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的两张面孔]],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大事,其爆发已经被当作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是,革命为什么发生,又...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大事,其爆发已经被当作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是,革命为什么发生,又为什么失败?对于这样的问题,似乎真应了黑格尔的话,“熟知并非真知”,越过主流的教科书似的答案,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始终纷繁芜杂、扑朔迷离。不过,周锡瑞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正试图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为我们解开这一团乱麻。
在周锡瑞看来,革命发生的原因应该从国家内部去寻找。在这个观念的指引下,他刻意避开了对海外革命党的研究,而将目光锁定在两湖地区。自甲午战争之后,从1897年至1898年的改良运动、1900年以汉口为中心的自立军起义、1905年至1906年的大规模学生运动、1906年的萍浏醴暴动、1904年至1911年的保路运动、1910年的长沙抢米风潮,到最后也最重要的辛亥革命,两湖地区竟从保守主义和排外主义的中心变成了革命的急先锋。原因在哪里?显然,线性的大事年表并不足以解释革命的起源。通过对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深入探讨,作者要为我们解读的,是汇成革命这一巨大漩涡的一股股潜流。
改良派上流阶层
周锡瑞用“改良派上流阶层”这个糅合了政治属性(改良者)和社会属性(城市精英)的概念,来描述清末最后十年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改良势力。这个阶层通常来源于绅士家庭,但有别于保守的旧式士绅阶层,他们广泛参与了与新兴商业、工业、教育以及立宪运动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并逐渐在地方的经济与政治事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改良派的政治理论是改良主义的和宪政主义的,其政治理念基于这样的假设:获得立法权力的咨议局的模式能够挽救中国。在经济领域,他们运用咨议局影响地方官僚政权的经济政策,常常通过增加赋税来为改良提供资金帮助。
周锡瑞指出,改良派对地方权力的干预和争夺一方面是清末中央权力衰弱和地方势力崛起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是披上了宪政主义和代议制政府这一西方学说外衣的地方自治思想的重新抬头。而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其与中央集权的冲突并加剧了改良派及其附庸对于中央政权的疏离,与此同时,也消解了中央政权为防止地方上流阶层过分压迫社会底层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周锡瑞看来,改良派的一系列新政措施,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也加快了革命的爆发。
改良带来的不满
改良带来的教育新政策结束了科举制度,堵死了读书人传统的荣身之途,而政治、经济、文化上更加活跃的大城市,以最好的学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聚集于此。可以说,改良运动为一个自觉的学生阶层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创造了前提条件。辛亥之前的大规模学生运动和萍浏醴暴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正是这一后果的直接体现。
新教育政策的另一个后果在于,新学堂的经济门槛将穷困学生挡在门外,这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只能加入新军寻求发展的机会,从而为学生阶层建立与军队的密切联系创造了条件。在军队方面,其中有文化的人,即使是张之洞的湖北陆军小学的毕业生,其上升之途往往又被稍老的在职军官所阻。这就造成新军中有文化的底层士兵与上层军官之间的分裂与冲突。在集中于城市的湖北新军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严峻。愿望受挫、心怀不满的年轻士兵为革命党人对军队的渗透提供了条件和土壤。
与教育改良的直接影响还仅限于学生阶层和部分新军不同,改良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席卷了整个社会。推行新政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依靠的是财政拨款,而禁烟等新政策实际上又废除了包括烟税在内的旧有税课,那么,财政缺口就只能通过加税和铸币来弥补。这一后果是严重的:士绅阶层通过增加盐税而不是房税和田赋,将大部分的赋税负担从自己转嫁给一般百姓,同时,地方自治的名义也给予士绅们随意增加各种苛捐杂税的理由;铜币铸造量的迅速增加则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但是,劳民伤财的新政,其受益者始终都是上流阶层,甚至原本拟定用于帮助穷人的资金也转移到了上流阶层的改良计划上。对于升斗小民而言,新政费而不惠,除了更多的穷,新政费而不惠,除了更多的穷困与压迫,新政并没给他们带来任何别的东西。1910年的长沙抢米风潮,正是老百姓的愤怒情绪在长时间压抑后的强烈喷发。
在辛亥前的十年间,社会的各个阶层都逐渐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情绪:满清王朝在抵抗帝国主义中的无力表现让学生从反帝走向了反满;官兵矛盾、克扣军饷和物价的飞涨加深了军队的不满;赋税的日益增长和经济形势的恶化引发了农民、工人、商人对帝国主义和与帝国主义并至的新政的不满。如果说在辛亥年之前工、农、兵、学、商等阶层对现状的不满还没有波及到上流阶层的话,那么到了这一年的春天,政府又一次借外债修铁路的计划和满清“皇族内阁”的粉墨登场则彻底打破了改良派上流阶层对于清廷的幻想。终于,各个阶层在反对举债这个爱国主义的大旗下走到了一起,一致将不满指向了满清朝廷,而反满革命成为被人们寄予希望解决所有问题的新的灵丹妙药。
革命向右转
