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读后感500字《红色经典100例》读后感,10月16日晚上就要!!!!!!!好的加15分哦!!!!!!!!!!一、藉着此次读红色经典主...
红色经典 读后感500字
《红色经典100例》读后感,10月16日晚上就要!!!!!!!好的加15分哦!!!!!!!!!!一、
藉着此次读红色经典主题活动东风,我有幸品读了《红岩》这本著名的红色经典小说,一个个革命英雄人物至今仍回旋在我的眼前: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让人激动、崇敬,又令我悲愤、感叹,夜不能寐。
最令人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国60周年的激动日子里,我要感谢《红岩》,她为我树立了榜样,她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她将促使我成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她跟将促使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
二、
读《红色之旅》有感
《红色之旅》再次把我带回到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于整个大地,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为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登上历史的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涣然一新!
在这段跨越时空的旅行中,我看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十八年间,党克服重重困难,在逆境中谋求发展,由五十三人的小党派一跃成为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创造出万里长征等无数震惊万世的奇迹,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忠实代表,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一幕幕;一幅幅;一个个;一处处;一件件……
至此,我似乎已经明白《红色之旅》为何如此振奋人心,我能不被先烈们磐石无转移的赤诚之心为之震撼和感动吗?!
当我驻足于刘胡兰纪念馆时,刘胡兰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雕像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一次使我们想起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时年不足十五岁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毅然选择死亡,坦然躺在刀坐上,迎接死亡的到来,但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即将看完,我不禁思绪腾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他们把血肉和气魄化成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将永远在后世子孙身上延伸,祖国也将因此繁荣昌盛,奔向美好的未来!
三、
读《少年红色经典——雷锋》有感——尽自己一点力,为世界做点小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抚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持着你的岗位?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美丽?我想问你,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题记雷锋——一个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诸位名人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传奇人物。雷锋——一个人人皆知,人人向他学习的神话般的人物。雷锋——生命已不再,但精神却永存的伟人。而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自打雷锋一生下来,厄运就缠上了他。家里没有温暖的炉火,没有香甜的乳汁,更没有大碗大碗的红烧肉。唯有的,只有那寒冷和饥饿。后来,爸爸被日本鬼子打死,妈妈被地主恶霸逼死,哥哥被资本家残害致死,弟弟贫病交加冻饿而死。小小年纪就受这样打击的他不但没有轻生的念头,反而会化悲伤为力量,全心全意为革命为人民服务,他心中沸腾的满腔热血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熄灭的。记的最深的便是那次外出活动,天上突然乌云滚滚,豆大的雨点下有千斤重般,像箭一般射下来,重重地砸在人的身上。负责打队旗的雷锋吧衣服脱下来,将队旗和红领巾包起来,自己光着小脊梁任凭风吹雨打。同学说他傻,将队旗和红领巾洗下不就行了吗?可他却郑重地说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和队旗一样,都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咱应该格外珍惜。”而这一句话,却深深地感动了那位同学,从此他也像雷锋一样,给于红领巾与队旗至高的尊重与崇敬。雷锋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周围的人们;雷锋总是这样,一心一意为着人民为着世界。看到雷锋这样,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学校门口那壮观的一面——每到中午,人山人海便涌入学校对面的小店买午饭,由于人过多,因此只能站着吃,人与人之间距离远则50公分,近则30公分,那个场面真让我不禁想到“百万雪师逼江而下”。而这样多的人,造成的危害也是及其巨大的。等人一走,那长长的街道上留下的竟是塑料杯、一次性饭盒、塑料袋、木棒、易拉罐……放眼望去,整个一条街似乎被朦朦胧盖上一层白色的面纱。说真的,要不是我亲眼目睹,我真不会相信这种奇观竟然会出现在我的眼前,而且还是反反复复,日复一日地出现。我们对世界做了些什么呢?污染罢了,糟蹋罢了。和雷锋比起来,我们又是如何呢?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可我们却为了自己一时的图方便,造成土质污染、空气污染,因而加深了温室效应,对地球对人们极大的伤害!我们虽然碰不上战争时代,碰不到民不聊天,不能为国家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我想,只要我们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那也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吧!只要把这一件件小地不能再小的事情做好,我们也就问心无愧了,我们就是伟人,就是英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四、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边,青山绿水中有一块绿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间佳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就是娘子军连的驻地,一群花样年华的红军女战士,就在这儿落脚。看了电视中把红军置入如此美丽的地方驻防,真令人羡慕,让人会萌生出去当一回党代表的想法。后来因驻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军连再度转移,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俨然一个天然渡假村,阳光、海浪、沙滩,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吴琼花被姑娘们有意地掇合到沙滩上散步,那碧水云天,佳人作伴的场景,看了以后谁都会为之心动。
《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东方闻樱的演员殷桃,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吴琼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青春偶像版的红色经典新形象,与电影中的吴琼花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样板戏中的吴清华则更是相去甚远,电视中的吴琼花总体表现得更是青春靓丽。
电视中新加入了一个角色,由南洋归来参加革命的姑娘,同伴们称她为南洋女。以我看,这个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气”见过世面,知书达礼,心胸宽阔,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懂得体贴,把整个娘子军连的姑娘们衬托得土气十足。她告诉姑娘们党代表常作的手势“V”代表着胜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员教姑娘们识字;她的射击技术因曾经在南洋常玩猎枪而技高一筹,她在南洋是游泳冠军,所以吴琼花与她比游泳技术时只得甘拜下风而“耍赖皮”。
南洋女在电视中虽然只是吴琼花的陪衬,但事实上更讨人喜欢,形象更为高大。当假特派员到来,派工作组把南洋女当作奸细抓了之后,她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实为一个女人很难做到的。后来被南霸天俘获,她与一同归来的未婚夫,在父老乡亲面前举行了一场类式于“刑场上的婚礼”而被杀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新版《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吴琼花的形象,随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公式化了。开始阶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反叛精神强烈,表现得极为突出,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说法,她“杀人放火,无所不作,非常历害”。后来,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不过,由于演员殷桃的长相气质,后来的成熟总觉得缺乏某种成熟的韵味,而更像是难以脱离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新版《红色娘子军》在细节上有很多缺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假特派员”的情节。也许这是当今所有的革命题材作品都无法逾越过去的原因,所以电视中也只能以“假特派员”来代替。实际上,同时期,全国苏区都在“肃反”。如果真象电视中所述,师长都被假特派员关了起来,那么整个红军独立师则完全被控制在这个“国军袁处长”手中,哪还需要“剿匪”,假特派员完全可以随便发一个命令就毁掉整个红军琼崖独立师。 回答者: scsker2 | 九级 | 2021-10-16 12:19
1
读《红色经典故事》有感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知道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知道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红色经典书籍《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当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的在我的眼前中播放,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着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天雪地、湍急的河流、一片渺茫的沙漠、无底的沼泽。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感到无比困难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本文来自。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
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
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只要我们克服困难就会获取胜利!
