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读后感,导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传统灌输式课堂模式下,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
机械设计基础读后感
导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传统灌输式课堂模式下,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下我为大家介绍机械设计基础读后感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机械设计基础读后感1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做完了。在这次作业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一遍又一遍的计算,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方案修改这都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刚开始在机构设计时,由于对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掌握得还可以,不到半天就将所有需要使用的程序调试好了。可是我从不同的机架位置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令我非常苦恼。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将之解决了。同时我还对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传动系统的设计时,面对功率大,传动比也大的情况,我一时不知道到底该采用何种减速装置。最初我选用带传动和蜗杆齿轮减速器,经过计算,发现蜗轮尺寸过大,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次我吸取了盲目计算的教训,在动笔之前,先征求了钱老师的意见,然后决定采用带传动和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也就是我的最终设计方案。至于画装配图和零件图,由于前期计算比较充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周,在此期间,我还得到了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整个作业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最痛苦的事是最后的文档。一来自己没有电脑,用起来很不方便;最可恶的是在此期间,一种电脑病毒”Word杀手”四处泛滥,将我辛辛苦苦打了几天的文档全部毁了。那么多的公式,那么多文字就这样在片刻消失了,当时我真是痛苦得要命。
尽管这次作业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掌握了四连杆执行机构和带传动以及齿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设计步骤与方法;也不仅仅对制图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Matlab和Auto CAD,Word这些仅仅是工具软件,熟练掌握也是必需的。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方法和能力。那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像我们这些学生最最缺少的是经验,没有感性的认识,空有理论知识,有些东西很可能与实际脱节。
总体来说,我觉得做这种类型的作业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它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相关知识都系统地联系起来,从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以待改进。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众人智慧,我相信我们的作品会更完美!
机械设计基础读后感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工程意识训练的主要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日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但是该课程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液压气压传动等多方面内容,知识面宽,理论性强,而学生对这些知识和理论却很生疏。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为此,笔者着重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帮助学生建立总体的知识框架
在几年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有感触,该课程由于理论性过强,实践性缺乏,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难以建立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难以将各章节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鉴于此,教师在讲解本课程每一章节前,首先应让学生对要讲到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强调每一章节之间的联系及其应用,以及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讲哪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应在实践能力方面对学生提出设计构思和设计技能的总体要求等,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好本课程的特点,帮助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建立一个总体的知识框架。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及挂图,通过在课堂中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短的,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如果能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可以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从原来的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到带轮时,播放带轮传动动画,可使学生有实际生活感,讲到轴系零件时,可适时地给学生在大屏幕上展示轴、键和轴上零件(比如一个带轮)配合的动画。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强大表现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对高职教学而言,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教师应注意在“学”字上多做文章。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传统灌输式课堂模式下,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分析设计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该课程有些内容是对现实的抽象概括,有些则是现实相关内容的直接描述。在教学中,教师对直接描述实践的内容可采取现场教学、模型演示、光盘观摩、动画模拟、课后作业、操作性实验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予以启发和引导,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在活动中,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并进行小组团体考核,从而加强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相互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教学评价。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其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一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有的放矢,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沟通,采取多种形式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适应课程,进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不断更新,学时逐渐缩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学科的发展,本课程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要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做到实用、够用。讲授时应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本课程特点,重点讲清原理、设计方法、结构与应用。
要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的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对各种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在各种机械中的实际应用有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入CAI教学课件展示各类机构的运动过程,呈现不易观察的零件内部结构与动态特征,演示实际加工机床的运动与加工过程等,使学生的视觉活动和听觉活动有机结合,变枯燥的结构内容为形象生动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效果。使用挂图、投影仪等则可省去部分在黑板上画图的时间。
总之,采用行之有效的多种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可节省大量的讲授时间,使教师在同样的时间内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使教学效果与质量都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认识到各种教学手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长处,使其相互补充,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活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从知识型到思考型再上升为创新型。应多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开阔视野,通过实验和实践,使原来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另外,开设新的实训组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领域常用的实战手段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机械结构的相关知识,也可组织学生参观机械传动陈列室、机床夹具陈列室和模具陈列室等,使学生对结构设计有所感悟,加强机械设计基本能力。利用《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条件,开展课外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思维和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以及动手能力。
经过几年来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探索,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科技实用人才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应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适应企业需求和岗位需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当然,《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总结和完善。
《磨炼》 读后感
《磨炼》 读后感作者是:巫庭光求读后感。越多越好。谢谢了。——读巫庭光新著《磨炼》
香港 / 张高贤
一
庭光的故事,是一代华侨悲欢离合、步履维艰、辛勤创业、艰苦备尝的辛酸故事,又是闪烁著光辉、激励人奋进的精采故事。
泰国声誉卓著的建筑商,新华工程建筑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巫庭光先生的自传体新作《磨炼》,写的是一位近代华侨前半生的真实故事。这故事又折射了一批上世纪五十年代回国升学,由开始的“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而最终却将“入党申请书 ”改为“出国申请书 ”的华侨学生的曲折历程。
华人(亦呼称唐人)移民海外成为华侨的记载始於商朝。之后,各朝各代因国政无能,国力弱势,百姓穷困,民不聊生而逃难异国,居留海外渐成风潮。明代永乐年间,三宝太监回民郑和下西洋后,华人移居南海各国从事经商和宗教活动,开始形成规模。
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又有大量华工,因欧洲工业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欧洲、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有人断言:地球上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华侨。此言非谬矣!
