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公世家读后感500字(历史书籍读后感 速度高分~~~)

发布时间: 2023-07-17 03:21: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周公辅助成王读后感你说的是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的武庚叛乱,具体情况如下: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

燕召公世家读后感500字(历史书籍读后感 速度高分~~~)

周公辅助成王读后感

你说的是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的武庚叛乱,具体情况如下: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杀兄之仇。战争结束后,周武王宣布周朝建立,准备将商地分封,可是他又一转念,周本是商王朝的一个西方属国,如今取代了纣王的统治地位,殷商遗民会不会服周的统治呢?于是周武王马上召集师尚父姜太公,召公和周公商议这些问题,姜子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及其处境,他说:“殷商的顽固分子及敌视西周的大臣,立即处死,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周公不同意姜太公的看法,他说:“对于殷商的大臣,应加以区别,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杀;无罪者不杀,还应利用。”最后,周公提出了分化利用的主张,他说:“既要进行武力监视,又要施以笼络才是。”周武王听了频频点头。最后采纳了周公的建议,决定由殷纣王的儿子武庚来统治殷商的余民。第二天,周武王命令整修了商纣宫殿,让武庚居纣宫,继续统治商民。姜太公考虑到武庚受纣王的影响,是不会脱胎换骨,立地成佛的。于是建议周武王要对武庚严加防范,在朝歌周围没邶(今汤阴邶城)庸(今卫辉市倪湾乡)卫(今浚县卫贤集)三国,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弟康叔封镇这三国,来监视武庚。周武王又封了姜太公为齐国国君。再说姜太公被封于齐国,但他仍心系西周,他觉得让武庚再来掌权,是一大隐患,一旦气候适应,他就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复辟殷商王朝,时常都不要放松对武庚的警惕。果然,不出姜太公所料,当周武王罢兵西去不久,武庚竟然居纣宫(今西坛,云海一带)续殷祀。然后又带领尚臣来到鹿台,玉门(玉女观)祭祀父亲在天之灵,同时他又收拢殷商遗民之心,暗地联络东夷方国部落,磨刀霍霍,十分嚣张。消息由姜太公传到镐京(今西安市)。恰在这时,也就是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去世了,年幼的成王还管理不好国家大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便代摄国家大事。对此,管叔,蔡叔,等大臣极为不满,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打算谋害成王篡位,企图起兵造反。因此朝内大臣勾结起来,联合东夷中的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国部落,发动了大规模的叛周复殷战争,声势之大,使周的西土出现了骚动和不安。为了尽快平息这场暴乱,周公和召公彻夜难眠,积极部署作战计划,最后在姜子牙的倡议下,由周公以成王之命率军东征。姜太公亲临现场辅助周公,再一次返回牧野,杀向朝歌。早有准备的武庚,亲自带殷商努奴隶主贵族疯狂反扑,负愚顽抗。但终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掉军心的武庚,终究不能唤起将士的斗志,因而军心不齐,不战而溃,全部瓦解。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遭贬斥。周公将这次叛乱平息后,以成王之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希望能帮到您,满意请采纳~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3)

  【注释】

  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①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②

  注①集解谯周曰:“周之支族,食邑于召,谓之召公。”索隐召者,畿内菜地。

  奭始食于召,故曰召公。或说者以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诗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阳,故言南也。后武王封之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城是也。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周室代为召公。至宣王时,召穆公虎其后也。

  注②集解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

  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①成王既幼,周公摄政,当国践祚,召公疑之,作君奭。②君奭不说周公。③周公乃称“汤时有伊尹,假于皇天;④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假于上帝,巫咸治王家;⑤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⑥在武丁时,则有若甘般:

  ⑦率维兹有陈,保乂有殷”。⑧于是召公乃说。

  注①集解何休曰:“陕者,盖今弘农陕县是也。”

  注②集解孔安国曰:“尊之曰君,陈古以告之,故以名篇。”

  注③集解马融曰:“召公以周公既摄政致太平,功配文﹑武,不宜复列在臣位,故不说,以为周公苟贪宠也。”