3
《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的读后感,
保尔的故事,在中国应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保尔关于“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豪言,是-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都曾背诵过的。在一定程度上,保尔精神已经和雷锋精神一起,成为了中国青年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楷模。
穿越历史地域时空,《钢铁》真切震撼人心的,是保尔钢铁般的意志,是他身残志坚,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英雄气度和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时代、任何一个力图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同样需要的。这才是这部红色岁月里诞生的作品魅力之所在,正如罗曼·罗兰所评价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本身就是-首诗”,当然,是一首革命抒情诗,也是一首奋斗者的义勇军进行曲。有意思的是保尔的爱情故事。他与冬妮亚(林业官的女儿)、丽达(女政委)、达雅(工人)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一个红色的俄罗斯男人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而向精神、原则、理念皈依靠拢的心灵历程。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丽达女政委的爱情产生在共同革命生活中,“革命高于一切”的口号窒息了保尔心中残留的对丽达的爱恋;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他的精神已被视为“共产主义事业燎亮的明灯”。
4.
我看了《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5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边,青山绿水中有一块绿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间佳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就是娘子军连的驻地,一群花样年华的红军女战士,就在这儿落脚。看了电视中把红军置入如此美丽的地方驻防,真令人羡慕,让人会萌生出去当一回党代表的想法。后来因驻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军连再度转移,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俨然一个天然渡假村,阳光、海浪、沙滩,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吴琼花被姑娘们有意地掇合到沙滩上散步,那碧水云天,佳人作伴的场景,看了以后谁都会为之心动。
《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东方闻樱的演员殷桃,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吴琼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青春偶像版的红色经典新形象,与电影中的吴琼花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样板戏中的吴清华则更是相去甚远,电视中的吴琼花总体表现得更是青春靓丽。
电视中新加入了一个角色,由南洋归来参加革命的姑娘,同伴们称她为南洋女。以我看,这个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气”见过世面,知书达礼,心胸宽阔,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懂得体贴,把整个娘子军连的姑娘们衬托得土气十足。她告诉姑娘们党代表常作的手势“V”代表着胜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员教姑娘们识字;她的射击技术因曾经在南洋常玩猎枪而技高一筹,她在南洋是游泳冠军,所以吴琼花与她比游泳技术时只得甘拜下风而“耍赖皮”。
南洋女在电视中虽然只是吴琼花的陪衬,但事实上更讨人喜欢,形象更为高大。当假特派员到来,派工作组把南洋女当作奸细抓了之后,她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实为一个女人很难做到的。后来被南霸天俘获,她与一同归来的未婚夫,在父老乡亲面前举行了一场类式于“刑场上的婚礼”而被杀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新版《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吴琼花的形象,随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公式化了。开始阶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反叛精神强烈,表现得极为突出,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说法,她“杀人放火,无所不作,非常历害”。后来,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不过,由于演员殷桃的长相气质,后来的成熟总觉得缺乏某种成熟的韵味,而更像是难以脱离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新版《红色娘子军》在细节上有很多缺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假特派员”的情节。也许这是当今所有的革命题材作品都无法逾越过去的原因,所以电视中也只能以“假特派员”来代替。实际上,同时期,全国苏区都在“肃反”。如果真象电视中所述,师长都被假特派员关了起来,那么整个红军独立师则完全被控制在这个“国军袁处长”手中,哪还需要“剿匪”,假特派员完全可以随便发一个命令就毁掉整个红军琼崖独立师。
藉着此次读红色经典主题活动东风,我有幸品读了《红岩》这本著名的红色经典小说,一个个革命英雄人物至今仍回旋在我的眼前: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刘思扬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让人激动、崇敬,又令我悲愤、感叹,夜不能寐。
最令人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密裁的那段描写:“死亡,对于一个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蹒跚地移动脚步,拖着锈蚀的铁镣,不再回顾鹄立两旁的特务,径自跨向石阶,向敞开的地窖铁门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过头来,面对跟随在后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面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国民党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解放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黎明的描写。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在举国上下欢庆建国60周年的激动日子里,我要感谢《红岩》,她为我树立了榜样,她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她将促使我成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她跟将促使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
二、
读《红色之旅》有感
《红色之旅》再次把我带回到上个世纪那腥风血雨的年代:硝烟弥漫于整个大地,国家四分五裂,国恨家仇——那是一段屈辱史!然而,无数仁人志士怀着一颗赤忱的爱国心,为解救人民为解救民族而艰苦探索……在此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登上历史的舞台,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创业,从此,中国的面貌涣然一新!