近两百年来,华侨在各侨居地用他们的泪水和血汗,镌琢出一个个闪烁著光辉的业绩和人生。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国家却还没有一部可读之华侨史,甚至对“华侨”这两个字,仍未有一个法定的定义。
故事的主人翁巫庭光就是这个华侨群体中的一位杰出典范。
他性格刚强,脾性温和,包容大度,不忘报恩,助人为乐。读罢《磨炼》一书,当可深悟其一生之为人处事,验证了古人的断言:三岁定八十。
在世俗眼光裏,庭光的家庭是那麽特殊,那麽不幸。他有国无家,有家无爱,甚至于一度沦为弃儿。他因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另娶,而衍生出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弟妹之众,也因此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猜疑,许许多多的家庭纠纷。
幼小的庭光随母行乞了六个多月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泰国,寻找到素未谋面的父亲。接受的虽是改变不了的DNA父子血缘,却完全得不到他梦寐以求的父爱和亲子情。到了泰国后,他和母亲一样,受到亲人精神上的虐待和肉体上的摧残。
为了生命的延续,他们母子俩只好离开这个不属于他们的家,远迁泰南。他母亲为生活被逼与人同居。这件事在庭光幼小的心灵裏留下了深深不灭的伤痕:“母亲让我改了名,换了姓,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耻辱……我知道母亲是为了我这根幼芽不会夭折,而忍辱偷生。”为此,他经常躲在房中,母子抱头痛哭。
一九六四年,他费尽周折才从大陆回到泰国,回到了有了一群同父异母弟妹的“家”,却再次受到父亲的虐待,不准他姓巫,甚至逼他脱离父子关系。
庭光兄年轻时的艰辛磨炼,成就了他与成功的默契。他的心历路程,定格了他的性格,奠定了他今日的成功基础。
换言之,任何人,不管是好还是坏,年轻时受到的影响很难消除,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他(她)们性格的一部分。在年轻的阅历中,和他(她)们的天性和处境契合的人和事,如同少男少女豆芽梦中的恋情。
尽管也许只是出自幻想,却仍然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未来的许多年,他(她)的成长和成熟,其实就是转化和摆脱那些影响,形成自己风格的心历路程。
二
刚毅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战胜困难的勇气是在人生的一次次磨炼中铸冶而成的。
正如蝴蝶扑翅而飞,是经受过破茧之苦;人类感受生命,要经受扑火之痛;人生光华在催灿四射前,定然要有冲出黑暗的磨炼!走在荆棘的路上,你就拥有了披荆斩棘、开拓前路的勇气。
庭光兄认定:“我知道所有的同情、安慰、可怜,都是麻醉剂和止痛片,于事无补。只有一条路,在事业上干出一番成就来。”读毕《磨炼》便可感知:迷茫中的清醒,失落中的奋斗,愤慨中的理智,正凸显他天生的傲骨和气概。也许他曾一次次一无所有,也许他曾一次次大难不死,因此炼就了他永不服输的勇气。
回到泰国,他创办了企业,创业之路异常艰难和辛苦。他曾在工地上被电动葫芦打正头部,死裏逃生。时至今日,你还能看到他头盖骨破碎之处,只留下一块软软的、不停跳动的皮层。他不懂英语,竟敢去投标国际工程,在伊拉克承建飞机库,由于在伊拉克的一次交通意外,才逼使他放弃余下的工程。他运用智慧,承受艰辛,甚至险些赔上了性命,然而他成功了。
值得一提的是,事业蒸蒸日上的庭光在一九九七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受到了极大的挫折,陷入了困境,眼看几十年的努力将可能化为乌有。面对这泰山压顶般的困难,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却,而是以坚毅不屈的精神面对现实,带领他的家族开始新的冲刺。在短短的十年中,他不屈不挠,不停地拼搏,终于在黑暗中映射出绚丽的朝霞。
这十年来,他又不停地承建几十层高、工程费达几亿、几十亿的商厦、大型工厂和货仓。这些建筑,点缀了曼谷都市的繁华,美化了曼谷的市容,也为他带来了财富、荣誉、社会地位而使他屹立在泰国的建筑界。
庭光,这位年近七旬的商人,曾向我说:“事实证明我还行,证明我们曾接受中国教育的这一代老人,不比接受西方教育的这一代年轻人差。”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令我感同身受。因为,他说出了我们这一代为人父母者,对子女的一些遗憾和无奈;也说出了我们对下一代的殷切寄望。他还和我相约,他要把一生在商途实践中所积累有关领导方法和企业管理的经验,写成文本,传授给下一代,让他们在精神及物质上都生活的更富裕、更精彩。
庭光的经历告诫我们:人生需要不断地挑战困境和挑战失败。我们要学会在挑战中砺练,在砺练中成长,在成长中前进,在前进中成功。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条长河,那麽岸边的岩石就是磨炼,岩石只有承受著被撞击的疼痛,才会释放出奔放彩丽的浪花;如果把人生比作是大海,那麽狂风巨浪就是磨练,只有经大海的熏陶和洗礼,才可情怀于望海听涛的诗韵;没有寒冬的磨炼,就没有梅花的扑鼻香。
当然,磨练中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沉重的,都会深深地烙下不均匀的脚印。时至今日,回眸看看那一个个印迹著血泪和辛酸的脚印,看著那长长的、一串串记载著历史、沉淀著悲喜的脚印,不禁会发出千丝万缕的叹息,深感此生走来不易,非常的不易矣!
