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等不等于读后感?我们学校上七年级要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超恐怖。。我想写《老人与海》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等不等于读后感?如...
读书笔记等不等于读后感?
我们学校上七年级要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超恐怖。。我想写《老人与海》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等不等于读后感?如果离问题结束还有时间的话。希望能写一篇,《老人与海》的读书笔记。。不等于。。。
读书笔记要写主要内容的,然后再写感想,至少我们老师这么说。。。曾经我们全班重写过。。。痛苦的回忆啊。。。
读书笔记要写主要内容的,然后再写感想,至少我们老师这么说。。。曾经我们全班重写过。。。痛苦的回忆啊。。。
作文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作文
曾读过一个贪心人的故事:说是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他想向首领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了。贪心人走不回来,是因为贪。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人,他们不贪,可是也走不回来。 有一次,我要在客厅里钉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砸钉子,他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我遵从他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三下,他说“不行,这锯子太不快了,得磨一磨。” 他家有一枚锉刀,于是,他丢下锯子去拿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在使用锉刀之前,必须得给锉刀安个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拿起斧头去校园边上的一个灌木丛里去寻找小树。就在要砍树时,他又发现我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必须得磨一下。 磨刀石找来后,他又发现,要磨快那把老斧头,必须得把磨刀石固定稳。为了固定稳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当然了,那幅画,我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钉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他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金交化商店里往外架一台笨重的电锯。 生活中有好多种走不回来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得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得去做更前面的一件事,他们逆流而上,回归到零,直至把那原始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忙碌碌,从早到晚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每过一个时期,或每走完一段路程,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身后,看看在太阳落山之前是否还能走回去;或干脆停下来,沉思片刻,问一问: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我去干什么?这样或许可以活得简洁些。不至于走得太远,失去现在,失掉自我。
以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为主题写一篇800作文
以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为主题写一篇800作文无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他们”,不存在审题难度,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命题者的意图是重点考查考生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基本作文能力,考查作为高三毕业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在审题上没有设置障碍。要写好这篇作文,我认为关键是要注意这样几点:第一、作为考生,写这篇作文,首先要给“他们”定位。“他们”是谁?“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第二、确定文体。虽然是除了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但是作为考生个体,必须选择某一种文体来写,因为文体不同,写法就不一样,写作的内容就有差别。比如写记叙文,就应该通过典型事例,重点表现你所确定的“他们”的典型性格,表现“他们”的独特情感,通过写“他们”的故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如果写议论文,就应该通过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了解到的“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情操、“他们”的行事风格,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对我们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意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通过恰当的方式写出来,就是符合要求的。第三、具体写什么内容,这道作文题给考生的空间是很大的,属于开放型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比较关注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戒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可以写农民工、写残疾人这些群体,都可以。尽管高考作文题一般不提倡直接表现社会热点,但是这道作文题,也可以写热点,比如年初南方罕见暴风雪、四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的特殊群体,可以写灾民、可以写人民子弟兵、可以写志愿者,只要恰切,都是符合作文要求的。第四,今年的作文题,应该说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我们”,也更需要关注我们之外的值得关注的“他们”。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但是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也需要培育,命题者之所以出这样的作文题,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本文标题: 看到不等于走到读后感(作文看到了 不等于走到了作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77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