《东北亚电力联网合作备忘录》,共同发布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宣言》。这实际上也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布局新一代能源系统。

能源互联网概念进入中国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对其也从能量流、信息流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其原因在于它契合我国能源发展现状及诉求。能源互联网在其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杰里米·里夫金所提倡的能源互联网概念的基本特征有: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一次能源;可大规模接入分布式发电系统与分布式储能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广域能源共享;支持交通系统向电气化方向转变。

广义的能源互联网强调未来能源构成要素的广泛性、平等性、协同性,且把电能作为一种能源传输和利用的介质,但不唯一,其目的是要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所倡导的是能源低成本消费。其广泛性是指能源构成要素的种类繁多,既包含太阳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等,也包含煤炭、石油等传统的化石能源;其平等性是指能源构成要素间的竞争关系应当是平等的,譬如所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压力应当是一致的;其协同性是指能源构成要素间的多源协同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低成本消费的概念,这里所提到的能源低成本消费不仅从经济效益出发,还包含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即综合效益达到最优。

目前,所提倡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可以概述为:在全球能源互联共享的战略构想下,以泛在智能电网为基础,通过“两个替代”,即能源开发利用上的清洁能源替代,能源消费上的电能替代,实现世界能源的优化配置和消费。实际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电力互联网,属于狭义的能源互联网。与广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相比,狭义的能源互联网概念则凸显了能源构成要素的主次关系,能源类型的不同导致生存空间也不一样,无法体现出在能源的选择与利用上的民主,在能源配置上只强调了二次能源,存在片面性。就我国能源结构现状以及电力系统发展历史及强自然垄断的地位而言,发展以电力系统为核心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历史选择的必然性。

能源战略安全引深思

全球能源互联网对于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与消纳上起到促进作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将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时代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的消耗,大量的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将会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也间接地避免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问题,以及避免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全球能源互联网所引发的能源供给侧变革,直接或间接的能源结构的改变,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有效的。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依托全球能源互联网,到2025年清洁能源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传统化石能源,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这将能够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有望解决冰川消融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全球能源互联网概念诞生之后,市场的炒作一度爆出能源互联网存在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很显然这一数字缺乏科学的判断依据,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全球能源互联网与现在的电力联网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大区域联网效益得到了释放,比如,现在的电力联网的区域相对较小,由于受制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稳定性及其他物理特性,不能够较好消纳风能、太阳能发电等。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会进行洲际电力互联,能有效地配置全球范围内可再生能源资源,解决电力网络的峰谷问题。这一改变将会促使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效率。有预测显示,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的发电量将达到整个能源消耗的90%。这一趋势将会有效地促进能源、节能与环保等产业的技术升级,再次释放较高的经济增长点。

全球能源互联网时代对于能源发展而言,其结构一定是更加开放多元化。在世界能源发展过程中将可能面临全球能源局部过剩、能源输出成为新诉求等问题,如何保证本国的能源战略安全也将成为新的课题。鉴于对能源发展历史的研究与判断,未来的能源结构极有可能在环保理念的引领下保持核电、水电的战略地位,使得核电、水电在能源非常时期起到重要的调峰填谷作用。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本国的能源输送的安全与畅通也可能成为某一时期新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能源互联网领域一定是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力的所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本文标题: 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读后感范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40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关历史的书的读后感800字作文高中(高中生《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左右)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二年级(二年级《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