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读后感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在此回中,世人往往多流连于宝黛读西...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读后感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前八十回中相当重要且经典的一回。在此回中,世人往往多流连于宝黛读西厢,意蕴非凡,以为妙绝。然而我却以为,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固然在意境之处不能比肩宝黛读西厢,但作为林黛玉心境的转折之处,在全书中很是关键。当然,《红楼梦》不单单胜在情节环环紧扣,伏脉千里。细腻的描写手法,也总是令人心折不已。在黛玉听曲这一段中,曹公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完整描绘出了一幅在艺术欣赏中产生共鸣的画面。因而,在下文里,我就想从情节和描写这两个方面对此处进行赏析。
从全书的关节来看,此处上衔读西厢,下接葬花,可谓是一个过渡。如果说在宝黛读西厢,二人以“戏语”互定爱慕之心的时候,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幻想的话,哭诉葬花词之时便是她清醒之时。在风刀霜剑之下,岂有平安喜乐;春去春归,又岂能长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的悲叹,其实已跟爱情无关,而是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感悟,是自作的诗谶。这样的情怀,也是宝玉无法用爱情来慰藉或是弥补的,是一种壮烈的大绝望。从哭唱葬花词后的每一日,都映照诗中所写,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黛玉的心境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转折之处便在听牡丹亭这里。
从全书的关节来看,此处上衔读西厢,下接葬花,可谓是一个过渡。如果说在宝黛读西厢,二人以“戏语”互定爱慕之心的时候,林黛玉尚对命运,对宝黛爱情抱有幻想的话,哭诉葬花词之时便是她清醒之时。在风刀霜剑之下,岂有平安喜乐;春去春归,又岂能长久。“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样的悲叹,其实已跟爱情无关,而是黛玉对自身命运的感悟,是自作的诗谶。这样的情怀,也是宝玉无法用爱情来慰藉或是弥补的,是一种壮烈的大绝望。从哭唱葬花词后的每一日,都映照诗中所写,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黛玉的心境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转折之处便在听牡丹亭这里。
红楼梦十三回到二十三回的读后感
对于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读过之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正符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至理名言。“这是一部匪书,乱国之根本”,乾隆皇帝如是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先生如是说;“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风流才子如是说;“大家读《红楼梦》,但不同的人看到是不一样的东西,道学家看到的是道,佛学家看到的是佛,政治家看到的是反清复明,才子佳人看到的是风流韵事”,鲁迅如是说。
对于这部千古流传的巨著,我一直心生向往,终于在寒假时期得偿所愿,一睹庐山真面目。下面是我拜读红楼所得的一隅见解,纯属夸夸而谈,涂鸦之作,望正统的卫道者见谅。
周树人先生曾经说过:“美,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丑,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成了最伟大的毁灭艺术。江湖本是江山一隅,贾府原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我总认为红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末期的那一种破败氛围,无论是社会,是家族,抑或是爱情,它都在慢慢地褪尽那一层历史的荣光,渐渐地淡出历史的舞台。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并不多见的。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管她是登仙还是驾鹤西归,至少她辞别了宝玉,这很好很好。
或许有人说我过于残忍,过于无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本是天上的绛珠仙子,她是掉进人间的精灵,她本不应沾染俗世的凡尘。死,对于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至少当她安静地在底下沉睡的时候,宝玉仍在凡世,在封建的桎梏中寻找出路。这,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
或许他们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本就不应该相遇,他们在一个错误时间,错误地点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因为浪漫本不应是生活的主旋律,柴米油盐酱醋茶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蚊子的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划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留下一个永远的圣地。
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过于悲惨,一点也不具有中国古典的浪漫情怀。或许黛玉应该泪尽证前缘,与宝玉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许她应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神圣高贵。然而,最终黛玉只是很庸俗地指天愤地,怨天之不平,叹天之不公,气极而亡。这何曾想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的,孤芳自赏的黛玉,反而像一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在贾府这大厦将倾之时离开了这是非之地,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可谓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二”。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没有霸王拔山举鼎的英雄气概,没有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睿智,更不可能想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朝看尽长安花”。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很少,甚至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留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幸福。宝玉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甚至连痴情也说不上,不然他不会迎娶宝钗。我一直疑心宝玉的出家避世并不是因为黛玉的死亡,这或许仅仅是因为贾府崩溃了,他的象牙塔塌了,他所依附的一切一切都完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死亡也带不走的爱情,所谓的天荒地老,至死不渝,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罢了。依然记得南齐的苏小小,“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曾经的海誓山盟,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孤坟与那夜夜鬼哭而已。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贾府没有没落,宝玉与黛玉经历千难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然而,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早已韶华已逝,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在岁月中流逝,这时,宝玉也会回忆起那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吧。
在红楼之中,宝钗也是那最可怜的女子之一吧。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她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也算可怜?”然而,是这样吗?这个世界难道还有喜欢孤独,爱上独守空房的女子?如果贾府没有倒台,她没有了丈夫,至少还拥有富贵。但是,贾府倒了,沦落到徒有四壁的地步。这时,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意义呢?没有了丈夫的爱情,没有了那幸福的生活,她就像路边的野花,“寂寞开无主”,她就像桥边的红药,可怜地独自生,独自死,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女子都是可怜的,可悲的,即便是身为贵妃的贾元春。
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中,突然从长河的深处传来阵阵的哂笑:“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边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在世人的眼中,或许皇宫都是神秘而高贵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几段剪影吧。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被封为贵妃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待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那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哪”。
看完这些后你做何感想呢?我是想起了聊斋里的画皮,想起了那镜花奇缘里那张浩然巾后面的脸。“当你被波浪卷起,在大海中挣扎时,内心到叫救命时,岸边的人却把你当成了勇敢的弄潮儿,为你的挣扎而鼓掌喝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贾母等人的心目中,元春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富有天下的人,这可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她的地位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雪芹先生却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也算薄命?
