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读后感,向死而生这本书是李开复所写的,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向死而生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向死而生读后感【1】,昨...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这本书是李开复所写的,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向死而生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向死而生读后感【1】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半月前跟朋友约定一起读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之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一为找到一位可以畅快分享读后感的书友,二为给自己勇气翻开这本书,三为督促自己不断的阅读。
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勇气和状态。这就不得不要说一说另外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当时读完《此生未完成》让我心情压抑了几天,所以对于此类书必须用最好的状态我才能一直读下去。因为于娟的书是依据于日记后期整理而成,所以全书更多的是从发现生病到离开人世的一种记录,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的执着和对过往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和对过往生活习惯的反思很是感同身受。读完《此生未完成》之后,它督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但是当我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两本书是大大不同的,有人评论说这是李开复的又一本心灵鸡汤,但我更觉这是劫后余生之后他送给他自己的一本未来规划。最初看的时候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更希望的是能从这本书中再次找到那种感同身受,好让自己再次调整作息,再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他与病魔作斗争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在这本书中都没有,所以我甚至以为自己花钱买这本书不值。但是当我坚持把整本书看完,才发现这本书想表达的正是它的书名---向死而生,既然战胜了病魔,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于死,如何过好生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李开复一直都是一个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上天宠爱的人。有人说他都得了癌症,还能称之被上天宠爱?我觉得正是上天宠爱才让他早早发现自己的癌症,才让他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从而有可能活的更久。有多少人死在突发疾病上,一点改过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偶尔的疾病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我们要感谢这些信息,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
记得李开复有一本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这也是他的人生目标。在生病前他一直坚信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最大化影响力”、“世界因我而不同”,生病之后他才发现:人生难得,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其实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一个认识自己,包容自己,让自己更美好的一个过程吗?
最后借书中的一段话送给自己和所有看到这段话的人-------“不论身处何处,从事何种工作,身份地位高低,只要每天都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这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救世主开拯救。”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向死而生读后感【2】一个人如果不走到绝境是很难去回头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的,尤其像李开复这样一直很优秀,身负盛名,被奉为青年导师的人,所以特别赞同他把自己身患癌症这件事当作是上天给予他的无上恩典,他说,“疾病是我的导师”。
当一个人的能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被自己的能力所束缚,他会有一种一切竟在掌握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极限就是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根本,此时就会收到老天的狠狠的提醒。
“身体只好用一场大病来警告我,把我逼到生命的最底层,让我看看自己的无知、脆弱、渺小;也让我从身体小宇宙的复杂多变,体会宇宙人生的深邃和奥妙。”所以李开复先是发出了“癌症面前,人人平等”的感慨,经过反思惊醒,又进一步深入到“一切事情面前,人人平等”的领悟。
而星云大师对他的“人生难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变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的提醒,更是让他幡然醒悟,“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俩个人铭记在心。”
一向注重效率,想要影响力最大化的李开复痛彻心扉地反省自己,“我可能被太多成功经验冲昏了头,傲慢而不自知;也许我习惯了考虑效率,所以会推论每件事的因果逻辑,以结果导向与量化判断来衡量很多事,然后一步错、步步错,错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出错在哪里了”。
他郑重提醒每一个每天身陷忙碌无法自拔的人们,“不要成为‘紧急’的奴隶,人的惯性是先做最紧急的事,但往往因为这么做,而致使重要的事被荒废。大部分紧急的事情其实是不重要的,而许多重要的事情并不紧急。不要把全部的时间都去做那些看起来‘紧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时间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疾病把李开复带到了生死关头,让他彻底明白,不管是谁都得依赖于自己“身体”而存在,不管是谁。
他才明白什么是对自己而言真正最重要的,这些从他书中一张张和家人朋友的合影就能看得到,“全世界和你最亲的人就是你的家人、你的兄弟姐妹”。而他对女儿们的教育态度也随之而改变,开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挖掘自身内在的宝藏。
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当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变成一个“活着”的时候,就是他开悟领会天机的时候吧,“当我不再坚持‘一定要怎样’之后,生命中的活水就哗啦啦地流动起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缘分也一一展开。”“人应该顺应四时而生活,相信身体给你的信号,人体的运作是非常繁复而精密的,一个细胞里面的忙碌程度,绝不亚于一个纽约的.运作。医生不会比你自己更懂你的身体,养成观察自己的好习惯”。
从做人的随缘,到耐心的跟自己的身体和平相处,李开复病后深深悟到任何人为的强求都是一种伤害,顺其自然才是根本,“生病之后,我更相信天地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存在,也许是人类的集体意识,也许就是所谓的‘天地之心’,是一种宇宙意识吧!这些无形的力量,主导了世界的运行,让世间的一切,在一个平衡、和谐的节奏下缓慢展开、推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一个人经历了生死,就会更懂得珍惜和感激,正如脸谱网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悼念亡夫时所言:“我学会了感激。对那些我从前习以为常的东西怀有真正的感激——比如生命”。李开复也是如此。
与死亡的擦肩而过让生性乐观幽默的他放下了一切重负,重新审视那些一直在身边的珍贵情谊,与父母妻女兄弟姐妹的,与朋友同事的,甚至是与网上的有缘人的,甚至是与阳光、空气,大自然的,最后他送出了对读者最美好的祝愿:追随己心,感恩一切,幸福生活。
从与死亡交手开始,李开复在书中奉上了他的病中感悟,以及自己对“最有价值的人生”的思考,他承诺自己健康,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这位被推上闪闪发光的讲台奉为青年导师的英雄人物,终于放下了固有的执着,看到了一切繁华的本质,“我才发现,我这一生最大的错误是,我彻头彻尾地舍本逐末,把最要紧的事搁到最后,却把人生最弥足珍贵的时光,浪费在追逐那些看起来五彩斑斓的泡沫。”
经历了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考验,他在父亲灵前哭泣忏悔:“我对自己挺失望的”,小时候曾经因为犯错他对父亲说过同样的话,现在,他后悔自己没有能更早、更深刻的理解父亲,只是父亲当时温和回应他的声音犹在耳畔:“希望你以后不要再让自己失望了”... ...