三
自信和独立的人格在迷失的亲情氛围中得以升华。
庭光兄儿时的不幸经历,使他从小就养育了独立思考的个性。而庭光自信和独立的人格却在他迷失的亲情氛围中得以升华。
在亲情中,庭光一生最疼爱、最同情、最了解、最崇敬的仍然是他的母亲——甜桃妈妈。
庭光於二00五年分别以中文和泰文在曼谷出版《母亲》一书。在书的扉页他写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一生辛苦,但对子女的关爱始终没有停止。特以本书奉献给敬爱的母亲……”
《母亲》一书,沉重地记载了巫庭光与母亲所共同经历的一些苦难的真实故事。在书中,庭光饱含深情,用浓墨重彩的笔触写下了一位文盲的乡下少妇,靠自学、靠记忆,用民歌、用诗篇唱出了自己忧郁的心声,喷洒出自己的血和泪的奋斗史;记载了一位情深似海的少妇,带著年幼的儿子穿州过省,跨国行乞,徙步到南洋寻夫的传奇经历。看了《母亲》一书,谁不潸然泪下,谁不寄望拥抱天下最宝贵的亲情,寻梦于家庭的温馨。
此书正是庭光献给他九十一岁的甜桃妈妈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庭光的母亲於二00六年二月去世,终年92岁。庭光心灵深处悲不可抑,更为戳刺他心的悲情的是,他作为母亲的长子,不不能亲自为母办理丧事,还曾被同母异父的弟弟喊出灵堂。我和清泉兄从香港到曼谷陪同庭光送别甜挑妈妈,庭光只能和我们一样坐在来宾席上与和尚一齐颂经,为甜挑妈妈送行。
下葬当天,庭光驾车,我们三人早早到了曼谷郊区的“广东墓园”,进了灵堂,我们为甜桃妈妈行送行之礼,却只能遗憾的于此止步。作为长子的庭光,不能在自已出资买的墓地亲送妈妈落土为安;原来预先做好的墓碑,也被同母异父的张姓弟弟换弃。在妈妈的墓碑上,永远没有镌刻下长子庭光和长女红光的名字。我想,在天国之甜桃妈妈得知,亦会悲心无言!
庭光曾向我表示,此事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大遣憾,也是他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我理解他的心痛,我欣赏他的坦白和真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从大陆回到泰国,再次受到父亲和叔姆(庭光对后母之惯称)的虐待,不准他姓巫,当父亲逼他脱离父子关系时,他既激愤又情深似海地说:“爸爸,你有权利不认我这个儿子。但我必须明确告诉你,你永远是我在这世界上唯一的父亲。”
对於他那个有DNA之亲却无父爱的爸爸,庭光是这样表述的:“我对父亲绝对没有怨恨,一九七八年我还带他到伊拉克全国各地游玩,当他看到我的工地时,他是很欣慰的。”经过十多年的镌琢,庭光的宽容在磨练中发光,庭光的大度在磨练中升华。
庭光的父亲和叔姆先后於一九八七年及一九九九年逝世。为悼念父亲、叔姆,为纪念父亲开创的“华光公司”,庭光在泰国巫氏宗亲会的三楼拆资建造了“华光堂”。大堂正中高悬著“华光堂”三个套金雕刻的大字横扁,右边及左边的大柱上分别刻著“华采弘祖德心萦桑梓抒乡绪,光辉沐宗亲情系故国睦友帮”的套金柱联。在庄严肃穆的“华光堂”大厅,挂著其父亲及叔姆的大幅遗照及家族成员的照片。
庭光与其父亲和叔姆的关系从陌生、猜疑、对立走向理解、信任、关心到拥抱亲情。庭光用亲子的苦心,完成了一项重建巫氏和谐家庭的心灵工程,其难度、历程远非笔墨所能描绘。
其实,劫难和不幸是人生的财富,“不幸育人”这一点早有古训。翻开历史这份卷轴,徜徉于字裏行间,我们可看到无数的伟人是在劫难和不幸中创出奇迹幷名垂千史。“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出;《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一】
由此可见,不幸,正是庭光兄今日成功的根系。因为有了不幸的劫难,他变得自信;因为有了不幸的劫难,他变得独立;因为有了不幸的劫难,他就有了人生的拐杖。不幸的劫难是激发他潜能的催化剂,不幸的劫难是让他成长的营养品;不幸的劫难丰富了他的阅历,不幸的劫难镌琢著他灿烂的人生。
接受磨炼,你便选择了成功;逃避它,背弃它,你便选择了失败。
四
聪睿的智慧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而聪明才智只能在一次次的磨炼中绽放。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老一辈华侨,怀著对故土的一往情深和对新中国的憧憬,纷纷送他们的子女回国深造。1953年底,14岁的庭光做出了他人生的首次重大抉择:他争取到父亲的同意,和姐姐一起回祖国求学。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一抉择是聪慧而正确的。
他在 《磨炼》中写道:“回想在中国生活的十一年裏,使我从一个无比自卑、心理逆反的孩子,成长为有文化知识、有思想、充满自信的男子汉。我感谢祖国、感谢学校和老师对我的教育,是祖国造就了我。我对那些曾经在一起生活过、学习过的朋友们感到无限的怀念。”
是的,这群无知的少年抱著梦想和希望,以一片单纯的童心,一股爱国的激情回到了祖国。从此结成互信无猜的校友,相知相惜,尤其是福建南安国光中学的校友,五十多年来至今的不离不弃,写下了一篇篇感人的故事。
然而,同样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归国侨生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国家天天在搞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现在已到了山穷水、尽民不聊生的地步……所有高级知识份子均是臭老九,所有与海外有关系的华侨、侨属均是可疑分子……好端端的劳动模范,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知识份子的一个建议、一个疑问,都可能会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庭光对阶级斗争的极左思潮极为不满,他对国家很失望,他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寻觅不到家在何方。他不愿作奴隶式的“驯服工具”。为了争这一口气,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做个有志气、有骨气的中国人,他终于下定决心,做出人生中另一个重大的正确抉择:申请出国!到另一个地方去奋斗,去营造自己的家!时在农学院就读的他,为了出国,甚至故意不升级。
一九六四年他回到了泰国,对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庭光兄再次做出聪明和智慧的抉择。他认为:“在中国我念的是理工科,学习了数、理、化、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等学科,在两年多的实践工作中,我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使我在技术上有充分的把握。而中国共产党最擅长的发动群众,组织人海战术,管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指挥工人,所有的这些我都自认学到不少,幷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承包工程是我最好的选择,于是我注册成立了新华工业社两合公司。”
