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课文的读后感(写一篇关《学与问》的读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 2023-04-21 20:21: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学与问的读后感答得好我就追加分!!!!读《学与问》有感今天,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作《学与问》。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

学与问课文的读后感(写一篇关《学与问》的读后感300字)

学与问的读后感

答得好我就追加分!!!!
读《学与问》有感
今天,我们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作《学与问》。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其中,还列举了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和北宋的大科学家沈括,来突出学与问的重要性。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合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不懂就问的人。记得有一次,在我家里窗户的缝隙里,钻出了一个藤条。没过多久就缠到了我家的窗户上。后来我觉得不怎么好看,就把藤条从窗户上拉了下来。第二天,那根被我拽下来的藤条竟然死了,而其它没被我拽下来的藤条却依然活着。看到后我很疑惑,于是就去问妈妈。妈妈说估计这是它的习性。藤条本来就是缠绕着东西生长的,如果被拽下来很有可能不习惯,于是就死了。但我还是有点不相信,于是我就上网查资料。通过资料,我发现跟妈妈说的一样。藤条就是一种习惯缠绕着东西生长的植物,如果被拽下来,就会不适应,然后就会死掉。看完资料后,我恍然大悟。没想到,一根这么不起眼的藤条,其中竟有这么大的奥妙,真是不可思议啊!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正是从这些不起眼的提问中获得了知识,最后才成为伟大的人物。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不会就问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我们也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学与问 读后感 50字左右

1小时之内发来的20
做学问不仅要有自己学习的经历,而且还要不断积累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通过提问他人,得出结论,这样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学与问的读后感急超级急!求救!

学与问的读后感 急超级急!求救!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我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
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关于23学与问读后感600字

“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所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其他人的老师,每个人都应该向他人学习。本文告诉我们学问是既要学,又要问,在学与问中观察思考,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勇于提问,可以向父母或老师请教,还可以与同学探讨;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着细心观察,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和解释其中的奥秘。这样不仅能使我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还能发现求知、探索的美。
本文标题: 学与问课文的读后感(写一篇关《学与问》的读后感3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39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简单好看的读后感花边(读书笔记花边怎么画简单又漂亮而且接近大自然)梁衡散文读后感800(经典梁衡经典散文1500字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