《向死而生》整本书与其说是自传,毋宁说是一本发自肺腑的忏悔录,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你自己的深切感受,当然从书中我们也看到了李开复本人在死亡面前从惊恐到逐渐超然的转变,一种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姿态。
当一个人身处绝境无法自助时,就会祈求神灵和一切冥冥中有着无限能力的外在力量,其实,所有一切因果皆在自身,记得曾经在老家的一所古庙里看到过一副对联:若不回头难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毋需我大慈大悲,以此送给开复老师,祝他健康快乐,也送给所有在滚滚红尘中颠沛流离,摸爬滚打的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欲海无边,回头是岸。
向死而生读后感【3】生病了,怎么办?除了求医问药,还有一剂良方,就是读书。常常与高人和智者对话,心灵会收获很多支撑和抚慰。多年来,我身体一直不太好,曾从北京作协副主席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从田虚的《生命的微笑》,从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等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今年六月,我在《新民晚报》上断断续续地读了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的摘编,促使我做出了一个重大抉择。随后,我请女儿在网上买了一本。从头至尾又细细地阅读、思考,有些章节还看了好几遍。
李开复是台湾人,也是大名鼎鼎的万千青年创业者的导师。他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公司担当要职。以后,又在北京创办了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20xx年9月他被查出患淋巴癌,肚子里竟然长了26个肿瘤。他的人生从光环笼罩的巅峰一下子跌落到死亡的边缘。恐怖、愤怒、沮丧和绝望的情绪包围着他。但是不久,他就镇静下来了。积极地寻医问药,自己搜集资料,自己研究病情。终于,在大量的医案中发现了令人振奋的一丝曙光。从此,癌症带来的负面情绪开始消退。他积极配合医生,接受一切痛苦的治疗,相信自己可以在绝境中重生。17个月以后,26个肿瘤消失了。在补修了“死亡学分”以后,他用切身的感悟写下了这本《向死而生》。
我的半辈子也可谓疾病缠身。患乙肝近三十年,肝硬化也已经二十多年。20xx年4月磁共振显示,肝脏多发性结节增强,比之前的状态有发展。我很明白,有“增强”就离肿瘤形成不会很远了。怎么办,继续保守治疗还是要选择新的途径?为此,我去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咨询了知名专家。他们给出了保守治疗和肝移植等多套方案,并分析了各自的利弊供我选择。当时,非常纠结。移植是一把双刃剑,几年前,那位公众人物移植失败的阴影还未散去。多数病人的移植都是在生命的终末期不得已而为之。我现在的状况尚可,值得去最后一搏吗?
