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24读后感600字而立24读后感600字而立24读后感前言淡雅清新的语言,真挚娓娓的感动,留下抹不去的印象。林清玄,文如其名,清冽而暗藏佛家...
而立24读后感600字
而立24读后感600字而立24读后感
前言
淡雅清新的语言,真挚娓娓的感动,留下抹不去的印象。林清玄,文如其名,清冽而暗藏佛家玄机,如一股来自遥远的潮湿的凉气,沁人心脾,无比惬意。
他而立之年与佛结缘,入山修行,深研经藏;五年之后,出山,四处参学;不惑之年,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是当代最美丽的文字,是文坛少有的一方净土。他的文章朴实无华,真实而不矫揉造作。他的文风没有鲁迅那样激烈,没有琼瑶那样浪漫,但是他积极地投身于一个个风景普通的地方,用那颗深谙佛道的通达之心,从平凡的小事中窥见人生的阵地。
说来也奇怪,闭合此书,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跳动的心澎湃难以静止,一向感性的我,却没有落泪,泪在全身的血脉中奔流。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我想,像他这般人,是如何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菩提树下
我的家族大都参佛,并视之为信仰。可我未曾认真对待过,在我眼中长辈们的所言所行无不充斥着迷信的味道,求神拜佛只不过是一种寄托罢了。可如今,我意识到我可谓是错了!
林清玄在《有情生》这章中谈到了佛学。佛学,顾名思义是一种研究、是一门学问,聆听着各位大师的禅语,看着林清玄的文章中随处可见的佛性,我不禁感叹禅与人文的交融是那样轻柔而不着痕迹,琉璃般的心,如大海一般胸怀广阔。他,随喜,随业,随顺,随缘。他,总希望能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他坚持写作,对于他而言是一种道心,苦乐如是,成败如是,得失亦如是。书桌是他的供桌,是他的坛城,是他的朝圣,也是他的净土,他愿以笔焚香,来供养这个世界,供养众生,供养一切的“有情”。那包含了深远禅意的文字是那么得虚实生辉,空灵流动,有着诗一般的美感。他的文字散放出熠熠光辉,仿佛照耀了我那颗在物质文化笼罩下逐渐蒙蔽的心灵。
啊,原来佛祖是高尚的存在,并不是由世俗金钱堆砌而成的铜像。那所谓的轮回,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远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和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不仅如此,林清玄那在礼佛中养成的细腻的心,得到的深切的感悟,帮助着他体味现世人生,这已不仅仅是礼佛之人皆有的博大的悲悯情怀,更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林清玄能将在无数经藏中参透的道理渗入到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可以说这是一种“出世”的“入世”吗?在嘈杂纷忙的都市生活里,我们早已被各种压力摧毁得麻木不觉,除了激烈的放纵发泄,早失去了我们原有的安宁和平静,有的只是哄闹无常的浊欢,妄论一千多年前东坡先生所抒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到了浊欢皆尽之时,也就只剩下无味的人生了,这便是现代人的悲哀。我敬重林清玄,更感激他,感谢他让我在混乱淤浊的人世间,喝到一杯清淡却茶香四溢的龙井,也许只是暂时的醒神,总比一直混沌沌沉沦于身外之物的追逐中要好些。曾有人说:如果你只想在仕途上摸抓打滚,那么就请把林清玄的书烧掉后送人,改读金庸的《鹿鼎记》!可是我认为不然,当这个世界都被浑水污浊之时,我们正是需要林清玄这滴“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水,我们要依靠他来洗濯这个世界。
我摩挲着书页,仿佛像在抚摸着经藏的梵文,那么神秘而实在,我的心底一隅突然间塌陷,从没有如此的柔软,但是却格外的安心。嗯,柔软的心是有力量的。不是因为常年腥荤不沾,不是因为整日打坐,才有了这般的温柔,应该是有了悲悯之情吧。想来我们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这就是我的觉悟吗?
