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00(《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11 06:45: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精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00(《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精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1

  我们最终被奴役的是无知。这是我读《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得到的最好答案,而作者整本书最后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在我看来是整本书最美好的一句话。因为这两个观点,所以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没有陷入纠结和困扰中,仍旧很平静。如果你问我是不是这两句话给了我什么神奇的启发,我要诚实地告诉你,没有。它只是让我接受了我们的现实,让我接受了自己的无知,让我接受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仅此就够了,仅此就能让我在读完书后仍旧能本着一颗初心去看书中的故事和观点。

  我们有时候会深究一些蛋疼的问题不放,比如说,人为什么活着?比如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再比如说,你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等等。在有些人看来这纯属是吃饱了没事干而想的问题,但是有些人还真吃饱了没事干,沉在这些问题里出不来。但是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让你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甚至连暗示也没有。所以有的人就特别痛苦,而我年少的时候也陷入过这些问题痛苦不堪,那个时候正值高考,因为思考活着的意义而完全不能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中去,因为不知道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所以总是整夜整夜地哭,后来在父母的陪伴下才逐渐好转,回去继续参加高考。现在想想,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太脆弱,对现实没有把握所以才会想在人类生存的意义上给自己一个动力,但是潜意识里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的循环过程是任何人无法逃避的(也许未来的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让人不死,但是目前我们还是无法逃脱这个自然规则),所以表面上是自己陷入哲学的死胡同,但是实际上是自己无法面对一团糟糕的自己,让自己有一个逃避的方向。所以,想想还是年少的自己不够坚强。而我现在还会思考这些问题,一样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已经不会让我因为没有答案就放弃生活,所以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有精神病的潜质,但是我不会成为精神病患者,因为我现在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

  我终究相信,因为无法面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才会从哲学、宗教、科学等方向给自己答案,但是有些东西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即便有答案,也不是目前的你所能探索到的,所以面对无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有勇气接受!请记住,不要被无知奴役!

  什么叫被无知奴役?

  在我的认知里,我认为被无知奴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相信自己对未知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不愿意辩证地去了解其他的答案,以至于偏执于自己的世界。另一种是绝对相信别人给出的答案,颠覆了自己之前的价值观,所以自己也纠结痛苦了。

  那么接受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就放弃探索了?当然不是,因为我们都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以解决未知的问题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偏执某个观点而发疯。有案例说过有科学家因为研究而得了精神分裂症,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不敢说是他一定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无知而导致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在探索的过程要能容忍自己的过错,也许你研究了几十年的东西结果是一个错误的方向,那样也不是毫无意义,如果你知道那个方向错误了,起码你是否定一个错误方向,科学本来就是不断地否定错误的过程。而哲学本来也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对于这一切,我很喜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作者高铭在文章最后的那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在一条路上走远了,看不清自己了,那么就回过头来看看,想想自己最初的初心。思考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思考不能让你快乐和明澈,那么就回头,第一接受自己的无知,第二想想一切如初见时候的自己。

  总会存在一些问题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的,而那些问题的各种答案也许更加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包括哲学,宗教,理论物理学,生物遗传学,中医学等等。我们无法在自己的认知的水平上给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会看到我们认为奇奇怪怪的人,他们给出奇奇怪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他们知识从你不了解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所以要理解他们的存在。但是如果那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冲击到了你,那么说明你也被这个答案所吸引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记住,如果一切本来未知的问题在一瞬间顿悟,那么你可能随之而来会有顿迷,所以如果那个冲击来得特别大,那么就接受自己的顿迷,平静呼吸,怀疑批判接受,如果你真的接受不了就忘记,如果忘记不了就回到初心,回到“一切若只如初见”的时候,不要被其他思想主导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自己的思想被一个外来的思想在一瞬间否定了,那是极其危险的,我不敢说你一定会精神紊乱或者是自杀,但是迷茫肯定是有的。就如木心所说,“如果顿悟不至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所以如果一个豁然开朗不是建立在你自己的认知能力上,你是没有办法去批判接受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给出的答案哪里是可疑的,也许你只是全盘接受一个未知正确的观点也说不定呢!所以对于未知问题我们要怀有谦卑和尊重的态度去探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

  我们真正会感到迷茫的问题都是未知的,包括未知的处境。有确定的已知答案的问题反而不会让我们困惑。能看得到的未来也是不会让我们迷茫的,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面对未来,大都时候也是迷茫的。为什么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没有我们现在迷茫,因为他们毕业了可以包分配,他们可以算是进了大学就可以看到未来,起码工作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包分配,即便研究所毕业也未必就可以马上解决就业问题,211,985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高的平台,并没有给你铺平未来的路,所以这一代的大学生跟二十年前相比,他们更加迷茫和焦虑!但是迷茫焦虑不是单纯地因为他们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而是生活给他们的未知因素太多了,而面对未知我们却又给不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只有去接受未知的处境,努力做好当下才是最好的办法,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一点点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跟着提高一点点了,未来要走的路就会跟着清晰一点点了。

