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4到6章读后感红颜4到6章读后感[红颜读后感]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颜读后感.《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
红颜4到6章读后感
红颜4到6章读后感[红颜读后感]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颜读后感.《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回答时间:2009-4-6 14:35向TA求助回答者:书籍1|三级擅长领域:暂未定制参加的活动: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相关内容2021-4-11红岩读后感500字742021-10-11红岩读后感1000字582009-7-14《红岩》读后感800字2021-9-17红岩读后感300字2021-9-7红岩读后感600字145更多相关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读后感红岩.i-exp-suc{background:url("no-repeat scroll 00 transparent;display:inline-block;height:14px;line-height:14px;padding-left:20px;vertical-align:middle;}#exp-word{font-size:12px;color:#666;font-family:tahoma;margin-left:5px;}.exp-mid{text-align:left;width:60px;margin-left:16px;font-size:12px;}等待您来回答2回答《坏蛋是怎样炼成的3》谁知道六道写没写跪求啊2回答想找些强攻弱受耽美文谢谢2回答5推荐个能自己一个人玩的回合制网游0回答读书征文0回答《童年》名著练习,速要答案0回答5求小狐仙vip全套1回答5全文"href="target=_blank log="push.title.click"东坡词全文1回答什么是鱼鳞病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其他回答共2条《红岩》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记叙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书,名叫《红岩》,读后感《红颜读后感》.《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这就是那个刚强的江姐,她的意志永磨灭的.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这就是革命带给他们的力量,是一般人想不到也做不到的,他们也是这样才获得了新中国的胜利!或许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应该想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知道来之不易,在好好想想我们的革命先烈是怎么在热血中得到永生的吧!反之,我们把那些叛徒、走狗和烈士想比较,真是鲜明的对比啊!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退缩,也就说明了我们的意志是多么的不坚定,这点小困难在我们伟大的革命烈士眼中是那么的不堪.我们应学习那种精神!"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难道不是吗?回答者:脸蛋丄 _|二级|2009-4-7 21:07读《红岩》有感《红岩》这本小说在我未详细阅读之前就已经留下了几个深刻的印象:江姐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但从不畏惧;成瑶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学会了处理各种各样的事;那一块被鲜血染成的红岩…我完整地看完了《红岩》这本书的梗概,初步地了解到了这一本书.在《红岩》里,我最敬佩的就是江姐.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任务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在我看到"江姐不幸被捕的时候,她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打了一阵寒,想到那种十指被人都差穿了十指的痛苦是多么难受!"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这一句话我很深感触,江姐竟然能在毒刑拷打面前那么坚强!试问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为了党可以失去生命呢?国民党对这些忠心为共产党的党员似乎不成任何威胁,虽说共产党员们的肉体受到了折磨,但心中的精神始终没有动摇过.现实生活中,多少人都是因为面对着小小的挫折就放弃了理想,包括我也是,往往都是因为一些小挫折就放弃了理想.但现在长大了,渐渐地改变了这种坏毛病."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前一个黎明的描写.看着这一个描写,我不禁浮想联翩: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因为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所以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把握好学习的机会,好好学习好每一门知识,奉公克己为国家做贡献!这是600多字的 〔红颜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三桥镇的野厨子读后感
三桥镇的野厨子
(作者:白天光)
白天光,1959年生。当代作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人。1988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1984年在辽宁省阜新市商业局工作,1988年后任阜新商业学校教师,自由撰稿人,阜新市文联干部。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小说三百多万字,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雌蝴蝶》等十一部,《行走的鸡毛掸子》等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桥镇是个小镇,距哈尔滨二十五公里。这是一个古镇,但镇上没有什么交易,却是一街的酒馆酒楼。
三桥镇归宾县管辖,清初的时候宾县也叫苇子沟,后来又改叫三桥县。《宾县县志》载:苇子沟北九里有三桥,三桥是福地。康熙四年设驿站。驿站官为七品,叫侯富渠。侯富渠之父为关内涿州人,任过知州。知州大人只有一子富渠,这富渠乃纨绔子弟,常给家父惹是生非,十六岁竟吃烟土,家父就将他的腿打折了,腿接上以后,其父向朝廷一从三品詹事使了银子,便将侯富渠打发到关东的三桥镇,做了驿站的七品官吏。
一般驿站的官吏大都是九品,他却是七品,和县令不分高下,所以苇子沟县令也不敢惹他。
侯富渠到了关东改掉了吃烟土的毛病,却仍然嘴刁,他本来是驿站的官吏,却统管着三桥镇。
三桥镇原是骡马大市,兼有粮食、药材生意。一街的骡马粪味,还有生药材的苦味,这就让侯富渠感到十分不悦。便一纸告示贴在三桥镇最大的一座桥栏上,限月余将骡马大市及药材生意全部撤除,为悯民生,三桥镇一里石头街两侧可开酒楼饭馆,也可卖油盐酱醋。
三桥镇的人不知这侯富渠的来头,生意该做还做,街上仍有马粪味和药材味,侯富渠就使了许多银子从乡下招来许多护街的壮丁,这些家丁不光是为了侯富渠看家护院,还每人背上斜插一把月牙大刀,先在骡马大市一阵乱砍,翌日清晨,骡马大市就无影无踪了。卖药材家的几家掌柜见其阵势,知道好歹,便撤了摊子。
三桥镇沉寂了一个多月后,十几家饭馆就相继开张了。每个饭馆开张,侯富渠便第一个进饭馆做食客。他不白吃,离开饭店前他要扔给掌柜十两银子,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可买一头活猪和五斗白米。侯富渠的举动让三桥镇的人们斟酌不出善恶来。后来才渐渐明白这侯富渠是个馋货,后来人们也叫他侯大吃。
侯富渠到三桥镇的时候,虽说是携家眷,却只是两个人。他的老婆是个瘦小的女人,既不会做针线也不会做饭,后来这个小女人雇来了两个丫鬟,这两个丫鬟都是乡村的孩子,上不得大厨,做出的饭菜也不适口,而三桥镇一条长街却也见不到一家像样的馆子,于是他就想让三桥镇变成酒馆一条街。再后来三桥镇复又热闹起来,石头街两旁饭馆酒楼一个接一个地开张了,有蒋家酱大货、黑锅大菜、大芝子臭鱼馆、冯家九大碗、刘家上刑饺子……
若干年又若干年,三桥镇成了名副其实的酒馆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你看不到海鲜,更看不到满汉全席,饭馆里的菜更不分什么南北,如果你进了某一家饭店向老板点粤菜和鲁菜,老板会一愣说:没有粤菜,有炒韭菜,也没有鲁菜,有浇汁肘子肉。正因为如此,对在都市里生活很乏味、胃肠已经油腻的贵族们来说,到三桥镇吃饭能吃出粗野的味道,所以石头街上总是停着一溜长长的轿车。
三桥镇饭馆的掌柜们不想改变他们的生意,原来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既不增加也不削减,让食客们感到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当家菜,或者叫私房菜。
三桥镇已经老了。其实三桥镇上的人们不喜欢这个镇子面貌一新,在这街面上你看不到楼房,都是青砖鱼鳞瓦的大房子,房檐子上的飞檐能让人看出沧桑。百年以前,这里的房子都是江边的洋草苫的,三桥镇上的饭店酒馆院子里也都竖起了五花八门的旗,大门也都横吊着桦木牌匾,镂刻的大字。
镇上牌匾上的字都出自一个人之手,是三桥镇东甄家私塾先生甄九如的行草。
三桥镇想不出名也很难,一出名就延续了上百年。现在在三桥镇仍然能嗅到百年以前的菜香味,这里后来出了五家名气更大的饭馆。这些饭馆是正宗的乡野粗俗店家。
蒋家酱大货
某一年(之所以说是某一年,是因为具体哪一年有些说不清楚,三桥镇的老店店主有的说是民国初年,有的说是清朝末年),三桥镇来了一个河北人,房主叫蒋百顺,他不经营饭菜,开的是蒋家酱炖大货,一口大锅支在当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冒着热气,这些大货是猪头肉、羊头肉、牛头肉,猪蹄子、羊蹄子、牛蹄子。大锅里除了这些大货,是很稠的豆瓣酱,还有生人难以看出来的佐料,羊肉和牛肉是应该有膻味的,但一放进大锅里煮,膻味没了,满街飘的都是酱香。
