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安宁书舍,在哪 有人知道吗

发布时间: 2023-06-07 11:01: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与禁忌对话|人生终要见生死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仓央嘉措,前言,受朋友相邀,想要一起开个...

什么是安宁书舍,在哪 有人知道吗

与禁忌对话|人生终要见生死

世间事除了生死

哪一件不是闲事

-------仓央嘉措

前言

受朋友相邀,想要一起开个栏目,和这个世界说点什么,于是,便有了这次的开篇文。

在此之前,已经五六年没有再动笔写过长篇大论了。所以,文笔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既然是开篇文,希望可以遇到更多志同道合者,为免落入俗套,所以我们选择了 生和死 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做个探讨。

在我们中国,一直有种世俗的生死观: 死亡便是禁忌。

通常人们不愿意提这两个字,电话号码、手机号码、车牌号码,后边带“4”都不好听,好像和它沾点边都不吉利。

人生是有限的,一切都在倒计时:考试倒计时,工作倒计时,结婚倒计时,生命倒计时。在时间的规则里,我们是过一天少一天。

如果我们现在不去思考正视它,所面临的一个后果就是 「你拖延对死亡的思考,也就意味着你拖延对生的思考」。

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和死,正是我们应该真正面对的问题!

那么,何谓生?何谓死?

英国的 莎士比亚 ,借着哈姆雷特的口,说出了“ 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 ,这一名句历经岁月,依然引起人们的反思。

16世纪,法国哲学家 笛卡儿 在荷兰的火炉边陷入了沉思,提出了“ 我思故我在 ”的经典名句。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宗教与哲学,总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明阳

既然重新论生死,  这个生死,就不能是通俗的活着,也不是通俗的死亡。

活着是生,死亡是死!如此定义,生死就不足以被讨论。

在生死这个话题的结论浮现之前,我们借用 佛法、道家、儒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 等宗教观点进行延伸,同时,我们也引用了其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观点进行比对。

不求能寻根问底,证出究竟

但求能给人以深思。

鉴于宗教观点有些偏艰深苦涩

先以一章很有特色的小说

作为生死之论的缘起。

这雨,出生于天,死于大地,中间的过程,便是人生,我之所以看这雨水,不看天,不看地,看的也不是雨,而是这雨的一生……这便是生与死!

有生就有死,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常言: “世间最公平者为死神,君不见,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天皆归一死,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王侯将相,难免幻化,长寿如彭祖,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

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对生者来说,要想到我从哪里来

对行将垂暮的人来讲,要考虑到哪里去

所以生与死既不能迈过去,也不能躲开

佛说: “众生可愍,常住合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

这是在说:世俗众生都在愚昧黑暗之中,看不见我们的生命是非常脆弱与危险的,有生有老,有病有死,又有与生俱来之苦,所谓,爱别离,怨憎会等人生八苦。

佛教生死观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性, 肯定人有生、老、病、死。整个世界也没有永远存在的道理,只是在瞬息万变的缘起法中沉浮,缘聚则生,缘尽则灭。

 佛教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没有常性,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常性才是世界的根本性质。所以持“常”的观点,就会生起诸多烦恼和欲望。因此我们要看破始终沉浸在悲欢离合之中的情感,看透众生因无明而轮回的实质。不要落入六道轮回中而不得解脱。所以我们既然知道有生必有死,就不要执着、贪恋。要去超脱生死。

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苦在无明之未能除。

佛教认为生死相连,生死之间由业力所牵, 死只是作为一种生命的幻化形态,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对我们这一期生命来讲,这一具色身只是经过了生命的一个驿站。

只要世人明了缘起法则,不昧因果,就能把握生命的主动权,并通过对生活的合理安排,而解决人们对死的恐惧和无奈。

佛教论生死形成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

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

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非断灭性消失。

佛教认为,生与死主要是人的无明烦恼,无有间断,导致身口意的造业,招感变现世间的果,相续形成。于六道轮回之中,受诸苦恼。

《成唯识论》

“业有善业、恶业。善业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的主要因缘;恶业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主要因缘”。

《杂阿含经》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无有能知,其根源者,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爱所缠缚,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瑜伽论记》

“出家之人多由见故流转生死,在家之人多由爱故流转生死。此之二种是生死之根本”。

佛教论生死种类

《大般若经》

“若观生死,而起厌怖,欣乐涅盘,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甚深境界。云何非道?谓乐声闻,及独觉地,于有情类,无大悲心。所以者何?声闻独觉,所行之道,非诸菩萨,摩诃萨道。何以故?声闻独觉,厌怖生死,欣乐涅盘,不能具足,福德智慧,以是义故,非菩萨道”。