  所以面对一切未知都不要害怕,坚强地面对,接受自己的无知,然后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但在一条路上走远了还没有找到你的答案,那么请回头看看那个最初的自己。

  这一切是我读完《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想告诉你的。但是我不敢妄断作者的用意在哪里,所以一切不能算是书评,只能算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一点点思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

  人类以文明的理念塑造的一切事物竟然是他们产生痛苦与折磨的根本症结,假如我们抛弃一切文明成果并返回远古世界的话,那么我们将会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弗洛依德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在行文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值得假心假意的夸奖。但我也莫名的敬佩这个作者,敬佩他的创意和他的胆识。

  “精神病”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在二十一世纪,它似乎就象征着说不完的疯话,做不完的奇怪举动,流不完的口水。人们常以“神经病”来谩骂某一个他们认为“疯”的人。“神经病”是一种二十一世纪常见病症。至于它为何被贬为这个样子,本身就是社会的一个病态。

  作者乐以这个敏感话题进行创作,其想法让人惊讶不已。这是一群“神经病”,他们以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他把他们的生活记录下来。读者翻开,就像是一个愚人节的圈套,这分明就是一个“天才日记”。他们看似疯狂的做法下,其深意竟令许多“正常人”认为意想不到,颇有道理。

  和这些“疯子”相比,“正常人”显得渺小。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生活好像就是这样,除了琐碎之外,一无所有。”的确,这便是“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被框定在社会的条条框框中,他们眼中有利益的光芒,他们有太多事情可忙,公司、学校、家庭、感情。日子一天天碾过来,从他们身上碾过去,他们把身上的血液和泥土擦干,眼看新的太阳升起,新的日子又碾过来……他们本身如此不堪,却依旧有时间嘲讽一下别人,谩骂一下世界。每个人都这样,这就有了现在这个病态的社会。

  而所谓“疯子”,他们关注的不是政事,不是柴米油盐,不是怀中佳丽。他们只在乎一张纸,一根木棒,一片草地。他们清楚的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们也乐于思考,虽然有时只是想想天为什么是蓝色的,人为什么会活着,石头有没有生命。渐渐的,他们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可笑的是,“正常人”们连答案都没有就开始嘲讽了。“疯子”我倒认为,是上帝赐给他们更高洁的人性,人之初的人性是最无害干净的,也是没有教育没有规划的。

  “疯子”和“天才”仅仅一步之差,但究竟谁是“疯子”,谁是“天才”,谁知道呢。

  后记:什么是“疯子”,我猜是固执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毫不在意社会游戏规则的人。我们作为一个“正常人”不免会把自己放进“社会系统”里去衡量、比较。正因为有了太多的“杂念”,反而破坏了平衡,不能做好自己,还要极力掩饰自己的疯魔。如果我们真有“疯子”的执著和定力,恐怕早就成为自己的偶像了。京剧业内有一句行话:“不疯魔不成活”,这是一种境界,一种极痴迷的境界,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所以,不管将来我们是一个伟大的人,还是一个渺小的人,学着用“疯子”的精神来待人处事,做好本真的自己,也不枉这一世之游。更何况,“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许,上天将有重要任务要交给不平凡的人,所以他才要百般设置障碍和考验,实际是为了提高他的坚韧的品格和能力。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你有没有过从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精神病人”呢?“精神病人”到底又是怎样的呢?翻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你会像在与精神病人谈话一般,书中便会有你所好奇的答案。

  本书作者高铭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诸多神秘机构,得以与数百名“非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本书的封页有些诡异,在一块长方形内有许多众人所看不懂的奇怪的画中,左右两边各有半块人脸的影子,大概代表天才和疯子的关系吧。

  在此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翻到了第一面,题目是“生命的尽头”。我顿时一惊,与精神病的谈话竟然谈如此高深的话题,难道这是一个哲学家精神病?

  我带着许多疑问往下看,渐渐地,我的脸色变了。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女人,在地球上找到了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比如她说:蚂蚁是一种生命的细胞。蚁后是大脑,兵蚁是身体的防卫组织,工蚁是细胞,嘴、手用来找食物,用来传递,维持大脑。它们聚在一起,就是生命。石头也是一样,但是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其实它在动,只是太慢了,我们感觉不到而已。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上的人类,其实还有许多不同生命,只不过生命形式不同罢了。只有用于探索、执着,善于发现的人才会注意。她注意到了不同寻常的事物,而其它人却认为她是精神病,实际上是其它人的无知与愚蠢。就像哥白尼发现的“日星说”,就像凡高早年画的画一样。

  许多天才都是埋没在人们的质疑声中,坚信真理的天才,只有碰上相信真理的人,真理才会发出金光,造福于人类。

  倘若有一天,你觉得你在和一位精神病患者讲话,没准,他便是潜在的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写的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思想的震撼……

  篇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篇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在智者的领域中,天才站在左,疯子站在右,那中间是谁呢?——题记

  周末两天,恰好时间充足,我便乘此机会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我可从未听说过这类书籍)。作者高铭用了四年时间,接触了数百名“非常态人类”才完成这本着作。

