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韩愈读后感(山石 韩愈 这首记游诗表达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发布时间: 2023-07-19 06:46: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山石,韩愈,这首记游诗表达诗人哪些思想感情韩愈《山石》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

山石韩愈读后感(山石 韩愈 这首记游诗表达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山石 韩愈 这首记游诗表达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韩愈《山石》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然而却不像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如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但摄入镜头的,却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栀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对照,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是结尾“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关于夜宿和早行,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供参考。

《山石》一诗的作者

为了积分来吧
《山石》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愈
山 石
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①
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支子肥。②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
疏粝亦足饱我饥。③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④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⑤
山红涧碧纷烂漫,⑥
时见松枥皆十围。⑦
当流赤足蹋涧石,⑧
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束为人鞿?⑨
嗟哉吾党二三子,⑩
安得至老不更归?
【作者】
768-824,字退之,排行二,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
昌黎。贞元八年 (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其后任监察御史等
职。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元和中,随裴度
平淮西,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终
吏部侍郎,世称韩吏部。缢文,世称韩文公。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
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驱驾气势,雄奇壮伟,光怪陆离。虽有因避
熟求生、以文为诗、追求奇险而缺少韵味之作,但其木色则是雄厚博大,波澜
壮阔。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存诗十卷。
【注释】
①荦确(落却):险峻不平。微:窄狭。 ②支子:即栀子,常绿灌木,花大色
白,极香。 ③疏粝(音利):粗糙的饭食。疏,不细密。粝,糙米。 ④扉:
门。 ⑤穷烟霏:在云雾中走遍了。 ⑥纷烂漫:光辉互相照耀。 ⑦枥:高
大的落叶乔木。围:两手合抱为一围。 ⑧蹋:同踏。 ⑨局束:拘束。鞿
(音基):牲口含在口中的嚼子。为人鞿:受人控制。 ⑩吾党:志同道合的
朋友。
【赏析】
此诗取首句头两宇“山石”为题,井非歌咏山石,而是叙写游踪。他所游
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时间是贞元十七年
七月二十二日,即公元八○一年九月三日。
韩愈作为杰出诗人兼散文家,在这篇诗里汲取了游记的写法,按照行程顺
序,叙写从攀登山路、“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所见所
闻和所感,是一篇游记体的诗。
虽按顺序叙写,却经过筛选和提炼。从“黄昏到寺”到就寝之前,所写者
只有“蝙蝠飞”、“芭蕉叶大支子肥”、寺僧陪看壁画和“铺床拂席置羹饭”
等殷勤款侍的情景,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为人鞿”的幕
僚生活对照,突出了结尾“归”隐的主题。关于夜宿和早行,入选的也只是最
能体现山野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若干镜头,同样是结尾“归”隐念头形成的根
据。
这篇诗的另一特点是: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特定天气里所
呈现的不同光感、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黄昏到寺”之后,先用“蝙蝠飞”
带来暮色,又用“新雨足”表明大地万物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这才写主
人公赞赏“芭蕉叶大支子肥”,而那芭蕉叶和支子花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
光感、湿度和色调,也就通过“大”而“肥”的独特形象显现出来。接着写夜
景:看壁画而以火照明,静卧无所见而听百虫呜叫,都准确地表现出深山之夜
的幽暗与恬寂。写“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后的月儿,尽
管她深夜出岭,已是下弦,却能照进窗扉,特别明净。写朝景,新奇而多变。
先以“天明独去无道路”总括了山中雨霁,地面潮湿,黎明之时,浓雾弥漫的
特点,然后以“出入高下穷烟霏”画出了雾中早行图。“高下”,指山势时高
时低。“烟霏”,指流动的雾气。“穷”,尽也。主人公“天明”出寺,眼则
是一片“烟霏”世界,“出”于“高”处,“入”于“低”处;“出”于低处,
又“入”于“高”处。“烟霏”既“尽”,朝阳照耀,画面顿时增加了亮度,
“山红涧碧纷烂漫”的奇景就闯入眼帘。“山红”而“涧碧”,互相映衬,色
彩已极明丽,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秋阳照耀下山花、涧水所特
有的光感、湿度和色调,感到仅用“红”、“碧”还不够,故又用“纷烂漫”
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红涧碧”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而以此为背景的主人
公“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之时,无怪乎逸趣盎然,忍不住要吐
露“人生如此自可乐”的情怀了。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游
南溪,曾和此诗原韵,作诗行怀。至于元好问“拈出退之《山石》句”来对比
秦观的“女郎诗”,更为人所熟知。

