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1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获甚多,感慨万千。总感觉一位老人正在讲述着他一生对教育的感悟的种种表情。先生说:“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谱写教育新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的指路灯,我认为这盏灯,对我们来说,是最明亮着,永远是闪烁着,永远指引着文字前进再前进。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给予了我们启迪。“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与教学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概括出了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合格的教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一是只会读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二是不是在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学生都是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而老师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是有限的。回想自已十年从教的过程中,不禁不吃一惊,原来这就是典型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喂饱鸭子就可以了。真的很惭愧。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该对待每个学生以宽容,坦诚相待,不能搞“一言堂”。
《陶行知教育文集》说,作为教师要放下架子,心胸要豁达,态度真诚,要有炽热的情感。公开、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有所不同来要求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研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创造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2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得了一种,方才可以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我们在新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
二、敢于未开化的边疆。
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样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于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心得体会:
敢于探索和开辟是一种创新精神。我们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尤其在小学任教,很多思想都受到限制,变得胆小慎为,不敢越雷池一步,按照教材,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敢让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怕出安全事故,怕担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责任。也不敢开拓新领域,怕家长责怪教得不规范。所以,不管是班级工作还是语文教学工作都是循规蹈矩。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小学教师所走的路子,所以,读过此文之后,我们要大胆开拓,不断进步。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4《陶行知教育名篇》这部书很早就买了,当时只是草草的略读。这个寒假,我又从书架里拿出这本书在家重新拜读。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不可教的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
陶行知在书中谈到: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作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学困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那些期待成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所谓的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作为教师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生活中,很多老师总是很容易发现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闪光点。殊不知,学会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的读后感篇5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近我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他说:“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是这样尊重学生。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教学十几年,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
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生产与运作管理》读后感
通过这个学期以及近段时间对于生产运作管理书籍论文的阅读,我对这块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而从中我更是了解到了生产运作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这是个正在不断扩展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开拓!下面我打算由理论结合实际来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生产运作管理是对提供产品、服务的生产系统进行设计、运行、控制和改进。它是属于管理的一个领域。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对增值转化过程的有效管理、资源的高效集成、满足产品、服务的特定要求。有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概念和内容是其发展的必要基础。
其次,我们在分别从生产和运作两方面分别看待:
生产管理是研究如何将生产要素组织成现实生产力,以有效地创造出产品和服务的一门学科,而且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着生产管理的领域,这里的生产是指将资源转换成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而运作管理则是与产品或服务生产有关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其内容则从最初的对物资产品制造活动的管理,发展到包括与生产经营相关联活动的综合管理。
再来就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构成,除了原有的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生产战略、生产系统的生产率分析、生产技术准备、生产计划、物资供应、设备和动力管理、库存控制、现场管理等传统的生产管理内容外还有以下两个模块:
实体系统:各种设施、机械、运输工具、仓库、信息等;
管理系统:生产运作系统的计划和控制,及物质系统的设计、配置等;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还不能够充分的说明,扩展的必要性和肯定性,我们还应该更深层次的挖掘一些东西。这就不得不提到生产运作管理能够解决的的问题,以及最要紧的生产运作管理的意义。
《生产与运作管理》(Jay?Heizer&Barry )提出它所能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除此之外还有设备管理、物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而它的意义包括了:有利于企业创造价值;是企业经营的职能之一;是企业竞争力源泉的一部分。
下面结合实际来讲,从国内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我们经历了从八十年代陆续由日本引进的“全面质量管理”到现在正在兴起的“丰田”的经营生产方式。从世界来看所谓的全球范围大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加剧了企业之间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全方位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求企业在生产管理上必须寻求新的理论和技术,以适应全新的竞争形式。除此之外此,信息技术也在飞速的发展,而且它在企业中的应用地位水涨船高,正改变着企业生产与管理的面貌,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改善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力量,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些适应新竞争形式的新型生产方式,例如精益生产方式、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等,都是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改善管理工作,正在成为生产与运作管理中需要高度重视的新课题,并将持续产生更大的影响,涌现出更多的改进生产系统的新型管理方式和技术。
另外,企业经营国际化是当今企业的主要经营战略和发展动向。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中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内竞争国际化,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改变了许多竞争规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当然也包括生产与运作管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正式到来,使得近年来出现了“国内竞争的国际化”的现象。
这是一个工业时代,向高技术产业时代的转变。企业要生存,要得到发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生产方面必须不断适应外部的变化,制定一些新的规则参与竞争,迫使我们生产管理方面不断接触新的理念,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生存。为了企业的生存,中国企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与狼共舞,积极地把握这种变化的脉络和走向,迅速掌握新型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以便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自身的能力。信息爆炸的压力、技术的发展进步、高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和产品研制开发的难度的增加,使得另外一个新的特点在某些行业内也出现国际竞争国际化,尤其纺织家电行业比较明显,指的是向世界范围内的产品出口或者投资方面,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另外一些新的特点,新的.形势。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从国内市场向世界市场扩展,扩大企业发展的战略空间,使企业得到持续的发展,企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工作要根据新的特点进行新的实践,寻找新的理念,新的技术使企业得到更快的发展。
同时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正在加速推动着产品生命的周期、产品种类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管理方面原来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我们现在正在使用的方法很可能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甚至是不适用于将来竞争的需要:比如说我们原来采用过的质量管理的方式,随着八十年代,日本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涌入,我们开始逐渐接受学习消化日本的全面质量体系管理,日本的经营生产方式的管理,以便于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和国外企业竞争,产生了一批先进的制造技术,例如精密加工、特种加工、各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例如数控加工,柔性制造系统,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信息管理系统等,而这必然会带来管理上的变革,而且这种变革是企业管理理论和中国企业最新实践相结合所引发的,必将更深地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将可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生产管理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看出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全球性的竞争环境
进入智能化时代
生产率得到提高
第三产业的发展
再制生产的需要
总之,无论是服务业还是制造业企业,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了较大的威胁,严重时将导致企业的破产,因此必须对原来形之有效的生产与运作管理必须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的竞争需要,同时姥姥把握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抓住发展机遇,规避和克服威胁,制定出符合要求的生产战略,充分扩展生产运作管理在企业生产过程里的效用。这是每个企业者目前面临的当务之急。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1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呢?