在这段跨越时空的旅行中,我看到,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十八年间,党克服重重困难,在逆境中谋求发展,由五十三人的小党派一跃成为推动中国革命胜利的中坚力量,创造出万里长征等无数震惊万世的奇迹,成为指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忠实代表,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一幕幕;一幅幅;一个个;一处处;一件件……
至此,我似乎已经明白《红色之旅》为何如此振奋人心,我能不被先烈们磐石无转移的赤诚之心为之震撼和感动吗?!
当我驻足于刘胡兰纪念馆时,刘胡兰气宇轩昂、正气凛然的雕像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又一次使我们想起这位正值妙龄的少女悲惨而悲壮的命运。时年不足十五岁的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毅然选择死亡,坦然躺在刀坐上,迎接死亡的到来,但刘胡兰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即将看完,我不禁思绪腾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他们把血肉和气魄化成一座万世瞩目的丰碑。英雄们的斗争精神将永远在后世子孙身上延伸,祖国也将因此繁荣昌盛,奔向美好的未来!
三、
读《少年红色经典——雷锋》有感——尽自己一点力,为世界做点小事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抚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持着你的岗位?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美丽?我想问你,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题记雷锋——一个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诸位名人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传奇人物。雷锋——一个人人皆知,人人向他学习的神话般的人物。雷锋——生命已不再,但精神却永存的伟人。而这样的一个人,自然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自打雷锋一生下来,厄运就缠上了他。家里没有温暖的炉火,没有香甜的乳汁,更没有大碗大碗的红烧肉。唯有的,只有那寒冷和饥饿。后来,爸爸被日本鬼子打死,妈妈被地主恶霸逼死,哥哥被资本家残害致死,弟弟贫病交加冻饿而死。小小年纪就受这样打击的他不但没有轻生的念头,反而会化悲伤为力量,全心全意为革命为人民服务,他心中沸腾的满腔热血不是一朝一夕便能熄灭的。记的最深的便是那次外出活动,天上突然乌云滚滚,豆大的雨点下有千斤重般,像箭一般射下来,重重地砸在人的身上。负责打队旗的雷锋吧衣服脱下来,将队旗和红领巾包起来,自己光着小脊梁任凭风吹雨打。同学说他傻,将队旗和红领巾洗下不就行了吗?可他却郑重地说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和队旗一样,都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咱应该格外珍惜。”而这一句话,却深深地感动了那位同学,从此他也像雷锋一样,给于红领巾与队旗至高的尊重与崇敬。雷锋总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周围的人们;雷锋总是这样,一心一意为着人民为着世界。看到雷锋这样,我不禁想起了我们学校门口那壮观的一面——每到中午,人山人海便涌入学校对面的小店买午饭,由于人过多,因此只能站着吃,人与人之间距离远则50公分,近则30公分,那个场面真让我不禁想到“百万雪师逼江而下”。而这样多的人,造成的危害也是及其巨大的。等人一走,那长长的街道上留下的竟是塑料杯、一次性饭盒、塑料袋、木棒、易拉罐……放眼望去,整个一条街似乎被朦朦胧盖上一层白色的面纱。说真的,要不是我亲眼目睹,我真不会相信这种奇观竟然会出现在我的眼前,而且还是反反复复,日复一日地出现。我们对世界做了些什么呢?污染罢了,糟蹋罢了。和雷锋比起来,我们又是如何呢?他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可我们却为了自己一时的图方便,造成土质污染、空气污染,因而加深了温室效应,对地球对人们极大的伤害!我们虽然碰不上战争时代,碰不到民不聊天,不能为国家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我想,只要我们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那也是对国家对人民的贡献吧!只要把这一件件小地不能再小的事情做好,我们也就问心无愧了,我们就是伟人,就是英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四、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边,青山绿水中有一块绿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间佳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就是娘子军连的驻地,一群花样年华的红军女战士,就在这儿落脚。看了电视中把红军置入如此美丽的地方驻防,真令人羡慕,让人会萌生出去当一回党代表的想法。后来因驻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军连再度转移,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俨然一个天然渡假村,阳光、海浪、沙滩,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吴琼花被姑娘们有意地掇合到沙滩上散步,那碧水云天,佳人作伴的场景,看了以后谁都会为之心动。
《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东方闻樱的演员殷桃,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吴琼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青春偶像版的红色经典新形象,与电影中的吴琼花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样板戏中的吴清华则更是相去甚远,电视中的吴琼花总体表现得更是青春靓丽。
电视中新加入了一个角色,由南洋归来参加革命的姑娘,同伴们称她为南洋女。以我看,这个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气”见过世面,知书达礼,心胸宽阔,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懂得体贴,把整个娘子军连的姑娘们衬托得土气十足。她告诉姑娘们党代表常作的手势“V”代表着胜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员教姑娘们识字;她的射击技术因曾经在南洋常玩猎枪而技高一筹,她在南洋是游泳冠军,所以吴琼花与她比游泳技术时只得甘拜下风而“耍赖皮”。
南洋女在电视中虽然只是吴琼花的陪衬,但事实上更讨人喜欢,形象更为高大。当假特派员到来,派工作组把南洋女当作奸细抓了之后,她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实为一个女人很难做到的。后来被南霸天俘获,她与一同归来的未婚夫,在父老乡亲面前举行了一场类式于“刑场上的婚礼”而被杀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新版《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吴琼花的形象,随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公式化了。开始阶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反叛精神强烈,表现得极为突出,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说法,她“杀人放火,无所不作,非常历害”。后来,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不过,由于演员殷桃的长相气质,后来的成熟总觉得缺乏某种成熟的韵味,而更像是难以脱离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新版《红色娘子军》在细节上有很多缺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假特派员”的情节。也许这是当今所有的革命题材作品都无法逾越过去的原因,所以电视中也只能以“假特派员”来代替。实际上,同时期,全国苏区都在“肃反”。如果真象电视中所述,师长都被假特派员关了起来,那么整个红军独立师则完全被控制在这个“国军袁处长”手中,哪还需要“剿匪”,假特派员完全可以随便发一个命令就毁掉整个红军琼崖独立师。 回答者: scsker2 | 九级 | 2021-10-16 12:19
1
读《红色经典故事》有感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日本鬼子从炮楼出来不断袭击邻村老百姓,进村后,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高家庄群众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民兵队长高传宝的领导下,随机应变,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敌人的炮楼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高家庄人民被激怒了,他们望着老钟叔的遗体,立下了铮铮誓言,他们要为老钟叔报仇!