镇长侯子顺(侯富渠重孙)家里的餐桌上从来就没有少过蒋家的酱大货。在这街上蒋百顺的生意最好,门面最讲究,尤其他家的青砖瓦房更让人眼馋,于是镇上的酒店渐渐地扒掉草房,盖上了青砖鱼鳞瓦的大房子,不到十年的工夫,这三桥镇石头街的两边就都是青砖瓦房了。说蒋家的门市讲究,还有两个标志性的物件:一是院子里竖起一根七八米高的松木杆子,杆子上飘着一面白布、红边旗帜,上面有两个字:蒋酱。大门不是那种光秃秃的砖瓦,还悬吊着一块桦木牌匾,上面镂刻着镶金大字:蒋家酱大货。
蒋百顺虽是直隶人,却一口京腔,让人觉得疑惑。在三桥镇蒋百顺的模样长得也与众不同,大头、宽额、阔嘴、一双鱼眼。蒋百顺的祖上什么模样不详,三桥镇上的老店号掌柜只隐隐约约地记得蒋百顺的祖上大高个,身子细长。当年蒋百顺来三桥镇时才三十多岁,他的父亲整天油渍麻花的,脸总像没洗净。到了蒋百顺主厨的时候才让蒋家酱大货讲究锅头灶脑,蒋百顺也整天穿着藏蓝色的大褂,大褂上没有油渍。
蒋百顺做人很卑微,也许他不是本地人,做事就格外小心谨慎。本镇上的人到他的酱炖大货来买酱货,他都要多给二两,秤砣在秤杆上向下打滑。镇上的店家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必去随份子,遇到白事,还能陪死者的亲人一块儿哭。这就让人非常感动。
当年三桥镇和东边的拐子山有交情。拐子山有一匪伙,这匪伙不是小打小闹,光喽啰小匪就有几百号人,每个喽啰小匪身上都有两种兵器:后背上插着一把月牙大刀,怀里都抱着一杆火铳,脖子上吊着一皮袋子火药。有一年,江北的绿营兵到山上剿匪,几进几退,死伤惨重,此后,再也没有哪路营军到山上去剿匪。
山匪的大瓢把子叫侯书堂,当年中过举人,写一手好字,做一手好文章,在山上做匪首也与众不同,他的匪们下山有几个不伤:穷人不伤、残疾人不伤、和尚不伤、医家不伤、女人孩童老人不伤。
山下的人称他为义匪。
这义匪不是那种凶神恶煞,总是一身杭绸长袍马褂,鹿皮的西瓜帽,帽顶上嵌着一颗绿色玛瑙。他不抽大烟,也不酗酒,匪做得很儒雅。
侯书堂有两大嗜好:好吃,喜欢逛窑子。三桥镇没有窑子,怕脏了一街的馆子,侯书堂就到江北去逛窑子。有人看见侯书堂逛窑子衣服襟里吊着一块洋人的怀表,拄着楠木龙头拐杖。进了窑子,见到他中意的女人总是客气地说道,多多包涵,多多包涵。侯书堂在窑子里的人缘极好,其实每次和女人在一起云雨之后,并没有见他掏多少银子,但窑女们都不怪罪,照样对他暖暖的。
再说吃。三桥镇对侯书堂来说那就是天堂,他把三桥镇上所有的馆子都吃遍了,他最喜欢吃的是蒋家酱大货和大芝子臭鱼。有一天,他到三桥镇上打食,吃完大芝子臭鱼和蒋家酱大货,就对两个店家说道,给我往山上送十锅大芝子臭鱼,一锅蒋家酱大货,银子照付。
侯书堂到三桥镇来,每个店家都把他当大爷伺候,只要侯书堂一进馆子,店掌柜马上出来迎接,店小二会把店里最好吃的东西和最好的酒端上来。吃完以后侯书堂总是拿出九文钱,放在桌子上,嘴里振振有词,天下数乃为九,给你九文钱,让你的馆子久久发财。当年的镇长叫侯少莆,听说侯书堂下山打食,要给山上的弟兄香一香嘴巴,就讨了一锅大芝子臭鱼和一锅蒋家酱大货,到这两家,说道,往后侯书堂会是咱们的依靠,这两锅菜由衙门付了,另送上五十坛子赵家烧锅酒。
山上的侯书堂在三桥镇要了大芝子臭鱼和蒋家酱大货,让这两家店一下子火爆起来。三桥镇上的店家们都不小视这两个馆子。但这两个馆子都不张扬,不炫耀,原来在镇上怎么样开店还怎么开。蒋百顺在给三桥镇上的人称酱货时仍然要多出二两来。三桥镇上的人都和睦相处,相互之间也不挤对,但他们认为是好事,也抢着去做。三桥镇的十多个馆子都轮着番地到山上送各自的好吃物,侯书堂就对侯少莆说,往后三桥镇不管出多大的事,只要派个人来,我侯书堂会让山上的所有兄弟都下山。
又若干年过去了,三桥镇果然出了事。这年应该是一九三七年,日本开拓团来了,后来镇上又驻扎了关东军,开拓团在江南江北开始圈地,侯书堂山上的人并没有什么举动,但后来日本关东军让三桥镇的每个馆子向他们交白米十石,镇上的人都对日本关东军不抵抗,但也不捐献,这就惹怒了关东军。为了保证三桥镇的店家必须出十石米,他们就动了杀机,他们先把秦家鹿肉包子的掌柜秦守德给砍了,又把郭家炸粘货的掌柜郭风山在树上吊死了。
日本人在三桥镇太残忍,镇长侯栋梁就到山上请兵。此时侯书堂还健在,已经六十七岁了,但仍然体魄健壮,头脑清醒,他骑着一匹俄罗斯布琼尼马,手握四尺双锋长剑,领着山上的兄弟们下山与关东军对决,关东军在三桥镇驻防二百多人,但他们有长枪短炮。侯书堂在山上苦读兵书,知道如何与这关东军对决,就选择了一个雨天漆黑的夜晚向日本关东军的驻扎地发起进攻,不到一个钟头,镇上的关东军全被侯书堂山上的兄弟消灭掉了。
这不是一件小事,哈尔滨关东军总部又派来十辆军车,车上有钢炮和握着长枪的关东军。他们把拐子山团团围住,然后,向山上进发。山上的侯书堂见日本军人多势众,就躲藏起来。为了侯书堂的人不被饿死,镇上的人就打扮成砍柴的、采药的,将食品送到侯书堂藏匿的山洞里,但还是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在三桥镇把所有馆子的掌柜都抓了起来。因为最早发现的是蒋家酱大货的掌柜蒋百顺,日本人就让蒋百顺带路到山上去围剿侯书堂。蒋百顺不去,日本人就在蒋家酱大货门前把蒋百顺给枪毙了。
后来日本关东军撤了,因为江北的巴彦县发生了战事,这些关东军去增援。此后,没有大批的关东军到这里来,将驻防的兵营设在了江北许家屯。
蒋百顺死了,他是为了三桥镇上的人死的,也是为山上的侯书堂死的。侯书堂派人送来了一百两银子作为抚恤金。三桥镇也不会没有举动,先是开了一个黑丧会,又开了一个红善会。黑丧会是哀悼,红善会是对蒋百顺歌功颂德。这时甄先生的后人甄国旺说道,黑丧会、红善会都是浮表之事,现在有个天大的事情该如何去办?蒋家酱大货几代人都是传男不传女,大家都知道,蒋百顺有四个闺女,没有儿子,这蒋家酱大货当如何袭承。一店掌柜说,可以从他的女婿中挑选一位。又一掌柜说,蒋百顺的大女婿在直隶开楠木家具店,生意比蒋家酱大货好,他怎么会到这里来做这等生意。二女婿在国学师范学校是教书先生,更不能到这里来。三女婿是大手艺人,在京都珠宝行做玉雕绝活。四女婿更不行,是个瘸子,手里端半碗水走起路来都直洒。又一掌柜说,还有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认一个蒋百顺的干儿子,让他撑起门面。
甄先生说,这倒是一个好主意,但他的干儿子不能在三桥镇找,要离这远点。首先,这人的品行要好,不求大德,却求忠厚。还有,认定蒋百顺的干儿子一定要改姓氏,他叫什么名由我来取。
甄先生的主意被大家认可。这不是一件难事,三个月以后,蒋百顺死后认定的干儿子进了三桥镇。名字也被甄先生起好了,叫蒋继成。人来三桥镇了,却动不了厨,甄先生忽略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这刚诞生的蒋继成不知蒋家酱大货的佐料秘笈是什么。无奈,镇长侯栋梁(此时驿站已取消,改叫镇)又召集掌柜们商议此事。岂料蒋家酱大货的配方早被人知道了,知道配方的人竟然是大芝子臭鱼馆的掌柜,也是大芝子臭鱼馆的第九代传人陈保江。
陈保江小时候很聪明,他也很喜欢吃蒋家酱大货,某一天,他到蒋家想要吃酱羊头肉,可是兜里没钱,就对蒋家掌柜说道,大叔,因为我十天不吃蒋家的酱大货,我这嘴就发干,严重的时候还头疼,我到你这来讨一口酱大货却没有钱,不过我知道你这酱大货里放的是什么酱料,如果我说对了,你就赏我一块酱羊头。蒋百顺就问,都是什么酱料?陈保江倒背如流,说道,要将豆瓣酱炒熟再放入烧酒和山椒,放入大铁锅时要有桂皮、八角等十一味佐料,还有一味重要的佐料,那就是新鲜的苞米瓤子……这就是蒋家酱大货的全部佐料。蒋百顺笑了,难得你聪明绝顶,你这算做偷艺,我不管它,毕竟大芝子臭鱼和我这配料无关。你说得对,我的酱大货佐料一共三十三味,你说了三十二味,剩下的一味如果我不告诉你,就总觉得你这聪明中还有缺憾,最后下的一味我告诉你,那就是老甜菜熬出的糖稀。
现在的陈保江已经六十多岁,他和已故的蒋百顺也算是有交情。他把这三十三味佐料就告诉给了蒋继成。蒋继成就扑通一声给他跪下了。
蒋继成把蒋家酱大货调理得有滋有味,也不知他又往锅里扔了什么佐料,就使蒋家酱大货更有滋有味,吃了还让人上瘾。那天,陈保江又去蒋家酱大货那里,吃了一块牛舌头,觉得味道确实胜了蒋百顺一筹,不过陈保江一脸的愠怒,说道,我知道你接手的酱大货滋味更稠了,人吃了也上瘾了,不过我要忠告你一句,无论蒋百顺的酱大货多么诱人,但他老人家以大德经商,不像你,又加了其他东西。
蒋继成难堪地问道,大叔,此话怎讲?
陈保江说,你的佐料里添加了让人犯大忌的东西,那就是罂粟壳子,也叫大烟葫芦。大烟葫芦会伤及身子,你千万不能伤天害理!
蒋继成又扑通一声跪下说,大叔的嘴刁,眼也透亮,往后我一定要记住大叔的话,以大德经商。说完就给陈保江磕了三个响头。
蒋家酱大货在三桥镇还是站住了脚,既没有失去蒋家的大货秘笈,也没失去经商的大德。后来蒋继成找到甄先生,请他题一楹联,并将他前段日子有失大德的事如实跟他说了。甄先生对蒋继成连连称赞,一楹联挥笔而就——
大货小货做人应该是好货
大德小德经商且不能缺德
甄先生的楹联通俗易懂,三桥镇上的人觉得这楹联很金贵,就都请甄先生临摹一遍悬在店家的醒目之处。
又若干年过去,三桥镇一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原来半里长街变成了二里长街,馆子也越来越有土腥味,许麻子炸山龙(山龙即是林蛙),老高家饸饹面馆(即荞麦压成的面条),江瘦子蘸糖麻花,杨大嘴烤驴马烂(驴马烂是指驴马的下边的部件)……
(作者:白天光)
白天光,1959年生。当代作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人。1988年毕业于天津商学院。1984年在辽宁省阜新市商业局工作,1988年后任阜新商业学校教师,自由撰稿人,阜新市文联干部。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发表小说三百多万字,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选载。出版长篇小说《雌蝴蝶》等十一部,《行走的鸡毛掸子》等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桥镇是个小镇,距哈尔滨二十五公里。这是一个古镇,但镇上没有什么交易,却是一街的酒馆酒楼。
三桥镇归宾县管辖,清初的时候宾县也叫苇子沟,后来又改叫三桥县。《宾县县志》载:苇子沟北九里有三桥,三桥是福地。康熙四年设驿站。驿站官为七品,叫侯富渠。侯富渠之父为关内涿州人,任过知州。知州大人只有一子富渠,这富渠乃纨绔子弟,常给家父惹是生非,十六岁竟吃烟土,家父就将他的腿打折了,腿接上以后,其父向朝廷一从三品詹事使了银子,便将侯富渠打发到关东的三桥镇,做了驿站的七品官吏。
一般驿站的官吏大都是九品,他却是七品,和县令不分高下,所以苇子沟县令也不敢惹他。
侯富渠到了关东改掉了吃烟土的毛病,却仍然嘴刁,他本来是驿站的官吏,却统管着三桥镇。
三桥镇原是骡马大市,兼有粮食、药材生意。一街的骡马粪味,还有生药材的苦味,这就让侯富渠感到十分不悦。便一纸告示贴在三桥镇最大的一座桥栏上,限月余将骡马大市及药材生意全部撤除,为悯民生,三桥镇一里石头街两侧可开酒楼饭馆,也可卖油盐酱醋。