  注④集解孔安国曰:“伊挚佐汤,功至大天,谓致太平也。”郑玄曰:“皇天,北极天帝也。”

  注⑤集解孔安国曰:“伊陟﹑臣扈率伊尹之职,使其君不陨祖业,故至天之功不陨。巫咸治王家,言其不及二臣。”马融曰:“道至于上帝,谓奉天时也。”

  郑玄曰:“上帝,太微中其所统也。”

  注⑥集解孔安国曰:“时贤臣有如此巫贤也。贤,咸子;巫,氏也。”

  注⑦集解孔安国曰:“高宗即位,甘般佐之。后有傅说。”

  注⑧集解徐广曰:“一无此九字。”骃案:王肃曰“循此数臣,有陈列之功,安治有殷也”。

  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①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

  注①正义今之棠梨树也。括地志云:“召伯庙在洛州寿安县西北五里。召伯听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树,后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

  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①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

  注①索隐并国史先失也。又自惠侯已下皆无名,亦不言属,惟昭王父子有名,盖在战国时旁见他说耳。燕四十二代有二惠侯,二厘侯,二宣侯,三桓侯,二文侯,盖国史微失本谥,故重耳。

  惠侯卒,子厘侯立。①是岁,周宣王初即位。厘侯二十一年,郑桓公初封于郑。三十六年,厘侯卒,子顷侯立。

  注①正义厘音僖。

  顷侯二十年,周幽王淫乱,为犬戎所弑。秦始列为诸侯。

  二十四年,顷侯卒,子哀侯立。哀侯二年卒,子郑侯立。①郑侯三十六年卒,子缪侯立。

  注①索隐按:谥法无郑,郑或是名。

  缪侯七年,而鲁隐公元年也。十八年卒,子宣侯立。①宣侯十三年卒,子桓侯立。②桓侯七年卒,③子庄公立。

  注①索隐谯周曰:“系本谓燕自宣侯已上皆父子相传无及,故系家桓侯已下并不言属,以其难明故也。”按:今系本无燕代系,宋忠依太史公书以补其阙,寻徐广作音尚引系本,盖近代始散佚耳。

  注②集解徐广曰:“古史考曰世家自宣侯已下不说其属,以其难明故也。”

  注③集解世本曰:“桓侯徙临易。”宋忠曰:“今河闲易县是也。”

  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始霸。十六年,与宋﹑韂共伐周惠王,惠王出奔温,立惠王弟颓为周王。①十七年,郑执燕仲父而内惠王于周。二十七年,山戎来侵我,齐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还。燕君送齐桓公出境,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燕,②使燕共贡天子,如成周时职;使燕复修召公之法。三十三年卒,子襄公立。

  注①集解谯周曰:“按春秋传,燕与子颓逐周惠王者,乃南燕姞姓也。世家以为北燕,失之。”索隐谯周云据左氏燕与韂伐周惠王乃是南燕姞姓,而系家以为北燕伯,故着史考云“此燕是姞姓”。今检左氏庄十九年“韂师、燕师伐周”,二十年传云“执燕仲父”,三十年“齐伐山戎”,传曰“谋山戎,以其病燕故也。”

  据传文及此记,元是北燕不疑。杜君妄说仲父是南燕伯,为伐周故。且燕、韂俱是姬姓,故有伐周纳王之事;若是姞燕与韂伐周,则郑何以独伐燕而不伐韂乎?

  注②正义予音与。括地志云:“燕留故城在沧州长芦县东北十七里,即齐桓公分沟割燕君所至地与燕,因筑此城,故名燕留。”

  襄公二十六年,晋文公为践土之会,称伯。三十一年,秦师败于肴。三十七年,秦穆公卒。四十年,襄公卒,桓公立。

  桓公十六年卒,①宣公立。宣公十五年卒,昭公立。昭公十三年卒,武公立。

  是岁晋灭三郄大夫。

  注①索隐谯周云系家襄伯生宣伯,无桓公。今检史记,并有“桓公立十六年”,又宋忠据此史补系家亦有桓公,是允南所见本异,则是燕有三桓公也。

  武公十九年卒,文公立。文公六年卒,懿公立。懿公元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

  四年卒,子惠公立。

  惠公元年,齐高止来奔。六年,惠公多宠姬,公欲去诸大夫而立宠姬宋,大夫共诛姬宋,①惠公惧,奔齐。四年,齐高偃如晋,请共伐燕,入其君。晋平公许,与齐伐燕,入惠公。惠公至燕而死。②燕立悼公。