毫无疑问,仓促之间突然爆发的辛亥革命凭借着各阶层对清政府的普遍不满才得以迅速成功。但是,辛亥革命的反满主义并没有统一的理论含义,即使是革命派自己,其所主张的新政权的性质也是相当模糊的。在意识到满清政权就要寿终正寝时,每个集团和阶层都试图通过加入和控制革命政府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与其说是各阶层的合作,倒不如说是各集团利益的博弈。但是,这是一场极不公平的博弈,改良派上流阶层以其在清末新政中获得的权力、财产和威信,依靠新军的力量,迅速掌握了革命后的新政权。在湖北,改良派和革命党人在革命后的第二天就共同选择了并非革命党人的原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的最高领导,在湖南,新政府成立后的第九天,改良派就刺杀了自封为都督的革命党人焦达峰,夺取了领导权。
通过对新的地方政府的掌控,上流阶层有效压制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暴民”骚动,保护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时,革命后的地方自治在实质上更给予士绅们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以实现和扩大他们的改良主义纲领。而原有的社会秩序一旦重新稳定,革命对于贫苦大众而言,就不再令人欢欣鼓舞,正相反,它带来了更多的赋税与压迫。这正如周锡瑞所说:“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在这之后,新政权的逐渐右转并最终走向军阀割据,就毫不足怪了。
辛亥革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事实上,本书涉及了两湖地区的教育改良、政治改良、经济发展、军事现代化、新闻业务、秘密会党、学生运动、帝国主义、反帝激情、革命预谋以及人民暴动等诸多方面。然而,对社会阶层及其力量的透彻分析贯穿全书,经济利益被视为解读各阶层政治情绪变化的关键,通过这个视角,作者真实可信地展现了革命的整个过程与走向。
但是,一方面,对阶层整体性的强调多少削弱了对其中个体的考察,同时,对经济方面的关注也弱化了对改良和革命舆论影响下的参与者心态变化的分析。这也就难怪作者会忽视海外革命党对革命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军方的势力在革命后迅速增强,其与上流阶层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里德认为,“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在于为当前而解释过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辛亥革命的重新考察,或许还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载 2008年02月03日 南方都市报
《辛亥百年》读后感
辛亥百年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转眼间,辛亥革命已百年,往者已逝,待来者追忆。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有更多的声音在为如何发扬光大辛亥精神而呐喊。辛亥革命网的发起人陈木奎认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要纪念和缅怀辛亥志士为国家进步、民族独立所作出的流血牺牲,更要通过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辛亥百年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对于这个古老民族而言,通往现代社会的道路是如此的艰辛,辛亥是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百年似乎只在弹指间,多少的血泪、创伤都已凝固在历史的暗夜中。百年回望,我们到底已走了多远?武汉时评家廖保平写下的辛亥革命系列评论,试图在“铁屋里的大国突围”这个大题目之下做出他的回答,其中的观点无论你是否同意,至少可以引发你进一步的思考,你也可以拿出自己的不同答案来。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我们虽拥有评说的朽利,它却如沉默的青山永远屹立在我们的身后。 采纳哦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观后感(15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辛亥革命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辛亥革命观后感1
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继而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给水深会热的中国燃起了希望,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0世纪初昏庸腐朽的的清政府丧权辱国,把中华民族推向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不管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还是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或者是邹容的《革命军》、抑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慷慨赴死,一位位革命志士都是为了实现理想,唤起民众觉醒,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这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敬仰。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在战争硝烟已经散尽的今天,我们不应忘记是革命先烈前赴后继顽强斗争,才换来了我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应铭记先辈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谨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积极进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2一直都宅在学校,没怎么去校外看看。刚好趁这次五一小假我们几个结伴而行,来观赏辛亥革命博物馆新馆,真是难得的时间,难得的景点,难得的惬意!