  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因此,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一个词——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这是一种为人之道,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这恰好填补了精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处),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实用的学问。学习中庸,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也许中庸之道不能让你成为最聪明的人,但它可以让你成为人际关系最好、为人处事精明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恰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学会中庸,切不可走两个极端,否则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无成,这样对人而言精神压力不是太大了吗?与其这样,不如学习中庸,让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乐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成为人才),我将会继续努力,决不偏左或右,笔直地走下去。

  天才与疯子并排站着,中间有条粗线将他们一分为二,而人才便站在这条线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2021精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

  如作者在前言中写到的,羡慕《阿凡达》中那个星球的土著的沟通方式,的确如果我们也是如此,会少多少误解,多少争吵…人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成长环境,暂不说我不一定能完全的表达自己心里所想,听者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我所表述的东西。这也是我尝试着写读后感的原因之一,我无法控制别人如何理解我的表述,但至少我可以改善一下自己的表述能力。

  一、关于表达

  一直都对于自己的表达能力并不自信,不像大多数女生一样,擅长于写作,会用一些华丽的词藻,我个人喜欢阅读有逻辑性的书,很少涉猎散文、诗词,加上个性原因,在表达观点时都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述出内心所想,导致尴尬的局面(OK,这应该还有情商低的成分)。

  这本书对我的表达其实并没有大的作用,只是我自己正在修正自己的表达方式,希望能有所收敛自己不分场合的表述心中所想。

  二、关于理解

  赞同作者在接触精神病人时,首先要放低自己。带着强烈的个人想法与人沟通,不就等于在脸上写着“这大哥又在瞎bb”,既使阐述者没有聊下去的欲望,而你也就是听了一遍别人说的,左耳进,右耳出,毫无所得。我试图从身边的人中寻找这样的人,发现这些人普遍自负。

  看这些案例时,其实一度我有些害怕,因为有些病人世界观我尽然能理解,且认同。起码好几个精神病人的知识面及逻辑性震撼了我,最后,我也只能以“理解”来宽慰自己精神没有问题(我只是在试图的在用他们的角度看待世界)。

  转到生活中,普遍的会有人习惯于评价别人,给其贴标签。而事实上,根本对其本人并不了解,或者只了解一部分,就给出一些肯定性的评价,似乎并不公平。或许你经历他经历的,你未必做的比他好!

  值得我们思考!

  2021精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

  如果说有哪本书能够给我思维冲击与震撼的话,非这本书莫属!

  我以前就在书店里的书架上看到过这本书,原本以为是一本寻常的洗脑的励志书(原谅我的“以名取书”),所以碰它一下的感觉都没有,后来接触**的一个书单推荐,又出现这本书,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就决定花时间看看到底写的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奇心,我也是。我曾经想,这个宇宙太奇妙了,你可以试着想象:你站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然后你向上飞了起来,地面的房屋、树木等距离你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接着你的眼前是缥缈的白雾、云朵、云海,这时候映入你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蓝色球体,又有丝纱似得白云凌乱的分布在这蓝色之中,又有一个比它小很多的球体围绕蓝色大球体旋转,终于你看到太阳这个超大球体,它周围有九个球体在旋转,而这有瞬间变为一个亮点,你看到很多球体漂浮在你的左右,不,此时他们围绕一个巨大的银河系在旋转……。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美。

  在这个有魅力的宇宙里,怎么会存在这么多丰富的生命呢?!他们的最初来源于哪呢?人真是猿变的吗,仅仅靠基因的相似度或者含量的百分比等这些数据确定吗?树木为什么会随着四季发芽、成长、成熟、凋零,他们既然也是碳水化合物,同人类一样有生命,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吗?他们能孕育生命,当他们孩子树苗被人类移走的时候,他们会伤心、流泪吗?他们若会交流,他们相对人类说什么呢?还有,我们身边的动物呢?他们虽然有自己的语言,能像我们人类一样这样表示句意的清楚吗?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样子吗?像这样的问题,我们能说很多很多,然而,我们能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吗?恐怕科学界也没有太多的自信,若有,估计也是暂时的。

  另外,太空真的有其他生物种群存在,像科幻影视中奇形怪状的样子吗?超出我们想象的大宇宙仅仅只有人类存在?时间的观念不是最初具有的,倘若没有时间的观念我们会怎么样?时光会倒流吗?梦真的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若梦存在与第二空间呢?倘若存在多宇宙理论,另一个宇宙的你在干什么,你们有心灵感应吗?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某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想象感觉似曾相识,这是不是与另外一个宇宙的你的感应?还有量子物理真的那么神奇,还记得那个四维少年与那个被量子传输的人吗,是真的吗,还是他们有神经病?……

  提了这么多问题,我自己都有点迷茫了。作者说,大多数人都会偏执,神经病只是偏执过度了。唯物和唯心真的是那么泾渭分明吗?有些问题我们用唯物科学观可以合理解释,而有些是解释不通的。书上提到这么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我们解释这个世界存在的疑惑,解释到最后,都会归结为哲学和宗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这个世界才多彩多样,语文课文上不是说,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吗?!

