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入世梁漱溟读后感(“入世”与“出世” 高一作文)

发布时间: 2023-07-18 06:46: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10

梁漱溟传读后感2000字?因为看到你才有了光明,因为吃到着饭才有人有人希望《梁漱溟传》(郑大华著)读后感可以看看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写的《向梁漱溟...

出世入世梁漱溟读后感(“入世”与“出世” 高一作文)

梁漱溟传读后感2000字?

因为看到你才有了光明,因为吃到着饭才有人有人希望

《梁漱溟传》(郑大华著)读后感

可以看看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写的《向梁漱溟先生学习》,个人认为很有帮助

对陶渊明出世入世的看法

从从陶渊明自身的性格和性情来看,他崇尚老庄,追求自然,反对束缚,喜欢过一种宁静的、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做官本不是他的平生所愿,他鄙夷世俗,看不起那些趾高气扬、装腔作势、丑态百出的大小官僚,对官场迎来送往的那些繁文缛节他深以为恨。但传统的价值观特别是由孔子开创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又迫使他不能不、不得不出世做官,这就让他一生挣扎于进退之间。
陶渊明对政治是有较高理想的,但他在当时找不到实现这种理想的道路和可能。面对当时污浊的官场、昏暗的政治,他深感报国无门,进取无望。目睹权利角逐中官员们的满心私欲、一脸虚伪,陶渊明处处掣肘,难与苟同。迫于无奈,陶渊明只好避居以安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古今中外,大凡博学多才之人,起初都是高蹈远赴之人,无不渴望建功立业,只是后来四处碰壁,方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考察他们一生之轨迹,其跳动性往往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他们有机会展露其才以“用世”之时,他们大多倾向于务实,在思想上多以儒家观念为主导;而当他们秉其才而得不到任用施展,尤其是感到郁郁不得志之时,其思想往往倒向老庄。以“入世”思想开启人生、以“出世”思想结束人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人生道路。
在中国,一个文人要完全摆脱传统儒家积极用世、大济苍生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孔子做不到,孟子做不到,陶渊明更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陶渊明的悲剧在于“入世不彻底,出世不甘心”,“一心处两端”,一生深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一生挣扎于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的两难之间,是进亦忧而退亦忧。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与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体制中,到不愿同流危害社会而脱离体制,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而陶渊明也完成了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思想家三重身份的转变.
9
三国卡牌续作少年三国志2 下载就送vip
高福利卡牌王者续作少年三国志2正式开放公测 ,五星神将大礼包抢先选!今日下载,免费领SSS级神将十连抽
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广告
陶渊明全文诵读_音注版免费下载
陶渊明道德修养,儒家思想好内容音频,下载喜马拉雅APP
北京智道未来网络科..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古人所说的“出世”和“入世”怎么理解呢?
一、出世: 1、出生;产生 宋 陈师道 《谢寇十一惠端砚》诗:“诸天散花百神喜,知有圣人当出世。” 翻译:各位天神散花百神喜悦,是因为知道了圣人刚刚出生。 2、超脱人世。 宋苏轼 《书黄鲁直李氏传后》:“无所厌离,何从出世?” 翻译:没有什么所厌恶背离的,何来超脱人世一说? 3、指出家。 唐 皇甫曾 《秋夕寄怀契上人》诗:“真僧出世心无事,静夜名香手自焚。” 翻译:真正的僧人出家是没有心事的,还须自己用功,自己承当,他人替代不得,佛祖赐不得。 4、到人世间。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此镜乃水府至寳,出世有期,今当归我矣。” 翻译:这个镜子是水府的宝贝,到人世间也是有期限的,现在归我来管。 5、谓出仕做官;立身成名 唐 李白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诗:“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 翻译:浪迹天涯这么久没有出仕做官,空有虚名惊动了京师。 6、超出世人。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翻译:可以调节弓箭又可以呼唤雄鹰,这是超出世人的能力。 二、入世 1、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他是个刚入世的雏儿。 2、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 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翻译: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 扩展资料: 对于出世和入世的问题,儒家、佛家、道家具有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道家是讲入世的,尽管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无为的思想,但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并且最终,“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儒家历来是入世的学问,但是儒家的入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把入世狭隘化,只有为官才是入世。 所以,儒者热衷于做官,而对民间的入世持消极态度,更有甚者当了官反而为虎作倡,与当权者一起压制百姓。如此以来,儒家的入世成为了权力场上的角逐和官本位社会的奠脚石。 真正的出世的学问,其实是佛家。佛教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盘寂静。 真正的佛家出世思想本质是消除贪恋之心,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入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出世