随著岁月的磨砺,标新立异、追求完美,成为他做人做事的特点。他不随波逐流,对问题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做任何事情都很勤奋、很投入,不做则已,做就把它做好。务实让他不浮躁,坦诚使他率直,聪明与自信裏蕴含著幽默。从此,他由承接建筑工程为起步,开始了他迈向事业顶峰的征途,铸冶了今日的成功。
正如一切成功者所证明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心智开发。如果我们相信人的聪明幷不完全属于天生,也可以通过后天来造就,那麽,有了这样一些需要独自去承接的、而又决定自己命运的磨炼,聪明也会由此而激发、沉积和绽放。
五
古今成大事业者,必然会在长期实践中磨炼出一种大度容人的高贵品格。
查字典,“大度”,指气量宽宏能容人,豁达大度,大度包容。由此可见,要大度,就得心特宽,心特大,能容人,能容事。该字典之解释还说明,大度是人的一种品格、品行。品格、品行这东西属于道德范畴,不是天生从娘肚子裏带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磨炼逐渐形成的。
贫寒的家境和艰辛的岁月,使庭光兄学会体谅、理解和报答,使他磨炼出吃苦耐劳的个性、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豁达大度的品格。这一切都是他从贫困、从一无所有走向成功的基石。
当今的庭光兄,事业有成,被人瞄到的是他的光环。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他八岁时随母亲沿途行乞六个多月,经湖南、广西、越南、老挝,用草鞋和绑著布的一双幼脚,颠扑不磨地到泰国寻找父亲。对於他和母亲行乞的感受,在《磨炼》中有这样的陈述:“在这艰苦流浪的日子裏,受到太多的轻视的眼光、厌恶的脸色和凶暴的态度。由于见得太多太多,都已淡忘了。而那些真心同情、幷给我们以帮助的好人,却永远记在我的心中……这六个多月的乞丐生涯,奠定了我做人的基础,造就了我一颗善良的心。”
这样一颗善良的心,一直燃亮著他坎坷的人生旅途。
回到泰国,他创办了企业,事业有成。为了帮助和扶持先后从国内回到泰国的同学,只要校友们有要求的,他都会一一安排在他的公司工作,成为他公司的员工,有的成为股东,有的成为他建筑公司的承包商,有位还成为庭光董事长的秘书。
庭光不仅仅关心回到泰国的同学,也关心我们远在各地的同学。我到了香港后不久,他来看我,邀请我一家到泰国一游,在曼谷我高兴地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三十多位国光校友。一九八0年,庭光又支持我弃工从商。是他第一个于八十年代初给母校捐赠了汽车。他捐资母校“爱心助学工程”,捐资出版《涌泉》文集。是他,每次在泰国当东道主,热情地接待来自母校的老师和同学。又是他,主动和我一齐去寻找那些失去联系几十年的海内外校友。时至今日,他还在关心和资助有困难的他们。
在曼谷这个佛都,在庭光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他心痛的故事。在他帮助过的同学、朋友中,有釜底抽薪的,有勾结外商抢夺他建筑工程的,有挑弄是非、诬谤谩骂的……尤其是,庭光为帮助一位向他求助的同学而创办了第一间公司“泰国新华工程建筑有限公司”。没想到,他的这位同学心怀叵测,恩将仇报,最后竟然串同其他董事将时任董事长兼总裁一职的庭光架空,直至逼他除去总裁一职,只留任连帐本都看不到的董事长(不懂事的‘长’)。经此事后,他奋发图强,几经周折,卧薪尝胆近四年才将“泰国新华工程建筑有限公司”收购发展成为家族企业。还有一位曾是他的秘书又多次抢夺他建筑工程的同学病逝了,他不但出席了该同学的追思会,还作了正面的发言。
庭光遇到诸如以上所述的种种忘恩负义之举时,他不愿多说,也不愿在《磨炼》中落笔,也不将恩怨情仇放於心中。
为教育子女及宗亲后人不忘列祖列宗,使巫氏宗亲之香火能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庭光在泰国巫氏宗亲会的祠堂最显眼的位置为他父亲安下了“神主牌”以供后人拜祭。此外,为了追回他曾失去的父子情,他刻意在家父的“神主牌”之旁,预先选下了自己的“牌位”。他希望百年之后,在佛国的天庭能和父亲再续前缘。庭光用心良苦,孝心一片,实令人感慨万端。【注二】
他还向我透露,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要帮助同父异母之弟妹,使他(她)们的生活过得更好,化解上一代人留下了的恩恩怨怨,重振巫氏家族的兴旺和团结。现在他是金光、署光等弟妹全资拥有的“华光公司”的义务顾问。即使他工作再繁忙,他每星期都要拨出几个小时和弟妹一起研究商情或参加他们的董事会议。因其父创立的“华光公司”也位列建筑行业,因此,当其弟妹需要时,庭光还会义无反顾地在经济及业务上给“华光公司”以支持。
庭光,亦是巫氏宗亲的忠孝族子,虽然他的婚姻曾受巫氏宗亲族群的干预、排斥、杯葛,幷威逼要把他逐出巫氏宗亲会。但他秉承认祖归宗之传统思想,经十几年的努力,他以奋斗的成果,以对宗亲会悉心戮力的支持、诚挚无私的奉献,使他荣膺了“泰国巫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海内外巫氏宗亲联谊总会名誉会长”等职。此外,他不忘祖国,不忘列祖列宗,多次组团带领众宗亲回国观光,回国祭祖。
庭光对父母、弟妹、亲友、校友、宗亲、母校和祖国,一往情深,继承和发杨了儒家的忠孝传统,他用真诚、宽容、大度和坚韧去磨炼和镌琢自己的人生,他用忠孝之浩荡情怀,用坦荡之心路彩笔,绘画出一道绚丽多姿的华侨彩虹。
六
劫难和不幸是人生的财富,成功需要磨炼。
《磨炼》的故事只写到庭光从祖国回到泰国,从学徒、杂工、电焊工、小工头到他离开父亲的家,签订脱离父子关系合同,之后之事简略带过,再也没有详尽的下文,为何到此休笔呢?他在《磨炼》的原稿中曾留下了这样的感言:“本来想用回忆录的形式写‘我的一生’,但越写下去越困难。其原因有三:一、因为裏面涉及不少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如果全部用真名实姓会使一些人很难堪。若用假姓名又会被误有虚构之嫌。二、写自已奋斗而取得成就,会使人有‘自我吹嘘’之感。三、我现在还活著,要写我的一生,就必须写到最后——我的死!这点我是办不到的,而且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盖棺才可定论!对我一生性命的价值这就必须由后人来评论了。”
这一段感言是由衷的,也是难言之痛。《磨炼》仅仅是他人生的一小部份,他更精彩的人生是《磨炼》之外的故事,是离家后创业的故事,是他历经苦难、创造企业、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的故事,是他承受了朋友、校友之不义,一刀一剑镌琢他的人生碑林的故事。作为他少年至花甲的朋友,这一切唤起我移步到他的心扉的冲动,激发我为《磨炼》添字、补页的心动。
庭光曾多次对我说:“我做我该做的事,别人怎麽对我,我们管不了。”话说出来容易,然而要有这种心态和功力,非经长时间的生活磨炼和人性镌琢是不可能做到的。没有经历过痛楚和苦难的人,喊说凡事“看透”、“看穿”、“看开”,此类劝世之言,犹如坐在厅堂裏看悲情电视,伤心伤情落在别人身上,闪电雷鸣遥在天际,身不能临其境,说一句“看透了”,不过戏言耳!
