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论语》与人生幸福学习心得《论语心得》读后感,我最近细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它就...
帮忙写读后感
题目:自拟 ——————《论语》与人生幸福学习心得《论语心得》读后感
我最近细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它就像一杯清茶,让我品味人生。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们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只是研究古诗文的人才会熟读,而像我们普通群众是仰望而不可触及。本来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典籍的书应该是以一种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来向我们阐述大道理。我甚至怀疑我能不能看懂这本书,于丹老师却仿佛是一位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现代人对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他没有了传说中圣贤的架势,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有一次在报道里看到了“国民幸福指数”的调查,很多大都市的人虽然物质生活丰富,却并没有满足的感觉,而有些小城镇虽然经济并不发达,但是幸福指数却很高。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丰富却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人比人,气死人”,有很多这样的人,喜欢处处攀比,处处竞争,本来良性竞争是件好事情,却被弄的变了味。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哪有他们如今的成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不能只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没看到别人背后的艰辛.
对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钉子的寓言让我感触颇深。在我们这个年龄,常常由于一时冲动而说出一些不经过大脑的话来,伤害了身边的人还浑然不自知。于丹提醒我们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因为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上也留下了洞,不会复原了。现在想来,在上一届做班主任的时候,学生犯错时经常火气一上来不顾后果的狠狠责骂,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虽然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他们好,可孩子哪会懂得?可叹自己的处理方式太不客观,做了一些留下遗憾的事情,希望今后会少犯这样的错误。
每个人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让我在平静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师的我,可以潜下心来品出自己工作的无尽源泉.
我最近细读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这本书,它就像一杯清茶,让我品味人生。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们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只是研究古诗文的人才会熟读,而像我们普通群众是仰望而不可触及。本来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典籍的书应该是以一种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来向我们阐述大道理。我甚至怀疑我能不能看懂这本书,于丹老师却仿佛是一位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现代人对话,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他没有了传说中圣贤的架势,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有一次在报道里看到了“国民幸福指数”的调查,很多大都市的人虽然物质生活丰富,却并没有满足的感觉,而有些小城镇虽然经济并不发达,但是幸福指数却很高。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丰富却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人比人,气死人”,有很多这样的人,喜欢处处攀比,处处竞争,本来良性竞争是件好事情,却被弄的变了味。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哪有他们如今的成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不能只一味地怨天尤人,而没看到别人背后的艰辛.
对于我自身的一些困惑,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小男孩拔钉子的寓言让我感触颇深。在我们这个年龄,常常由于一时冲动而说出一些不经过大脑的话来,伤害了身边的人还浑然不自知。于丹提醒我们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因为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上也留下了洞,不会复原了。现在想来,在上一届做班主任的时候,学生犯错时经常火气一上来不顾后果的狠狠责骂,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虽然我的出发点是为了他们好,可孩子哪会懂得?可叹自己的处理方式太不客观,做了一些留下遗憾的事情,希望今后会少犯这样的错误。
每个人读一本书,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让我在平静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师的我,可以潜下心来品出自己工作的无尽源泉.
帮我写读后感
北师大版语文书《“诺曼底”号遇难记》高分!!!“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这是我们语文书上的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最感人的一幕场景。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讲的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发生在英伦海峡上的一个故事。哈尔威船长在大雾弥漫的英伦海峡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不料,全速前进的“玛丽”号突然撞了过来,毫无防备的“诺曼底”号无处躲闪,它的船体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乘客们惊慌失措地在甲板上奔逃,在这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指挥乘客们安全逃生,但他自己却与“诺曼底”号轮船一起同归于尽。
读完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悲壮的画面。我知道,对于全世界的船长来说,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惯例,那就是在遇到海难时一定要最后一个逃生,那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使命。我想到了老爸给我讲过的故事。老爸曾经当过海军,他们的舰船遭遇过几次强台风,有一次船几乎要翻掉。每次,船长就会把五星红旗裹在身上指挥大家坚守岗位与风浪搏斗,因为他自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因此,我们知道,要想成为一名船长,必须具有高尚的品质,能够在在危急时刻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哈尔威船长做到了这一点,他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伟大的船长。
不过,在我又仔细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发现,根据当时的时间,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在最后时刻与乘客们一起安全逃生。但他没有这样做,这就说明了他是主动选择留在船上的,一开始,我认为他这样做很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在可以保住生命而不会影响到他人的情况下舍去生命,这不就等于自杀吗?