如何评价韩愈?

韩愈很勤奋,很有才,为人直爽,有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那种担当。他不只是在同僚面前敢于直言,就是对皇上该说的他还要说。皇帝沉迷佛事太深,他就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因为这件事韩愈差点性命不保,还是宰相裴度等人说情,唐宪宗最后才放他一马,把他贬到潮州任刺史。我们读他的诗知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韩愈屡遭贬谪,但是他心直口快的性格还改不了。

韩愈的古文也写得好,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人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苏轼说他是“文起八代之衰”。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而且他多才多艺,在政治、思想、教育、史学、诗歌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诗歌写得很古朴、奇险、怪异,有时也尝试着以文为诗。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他的《山石》,看看他诗歌的散文化尝试。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据说这首诗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此时韩愈同李景兴等几个好友同游洛阳北面的惠林寺。

这首诗是诗歌版的山水游记,全篇叙事,但又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提炼。不是记流水账,用词奇巧,以文入诗,打破了诗的传统写法,因此后人对其评价比较高。

诗歌一开始就用了奇险的词语“荦确”,造成一种佶屈聱牙的气势。山上的石头峥嵘嶙峋,道路狭窄崎岖,在黄昏时分来到了这个庙堂,首先碰到的是在黑暗里乱飞的蝙蝠。

接着在寺僧安排了食宿之后,他们坐在台阶上休息,看那山寺里雨后的景色,芭蕉树枝叶茂盛,栀子花开得肥硕,有阵阵清香袭来。

寺僧拿着火把带他们去欣赏庙里的那些雕刻,有木雕的古壁窗棂和墙壁上的佛画。火把闪烁,乍一见,有一种神秘恐怖的气氛。

寺僧准备了米饭素菜,虽然粗茶淡饭也能够管饱。到了深夜,寺庙里寂静得很。连一个虫儿的叫声都没有,只有月亮爬过山岭,把一线月色从门缝里投射进来。

这样的月夜不禁使人想起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来。但是此时韩愈和李白的感受却不是一样的。毕竟韩愈这个时候已经轻松多了。

第二天早上,韩愈告别了寺僧,走入山中。到处都是林莽,道路被遮蔽,而且烟雾迷蒙缭绕,翻山越岭,时上时下,时高时低。这简直是另一个世界。

山坡上红花烂漫,山谷里绿水潺潺。那些藏在深山老林里的松树、栎树,恐怕都有几百上千年的树龄了,估计它的周长十几个人都围不过来。

没有什么难得住韩愈的,遇到悬崖就攀爬,碰到溪流就淌水。水声在脚底下哗哗流去,风声又从远处刮来。衣襟飘拂,这也是一种回归自然的乐趣吧。

到此韩愈感叹说,人生如果天天能有这样的自由自在、天真烂漫,那该多好啊。一个人为什么要千方百计地去进取,去像马一样被人套住自己的头颅,反而不得自由呢?