鬼子一出炮楼就会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发现,他们连忙告诉村里的老百姓,赶快下地道,敌人进村后,什么也发现不了,可是,民兵连长高传宝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战斗准备,一声令下,四面开火,敌明我暗,战术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乱窜乱跳。敌人在逃往炮楼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从地下向神兵一样杀出,打得鬼子溃不成军。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队长。高传宝揪着小鬼子的衣领说:“你抬起头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知道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样打败日本人的,知道了他们的辛苦。六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几年前的峥嵘岁月里,高家庄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们才是奇迹!他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战胜了的困难,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和祖国!他们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
红色经典书籍《红军长征的故事》读后感
当我看完《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的在我的眼前中播放,从内心不由自主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前所未闻的”.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
震撼啊!数千人着万里长征,面对的是百万虎狼之师,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面对高山悬崖,冰天雪地、湍急的河流、一片渺茫的沙漠、无底的沼泽。这一重又一重令人感到无比困难的困难,却被这支队伍战胜了,这就是红军,这就是“坚韧不拔”的红军。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载入到一个崭新的世纪,我们远离了那战火纷纷的年代,现在的人们面对困难有两种选择:知难而退或者就是知难本文来自。而进。知难而退的人几乎占了三分之二。记得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做,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不做了,现在想起来,那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最大的失误。
我后悔自己没有去面对它,没有去锻炼自己,红军爬雪山的时候,吃的是皮带、树根,穿的是草鞋,薄衣,他们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战胜了一道又道的困难。试想一下,我在他们的面前似乎变得那么的渺小和苍白无力。
其实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去面对它,俗话说:“困难就像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学习的过程,正如科学家攻克难关一样。只要我们克服困难就会获取胜利!
3
《钢铁是怎么样炼成的》的读后感,
保尔的故事,在中国应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保尔关于“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豪言,是-代又一代的青少年都曾背诵过的。在一定程度上,保尔精神已经和雷锋精神一起,成为了中国青年学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楷模。
穿越历史地域时空,《钢铁》真切震撼人心的,是保尔钢铁般的意志,是他身残志坚,敢于向一切困难挑战的英雄气度和大无畏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任何时代、任何一个力图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同样需要的。这才是这部红色岁月里诞生的作品魅力之所在,正如罗曼·罗兰所评价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本身就是-首诗”,当然,是一首革命抒情诗,也是一首奋斗者的义勇军进行曲。有意思的是保尔的爱情故事。他与冬妮亚(林业官的女儿)、丽达(女政委)、达雅(工人)的三段恋情,暗含了一个红色的俄罗斯男人逐渐远离肉体、远离奢华,而向精神、原则、理念皈依靠拢的心灵历程。对冬妮亚的爱出自一个懵懂少年的本心,那是任何一个人都会自然产生的对美好、对舒适生活的向往;和丽达女政委的爱情产生在共同革命生活中,“革命高于一切”的口号窒息了保尔心中残留的对丽达的爱恋;与工人女儿达雅的结婚与其说出自爱情,不如说出自拯救,这时的保尔已肉体残缺而精神凸现,保尔靠着“精神”、“意志”自救,也拿着它照亮达雅的眼睛。他的精神已被视为“共产主义事业燎亮的明灯”。
4.