悟,吾心归处,我思故我在,我苦故我在。在深沉的苦痛里,平凡人选择逃避和遗忘,哲学家却更深刻地体会了存在。我不知道自己未来是否会以哲思为伴,但是此刻的我不会选择逃避与遗忘。思与在,疑与悟,都不是过去与未来,而是当时当刻,刻刻如金。我们要学会思考,不要那种充满棱角的冰冷思维。我们需要无时不刻向大自然请教,它会带给你超凡的感悟。你要相信,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一朵莲花,一菩提……
二?那段过去
风物有情传浅唱,往事流水成淡烟。在《兵卒无河》这一章中,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纷繁的乱世。望着抗日战争时期的痛苦挣扎的人们,我想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她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劫,却不想有更令人寒心的结局等待着她——文化大革命。
他们曾经意气风发、风华正茂;
有的人被国家感动、被理想激励,
有的人被贫穷所迫、被境遇所压,
他们被戴上高帽,冻馁于屋檐下,曝尸于厅堂上。
时代的癫狂,侵蚀他们的身躯。
那顿劈头盖脸的痛骂,使得他们一生无望,背井离乡。
也正因为,他们那一代承受了,
谬论的重压,忍下了无端的指责;
正因为,他们在跌倒流血的地方,
重新低头播种,
我们这一代,得以在这书香门第中,
天真而自由地长大和学习。
如果,有人说,他们是革命的“受害者”,
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
正是他们,以“反共”教导了我们,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
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
拥有知识,有错吗?
耕田农作,就是正道吗?
我,以身为“资本家”的子孙为荣。
一切的一切尽在沉默中忍受,
相信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摘自我的随笔《虹芬》)
当我翻开外祖母的相册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墨香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深埋在了这一剖黄土之中,随风消失殆尽,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望着外祖母的微笑,如今看来,外祖母他们之所以能够卑微地活过人世的辱骂,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对于未来的憧憬。
可是他们向往的未来真是如此的吗?如今的我们生活在远离泥土的钢筋大厦中,再也尝不到父亲种植的红心番薯;海边的孩子能够毫不怜惜地踩死丢弃的小鱼,欢笑着离去,任其暴晒于烈日之下;城市里的木瓜稀罕珍贵,农夫绝望地看着拖车将原本该盛满胜利果实的箩筐,倒满多余腐烂的木瓜,扔到河中;坐着私家车等待红灯的间隙,无奈地看着手中捧着一大串的白兰花的老人到处穿梭。对于他们,我只这样深信:站在街头这一群沉默卖花的人,他们如果有更好的事情做,是绝对不会到街上来卖花的。但是,若真是这样,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心中弥漫了丝丝清苦。
有时候真是这样,苦难无处不在,若你眼见车祸时,你会听到一声巨响,它会使你想起刚刚那一刻,在这一个路口,世界是全然静寂无声的,人心的喧闹在当时当地,被苦难的景象压迫到一个无法动弹的角落。这个世界的苦难,总是不时的从我们的四周跑出来,我们意识到苦难却反而感知了自己的渺小、感知了自己的无力。我们心心念念,要拯救这个世界的心灵,要是人心和平清净,希望众生都能从苦痛的深渊超拔出来,走向光明与幸福。然而,我们建造了玻璃与水银的围墙,心窗心镜反而愈加牢固;面对着那一个个卑微地卖花人时,我们能做什么呢?世界能为我们,为他们做什么呢?以往令人生厌的乞讨者现在一个个一步一步踩着我的心走过,我闭起眼睛,也不能阻止从身上每一处血脉所涌出的泪。有人说花草无情,不过,你既非草木,怎么知道草木是无心的呢?你说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里呢?
相较于此,更令我寒心的仍是孩子,他们是父母亲的希望,是外祖母他们所期盼的未来的实践者。可是,若无其事地踩死生灵有资格成为希望或是实践者吗?哦,对了,我忘了我还未成年呢,虽已过了少年的时光,却也还未担负起责任呀。这一想,倒是让我想起了少年时期8年的学琴生涯。那段时间我没有录过一段音乐、没有摄过一张照片,如今如若不是拼命回忆,竟似完全遗失了。呵呵,那时我还多么年少,天天呆在家中练琴。小时候,父母逼我学琴,说我继承了民族乐器的传统,客人一来就要我表演;我上中学,他们要我停止学琴,因为学校考试更重要。我已经有5年没碰琴了吧,他们要我弹首生日快乐歌,我也不愿意。我想我已与二胡绝缘了,缘随愿而生,因为父母把我天生对音乐的爱给剥夺了,没有了那意愿,何来的缘分呢?因此,我想说,少年的我是我,因为我是从那里孕育的,而少年的我也不是我,因为她已在时空中消失。如今的我不想让任何人束缚我,除了我自己。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让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
你看啊,以现在的情况来看,由于悲怀的失去,我们在乡村的孩子失去了纯朴,日愈鄙俗;城市的孩子则失去同情,日渐奸污。在茫茫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将何去何从?我特别赞赏那句玩笑话:“人是大自然的癌细胞,走到哪里,死亡就到哪里。”文明是因智慧而创发的,但文化则是建立于人文的悲悯。菩提道是以空性为究竟,但真理则以众生的平等与尊重起步。“文化大国”似是在夕阳里,一点点地失去光芒,在山背间沉落下去!