刹那生死

人的心念是由受、想、行、识综合构成的,具有无常生死相。

《仁王护国般若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华严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

《显扬圣教论》说:“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一期生死

一期生死,又称分段生死,或一世生死。是指从新的生命诞生开始,中间经过少壮衰老的变化过程,直到生命最后结束。

《生经》说:“诸贤者听:一切合会,皆当离别;虽复安隐,会致疾病,年少当老;虽复长寿,会当归死,如朝露花,日出即堕。世间无常,亦复如是。年少强健,不可常存,譬如日出照于天下,不久则没。如是,贤者!合会有别,人生有死”。

长期生死

若欲生死穷尽,只有亲近善士,闻听正法,发菩提心,修出世行

变易生死

《大宝积经》说:“有二种死,何等为二?一者分段,二者变易。分段死者,谓相续有情;变易死者,谓阿罗汉、辟支佛、自在菩萨,随意生身,乃至成佛”。

生死如泥

指众生由于无知、不自觉,因而陷溺在生死的泥沼中,难以出离。

生死如夜

指生死犹如长夜梦境,唯有黎明来到,方能觉知梦境的虚幻。

《成唯识论》说:“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生死如海

指众生轮回流转,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堕落畜生,仿佛在无边无际的生死苦海中沉浮一样。

《佛所行赞》说:“当乘智慧舟,超度生死海”。

《大般涅槃经义记》说:“如来得涅槃船,周旋往返,济度众生,故能于彼生死海中得作船师”。

生死如云

指生死魔障遮覆灵觉本性,好像浮云覆盖日月一样。

《无量寿经》说:“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

生死如轮

指众生以惑、业、苦辗转相因,犹如车轮,在生死中流转不已。

《大智度论》说:“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使,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

生死如园

指生死界犹如园林,凡夫耽恋不舍,菩萨游化其间。

《往生论注》说:“示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

儒家生死观的基本观点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因此,它重视的是生前,而非死后,就像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孔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句话不敢说能代表孔夫子的生死观,但这句话作为一种对生死态度的典型;「生的事情,你还没有弄明白,死你管它干什么?」

孔子的话,与电影《达摩祖师》里的僧人问达摩的一段对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死后往何处去?

不知道。

你也有不知道?

因为我还没有死。

儒家认为,虽然人的生命有限,但其精神可以超越有限以达到永存而不朽,所以有所谓“三不朽”之说

《左传》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宋代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

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安宁的、问心无愧的。

明朝的儒者罗伦有言:“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

就是说,圣贤不同于一般人只在于他生前能在道德、事功和学问上为社会有所建树,虽死,其精神可“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

儒家并不以死为苦,否则也不会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尽义,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何,庶几无愧”的思想流传。

道家论生死

《道德经》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老子的《道德经》中专门谈论死的不多,但其中有这么两段值得后人借鉴。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

王弼 在《王弼老子注》中也提到“身没而道犹存。”的论述。

照老子看,“道”是超越的永恒存在,而人的身体的存在是暂时的,如果人能顺应自然而同于道,那么得道的人就可以超越有限而达到与道同体的境界。

所以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 认为:“人”与“万物”初生时虽然柔弱,但生机勃勃。事物在壮大或坚强了,便会逐渐走向衰老和死亡。在老子看来,天生万物、万物并作,但最后仍是回归到根源。正是;“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落实在生死问题上,这就产生了中国文化特色“落叶归根”的传统。

庄子·内篇|大宗师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告诉我们,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生老病死全是自然之规律,所以顺应自然之道安时顺世,才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正确选择。

庄子·外篇|知北游

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孰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变化为神奇,神奇变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说,自然之气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生命;散开就是死亡,生死不过是气聚散风云流转,犹如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在道的驱动之下自然而然的过程,那么面对死亡,我又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

通过庄子论证的过程,我们能清晰地发现庄子的生死观。

01:首先,庄子认为死生不过是气散气聚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法则。

02:第二,庄子认为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从绝对的时间来看,彭祖的八百岁与朝生暮死的菌类,长寿与短寿也没有任何区别。

03:第三,生与死不过是大道循环而已。庄子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命乃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它是连续的生生不已的。生是生命的显性状态,死乃生命的隐性状态。因此生是死的延续,死是生的开始。