3 浏览2679 2021-07-28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不想与贪官同流合污,所以毅然决定归隐田园,每天过着清闲的平民生活。对于他隐居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隐居这件事,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1、积极态度:他为了不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于是归隐田园。不追求荣华富贵的生活,淡泊名利,反而钟情于平淡的生活。 2、消极态度:他不敢单独于官场上的贪官对抗,不敢指出官场的黑暗,只是对这些不好的东西视而不见。他选择了逃避,选择远离官场,到民间过平淡的生活,不想与贪官公然对抗,为百姓谋取福利。 拓展资料: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83 浏览29907 2021-08-02
“入世”与“出世” 高一作文
1、灵魂的抉择 濮水之钓,庄子自比神龟,选择出世;隆中之时,卧龙走出茅庐,选择入世。 采菊东篱,陶潜隐居田园,选择出世;东临碣石,孟德抒发壮志,选择入世。 入世与出世是一个人对生活的两种不同的选择,不同态度。 世间游走的圣人 人世需要有“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比如“诗圣”杜甫,他一生坎坷,却总不忘忧国忧民。为谋求一官半职,施展抱负,他在长安过起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去。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 “安史之乱”彻底地让杜甫从此与仕途绝缘,他满腔抱负,却报国无门,仍旧在世间游走。他目睹着京城权贵的奢侈与百姓的悲惨凄苦,挥笔写下了“三吏”“三别”;他在茅屋被狂风刮破,大雨淋得屋内无一处干的地方,仍在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穷年忧黎元”,写下了有“诗史”之称的不朽篇章。 杜甫在世间尝尽了艰辛与磨难,他了解这个世间,所以才笔触社会内部及底层。他感时伤世,忧民爱国的精神正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情怀。 竹林深处的灵魂 出世是一种对世间矛盾的回避,对世间斗争的不屑。比如嵇康,他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古琴,演奏技巧非常高明;他书法飘逸狂放,亦如其狂傲不羁的 性格。 正是他娇纵任性,远迈不群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面对曹魏的政治斗争,他避开锋芒,离开京城,来到山阳隐居,在竹林深处释放自己的灵魂,独自谋篇,“竹林深处有篱笆”是他写给阮籍等人的拒客诗;面对山涛的诱荐,不顾“七贤”的交情断然与绝交。宁愿在竹林深处继续打铁;面对现实矛盾的缠绕,他饮酒狂歌,在酒醉中忘掉世事。 一片竹林,成就他隐逸的生活;一把铁锤,锻造他铁样的个性;一壶浊酒,浇铸他狂放的本色;一把古琴,传来他千年的孤寂。嵇康,一个孤高绝伦的隐士。 出世与入世,是灵魂的碰撞,灵魂的抉择。杜甫选择入世,嵇康选择出世,而我更倾向于后者吧。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世间有他本来的,面貌,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我何处染一身尘埃。又有诗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既然世间无事,我又何必扰之,到最后反成“庸人”了。 出世、入世由你选择,只要你的灵魂无悔! 出世与入世 邹士方 1981年冬天我自北京大学毕业前夕,我的老师,美学大师朱光潜教授曾给我题辞: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我一生以此自勉,并用来勉士方学友 朱光潜 1981年冬 据我所知,朱先生这句赠言最早是他评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李叔同一生历尽了曲折和坎坷,饱尝了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成为一代高僧。他抗战时曾写下了“念佛不忘救国”以警示世人。李叔同以其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了一代知识者。 不久我将朱老这一手迹向他的朋友,著名作家冯亦代展示,冯先生又欣然命笔,给我题写了: 唯入世始能出世,不出世而欲入世者不可得。 病中偶感书赠 邹士方同志 冯亦代 1982/3/24 朱、冯二先生的题赠使人回味无穷。 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只有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朱、冯二先生的题辞是这种辨证思想的结晶。 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现实是现实了,但总是跳不出来,囿于成见,很难有什么大作为。这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 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文学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可以看成一个入世和出世的问题。现实主义主要是入世,浪漫主义主要是出世,在大作家,大诗人的身上实际上也是二者并存的。即使是被称为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也有很现实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还有《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渊明也会写出很现实的情意绵绵的恋爱诗来,鲁迅先生对他的《闲情赋》早有评论。 今年9月19日是 朱光潜教授诞辰110周年 ,重新发表此文,略表对他的怀念之情。 (摘自《散文》) 材料:资中筠先生在《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一书中说:“外来侵略与内在专制是这个时期中国的最大忧患。在这些邪恶的威胁下,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没有中绝,这与儒家思想和道德传统的熏陶密不可分。……儒学还造就了不少在专制淫威下不屈不挠的耿介之士。分别生活在海峡两岸的大儒——梁漱溟、徐复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资中筠在谈及《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书名由来时说:“对‘出世’的看法一般认为是消极、无奈的选择。但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读书人入世唯一的出路是做官。而一旦入仕途,忧国忧民之士能一展抱负的不多,却难免被迫摧眉折腰。况且机会总是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出世’精神是一种维持人格独立的退路,是心灵的净化剂。因此有狂狷、有傲骨、有淡泊宁静、有安贫乐道、心胸豁达这些秉性,如果没有这一精神上的退路,那么只有人人不择手段地在宦途的独木桥上挤压、竞争,只剩下《儒林外史》中那些猥琐形象,中国的道德文化面貌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赵树理:“我不想上文坛,我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志愿。” 