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人生苍凉历尽后,中夜观心,想起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那一切的水月和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同时你也会看见,并且感到,我们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象,有时候禁不起真实的面对。感叹之余便会扪心自问,你有想过到楼顶看一夜的星星吗?
三?勇气
有些人礼佛是经历了生死离别,看淡了这一骑红尘;有人出家是想要逃避世俗,远离痛苦。也许,一心向佛,可以成为一生的归宿,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转念一想,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呀。何来梦境,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白日怎样有所思,便是要有思考的勇气,又活下去的勇气!
?思想的天鹅》在扉页上布满了《上邪》的白话文翻译,林清玄先生独爱这首古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如,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确,看看今天的人吧!谁有如司马相如及卓文君那样的勇气?一句话不说就能相守一生?第一次相见就为爱出走?对房子、车子、财富不屑一顾,只纯粹地去爱,去追寻。就拿林清玄先生本人来说,便是遥不可及的决绝。五色、五音、还有五欲,已经使现在的我们的心发狂,我们已然无法透过文学来验证我们的想象力。文学没落并不是我们发狂的原因,但文学没落确实使我们心灵为之枯寂!然而,林清玄先生曾立誓:文学创作就是我的“君”,除非世界绝灭,我和创作,不会离别。这是何等的勇气和决心!
有些人逃避是因为心心念念的物什如何也追寻不到。但我知道不能拥有比可以拥有或已经拥有使我们更加快乐,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有许多事物,“没有”其实比“持有”更令人快乐,因为许多的有,是烦恼的根本,而且不断地追求有,会使我们永远徘徊在迷惑与堕落的道路。要知道,第一流的人物看白云虽是至美,却不想拥有,只想心领神会。今生今世,情如白云过隙,物则是梦幻泡影。林清玄先生庆幸自己不是太富有,还能知道在人世中觉悟,不致被福报与放纵所蒙蔽;庆幸自己也不是太忙碌或太贫苦,还能在午后散步,兴趣盎然地看着世界。从污秽的心中呈现出污秽的世界,从清净的心中呈现出清净的世界,人的境况或有不同,若能保有清净的观照,不论贫富,都不能转动他。
有些人逃避是气馁自己总是失败,从未成功。人生大势成久必败,败久必成,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举世都在追求成功的时候,我们虽不必追求失败,对成功却要有最好的心理准备,就好像在为天的时节准备冬衣一样。
有些人逃避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如友人的如意,苦闷太多。其实,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人的心灵是最脆弱的,可惜这种脆弱最不容易被看见。所以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会充满快乐。人生的忧欢都只是过客罢了。
要相信啊,生命的勇气有时是由一些极淡远的幸福所带来的,学会珍惜当下,不为俗事缠身。尝试着与我一样,用慈悲的情怀环抱世界,不一定要“出世”,一同寻求生命的终极,把全身心倾注于迎面而来的每一刻,终有一天会发现,不只春风会吹抚树叶,一片树叶也会摇动春风,带来全部的春天,春风与树叶,是同时存在的。
后记
古人多有云: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岂料,冥冥之中,似是似非,觅得两全之法——菩提之心待红尘,不负如来不负卿……
注:此次的读后感我以“菩提之心”为主旨看似毫无关联,却是恰如其分。何解?“菩提”在佛学中实际上并非实物,而是某种境界,且在求佛之路上,有许多种“菩提”。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这篇文章中,便也算是达到了某种“菩提”吧。再者,只有了悟了,才能够在一边“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边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世间的人情世故,而今我思考的于我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这又何尝不应了我那句“菩提之心待红尘,不负如来不负卿”呢!
前言
淡雅清新的语言,真挚娓娓的感动,留下抹不去的印象。林清玄,文如其名,清冽而暗藏佛家玄机,如一股来自遥远的潮湿的凉气,沁人心脾,无比惬意。
他而立之年与佛结缘,入山修行,深研经藏;五年之后,出山,四处参学;不惑之年,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是当代最美丽的文字,是文坛少有的一方净土。他的文章朴实无华,真实而不矫揉造作。他的文风没有鲁迅那样激烈,没有琼瑶那样浪漫,但是他积极地投身于一个个风景普通的地方,用那颗深谙佛道的通达之心,从平凡的小事中窥见人生的阵地。
说来也奇怪,闭合此书,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跳动的心澎湃难以静止,一向感性的我,却没有落泪,泪在全身的血脉中奔流。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我想,像他这般人,是如何做到,不负如来不负卿?