与庭光兄一样,我们都同样被曾帮助过的人背弃……那些认钱不认亲的亲人、朋友、同学,竟将我们的爱心、苦心、宽容、谅解、忍耐和期望,当作无知、软弱、无能和昏庸。我们之心痛,我们的感受,实难言、难书矣!
经历了漫长的生活磨炼和人生镌琢的庭光很感怀地向我进言:“过去的那些伤痛之事,忘不了的,那就留下故事的情节,忘记故事的主人,忘记所有的恩怨和不快。”我接受他的说词,我从内心崇敬他的大度。
精彩的人生必然动荡,勇敢者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态度。庭光和我一样,仅仅是个普通商人,不是“商神”。人在商场不论成功或失败,总会受到一些正面和反面的评价和误传。尤其当一本自传或文本问世后,又会有各种声音。对于那些动听的音符和嘈嚷的杂音,我们这代人,从国内到国外都听了近半个世纪。正是这些激荡人生的交响乐曲,奏响著我们的无悔无怨,深情厚义,唤醒我们心正年轻的一生!
我和巫庭光、周清泉、大森隆幸、大森健次等校友相识于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五十多年来我们不离不弃。我们虽姓氏不同,侨居地不同,却有著类同的背景:我们的童年至少年都没有一个完整、温馨、幸福的家。我们在不幸和艰辛中,用赤著的双脚,踩著利刃般的沙石,沿著泥泞的曲径,或孤立无援或携手幷肩,却又都同样幸运地走过来了。所以我对庭光的许多“事”和“情”有著共同的感受、理解、感概和共呜。
我绝不是因为庭光曾帮过我,又同是在商界打滚“臭气相投”而去偏爱他,讴歌他。我赞许他,是在鞭策自己,认同自己,因为每当我移步到他心扉时,我的心灵就会拨响起共呜的韵律。
我们坚定地认知,成功需要磨炼,贫穷能磨练人的骨气,饥饿和寒冷能磨练人的意志,病痛能磨练人的坚强,惊险能磨练人的胆略,残暴能磨练人的韧性,重担能磨练出铁肩膀,行万裏路能磨练出铁脚板,艰难困苦能磨练出能人。
我们经验著我们的选择,我们经验著自己的心灵。每一个困境都是人间赐予我们的祝福,每一个恶人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使。
我们都渴望磨炼,因为磨炼将炼出与成功的默契!鹰狠心地拔掉自己的羽毛,它渴望磨炼,为的是一飞冲天的骄傲;小草深埋於土壤之下,它渴望磨炼,为的是来年的茁壮成长。假如你选择了天空,就不要渴望风和日丽;假如你选择了大海,就不要渴望一帆风顺;假如你选择了道路,就不要渴望一马平坦。
我从内心祝福我少年的同学,我的挚友庭光,事业更上一层楼,在那蕉风椰雨的异国他乡再创辉煌!
(2009年9月27日二稿於香港“扬波轩”)
本文作者张高贤,企业家。曾任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第四、五届会长,现为该会永远荣誉会长。张高贤系马来西亚侨生,是《磨炼》作者巫庭光的国光中学校友,半个多世纪以来不离不弃的挚友。
【注一】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中的有关典故:①相传《周易》是周文王被拘狱裏时所作;②孔子遭受磨难,退而作《春秋》;③左丘失明,相传是《国语》的作者;④吕不韦,曾为秦相,后获罪迁蜀,忧惧自杀,《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的;⑤韩非受秦王嬴政之邀入秦,后遭李斯陷害被囚,在狱中自杀,《说难》、《孤愤》是韩非著作篇名。⑥《诗》是《诗经》
【注二】神位,又称神主、神主牌、牌位及祖宗牌位等,是将神明、祖先名号书写或雕刻在木板、金属板、纸板、绢帛、墙壁等物体上,象徵神明或祖先,幷加以祭祀。
《伽利略传》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伽利略传》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伽利略传》读后感1本次寒假我读的名人传记有很多,其中我觉得最好的一本是《伽利略传》,里面讲述了一代伟人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诞生在意大利西部的比萨城里。小时候,他的父亲文森西奥教他学各种语言,在这时,伽利略的天赋才华已经略微的凸显出来了。到后来,他又去了修道院学习宗教和一些先贤的著述,慢慢的,神学的东西占据了他的头脑,他跟爸爸说他想成为一名见习修道士,可爸爸怎么会同意家里唯一的长子去做僧侣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小伽利略接回了佛罗伦萨接受正式教育。
从此之后,他便开始学习哲学和数学,并发现了摆的周期定律,做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做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也是当时社会最先进的“望远镜”,从此,人们便可以利用望远镜来观察天空中的星球和天体。伽利略的这一发明是当时社会科技一个跨时代的壮举,伽利略也因此一夜成名,成为了科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其实从他的科学故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伽利略的成功是基于不懈的努力之上,有时他做一个实验可能要十几个小时,可出来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可他不灰心,仍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有时他为了一个实验,可以一个月都坐在实验室里;在事业与爱情面前,他抛开一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事业,尽管他的爱人因此离他远去,可他却好像如释重负一般:他可以不用管他的亲人而踏踏实实的做实验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于是他便更加没日没夜地做实验。
伽利略几乎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数学与天文学,他把这些研究都当作一种乐趣,而他为后人作出的贡献,可是数也数不清的。
一个科学家,在做实验时,往往会遇到实验失败等一系列特殊情况,这时就需要他们用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来面对这种突发情况,伽利略就是这些科学家中最为突出的一员,他几乎可以和爱迪生媲美了。也就是这种精神支持着他,直到“望远镜”这一跨时代的巨作问世之后,他的科学精神也没有消失。他继续运用这种精神,不断的扩大望远镜的倍数,直到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宇宙中的天体为止。
当面对一本好书的时候,你要做的,不仅仅是读懂、读透,更重要的是,你要把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借鉴下来,化为己用,这样,一本好书才算是真正被你“读懂”了。
《伽利略传》读后感2达芬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是将军,是士兵。正是如此,科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来源。科学巨匠伽利略把这个诠释得很清楚,他不顾世人的眼光,毅然决然地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结论。有谁能说,这伟大的发现不是伽利略凭着自己不懈的实践,永不服输的而得来的呢?后人给他近代科学的先驱者的封号,他着实当之无愧!