  注①索隐宋,其名也,或作“宗”。刘氏云“其父兄为执政,故诸大夫共灭之”。

  注②索隐春秋昭三年“北燕伯款奔齐”,至六年,又云“齐伐北燕”,一与此文合。左传无纳款之文,而云“将纳简公,晏子曰‘燕君不入矣’,齐遂受赂而还”。事与此乖,而又以款为简公。简公去惠公已五代,则与春秋经传不相协,未可强言也。

  悼公七年卒,共公立。共公五年卒,平公立。晋公室卑,六卿始强大。平公十八年,吴王阖闾破楚入郢。十九年卒,简公立。简公十二年卒,献公立。①晋赵鞅围范、中行于朝歌。献公十二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十四年,孔子卒。

  二十八年,献公卒,孝公立。

  注①索隐王劭按纪年,简公后次孝公无献公。然纪年之书多是伪谬,聊记异耳。

  孝公十二年,韩、魏、赵灭知伯,分其地,①三晋强。

  注①索隐按纪年,智伯灭在成公二年也。

  十五年,孝公卒,成公立。成公十六年卒,①愍公立。愍公三十一年卒,厘公立。②是岁,三晋列为诸侯。③

  注①索隐按纪年,成公名载。

  注②索隐年表作“厘侯庄”。徐广云一无“庄”字。按:燕失年纪及其君名,表言“庄”者,衍字也。

  注③索隐按纪年作“文公二十四年卒,简公立,十三年而三晋命邑为诸侯”,与此不同。

  厘公三十年,伐败齐于林营。①厘公卒,②桓公立。桓公十一年卒,文公立。③是岁,秦献公卒。秦益强。

  注①索隐林营,地名。一云林,地名,于林地立营,故曰林营也。

  注②索隐纪年作“简公四十五年卒”,妄也。按:上简公生献公,则此当是厘,但纪年又误耳。

  注③索隐系本已上文公为闵公,则“愍”与“闵”同,而上懿公之父谥文公。

  文公十九年,齐威王卒。二十八年,苏秦始来见,说文公。文公予车马金帛以至赵,赵肃侯用之。因约六国,为从长。①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

  注①正义从,足从反。长,丁丈反。

  二十九年,文公卒,太子立,是为易王。

  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我,取十城;苏秦说齐,使复归燕十城。十年,燕君为王。①苏秦与燕文公夫人私通,惧诛,乃说王使齐为反闲,欲以乱齐。②易王立十二年卒,子燕哙立。

  注①索隐君即易王也。言君初以十年即称王也。上言易王者,易,谥也,后追书谥耳。

  注②集解孙子兵法曰:“反闲者,因敌闲而用之者也。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闲必索敌闲之来闲我者,因而利导舍之,故反闲可得用也。”正义使音所吏反。闲音纪苋反。

  燕哙既立,齐人杀苏秦。苏秦之在燕,与其相子之为婚,而苏代与子之交。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燕哙三年,与楚、三晋攻秦,不胜而还。子之相燕,贵重,主断。苏代为齐使于燕,①燕王问曰:“齐王奚如?”对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对曰:“不信其臣。”苏代欲以激燕王以尊子之也。

  于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遗苏代百金,②而听其所使。

  注①索隐按:战国策曰“子之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是也。

  注②正义瓒云:“秦以一溢为一金。”孟康云:“二十四两曰溢。”

  鹿毛寿①谓燕王:“不如以国让相子之。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有让天下之名而实不失天下。今王以国让于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与尧同行也。”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②或曰:“禹荐益,已③而以启人为吏。④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⑤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王因收印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⑥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⑦国事皆决于子之。