《向死而生》中“未来自己主宰”和“自己研究病情”两个章节对我影响很大。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相关网站上许多过来人的真情表述。在思想中和身体里逐渐积聚起了满满的正能量。我游澳门和拉斯维加斯都没有去赌过一把,这回,却下定决心押上生命赌一把明天。六月底七月初,在中山医院正式登记肝移植,并如约交付了押金。
没有想到,正式登记的第二天上午就接到医生电话,说是已经有了肝源信息,让我做好准备。我将信将疑。第三天,没有动静,我也没有认真当回事,想想不可能这么快的。第四天下午四点,我还在外面与朋友聚会,医生来电话了,要我一小时内赶到医院,准备手术。
谢天谢地,手术比较顺利,但这仅仅是肝移植成功的第一步。为了还能有N年有质量的未来,现在,我正严格遵照医嘱,如履薄冰般地关注着“新朋友”入驻后的各种反应,争取能够平安地度过排异和感染的高发期。
《向死而生》曰:面对大病“如果自己先失去了勇敢面对和拼命努力争取的顽强意志,那么‘死亡’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如果努力后没有成功,他们会无怨无悔地说至少我努力了。如果你没有去努力,那你就永远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向死而生》观后感
开复老师出生于台湾一个传统的家庭,是家中7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幺。他家中只有父亲一人工作养活一家人,所以父亲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子女。他父亲本身也是话不多的人,加上他11岁就远渡重洋到美国去读书,因此在开复老师的成长过程中与父亲并没有很多交流。
但是有件与父亲有关的事他印象深刻。开复老师说自己小时候曾经有一次偷钱,后来被父亲发现了,但是父亲并没有惩罚他,只问了他的感受。开复老师说“觉得对自己有点失望”。他父亲说“那好,希望你以后不会对自己失望”。可以说这句话影响了开复老师的一生,他以后几乎做每个重大决策都会想起父亲这句话,希望不会对自己失望,当然更不想让父亲失望。
虽然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开复老师受父亲的影响非常大。他父亲人在台湾,担心中一直记挂着大陆。他自己没有机会,但希望自己的某个子女能够做一些支持大陆发展的事情。开复老师在自传中提到,自己当年之所以会从美国回到中国建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很大原因就是受父亲的影响,想要完成父亲的心愿。
在生病的过程中,开复老师每每想到自己没能在父亲生前多交流,多了解一下父亲,同时也让多了解一下自己,就感到无比悔恨与自责。他无数次问自己,如果父亲在天之灵能够看到所做的一切,是否对他满意,会为他感到骄傲。这些问题没能在父亲生前问出来,现在只能自己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但已经永远得不到答案了。
除了对父亲感到愧疚之外,开复老师还对母亲、妻子和自己的小女儿感到愧疚。他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已经记不得他,无法与他正常交流了。他悔恨自己没有在母亲还记得自己的时候,多陪陪她,与她多交流。每次想到母亲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以及自己这些年来的不够孝顺,他都感到深深地愧疚。
对于妻子他同样缺少陪伴。他在生病之前,一心扑倒工作和事业上,生活上的事情基本都扔给了他太太处理。而每次他为了工作而换生活地点时,太太的整个生活都要被连根拔起,但是她每次都没有怨言地接受并支持他的决定。虽然每次都承受了下来,但是心理和生理上必定遭受了不少打击。这些事情,在生病之前,开复老师都没有注意到。等到生病之后被迫慢下来之后,他认真审视自己的前半生才发现自己对于妻子有如此多的亏欠。
同样,对于他的小女儿他同样缺少陪伴和关爱。这导致他的小女儿有些叛逆。不过他的病情反而使得父女的关系产生了转机,因为双方都开始珍惜、体谅对方。而且因为有了更多的时间相处,所以能够更理解对方的想法。
对于癌症,开复老师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恐惧、愤怒、无助,到后来的冷静、醒悟、感恩。他把自己得这场大病的过程解释为自己修了一次死亡学分。生病点醒了他,让他有机会能够认识到自己之前过分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而忽略家庭和亲人是不对的。他认为生病使他找回了自己的初心,而他也将带着这个初心开始自己的第二段人生。
看完这个纪录片,我深受感动。开复老师能有这样的转变非常好,而他能够成功修到死亡学会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幸运的。生命短暂而脆弱,珍惜它,同时也珍惜自己身边的人。
向死而生观后感怎么写?
半月前跟朋友约定一起读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之所以有了这个想法,一为找到一位可以畅快分享读后感的书友,二为给自己勇气翻开这本书,三为督促自己不断的阅读。
这本书买回来已经很久,但是一直没有去看,因为一直没有找到读它的勇气和状态。这就不得不要说一说另外一本书《此生未完成》,当时读完《此生未完成》让我心情压抑了几天,所以对于此类书必须用最好的状态我才能一直读下去。因为于娟的书是依据于日记后期整理而成,所以全书更多的是从发现生病到离开人世的一种记录,表达的更多的是对生的执着和对过往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我的身体也出了问题,所以对于身体健康的担忧和对过往生活习惯的反思很是感同身受。读完《此生未完成》之后,它督促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特别注重身体的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但是当我认真读了之后,才发现两本书是大大不同的,有人评论说这是李开复的又一本心灵鸡汤,但我更觉这是劫后余生之后他送给他自己的一本未来规划。最初看的时候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更希望的是能从这本书中再次找到那种感同身受,好让自己再次调整作息,再次重视自己的身体;我更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他与病魔作斗争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在这本书中都没有,所以我甚至以为自己花钱买这本书不值。但是当我坚持把整本书看完,才发现这本书想表达的正是它的书名---向死而生,既然战胜了病魔,就没有必要再纠结于死,如何过好生的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李开复一直都是一个天之骄子,是一个备受上天宠爱的人。有人说他都得了癌症,还能称之被上天宠爱?我觉得正是上天宠爱才让他早早发现自己的癌症,才让他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体,从而有可能活的更久。有多少人死在突发疾病上,一点改过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偶尔的疾病是身体给我们的信号,我们要感谢这些信息,它让我们更加珍惜健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