51年前,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到祖国。 钱学森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将一生交给了最爱的祖国。曾经有一次,他获得了 100 万港元的奖金,当支票汇过来后,他却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 1992 年,他申请辞去了“学部委员”的称号,这与当前一些人为争名争利而“想尽办法”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拚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决的拒绝。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 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16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 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某次,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组拜访钱老先生,表达了想让老先生进“东方之子”栏目的意愿。说实话,即便是一般名人学者,绝大部分也没有进“东方之子”的荣誉,可老先生婉拒了。栏目组不死心,钱钟书不进“东方之子”,是“东方之子”的一大缺憾呀!在托人求请失败之后,栏目“筹划人再次拜访钱老,提出恳求,同时,含蓄的表达了不会白拍,有报酬”的意思,老先生听罢微微一笑:“我姓了一辈子的钱,还要钱干什么呢?” 季羡林曾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袁隆平说得更为坦诚:“不能说我没有名利思想,只能说我比较淡薄。” 文革中,梁漱溟的藏书、手稿、字画被焚,还被拉去游街、批斗。最后,还被造反派关在一间小屋里。梁既不呼天抢地,也不长吁短叹,而是优哉游哉、自得其乐地写起学术论文,先后完成了《儒佛异同论》和《东方学术概观》。梁漱溟说:“文化大革命是突如其来的,很突然,思想上没有准备。物质上受了点损失,也不是我一家一户,全中国的千家万户,都受到骚扰。我的女人吃了点苦头,我还好,活了下来,历劫嘛!所有的字画、简牍、图书都烧毁了。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没有什么。不过,思想是销毁不了的!……”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身教授说:“诺贝尔奖中没有设立数学奖也许是件好事,它让数学家们能够不为名利所惑,更加专心致志地进行自己的研究工作。” 陈省身:“我只是想读懂数学。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名利,数学不是一条捷径。” 巴金:“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冯友兰:“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林语堂说,中国的哲人大抵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2005年9月,李敖在“神州文化之旅”来到北京法源寺参观,有记者追问李敖出世和入世更喜欢哪一个?李敖巧妙地回答:“能入世才能出世,反过来也一样。” 星云大师:“人,应当以出世的心态立身,而以入世的心态做事。” 周加华:“平静地安下心来,抱着一份赤诚的入世态度,多多的顺其自然,给自己一个清澈明亮的心境。”
46 浏览5180 2021-11-23
什么是入世和入世哲学
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 在古文里,消极出世就是像陶渊明那一类的,因为不想受到世俗的污染而隐居,对尘世无所眷恋,面对万丈红尘而不乱心,不问世事什么的;积极入世就是在社会中,没有体味红尘而到人居住的地方去体味凡心,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但不受到世俗的影响.(应该是这么个意思) 中国人谈论中国的哲学思想,总喜欢用出世与入世来划分,比如说儒家思想就是入世的,老庄玄说就是出世的。其实不完全,中国哲学精神,是出世与入世的结合。 关于现世的说法,可以有多种的理解:一为现于世上;二为现实的世界。
16 浏览1431 2021-11-26
如何看待陶渊明退隐田园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隐退原因,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体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   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他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园。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隐逸诗人,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对此作出探讨。   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虚与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来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渊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   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一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淡然离世。
9 浏览780 2021-01-15
精彩推荐
脸部过敏 睡前几步就够了
脸部过敏 别着急!教你简单修复脸过敏,1.每天2次温水洗脸,2.局部发痒冷敷..
江西颜习社化妆品广告
黄精......后悔现在才看到
自从去年开始吃黄精,感觉好很多,常吃黄精的人必须看,太有用了!黄精对男..
武陵区盛鑫食品商行广告
真正善良的女生是什么样的?望详解!
一个有素养的人,必

出世入世经典名言 有关出世入世句子摘抄

1、一切错误皆出于生命的一息之懈。——梁漱溟《出世入世》

2、如果说宗教麻醉人,欺骗人,这可能是有的。且暂莫论其用心之恶,而要问它用什么来麻醉人?人何以被它麻醉?这可能种种不一。但若非在人类生命的深处有其根据,它便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梁漱溟《出世入世》

3、人类最大的可耻笑及可怜悯,就是对自己的不明白(无知)与对自己的无办法(无能)。——这是真的心理学所由生起。真的心理学要在自觉和自主。——梁漱溟《出世入世》

4、深深地进入了解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才得避免和超出了不智与下等。——这是最深渊的学问,最高明最伟大的能力或本领。——梁漱溟《出世入世》
本文标题: 出世入世梁漱溟读后感(“入世”与“出世” 高一作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09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海底两万里英文读后感英汉对照(海底两万里读后感英文)望月第一篇的读后感(望月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