  注①集解徐广曰:“一作‘厝毛’。”又曰:“甘陵县本名厝。”索隐春秋后语“厝毛寿”,又韩子作“潘寿”。

  注②索隐大重谓尊贵也。

  注③索隐按:以“已”配“益”,则“益已”是伯益,而经传无其文,未知所由。或曰已,语终辞。

  注④索隐人犹臣也。谓以启臣为益吏。

  注⑤索隐此“人”亦训臣也。

  注⑥索隐郑玄云:“郊,呈也。以印呈与子之。”

  注⑦索隐顾犹反也。言哙反为子之臣也。有本作“愿”者,非。

  三年,国大乱,百姓恫恐。①将军市被②与太子平谋,将攻子之。诸将谓齐愍王曰:“因而赴之,破燕必矣。”齐王因令人谓燕太子平曰:“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③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小,不足以为先后。④虽然,则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觽,将军市被围公宫,攻子之,不克。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徇。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觽人恫恐,百姓离志。孟轲谓齐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⑤王因令章子⑥将五都之兵,⑦以因北地之觽以伐燕。⑧士卒不战,城门不闭,燕君哙死,齐大胜。燕子之亡⑨二年,而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一0]

  注①索隐恫音通,痛也。恐,惧也。

  注②正义人姓名。

  注③正义饬音敕。

  注④正义先后并去声。

  注⑤索隐谓如武王成文王之业伐纣之时,然此语与孟子不同也。

  注⑥集解章子,齐人,见孟子。索隐按:孟子云“章子,齐人”。

  注⑦索隐五都□齐也。按:临淄是五都之一也。

  注⑧索隐北地□齐之北边也。

  注⑨集解徐广曰:“年表云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骃案:汲頉纪年曰“齐人禽子之而醢其身也”。

  注⑩集解徐广曰:“哙立七年而死,其九年燕人共立太子平。”索隐按:上文太子平谋攻子之,而年表又云君哙及太子相子之皆死,纪年又云子之杀公子平,今此文云“立太子平,是为燕昭王”,则年表、纪年为谬也。而赵系家云武灵王闻燕乱,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裴骃亦以此系家无赵送公子职之事,当是遥立职而送之,事竟不就,则昭王名平,非职明矣。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4)

进退参详,是年表既误,而纪年因之而妄说耳。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愍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独唯聊、莒、□墨,①其余皆属燕,六岁。

注①索隐按:余篇及战国策并无“聊”字。

昭王三十三年卒,子惠王立。

惠王为太子时,与乐毅有隙;及□位,疑毅,使骑劫代将。乐毅亡走赵。齐田单以□墨击败燕军,骑劫死,燕兵引归,齐悉复得其故城。愍王死于莒,乃立其子为襄王。

惠王七年卒。①韩、魏、楚共伐燕。燕武成王立。

注①索隐按:赵系家惠文王二十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乐资以为□惠王也。徐广按年表,是年燕武成王元年,武成□惠王子,则惠王为成安君弑明矣。此不言者,燕远,讳不告,或太史公之说疏也。

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十三年,秦败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十四年,武成王卒,子孝王立。

孝王元年,秦围邯郸者解去。三年卒,子今王喜立。①

注①索隐今王犹今上也。有作“令”者,非也,按谥法无令也。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闲问之。对曰:

“赵四战之国,①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②对曰:

“不可。”燕王怒,髃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③卿秦攻代。④唯独大夫将渠⑤谓燕王曰:“与人通关约交,以五百金饮人之王,使者报而反攻之,不祥,兵无成功。”燕王不听,自将偏军随之。将渠引燕王绶止之曰:“王必无自往,往无成功。”王嚺之以足。将渠泣曰:“臣非以自为,为王也!”燕军至宋子,⑥赵使廉颇将,击破栗腹于鄗。*[乐乘]*破卿秦*(乐乘)*于代。乐闲奔赵。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必令将渠处和。燕相将渠以处和。⑦赵听将渠,解燕围。