  这本书几乎是作者和神经病人的对话,通常我理解的神经病是精神错乱,语言混乱、思维不清的,然而这些个“疯子”们却口齿伶俐、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几乎可称为无懈可击,连作者有时候也甘拜下风!这些个“神经病”是疯子呢,还是天才?!他们提出的`问题,考虑问题的思路以及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越凡人所思,有的甚至可以说值得当今科学界大佬们关注!也许这些“个别”的“神经病们”不神经,而我们这些个“大众”才糊涂!这么说,倒是我有点精神错乱了,哈哈。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个书名起的恰如其分,而是我的“偏执”错过它好长时间。

  2021精选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

  如果有一个疯子坐在你左边,一个天才坐你右边,你会更靠近哪边呢?正常人的答案几乎全是右边,我的答案也是一样。但当我读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决定坐中间。作者高铭是个十万个为什么,什么都要问为什么,他问周围的正常人,在你看来,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并没有认真的回答,因为他们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是忙于事业,爱情、家庭。失望的作者决定带着复杂的心态,开始接触这个特殊的群体,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的。

  作者高铭是我看到最勇敢的作者,他花了4年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创造出这本书。

  你听过一个笑话吗?有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着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雨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雨伞原位蹲回去,那是相当的执着。很多精神医生都看过了,都说没救了,但有位心理学家,他不说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样,也打了一把花雨伞和他蹲在一起,一个礼拜后,终于有一天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的往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吗?”

  作者也碰到过这样的患者,作者也问那个心理医生,一样装着陪那个整天观察花花草草石头的人一起观察,他们最后交流了起来,那个患者尽发现了石头也有生命,蚂蚁是个细胞。当我读完这篇《生命的尽头》时,我很惊讶那个患者的思维和她那对万物的观察。她将蚂蚁族中,蚁后、幼蚁、工蚁命名为了“松散生命”,她将蚂蚁家族比作为“人们的细胞运动”,这也许是科学家观察不到,想不到的,因为一个正常人不会去留意路边的石头有生命,也不会去认真的观察蚂蚁,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人们也曾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因为他也如那患者一样一有闲暇时间便对花草发呆,但当法布尔著成《昆虫记》时,人们非常惊讶,不再认为法布尔是个疯子。那些名人中“疯子”并不少,梵高、贝多芬、列夫·托尔斯泰,因为他们有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有着与常人不同的世界观。

  我想,这位患者也会成为一名著名的学者。疯子中有许许许多多名人,我想他们应该变自己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应去倾尽他们,他们不是我们骂的对象,他们只是想法、世界观点、看待整个世界的方面不同,我们应去倾尽他们关爱他们。

  朋友,跟我一起来倾尽这些疯子吧,当我们坐在天才和疯子中间时,我们不在去靠近天才,而是坐在他们中间!朋友,请改变你对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其实他们很善良,朋友,请留意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无论是天才还是疯子,你都会观察到他们的优点。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通用14篇)

  经过一天的时间我把这本书大体看完了,说实话,我佩服故事中每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天真,我觉得其中的一些人真的是让人敬畏的。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甚至有点惜惜相惜,可能是自己也是个固执的人的原因。但是,我更加……可能是羡慕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即便不被普通价值观所认可,但是他们仍然自信的坚持着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执念才会让所谓的普通人觉得他们不正常。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更加不可能得到统一,所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话,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又该怎么划分呢……

  这是我第一次想要在看完一本书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我知道看这样一本与常人世界观几乎不一样的书籍之后,肯定会有很多想法。我也知道,肯定不止我一个人看过这本书,我同时也想知道其他看过这本书的人的感受,可是我还是想着先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之后,再去看其他人的想法吧。我本身是个容易被干扰的人,我怕我因为看到其他有说服力的观点之后而忘掉了我自己的最初立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将自己的理解立下字据,然后再结合其他人的观点进行对比,以提高自己的境界。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笔者的知识面,涉猎之广让我深深震惊,笔者和患者的交谈中所涉及的话题很多,不过其中笔者几乎都能讲出一二,我真心欣赏。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基于物理理论的几个故事,关于四维空间、平行宇宙、超弦理论等这些概念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觉得研究这个物质世界是个如此神妙的事情,当然也激发我对这方面的知识的渴求。让我最羡慕的是其中两个天生异禀的人,一个是能模糊将人看成的动物,一个是能看到天空不同的颜色(具体故事题目记不住了)。让我最震惊的是三个小猪的故事,讲的是人格分裂的情况,关于人格分裂我一直都觉得是件不能理解的事情,我也没有在现实中见到过,所以还是不能理解两个人格在同一个身体中存在,而且还能进行交流,想想就觉得恐怖。

  其他好像也没什么想写了,之前一直都是自己在自己的视角范围内看世界,如果真的能从不同角度去看的话,可能真的会有全新的世界观吧,加油,共勉!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 篇3