三桥镇的人不知这侯富渠的来头,生意该做还做,街上仍有马粪味和药材味,侯富渠就使了许多银子从乡下招来许多护街的壮丁,这些家丁不光是为了侯富渠看家护院,还每人背上斜插一把月牙大刀,先在骡马大市一阵乱砍,翌日清晨,骡马大市就无影无踪了。卖药材家的几家掌柜见其阵势,知道好歹,便撤了摊子。
三桥镇沉寂了一个多月后,十几家饭馆就相继开张了。每个饭馆开张,侯富渠便第一个进饭馆做食客。他不白吃,离开饭店前他要扔给掌柜十两银子,这是个不小的数字,可买一头活猪和五斗白米。侯富渠的举动让三桥镇的人们斟酌不出善恶来。后来才渐渐明白这侯富渠是个馋货,后来人们也叫他侯大吃。
侯富渠到三桥镇的时候,虽说是携家眷,却只是两个人。他的老婆是个瘦小的女人,既不会做针线也不会做饭,后来这个小女人雇来了两个丫鬟,这两个丫鬟都是乡村的孩子,上不得大厨,做出的饭菜也不适口,而三桥镇一条长街却也见不到一家像样的馆子,于是他就想让三桥镇变成酒馆一条街。再后来三桥镇复又热闹起来,石头街两旁饭馆酒楼一个接一个地开张了,有蒋家酱大货、黑锅大菜、大芝子臭鱼馆、冯家九大碗、刘家上刑饺子……
若干年又若干年,三桥镇成了名副其实的酒馆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你看不到海鲜,更看不到满汉全席,饭馆里的菜更不分什么南北,如果你进了某一家饭店向老板点粤菜和鲁菜,老板会一愣说:没有粤菜,有炒韭菜,也没有鲁菜,有浇汁肘子肉。正因为如此,对在都市里生活很乏味、胃肠已经油腻的贵族们来说,到三桥镇吃饭能吃出粗野的味道,所以石头街上总是停着一溜长长的轿车。
三桥镇饭馆的掌柜们不想改变他们的生意,原来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既不增加也不削减,让食客们感到这里是地地道道的当家菜,或者叫私房菜。
三桥镇已经老了。其实三桥镇上的人们不喜欢这个镇子面貌一新,在这街面上你看不到楼房,都是青砖鱼鳞瓦的大房子,房檐子上的飞檐能让人看出沧桑。百年以前,这里的房子都是江边的洋草苫的,三桥镇上的饭店酒馆院子里也都竖起了五花八门的旗,大门也都横吊着桦木牌匾,镂刻的大字。
镇上牌匾上的字都出自一个人之手,是三桥镇东甄家私塾先生甄九如的行草。
三桥镇想不出名也很难,一出名就延续了上百年。现在在三桥镇仍然能嗅到百年以前的菜香味,这里后来出了五家名气更大的饭馆。这些饭馆是正宗的乡野粗俗店家。
蒋家酱大货
某一年(之所以说是某一年,是因为具体哪一年有些说不清楚,三桥镇的老店店主有的说是民国初年,有的说是清朝末年),三桥镇来了一个河北人,房主叫蒋百顺,他不经营饭菜,开的是蒋家酱炖大货,一口大锅支在当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冒着热气,这些大货是猪头肉、羊头肉、牛头肉,猪蹄子、羊蹄子、牛蹄子。大锅里除了这些大货,是很稠的豆瓣酱,还有生人难以看出来的佐料,羊肉和牛肉是应该有膻味的,但一放进大锅里煮,膻味没了,满街飘的都是酱香。
镇长侯子顺(侯富渠重孙)家里的餐桌上从来就没有少过蒋家的酱大货。在这街上蒋百顺的生意最好,门面最讲究,尤其他家的青砖瓦房更让人眼馋,于是镇上的酒店渐渐地扒掉草房,盖上了青砖鱼鳞瓦的大房子,不到十年的工夫,这三桥镇石头街的两边就都是青砖瓦房了。说蒋家的门市讲究,还有两个标志性的物件:一是院子里竖起一根七八米高的松木杆子,杆子上飘着一面白布、红边旗帜,上面有两个字:蒋酱。大门不是那种光秃秃的砖瓦,还悬吊着一块桦木牌匾,上面镂刻着镶金大字:蒋家酱大货。
蒋百顺虽是直隶人,却一口京腔,让人觉得疑惑。在三桥镇蒋百顺的模样长得也与众不同,大头、宽额、阔嘴、一双鱼眼。蒋百顺的祖上什么模样不详,三桥镇上的老店号掌柜只隐隐约约地记得蒋百顺的祖上大高个,身子细长。当年蒋百顺来三桥镇时才三十多岁,他的父亲整天油渍麻花的,脸总像没洗净。到了蒋百顺主厨的时候才让蒋家酱大货讲究锅头灶脑,蒋百顺也整天穿着藏蓝色的大褂,大褂上没有油渍。
蒋百顺做人很卑微,也许他不是本地人,做事就格外小心谨慎。本镇上的人到他的酱炖大货来买酱货,他都要多给二两,秤砣在秤杆上向下打滑。镇上的店家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必去随份子,遇到白事,还能陪死者的亲人一块儿哭。这就让人非常感动。
当年三桥镇和东边的拐子山有交情。拐子山有一匪伙,这匪伙不是小打小闹,光喽啰小匪就有几百号人,每个喽啰小匪身上都有两种兵器:后背上插着一把月牙大刀,怀里都抱着一杆火铳,脖子上吊着一皮袋子火药。有一年,江北的绿营兵到山上剿匪,几进几退,死伤惨重,此后,再也没有哪路营军到山上去剿匪。
山匪的大瓢把子叫侯书堂,当年中过举人,写一手好字,做一手好文章,在山上做匪首也与众不同,他的匪们下山有几个不伤:穷人不伤、残疾人不伤、和尚不伤、医家不伤、女人孩童老人不伤。
山下的人称他为义匪。
这义匪不是那种凶神恶煞,总是一身杭绸长袍马褂,鹿皮的西瓜帽,帽顶上嵌着一颗绿色玛瑙。他不抽大烟,也不酗酒,匪做得很儒雅。
侯书堂有两大嗜好:好吃,喜欢逛窑子。三桥镇没有窑子,怕脏了一街的馆子,侯书堂就到江北去逛窑子。有人看见侯书堂逛窑子衣服襟里吊着一块洋人的怀表,拄着楠木龙头拐杖。进了窑子,见到他中意的女人总是客气地说道,多多包涵,多多包涵。侯书堂在窑子里的人缘极好,其实每次和女人在一起云雨之后,并没有见他掏多少银子,但窑女们都不怪罪,照样对他暖暖的。
再说吃。三桥镇对侯书堂来说那就是天堂,他把三桥镇上所有的馆子都吃遍了,他最喜欢吃的是蒋家酱大货和大芝子臭鱼。有一天,他到三桥镇上打食,吃完大芝子臭鱼和蒋家酱大货,就对两个店家说道,给我往山上送十锅大芝子臭鱼,一锅蒋家酱大货,银子照付。
侯书堂到三桥镇来,每个店家都把他当大爷伺候,只要侯书堂一进馆子,店掌柜马上出来迎接,店小二会把店里最好吃的东西和最好的酒端上来。吃完以后侯书堂总是拿出九文钱,放在桌子上,嘴里振振有词,天下数乃为九,给你九文钱,让你的馆子久久发财。当年的镇长叫侯少莆,听说侯书堂下山打食,要给山上的弟兄香一香嘴巴,就讨了一锅大芝子臭鱼和一锅蒋家酱大货,到这两家,说道,往后侯书堂会是咱们的依靠,这两锅菜由衙门付了,另送上五十坛子赵家烧锅酒。
山上的侯书堂在三桥镇要了大芝子臭鱼和蒋家酱大货,让这两家店一下子火爆起来。三桥镇上的店家们都不小视这两个馆子。但这两个馆子都不张扬,不炫耀,原来在镇上怎么样开店还怎么开。蒋百顺在给三桥镇上的人称酱货时仍然要多出二两来。三桥镇上的人都和睦相处,相互之间也不挤对,但他们认为是好事,也抢着去做。三桥镇的十多个馆子都轮着番地到山上送各自的好吃物,侯书堂就对侯少莆说,往后三桥镇不管出多大的事,只要派个人来,我侯书堂会让山上的所有兄弟都下山。
又若干年过去了,三桥镇果然出了事。这年应该是一九三七年,日本开拓团来了,后来镇上又驻扎了关东军,开拓团在江南江北开始圈地,侯书堂山上的人并没有什么举动,但后来日本关东军让三桥镇的每个馆子向他们交白米十石,镇上的人都对日本关东军不抵抗,但也不捐献,这就惹怒了关东军。为了保证三桥镇的店家必须出十石米,他们就动了杀机,他们先把秦家鹿肉包子的掌柜秦守德给砍了,又把郭家炸粘货的掌柜郭风山在树上吊死了。
日本人在三桥镇太残忍,镇长侯栋梁就到山上请兵。此时侯书堂还健在,已经六十七岁了,但仍然体魄健壮,头脑清醒,他骑着一匹俄罗斯布琼尼马,手握四尺双锋长剑,领着山上的兄弟们下山与关东军对决,关东军在三桥镇驻防二百多人,但他们有长枪短炮。侯书堂在山上苦读兵书,知道如何与这关东军对决,就选择了一个雨天漆黑的夜晚向日本关东军的驻扎地发起进攻,不到一个钟头,镇上的关东军全被侯书堂山上的兄弟消灭掉了。
这不是一件小事,哈尔滨关东军总部又派来十辆军车,车上有钢炮和握着长枪的关东军。他们把拐子山团团围住,然后,向山上进发。山上的侯书堂见日本军人多势众,就躲藏起来。为了侯书堂的人不被饿死,镇上的人就打扮成砍柴的、采药的,将食品送到侯书堂藏匿的山洞里,但还是被日本人发现了。他们在三桥镇把所有馆子的掌柜都抓了起来。因为最早发现的是蒋家酱大货的掌柜蒋百顺,日本人就让蒋百顺带路到山上去围剿侯书堂。蒋百顺不去,日本人就在蒋家酱大货门前把蒋百顺给枪毙了。
后来日本关东军撤了,因为江北的巴彦县发生了战事,这些关东军去增援。此后,没有大批的关东军到这里来,将驻防的兵营设在了江北许家屯。
蒋百顺死了,他是为了三桥镇上的人死的,也是为山上的侯书堂死的。侯书堂派人送来了一百两银子作为抚恤金。三桥镇也不会没有举动,先是开了一个黑丧会,又开了一个红善会。黑丧会是哀悼,红善会是对蒋百顺歌功颂德。这时甄先生的后人甄国旺说道,黑丧会、红善会都是浮表之事,现在有个天大的事情该如何去办?蒋家酱大货几代人都是传男不传女,大家都知道,蒋百顺有四个闺女,没有儿子,这蒋家酱大货当如何袭承。一店掌柜说,可以从他的女婿中挑选一位。又一掌柜说,蒋百顺的大女婿在直隶开楠木家具店,生意比蒋家酱大货好,他怎么会到这里来做这等生意。二女婿在国学师范学校是教书先生,更不能到这里来。三女婿是大手艺人,在京都珠宝行做玉雕绝活。四女婿更不行,是个瘸子,手里端半碗水走起路来都直洒。又一掌柜说,还有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认一个蒋百顺的干儿子,让他撑起门面。
甄先生说,这倒是一个好主意,但他的干儿子不能在三桥镇找,要离这远点。首先,这人的品行要好,不求大德,却求忠厚。还有,认定蒋百顺的干儿子一定要改姓氏,他叫什么名由我来取。
甄先生的主意被大家认可。这不是一件难事,三个月以后,蒋百顺死后认定的干儿子进了三桥镇。名字也被甄先生起好了,叫蒋继成。人来三桥镇了,却动不了厨,甄先生忽略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这刚诞生的蒋继成不知蒋家酱大货的佐料秘笈是什么。无奈,镇长侯栋梁(此时驿站已取消,改叫镇)又召集掌柜们商议此事。岂料蒋家酱大货的配方早被人知道了,知道配方的人竟然是大芝子臭鱼馆的掌柜,也是大芝子臭鱼馆的第九代传人陈保江。
陈保江小时候很聪明,他也很喜欢吃蒋家酱大货,某一天,他到蒋家想要吃酱羊头肉,可是兜里没钱,就对蒋家掌柜说道,大叔,因为我十天不吃蒋家的酱大货,我这嘴就发干,严重的时候还头疼,我到你这来讨一口酱大货却没有钱,不过我知道你这酱大货里放的是什么酱料,如果我说对了,你就赏我一块酱羊头。蒋百顺就问,都是什么酱料?陈保江倒背如流,说道,要将豆瓣酱炒熟再放入烧酒和山椒,放入大铁锅时要有桂皮、八角等十一味佐料,还有一味重要的佐料,那就是新鲜的苞米瓤子……这就是蒋家酱大货的全部佐料。蒋百顺笑了,难得你聪明绝顶,你这算做偷艺,我不管它,毕竟大芝子臭鱼和我这配料无关。你说得对,我的酱大货佐料一共三十三味,你说了三十二味,剩下的一味如果我不告诉你,就总觉得你这聪明中还有缺憾,最后下的一味我告诉你,那就是老甜菜熬出的糖稀。
现在的陈保江已经六十多岁,他和已故的蒋百顺也算是有交情。他把这三十三味佐料就告诉给了蒋继成。蒋继成就扑通一声给他跪下了。
蒋继成把蒋家酱大货调理得有滋有味,也不知他又往锅里扔了什么佐料,就使蒋家酱大货更有滋有味,吃了还让人上瘾。那天,陈保江又去蒋家酱大货那里,吃了一块牛舌头,觉得味道确实胜了蒋百顺一筹,不过陈保江一脸的愠怒,说道,我知道你接手的酱大货滋味更稠了,人吃了也上瘾了,不过我要忠告你一句,无论蒋百顺的酱大货多么诱人,但他老人家以大德经商,不像你,又加了其他东西。
蒋继成难堪地问道,大叔,此话怎讲?