读完《伽利略传》,我的心里一阵翻滚:是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敬佩,还是对当时那些无知人们的嘲笑?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我无可救药地上了科学,不由自主地敬佩起科学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那天,我在一本科学杂志中看到一个小实验,书上说:用一根竹筷子能否将盛满米的杯子提起来?旁边的同伴说它都这样问了,绝对可以提起来。我倒是不以为意,对他说了句:凡是得亲自动手过后,才能知道答案!于是我便兴冲冲地去准备了。
我先用米装满整个杯子,然后用大拇指将其摁实,接着,再拿起一根筷子插入杯中,最后,我小心翼翼地往上提,我怀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紧张极了,脸也涨得通红,生怕实验失败。就这样,一点点地杯子离开了桌面,就高举到头顶也没有掉下来。我激动万分,原来实验的心情是如此美妙,想必伽利略在实验成功后,也像我一样很自豪吧!我又查了一下原理,看过原理之后,真可谓是拨开云雾见月明啊!
如果科学是一望无际的,我们就好比在海里的鱼儿,一刻也离不开它。科学是进步的标志,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一个个正确结论的诞生都不容易,背后都掩藏着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一滴又一滴的辛酸泪,但是毫无疑问的,他们都未曾退缩,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实践才出真理!我爱科学,但我更爱、更敬佩为了真理而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的科学精神!
《伽利略传》读后感3他,是一个音乐家的`儿子;他,是材料力学和弹道学的开创者;他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和太阳表面黑子;他被称作是“天空的哥伦布”;他是《对话》的作者……他是谁?是哥白尼吗?不,他支持哥白尼,可他不是哥白尼;是布鲁诺吗?不,布鲁诺没有发现木星的卫星;他,是伽利略吗?对了,他就是伽利略,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在比萨城的一座石头建筑里。伽利略17岁那年,他入了比萨大学。不过因为多次顶撞教授被勒令退学。在这期间,他发现摆的定时性原理,并且发明了脉搏计。他还在著名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把两个相同大小的铁球和木球同时往下扔,很多人认为一定是铁球先落地,不过实验结果是两个球同时着地。这个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论》其中的错误。1610年伽利略46岁的时候,他发明了望远镜,并且历史性地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以及水星和金星的位相。73岁那年,他完成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后双目失明。1642年久病后去世,享年77岁。
在伽利略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许多。他的实验遭到了很多人的鄙视和嘲笑,但他丝毫没有受到他人的影响,继续自己的实验直至成功;由于宣传哥白尼的学说,他受到了罗马教会的迫—害,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终生监禁,但他没有屈服,坚持对哥白尼学说的信任,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读了《伽利略传》,我被伽利略这种为了坚持真理永不屈服的精神所感动。我的理想也是做一名科学家,我也要学习伽利略的精神,从小就要勤于观察和思考,要敢于创新,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将来也一定要像伽利略那样做一名科学家,为国家造福,为世界造福!
《伽利略传》读后感4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也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伽利略是一个很伟大的科学家,他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才智,发明了两角规、温度计、望远镜等等,还彻底推翻了“地心说”,扞卫了“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真理。而读完《伽利略传》后,我被他深深震撼了,我忽然觉得,他的伟大并不是来源于他的智慧,而是体现在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黑暗宗教法庭的暴虐压强下,在塞满压抑空气的科学虚空之中,真理对于伽利略来说,不是兴趣所致的盲目坚持,而是不可抗拒的神圣。千百年来,有多少科学家用自己坚定的心去扞卫了璀璨并无法忽视的科学和真理啊!