我看了《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就拿诺贝乐奖这个事例来说吧,在外国已经有很多人得了诺贝乐奖,但我们中国却只有几个人获得了诺贝乐奖,真是天壤之别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中国人不懂得合作,只懂得为自己争权谋利。我们回想一下《地道战》吧,如果他们不合作,能修建成地道吗?如果他们不合作,能想出防毒方法吗?所以我呼吁大家不要再争取权谋利了,你倒不如把争取谋利的时间来为国家作奉献,这样也许对你会更好。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5
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边,青山绿水中有一块绿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间佳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就是娘子军连的驻地,一群花样年华的红军女战士,就在这儿落脚。看了电视中把红军置入如此美丽的地方驻防,真令人羡慕,让人会萌生出去当一回党代表的想法。后来因驻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军连再度转移,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俨然一个天然渡假村,阳光、海浪、沙滩,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吴琼花被姑娘们有意地掇合到沙滩上散步,那碧水云天,佳人作伴的场景,看了以后谁都会为之心动。
《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东方闻樱的演员殷桃,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吴琼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青春偶像版的红色经典新形象,与电影中的吴琼花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样板戏中的吴清华则更是相去甚远,电视中的吴琼花总体表现得更是青春靓丽。
电视中新加入了一个角色,由南洋归来参加革命的姑娘,同伴们称她为南洋女。以我看,这个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气”见过世面,知书达礼,心胸宽阔,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懂得体贴,把整个娘子军连的姑娘们衬托得土气十足。她告诉姑娘们党代表常作的手势“V”代表着胜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员教姑娘们识字;她的射击技术因曾经在南洋常玩猎枪而技高一筹,她在南洋是游泳冠军,所以吴琼花与她比游泳技术时只得甘拜下风而“耍赖皮”。
南洋女在电视中虽然只是吴琼花的陪衬,但事实上更讨人喜欢,形象更为高大。当假特派员到来,派工作组把南洋女当作奸细抓了之后,她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实为一个女人很难做到的。后来被南霸天俘获,她与一同归来的未婚夫,在父老乡亲面前举行了一场类式于“刑场上的婚礼”而被杀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新版《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吴琼花的形象,随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公式化了。开始阶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反叛精神强烈,表现得极为突出,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说法,她“杀人放火,无所不作,非常历害”。后来,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不过,由于演员殷桃的长相气质,后来的成熟总觉得缺乏某种成熟的韵味,而更像是难以脱离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新版《红色娘子军》在细节上有很多缺陷,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假特派员”的情节。也许这是当今所有的革命题材作品都无法逾越过去的原因,所以电视中也只能以“假特派员”来代替。实际上,同时期,全国苏区都在“肃反”。如果真象电视中所述,师长都被假特派员关了起来,那么整个红军独立师则完全被控制在这个“国军袁处长”手中,哪还需要“剿匪”,假特派员完全可以随便发一个命令就毁掉整个红军琼崖独立师。
观看2期你会怎么做读后感500字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这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令人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中的一段文字。是啊,就像书中塑造的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同志,这个令我听到就信心百倍,浑生充满力量的响亮的名字,一个以超人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从死神手里夺回自己的生命,却又置生死于度外,全身心投入到党和解放事业中去。虽然双目失明,不能在前线战斗,但他仍然不望在后方继续为解放事业而奋斗!他和我国的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等人一样,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们为我们过上现在这种好日子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哪里为地主们放牛、放马呢。这本书结合了尼·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己的亲生经历,真实、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战火纷飞的乌克兰地区。直到现在,书中的保尔·柯察金同志的精神还支撑着数万名儿童、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来吧,让我们共同来认识他,了解他,学习他吧,让我们为和平而奋斗到底!(一)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本让人读后觉得荡气回肠的书,这是一首英雄的颂歌。本书所描写的是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一个传奇人物——保尔·柯察金。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1915年直到30年代初那一段历史时期。保尔·柯察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他是在老布尔什维克朱赫莱的影响下从自发战斗走向自觉战斗的。在战斗中他懂得了不平等生活的社会根源,懂得了要想推翻旧世界必须成为“勇敢坚强的阶级弟兄”和“坚决斗争的钢铁战士”。在积极投身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中,他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时,才会创造出奇迹。他曾说:“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情丝毫不能与集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本书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解释这部作品的标题时说:“钢是在烈火里燃烧、高度冷却中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中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中从不灰心丧气。”作者在塑造保尔这一形象时,用内心独白、书信、格言警句,揭示了这一形象的内心的全部复杂性和成长过程。保尔的形象是社会主义青年一代中最光辉最典型的代表。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而就它对读者影响的力量和深度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塑造的“保尔精神”对人们的影响也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的。拿我国来说,八十年代起我国迈入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保尔那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也有一大堆新的问题需要解决。现实生活不再要求我们像保尔当年那样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去攻占一个城堡,也不再要求我们在身患伤寒的情况下踩着寒冷彻骨的烂泥去修建小铁路。但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进军中,保尔的那种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种把崇高理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那种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却仍然是时代的最强音。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保尔精神仍然是我们强有力的武器。“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本书中大概可以算最震撼人心,最精彩的一段的。我想保尔·柯察金那段名言将伴随我一生,鞭策我抓紧每秒每分钟的时间,去做一些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事,同时也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读后感咋写