一?菩提树下
我的家族大都参佛,并视之为信仰。可我未曾认真对待过,在我眼中长辈们的所言所行无不充斥着迷信的味道,求神拜佛只不过是一种寄托罢了。可如今,我意识到我可谓是错了!
林清玄在《有情生》这章中谈到了佛学。佛学,顾名思义是一种研究、是一门学问,聆听着各位大师的禅语,看着林清玄的文章中随处可见的佛性,我不禁感叹禅与人文的交融是那样轻柔而不着痕迹,琉璃般的心,如大海一般胸怀广阔。他,随喜,随业,随顺,随缘。他,总希望能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净土。他坚持写作,对于他而言是一种道心,苦乐如是,成败如是,得失亦如是。书桌是他的供桌,是他的坛城,是他的朝圣,也是他的净土,他愿以笔焚香,来供养这个世界,供养众生,供养一切的“有情”。那包含了深远禅意的文字是那么得虚实生辉,空灵流动,有着诗一般的美感。他的文字散放出熠熠光辉,仿佛照耀了我那颗在物质文化笼罩下逐渐蒙蔽的心灵。
啊,原来佛祖是高尚的存在,并不是由世俗金钱堆砌而成的铜像。那所谓的轮回,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远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和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不仅如此,林清玄那在礼佛中养成的细腻的心,得到的深切的感悟,帮助着他体味现世人生,这已不仅仅是礼佛之人皆有的博大的悲悯情怀,更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林清玄能将在无数经藏中参透的道理渗入到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可以说这是一种“出世”的“入世”吗?在嘈杂纷忙的都市生活里,我们早已被各种压力摧毁得麻木不觉,除了激烈的放纵发泄,早失去了我们原有的安宁和平静,有的只是哄闹无常的浊欢,妄论一千多年前东坡先生所抒的“人间有味是清欢”。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到了浊欢皆尽之时,也就只剩下无味的人生了,这便是现代人的悲哀。我敬重林清玄,更感激他,感谢他让我在混乱淤浊的人世间,喝到一杯清淡却茶香四溢的龙井,也许只是暂时的醒神,总比一直混沌沌沉沦于身外之物的追逐中要好些。曾有人说:如果你只想在仕途上摸抓打滚,那么就请把林清玄的书烧掉后送人,改读金庸的《鹿鼎记》!可是我认为不然,当这个世界都被浑水污浊之时,我们正是需要林清玄这滴“出淤泥而不染”的清水,我们要依靠他来洗濯这个世界。
我摩挲着书页,仿佛像在抚摸着经藏的梵文,那么神秘而实在,我的心底一隅突然间塌陷,从没有如此的柔软,但是却格外的安心。嗯,柔软的心是有力量的。不是因为常年腥荤不沾,不是因为整日打坐,才有了这般的温柔,应该是有了悲悯之情吧。想来我们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恒常的。
这就是我的觉悟吗?
悟,吾心归处,我思故我在,我苦故我在。在深沉的苦痛里,平凡人选择逃避和遗忘,哲学家却更深刻地体会了存在。我不知道自己未来是否会以哲思为伴,但是此刻的我不会选择逃避与遗忘。思与在,疑与悟,都不是过去与未来,而是当时当刻,刻刻如金。我们要学会思考,不要那种充满棱角的冰冷思维。我们需要无时不刻向大自然请教,它会带给你超凡的感悟。你要相信,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一朵莲花,一菩提……
二?那段过去
风物有情传浅唱,往事流水成淡烟。在《兵卒无河》这一章中,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纷繁的乱世。望着抗日战争时期的痛苦挣扎的人们,我想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她幸运地逃过了这一劫,却不想有更令人寒心的结局等待着她——文化大革命。
他们曾经意气风发、风华正茂;
有的人被国家感动、被理想激励,
有的人被贫穷所迫、被境遇所压,
他们被戴上高帽,冻馁于屋檐下,曝尸于厅堂上。
时代的癫狂,侵蚀他们的身躯。
那顿劈头盖脸的痛骂,使得他们一生无望,背井离乡。
也正因为,他们那一代承受了,
谬论的重压,忍下了无端的指责;
正因为,他们在跌倒流血的地方,
重新低头播种,
我们这一代,得以在这书香门第中,
天真而自由地长大和学习。
如果,有人说,他们是革命的“受害者”,
那么,所有被时代践踏、污辱、伤害的人都是。
正是他们,以“反共”教导了我们,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价值。
请凝视我的眼睛,诚实地告诉我:
拥有知识,有错吗?