  作者在这本书里写了48个案例和2个篇外篇,共50篇。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以对我的震撼程度排序:量子物理学、宇宙观、人的心理与精神世界、生物学、人体学、宗教、佛学禅修(不少人都很喜欢《苹果的滋味》,我也是)、玛雅文明等等。很难想象但又情理之中,作者不是上述任何一个领域的业内人士。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这本书虽然充满密密匝匝的专业科学内容,但又明了通俗,逻辑清晰,颇有张力和震撼效果。这是它非常好看的理由之一。

  说到这,不免要赞叹一个完全凭借自己探索精神的人,除了工作生活,还可以了解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端科学;居然可以用4年的时间(班还是要上滴,但是几乎是所有的休息时间)通过各种人脉,得以和精神病人、心理障碍患者等奇奇怪怪的边缘人近距离接触。作者说有时候和一个精神病患接触有可能要接触10余次,才有一次有效沟通。当他们在发病状态下,对话或者其他形式的交流太困难而几乎不可能得到什么确实的交流。但他们什么时候发病,程度如何,却完全不可控。只能一次一次的去探访,直到积累到足够多的资料和对话录音,知道了这个案例的始末。我反思自己,还在读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也号称对此着迷,却从未如此行动过,甚至连尝试深入病例的念头都没有孕育一下;而是很中国式的、被动的听听课而已。真娘滴是高下立现。

  另外,虽然读这本书使我们“正常人”知道那奇怪的人群(与我们不同的“病人”)到底是怎么样的所思所想、怎么样的行为方式(其实能做到这个已经很不易了),但作者并未流于“揭秘”“爆料”之市井谈资,字里行间还可看出开阔的人文情怀。嗯,我很想借题说说这个看法:真正尊重真理的人,勇于探索未知的人,本质上大抵都开阔、纯粹、并且有着大的善良。大的善良和大的智慧又同源同质,于是,我有时候看着看着作者和这群疯子和怪人的对话,还有点要泪水盈眶的架势。我觉得比起形而下的对我的具体高端科技的启蒙,这更是这本书最美好的地方。

  我有时候想,如果谁家有个青春期叛逆的小孩,光想着耍帅幻想异性,讨厌学习和纪律;就应该买来让他读这本书,没有一句说教,但他会被这些精神病人琢磨的知识所震撼,而开始喜欢上学习(至少是物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读后感 篇4

  看完这本书,整个就是觉得作者在和自己的第二人格对话,而不是所谓的精神病人访谈录。好吧,我知道这本书还是有很多粉丝的,不喜勿入。

  看到前半部分的时候,就是很多个涉及到量子物理的案例,瞬间就觉得自己被那些精神病人秒杀了,我一正常人连精神病人的一半智商都没有啊。真是可悲。后来看多了什么量子物理,什么时间的终点,就突然会觉得这些精神病人和先知一样,所有人类未解之谜在他们那块儿基本都不是问题。也开始产生对未知的恐惧,是不是石头也是有生命的?是不是真的有人会把人类看成是动物?是不是真的有人可以看到每天的颜色是吉是凶?

  时间是不是真的不存在?我们生存的空间是不是还有第四维?多宇宙理论是不是真的?特别恐怖的是,我开始怀疑那个外星人说地球上的实际人口是170亿,现在活在地球上的只是一些表象的人,而那些真正具有高科技和高智商的地球人都是隐藏起来的……想到这些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渺小,好肤浅,这些精神病人简直都是天才。我当时就觉得这本书应该给五颗星才是。==

  看书到后来,当涉及到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才慢慢发现作者更多是用对话体的形式把自己心中的困惑或者说是想象表达出来吧。我很怀疑作者是不是在写故事娱乐大众。记得在书的后面,作者说:“当有人问我写的是真的吗,我会回答说是假的。当有人问我写的是假的吗,我会回答说是真的。”但我更倾向于访谈的内容是假的。或者说其中必然有假的成分存在。

  我的质疑主要在于,首先,关于精神病人的逻辑问题。可能是我孤陋寡闻见识浅薄什么的,访谈录里面的精神病人的逻辑都想当严密,虽然他们有妄想症狂躁症幻想症或者其他各种什么病吧,他们居然可以对一个陌生人那么客气,那么推心置腹地讲很多东西,而且是逻辑完整的。好吧,我无法相信这是精神病人可以干出来的事情。

  其次,关于访谈的连续性问题。从书中的每一篇访谈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和精神病人的谈话很连贯。按常理来推断,一般而言访谈者扮演的是引导的角色,而在这本书中,一些访谈确实是作者在引导精神病人,但是还有一部分完全是作者和精神病人在进行学术探讨。除了精神病人的话里面有信息点之外,作者的语言里面也会有很多信息点。这让我很怀疑作者的初衷。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

  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2

  实话实说,我是看不懂这本书的。那些人讲得东西太深奥,像什么量子力学,四维空间,我都不明白。可还是想看,不为什么,就是想。

  作者说,有一个精神病科医师告诫他,不要想那些病人告诉你的世界观,不然你迟早也会疯的。读到这里,突然有些羡慕作者,至少他能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而我不能。换句话说,因为我知识不够,理解力也不够,所以我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我是个普通人,没有超高的智商,也没有超高的情商,平平凡凡的过一辈子,也许就是我的归宿了。看了这本书,突然觉得讽刺,我不能成为什么改变世界的大人物,却连疯也做不到了吗?你可能想说,疯有什么好的。但我并不是想疯,只是想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所以从现在起,努力地读书,不为别的,只为让自己的命运属于自己。每天早上起来,问一问自己,我真的足够优秀吗?