这里韩愈以散文的形式写诗,反映了他的创新精神。虽然以《山石》为题,实际上不是写山石,而是以诗的形式写游记。从上山入庙到夜宿,再到第二天下山,写途中所闻所见。结尾四句,总结全诗。

唐诗《山石》赏析

《山石》 作者: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解】:

1、荦确:险峻不平。 2、枥:同“栎”,落叶乔木。 3、局束:拘束。 4、更:再。

【韵译】: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象羊肠,

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

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

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

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

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

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

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

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

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

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评析】:

诗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只是用诗的开头二字作题罢了。

诗人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山寺之所遇,所见,所闻,所思。记叙时由黄昏而 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 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 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 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是全文 主旨。

全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数为后人所称道。

傲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韩愈的诗文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为“韩柳”,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韩愈所处的时期是中唐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打击之后的中兴,而且不仅仅是国力中兴,在魏晋南北朝被摧残得几乎被忽略的儒学在隋朝大儒王通以及他的众多弟子的努力下开始渐渐复兴。他的弟子众多,薛收、李靖、魏徵、陈叔达、杜淹、房玄龄、王珪、杜如晦,这些都是初唐的重臣。这为儒学在佛道大昌的唐朝,在政界一直把握着文人士子的思想方向打下了根基。不过在思维开放的初唐、盛唐,一直是道、佛两种意识占据着表面风流。到了杜甫,儒学表现才开始有所冒头。

轮到柳宗元、韩愈出头,才真正鼓吹儒学,兴起了文学界的古文运动。



韩愈一生崇尚儒学,排斥佛老。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文以载道”的道就是儒家理论。同时对散文进行文风改革,反对“骈四俪六”,提倡简约单句的先秦散文句式,讲究“文从句顺”、“词必己出”,是中国文学史上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傲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柳的古文运动的本质,是以儒学思想为主脑,对文学的经国济世价值的主张。

而我们知道,诗、文一旦被提拔到经国济世的层面,就一定会有不同于空虚乏味的小情调作品的成就。

所以,到了韩愈这里,历经安史之乱、大历十才子的衰弱诗风之后,中唐诗歌出现了一个小高峰。



韩愈对唐诗的贡献主要在于:以文入诗。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表达和内容。

唐诗在盛唐之后,各种体裁、意境、修辞都被李白杜甫这些人用到了天花板上,后来者无法超越,所以大历年间出来的那些诗都是顺着曾经的盛唐风格在走,没有突破。

而没有突破,就是诗人、文人最大的悲哀。

韩愈找到了自己的方法,散文写得好,那就直接用散文笔法写诗。我们看他的《寄卢仝》开篇就是:

“而已矣”这种虚词出现在诗中,完全就是散文语言,在惜字如金的大诗人眼中,这种方法简直不可理喻。不过这种创新用得好,反而灵活了诗风,让人眼前一亮。

同时韩愈在诗的内容上也散文化,打破了固有的“起承转合”的文法,为后来者开创出一条写诗的不同路子。如他的七言律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从格律来讲这是一首完全合律的平起平收的七言律诗,从内容上讲好像也大致符合“起承转合”,可是我们仔细分辨,就可以看出内在的却是散文的叙事逻辑。

 首联写被贬,然后补写被贬的原因,再就写被贬途中的想象或回忆,最后结到有人来看望。

这是典型的散文笔法。

另外韩愈写诗还喜欢故意用一些生冷孤僻的字词,显示与众不同,表现到极端,就乖戾、冷僻,甚至凶险。而意境也因此张牙舞爪,鬼气森森。如他著名的《山石》,还有长诗《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湜时为陆浑尉)》,我们选几句体会一下:

看看,这都写的啥呢?这种诗风,虽然备受指责,不过还是影响了李贺、李商隐这些晚唐诗人,形成了一种另类的风格,并流传于世。

总而言之,韩愈对诗文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于散文合上了儒家思想的“正道”,于诗歌上则开创了以文入诗的先河,对后来以诗入词的苏轼影响非常大,导致了诗、文、词的合流。

虽然最终还是分野,不过分分合合,韩愈是为先驱。
本文标题: 山石韩愈读后感(山石 韩愈 这首记游诗表达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100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鸬鹚读后感作文400(《鱼鹰》读后感)教师的20项修炼 读后感(《教师的二十项修炼》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