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鲁迅博物馆读后感(北京鲁迅博物馆观后感150字)

发布时间: 2023-07-27 11:51: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北京鲁迅博物馆观后感150字北京鲁迅博物馆观后感150字,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迎面是鲁迅先生的石雕半身像,目光坚定,面容安详。石像后面就是博物...

北京鲁迅博物馆读后感(北京鲁迅博物馆观后感150字)

北京鲁迅博物馆观后感150字

北京鲁迅博物馆观后感150字

  走进北京鲁迅博物馆,迎面是鲁迅先生的石雕半身像,目光坚定,面容安详。石像后面就是博物馆陈列大厅。鲁迅先生逝世已70周年,今年博物馆将展厅重新布置过。举步入内,能感到新的展厅色调清爽、空间明亮。

  新陈列里的旧日时光

  自1956年建馆以来,展厅已几经变迁。上个世纪50年代的展厅颇具俄罗斯风格,90年代新建时又一变为东方情调。时至今日,由于使用了10年之久,展柜和展品(复制品)已出现破旧和破损。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博物馆对其基本陈列“鲁迅生平陈列”重新布展。调整充实后的馆藏陈列,即将与访者见面。改造过的展厅,质朴、自然、明快、流畅,更具时代感和亲和力。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最近10年间,中国在鲁迅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不但有新史料的发现,而且学术界对文学史上的一些事件,有了更明晰的脉络和说法。这次改进陈列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内容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比如在原有《新青年》的展品旁边,新添了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手稿,让人们对于《新青年》的了解更具有丰富性。

  在新的展示陈列中,科技手段广泛应用,触摸屏、录像片等电子媒介的引入,超越了对历史静态的呈现,而赋予一种动感。在展柜里,多了几个电子屏幕,播放的都是有关鲁迅生平的纪录片。其中之一,播放的录像竟然就是当年鲁迅在仙台学医时看到的有关日俄战争的“画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鲁迅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光与影的变幻中,借助这黑白和无声的影像,我们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百年前的风雨和人生世象。

  历史记忆承载民族希望

  展厅中央,是几面造型美观的展墙。这里,既巧妙地美化了通往地下展厅的通道,本身也是整个陈列中别出心裁的创造。人们能看到设计者精心设计的鲁迅先生的种种名言,也能看到鲁迅所喜欢的新时代的版画艺术。

  鲁迅说过的一句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又说过,“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由此,某些人可能觉得鲁迅是个虚无主义者。可是,当人们走进展厅,走进鲁迅的世界,认真感受这位文化巨匠的人生轨迹的时候,却发现,在50多年人生路上,鲁迅先生始终怀着“希望”。

  让我们随着轻轻的脚步,进入那些不应忘却的历史记忆吧。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展柜中鲁迅手书的诗句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初,那是一个民族寻求富强和驱除压迫的时代。在展柜中,我们能看到鲁迅那个时代的“青年读本”――简单素雅的封面,隶书书写着《侯官严几道先生述赫胥黎天演论》。《天演论》对一代中国精英产生的影响之大,大概很难准确估计,但是,毫无疑问,这些思想,打开了青年鲁迅们心灵的一扇门,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日子里,“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进化论的观点,成了他早期思想的基矗

  展柜中的电子屏幕播放着当年的“画片”,鲁迅的人生道路,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翻转,他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要改造中国,“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而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才是“第一要著”,从此,鲁迅弃医从文。1906年,鲁迅从仙台到东京,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道路。

  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听到“铁屋中的呐喊”。鲁迅说,“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1926年的3月18日,历史记住了一次卑劣的事件,也记住了鲁迅的愤怒。《无花的蔷薇》、《纪念刘和珍君》、《死地》……一篇篇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历历在目。不久,鲁迅结束了他在北平的生涯,从此南下。

  很难在此一一讲述展柜里的一切,和这一切讲述的历史。但是,这些历史记忆最终会停留在1936年10月19日。在这一日,斯人远游。

  由沈钧儒题写的“民族魂”白色锦旗,曾经覆盖在鲁迅的灵柩上,那几个大字的墨色之深,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也许这位瘦小的躯体里,确乎有着不同寻常的困惑与煎熬,但是,终其一生,那股希望的火焰都在和他的生命一起燃烧。

  每个时代他都“在潮

  鲁迅当年说过,不希望有人纪念自己,人已死去,万事皆空,散灭就散灭了吧。然而,在博物馆这个凭吊之处,我们却看到精神血脉的传承。

  10年前,正在这个博物馆的大厅里,已经是北大著名教授的钱理群先生发表了一次深情的讲演。他回忆了20年前的自己,回忆起在贵州的小山城中,和同龄的青年学生阅读鲁迅、讨论鲁迅的青春岁月。他说自己感到惭愧,那今日还在小小山城中生活着的老朋友们,他们对鲁迅的理解,并不比自己这个“鲁迅专家”更少。相反,这些在民间真实地生活着的“精神弟兄们”,更是鲁迅的“知音”。