这本书讲述的是思维进阶的方法,一个人最难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习惯,最难进阶的自然也是思维模式,这本书好就好在它能够把更高维度的思维模式画出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为什么画了个轮廓就算好了呢?难道不能直接把更高级的思维模式整个展现出来吗?
答案是:不能。也许可以,但就算真的写出来,那我们也看不懂。为什么?
想象一下,我们给一个孩子解释成人是怎么思考一件事的,那个过程有多难?我们会怎么去教?首先面临的是大量信息不对称堆砌而成的认知不对称,我们需要让孩子常年跟在我们身边,长年累月的教导,才能够去改变他,让他变得成熟,适应成人思维,而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给孩子的,也只是思维模式的轮廓,而不能完全以我们的思维去主导孩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了轮廓,人们就能把它逐步清晰成自己想要的,所以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已然是非常够了。
那我们为什么要修改我们已经有的思维模式呢?
修改思维模式虽然很难,可一旦完成,这对于一个人的改造可能是翻天覆地的。一种思维模式的成型,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单在某一个方面起作用,而是可以对他的各个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改造,这就像练武之人,有的练把式,而有的人练内功,练了把式的可以一掌断石,但是练了内功的却可以翻江倒海,而好的思维模式之于我们现代人,就是内功。
所以不管有多难,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改变世界,那还是得从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开始的。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2在《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一本书当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如何让学习可以更加地有效率,为什么有的人学习的成效会如此的低下呢?
在现今信息泛滥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时间和知识都像碎片一样并且参杂着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我们想要从中抽取出对我们有用的知识,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学会,区分哪些是知识而哪些是无用的信息。知识就是能够可变我们行动的信息,而知识当中存在一些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这些就是“临界知识”。只有当我们掌握了足够多的"临界知识"后我们的生活、认知效率和学习效率才可以进入到快车道。
所以如何去,发现、掌握和使用“临界知识”就成为了我们学习当中的关键所在了。
要掌握“临界知识”首先我们要明白三个掌握临界知识的低层的思维:
一、习惯性防卫
当我们感觉到自已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个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二、绿灯思维
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理解新观点的用途和价值之后,再去分析这个观点可能的不足,想办法完善它。
三、以慢为快
只要把新知识中的阻塞打通,就能够和原来的知识融会惯通,学习的速度自已厚积薄发了。
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发现“临界知识”呢?寻找“临界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对我们有用的、适用范围广的可靠知识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2、从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从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知识的这一过程当中、
4、从当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的过程当中。
学习“临界知识”我们可以使用三种个最底层的方法:反思、记录以及定期回顾
怎样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答案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掌握它的关键。正如其巜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说的“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读后感3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很多的震撼。我认真地看了三遍,第一次认真地整理了书的脉络。
对于如何学习、如何管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方面,我一直有很多很多的疑惑。作为一位对自己有点要求的人,都会想着如何才可能尽快地提升自我。我看了很多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都说要看书。很多人说看书就要看经典书,什么鸡汤书之类的少看。很多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到底应该如何看书,如何利用书本中的知识来提升自我的能力?这本书中就有写。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看《向前一步》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讲她的外婆的故事:她辞职了,店家要找4个人接替她干的活。当时我就很疑惑。她一个人为什么可以干四个人的活?现在回想可能是工作的思维方式的原因。思路变了,你就整个人变了。
现在很多人表面上看上去无比努力,每天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很多人做了很多感动了自己的蠢事,这其实是思想上的懒惰。很多人看事情只看到一个点,而有一小部分人可以看到一个面,极少部分人可以看到整个结构。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像史铁生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我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本书,自己就可以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几个临界知识: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
什么是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如果你想要更好地看透问题的本质,你应该培养问“为什么”的习惯。什么是临界知识?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和定律。
此书看了大有收获。看书并把自己看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你就在每天进步中。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自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