注①正义赵东邻燕,西接秦境,南错韩、魏,北连胡、貊,故言“四战”。

注②索隐谓以五人而伐一人。

注③集解徐广曰:“在常山,今曰高邑。”索隐邹氏音火各反,一音昊。

注④索隐战国策曰“廉颇以二十万遇栗腹于鄗,乐乘以五万遇爰秦于代,燕人大败”,不同也。正义今代州也。战国策云“廉颇以二十万遇栗腹于鄗,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与此不同也。

注⑤索隐人名姓也。一云上“卿秦”及此“将渠”者:卿,将,皆官也;秦,渠,名也。国史变文而书,遂失姓也。战国策云“爰秦”,爰是姓也,卿是其官耳。

注⑥集解徐广曰:“属钜鹿。”

注⑦集解以将渠为相。索隐谓欲令将渠处之使和也。

六年,秦灭东*(西)*周,置三川郡。七年,秦拔赵榆次三十七城,秦置大原郡。

九年,秦王政初□位。十年,赵使廉颇将攻繁阳,①拔之。赵孝成王卒,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不听,攻乐乘,乐乘走,廉颇奔大梁。十二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②方城。③剧辛故居赵,与庞暖善,④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暖将也,欲因赵獘攻之。问剧辛,辛曰:“庞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

秦拔魏二十城,置东郡。十九年,秦拔赵之邺⑤九城。赵悼襄王卒。二十三年,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燕。二十五年,秦虏灭韩王安,置颍川郡。二十七年,秦虏赵王迁,灭赵。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注①集解徐广曰:“属魏郡。”

注②集解徐广曰:“属河闲。”

注③集解徐广曰:“属涿,有督亢亭。”

注④索隐暖音况远反。

注⑤正义□相州邺县也。

燕见秦且灭六国,秦兵临易水,①祸且至燕。太子丹阴养壮士二十人,使荆轲献督亢地图于秦,②因袭刺秦王。秦王觉,杀轲,使将军王翦击燕。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蓟,燕王亡,徙居辽东,斩丹以献秦。三十年,秦灭魏。

注①集解徐广曰:“出涿郡故安也。”

注②索隐徐广云:“涿有督亢亭。”地理志属广阳。然督亢之田在燕东,甚良沃,欲献秦,故画其图而献焉。

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是岁,秦将王贲①亦虏代王嘉。

注①正义贲音奔,王翦子。

太史公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燕*(北)**[外]*迫蛮貉,内措齐、晋,①崎岖强国之闲,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于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注①索隐措,交杂也。又作“错”,刘氏云争陌反。

【索隐述赞】召伯作相,分陕而治。人惠其德,甘棠是思。庄送霸主,惠罗宠姬。文公从赵,苏秦骋辞。易王初立,齐宣我欺。燕哙无道,禅位子之。昭王待士,思报临菑。督亢不就,卒见芟夷。