在黑暗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科学家们用对科学的热爱,去点燃真理的火把,带领人们大踏步地前进、去探索另一个光明的世界,愚昧阻挡不了他们,因为科学家们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对的,也因为真理对人心有着永恒不灭的吸引,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布鲁诺为了扞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活活烧死;伽利略为了科学研究,触犯了宗教利益,从而终身监禁。可是,他的望远镜知道,是他——伽利略为人类揭开了宇宙的面纱,人们也知道,没有他,也许就没有钟表、温度计。我很感激这样一群科学家,是他们的奉献与牺牲为人类开辟了一条道路,那些伟大的思想,则成了科学时代永不熄灭的火种。正是这些像伽利略一样的科学家们的执着,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伽利略的故事告诉我: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破壳而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正因为科学与神学的相互碰撞,才使现在的人们如此珍视科学技术的诞生。我会继承伽利略那为追求真理而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努力学习,伴着先哲之光,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
《伽利略传》读后感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在比萨城的一座石头建筑里。伽利略17岁那年,他入了比萨大学。不过因为多次顶撞教授被勒令退学。在这期间,他发现摆的定时性原理,并且发明了脉搏计。他还在著名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把两个相同大小的铁球和木球同时往下扔,很多人认为一定是铁球先落地,不过实验结果是两个球同时着地。这个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论》其中的错误。1610年伽利略46岁的时候,他发明了望远镜,并且历史性地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以及水星和金星的位相。73岁那年,他完成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后双目失明。1642年久病后去世,享年77岁。
在伽利略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许多。他的实验遭到了很多人的鄙视和嘲笑,但他丝毫没有受到他人的影响,继续自己的实验直至成功;由于宣传哥白尼的学说,他受到了罗马教会的迫—害,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终生监禁,但他没有屈服,坚持对哥白尼学说的信任,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读了《伽利略传》,我被伽利略这种为了坚持真理永不屈服的精神所感动。我的理想也是做一名科学家,我也要学习伽利略的精神,从小就要勤于观察和思考,要敢于创新,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将来也一定要像伽利略那样做一名科学家,为国家造福,为世界造福!
《伽利略传》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伽利略传》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伽利略传》读后感范文篇1本次寒假我读的名人传记有很多,其中我觉得最好的一本是《伽利略传》,里面讲述了一代伟人伽利略的故事。
伽利略于1564年2月15日诞生在意大利西部的比萨城里。小时候,他的父亲文森西奥教他学各种语言,在这时,伽利略的天赋才华已经略微的凸显出来了。到后来,他又去了修道院学习宗教和一些先贤的著述,慢慢的,神学的东西占据了他的头脑,他跟爸爸说他想成为一名见习修道士,可爸爸怎么会同意家里唯一的长子去做僧侣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小伽利略接回了佛罗伦萨接受正式教育。
从此之后,他便开始学习哲学和数学,并发现了摆的周期定律,做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做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也是当时社会最先进的“望远镜”,从此,人们便可以利用望远镜来观察天空中的星球和天体。伽利略的这一发明是当时社会科技一个跨时代的壮举,伽利略也因此一夜成名,成为了科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其实从他的科学故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伽利略的成功是基于不懈的努力之上,有时他做一个实验可能要十几个小时,可出来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可他不灰心,仍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有时他为了一个实验,可以一个月都坐在实验室里;在事业与爱情面前,他抛开一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事业,尽管他的爱人因此离他远去,可他却好像如释重负一般:他可以不用管他的亲人而踏踏实实的做实验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于是他便更加没日没夜地做实验。
伽利略几乎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数学与天文学,他把这些研究都当作一种乐趣,而他为后人作出的贡献,可是数也数不清的。
一个科学家,在做实验时,往往会遇到实验失败等一系列特殊情况,这时就需要他们用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来面对这种突发情况,伽利略就是这些科学家中最为突出的一员,他几乎可以和爱迪生媲美了。也就是这种精神支持着他,直到“望远镜”这一跨时代的巨作问世之后,他的科学精神也没有消失。他继续运用这种精神,不断的扩大望远镜的倍数,直到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宇宙中的天体为止。
当面对一本好书的时候,你要做的,不仅仅是读懂、读透,更重要的是,你要把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借鉴下来,化为己用,这样,一本好书才算是真正被你“读懂”了。
《伽利略传》读后感范文篇2他,是一个音乐家的儿子;他,是材料力学和弹道学的开创者;他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和太阳表面黑子;他被称作是“天空的哥伦布”;他是《对话》的作者……他是谁?是哥白尼吗?不,他支持哥白尼,可他不是哥白尼;是布鲁诺吗?不,布鲁诺没有发现木星的卫星;他,是伽利略吗?对了,他就是伽利略,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在比萨城的一座石头建筑里。伽利略17岁那年,他入了比萨大学。不过因为多次顶撞教授被勒令退学。在这期间,他发现摆的定时性原理,并且发明了脉搏计。他还在著名的比萨斜塔上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他把两个相同大小的铁球和木球同时往下扔,很多人认为一定是铁球先落地,不过实验结果是两个球同时着地。这个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论》其中的错误。
1610年伽利略46岁的时候,他发明了望远镜,并且历史性地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以及水星和金星的位相。73岁那年,他完成了《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与数学证明对话集》后双目失明。1642年久病后去世,享年77岁。
在伽利略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许多。他的实验遭到了很多人的鄙视和嘲笑,但他丝毫没有受到他人的影响,继续自己的实验直至成功;由于宣传哥白尼的学说,他受到了罗马教会的迫—害,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终生监禁,但他没有屈服,坚持对哥白尼学说的信任,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读了《伽利略传》,我被伽利略这种为了坚持真理永不屈服的精神所感动。我的理想也是做一名科学家,我也要学习伽利略的精神,从小就要勤于观察和思考,要敢于创新,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我将来也一定要像伽利略那样做一名科学家,为国家造福,为世界造福!
《伽利略传》读后感范文篇3伽利略·伽利雷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也是第一个把实验引进力学的科学家,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是近代实验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伽利略是一个很伟大的科学家,他凭着自己的天赋和才智,发明了两角规、温度计、望远镜等等,还彻底推翻了“地心说”,扞卫了“地球绕着太阳转”的真理。而读完《伽利略传》后,我被他深深震撼了,我忽然觉得,他的伟大并不是来源于他的智慧,而是体现在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黑暗宗教法庭的暴虐压强下,在塞满压抑空气的科学虚空之中,真理对于伽利略来说,不是兴趣所致的盲目坚持,而是不可抗拒的神圣。千百年来,有多少科学家用自己坚定的心去扞卫了璀璨并无法忽视的科学和真理啊!
