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篇,《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这是一部能净化人心,美化人生的美学入门书。教人认识什么是美感?怎样发现美,感受美?,印象最深刻的三句话:,...
第295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印象最深刻的三句话: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返回流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与自我,还有不知不觉的模仿物的形象。
移情可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的作用,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居人情,本来无生机的东西也可以具有生机。
2.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这句话可以用来判定是不是美,我们对物是不是有需要?还是站在他之外,单纯觉得很美。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者是功夫,靠不断练习;后者就是所说的灵感,突如其来的神。所以天才还是来源于平时的练习和积累,这样才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4.在意识中思索的东西,让它在潜意识中酝酿一些时候才会成熟。“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泗水”
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自己的意识所不能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5.人只要留心处处是学问,艺术家往往在他的艺术范围之外下功夫,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的一种意象,让它沉浸在潜意识里酝酿一番,然后再用到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
王羲之的书法相传是从看鹅掌拨水得来的,王羲之特别喜欢鹅。法国大雕刻家罗丹也说道:“你问我在什么地方学来的雕刻?在森林里看路看树,在路上看云,在雕刻室里研究模型学来的。我在到处学,只是不在学校里。”
当我们的感官接触时,虽然不自觉的在心灵中可生若何影响,但是到挥毫运斤时,他们都会涌到手腕来,在无形中驱遣它,左右它。
6.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汽车路两旁景物集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趣味干枯的,对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儿,也不去寻求趣味儿,只终日拼命和蛆蝇在一块争夺温饱,也就是俗人只关注名和利,前者是艺术家情绪越来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所以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觉得有趣味儿也就是欣赏。
对这句话印象深刻。这本书里边牵涉到的东西很多,哲学、心理学、历史、文化方面的,有一些地方读的是是非非。但我又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本经典书,就是“一本永远不会耗尽它向读者所说的。”
读完之后对我的震撼挺大的。以前对美的认识几乎都是错的,多数时候满足了自己的快感而已,并不是美感。
其实我也感觉到了,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有多重要。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美,那一切将了无生机,世界将没有创新,更不会有发展。
今天终于读完了一本书,但是对这本书的阅读并不会停止。如果用经典的标准的来衡量他,它至少符合两条:
一本经典的书是永远也不会耗尽,它向读者所说一切的 ;经典具有跨时代跨时空性,经百年仍然常读常新,仍然在指导着今天的我们
求朱光潜《谈美》的读后感800就够了
求朱光潜《谈美》的读后感800就够了坐在靠窗的位子。静静的看着外面的世界。路灯很亮,望不到空中的星。夜已经和这泛黄的光融为一体。
一棵树挡住了我视线前方的路灯。树干不粗但很长。张牙舞爪的枝干上挂着枯黄的树叶,不肯离去。已经是深秋。万物仿佛都失去了生机。树,悲凉的立在路旁。但不知怎的,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好象是灵魂。慢慢的向我靠近。沁人心脾,越来越浓。我们的灵魂仿佛交织在了一起。树下依稀的车辆驶过,路灯的光透过同样黄色的树叶。是一种凄凉中的温暖。
“请问需要加点水吗?”服务员礼貌的端着透明水壶问我。脸上的微笑向是暖风。
恍惚间记起我还坐在咖啡厅,看一眼桌上的杯。
“不用了,恩..给我加壶红茶吧。”我同样温声礼貌的说到。
我又一次仔细的端详起这间咖啡厅。推开木制的门发出“吱呀”的响声。四周散发出微弱的光汇聚成的环境。好象一下子回到不知名的某个时空。各个角落摆放着毫不相同的沙发。就连台灯也全不一样。仿佛每一处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两个单排的书架零散但整齐的摆放着书。大厅空闲处的画架上还夹着往来墨客的涂鸦。幽雅的英文音乐感觉很舒服。不过对我这个英文文盲来说完全听不懂歌词,但似乎又有另一种体验。歌词是什么意思似乎从我进这间咖啡厅起就已经不重要,只有这轻轻的曲调在我心里徘徊,或说是我的心沉醉于这咖啡厅。完全忘记了外面世界中的我。大概就因为这使我留恋于此。就像是桃花源。
服务员把沏好的红茶端到桌上。抬头,然后是相顾一笑。我记得,第一次来这写作文时是他给我换了盏相对明亮的台灯,并告诉我要保护好眼睛。
我端起透明的茶盏,秋色的茶在静静的微笑。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我想了许久该怎么形容。最后我痴笑地自语:我要是画家多好。
品了口茶,涩涩的味道。夹了块糖。我端着杯转身,透过茶盏,视线中与外面的世界又被拉远。朦胧的感觉到美丽。又嘬了口茶,还是涩涩的,但有了丝甜。好象是生活一般。忙碌的时候寻找些安详,用回归自然的心灵看这个世界。美,无处不在。
朱光潜的谈美读后感,拜托各位大神
额、我很急的 - - 要800字左右,要自己现写的啊谈美读后感
曾几何时?凛冽的寒风不停地敲打着窗外,而今,秋风再次扫过落叶!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美,每个人都有不同定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谈美》一书中,朱先生带领我们走出“柳暗”进入“花明又一村”,给了我们一个“美”的答案。
成长的过程是一种顿悟的过程。林清玄说过:诗情与道情的转折是“悟”。这种悟,不是凭空冥思苦想,也不是死盯着书本的一句话想上一个中午,而是在生活得点滴中,发现某种永恒存在的道理,发现自己的人生轨迹。长大了,说得更多的是思维与涵养的增长。审美的能力也是如此,通过不断的“悟”来进行充电。
在美的普遍性中找到美的特殊性,便意为对美的一种创造。即美的艺术价值是在美的共性中找到个性的美。只有个性的作品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公孙龙子有许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有一天,公孙龙子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后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白马进城去了。他的论证大概是这样的:“马”指的是马的形态,“白马”指的是马的颜色,而形态不等于颜色,所以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阐述了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
《谈美》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美的答案,既要与事务之间保持一种距离感,又要与这种距离有一种美的结合,处于能触摸,能感受到美的位置。美感属于一种直觉,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求证的内心的美的触碰。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2】一直以来都以为美学如同其他高深莫测的哲学。读完这本谈美书简后,我发现这是一门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的美学,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朱光潜老先生用的是书信的形式来向我们阐述美学的问题,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将许多深奥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书中反复强调美学的起源就源自于生活,一切都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到没。我认为当我们意识到美的时候,往往都是离不开人的。
作者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从人的品质思想,我们会看到最初的美,那就是书中说的“不涉及欲念和利益计较”。正如所说的这样,美学这门深奥的学问,往往就是最本真的。就像之前很多媒体评价的最美的人物。他们就是做到了这些最本真的人性美。而反观当下,现在仍是有不断地事件是为了利益的争夺。
之前,不断受关注的反腐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据。自中央加大对贪腐的整治力度之后,有数不胜数的官员落马,大到“老虎”,小到“蚊子”,似乎覆盖了国家的所有部门。贪腐现象只是社会不正之风的一个产物。所以归根结底,腐败是由社会个人贪图利益的不正之风所引起的,这些正是与朱先生所说的人性美相对立的。书中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所以,我们不能够因为自己一点点的私欲而不断贪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充满真能量的。
总而言之,这本很薄的书,充满着深奥的美学思想。读过这本书,我觉得只需将这“美”充分的融入到每时每刻的生活中,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3】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 为什么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