历史书籍读后感 速度高分~~~~~~~~~

要长篇的,像论文那样的,短的不要,好的加分,速度~~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关于史记的文章
历史上的华夏民族很可能来自遥远的西亚——“四海之内”最早当指两河流域或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状况,而象“神州”、“天子”、“神明华胄”一类的观念亦与希伯来文化若合符节。这支神秘的民族将太阴历、青铜器制作工艺以及一种杂糅祖先崇拜的原始一神教带到了东亚,其迁徙路线由上古寻根文学《穆天子传》可以推知大概。周人集华夏文化之大成,与犹太人相比一重礼法一重律法,儒象拉比,庠序国学则有类犹太学校。而周文作为民族宗教也和犹太教一样在其子代异变为泯灭种族界限的世界宗教。华夏族应与苏美尔人有很深的渊源,而犹太人的祖先则为苏美尔化的闪族部落——儒和拉比大约即是苏美尔教师之变种,这两类人使各自文化的基因恒久不变,从而成为远古两河文明的活化石。华夏文化与本土文化就象青白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流融汇,流衍为古典中国文明——予人印象似乎一出世便成熟有如白胡子老人。“华夷之辨”本意盖指华夏族与土著居民之种族区隔,这一界限随着二者融合逐渐消失于无形。司马氏世典周史——当大一统国家崛起之时,太史公以如椽巨笔将华夏族的历史记忆延伸为中国民族的共同记忆。史部之籍只是副本而已——若将《史记》视同六艺一般的经典,便翻开了此书之名山藏正本。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丛。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尢。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五帝本纪》)。从《史记》的记载看,华夏族似以游牧为生,和苏美尔人一样有高山崇拜的习俗。三皇乃原住民首领,五帝则是华夏族首领——“帝”在世之时位格为天子,崩殂后亡灵即与昊天上帝相互混同,有如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本纪提到的涿鹿之战影响历史既深且巨——华夏族经此一役反客为主,开始作为征服氏族君临土著居民。唐虞三代皆是贵族共和,仿佛两河之苏美尔时代;至战国之世,随着本土民族自我意识的苏醒,中国文明才姗姗迈入阿卡德时代。“世家”主要折射前期的贵族社会,“列传”则更多反映后期的平民社会。当“始皇帝”之名号出现时,征服氏族与土著居民终于融合为统一的民族。三代贵族每以古帝血胤自矜,到汉高祖那里就无从得见高贵的出身。华夏族与后世华人的关系略类希腊人之于希腊化民族。华人每将自己混同于历史上的华夏族,故以黄帝子孙自居——像朝鲜人同是华化民族,因为没有生活在华夏族的历史记忆中,只将始祖上推檀君。檀君当为血缘始祖,黄帝则更多是文化始祖。他的陵寝就象以色列的锡安山一样成为民族意识的图腾,而王船山在亡国之后以黄帝为认同符记阐发的民族主义思想亦与近代的犹太复国主义依稀相似。从人种上说,河洛一带的居民与古华夏族最为相似——向以衣冠之族著称。当其将居处命名“中原”时,或许仍在怀念原始故乡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五胡乱华之后衣冠南渡,中国文明的重心才逐渐移到了长江以南。
近东是人类文明发祥地,犹如高峻的分水岭——岭西降水会聚于欧洲,岭东降水会聚于中国。在亚伯拉罕从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往迦南之前几百年,东迁的华夏族就在万里之遥的华北寻到了他们的神州。《史记》和《旧约》皆由民族历史的叙述阐发天人相与之际独到的宗教理念,顺流上溯源头或是苏美尔文化孕育的以天或安神为至上神的信仰。泰山封禅之柴祭和“以撒的燔祭”如出一辙;《伯夷列传》对天道的慨叹与《约伯记》对神明的怨诽理无二致;武乙僇辱天神为暴雷震死,以色列人亦因触怒上帝而遭惩罚;商纣无道,武王克殷革命——相似的是扫罗失德,大卫受膏继位。《史记》属于理性时代,《旧约》则属于信仰时代,更像《诗经》和《尚书》。《诗》、《书》之国命天授观即带有浓厚的一神信仰色彩——因其仅涉王者,不像犹太教与全民发生关系,故而可与社会上多神信仰并行不悖。商纣以为我生不有命在天,周人则相信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史记》在天命论上与《诗》、《书》颇有渊源,但更多受到《易传》、《春秋》所发明的新经学的影响。“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则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高祖本纪》)。太史公的“上帝”隐于历史运动之中而不在其外,仿佛黑格尔之理性——不同的是前者的历史观是循环的,后者的则是上升的。在司马迁看来,汉高祖所以得到天命并非由于德行纯粹,而是因为性情作为顺应了历史循环之势。天人之际悠关国本。辕固和黄生曾争论汤武受命于景帝前,景帝以为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争论使之聚焦,一旦息诤便不成问题。后来正史仅由叙述史实交代天命的传承与政权的转移——当其将造反者贬为盗贼时,就已暗示谁是真正的业主——手法略同佛家遮诠。