可是,这是事实。“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皇宫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地方,它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产物。元春就是被爱她的父母,祖母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当成一种礼物。依然记得那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那里,她是活着的木偶,她可以说话,可以解闷,却不可以有她自己的思想。皇宫是一个大牢笼,它没有生命,它只属于一个人,属于那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可是却有无数的人为它死祭,奇哉怪哉!他们也许是宫女,也许是太监,也许是皇妃,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血涂在皇城的墙根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他们没有自由,只有苦闷。然而,他们却偏要戴上那五彩的光环,让世人以为那是一个桃源圣地,直待走进去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在富丽掩盖下,包含万千白骨的坟。雪芹先生看到了,他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酿造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为那宫墙琉璃内的白骨默默地祈祷。
想起了那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或许我们应该为她们唱一首哀歌,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因为在那封建的时代,她们这样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
前面说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警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hua巷!因嫌纱mao小,致使锁jia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读后感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 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 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对于这部千古流传的巨著,我一直心生向往,终于在寒假时期得偿所愿,一睹庐山真面目。下面是我拜读红楼所得的一隅见解,纯属夸夸而谈,涂鸦之作,望正统的卫道者见谅。
周树人先生曾经说过:“美,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丑,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成了最伟大的毁灭艺术。江湖本是江山一隅,贾府原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我总认为红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末期的那一种破败氛围,无论是社会,是家族,抑或是爱情,它都在慢慢地褪尽那一层历史的荣光,渐渐地淡出历史的舞台。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局的中国古典小说中是并不多见的。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不管她是登仙还是驾鹤西归,至少她辞别了宝玉,这很好很好。
或许有人说我过于残忍,过于无情,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她本是天上的绛珠仙子,她是掉进人间的精灵,她本不应沾染俗世的凡尘。死,对于她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至少当她安静地在底下沉睡的时候,宝玉仍在凡世,在封建的桎梏中寻找出路。这,不得不说,她是幸福的。
或许他们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本就不应该相遇,他们在一个错误时间,错误地点遇到了一个错误的人。因为浪漫本不应是生活的主旋律,柴米油盐酱醋茶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蚊子的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划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留下一个永远的圣地。
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过于悲惨,一点也不具有中国古典的浪漫情怀。或许黛玉应该泪尽证前缘,与宝玉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许她应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神圣高贵。然而,最终黛玉只是很庸俗地指天愤地,怨天之不平,叹天之不公,气极而亡。这何曾想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的,孤芳自赏的黛玉,反而像一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在贾府这大厦将倾之时离开了这是非之地,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可谓是“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孝无二”。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没有霸王拔山举鼎的英雄气概,没有周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睿智,更不可能想孟郊那样“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朝看尽长安花”。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很少,甚至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留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幸福。宝玉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甚至连痴情也说不上,不然他不会迎娶宝钗。我一直疑心宝玉的出家避世并不是因为黛玉的死亡,这或许仅仅是因为贾府崩溃了,他的象牙塔塌了,他所依附的一切一切都完了。这个世界上没有死亡也带不走的爱情,所谓的天荒地老,至死不渝,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罢了。依然记得南齐的苏小小,“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曾经的海誓山盟,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孤坟与那夜夜鬼哭而已。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贾府没有没落,宝玉与黛玉经历千难万苦,终于走到了一起。然而,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早已韶华已逝,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在岁月中流逝,这时,宝玉也会回忆起那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珠圆玉润的宝姐姐吧。
在红楼之中,宝钗也是那最可怜的女子之一吧。写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她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也算可怜?”然而,是这样吗?这个世界难道还有喜欢孤独,爱上独守空房的女子?如果贾府没有倒台,她没有了丈夫,至少还拥有富贵。但是,贾府倒了,沦落到徒有四壁的地步。这时,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意义呢?没有了丈夫的爱情,没有了那幸福的生活,她就像路边的野花,“寂寞开无主”,她就像桥边的红药,可怜地独自生,独自死,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剧?