  鲁迅的知音,在民间,也遍及天涯。今年9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大江健三郎来华访问,并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题为《始于绝望的希望》的演讲。大江的演讲,其精神底蕴正是来自鲁迅的希望哲学。大江说,对鲁迅的阅读,贯穿了他的一生。笔者去年曾采访过日本的著名学者丸山升,他同样把鲁迅作为自己精神上的老师,认为鲁迅的杂文对他的影响最大。

  今天,鲁迅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用50多种语言文字翻译出版鲁迅作品,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还有深入的鲁迅研究。在世界文化版图上,鲁迅先生早已成为鲜明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复兴路上的中国形象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博物馆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是公民终身的学校。”鲁迅博物馆述说的是一个人的历史,一个人的旧日时光。这过去的岁月之所以值得记忆和珍藏,是因为这个人思想的烛光,不仅照亮了一段历史,也照亮人们心中被恐惧和无知所笼罩着的黑暗。也正因为如此,几十年上百年的岁月转瞬间逝去,中国的年轮,一圈又一圈,可是在每个时代里,鲁迅的声音始终都在,在每个时代里,他都真正的“在潮。

鲁迅博物馆的收获

鲁迅博物馆的收获
爸爸经常对我说,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让我多读鲁迅的书。但我对鲁迅并不太熟,所以我一直想了解鲁迅。
八月的一天,天气很晴朗,我央求妈妈带我去参观了鲁迅博物馆。通过参观,我知道了很多关于鲁迅的知识。鲁迅的真名叫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东昌坊口新太门。他的爸爸妈妈最初叫他周豫山,十八岁时才改名叫周树人。他有句名言,让我看后就牢牢地记住了它: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我还知道了他的故事。在鲁迅十三岁那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因为家里的钱不够,他只能把家里的衣服当了,才有钱去买药。1898年5月,鲁迅来到南京上学,他上学十分刻苦,考试也考的很好。他把获得的金牌换成钱,买书看。1918年,他第一次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是他自己想出的笔名。就这样,转眼间过了三十年,因为他努力学习、勤奋写作,他成了一个有名的作家,他写的《药》《野草》等许多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惜的是,在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时,鲁迅因病逝世。终年56岁。
看了鲁迅的故事后,我想到了一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想,鲁迅不是和那些成功的人一样,他们的辉煌历程,不是用勤劳与汗水造就出来的吗?他们的人生之路,不就是从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吗?
去参观鲁迅博物馆的收获真是不小啊!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鲁迅博物馆的观察记录

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今天,我作为一名党的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活动
-----
参观鲁
迅博物馆。我的心情很激动以至于久久不能平静。

静静地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展览厅,站立在先生的遗像面前,
用心去体验那个血与火的年代,
去感受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个
人勇气,
看着用实物和图片记述的鲁迅战斗的历程:
从绍兴到南
京,再到东京......到最后的逝世地上海,先生战斗的足
迹在我面前展现出来,我思潮起伏,心绪难平,不禁为先生不平
凡的一生所叹服。

在展厅里,
鲁迅博物馆的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
平,
和鲁迅先生生前的许许多多的事迹。
鲁迅——他伟大的精神
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
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以
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
揭露了那
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
祥林嫂,
华老栓,
孔已己.






鲁迅对民族与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批判,
恰恰反映了对民族的关心
和热爱,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深厚民族情结的最真切的写
照。
鲁迅先生给我们年轻的一代树立了一个榜样。
他掏出燃烧的
心,给人们带路,给人们指引方向。先生在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
烧的心给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指引人生的道路!
甚至生活在现在这
个繁华由高科技和网络组成的现代化社会的我们也能感觉到鲁
迅先生的余热和精神!
在他的书中我很清楚地了解到,
写作和生
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
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
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
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
人们
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
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

迅先生生前还经常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
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
轻作家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
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
青年。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绝不妥协。
这些难道就不值得我们年轻的一代学习和借鉴吗?在这次活动
中,
我深深地了解到鲁迅先生生前也曾经历过许多困难,
所有人
的不理解,甚至污蔑和诽谤。但所有的困难,一切的一切也不会
阻止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这难道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坚持的信念吗?我
们应该珍惜每一次这样好的学习机会,去用心了解中国的历史、
中国的古人、
中国的领袖,
反思当代中国、
当今社会、
反思自己,
因为只有很好地了解过去,才会更好的创造未来!
本文标题: 北京鲁迅博物馆读后感(北京鲁迅博物馆观后感15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28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通知下发(读书心得征文通知范文3篇)生命教育与德育的观读后感(《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