我们一路拥挤,一路奔波,终于来到了首义广场的南端。眼前的这组浮雕式用铜铸的,这些革命党人手握长枪。高举旗帜,眼神坚毅而充满希望!整个浮雕寓意:走向共和。值得注意的是革命党人手中的枪,这个就是鼎鼎大名的汉阳造。接着广场中心的是大型喷泉,不过我们来的时候,只看到里面圆滑的鹅卵石。
我们没去纪念馆,直接来到了新馆,领取了免费的门票,就直奔入口了。刚一进去,大家都连声感叹真是太豪华了。一同学说,武汉建此用了90个亿,我们不禁都张大了嘴,可见其含金量,真是不枉此行(后来回去百度了一下,发现上面说只用了三个亿)。全厅有三层,分五个展厅,加一个多功能展厅。我们这个小组商量了一下,每个人都着重写其中一个展厅的感想,我刚好分到了第三展厅。其中每个展厅都讲述了一个主题,第一部分是讲晚清中国,第二革命原起,第三武昌首义,第四创建共和,第五辛亥百年。
……
参观了第一和第二展厅,我们来到了第三展厅。
第三展厅的主题就是武昌首义,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吧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当时的“花园山聚会”
1903年5月,吴禄贞邀集曹亚伯、李书城、冯特民等主要成员畅谈革命方略,宣传革命思想、派遣知识青年进入新军。武昌花园山聚会虽没有正式名称和确定的组织形式,但实际上是湖北革命团体的源头,在湖北军界、学界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辛亥革命观后感3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华儿女们的自强不息,看到了英勇奋战的精神!辛亥革命牵动着多少中华人民的心呀!我激动地说了一句:"我是中国人!"
电影一开始是一位妇女,她戴着枷锁一步一步顺着围观观众开辟的道路走着,她步伐刚劲有力,她说:"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球瑾始。纵使世人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蕃赴死,正因为回答革命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创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死并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我不由得感动,她是多么的伟大呀!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这看似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有那么不平凡。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一声枪响,它预示着革命第一次的成功,也宣告清王朝的灭亡!武昌首义前后,无数革命烈士洒下了热血,舍生忘死的精神令我敬佩!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年的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先生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他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
"革命"是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强大的目标,这目标,将会是你人生的"革命"!
辛亥革命观后感4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来到了那以前只在书上见过,听老师说过的革命圣地——辛亥革命博物馆。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我们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亲身亲身感受了那革命的气息,去与历史真正的“零”距离接触。
还未走进博物馆,就可以看到由红色砖砌的鄂军都督府,它庄严宏伟的气势立刻吸引了每个人的目光,在解说员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在墙壁四周都陈列有关辛亥革命的画,同学们在仔细看着,想象着,解说员了也就一旁不停地叙说着,不仅如此,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时的血衣,大炮,刀等战斗工具。最后,在孙中山的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则昌,逆之则亡”。结束了参观,每个人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而博物馆的一切却永驻每个人心中。
历史,那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未来与现在相比之下却更加重要。未来,是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未来的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如何才能写好呢?那就是我们现在应努力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
未来是美好的,是更加辉煌灿烂的。为了自己、祖国的明天,我们要从现在起,从此时起把握机遇,创造辉煌,明天一定是我们的!
辛亥革命观后感5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华儿女们的自强不息,看到了英勇奋战的.精神!辛亥革命牵动着多少中华人民的心呀!我激动地说了一句:"我是中国人!"电影一开始是一位妇女,她戴着枷锁一步一步顺着围观观众开辟的道路走着,她步伐刚劲有力,她说:"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
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球瑾始。纵使世人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蕃赴死,正因为回答革命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创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死并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我不由得感动,她是多么的伟大呀!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这看似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有那么不平凡。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一声枪响,它预示着革命第一次的成功,也宣告清王朝的灭亡!武昌首义前后,无数革命烈士洒下了热血,舍生忘死的精神令我敬佩!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年的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先生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他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革命"是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强大的目标,这目标,将会是你人生的"革命"!