其实红楼中的每个女子都是可怜的,可悲的,即便是身为贵妃的贾元春。
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中,突然从长河的深处传来阵阵的哂笑:“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边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在世人的眼中,或许皇宫都是神秘而高贵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的几段剪影吧。当贾府上下得知元春被封为贵妃时,“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按品大妆起来”,入宫谢恩。再看,元宵省亲时贾政的一段话“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待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再看,荣宁两府祭祀时,贾珍的一席话“咱们哪怕用了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体面,又沾恩锡福的”。还有,迎春误嫁中山狼后,王夫人的那几句话“你难道没听说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哪里都像你大姐姐做娘娘哪”。
看完这些后你做何感想呢?我是想起了聊斋里的画皮,想起了那镜花奇缘里那张浩然巾后面的脸。“当你被波浪卷起,在大海中挣扎时,内心到叫救命时,岸边的人却把你当成了勇敢的弄潮儿,为你的挣扎而鼓掌喝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贾母等人的心目中,元春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一个富有天下的人,这可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她的地位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她的一生将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雪芹先生却把她列入了薄命司,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我也会觉得奇怪,这也算薄命?
可是,这是事实。“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皇宫是这个世界上最肮脏,最见不得人的地方,它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畸形产物。元春就是被爱她的父母,祖母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当成一种礼物。依然记得那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在那里,她是活着的木偶,她可以说话,可以解闷,却不可以有她自己的思想。皇宫是一个大牢笼,它没有生命,它只属于一个人,属于那个君临天下的皇帝,可是却有无数的人为它死祭,奇哉怪哉!他们也许是宫女,也许是太监,也许是皇妃,可是无一例外。——他们的血涂在皇城的墙根下,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他们没有自由,只有苦闷。然而,他们却偏要戴上那五彩的光环,让世人以为那是一个桃源圣地,直待走进去才发现那只不过是一个在富丽掩盖下,包含万千白骨的坟。雪芹先生看到了,他借宝玉的眼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酿造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为那宫墙琉璃内的白骨默默地祈祷。
想起了那首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或许我们应该为她们唱一首哀歌,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因为在那封建的时代,她们这样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这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真)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丝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史书。
前面说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挺美好的。
警语: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干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hua巷!因嫌纱mao小,致使锁jia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它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读后感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 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 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面对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管他什么金玉良缘,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根本不用问就知道,是包二奶奶的宝座.可是我又不禁反问,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黛玉的更令人叹惋.她最需要的不是什么爱情的灌溉,而是自由!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第32回读后感!!1急!!!!
红楼梦第32回读后感 不是文章 读后感 1000字左右 百度复制的也行 速度速度说实话,金钏儿不应该做王夫人的丫鬟。
王夫人是大家眼中的“木头人”,可如果“真木头”也就罢了,如果不是,那这种装成木头的人往往是因为本身不爱出风头,因此也就讨厌不稳重的人。
而金钏儿就是个不稳重的人,要说该多加小心才是,结果不以为意,果然犯了王夫人的“忌讳”,自己投井死了。
金钏儿与王夫人性格相反,说话做事欠稳重不说,还特别喜欢找事。
那次宝玉“一步出不了三寸”的去见贾政,王夫人也在,心里其实也忐忑不安,怕宝玉又要挨骂。
可就在这种时候,金钏儿偏偏与宝玉调笑,问他“嘴上新涂了胭脂,你还吃不吃了”?
幸好宝玉垂头丧气的没搭理她,要是上来牛心古怪的性儿,多说两句玩笑话,让贾政听见了不理会便罢,若是一时生起气来,估计王夫人轻饶不了金钏儿!