耕田农作,就是正道吗?
我,以身为“资本家”的子孙为荣。
一切的一切尽在沉默中忍受,
相信终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摘自我的随笔《虹芬》)
当我翻开外祖母的相册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墨香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深埋在了这一剖黄土之中,随风消失殆尽,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望着外祖母的微笑,如今看来,外祖母他们之所以能够卑微地活过人世的辱骂,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对于未来的憧憬。
可是他们向往的未来真是如此的吗?如今的我们生活在远离泥土的钢筋大厦中,再也尝不到父亲种植的红心番薯;海边的孩子能够毫不怜惜地踩死丢弃的小鱼,欢笑着离去,任其暴晒于烈日之下;城市里的木瓜稀罕珍贵,农夫绝望地看着拖车将原本该盛满胜利果实的箩筐,倒满多余腐烂的木瓜,扔到河中;坐着私家车等待红灯的间隙,无奈地看着手中捧着一大串的白兰花的老人到处穿梭。对于他们,我只这样深信:站在街头这一群沉默卖花的人,他们如果有更好的事情做,是绝对不会到街上来卖花的。但是,若真是这样,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心中弥漫了丝丝清苦。
有时候真是这样,苦难无处不在,若你眼见车祸时,你会听到一声巨响,它会使你想起刚刚那一刻,在这一个路口,世界是全然静寂无声的,人心的喧闹在当时当地,被苦难的景象压迫到一个无法动弹的角落。这个世界的苦难,总是不时的从我们的四周跑出来,我们意识到苦难却反而感知了自己的渺小、感知了自己的无力。我们心心念念,要拯救这个世界的心灵,要是人心和平清净,希望众生都能从苦痛的深渊超拔出来,走向光明与幸福。然而,我们建造了玻璃与水银的围墙,心窗心镜反而愈加牢固;面对着那一个个卑微地卖花人时,我们能做什么呢?世界能为我们,为他们做什么呢?以往令人生厌的乞讨者现在一个个一步一步踩着我的心走过,我闭起眼睛,也不能阻止从身上每一处血脉所涌出的泪。有人说花草无情,不过,你既非草木,怎么知道草木是无心的呢?你说人有心,人的心又在哪里呢?
相较于此,更令我寒心的仍是孩子,他们是父母亲的希望,是外祖母他们所期盼的未来的实践者。可是,若无其事地踩死生灵有资格成为希望或是实践者吗?哦,对了,我忘了我还未成年呢,虽已过了少年的时光,却也还未担负起责任呀。这一想,倒是让我想起了少年时期8年的学琴生涯。那段时间我没有录过一段音乐、没有摄过一张照片,如今如若不是拼命回忆,竟似完全遗失了。呵呵,那时我还多么年少,天天呆在家中练琴。小时候,父母逼我学琴,说我继承了民族乐器的传统,客人一来就要我表演;我上中学,他们要我停止学琴,因为学校考试更重要。我已经有5年没碰琴了吧,他们要我弹首生日快乐歌,我也不愿意。我想我已与二胡绝缘了,缘随愿而生,因为父母把我天生对音乐的爱给剥夺了,没有了那意愿,何来的缘分呢?因此,我想说,少年的我是我,因为我是从那里孕育的,而少年的我也不是我,因为她已在时空中消失。如今的我不想让任何人束缚我,除了我自己。一尘不染,不是不再有尘埃,而是尘埃让它飞扬,我自做我的阳光。
你看啊,以现在的情况来看,由于悲怀的失去,我们在乡村的孩子失去了纯朴,日愈鄙俗;城市的孩子则失去同情,日渐奸污。在茫茫的世界,我们的社会将何去何从?我特别赞赏那句玩笑话:“人是大自然的癌细胞,走到哪里,死亡就到哪里。”文明是因智慧而创发的,但文化则是建立于人文的悲悯。菩提道是以空性为究竟,但真理则以众生的平等与尊重起步。“文化大国”似是在夕阳里,一点点地失去光芒,在山背间沉落下去!
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人生苍凉历尽后,中夜观心,想起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那一切的水月和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同时你也会看见,并且感到,我们心中所存在的一些美好的想象,有时候禁不起真实的面对。感叹之余便会扪心自问,你有想过到楼顶看一夜的星星吗?