陈保江说,你的佐料里添加了让人犯大忌的东西,那就是罂粟壳子,也叫大烟葫芦。大烟葫芦会伤及身子,你千万不能伤天害理!
蒋继成又扑通一声跪下说,大叔的嘴刁,眼也透亮,往后我一定要记住大叔的话,以大德经商。说完就给陈保江磕了三个响头。
蒋家酱大货在三桥镇还是站住了脚,既没有失去蒋家的大货秘笈,也没失去经商的大德。后来蒋继成找到甄先生,请他题一楹联,并将他前段日子有失大德的事如实跟他说了。甄先生对蒋继成连连称赞,一楹联挥笔而就——
大货小货做人应该是好货
大德小德经商且不能缺德
甄先生的楹联通俗易懂,三桥镇上的人觉得这楹联很金贵,就都请甄先生临摹一遍悬在店家的醒目之处。
又若干年过去,三桥镇一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原来半里长街变成了二里长街,馆子也越来越有土腥味,许麻子炸山龙(山龙即是林蛙),老高家饸饹面馆(即荞麦压成的面条),江瘦子蘸糖麻花,杨大嘴烤驴马烂(驴马烂是指驴马的下边的部件)……
周作人散文名篇读后感300字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1
活在民国年代,战火纷飞中一不留神,小说中血肉横飞的情节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谈起那时文人的为人处世,虽说的确需要积极面对与投身变革,但在某些时节沉郁淡泊些或许能活得相对“轻松”和“舒坦”些。
这是我读罢《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的第一感受。
说起文才笔法,周作人未必逊于其兄鲁迅,甚至某些方面有所超越,却因对事物看得极为透彻的眼光以及生来易于烦躁激动的性格,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股独特的幽怨郁愤之气。其实他也曾做过鲁迅那样斗士般的文人,以满腔热忱毫不留情地一次次直戳时代、社会或人民的痛处,为的是大众听到这些呼喊与击打能有所反应、想法甚至行动。而从这本书中,我恰好看出他蕴含着的或激愤或淡然的复杂情感。从头读过,通篇带着闲寂恢诡的日式幽默与变革时代的批判思想,彼此从思想上似乎是对立的,读来却顺理成章。
倘若排除时代与社会因素,饮茶听雨、尝鲜品酒、谈鬼说蝇,不经意间天南海北的零七碎八已经被周作人摹了个遍。以掩藏于温吞之下的犀利目光扫视着埋藏在家常里短中的风花雪月,然后将其转换成袅袅婷婷的文字,宛若一叶随波荡漾的小舟,不紧不慢地掠过一处处山川草木,总要在某处有所停留,幽雅地打个怜惜而玩味的转儿,待吸够了香气、尝遍了滋味再悄然前行,于不经意回眸间又在某处风景留下一道浅而雅的痕。
这恐怕正是周作人前期的闲适杂感散文风格受到诸多好评的原因所在。从《初恋》中对“她”的“淡淡的一种恋慕”,到《喝茶》中“瓦屋纸窗下、可抵十年陈梦”的“清泉绿茶”;从《乌篷船》中充满旧江南风趣情味的明瓦乌篷船,到《谈酒》中感到喝酒之时“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无不以怜惜品味的态度、丰润雍容的京派笔法雕琢着每一个本不腴润的平凡物事,从中提炼出庸人体会不到的不平凡来。
比起平和冲淡来,周作人的犀利浮躁之风格同样老辣痛肤,尤其在涉及封建礼教之愚昧、国民性格之丑恶及军阀统治之暴虐等方面,愈发激烈敏感,其思想深度也愈发深入骨髓。如《风纪之柔脆》一文中,看到报上“因有关风纪而查禁女孩入浴堂洗浴”的小新闻,即知封建道学者之变态堕落至于“非禁止女童入浴堂而不能维持这‘更嫩更脆,像骄养的小儿一样愈加怯弱下去’的风纪矣”,的确是“深可寒心乎哉”;又如《头发的名誉和程度》中,见到“因剪发女生投考者程度不佳”而不取剪发女生之大谬新闻更生发了“乌云覆顶则经书烂熟,青丝坠地而英算全忘乎”的痛怒感问……诸如此类,读来实在惊心震慑,让人心寒不已却无从反驳。
以比谁都清醒的状态看待当时黑暗的沉重,恐怕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周作人内心幽怨郁愤的情感,反映在文字上就成了平淡与激越交织的独特风格。平和冲淡,老辣犀利———仿佛在地下贮藏了多年的陈酒,留在敏感味蕾上的是交织了辛辣的醇厚。这些文字就像反光强烈的镜子一直高悬墙面,以便那些自以为醉生梦死的人们随时随地从中映照出真实的自我。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2
通过阅读1990年的日记,才知道我第一次读周作人的书是在1990年6月18日,书名是《苦竹杂记》,该书是在淄博一个私人开的小书店里买到的,书不厚,才二百来页,当时日记这样记着:“这几天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吧,所以甚感身体的不适,吃过晚饭,躺在床上顺手拿起下午买的周作人的《苦竹杂记》,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入迷了……当合书睡觉时已是晚上十二点了……”
由于该书是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第二天中午就向岳麓书社邮购部写了封信,询问是否有周作人的其他书,半个月后,岳麓书社来了邮购书单。我邮购了书单中周作人写的全套书籍,其中有《雨天的书》、《秉烛谈》、《夜读抄》、《风雨谈》、《看云集》、《自己的园地》、《苦茶随笔》、《永日集》等,读这些书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多半是在晚上读的。
我读周作人《看云集》中的《金鱼》一文时,看后很有余兴。作者不喜欢养金鱼,我也是一个不爱养金鱼的人,原因正如作者所说:“因为我懒,不高兴为区区视听之娱一日三餐去饲养照顾。”再有原因,我觉得年轻人养金鱼是玩物丧志,有这两个原因,我对金鱼就没什么好感。记得蜜月旅行时,在杭州花港观鱼,我对金鱼的情趣不如花来的有趣,尽管金鱼在水中忽隐忽现的游动,但毕竟不象花那样可以近以观之,当然鱼的动比花的静,来得更有陶然之趣,但花的香却是鱼身上找不到的。作者对金鱼的眼睛描写尤为细致,“金鱼的眼睛是一种残废……”,以“金鱼”比作“穿红布袄裤的新娘”,从“金鱼的眼睛的残废”感想到旧时小脚女人的“残废”,看后是很有意思的。
读周作人的书很容易让人产生创作的冲动,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人人都能察觉且经历的事,在他的笔下是那么的生动有趣,是那么的平和、冲淡、飘逸,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琐事自己为什么不能写?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似的一缕缕地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耳朵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他们喜欢水,却是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是不肯上来。大人们见小孩们玩得有趣,也一个两个地加入,但是成绩却不甚佳,那一天里滑倒了三个人……“。
下雨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但在周作人笔端流出冲淡平和的趣味。
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的一次初恋。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少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这段娓娓的叙述,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我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
在我眼中周作人不是作家,而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我认为他读书的时间绝对比他写作的时间多,这可从他的随笔,杂感中感知到,他文中谈古论今,广征博引,挥洒自如。读之,如引人漫步在书海和智林之中,读他的书也不象是在读书,而是在和他谈心,这也正如他把读者也作为友人谈话一样。“我自己知道这些文章都有点拙劣生硬,但还能说出我所想说的话。我平常喜欢寻求友人谈话,现在也就寻求想象的友人,请听我的无聊赖的闲谈,我已明知我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但我还在寻求……”这是周作人《自己的园地》中旧序中的一段。
1996年我在南昌出差,从书店买到,《周作人集外文》,分上下两册,该书收集的文章多是周作人用各种笔名发表,散见当时报刊的文章,由于工作忙,读这两册书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最近又在鹰潭书店买到《周作人自传·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虽晚节不保,后宦事敌伪,以至于身系缧绁,名声扫地,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
周作人有的文章一味杂陈典籍,广征博引,显得有些掉书袋带、摆弄学问,实在是让我读不懂,这是我读周作人的书唯一的美中不足之处。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
我家有两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我心爱的书,闲暇时这些书便是我的伴侣。前两天,从书架上看到闲置在那里的《周作人散文集》,便取下来,细细品读,这一品,我更加爱不释手。
周作人是鲁迅先生的二弟,他的人生道路曲折而复杂,抗战时期,他投故附逆,当过汉奸。然而,他却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他的文风平和恬淡,我非常喜欢。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蜘蛛》,“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挂阵,单捉飞来将”,这首诗非常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蜘蛛捉蚊的神态,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到后来,我非常喜欢他写的《乌篷船》,以至于文章里的好些句子到现在我都能背下来。“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箸,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称为明瓦。”“你坐在船上,应当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的景色,随处可见的山,岸边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就是因为这篇《乌篷船》,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象自已坐在乌篷船里赏景喝茶的情景,后来我们单位在浙江有工程项目,我总算可以圆梦了,可以坐船感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景致,可惜我坐的却不是乌篷船。
早晨起来,站在窗前,大声朗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连读了几遍,令人真是品味不尽。周作人的散文特色就是平和恬淡,对于抒写自已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淡化处理,从而将蕴涵于中的激情舒缓、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如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没有正面去舒写对故乡的怀念,却淡淡地说:“故乡对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他。”在这淡淡的舒写之中,却贮满着对故乡的眷念、依恋。在舒写故乡野菜的黄花麦果之后,他说:“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萤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这是舒述,也是怀念,是真实情况的记写,更是思乡之情怀的委婉表达。
又如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少年时代寄寓在杭州时的一次初恋:“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已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看我写字时,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令人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结尾处写听说“她”的死:“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石头已经放下了。”以这样闲闲两笔,叙写了蕴蓄于心底的一缕情丝,写得那么婉曲而有节制,清淡中显出纯真。
周作人学识非常的渊博,他翻译过大量的著作,写过许多随笔、散文,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小品文,不管经历多少年,他恬淡自然的文风还会影响无数读者,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甚至崇拜。
活在民国年代,战火纷飞中一不留神,小说中血肉横飞的情节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谈起那时文人的为人处世,虽说的确需要积极面对与投身变革,但在某些时节沉郁淡泊些或许能活得相对“轻松”和“舒坦”些。
这是我读罢《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的第一感受。