当时那么多小丫鬟都在,独独这个金钏儿多事。
后来宝玉中午到王夫人处来,天热,金钏儿给太太捶着腿自己也昏昏欲睡。宝玉一来她来了精神,两个人又是送津丹,又是说笑话,还说什么“是你的就是你的”;这还不算,最要紧的是,金钏叫宝玉“去拿环哥儿和彩云”,将王夫人惹得大怒。
翻身起来便给了她一个嘴巴,后又坚持将她逐了出去。而这时宝玉早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只剩了个“金钗子掉在井里头”。跳井死了。
薛宝钗,我觉得她很虚伪,但是还是肯定她的识大体与才华,在第32回里,王夫人的丫鬟金钏跳井死了,王夫人难过说“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来安慰,原文——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待王夫人说心到底是不安,宝钗又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分明是在讨好王夫人,睁眼编谎话。一条人命,在宝钗嘴里却是如此,亦不过是多赏几两银子,王熙凤尖酸刻薄,看贱下人是明明白白的,而薛宝钗则是有些表里不一,面上看着一套,心里想的许就是另一套了.
这是我东找西找的,你自己要组织好才行
王夫人是大家眼中的“木头人”,可如果“真木头”也就罢了,如果不是,那这种装成木头的人往往是因为本身不爱出风头,因此也就讨厌不稳重的人。
而金钏儿就是个不稳重的人,要说该多加小心才是,结果不以为意,果然犯了王夫人的“忌讳”,自己投井死了。
金钏儿与王夫人性格相反,说话做事欠稳重不说,还特别喜欢找事。
那次宝玉“一步出不了三寸”的去见贾政,王夫人也在,心里其实也忐忑不安,怕宝玉又要挨骂。
可就在这种时候,金钏儿偏偏与宝玉调笑,问他“嘴上新涂了胭脂,你还吃不吃了”?
幸好宝玉垂头丧气的没搭理她,要是上来牛心古怪的性儿,多说两句玩笑话,让贾政听见了不理会便罢,若是一时生起气来,估计王夫人轻饶不了金钏儿!
当时那么多小丫鬟都在,独独这个金钏儿多事。
后来宝玉中午到王夫人处来,天热,金钏儿给太太捶着腿自己也昏昏欲睡。宝玉一来她来了精神,两个人又是送津丹,又是说笑话,还说什么“是你的就是你的”;这还不算,最要紧的是,金钏叫宝玉“去拿环哥儿和彩云”,将王夫人惹得大怒。
翻身起来便给了她一个嘴巴,后又坚持将她逐了出去。而这时宝玉早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只剩了个“金钗子掉在井里头”。跳井死了。
薛宝钗,我觉得她很虚伪,但是还是肯定她的识大体与才华,在第32回里,王夫人的丫鬟金钏跳井死了,王夫人难过说“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来安慰,原文——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待王夫人说心到底是不安,宝钗又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分明是在讨好王夫人,睁眼编谎话。一条人命,在宝钗嘴里却是如此,亦不过是多赏几两银子,王熙凤尖酸刻薄,看贱下人是明明白白的,而薛宝钗则是有些表里不一,面上看着一套,心里想的许就是另一套了.
这是我东找西找的,你自己要组织好才行
红楼梦21~30回读后感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书笔记 二十三回
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语警芳心
元妃自临幸大观园,十分惦念。令人园内磨石镌字,流传当日盛事。并邀众姐妹偕宝玉搬去园内,方不负此仙境。
宝玉自入园,如鱼得水。每日与众女子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无所不至。更有那下流一等人物,翻掏出园内诗画,誊于器物之上,戏谑把玩。
忽一日宝玉春心萌动,兴年纪尚小,不解其意,只觉闷闷的。茗烟拿出禁书《会真记》挑逗,宝玉夺了细细品之,顿觉满口余香。正自入神,黛玉荷花锄挂纱囊,葬花而来,逮个正着,宝玉求饶,央黛玉同看时,果真字字飘香。
俄尔黛玉回馆,忽闻十二戏女演习。戏文唱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忙止住侧耳倾听,想起古诗有句“水流花谢两无情”,更有词曰“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兼戏文唱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句,郁结于内,心痛神驰,潸然落泪。
元妃自临幸大观园,十分惦念。令人园内磨石镌字,流传当日盛事。并邀众姐妹偕宝玉搬去园内,方不负此仙境。
宝玉自入园,如鱼得水。每日与众女子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无所不至。更有那下流一等人物,翻掏出园内诗画,誊于器物之上,戏谑把玩。
忽一日宝玉春心萌动,兴年纪尚小,不解其意,只觉闷闷的。茗烟拿出禁书《会真记》挑逗,宝玉夺了细细品之,顿觉满口余香。正自入神,黛玉荷花锄挂纱囊,葬花而来,逮个正着,宝玉求饶,央黛玉同看时,果真字字飘香。
俄尔黛玉回馆,忽闻十二戏女演习。戏文唱至“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忙止住侧耳倾听,想起古诗有句“水流花谢两无情”,更有词曰“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兼戏文唱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句,郁结于内,心痛神驰,潸然落泪。
本文标题: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读后感300字(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61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