??????????????????????????????????????????一、谈读后感的写作
(一)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二)读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读什么,问题像是不复杂,却相当难答。因为,如果话说得过于概括,比如“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读,意思自然也不错,可是不能实用;如果转到另一极端,说得过于具体,困难就会更多, 一言以蔽之,说“要读好的”。这像是一句近于滥调的模棱话,却不得不说,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传说王羲之学书法,起初以卫夫人为师,总是不能满足,及至北上,看到汉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实卫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满足,是因为还有“上上”。学作文是一理,说极端一些,如果你诵读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疮,就算你学像了,也不过是不通或百孔千疮。要好,必须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过去的古文家,如明朝归有光,一生用力于《史记》,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诣能够超过一般人。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
到此,同学一定要追问,怎么算好呢?这又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有不很相信世人评论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给世人看,世人总是要评论的;而评论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同是陶渊明诗,写《诗品》的钟嵘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为高不可及; 这样说,文章就不能分别高下了吗?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汉、唐代的李、杜、韩、柳,宋代的欧、曾、三苏,无论就作品说还是就作家说,几乎都承认是大手笔。这样评定,标准是前面曾经谈到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里不再详说。所谓读好的,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 我们作文是用现代语写,读当然主要是现代作品,而 这些,绝大部分还没有写入文学史,怎么 办?办法是:
(1)当然是自己能辨别最好。
(2)求助于流行的评论。这常常见于各种形式的文字,杂志报纸上的介绍,书的引言,收入选本(包括课本),甚至出版社的广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语文老师,以及老一辈的读书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问他们。
选读物,能够分辨好坏之后,还有确定类别的问题,就是要读或多读哪类作品,少读甚至不读哪类作品。当然要先读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以及规定的课外读物。这不够,为学作文而想多读,选读物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一些情况。
(1)文体要是常用的,或说容易移用于作文的。举例说,广义的散文(包括以记事为主和以说理为主的)比诗歌、小说好。诗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时可以故意晦涩,两句之间常常断而不贯,这如果学了来,对作文就弊多利少。小说对话多,描写多,有些年轻人读小说多而读其他文体少,作文拿起笔就想描画人物、景色,至于记眼前琐事,说理,即使很浅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扰。我的经验,在这方面,有时候也难免要捏捏头皮。比如读鲁迅作品,不少年轻人会感到,小说比杂文有趣味,容易读,可是就学习作文说,我还是劝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杂文方面。
(2)多读本国作品好;读翻译作品,最好选文字格调接近汉语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作文,语句要是中国味,不是外国味。
(3)不要只图好玩、省力。这方面,我想举个极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还有些中年人,热心读书,甚至在车上也手不释卷,而看的却总是小人书。看小人书当然不是坏事,不过,如果你看的总是这类读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进益就很难,因为小人书的文字是解说图画,断断续续,而看的人又常常是一目十行,略会其意而等于没有读。想学作文就不得不舍易就难,下苦功,多念些讲道理的作品。这类作品,初学会感到难读,没兴趣,但它可以使读者增长知识,锻炼思路,学习说理手法,这正是好的作文时时要用到的。还有,常读这类作品,有所得,会产生更深厚的兴趣,这是学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证。
(4)刚才说到讲道理作品的难读,这里还要泛泛说说“难”。选定读物,有时候宜于故意找一两种超过自己能力的,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读。记得小时候看《聊斋志异》,许多词句搞不清楚,总的情节却又像是知其大略,就这样,过些时候再看,疑问就少多了。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况是,难几次,难的会化为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有不少青年人不了解这种道理,比如也相信鲁迅作品很好,应该努力学习,可是不敢读杂文,说是不懂。这种避难就易的态度是错的,应该反过来,因为难,偏偏要读。敢碰难,使难化为易,学业(包括作文)才能够大幅度提高。
(5)要灵活处理杂与专的问题。所谓杂是内容、表达、作家都要求多方面,这样交错着读,可以兼收并蓄。但杂之中也容许专,比如读某一家的某类作品,感到所得多,兴趣浓,就可以多读一些。
以上是谈类别问题。还有范围问题,就是读多少合适。原则上说,多读比少读好,因为所读越多,融会贯通越容易,越高超。如宋朝王荆公和苏东坡,是连佛书、道书也很熟悉的。现代人自然还可以超过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外文。这是说,如果有条件,无妨古今中外。如果真能古今中外,博览之后能吸收,笔下就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亚里士多德而出现谨严,融合孟子和西塞罗而出现畅达,
最后,还要知道选读物的门路,以便扩大选择面。这主要是目录学的常识,附近图书馆或文化馆的情况,书刊出版情况等。这用不着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五)初中生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二、谈观后感及影视短论的写作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 练习 ● 分析下面这篇作文的毛病。把它改写成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字数在600字以上,原文的副标题不要改动,主标题可以自拟。
光辉的形象 学习的榜样