辛亥革命观后感6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经过精心策划,在武昌发动起义,次日,起义军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继而控制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成功,史称“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给水深会热的中国燃起了期望,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0世纪初昏庸腐朽的的清政府丧权辱国,把中华民族推向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一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不管是林觉民的《与妻书》、还是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或者是邹容的《革命军》、抑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慷慨赴死,一位位革命志士都是为了实现梦想,唤起民众觉醒,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不惜牺牲自我的生命,他们这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敬仰。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在战争硝烟已经散尽的今日,我们不应忘记是革命先烈前赴后继顽强斗争,才换来了我们和平、安宁的生活。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应铭记先辈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磨砺自我的心志,谨记孙中山先生的教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在自我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进取进取,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我的一份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7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在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
1895到1910年,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多次起义,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孙中山先生组织力量在广州发动起义。广州之战终因革命党人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遗体,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看到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为了民族前途,国家命运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情操所征服了。我们的民族有这样伟大、这样无私的人,又怎能没有灿烂的明天,光明的未来?接下来,清廷在四川又一次丧权辱国的行为,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与此同时,湖广总督瑞?开始对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
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革命的危急关头,孙中山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接下来的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长江战舰在行进中,传来了多省宣布独立的消息,黄兴等人备受鼓舞。
辛亥革命观后感8遍地尸骨。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革命者被捆绑着,脖子后面插着枪毙的牌子,跪在地下,影片交替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把我带回1911年——辛亥年。革命党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的惨状令人痛惜,这就是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孙中山领导下,黄兴指挥围攻两广总督的战役。英雄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划时代的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他们迈出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步。七年以后,埋在迷乱的烟雾和杂乱的草丛中的尸体才得以安息。
七十二烈士的浩然正气,使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大大的振奋起来。人们对清政府的侵略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在武昌举行了大革命。熊秉坤放了第一枪,这次起义成功了。它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它永远载入历史,永垂不朽!
在孙中山的积极领导下,全国各地革命军的斗争下,革命形势风起云涌,迫使清政府退位。民主共和国执政,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先生,你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你把劳苦大众的心装进你心里,你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你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你把你的生命归还世界。你在我心中,我要致敬你,辛亥革命的领袖——民主革命的国父。
辛亥革命观后感9在没有看《辛亥革命》电影之前,我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是陌生的。这个国庆节,学校发了《辛亥革命》的电影票,心想:去看吧,约几个同学一块儿看多有意思啊,便决定去看看这部电影。
买了爆米花,走进电影院,找了最靠荧幕的位置,漫不经心的坐了下来,一点都没有期盼的感觉,纯属的只为了看看里面的大牌演员而已。然而当耳边响起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呐喊声,屏幕上是战士们冲进杀敌的场景,那场景让我看得十分痛心,同是中国人为什么要弄的头破血流,你死我活呢?还不是帝王专制下,朝廷腐败,清政府的无能,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皇朝为了得到四国银行的资助,不惜出卖天朝的铁路,更激起人民的不满,我想我要是穿越到那时也会愤起反抗的。
黄岗起义、武昌起义……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冲锋陷阵,奉献出了自我宝贵的生命。无数革命先驱们历经了多少次的血战,最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换来了崭新的制度——共和体制。
想着我们此刻幸福的生活,若不是那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那么这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会有我们新中国吗?
辛亥革命,一段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国庆节的上空飘扬着红旗,那是革命的红旗,。我们缅怀辛亥革命伟大历程之时,要学习那些牺牲的战士们不畏艰难的英勇气概,学习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者的革命风范和革命精神,脚踏实际地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完美,更富强!
辛亥革命观后感10在浦东聋协的安排下,我们潍坊街道聋协的数十位聋友在浦东图书馆观看了无障碍电影《辛亥革命》,我们再次了解了这场具有伟大意义的大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所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动荡的历史。辛亥革命发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资产阶级萌芽与日益加深帝国主义侵略共存的时代,电影把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革命的意义做了生动细致的阐述。电影从1907年秋瑾就义为起点,以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广州黄花岗起义;孙中山在海外游说募捐;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首先爆发武昌起义;晚清政府内忧外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革命果实等主线、战争、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让人有梦回过去的感觉,有不乏感人至深之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变化。
看完《辛亥革命》,我们倍受鼓舞,深知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心志,懂得要配合潍坊聋协组织,精诚团结的真谛,要富有辛亥革命推陈出新的胆识,学会创新,努力前进,把潍坊聋协工作做得更精,更细,更好。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我坚信,辛亥革命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并默默地指导我们一直前进。
辛亥革命观后感11作为中国人,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这个日子。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举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因此,我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电影主要讲述了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体制。在武昌,革命党人名单泄露,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欢欣鼓舞。立即派黄兴和徐宗汉赶到武昌战场,大大振奋了革命军士气。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双方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孙中山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辛亥革命在多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社会上,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在思想上,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中国的未来,充满着革命的因素和希望。我做为一名小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回报养育我们的祖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12片场的灯已重新开启,电影《辛亥革命》已经播映结束了,但那滚滚的硝烟,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却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难忘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怕只怕这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腐败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一定要有人来改造了!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无数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论文之家网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于要结束了!于是,辛亥革命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面对肩上的责任,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但让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
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这,便是信仰!