在黑暗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科学家们用对科学的热爱,去点燃真理的火把,带领人们大踏步地前进、去探索另一个光明的世界,愚昧阻挡不了他们,因为科学家们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对的,也因为真理对人心有着永恒不灭的吸引,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布鲁诺为了扞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活活烧死;伽利略为了科学研究,触犯了宗教利益,从而终身监禁。可是,他的望远镜知道,是他——伽利略为人类揭开了宇宙的面纱,人们也知道,没有他,也许就没有钟表、温度计。我很感激这样一群科学家,是他们的奉献与牺牲为人类开辟了一条道路,那些伟大的思想,则成了科学时代永不熄灭的火种。正是这些像伽利略一样的科学家们的执着,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他们,是最可敬的人。
伽利略的.故事告诉我: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破壳而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正因为科学与神学的相互碰撞,才使现在的人们如此珍视科学技术的诞生。我会继承伽利略那为追求真理而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努力学习,伴着先哲之光,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
《伽利略传》读后感范文篇4达芬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是将军,实践是士兵。”正是如此,科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来源。科学巨匠伽利略把这个道理诠释得很清楚,他不顾世人的眼光,毅然决然地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试验,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有谁能说,这伟大的发现不是伽利略凭着自己坚持不懈的实践,永不服输的精神而得来的呢?后人给他“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的封号,他着实当之无愧!
读完《伽利略传》,我的心里一阵翻滚:是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敬佩,还是对当时那些无知人们的嘲笑?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我无可救药地爱上了科学,不由自主地敬佩起科学家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那天,我在一本科学杂志中看到一个小实验,书上说:“用一根竹筷子能否将盛满米的杯子提起来?”旁边的同伴说它都这样问了,绝对可以提起来。我倒是不以为意,对他说了句:“凡是得亲自动手过后,才能知道答案!”于是我便兴冲冲地去准备材料了。
我先用米装满整个杯子,然后用大拇指将其摁实,接着,再拿起一根筷子插入杯中,最后,我小心翼翼地往上提,我怀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紧张极了,脸也涨得通红,生怕实验失败。就这样,一点点地杯子离开了桌面,就高举到头顶也没有掉下来。我激动万分,原来实验成功的心情是如此美妙,想必伽利略在实验成功后,也像我一样很自豪吧!我又查了一下原理,看过原理之后,真可谓是“拨开云雾见月明”啊!
如果科学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就好比生活在海里的鱼儿,一刻也离不开它。科学是文明进步的标志,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一个个正确结论的诞生都不容易,背后都掩藏着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历和一滴又一滴的辛酸泪水,但是毫无疑问的,他们都未曾退缩,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实践才出真理!我爱科学,但我更爱、更敬佩为了真理而坚持不懈、永不服输的科学精神!
《伽利略传》读后感范文篇5打懂事以来,我读过不少课外书,可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第一本课外书,书名叫《伽利略》。
这本书主要介绍伽利略在成长的大道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伽利略出生在意大利一个部落贵族家里,但是,他的父母却没有因为贫穷而不疼爱伽利略,他的父亲却对伽利略寄予厚望,一心想让伽利略成为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但伽利略却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他不想发财,也不想光宗耀祖。他对医学事业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却对数学情有独钟。伽利略在数学家里奇的启迪下,一步一步走上了荆棘,甚至有生命危险的道路上。这本书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伽利略对于里士多德的理论,一个物体与一个比它重10倍的物体同时落地,一定是重的先落地。伽利略却不认为,他要用自己的实验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错误的。于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当着世人的面做了一个实验:一个一斤和一个10斤的铁球同时放下,结果是同时落地。我很敬佩伽利略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伽利略一生都为科学事业奋斗,他不信权威,不迷信教条,一切都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他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怀疑亚里士多德。从怀疑哥白尼到信服哥白尼,一切都是因为尊重客观原因的结果。科学发展一日千里,伽利略的很多发现在现代看来,可能会变得微不足道了。但是伽利略的精神,伽利略的勇气却永远激励着我们攀登科学的高峰。
是第一本课外书引领我走进书的海洋,让我在书海里遨游。从书中我不光了解了外国科学家伽利略、哥白尼,还了解了中国的科学家祖冲之、李四光等感人故事。
是书让我知道了读书的乐趣,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发奋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伽利略传》读后感范文篇6谈起伽利略,我们都不陌生,他是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是科学革命的先驱。伽利略发明了摆针和温度计,在科学上为人类作出过巨大贡献,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17世纪的自然科学和世界观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从伽利略、牛顿开始的实验科学,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总而言之,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这个假期,我阅读了他的个人传记——《伽利略传》。书中对他的一生以及科学研究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和描写,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这位科学先驱的成就,令我惊叹不已。传记共分为十七章,从幼年时期开始记述,直到他的离去,也就是“经典科学的开端和终结”。每一章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伽利略的个人魅力与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使我们从各个角度来品读这位科学家的一生。
我眼中的伽利略,是无所畏惧,不轻易相信权威,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思考,勤于实验的人。他曾任比萨大学教授一职,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坚持科学的他为此付出了庞大的代价。无论是同僚的白眼还是学生的窃窃私语,对他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但伽利略并没有胆怯,他把这些置之身外,一心一意的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不断的钻研和探索,决心用成果证明一切。
青年时代的他在教堂祈祷时发现了摆的秘密,这是科学史上重大的突破,是书写伽利略风采的重重的一笔。接着他又陆续取得了诸多成就,无论是两角规、望远镜、温度计的发明,还是对“地心说”的有力抨击,都是他传奇一生中闪耀的星点,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决意为科学奉献自己的一生。他确实做到了。
后人对他的评价十分之高,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的开端!”牛顿也正是因为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理论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
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先驱,值得我们去崇敬!
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破壳而出,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正因为科学与神学的相互碰撞,才使现在的人们如此珍视科学技术的诞生。希望我们会继承伽利略那为追求真理而不畏惧任何困难的精神,努力学习,伴着先哲之光,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永不停歇地追求真理。
如今的科技日渐发达,我们不能忘记前哲所作出的贡献与牺牲。感受着他们不朽功绩的照耀,让我们怀揣着一颗追求科学的赤诚之心,向着理想的未来,奋勇前进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