说起文才笔法,周作人未必逊于其兄鲁迅,甚至某些方面有所超越,却因对事物看得极为透彻的眼光以及生来易于烦躁激动的性格,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股独特的幽怨郁愤之气。其实他也曾做过鲁迅那样斗士般的文人,以满腔热忱毫不留情地一次次直戳时代、社会或人民的痛处,为的是大众听到这些呼喊与击打能有所反应、想法甚至行动。而从这本书中,我恰好看出他蕴含着的或激愤或淡然的复杂情感。从头读过,通篇带着闲寂恢诡的日式幽默与变革时代的批判思想,彼此从思想上似乎是对立的,读来却顺理成章。
倘若排除时代与社会因素,饮茶听雨、尝鲜品酒、谈鬼说蝇,不经意间天南海北的零七碎八已经被周作人摹了个遍。以掩藏于温吞之下的犀利目光扫视着埋藏在家常里短中的风花雪月,然后将其转换成袅袅婷婷的文字,宛若一叶随波荡漾的小舟,不紧不慢地掠过一处处山川草木,总要在某处有所停留,幽雅地打个怜惜而玩味的转儿,待吸够了香气、尝遍了滋味再悄然前行,于不经意回眸间又在某处风景留下一道浅而雅的痕。
这恐怕正是周作人前期的闲适杂感散文风格受到诸多好评的原因所在。从《初恋》中对“她”的“淡淡的一种恋慕”,到《喝茶》中“瓦屋纸窗下、可抵十年陈梦”的“清泉绿茶”;从《乌篷船》中充满旧江南风趣情味的明瓦乌篷船,到《谈酒》中感到喝酒之时“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无不以怜惜品味的态度、丰润雍容的京派笔法雕琢着每一个本不腴润的平凡物事,从中提炼出庸人体会不到的不平凡来。
比起平和冲淡来,周作人的犀利浮躁之风格同样老辣痛肤,尤其在涉及封建礼教之愚昧、国民性格之丑恶及军阀统治之暴虐等方面,愈发激烈敏感,其思想深度也愈发深入骨髓。如《风纪之柔脆》一文中,看到报上“因有关风纪而查禁女孩入浴堂洗浴”的小新闻,即知封建道学者之变态堕落至于“非禁止女童入浴堂而不能维持这‘更嫩更脆,像骄养的小儿一样愈加怯弱下去’的风纪矣”,的确是“深可寒心乎哉”;又如《头发的名誉和程度》中,见到“因剪发女生投考者程度不佳”而不取剪发女生之大谬新闻更生发了“乌云覆顶则经书烂熟,青丝坠地而英算全忘乎”的痛怒感问……诸如此类,读来实在惊心震慑,让人心寒不已却无从反驳。
以比谁都清醒的状态看待当时黑暗的沉重,恐怕正是这样才造就了周作人内心幽怨郁愤的情感,反映在文字上就成了平淡与激越交织的独特风格。平和冲淡,老辣犀利———仿佛在地下贮藏了多年的陈酒,留在敏感味蕾上的是交织了辛辣的醇厚。这些文字就像反光强烈的镜子一直高悬墙面,以便那些自以为醉生梦死的人们随时随地从中映照出真实的自我。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2
通过阅读1990年的日记,才知道我第一次读周作人的书是在1990年6月18日,书名是《苦竹杂记》,该书是在淄博一个私人开的小书店里买到的,书不厚,才二百来页,当时日记这样记着:“这几天可能是下雨的原因吧,所以甚感身体的不适,吃过晚饭,躺在床上顺手拿起下午买的周作人的《苦竹杂记》,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入迷了……当合书睡觉时已是晚上十二点了……”
由于该书是岳麓书社出版发行的,第二天中午就向岳麓书社邮购部写了封信,询问是否有周作人的其他书,半个月后,岳麓书社来了邮购书单。我邮购了书单中周作人写的全套书籍,其中有《雨天的书》、《秉烛谈》、《夜读抄》、《风雨谈》、《看云集》、《自己的园地》、《苦茶随笔》、《永日集》等,读这些书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多半是在晚上读的。
我读周作人《看云集》中的《金鱼》一文时,看后很有余兴。作者不喜欢养金鱼,我也是一个不爱养金鱼的人,原因正如作者所说:“因为我懒,不高兴为区区视听之娱一日三餐去饲养照顾。”再有原因,我觉得年轻人养金鱼是玩物丧志,有这两个原因,我对金鱼就没什么好感。记得蜜月旅行时,在杭州花港观鱼,我对金鱼的情趣不如花来的有趣,尽管金鱼在水中忽隐忽现的游动,但毕竟不象花那样可以近以观之,当然鱼的动比花的静,来得更有陶然之趣,但花的香却是鱼身上找不到的。作者对金鱼的眼睛描写尤为细致,“金鱼的眼睛是一种残废……”,以“金鱼”比作“穿红布袄裤的新娘”,从“金鱼的眼睛的残废”感想到旧时小脚女人的“残废”,看后是很有意思的。
读周作人的书很容易让人产生创作的冲动,本来是很平常的事,人人都能察觉且经历的事,在他的笔下是那么的生动有趣,是那么的平和、冲淡、飘逸,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琐事自己为什么不能写?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似的一缕缕地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里不知醒了几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兴放几个爆仗以外,夜里总还安静,那样哗喇哗喇的雨声在我耳朵已经不很听惯,所以时常被惊醒,就是睡着也仿佛觉得耳边粘着面条似的东西,睡的很不痛快……。这回的大雨,只有两种人最是喜欢,第一是小孩们,他们喜欢水,却是极不容易得到,现在看见院里成了河,便成群结队地去“淌河”去。赤了足伸到水里去,实在很有点冷,但他们不怕,下到水里还是不肯上来。大人们见小孩们玩得有趣,也一个两个地加入,但是成绩却不甚佳,那一天里滑倒了三个人……“。
下雨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但在周作人笔端流出冲淡平和的趣味。
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的一次初恋。
“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己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少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来看我写字,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
这段娓娓的叙述,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我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
在我眼中周作人不是作家,而是一个十足的读书人,我认为他读书的时间绝对比他写作的时间多,这可从他的随笔,杂感中感知到,他文中谈古论今,广征博引,挥洒自如。读之,如引人漫步在书海和智林之中,读他的书也不象是在读书,而是在和他谈心,这也正如他把读者也作为友人谈话一样。“我自己知道这些文章都有点拙劣生硬,但还能说出我所想说的话。我平常喜欢寻求友人谈话,现在也就寻求想象的友人,请听我的无聊赖的闲谈,我已明知我过去的蔷薇色的梦都是虚幻,但我还在寻求……”这是周作人《自己的园地》中旧序中的一段。
1996年我在南昌出差,从书店买到,《周作人集外文》,分上下两册,该书收集的文章多是周作人用各种笔名发表,散见当时报刊的文章,由于工作忙,读这两册书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最近又在鹰潭书店买到《周作人自传·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虽晚节不保,后宦事敌伪,以至于身系缧绁,名声扫地,但他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不可磨灭的。
周作人有的文章一味杂陈典籍,广征博引,显得有些掉书袋带、摆弄学问,实在是让我读不懂,这是我读周作人的书唯一的美中不足之处。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
我家有两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我心爱的书,闲暇时这些书便是我的伴侣。前两天,从书架上看到闲置在那里的《周作人散文集》,便取下来,细细品读,这一品,我更加爱不释手。
周作人是鲁迅先生的二弟,他的人生道路曲折而复杂,抗战时期,他投故附逆,当过汉奸。然而,他却是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他的文风平和恬淡,我非常喜欢。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蜘蛛》,“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下八挂阵,单捉飞来将”,这首诗非常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蜘蛛捉蚊的神态,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到后来,我非常喜欢他写的《乌篷船》,以至于文章里的好些句子到现在我都能背下来。“篷是半圆形的,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箸,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的,木作格子,嵌著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称为明瓦。”“你坐在船上,应当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的景色,随处可见的山,岸边的乌桕,河边的红蓼和白苹,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就是因为这篇《乌篷船》,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象自已坐在乌篷船里赏景喝茶的情景,后来我们单位在浙江有工程项目,我总算可以圆梦了,可以坐船感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景致,可惜我坐的却不是乌篷船。
早晨起来,站在窗前,大声朗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连读了几遍,令人真是品味不尽。周作人的散文特色就是平和恬淡,对于抒写自已的情怀时,好象总是经过了一种艺术淡化处理,从而将蕴涵于中的激情舒缓、有节制的、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熨贴、宁静、幽远、质朴的美感。如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没有正面去舒写对故乡的怀念,却淡淡地说:“故乡对于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他。”在这淡淡的舒写之中,却贮满着对故乡的眷念、依恋。在舒写故乡野菜的黄花麦果之后,他说:“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萤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这是舒述,也是怀念,是真实情况的记写,更是思乡之情怀的委婉表达。
又如在《初恋》一文中,作者写少年时代寄寓在杭州时的一次初恋:“我在那时候当然是丑小鸭,自已也是知道的,但是终不以此而减灭我的热情。每逢她抱着猫看我写字时,我便不自觉的振作起来,用了平常所无的努力去映写,感着一种无所希求的迷蒙的喜乐。”在平淡中流露出真挚,在素雅中显示出深情,令人读后,余馨萦绕,回味无穷。结尾处写听说“她”的死:“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象她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石头已经放下了。”以这样闲闲两笔,叙写了蕴蓄于心底的一缕情丝,写得那么婉曲而有节制,清淡中显出纯真。
周作人学识非常的渊博,他翻译过大量的著作,写过许多随笔、散文,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最主要的成就是他的小品文,不管经历多少年,他恬淡自然的文风还会影响无数读者,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甚至崇拜。
赶在陷落之前读后感
武德三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我站在长秋寺的莲池旁,手捧在脸前哈气。不远处有个跟我差不多年纪,面目模糊的小沙弥趴在岸上敲着池面的薄冰,一面嘴里嘟囔着:“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新皇帝选了长安做都城。那是一座在若干年前我们曾路过的城市。洛阳从长安的身上碾过,向着日落的方向奔去。东都变成了西都,西都变成了东都。而在我们身后,名叫李渊的新皇帝端坐在崭新的龙塌上,他的子民在倾倒的残垣间修筑起一座全新的帝都,长安就如同当年的洛阳一样,接受着世界的朝拜。
洛阳并没有陷落,人们却已渐渐将它忘记了。
我的五官和四肢日益敏锐起来。我能在黑暗中穿针引线,在青兽一样的屋脊之间跳跃,在比丘尼的歌声中听见洛阳城里最私密的呢喃。直到有一天,在我习以为常的迦毕试的心跳之外,我突然听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心跳。这种陌生的心跳就像猫走过屋檐或是雨滴落庭院。最后我终于搞清楚,那是我自己的心跳声。
我也终于明白原来命运并不是一条路,而是一条河。它会推着你走向某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在一个晦暗的黎明,波波匿突然厌倦了她这辈子惟一着迷的事情。“禅师,”她用一种不紧不慢的口气对我说,“你去抓朱枝吧。抓住她之后,就去找迦毕试。”
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害怕。就好像突然被人看穿了一样。我已经可以抓住朱枝,但每次都故意放走了她。我甚至不再关心洛阳什么时候陷落,因为我害怕阳光照到洛阳城里时,离阿奴就永远消失了。
然而波波匿的话对我来说是无法抗拒的。孤独像脐带一样连着我们,我已经把波波匿当成了世上惟一的亲人。
冬至这天,朱枝把自己关在永康里的一间客房。
她从里面把房门闩上,独自在房里诵起了《大悲咒》和《小十咒》。
我正在门外发愣,楼梯上传来蹬蹬的脚步声。刚藏好,就听到来人已经走到了门口。
接着响了三下叩门声。
门内诵经的声音停了一下,马上又唱了起来。
来的人声音急切地说,自己是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为什么会来找朱枝?我百思不得其解。
而那房门一直没有开。
他站在门口兀自说了许多话。他的愧疚,他的无奈,他的思念,他的不知情,他的身不由己。最后,他问她:我们还能做夫妻么?