在这个基础上,庄子提出了“死生如昼夜”和“死生无变于己”的论断。

生死就如同白天与黑夜一样自然,因此面对生死的正确态度是,既不悦生也不畏死,活着就要开心,死了就放心而去,没有什么值得焦虑的事情。关于生命的短暂性和死亡的必然性,庄子有过一系列的论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死生为昼夜”,“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庄子·秋水篇

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有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

也就是说,既然知道死生是人所必然要行走的道路,所以活着没有必要喜悦、死了也不要认为是灾难,因为生与死始终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计算人所知道的,总比不上人所不知道的,人有生命的时间,总比不上他没有生命的时间。

由此,庄子得出结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也曾通过梦遇骷髅的寓言,以机智幽默的对话,宣扬了生的苦难和死的乐趣: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死了,上面没有君主,下面没有臣子,也没有四季的冷暖变化、世态炎凉,怡然自得地与天地共长久,因此,一国之君虽然是快乐的,但仍胜不过死亡的快乐。

在道家眼里,人死后是多么的自由快乐!

我们不能以此就说道家是消极的,悲观的!

很多人认为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庄子主张退居逃避矛盾来实现清静

认为道家学属于消极悲观的

这是对道家的误解!

北冥虽大 · 岂是囚我之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故事,这个故事里有宽广的北冥,有浩渺的南冥,还有鲲和鹏。

当小小的鱼子,逐渐化为巨鱼,巨鱼犹不满足,还要化为会飞的大鹏,仍不停歇,又打算从北冥飞往南冥。

幼鱼成长为大鱼,必定有其艰辛;大鱼脱离海洋的束缚,化而为鸟,其中经历了怎样的脱胎换骨,也没人知道。北冥虽大,但依然无法成为鲲鹏的束缚,于是,它要去南冥。其间的风雨历程,依然无人关注。只是当鹏鸟成功徙于南冥,才被世人所铭记。

道家的这种 积极进取,超脱自我 的精神

不正是我们应该追逐的吗?

道家追求进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实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境界。

这种境界体现在生死问题上,便是“无古今”、“不死不生”,死而不亡,这正是道家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正是在此意义上,道家在境界层面上超越了生死之困,达到了死而不亡、不死不生的层次。

鉴于外教太多,仅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作为阐述参考!

西方人对于生死的看法是比较简单的,每个人死后都要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由上帝决定该上天堂还是下地狱。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必然的过程,死亡为我们敞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乐善好施的信徒们得以到天国的乐土里获得永生。

人间本来没有道义,因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人本来没有道义,因而人生来便是一个罪人。

人由罪人变成义人的唯有途径是信仰神灵、信仰上帝,这样附着在上帝之中的道义,便能够因信仰而能够注入人的内心之中。这就是基督教的“因信称义”。

基督教相信灵魂不灭与世界末日,认为人的肉体是短暂的,而灵魂则长存。现实世界是有限的,而死后的世界是永存的。世界末日迟早会到来。人死后灵魂将根据生前的表现受到不同的审判,善者升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所以基督教是关于死的宗教。

作为与基督教、佛教并列世界三大宗教的伊斯兰教,他们对于生死的看法,和基督教有相似之处,都认为生命和万物的存在,由唯一真神赐予或者主宰。

《古兰经》第三章第139节

“生命的期限是真主规定的,所以死亡是归依于真主的意旨,它的到来,必须经过真主的允许。”

伊斯兰教【教徒称之为穆斯林】认为,真主不但是生命的创造者,也是生命的主宰。死是真主的意愿,是不可避免的“定制”。

在穆斯林看来,死亡只是意味着今世生活的结束,更意味着后世生活的开始,是真正幸福的开端。死亡在穆斯林看来是必然的,是合情合理的,是人达到最好归宿的必然之路。因此,面对死亡,穆斯林的内心是最平静,最坦然的。生死这个人类最为困惑和烦恼的问题,在穆斯林的眼中却再简单,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生来死复、人道完成、复命归真、两世吉庆。

《古兰经》说;生前不信教,死后就要进入地狱,受到惩罚。坚信在最后的审判日,每个人将依自身的确切评价而获得报偿。一个人的行为好坏真主都有一本账,在最后的审判日人们都将被筛选,并且分成种类,审查他们的行为,行善者将被善待而行恶者将受报应。

穆斯林们相信;促使一个行为完成其动机和意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真心相信真主安拉就是动机很好,在行为上做出相反的效果或者做错了事,是仍能获得赦免的。一个人即使没有做过好事,但只要他心中有真主安拉,一样能得到赦免。

和基督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是关于死的宗教

儒家以“未知生,焉知死?”