——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我噙着眼泪走出电影院,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年仅42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在1962年冬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和焦裕禄相比,我深感内疚。过去我总是和同学讲吃比穿,衣服不时髦了就再也不愿穿上身,吃大米和白面还觉不合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忘了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艰难,忘了接班人的重任。今后我一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勤奋上进,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
影视短评、读后感精选
评电视剧《长征》:细微之处见精彩
眼下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长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该剧呈给观众的既不是“爬雪山、过草地”那种“枯燥”的长征,也不是“敌军飞机大炮、我军冲锋吹号”那种“简单”的长征。而是于战争背景下,把领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都凸现了出来。
长征开始前,毛泽东在军事上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当他大胆向中革军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时,却遭到了军事顾问李德的指责,毛泽东一气之下,当着其他委员的面,甩手 而去;但他在苏区云山寺“赋闲”,读着马列著作时,儿子毛毛却要过来“骑大马”。毛泽东只好“学习生活两不误”,一边背着毛毛转圈,一边捧着书本“走读”;还有胡班长嫌主席的脚“有味儿”;毛泽东冲着贺子珍发牢骚……“无情未必真豪杰”,编导这样处理,更加衬托了毛主席后来在领导岗位上的指挥若定时的英雄气概。而毛泽东的扮演者唐国强也较好地把握了表演上的一个“度”,基本上做到了收放自如,“潇洒来去”。
尤值一提的是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他时常忧郁的目光和红军当时的处境极其吻合,当李德和博古专权行事时,他忍辱负重;当张国焘扣押廖承志,向中央要权时,他“恨铁不成钢”……还有王伍福扮演的朱德,不但形似,而且从外到里都让你感觉到“这就是朱德”。并且,红军将领都叫毛泽东“老毛”,这也是以前影视剧中从没有过的最平民化的称呼。
“蒋委员长”这回换成了陈道明,从外表上猛一看,他有点像穿军装的“方鸿渐”,可随着剧情的展开,陈道明便和“老蒋”慢慢贴近了。他可以高骂“你们这群饭桶”!同时又能“屈驾”抬着士兵的尸体“悲伤”给大家看。这才叫“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呢。所以,即便陈道明的眼神没有“老蒋专业户”孙飞虎阴险,但他一样把蒋介石这个“反共老手”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彭端淑《为学》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 重要的是做错之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练意志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以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 读彭端淑<为学>》讲评
本文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读后感”。
首先,文章的立意构思新,撷取的感受点也新。它不同于一般学生写《为学》读后感的思路立意,另辟蹊径,紧紧抓住富僧听说贫僧回来之后面有“惭色”这一点,作为自己的感受点,充分肯定富僧有悔改的态度,开展议论,阐述观点。文章就显得别具一格,生气勃勃。
其次,作者运用论据的角度也很有新意。论证中列举的苏洵、贝多芬、张海迪这三个名人是众所周知的,但文章摈弃了人们熟知的有关三个名人如何奋发成才的材料,却选取了他们在“没有实现理想而惭愧之后”“是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这方面的材料。这三则材料不但鲜为人知,而且紧扣论据,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
另外,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材料堆砌,而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因此文章的论证不但具有新意,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课后写作练习:
1、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写短评一则。
(一)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二)读什么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简·海丽说:“每天给孩子读哪怕只是10分钟的文学作品,对孩子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读什么,问题像是不复杂,却相当难答。因为,如果话说得过于概括,比如“开卷有益”,什么都可以读,意思自然也不错,可是不能实用;如果转到另一极端,说得过于具体,困难就会更多, 一言以蔽之,说“要读好的”。这像是一句近于滥调的模棱话,却不得不说,因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如果取法乎下,所得自然只能是下下了。传说王羲之学书法,起初以卫夫人为师,总是不能满足,及至北上,看到汉魏名家碑版,才卓然成家。其实卫夫人也是“上”手,王羲之不满足,是因为还有“上上”。学作文是一理,说极端一些,如果你诵读的文章就不通,或者百孔千疮,就算你学像了,也不过是不通或百孔千疮。要好,必须取法乎上,最好是上上。过去的古文家,如明朝归有光,一生用力于《史记》,这是取法乎上上,所以造诣能够超过一般人。这里只是举例说明,读好文章是写好了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充足条件。
到此,同学一定要追问,怎么算好呢?这又是个一言难尽的问题。杜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有不很相信世人评论的意味。但是不管作者同意不同意,既然给世人看,世人总是要评论的;而评论则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同是陶渊明诗,写《诗品》的钟嵘不大看得起,到唐宋就成为高不可及; 这样说,文章就不能分别高下了吗?自然不是,比如古代的庄、列、史、汉、唐代的李、杜、韩、柳,宋代的欧、曾、三苏,无论就作品说还是就作家说,几乎都承认是大手笔。这样评定,标准是前面曾经谈到的,一方面是内容好,深刻,妥善,清新,能使人长见识,一方面是表达好,确切,简练,生动,能使人清楚了解,并享受语言美,这里不再详说。所谓读好的,就是读内容和表达两方面都可资取法的作品。 我们作文是用现代语写,读当然主要是现代作品,而 这些,绝大部分还没有写入文学史,怎么 办?办法是:
(1)当然是自己能辨别最好。
(2)求助于流行的评论。这常常见于各种形式的文字,杂志报纸上的介绍,书的引言,收入选本(包括课本),甚至出版社的广告,等等;
(3)向知者求教。知者很多,语文老师,以及老一辈的读书人,都是知者,自己不知,可以问他们。
选读物,能够分辨好坏之后,还有确定类别的问题,就是要读或多读哪类作品,少读甚至不读哪类作品。当然要先读语文课本上的作品以及规定的课外读物。这不够,为学作文而想多读,选读物的时候要考虑以下一些情况。
(1)文体要是常用的,或说容易移用于作文的。举例说,广义的散文(包括以记事为主和以说理为主的)比诗歌、小说好。诗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时可以故意晦涩,两句之间常常断而不贯,这如果学了来,对作文就弊多利少。小说对话多,描写多,有些年轻人读小说多而读其他文体少,作文拿起笔就想描画人物、景色,至于记眼前琐事,说理,即使很浅易的也不知如何下笔,这就是未得其助而反受其扰。我的经验,在这方面,有时候也难免要捏捏头皮。比如读鲁迅作品,不少年轻人会感到,小说比杂文有趣味,容易读,可是就学习作文说,我还是劝你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杂文方面。
(2)多读本国作品好;读翻译作品,最好选文字格调接近汉语的。理由很简单,我们作文,语句要是中国味,不是外国味。
(3)不要只图好玩、省力。这方面,我想举个极端的例。大家都知道,有不少青少年,还有些中年人,热心读书,甚至在车上也手不释卷,而看的却总是小人书。看小人书当然不是坏事,不过,如果你看的总是这类读物而不及其他,想作文有进益就很难,因为小人书的文字是解说图画,断断续续,而看的人又常常是一目十行,略会其意而等于没有读。想学作文就不得不舍易就难,下苦功,多念些讲道理的作品。这类作品,初学会感到难读,没兴趣,但它可以使读者增长知识,锻炼思路,学习说理手法,这正是好的作文时时要用到的。还有,常读这类作品,有所得,会产生更深厚的兴趣,这是学而有成的最有力的保证。