《史记》与中国文明 来自: 免费论文网www.shu1000.com
涿鹿之战和牧野之战的结局使中国文化演变为天坛祈年殿那样坛庙相连的复合结构——下层是光怪陆离的本土多神信仰,上层则为某种洁静精微的外来一神教。从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一窥二者间的紧张关系。作为古华夏族之精神后裔,儒在文化昌盛的承平时代始终掌握着中国之权柄——而到了唯力是尚的乱世便被内外蛮人所篡。他们诵习礼乐,以学显于当世,犹如拉比之于犹太社会。文言或司马迁所说古文乃其专用语文,推究原始大约是某种语法结构与本土口语截然不同之语文的直译——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和希腊文拉丁文一样代表着一个已在历史上消失的文明民族遗留的教化典型——《太史公书》本身便是古文之范本。利马窦来华之初身着僧服,为士大夫所轻,后来改穿儒服、诵习五经,才融入中国的上流社会。儒在十九世纪的太平天国战争中站在洪杨的对面,却在二十世纪的共产主义革命中倒向朱毛的阵营。一位犹太先知显示了神通,他所散发的似曾相识的精神气息不知不觉地催眠了华夏的传人——欲知所以然就要从《史记》开篇《五帝本纪》慢慢道来。四诗之中《雅》、《颂》庄重肃穆,体现华夏风貌;《国风》纯真自然,象征本土精神——周孔和庄周分别是两种气质的人格典范。“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太史公书自序》)。《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继二圣之业再度结集华夏文化——至若《历书》、《天官书》则远绍两河之苏美尔文化。比较之下史迁对庄周可说略无敬意——在《孟子荀卿列传》中径以“猾稽乱俗”讥之。魏晋名士则相反,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其人心思敏锐,已然觉察华夏文化与东亚民族人种气质之不谐。这就好像尼采厌憎基督教之犹太气质,转而青睐希腊悲剧、印度佛教以及查拉图斯特拉。在儒家内部,朱子为代表的保守派近于华夏气质,阳明为代表的自由派近于本土气质。晚明之时,保守派与基督徒缔交,自由派则与佛教徒结盟——二者阵线分明有如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
论文《史记》与中国文明来自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制礼作乐的周公便是标帜三代历史的伟大人物。“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周本纪》)。宋乃文化保护区,像“桃花源”般延续了有殷一代的文物制度——涉足其间仿佛沿着历史长河溯流而上,回到了前朝。使无文章著述,由其政治举措也可想见周公的思想深度和文化修养。道理上说宋国诸侯并非周天子臣属,而是前任,于其封地享受退休待遇——先有《殷本纪》才有《周本纪》。“本纪”彰显天命传承,项羽立为本纪即言汉家合法性自楚继承,改称“列传”则表示政权承自赢秦。存亡国的周公视人为文化人,而灭六国的始皇只视人为生理人,以为收天下兵便可传位于万世——素质高下判若云泥。若将周公拟于摩西,孔子就有些像耶稣,周文在他那里流衍为有教无类的世界宗教。今文经学将孔子尊为受命改制的救世主,略类基督教;古文经学则视之为绍述古典的伟大教师,有如犹太教——前者之文化华夷观完全泯灭了种族的界线,而后者之历史记忆又使华人混同于史上的古华夏族。《史记》即熔今古文经学于一炉。《孔子世家》讲孔氏年轻时因出身微贱遭人歧视,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终于成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至圣。内圣之学即大人之学,千千万万的人只是生理上的大人,而儒家所言大人则是精神上的大人。赵括谈兵辩才无碍,以为天下莫能当——其父赵奢知道他很不成熟,将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视若儿戏。如何才是大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是大人;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弗取的鲁仲连是大人;致富有方而僮仆赖以为生的古代资本家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大人;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的孔子更是大人中的大人。