作为对生死的思考,

而西方教义刚好与之相对,

是从人对死亡的思考来展开的。

即:未知死,焉知生? 

对死后的东西不弄明白,

你这个生的意义在哪?

提到印度教,可能很多人不了解,就简单提一下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梵天是创造之神,负责创造万物;

毗湿奴是守护之神,是世间万物的守护者。

湿婆是毁灭之神,当世界的运转不再圆满,就会毁灭世界。

印度教的教义: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世界的运转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只有世界达到一种平衡状态,生灭运转才会圆满,一旦这个世界不再完美,湿婆就会跳起坦达瓦之舞,毁灭世界。

佛教和印度教都是从古婆罗门教的思想哲学教义发展出来的,从某方面来说,他们对生死的看法  多有相似之处,都有转世轮回和业力报应等基本概念。

不同之处,在于佛法追求涅槃见性,修达成佛,往住极乐。印度教则追求生死如常,但可以通过修炼,使得自我与神性合一,摆脱轮回,抵达梵我同一境界。

何为生?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尼采

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存在于时间》里边分析过死亡这个问题。

「死亡是人之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 

因为我们还活着,死是一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很特殊,这种可能性是一切可能性都不一定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你生下来就决定了,是最大的可能性,是确定无疑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又是最本己的可能性(我们每个人只能自己去死,你自己面对自己的死亡,没有人能够代替) 

我们平时老说无奈、无奈,什么叫无奈,只有那个时候才叫真正的无奈。因为没有人能帮你,你只有自己,其实你抓任何稻草都没有用,你当你自己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只有你自己去: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面对死亡一切都解脱,一切都不起作用。确知而不确定。

人终有一死,我们不是不知道,逻辑上是知道的,不确定:究竟哪一天来临?

 人生究竟有没有归宿,有没有来世,有没有天堂地狱?没有人知道!

但不妨碍我们思考! 不妨碍我们去看那看不到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

佛法常说‘证到’这个词,却无法告诉你‘证到’后面是什么,需要靠你自己去悟。因为欲说欲解都不能,因为条件的条件,因为因果的因果,所以就有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就有了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

见路非路,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生和死的思考,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对天地自然法则的探索。

古人不惧生死,所以武力横行,动辄杀伐,以杀戮为本能,这里面遍布着生死。

后来有智慧宗师级人物带领第子教化天下,定礼制法,以学术、学说等传承于世,让人们不再轻易杀伐。及至,神话,宗教信仰之类,把生死更进一步的升华,便形成了当下的生死

但无论佛法、儒家、道家、西方宗教,本质上他们都在不断的给人找活着的理由 ,是为了让生存在。

总结一下,我们从宗教里面看到的生死观

道家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佛法: 生不异死,死不异生;生即是死, 死即是生。

儒家: 死而无憾,虽死犹生

西方宗教: 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死后入天堂或地域

印度教: 生死如常, 轮回转世,生和死只是保持世界圆满运转的载体,不过是当下一段的结束和下一阶段的开始。

睁眼为生,闭眼为死

呼吸为生,停顿为死

动为生,静为死

光为生,暗为死

眼之所见为生,视而不见为死

口之所尝为生,食不知味为死

鼻之所闻为生,久闻不识为死

耳之所听为生,充耳不闻为死

触之所感为生,空荡虚无为死

心之所念为生,心无旁骛为死

生的终极是死,死的极点是生

生和死

是佛家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是道家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是儒家的死而无憾,虽死犹生

是印度的轮回转世,生死如常

正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论生死,亦是论禅

因为生死是开始和归宿!是真相,是真理。

我们明悟了它,便是成了佛!便是见了上帝!便是得道!

那什么是佛?

生死哲学三境界:看生是生,看死是死。看生不是生,看死不是死。看生还是生,看死还是死。 你,在那一层呢?

于浩瀚时空而言,我们渺小如尘,古人先贤几千年都还未勘透证实的生死之论,我们又何敢说能洞悉真相真理?

正如我们开篇所说

不求能寻根问底

证出究竟

但求能给人以深思!

想知道安宁写的小说《温暖的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具体一点,谢谢!