她回答:我与你仇深似海,这辈子恐怕没这个缘分了。
宇文士及又说了很久。朱枝仍旧不开门。
宇文士及说的那些话,就是石头听了也会开出一朵花儿来,门里的人却说:非要见上最后一面,我只能打开门一剑杀死你。
最后,宇文士及鼓起了他这辈子全部的勇气,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客栈。
他的脚步声是那么的孤独,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走道……
这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门里的那个女人不是朱枝。
朱枝一定是从房门进去,又从窗户溜走了。她能在月光里像珠子那样弹得很高,像鸟儿那样展开裙阙华美地飞翔。
原本在房里的人,应该是南阳公主。
朱枝为什么会设下这个圈套,引我去抓南阳公主?
我跃上屋顶,那里果然已经空无一人了。
澄黄的月亮下,洛阳城那连绵的重檐、藻井、卷棚、庑殿都在微微颤动。连成一片的屋顶随着西阳门外那副白骨的呼吸而轻微地起伏着,如同洛阳是一个挤满了兽的畜栏。朱枝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红色的印记,现在,这抹红色正淡淡地延伸向西门御道。
我说过我会在洛阳城青兽一样的屋脊之间跳跃。现在,我就正在鱼鳞一样滑腻的瓦片上跑着。每一次落脚,都能感到脚下的青兽在拱起脊背来接住我,于是我能弹得很高,落到更远的地方去。跑得快时,青兽都变成了巨大的鲤鱼。它们从洛阳城焦灼的土地中跃出,朝着长秋寺的方向游去。
在替波波匿抓鬼的月夜里,离阿奴教会了我在屋顶奔跑。
一开始,他须得牵牢我,不然我就会从屋顶上掉下去。后来,当我自己已经可以从东阳门的宜寿里一路跑到宣阳门的衣冠里,再又按着佛诞日游佛的路线,经过永宁寺,独自跃上宫城里那些华丽的庑殿时,就换成我牵着他了。
波波匿并没有向我提起过把离阿奴装进竹篾笼子的方法。他大部分时候并不像一只鬼,只是有一次,我用食指戳他的眼睛,才发现那里并没有什么眼球和眼白,而是一汪墨汁。
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一定要抓住朱枝呢。为什么一定要让洛阳城停下来。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太阳照到洛阳城。这都是波波匿盼望的。但是离阿奴一定不爱在陷落于日光的洛阳城里变成水汽。而其他人呢?洛阳城其他的人和鬼魂呢?他们会想要抓住朱枝吗?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抓住过朱枝?他们不知道朱枝与洛阳城之间那种隐秘的关联吗?而从不开口的迦毕试,他最大的秘密或许正是他的沉默吧。波波匿故意编了一个漫长的谎言,里面只有一个永远抓不到的女鬼和一个永远不开口的哑巴,这样,就没有人揭穿她了。
只有想到这里,翻涌的好奇心才会让我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朱枝。而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比离阿奴的一举一动更吸引我注意的事了。
我跑了不多一会儿就追上了朱枝。长秋寺的院墙,树木和驮着释迦牟尼佛的六牙白象,都已经变得赤红。
而这条血舌一样的路的尽头,是云休方丈的禅房。
我进到禅房里的时候,朱枝正在梳头。
她的头发就像一泓墨色的泉水,流泻在房间的四处。
云休方丈锃亮的脑袋浮在这汪泉水之中,若隐若现。
我的手心里全是汗。朱枝就在我的面前。波波匿和我各自追寻的谜底,就活生生地在禅房里站着,等待揭开。
禅房里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随着朱枝的头发弥散。我突然发现,云休方丈用来放条尺的案上,放着一钵新摘的石香菜。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把这气味搅得有些奇怪。在这熟悉又奇怪的气味里,我伸出手来,触摸到了从未想到过的那个结局:
朱枝的头发一寸一寸地断裂了。它们在静夜里发出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纷纷扬扬地落到了地上。最后,朱枝的头上只剩下了一簇乱蓬蓬的白发。而云休方丈刚才被她的黑发遮住的身体这才露了出来。他正盘着腿坐着,紧闭着双眼。
我正想叫醒他,这时,朱枝的衣服也一寸一寸地掉落了。那层层叠叠的深红色裙阙像被无形的刀所剪裁,从她身上絮絮地剥离。最后,朱枝的身上只剩下了一套脏兮兮的灰衣。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就像三年前我第一次看着她珠子那样弹落到长秋寺的院墙上一样。
而紧接着,朱枝的脸竟然也开始脱落了。我还没有看清她的模样,她的脸皮就变得干燥而翻卷,一阵风吹来,就像拂尘扫过佛案,那层贴在脸上的皮肤就消失不见了。最后,朱枝的面上只剩下了一张皱巴巴的老脸。
波波匿的脸。
武德四年 元宵
洛阳城仍在一刻不停地陷落。
防风氏的白骨日以继夜地牵着它往西走去。而洛阳已经不再是一匹淹没在夜色里的马了。在跋涉过不可计数的山峦与江河之后,洛阳成了一张千疮百孔的渔网。时间在这张网里无可阻止地流失,而关于洛阳城的种种传说和回忆也像光阴之河中的漏网之鱼一样,从洛阳松动的房梁上、倾倒的城墙边游走了。
若干年前那场浪漫而璀璨的迁徙,遗落为今日黑暗中的背叛与逃亡。
洛阳城里再也找不出一个可以说故事的人。洛阳即将陷落,而它早已被自己的城民遗忘了。
因为迦毕试还是没能在黑魁魁的影子中遇到他昔日的爱人。
我没有把朱枝交给他。
正月初十下了一场雪。
到十五的时候,雪还没有化。
我和离阿奴在院子里扎兔子灯。白纸糊的兔子灯往雪地里一放,几乎寻不着了。离阿奴就剪了几片红色的油纸,给它们做了眼睛。
我们做了一个特别大的兔子,这是兔婆。另有一些小的,是兔仔。做骨架的竹篾不够了,就拆掉波波匿用来抓鬼的笼子,再一弯一折,拿纸糊了,又多出几只兔仔。那几只被突然释放出来的鬼魂,带着有些意外的神情,嗡嗡地说了好一阵,赖在原地不走。过了一会儿,他们像狗一样扬着鼻子在空气里嗅着,最后一个接一个地钻进了兔子灯里,爬到装着茶油泡过的白米的小盏子上,把身体浸在米粒间,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这是一些无家可归的鬼。没有了装他们的竹篾笼子,他们就自己钻到了竹篾做的兔子里。
我和离阿奴一边扎着灯,一边等“过灯”的队伍。他们会从东边的建春门出发,一路都会有人加入进去,队伍走到我们延年里的时候,就能是几百号人了。
我拿手拧着兔婆的耳朵,扯来扯去。等了半天,“过灯”的队伍还没到。
后来我竟等得在雪地里睡着了。
我在睡梦里听到离阿奴说“来了来了!”,然后看到两盏扇面灯打头,一条长长的灯龙进了延年里。沿路不断有人擎着荷花灯、芙蓉灯、狗灯、猫灯加入进去。等队伍出了延年里经过长秋寺时,和尚们也点着灯加入进来。最后,有上千人都参加了“过灯”。人们似乎习惯于明媚的灯火,而不是长久的黑暗。人们也似乎忘记了洛阳正在陷落这回事,纵情享乐着。经过永宁寺的时候,三个比丘尼的歌声变成了一阵大风,把“过灯”的队伍吹散了。我手里的兔子灯晃了几晃,装着米和灯芯草的盏子倒了,噗啦一下,米都撒到了我身上。火苗像温暖的豆子,在我的头上、脖子里、手背上、裤腿上滚落。我变成了一根燃烧的灯心草,灼热难耐的滋味从头到脚蔓延开……
我突然惊醒了。
院子里静静的,一片白皑皑的雪上,端坐着一圈红睛的白兔。
白兔的肚里点着灯,先前还在睡觉的那几只鬼被灯芯草烧到,噼噼噗噗地跟着燃了起来。他们只惨叫了不多一会儿,就都烧成了一缕青黑色的烟。
我突然觉得难受,坐在雪地里哭了起来,呕出许多东西。
离阿奴从院子外面跑回来,他对我说:今天城里漆黑一片,没有人扎灯。
“谁让你点这些灯了?”我气鼓鼓地说。
他看着我,没有说话。
“都熄了!”我爬起来,拿脚去踹那些灯。
离阿奴默默地跟着拿脚去踹灯。
等所有的兔子灯都黯下去,变成跟雪地一样的颜色,我开始把它们一个个都翻过来,朝里面喊:波波匿!波波匿!
离阿奴没有再帮我。
他站在雪地里,脸上带着疑惑的表情,一动不动地看着我。
在发现朱枝和波波匿就是同一个人的那天夜晚,我把波波匿装进了她亲手做的一只竹篾笼子里。
原来“抓鬼婆婆”就是鬼;而她穷尽一生要抓的鬼,就是她自己。
波波匿和迦毕试究竟有怎样的恩怨,我想这个故事一定与波波匿口中那个朱枝与迦毕试的故事大不相同。
可是不管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我都不能把朱枝交给迦毕试。
波波匿和离阿奴是这昏暗无光的洛阳城里我惟一的亲人。如果把朱枝交给迦毕试,我就要失去波波匿;而当阳光照进洛阳,我也将失去离阿奴。惟一的办法就是把朱枝囚禁起来,永远不让迦毕试找到她。
离阿奴不知道,朱枝就关在一只兔子灯里。
米是鬼魂的禁符,她只能伏在那盏浸了茶油的米上。那些灯芯草,不能点。
等我在一只兔子灯里找到波波匿时,她已经被熏成了黑乎乎的一团。我提起灯,走到院中的水缸边,把灯整个儿按进去。再拧上来时,波波匿已经被涤过,变成了朱枝的样子。身上的黑灰掉干净之后,露出她深红色的裙子,像一尾被捞起来的金鱼。
“波波匿!”我叫她。
她睁开眼睛,诡秘地微笑了一下。
“禅师,你为什么不肯放了我呢?”
“因为我不能把朱枝交给迦毕试!”
“洛阳的秘密,并不是我和迦毕试之间的秘密,”她缓缓地说,“洛阳早就已经停止迁徙了。”
“不可能,”我说,“我听得到迦毕试的心在防风氏的胸腔里跳着;我的眼睛里总是无尽的黑暗。如果洛阳早就已经不动了,太阳会照进这里的。”
“你听到迦毕试的心在防风氏的胸腔里跳着,那没错。只是你听到的另一个心跳声……并不是你自己的。”
“那是谁的?”
“是别人的。禅师,你在大业四年的时候就死了。”
“不可能!你撒谎!”
“禅师,洛阳城只是你的一场梦。只是你有的梦长,有的梦短。短的,像元宵的梦,十四年前的洛阳燃了起来,或是今年‘过灯’节上灯笼燃了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长的,像迦毕试的梦,一直要在黑魁魁的影子里遇到另一个人,却总是遇不到。”
“洛阳的迁徙也是梦么?”
“是的。这是你最长的一场梦。”
“你又在编故事了。我是鬼,你们是什么?”
“你梦里的洛阳城就是一个鬼城。禅师,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洛阳为什么总是黑夜,洛阳的鬼魂为什么总也抓不完?因为你在这里遇到的所有‘人’,都是鬼。所有你以为是鬼魂的,其实都是人。南阳公主和宇文士及都还活着,他们并没有变成鬼。而我既不是人也不是鬼,我是迦毕试左臂上的那只朱红色的鸟儿。”
“你编出这样的话,为的就是让我放了你。骗不了我!”
“禅师,有一个人不在你的梦里。他可以证明我的话。”
“谁?”