  我并不比别人优秀多少,至少智商不足以高到加入门萨——这本书里的一个精神病人就是门萨会员。所以没什么可沾沾自喜的,一点成绩,一柜图书,都没什么了不起,至少我现在,连疯的资格都没有。

  每个天才都有可能是个疯子,每个疯子也都有可能是个天才。我不是天才,也不想当个疯子,至少现在不想。但如果有一天,我因为什么事想不开而疯了,我希望能做个真正的疯子,天才的疯子,希望那时候,我能有疯的资格。

  好好读书吧,不然当你在某一天突然发现,你连疯的资格都没有,该是多么可悲!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3

  很有趣的一本书啊。精神病学本来就是一门有趣、深奥的学科。此书用例子加以分析并引出病例,真的很不错,在阅读的同时也不断地思考搜索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人物特征并联系疾病,在最后有结果和分析讲解,简单易懂。正如书本上所说,天才和疯子之间、善与恶之间都近在咫尺,那么一点点平衡若把握不了,就会拥有另一个世界。人是很容易被环境改变的,并且改变得难以察觉,特别是变恶,就像肿瘤般扩散,从头到尾、彻彻底底。人的大脑是很奇妙的,潘多拉宝盒如何打开、释放,在乎环境、在乎自己,好的环境会给人好的开始和良好的心理;当然,恶劣的环境也有让很多人变得坚韧。不过,一些我们看似不正常的人,在他们眼里,我们也属于精神患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一样就会出现不一样的心理和结果。

  绝顶的天才都有精神的一面,所以他们才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或者说是常人觉得一样的事物)。生活在这个世界,平等看待他人,因为,毕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你是那个疯子,他是那个天才。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4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xx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5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记录国内精神病人访谈的手记,这本书中开篇就写了作者以精神病人为主题探讨世界观,也许你想说为什么要找精神病人来探讨世界观呢?大概是因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正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其实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从没有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并在最后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写了不同精神病人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在《四维虫子》中,绝对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的死亡,再看到我们的出生,没有前因后果,其实我很早就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但是不仅如此,我认为这本书中还写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写的就是一个女孩在不带黑色眼镜架的时候,在外面能够看到每天的颜色,不是天气,而是每天的颜色,她说∶“灰色就是这天很平淡;黄色就是这天会有意外的事发生,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蓝色这色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发生;而红色则是最不好的颜色,且从来没有失手过”。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不过在现在,也存在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

  其实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假如你看完这本书,再看到这句话时,也许同样会有很深的感触吧!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6

  看了很多讲述精神病院的电影,我也设想过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该怎么逃脱?也许也只是歇斯底里里的喊叫“我没病,我是正常的”,在这里,正常与精神病是同义词或者说“同一个词”。可不可以说,我们都有“病”,病的不是身体,而是思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我们都在寻找认同,当别人不愿意按你的思维出发,你就变得“不一样”“不可理喻”,有的人会选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时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归路”;有的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对于不一样心怀恐惧,怀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弃上天给你的独特禀赋,戴上面具,披上虚伪的外衣,朝别人靠拢。

  看了书中这么多案例分析,认识了人以及人性的复杂,这种复杂不是贬义词,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随笔者的分析,恋童癖,异装癖,露阴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没有我们想象的恐怖,就像我们想当然的以为“瘸狠,瞎坏,哑巴毒”。

  书中有个案例“丢失的左边”挺有启发,一位女性因中风右脑损坏导致左边的眼睛看不见,每次吃东西都会抱怨护士给的食物少,因为她只能看到右边的食物,大脑没办法下指令往左看,为了让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医生设计了一款旋转椅,她只要有意识的一直往右旋转就能找到左边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会剩下左边的一点,只能靠不断转圈中吃完左边剩下的食物。我曾以为虽然只有一只眼,在旋转中也能完全认识,不曾想虽然旋转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间的死角,只能靠不断增加旋转的次数来检验才能让死角越来越少。人们的认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还是有很大的误差,只能在不断的认知验错中才能减小误差,不敢妄自菲薄了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要急于确定真相,所要做得怀着包容的心态,多听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论断。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7

  以前以为精神病是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造成的,通过这本书的描写,原来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想出来的。书中没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标,我想他们的病态应该不光是思想行为上的,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才能下诊断吧

  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会和万物的奥秘,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那么你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启示给你这些,你是宗教家。而这本书里的精神病人虽然有天才的潜质,思考的东西有意义却是一己之偏见,无视现实生活甚至超越社会规则和道德。所以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精神应当建立在物质之上,因为人既是肉体,就还是物质的。如果把自己的一日三餐现实生活安排好再去思考一些课题,遇到阻碍保持平和心态,估计也不会疯了。

  不过历史上一些科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真有疯的,可人家历史留名了,而这些精神病人就只是炮灰了,可惜!