十年前温暖因为知道了自己的姐姐温柔喜欢她的男朋友占南弦而选择了和南弦分手,南弦不明真相以为温暖移情别恋喜欢上了富家公子朱临路,出于报复,南弦和温暖的朋友同时也是喜欢他的薄一心在一起,间接导致了南弦和温暖父亲死于空难的事故。温柔(温暖的姐姐)因为觉得亏欠了温暖而选择了自杀,虽然最后被救下却留给了温暖极大的心理阴影。后来温暖孤身一人去英国留学,十年后在得知南弦将与一心订婚从国外回来,以朱临路女友的身份出现在故人面前,后来在其大学毕业后,因为南弦妈妈的原因进入了南弦的公司并且成为了南弦的私人秘书。南弦为了报复她当时的绝情,一步一步的设计她,带她去看为她而建的房子,分手纪念日在她家楼下等待,新闻发布会上的回忆,他诱她掉入他的陷阱,若即若离的态度,一边为了医治温暖的心脏而买下了最好的药厂,一边又筹划着与一心的婚礼,逼迫她前来阻止婚礼,谁料到,就在婚礼当晚温暖被人绑架,南弦气急败坏的从婚礼上赶去救她,在救回温暖之后许是因为正的精疲力竭了他将她亲手推入了机场安检处,送她离开,只求她放过自己。之后又后悔将她追回,因为双方都给对方造成了伤害所以南弦决定暂时离开,给两人一个仔细思考的时间。 最后的最后,温暖利用浅宇的势力将南弦找回,温暖的弦至此完结。

【文案】   曾经的开始,曾经的结束   然后的重逢,然后的爱恨交织   他用尽了一切心机将她诱入一张网中   因为,他曾经指着她发誓
要让她自动自觉,自己回到他的身边   然而最终,她还是一而再令他失望了   他亲手把她推进了机场的关检口   求她走,求她从此以后放他一条生路   曾经的错误决定,曾经的悔恨无奈   然后的努力,然后的近情情怯   回来后她用尽了一切智慧去向他一点点靠近   因为,她盼望还可以爱赎回从前的幸福   然而他的强硬,他的淡冷,他的无情和决绝   让她想哭,一次次不能不爱得小心翼翼   终于,带着颗一生都伤了无药可治的心   她上了不知飞往哪里的飞机   温暖的弦,温暖与她的占南弦,在这融融日光里,悠悠琴音下,讲一个关于远去和天长地久的故事。   年少时稚嫩却深刻的爱情,没有因残忍的分手消亡,却让两个人在各自天涯的十年里,将那个禁忌的名字,养成了一道伤。即使身边已有另一个人的陪伴,仍无法平息内心深处的思念。谁比谁更熬不住相思?是终于归来的温暖,还是用了十年时间布阵设局,诱她归来的占南弦?男女之间的爱情,直似一场战争。不见硝烟弥漫,只需一记眼神、一抹微笑、一个亲吻、一句告白,便杀得她丢盔弃甲,举手投降。然而他却立刻宣布结婚,与别的女人。   这是爱吗?那个已然陌生的占南弦,让她一步步看清他掌控的局,却摆脱不了棋子的命运。是报复吧?   十年前她的不告而别,让他痛苦经年,所以他是要用她再度奉上的爱情,祭奠曾经坍塌的世界?所谓天长地久的爱情,也许真的敌不过时间培养出的恨意。而他与她之间,亦只剩了爱与恨的孰轻孰重,和落幕前的最后一次取舍。

《温暖的弦》网页链接

书舍跟书吧有什么区别吗?

书舍,一般人们可以把书店称为书舍,或者比较普通的书屋叫做书舍!
书吧是近些年在一些城市流行起来的一些读书的场所,它集图书馆,书店,茶馆或者咖啡馆的特点于一身。人们可以来喝茶,喝咖啡,聊天儿的时候,泛悦时尚杂志,流行小说。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身心。有的还包括网络上的书吧, 大家可以在一起讨论读书心得等等。
书社是读书的。书吧相当于图书出租业务,现在办理图书出租许可证条件很高,不容易办到,目前的方法是办图书零售许可,比较容易,费用也相对较低,而且可以在零售的同时兼营出租业务、也可同时做书吧的经营,由于有正规的经营许可,一般管理部门也不会具体检查经营内容的。
至于想卖文化用品、装饰等,在办理工商手续时,要注明经营范围:图书、文化用品、装饰品零售。然后再去办理图书零售的相关手续。
书室为书房的意思,书舍为书馆的意思,书院类似于现在的学校的意思
书店,比较大型,各种类型都有,书的数量比较大,偏严肃安静。
书房,是你自己家里的房间类型。
书吧和书屋都差不多,都是气氛比较轻松,地方比较小的,书籍类型没那多多,但都会有一点。
本文标题: 什么是安宁书舍,在哪 有人知道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37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家庭教育书籍的读后感800字(《家庭教育》读后感800字)小欢喜读后感(《小欢喜》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