“云休方丈。”
云休方丈有一张白净年轻的脸,一双素净柔弱的手。单看这些,是断不会料到他和我有多么复杂的前因后果的。
然而我对波波匿的话将信将疑,终于还是带着那盏兔子灯去了长秋寺。
僧人们正在佛堂里唱着《伽蓝赞》。我走过种着桂树,朱槿,香茅,优昙花和暴马丁香的五味园,再又去园子里依依查看了地瓜,芝麻,莲藕和石香菜。我还使劲掐了一把石香菜的茎,里面立刻流出明绿色的汁液来。这怎么可能是梦呢?有这样细致入微、活灵活现的梦么?
甚至经过那六牙白象的时候,我都特别仔细地抚摸了它。它冰凉、坚硬,不像是可以梦出来的。
进了云休方丈的禅房,他像所有比他年纪大出许多的得道高僧一样,早就知道了我的到来。
他平生第一次用和蔼的眼光端详着我,然后半是自言自语地开口道:
“禅师,这是你的执念,还是我的呢?”
然后,从云休方丈的口中,我了解到了一段波澜不惊的传奇——听起来如同发生在陌生人身上,却又的的确确与我有关。
隋朝的长公主南阳与西域来的胡商迦毕试相爱了。大业四年,长公主下嫁宇文士及,同年生下一名女婴。女婴出生的时候,脖子上缠着脐带,连哭都没有哭一声就离世了。宇文士及怕公主伤心,也怕得罪了皇帝,连夜从民间抱来一名男婴。当夜负责接生的产婆和宫女后来在一场宫廷瘟疫中全部死去。
那个女婴,其实就是公主和迦毕试的孩子。她并不是难产死的,而是被人下了咒术。下咒术的,正是迦毕试左臂上纹的那只鸟儿。原来那只鸟儿可以化作人形,是一个黑发白肤的女子,自唤朱枝。朱枝也爱上了迦毕试。可是她那颗鸟儿的心脏是如此之小,而嫉妒又是如此之大。朱枝咒死女婴之后,陷入了死婴的梦里。在梦里,洛阳变成一座黑暗的城市,总是无法被阳光照射。而朱枝也成了一个白发黑肤的老妇,叫做波波匿。在这个婴孩的梦里,所有的因果报业竟然得到了精确的安排。波波匿背负着一个生生世世的难题,那就是她必须抓到朱枝。
我大气也不敢出地听完了云休方丈的话。
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把手里的兔子灯揉成了一团纸。我低头看着这团雪白的纸,想起兔子灯都是中间一个大的兔婆,两边各有一只小兔仔的。云休方丈说的都是真的么?为什么听起来那么离奇?原来我不愿放手的亲人,并非亲人;而我一直视而不见的人,却又是生我的人。
这都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那我十四年来的生活,波波匿教给我的一切,都是谎言了?
我举起食指,鼓足勇气戳进自己的眼睛。
再拿出来看时,食指上果然沾着墨汁。
我真的,只是一个死去了十四年的鬼么?
白骨拉动的洛阳城,真的只是一个离奇而冰凉的梦么?
赶在陷落之前,南阳公主遇见了宇文士及,朱枝变成的波波匿遇见了迦毕试,离阿奴遇见了我。而我已经死了……
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相了么。
夜凉如水。石香菜的味道又幽幽地散开来,好像很多年前的那一天。
朱枝从揉成一团的兔子灯里飞了起来,好似一枚赤红的弹珠。她在空中长出了翅膀和鸢尾,在禅房中盘旋了数圈之后,飞入云休方丈的左臂。我吃惊地发现他的左臂上竟然纹着不空成就佛和他的坐骑迦楼罗,跟迦毕试左臂上的一模一样。
而云休方丈敞开的僧袍里,露出一条蜈蚣一样黑色的疤痕。
在这个非凡的夜晚,世界碎裂成了千万块呈现于我面前。夜色中迁徙不止的洛阳城,到底是因为朱枝太爱迦毕试,还是迦毕试太爱南阳公主?是他们刻骨的爱驱动了防风氏的白骨,亦或一切真的只是我的一场长梦?还是如同朱枝到了我梦里就变成了波波匿,云休方丈到了我梦里就变成了迦毕试。而到底是谁挖出了自己心脏去驱动防风氏的白骨,云休方丈还是迦毕试?
如果是迦毕试,那就如同波波匿和云休方丈告诉我的,这一切只是我的一个梦。
而如果是云休方丈,那么迦毕试就完全是一个幻影。而云休方丈在遁入佛门之前,需要多么刻骨的爱,才会掏出自己血淋淋的心脏?又该有多大的执念,才会去驱动白骨拉走洛阳城呢?如果洛阳城是真的在迁徙中住进了我们这许多鬼魂,那么当云休方丈放下他的执念的时候,阳光就会照进这里,那时对于鬼魂们来说,才是洛阳真正的陷落。
这个世界的真相如此之多,谁又真的知道呢。
新皇帝选了长安做都城。那是一座在若干年前我们曾路过的城市。洛阳从长安的身上碾过,向着日落的方向奔去。东都变成了西都,西都变成了东都。而在我们身后,名叫李渊的新皇帝端坐在崭新的龙塌上,他的子民在倾倒的残垣间修筑起一座全新的帝都,长安就如同当年的洛阳一样,接受着世界的朝拜。
洛阳并没有陷落,人们却已渐渐将它忘记了。
我的五官和四肢日益敏锐起来。我能在黑暗中穿针引线,在青兽一样的屋脊之间跳跃,在比丘尼的歌声中听见洛阳城里最私密的呢喃。直到有一天,在我习以为常的迦毕试的心跳之外,我突然听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心跳。这种陌生的心跳就像猫走过屋檐或是雨滴落庭院。最后我终于搞清楚,那是我自己的心跳声。
我也终于明白原来命运并不是一条路,而是一条河。它会推着你走向某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在一个晦暗的黎明,波波匿突然厌倦了她这辈子惟一着迷的事情。“禅师,”她用一种不紧不慢的口气对我说,“你去抓朱枝吧。抓住她之后,就去找迦毕试。”
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害怕。就好像突然被人看穿了一样。我已经可以抓住朱枝,但每次都故意放走了她。我甚至不再关心洛阳什么时候陷落,因为我害怕阳光照到洛阳城里时,离阿奴就永远消失了。
然而波波匿的话对我来说是无法抗拒的。孤独像脐带一样连着我们,我已经把波波匿当成了世上惟一的亲人。
冬至这天,朱枝把自己关在永康里的一间客房。
她从里面把房门闩上,独自在房里诵起了《大悲咒》和《小十咒》。
我正在门外发愣,楼梯上传来蹬蹬的脚步声。刚藏好,就听到来人已经走到了门口。
接着响了三下叩门声。
门内诵经的声音停了一下,马上又唱了起来。
来的人声音急切地说,自己是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为什么会来找朱枝?我百思不得其解。
而那房门一直没有开。
他站在门口兀自说了许多话。他的愧疚,他的无奈,他的思念,他的不知情,他的身不由己。最后,他问她:我们还能做夫妻么?
她回答:我与你仇深似海,这辈子恐怕没这个缘分了。
宇文士及又说了很久。朱枝仍旧不开门。
宇文士及说的那些话,就是石头听了也会开出一朵花儿来,门里的人却说:非要见上最后一面,我只能打开门一剑杀死你。
最后,宇文士及鼓起了他这辈子全部的勇气,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客栈。
他的脚步声是那么的孤独,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走道……
这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门里的那个女人不是朱枝。
朱枝一定是从房门进去,又从窗户溜走了。她能在月光里像珠子那样弹得很高,像鸟儿那样展开裙阙华美地飞翔。
原本在房里的人,应该是南阳公主。
朱枝为什么会设下这个圈套,引我去抓南阳公主?
我跃上屋顶,那里果然已经空无一人了。
澄黄的月亮下,洛阳城那连绵的重檐、藻井、卷棚、庑殿都在微微颤动。连成一片的屋顶随着西阳门外那副白骨的呼吸而轻微地起伏着,如同洛阳是一个挤满了兽的畜栏。朱枝经过的地方会留下红色的印记,现在,这抹红色正淡淡地延伸向西门御道。
我说过我会在洛阳城青兽一样的屋脊之间跳跃。现在,我就正在鱼鳞一样滑腻的瓦片上跑着。每一次落脚,都能感到脚下的青兽在拱起脊背来接住我,于是我能弹得很高,落到更远的地方去。跑得快时,青兽都变成了巨大的鲤鱼。它们从洛阳城焦灼的土地中跃出,朝着长秋寺的方向游去。
在替波波匿抓鬼的月夜里,离阿奴教会了我在屋顶奔跑。
一开始,他须得牵牢我,不然我就会从屋顶上掉下去。后来,当我自己已经可以从东阳门的宜寿里一路跑到宣阳门的衣冠里,再又按着佛诞日游佛的路线,经过永宁寺,独自跃上宫城里那些华丽的庑殿时,就换成我牵着他了。
波波匿并没有向我提起过把离阿奴装进竹篾笼子的方法。他大部分时候并不像一只鬼,只是有一次,我用食指戳他的眼睛,才发现那里并没有什么眼球和眼白,而是一汪墨汁。
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一定要抓住朱枝呢。为什么一定要让洛阳城停下来。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太阳照到洛阳城。这都是波波匿盼望的。但是离阿奴一定不爱在陷落于日光的洛阳城里变成水汽。而其他人呢?洛阳城其他的人和鬼魂呢?他们会想要抓住朱枝吗?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人抓住过朱枝?他们不知道朱枝与洛阳城之间那种隐秘的关联吗?而从不开口的迦毕试,他最大的秘密或许正是他的沉默吧。波波匿故意编了一个漫长的谎言,里面只有一个永远抓不到的女鬼和一个永远不开口的哑巴,这样,就没有人揭穿她了。
只有想到这里,翻涌的好奇心才会让我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朱枝。而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比离阿奴的一举一动更吸引我注意的事了。
我跑了不多一会儿就追上了朱枝。长秋寺的院墙,树木和驮着释迦牟尼佛的六牙白象,都已经变得赤红。
而这条血舌一样的路的尽头,是云休方丈的禅房。
我进到禅房里的时候,朱枝正在梳头。
她的头发就像一泓墨色的泉水,流泻在房间的四处。
云休方丈锃亮的脑袋浮在这汪泉水之中,若隐若现。
我的手心里全是汗。朱枝就在我的面前。波波匿和我各自追寻的谜底,就活生生地在禅房里站着,等待揭开。
禅房里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随着朱枝的头发弥散。我突然发现,云休方丈用来放条尺的案上,放着一钵新摘的石香菜。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把这气味搅得有些奇怪。在这熟悉又奇怪的气味里,我伸出手来,触摸到了从未想到过的那个结局:
朱枝的头发一寸一寸地断裂了。它们在静夜里发出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纷纷扬扬地落到了地上。最后,朱枝的头上只剩下了一簇乱蓬蓬的白发。而云休方丈刚才被她的黑发遮住的身体这才露了出来。他正盘着腿坐着,紧闭着双眼。