  比起只追求世事繁华功名利禄的人来说,这些精神病人似乎更加纯净有追求,积极探索宇宙的奥秘。可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将理论和现实结合好,找到自己在宇宙中的价值就好,可以思考而不是妄想呀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8

  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个人在看报纸,另外两个人不停地在做撒网、收网、把网里的捕获物择出来的动作。一看就知道那两个是精神病人,于是周围很多人指指点点地议论。有个警察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后,问那两个“撒网”的人在干吗。那两位说:“没看到我们在捕鱼啊?”警察转过头问看报纸的那个人:“你认识他们?”看报纸的人说:“对啊,我带他们出来散心的。”警察说:“他们精神有问题吧?在公共场合这样,会吓到别人,你赶紧带他们回去吧。”看报纸的人回头看了一眼说:“对不起,我这就带他们回去。”说完放下报纸做拼命划船的动作。

  门萨俱乐部门萨的英文名称是“MENSA”,是拉丁语中“圆桌”的意思。门萨取自圆桌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平等的坐在一起,当然前提是智商相近。门萨是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的名称,于1946年成立于英国牛津,创始人是律师罗兰德·贝里尔和科学家兼律师兰斯·韦林。当时,这两位自认聪明异常的人突发奇想,编制出一些高难试题以测试智商,受到广泛追捧。兴奋之余,贝里尔和韦林干脆成立一个俱乐部,号召高智商的人士加入。他们有意为聪明者建立一个社团, 通过充满挑战性的社团活动而使参加者的高智商获得承认、肯定和不断提高,并分享彼此的成功。门萨多年来坚持中立和非政治、非营利的原则,至今不变。门萨国际总部和各俱乐部也组织一些收费的活动,以及一些出版活动,但收入全部用于俱乐部的拓展和完善。所有参与者个人不获利。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9

  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不一样,倘若能尝试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本书是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与普世的看法不一样,也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看法,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才真正会触发读者对世界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阅读本书时,有个感触,到底谁才是精神病?他们逻辑清晰、严谨,思维自洽,又能自圆其说,倒是没有精神异常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怀疑从始至终都存在,有一章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怀疑变没有减轻,解释其实也是正确的,是这样的`: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执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说,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是好事,当爱好上升到洁癖,大家也能忍受,也无伤大雅,但当洁癖上升到暴力的话,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了。

  其实,不管是爱好、洁癖或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执念,过度的追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执念,才让他们做出了非普通人认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很优秀,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为什么无法做到如此优秀,是因为普通人学会了变通,学了原谅自己的不足,说白了,是放弃了追求,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对与错,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也在审核着我们,他们对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许有不同的世界观,还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0

  本书的案例中,有些观点还真是让人觉得神乎其神的,但不知为什么,说得越玄就越让我觉得不可信。并不是因为那些知识超出了我的认知,而是沟通本身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说的内容,二是说的方式。即便我可以努力尝试去理解书中的内容,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诡异气息却始终无法消散。

  书中人物夸夸其谈,自认为才华横溢,但在我看来,却有很多根本就是伪命题。例如那些自称可以往返现在与未来的人,你不如收起对我们普通人的鄙视目光,拿出让人相信的真凭实据。像机器猫似的真刀真枪地往外掏新式装备,看谁再敢跟你叫板?好吧,也许他们会说:“我又不是科学家,我怎么会发明那些玩艺儿?你现在要是穿越回唐朝,你发明出个电视机让我看看啊!”这话貌似有些道理,可是,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舞台施展才华的年代,你就算搞不出发明,总可以写本科幻小说吧?说不定还能得个雨果奖、星云奖。再退一步说,你文笔不行,写不出小说,那你也可以去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大显身手啊!

  噢,这些你都不行?你只会睁眼说瞎话?那好吧,把你当作精神病,其实也没冤枉你。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1

  倘若让我说实话,应该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都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人,不觉得是的也会质疑自己。有点隐喻,有点刺激,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那些进入精神病院的不单单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学历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还有精神科医师。如此有质量的精神患者,说着还貌似符合各种哲学逻辑原理的观点和想法,让人不自禁地认同和站队。

  你在追求什么?在满足了物质条件后的我们,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彻彻底底地征服,说句比较绝对的话,那是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进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内心不要示众。我想起旧约圣经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荣,物质异常丰富,这时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往天上,以传颂自己的名誉。上帝迁怒于此,于是让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听懂语言,不能进行沟通,结果这通天塔也就无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点相似之处?不管是趋于好奇心,亦或是心灵空虚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更多奥秘,无非都是自我不满足的驱动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什么疯子,都是一个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转牛角尖偏执于一个答案,有的人放宽心态,更愿意只是活在当下。这个世界,承认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脑力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不就得了,不管有没有上帝,未解之谜如此之多,人类的智慧如此有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谦虚和恭敬呢?一个个被认可的学术观点和说法,难道就一定是最准确的定义和原理吗?最早的地心说不也在后来被推翻了吗?人类是猿猴进化来的不还是大有争议吗?不要为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东西沾沾自喜。疯子未必真的就是疯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是永不止息。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2