(4)刚才说到讲道理作品的难读,这里还要泛泛说说“难”。选定读物,有时候宜于故意找一两种超过自己能力的,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办法读。记得小时候看《聊斋志异》,许多词句搞不清楚,总的情节却又像是知其大略,就这样,过些时候再看,疑问就少多了。这是不求甚解的提高,情况是,难几次,难的会化为易,易的自然就更易了。有不少青年人不了解这种道理,比如也相信鲁迅作品很好,应该努力学习,可是不敢读杂文,说是不懂。这种避难就易的态度是错的,应该反过来,因为难,偏偏要读。敢碰难,使难化为易,学业(包括作文)才能够大幅度提高。
(5)要灵活处理杂与专的问题。所谓杂是内容、表达、作家都要求多方面,这样交错着读,可以兼收并蓄。但杂之中也容许专,比如读某一家的某类作品,感到所得多,兴趣浓,就可以多读一些。
以上是谈类别问题。还有范围问题,就是读多少合适。原则上说,多读比少读好,因为所读越多,融会贯通越容易,越高超。如宋朝王荆公和苏东坡,是连佛书、道书也很熟悉的。现代人自然还可以超过他们,因为他们不会外文。这是说,如果有条件,无妨古今中外。如果真能古今中外,博览之后能吸收,笔下就有可能融合荀子和亚里士多德而出现谨严,融合孟子和西塞罗而出现畅达,
最后,还要知道选读物的门路,以便扩大选择面。这主要是目录学的常识,附近图书馆或文化馆的情况,书刊出版情况等。这用不着多大力量,常留心就可以了。
(三) 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3、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不要矫揉造作地拼凑感受,要避免公式化。上半篇介绍文章内容,下半篇对照自己联系实际来个自我批评,最后再来写上几句空洞的保证。我们要开放思路,在真正理解原文闪耀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力量中真切的感受会骤然产生。
4、写独特新鲜的感受 检查式的读后感不可取,要尽力写出有新意的见解来感染读者。例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常人论调,说孟尝君只是好做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所以真正有治国之才的士一个也没得到。全文不到一百字,却被誉为驳论文的“千秋绝调”。
(四)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五)初中生读后感易犯毛病:
1、用复述原文内容代替感想,常常开头说几句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内容,结尾表决心或提希望。
2、脱离原文,说上一通自己的想法。
3、内容杂乱,东拉西扯,漫无中心
二、谈观后感及影视短论的写作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
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 练习 ● 分析下面这篇作文的毛病。把它改写成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字数在600字以上,原文的副标题不要改动,主标题可以自拟。
光辉的形象 学习的榜样
——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我噙着眼泪走出电影院,焦裕禄那高大的形象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年仅42岁的共产党员焦裕禄,在1962年冬调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是艰苦朴素的典范,常年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一件旧大衣成了他御寒的唯一之物。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吃的是窝窝头,小咸菜。在下乡救灾治涝的数月艰苦奔波中,总是自备干粮,手拿雨伞,和群众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唯独没有自己。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忍受着肝病的痛苦,日夜坚持工作,后来病情严重恶化,变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剧痛,在狂风、大雨、沙窝、激流里奔波,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他走了120多个大队。为治理兰考的三害,改变全县36万人民的贫困面貌,他带着重病坚持工作,坚持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仅42岁的好干部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间,但他永远活在兰考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和焦裕禄相比,我深感内疚。过去我总是和同学讲吃比穿,衣服不时髦了就再也不愿穿上身,吃大米和白面还觉不合口。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忘了革命前辈创业的艰苦,守业的艰难,忘了接班人的重任。今后我一定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勤奋上进,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接班人。
影视短评、读后感精选
评电视剧《长征》:细微之处见精彩
眼下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电视剧《长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该剧呈给观众的既不是“爬雪山、过草地”那种“枯燥”的长征,也不是“敌军飞机大炮、我军冲锋吹号”那种“简单”的长征。而是于战争背景下,把领袖们各自的人格魅力都凸现了出来。
长征开始前,毛泽东在军事上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当他大胆向中革军委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时,却遭到了军事顾问李德的指责,毛泽东一气之下,当着其他委员的面,甩手 而去;但他在苏区云山寺“赋闲”,读着马列著作时,儿子毛毛却要过来“骑大马”。毛泽东只好“学习生活两不误”,一边背着毛毛转圈,一边捧着书本“走读”;还有胡班长嫌主席的脚“有味儿”;毛泽东冲着贺子珍发牢骚……“无情未必真豪杰”,编导这样处理,更加衬托了毛主席后来在领导岗位上的指挥若定时的英雄气概。而毛泽东的扮演者唐国强也较好地把握了表演上的一个“度”,基本上做到了收放自如,“潇洒来去”。
尤值一提的是周恩来的扮演者刘劲,他时常忧郁的目光和红军当时的处境极其吻合,当李德和博古专权行事时,他忍辱负重;当张国焘扣押廖承志,向中央要权时,他“恨铁不成钢”……还有王伍福扮演的朱德,不但形似,而且从外到里都让你感觉到“这就是朱德”。并且,红军将领都叫毛泽东“老毛”,这也是以前影视剧中从没有过的最平民化的称呼。
“蒋委员长”这回换成了陈道明,从外表上猛一看,他有点像穿军装的“方鸿渐”,可随着剧情的展开,陈道明便和“老蒋”慢慢贴近了。他可以高骂“你们这群饭桶”!同时又能“屈驾”抬着士兵的尸体“悲伤”给大家看。这才叫“诡计多端、老谋深算的蒋介石”呢。所以,即便陈道明的眼神没有“老蒋专业户”孙飞虎阴险,但他一样把蒋介石这个“反共老手”刻画得淋漓尽致。
读彭端淑《为学》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 重要的是做错之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练意志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以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 读彭端淑<为学>》讲评
本文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读后感”。
首先,文章的立意构思新,撷取的感受点也新。它不同于一般学生写《为学》读后感的思路立意,另辟蹊径,紧紧抓住富僧听说贫僧回来之后面有“惭色”这一点,作为自己的感受点,充分肯定富僧有悔改的态度,开展议论,阐述观点。文章就显得别具一格,生气勃勃。
其次,作者运用论据的角度也很有新意。论证中列举的苏洵、贝多芬、张海迪这三个名人是众所周知的,但文章摈弃了人们熟知的有关三个名人如何奋发成才的材料,却选取了他们在“没有实现理想而惭愧之后”“是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这方面的材料。这三则材料不但鲜为人知,而且紧扣论据,论点和论据高度统一。
另外,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材料堆砌,而是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的剖析。因此文章的论证不但具有新意,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
课后写作练习:
1、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
2、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写短评一则。
本文标题: 《爬雪山》读后感500字(作文读后感题目是:《爬雪山》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52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