“世家”象征贵族时代,古乐为其时之声文;“列传”代表平民时代,新乐为其时之声文——前者像古典音乐,后者则像流行音乐。魏文侯听古乐唯恐卧而听新乐则不知倦,当此之际,《左传》里面隐于幕后的小人已随心智成长走上了前台。原始生命的爆发终于塑造出前所未有的超级利维坦——秦汉帝国相当两河之古巴比伦王国。帝国的兴起使政治家的视野超出《禹贡》九州的范围,开始关注最具威胁的战略对手。“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匈奴列传》)。此类文字为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极具实用价值,可以说与今日之地区研究一般无二。列传由汉匈交往的历史了解对手性情思路,检讨己方政策得失,有些像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从记载上看匈奴的民情风俗异常适应自然界的生存竞争,而中国之礼乐文明则以反自然抑本能为特征——今文家以及诸子百家针对周文之敝阐发的损文用忠的观念肯定受益于周边原始社会之考察。匈奴王族亦出华夏系统——南至蜀越,北到匈奴,黄帝子孙每藉政治实力与文化专长成为土著民族首领。华夏族携带苏美尔文化,又在吸收东方各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创新,终于造成风靡东亚的华化运动。中原为华夏文化辐射中心——最近在二里头宫殿区发现贵族墓,葬俗即与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相似。匈奴举事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此和金文所见生霸死霸一样皆乌尔月神崇拜之流衍。“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甚至玛雅文明也有可能濡染华夏之风——美洲金字塔就像两河塔庙而与埃及金字塔相去甚远。今日考古学者惟于本土忣忣探察文明之源,而当日汉人却在西域展开寻根之旅。张骞在报告中说安息长老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不知是否将西王母混同于西亚传说中的示巴女王。穆天子与西王母之艳遇简直就是所罗门与示巴女王之情事的东方版本——前者男方拜访女方,后者则女方拜访男方。汉武帝富于幻想,对神话传说充满好奇——太史公则极为理智,一向不语怪力乱神。《大宛列传》开创了中国的西方学传统,唐人《大唐西域记》以及清人西北史地之学皆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延伸。泰西东方学的兴起亦与欧洲人的寻根意识不无关系——比如,亚述学有助了解《圣经》背景,印度学则有助了解雅利安人种和文化。
《史记》与中国文明 来自: 免费论文网www.shu1000.com
自禹铸鼎象物以来,九鼎就成为华夏王权的象征。“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子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殷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楚世家》)。楚掌握硬权力而周则掌握软权力——资历和威望同样是政治权力的组成部分。楚庄王观兵周郊,炫耀有形的实力;王孙满则侃侃而谈,展示无形的实力。管仲所以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因为巧妙地融合了两种权力——桓公与其他诸侯伯仲之间,假借王室的威望才能使已意畅行无阻。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皆因周天子之认可获得了合法性。而至五国相王之时,东周垄断的软权力已然销蚀殆尽。按照周人的观念,王生前是天子,死后依然为子,在帝之左右——秦齐称帝连横,从此确立了帝尊于诸侯王的地位。七雄之中赢秦与山东六国大不相同,秦像一往无前的青少年,山东则如瞻前顾后的老成人——吕不韦曾尝试将后者的记忆嫁接于前者的躯体,惜乎功败垂成。至秦并六国,外部的敌人潜入腹心而函谷关顿失屏障——青少年只看见权力带来的荣耀,却低估了其所隐涵的风险。这支强悍的民族依照丛林法则削平群雄,终因无法化敌为友以出丛林走到了自己的末路。秦之骤亡与君主个人性格上的弱点亦密切相关。始皇帝专制集权,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至以衡石量书,不中呈不得休息——偌大疆域只一头脑,反应迟钝可想而知。汉高祖就比他豁达,封建诸侯,将大公司拆成若干分公司管理——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回顾前史,周室譬若父母,诸侯则如儿辈——幽厉以降,前者日益衰老而后者逐渐长大,相互间龙争虎斗、四海沸腾。自汉兴天下一统,父母换了身体、健壮如昨;自立门户的儿子则又回复童稚、受到监护。
汉继周业,所不同的是贵族时代蒙昧的小人已然成年,需要集体的记忆。太史公便将华夏各分支的历史融会贯通,编织了一张珠珠交辉、影影重叠的因陀罗网。《秦本纪》有个“我”,《赵世家》有个“我”,《魏世家》有个“我”,《韩世家》有个“我”,《楚世家》有个“我”,《燕召公世家》有个“我”,《田敬仲完世家》有个“我”——诸多小我在因陀罗网里泯灭了是非恩怨,化成兼容并包的大我。和这个大我融为一体的人则获得新的身份认同,成为“华人”。
本文标题: 燕召公世家读后感500字(历史书籍读后感 速度高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076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东方战场读后感500字(看东方主战场读后感 600字)海底两万里其中一篇读后感600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6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