  这本书被很多朋友强烈推荐过,不知道为什么。读完也无法明确这种强烈的缘由。就还成。个人口味。

  单看书名,以为是一本成功学,所以一直没读。

  你看,人总是会一不留神就陷入自己的固有认知和刻板印象里。

  其实,这本书更像一本变态心理学初级入门科普书。

  心理学一直都是常被世人误会的对象。总感觉她披着神秘的面纱,和玄学有着亲密的关系。现在已经好多了。变态心理学只是心理学科中很小的一个分支。

  也就是研究异常行为的科学。心理学更多的研究普遍行为,加起来统称研究行为现象的科学。

  看心理学,有一个很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够更加理解人类。之前觉得啊怎么这样的事情怎么这么可恨或可怕的人,会慢慢理解,也算打破固有认知和刻版印象吧。多一点理解的时候会多一点慈悲。而当你觉得对别人慈悲的时候恰恰是在对自己慈悲。人的能量场就是这么奇妙。

  无论“天才”还是“疯子”都是“常人”对于“常人认为的异常人”的一种称呼罢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好太多太多了,我们可以从更多的渠道去了解这些,而那些“所谓异常人”也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去寻求到理解。已经很棒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3

  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是天才?谁是疯子?

  在我们眼中,那些言行不正常的人便被冠上疯子的称号。我们以一个所谓正常人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殊不知,那些被我们冠上疯子称号的人们或许也正在用一种另类的眼光观察着我们。谁能说清到底谁才是不正常的疯子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疯子”的内心世界。他们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专心致志地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些所谓疯子的人,对他们所感兴趣的领域研究颇深,说起来头头是道,而且理论依据充足,让人找不到反驳的理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怀疑自己才是不正常的“疯子”。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可怕的书!

  反观我们教育领域里的孩子,有些孩子总是与众不同,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课堂上左顾右盼,小动作不断......一度成为让我们头疼的坏孩子。对于这些“坏孩子”,我们斥责,惩罚,叫家长。但若我们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弄清楚他们各种令人恼火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也许我们能发现不一样的他们。深入了解孩子并加以引导,才能让“疯子”成为“天才”。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我们这些开发者要找准他们的路线及结构,小心翼翼地加以雕琢,使他们成为最闪亮的明珠,而不是被遗弃的废墟。孩子的美好未来,靠你我一起努力打造!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记录国内精神病人访谈的手记,这本书中开篇就写了作者以精神病人为主题探讨世界观,也许你想说为什么要找精神病人来探讨世界观呢?大概是因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正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其实,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从没有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并在最后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写了不同的精神病人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在《四维虫子》中,绝对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的死亡,再看到我们的出生,没有前因后果,其实我很早就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但是不仅如此,我认为这本书中还写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写的就是一个女孩在不带黑色眼镜架的时候,在外面能够看到每天的颜色,她说∶“灰色就是这天很平淡;黄色就是这天会有意外的事发生,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蓝色就是这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发生;而红色则是最不好的颜色。她的判断从来没有失手过”。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不过在现在,也存在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

  其实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假如你看完这本书,再看到这句话时,也许同样会有很深的感触吧!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15

  这本书,在我的收藏架中,呆了有差不多1年了吧?始终未曾拿出来读,恰巧这次5月假期去扬州旅游,入住的酒店里刚巧看见有这本书,兴之所至,也就拿起来翻阅了起来,不得不说,刚看完几个案例就觉得实在是太有趣,放不下手来,然,读到约一半时,越读越觉得细思极恐,不由得脊背发寒,寒毛直竖~终于明白为何取这样的名字,果真是贴切。天才与疯子着实是一线之隔,你是天才?还是疯子?

  我忽然在想精神病的定义究竟什么?

  书中有些例子,说真的,我都觉得能说服我了,那逻辑和思维真的是超级赞,阅历、知识也是相当的丰富,根基也很深~何为疯子?我想,大约是“偏执”“程度”吧?

  其实生活里,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精神病”,例如:抑郁、偏执、强迫……只是看程度如何、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又或者说,是否能够隐藏?至少让别人觉得你是跟其他人一样的……是的,一样……你跟别人不一样了,你的想法太超前,超前到了别人实在无法理解,而你又想让别人知道,宣传这样的想法,那就成了“精神病”!

  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有断话,真心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矛盾,是一种孤独感。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是又尽力维护这那种孤独感。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的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哪怕会后悔,也继续坚持着去抗拒,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这段话,真心触动了我的灵魂,是的,我的灵魂~亦是那种找到了同类的感觉。那是我童年从8岁开始便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跟随我20多年。但是现在我想,我喜欢这种孤独感!是的,喜欢!也克服了自己想要被关注、被关心的渴望~!

  最后,就像书中所写: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的机会。

本文标题: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00(《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47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神秘花园读后感450字(神秘花园读后感)画眉鸟的读后感叶圣陶(叶圣陶的画眉鸟告诉我们的道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