辛亥革命观后感1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题记。
一百年前的满清,是一个目光短浅,用傲慢掩饰自私落弱的虚伪官员,对外奉承,对内进行种种残酷压迫,官吏肆意搜刮民财,帝国主义在我国土地上蛮横霸道,对中国的能源,经济,文化进行侵略,水生火热的同胞们无以聊生,国将不国,又何惧牺牲!
广大人民为了挽救清朝这一现状,发动了多次起义;一些有主见,有良知的官员也组织了改革。可这些都由于国内官员,国外各国列强的阻止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并未放弃,他们压抑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国家,推翻清朝的统治。
《辛亥革命》以此为始拉开序幕,1911年4月27日至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起义的历史画卷。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公元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赐予不仅为中国证据开创新里程碑,也替中华民族翻开新页。
对于当时的艰苦岁月,如今的我么似乎有些生在福中不知福了。高科技,新产品,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便有不少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荒废学业。你可知道,如今的生活是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那鲜红的热血换来的;你可明白,现在我们唯有努力学习,提高水平,中国才可在世界立足,不然,100年前的悲剧依然会在我们身上重演。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亥革命观后感14这部片子比《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好看。好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在于《辛亥革命》不用忙着数明星了。比起《建国》和《建党》来,这根本就不叫群星灿烂,观众不再专注于谁演了这部片子,不用数明星了反而有利于专心咀嚼影片的情节和每一个镜头,于是感觉《辛亥革命》没有《建国》《建党》那样拥挤不堪满满当当。如果说《建党》《建国》像纪录片,而《辛亥革命》则更有故事性和人物性格冲突,更像故事片。
其次,《辛亥革命》也面临着繁复的历史事件的表述问题,但《辛亥革命》比较恰当地对林觉民和黄兴感情世界做了特写,虽有刻意之处,但却很感人,更加衬托出了革命的残酷和革命党人的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尤其是林觉民就义时的大义凛然和那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我们有幸结为夫妻,可又如此不幸生不逢时。我不忍独善其身,能够为国捐躯,百死不辞。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如果你不能忘掉我,就到梦里来寻我吧。"历史细节得到很好的还原,栩栩如生,有催泪效果,这确实是个妙笔。革命和进程是《辛亥革命》的一条主线,但同时还有黄兴和徐宗汉的情感发展这条线贯穿,所以感觉上《辛亥革命》要好看些。
这部电影同时帮我们普及了历史知识,此外可以看到影片中很多可能与他同龄的革命先烈在年轻的时候有怎样的思想,怎样的革命精神,如何勇往直前、百折不挠。那时候的年轻人在清王朝行将就末的时候,他们具有的那种高瞻远瞩的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辛亥革命观后感15今天去电影院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片子,为什么要去看呢?原因我自己也不是特别清楚,可能是因为对于一百年前的那场伟大革命的崇敬,或者是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或许也是冲着成龙的面子,反正就是去看了,看完觉得还真的不错。
或许这真的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我个人认为,只要电影还原的是历史事实,是不是主旋律电影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的真相。我们的话题必须还要回到100年前的这场革命,之所以是革命,的确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革了清政府的命。事实上,我相信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辛亥革命的了解只来源于当年上学时候所学的那一点,对于这场革命的细节、前因后果知之甚少,这个包括我在内!但是《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很好地描述了当年革命时的前因后果已经革命的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那种精神,而且影片将辛亥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给了很详细的描述,像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很好地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什么要辞去总统的职位,其实,在那个时代,孙中山先生也有很多的无奈。
有很多人看到这种革命电影都会首先以意识形态去评判电影,但我必须要说的是,《辛亥革命》整体上来看基本上与意识形态无关,而且整部电影和我们现在的党和政府基本没有任何关系(除了最后出的字幕部分),只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基本上十分靠谱,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是非,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用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而且其中所展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