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涂文集》问说《孟涂文集》【原文bai】君子du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zhi也,非dao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
《孟涂文集》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bai】
君子du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zhi也,非dao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原文bai】
君子du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zhi也,非dao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文言文 说《孟涂文集》 的原文译文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儒学求助 高分
需要一些儒学相关的经典句子 有哲理的句子 美丽的句子越不常见的越好 不只要春秋战国时期的 唐宋元明清儒学相关的句子都要道德篇: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治学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宋?司马光《劝学文》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梁?沈约《长歌行》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宋?朱熹《劝学文》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 《菜根谭?后集百九》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 《尚书.舜典》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周易.乾》
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荀子.天论
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 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 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 《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修养篇: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治学篇: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宋?司马光《劝学文》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梁?沈约《长歌行》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宋?朱熹《劝学文》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 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 《菜根谭?后集百九》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鹤鸣》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论语?为政》
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艺术篇:
1、诗言志,歌永言。 《尚书.舜典》
诗表达志向,歌抒发情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 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朱子语类》
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哲学篇: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周易.乾》
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荀子.天论
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贞观政要.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 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 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 《近思录.治体类》
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本文标题: 孟涂文集读后感(《孟涂文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99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