三?勇气
有些人礼佛是经历了生死离别,看淡了这一骑红尘;有人出家是想要逃避世俗,远离痛苦。也许,一心向佛,可以成为一生的归宿,面对人生难以管理的生老病死,我们能以起承转合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转念一想,人总是有限制的,但有梦总是最美的。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呀。何来梦境,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白日怎样有所思,便是要有思考的勇气,又活下去的勇气!
?思想的天鹅》在扉页上布满了《上邪》的白话文翻译,林清玄先生独爱这首古乐府诗:“上邪!我欲与君相如,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确,看看今天的人吧!谁有如司马相如及卓文君那样的勇气?一句话不说就能相守一生?第一次相见就为爱出走?对房子、车子、财富不屑一顾,只纯粹地去爱,去追寻。就拿林清玄先生本人来说,便是遥不可及的决绝。五色、五音、还有五欲,已经使现在的我们的心发狂,我们已然无法透过文学来验证我们的想象力。文学没落并不是我们发狂的原因,但文学没落确实使我们心灵为之枯寂!然而,林清玄先生曾立誓:文学创作就是我的“君”,除非世界绝灭,我和创作,不会离别。这是何等的勇气和决心!
有些人逃避是因为心心念念的物什如何也追寻不到。但我知道不能拥有比可以拥有或已经拥有使我们更加快乐,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有许多事物,“没有”其实比“持有”更令人快乐,因为许多的有,是烦恼的根本,而且不断地追求有,会使我们永远徘徊在迷惑与堕落的道路。要知道,第一流的人物看白云虽是至美,却不想拥有,只想心领神会。今生今世,情如白云过隙,物则是梦幻泡影。林清玄先生庆幸自己不是太富有,还能知道在人世中觉悟,不致被福报与放纵所蒙蔽;庆幸自己也不是太忙碌或太贫苦,还能在午后散步,兴趣盎然地看着世界。从污秽的心中呈现出污秽的世界,从清净的心中呈现出清净的世界,人的境况或有不同,若能保有清净的观照,不论贫富,都不能转动他。
有些人逃避是气馁自己总是失败,从未成功。人生大势成久必败,败久必成,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举世都在追求成功的时候,我们虽不必追求失败,对成功却要有最好的心理准备,就好像在为天的时节准备冬衣一样。
有些人逃避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如友人的如意,苦闷太多。其实,所有的比较都是一种执着。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人的心灵是最脆弱的,可惜这种脆弱最不容易被看见。所以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不要为明天烦恼,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会充满快乐。人生的忧欢都只是过客罢了。
要相信啊,生命的勇气有时是由一些极淡远的幸福所带来的,学会珍惜当下,不为俗事缠身。尝试着与我一样,用慈悲的情怀环抱世界,不一定要“出世”,一同寻求生命的终极,把全身心倾注于迎面而来的每一刻,终有一天会发现,不只春风会吹抚树叶,一片树叶也会摇动春风,带来全部的春天,春风与树叶,是同时存在的。
后记
古人多有云: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岂料,冥冥之中,似是似非,觅得两全之法——菩提之心待红尘,不负如来不负卿……
注:此次的读后感我以“菩提之心”为主旨看似毫无关联,却是恰如其分。何解?“菩提”在佛学中实际上并非实物,而是某种境界,且在求佛之路上,有许多种“菩提”。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在这篇文章中,便也算是达到了某种“菩提”吧。再者,只有了悟了,才能够在一边“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边游刃有余地面对这世间的人情世故,而今我思考的于我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这又何尝不应了我那句“菩提之心待红尘,不负如来不负卿”呢!
是“曝尸街头”还是“暴尸街头”?
是“曝尸街头”还是“暴尸街头”?一个念pu,一个念bao~应该是“曝尸街头”
曝露 pùlù[be exposed to the open air] 露在外头,无所隐蔽;如:曝露于原野之中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9BZdic9D.htm
曝露 pùlù[be exposed to the open air] 露在外头,无所隐蔽;如:曝露于原野之中http://www.zdic.net/zd/zi/ZdicE6Zdic9BZdic9D.htm
董卓被曝尸街头之后,蔡文姬的父亲为什么哭了?
蔡文姬的父亲因为在董卓掌权以后提拔了他,让他去修撰史书,所以也是对他的能力的肯定,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讲,董卓是他的伯乐。
本文标题: 曝尸街头读后感(《短短小说》读后感 内蒙古编社)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38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