我正想叫醒他,这时,朱枝的衣服也一寸一寸地掉落了。那层层叠叠的深红色裙阙像被无形的刀所剪裁,从她身上絮絮地剥离。最后,朱枝的身上只剩下了一套脏兮兮的灰衣。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就像三年前我第一次看着她珠子那样弹落到长秋寺的院墙上一样。
而紧接着,朱枝的脸竟然也开始脱落了。我还没有看清她的模样,她的脸皮就变得干燥而翻卷,一阵风吹来,就像拂尘扫过佛案,那层贴在脸上的皮肤就消失不见了。最后,朱枝的面上只剩下了一张皱巴巴的老脸。
波波匿的脸。
武德四年 元宵
洛阳城仍在一刻不停地陷落。
防风氏的白骨日以继夜地牵着它往西走去。而洛阳已经不再是一匹淹没在夜色里的马了。在跋涉过不可计数的山峦与江河之后,洛阳成了一张千疮百孔的渔网。时间在这张网里无可阻止地流失,而关于洛阳城的种种传说和回忆也像光阴之河中的漏网之鱼一样,从洛阳松动的房梁上、倾倒的城墙边游走了。
若干年前那场浪漫而璀璨的迁徙,遗落为今日黑暗中的背叛与逃亡。
洛阳城里再也找不出一个可以说故事的人。洛阳即将陷落,而它早已被自己的城民遗忘了。
因为迦毕试还是没能在黑魁魁的影子中遇到他昔日的爱人。
我没有把朱枝交给他。
正月初十下了一场雪。
到十五的时候,雪还没有化。
我和离阿奴在院子里扎兔子灯。白纸糊的兔子灯往雪地里一放,几乎寻不着了。离阿奴就剪了几片红色的油纸,给它们做了眼睛。
我们做了一个特别大的兔子,这是兔婆。另有一些小的,是兔仔。做骨架的竹篾不够了,就拆掉波波匿用来抓鬼的笼子,再一弯一折,拿纸糊了,又多出几只兔仔。那几只被突然释放出来的鬼魂,带着有些意外的神情,嗡嗡地说了好一阵,赖在原地不走。过了一会儿,他们像狗一样扬着鼻子在空气里嗅着,最后一个接一个地钻进了兔子灯里,爬到装着茶油泡过的白米的小盏子上,把身体浸在米粒间,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
这是一些无家可归的鬼。没有了装他们的竹篾笼子,他们就自己钻到了竹篾做的兔子里。
我和离阿奴一边扎着灯,一边等“过灯”的队伍。他们会从东边的建春门出发,一路都会有人加入进去,队伍走到我们延年里的时候,就能是几百号人了。
我拿手拧着兔婆的耳朵,扯来扯去。等了半天,“过灯”的队伍还没到。
后来我竟等得在雪地里睡着了。
我在睡梦里听到离阿奴说“来了来了!”,然后看到两盏扇面灯打头,一条长长的灯龙进了延年里。沿路不断有人擎着荷花灯、芙蓉灯、狗灯、猫灯加入进去。等队伍出了延年里经过长秋寺时,和尚们也点着灯加入进来。最后,有上千人都参加了“过灯”。人们似乎习惯于明媚的灯火,而不是长久的黑暗。人们也似乎忘记了洛阳正在陷落这回事,纵情享乐着。经过永宁寺的时候,三个比丘尼的歌声变成了一阵大风,把“过灯”的队伍吹散了。我手里的兔子灯晃了几晃,装着米和灯芯草的盏子倒了,噗啦一下,米都撒到了我身上。火苗像温暖的豆子,在我的头上、脖子里、手背上、裤腿上滚落。我变成了一根燃烧的灯心草,灼热难耐的滋味从头到脚蔓延开……
我突然惊醒了。
院子里静静的,一片白皑皑的雪上,端坐着一圈红睛的白兔。
白兔的肚里点着灯,先前还在睡觉的那几只鬼被灯芯草烧到,噼噼噗噗地跟着燃了起来。他们只惨叫了不多一会儿,就都烧成了一缕青黑色的烟。
我突然觉得难受,坐在雪地里哭了起来,呕出许多东西。
离阿奴从院子外面跑回来,他对我说:今天城里漆黑一片,没有人扎灯。
“谁让你点这些灯了?”我气鼓鼓地说。
他看着我,没有说话。
“都熄了!”我爬起来,拿脚去踹那些灯。
离阿奴默默地跟着拿脚去踹灯。
等所有的兔子灯都黯下去,变成跟雪地一样的颜色,我开始把它们一个个都翻过来,朝里面喊:波波匿!波波匿!
离阿奴没有再帮我。
他站在雪地里,脸上带着疑惑的表情,一动不动地看着我。
在发现朱枝和波波匿就是同一个人的那天夜晚,我把波波匿装进了她亲手做的一只竹篾笼子里。
原来“抓鬼婆婆”就是鬼;而她穷尽一生要抓的鬼,就是她自己。
波波匿和迦毕试究竟有怎样的恩怨,我想这个故事一定与波波匿口中那个朱枝与迦毕试的故事大不相同。
可是不管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我都不能把朱枝交给迦毕试。
波波匿和离阿奴是这昏暗无光的洛阳城里我惟一的亲人。如果把朱枝交给迦毕试,我就要失去波波匿;而当阳光照进洛阳,我也将失去离阿奴。惟一的办法就是把朱枝囚禁起来,永远不让迦毕试找到她。
离阿奴不知道,朱枝就关在一只兔子灯里。
米是鬼魂的禁符,她只能伏在那盏浸了茶油的米上。那些灯芯草,不能点。
等我在一只兔子灯里找到波波匿时,她已经被熏成了黑乎乎的一团。我提起灯,走到院中的水缸边,把灯整个儿按进去。再拧上来时,波波匿已经被涤过,变成了朱枝的样子。身上的黑灰掉干净之后,露出她深红色的裙子,像一尾被捞起来的金鱼。
“波波匿!”我叫她。
她睁开眼睛,诡秘地微笑了一下。
“禅师,你为什么不肯放了我呢?”
“因为我不能把朱枝交给迦毕试!”
“洛阳的秘密,并不是我和迦毕试之间的秘密,”她缓缓地说,“洛阳早就已经停止迁徙了。”
“不可能,”我说,“我听得到迦毕试的心在防风氏的胸腔里跳着;我的眼睛里总是无尽的黑暗。如果洛阳早就已经不动了,太阳会照进这里的。”
“你听到迦毕试的心在防风氏的胸腔里跳着,那没错。只是你听到的另一个心跳声……并不是你自己的。”
“那是谁的?”
“是别人的。禅师,你在大业四年的时候就死了。”
“不可能!你撒谎!”
“禅师,洛阳城只是你的一场梦。只是你有的梦长,有的梦短。短的,像元宵的梦,十四年前的洛阳燃了起来,或是今年‘过灯’节上灯笼燃了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长的,像迦毕试的梦,一直要在黑魁魁的影子里遇到另一个人,却总是遇不到。”
“洛阳的迁徙也是梦么?”
“是的。这是你最长的一场梦。”
“你又在编故事了。我是鬼,你们是什么?”
“你梦里的洛阳城就是一个鬼城。禅师,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洛阳为什么总是黑夜,洛阳的鬼魂为什么总也抓不完?因为你在这里遇到的所有‘人’,都是鬼。所有你以为是鬼魂的,其实都是人。南阳公主和宇文士及都还活着,他们并没有变成鬼。而我既不是人也不是鬼,我是迦毕试左臂上的那只朱红色的鸟儿。”
“你编出这样的话,为的就是让我放了你。骗不了我!”
“禅师,有一个人不在你的梦里。他可以证明我的话。”
“谁?”
“云休方丈。”
云休方丈有一张白净年轻的脸,一双素净柔弱的手。单看这些,是断不会料到他和我有多么复杂的前因后果的。
然而我对波波匿的话将信将疑,终于还是带着那盏兔子灯去了长秋寺。
僧人们正在佛堂里唱着《伽蓝赞》。我走过种着桂树,朱槿,香茅,优昙花和暴马丁香的五味园,再又去园子里依依查看了地瓜,芝麻,莲藕和石香菜。我还使劲掐了一把石香菜的茎,里面立刻流出明绿色的汁液来。这怎么可能是梦呢?有这样细致入微、活灵活现的梦么?
甚至经过那六牙白象的时候,我都特别仔细地抚摸了它。它冰凉、坚硬,不像是可以梦出来的。
进了云休方丈的禅房,他像所有比他年纪大出许多的得道高僧一样,早就知道了我的到来。
他平生第一次用和蔼的眼光端详着我,然后半是自言自语地开口道:
“禅师,这是你的执念,还是我的呢?”
然后,从云休方丈的口中,我了解到了一段波澜不惊的传奇——听起来如同发生在陌生人身上,却又的的确确与我有关。
隋朝的长公主南阳与西域来的胡商迦毕试相爱了。大业四年,长公主下嫁宇文士及,同年生下一名女婴。女婴出生的时候,脖子上缠着脐带,连哭都没有哭一声就离世了。宇文士及怕公主伤心,也怕得罪了皇帝,连夜从民间抱来一名男婴。当夜负责接生的产婆和宫女后来在一场宫廷瘟疫中全部死去。
那个女婴,其实就是公主和迦毕试的孩子。她并不是难产死的,而是被人下了咒术。下咒术的,正是迦毕试左臂上纹的那只鸟儿。原来那只鸟儿可以化作人形,是一个黑发白肤的女子,自唤朱枝。朱枝也爱上了迦毕试。可是她那颗鸟儿的心脏是如此之小,而嫉妒又是如此之大。朱枝咒死女婴之后,陷入了死婴的梦里。在梦里,洛阳变成一座黑暗的城市,总是无法被阳光照射。而朱枝也成了一个白发黑肤的老妇,叫做波波匿。在这个婴孩的梦里,所有的因果报业竟然得到了精确的安排。波波匿背负着一个生生世世的难题,那就是她必须抓到朱枝。
我大气也不敢出地听完了云休方丈的话。
这才发现自己已经把手里的兔子灯揉成了一团纸。我低头看着这团雪白的纸,想起兔子灯都是中间一个大的兔婆,两边各有一只小兔仔的。云休方丈说的都是真的么?为什么听起来那么离奇?原来我不愿放手的亲人,并非亲人;而我一直视而不见的人,却又是生我的人。
这都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那我十四年来的生活,波波匿教给我的一切,都是谎言了?
我举起食指,鼓足勇气戳进自己的眼睛。
再拿出来看时,食指上果然沾着墨汁。
我真的,只是一个死去了十四年的鬼么?
白骨拉动的洛阳城,真的只是一个离奇而冰凉的梦么?
赶在陷落之前,南阳公主遇见了宇文士及,朱枝变成的波波匿遇见了迦毕试,离阿奴遇见了我。而我已经死了……
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相了么。
夜凉如水。石香菜的味道又幽幽地散开来,好像很多年前的那一天。
朱枝从揉成一团的兔子灯里飞了起来,好似一枚赤红的弹珠。她在空中长出了翅膀和鸢尾,在禅房中盘旋了数圈之后,飞入云休方丈的左臂。我吃惊地发现他的左臂上竟然纹着不空成就佛和他的坐骑迦楼罗,跟迦毕试左臂上的一模一样。
而云休方丈敞开的僧袍里,露出一条蜈蚣一样黑色的疤痕。
在这个非凡的夜晚,世界碎裂成了千万块呈现于我面前。夜色中迁徙不止的洛阳城,到底是因为朱枝太爱迦毕试,还是迦毕试太爱南阳公主?是他们刻骨的爱驱动了防风氏的白骨,亦或一切真的只是我的一场长梦?还是如同朱枝到了我梦里就变成了波波匿,云休方丈到了我梦里就变成了迦毕试。而到底是谁挖出了自己心脏去驱动防风氏的白骨,云休方丈还是迦毕试?
如果是迦毕试,那就如同波波匿和云休方丈告诉我的,这一切只是我的一个梦。
而如果是云休方丈,那么迦毕试就完全是一个幻影。而云休方丈在遁入佛门之前,需要多么刻骨的爱,才会掏出自己血淋淋的心脏?又该有多大的执念,才会去驱动白骨拉走洛阳城呢?如果洛阳城是真的在迁徙中住进了我们这许多鬼魂,那么当云休方丈放下他的执念的时候,阳光就会照进这里,那时对于鬼魂们来说,才是洛阳真正的陷落。
这个世界的真相如此之多,谁又真的知道呢。
本文标题: 鱼鳞瓦读后感500(鱼鳞瓦这个故事告诉我了什么道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37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