哈尔威船长到底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接着我又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慢慢地有了一些感受,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对于哈尔威船长来说,“诺曼底”号船和他的生命一样珍贵,这艘船就像是他的亲人,是他的全部寄托,船沉了,就相当于亲人死去了、寄托消失了,精神必然崩溃,所以哈尔威船长认为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决定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茫茫海底。
想象一下,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了,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样?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让我体会到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灵魂”,也让我感受到了船长与船之间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密不可分的感情。
这是我们语文书上的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中最感人的一幕场景。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讲的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发生在英伦海峡上的一个故事。哈尔威船长在大雾弥漫的英伦海峡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不料,全速前进的“玛丽”号突然撞了过来,毫无防备的“诺曼底”号无处躲闪,它的船体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乘客们惊慌失措地在甲板上奔逃,在这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指挥乘客们安全逃生,但他自己却与“诺曼底”号轮船一起同归于尽。
读完课文后,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悲壮的画面。我知道,对于全世界的船长来说,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惯例,那就是在遇到海难时一定要最后一个逃生,那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的使命。我想到了老爸给我讲过的故事。老爸曾经当过海军,他们的舰船遭遇过几次强台风,有一次船几乎要翻掉。每次,船长就会把五星红旗裹在身上指挥大家坚守岗位与风浪搏斗,因为他自己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因此,我们知道,要想成为一名船长,必须具有高尚的品质,能够在在危急时刻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哈尔威船长做到了这一点,他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伟大的船长。
不过,在我又仔细读了一遍课文之后,我发现,根据当时的时间,哈尔威船长完全可以在最后时刻与乘客们一起安全逃生。但他没有这样做,这就说明了他是主动选择留在船上的,一开始,我认为他这样做很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他在可以保住生命而不会影响到他人的情况下舍去生命,这不就等于自杀吗?
哈尔威船长到底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接着我又反复读了几遍课文,慢慢地有了一些感受,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对于哈尔威船长来说,“诺曼底”号船和他的生命一样珍贵,这艘船就像是他的亲人,是他的全部寄托,船沉了,就相当于亲人死去了、寄托消失了,精神必然崩溃,所以哈尔威船长认为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于是他决定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茫茫海底。
想象一下,如果这一切发生在你身上了,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样?
《“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让我体会到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灵魂”,也让我感受到了船长与船之间那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密不可分的感情。
关于读后感
我们老师给我们布置了50篇读后感,我写了几篇是在写不出来了,请各位朋友帮帮忙,在此送上一百分。要求:1.初中水平2.三百字左右3.不用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士兵突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鲁宾逊漂流记》,因为我已经写了。4.必须写《阿Q正传》,《背影》的读后感。5.越早越好6.不要写观后感 (1)
《阿Q正传》读后感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2)》《背影》
《背影》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浅易,而且句子通顺,因此读者很快能领悟内容。作者把文章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阅读期间,当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我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
(3)《格列佛游记》
当我第一次见到此书,我以为是像《鲁滨孙漂流记》那样的小说。而当我翻开书,看了书的前言才知道了,原来这个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讽刺小说。但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yahoo)。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作者不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另一方面,主人公在慧因国里与慧因的生活是最令他难忘的。他们的国家不会出现表示罪恶的字眼,像:欺骗、怀疑、狡猾等等之类的词。所以他们的社会不会有欺骗、怀疑、狡猾、陷害、阴谋、贿赂……。那个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地方。以至于当主人公离开那里时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我们的社会虽然不像当时英国那样败落,但也好不到哪去。小偷小摸、乱扔乱丢、破坏公物。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杀人放火、贩毒走私、残暴疯狂。也是我们在电视中经常见到的事,都已经不足为奇了。
这么一个浑浊的社会,是要靠我们来澄清的。现在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但是可以做我们能做到的事。就算是低下头拣起一片垃圾,写一篇环保文章,号召朋友亲戚……这都是我们轻易能做到的。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成为像慧因国那样的社会。我愿为此付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阳光,少一点污染。
《阿Q正传》读后感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2)》《背影》
《背影》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出色。虽然它的文字不是太多,但是内容十分丰富。由于大部分的字很浅易,而且句子通顺,因此读者很快能领悟内容。作者把文章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同身受。阅读期间,当父亲去买橘子的时候,令我非常感动,我也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
文章的主题是父子之间的感情。故事开始的时候,是描写父子处身于艰难的困境中。作者的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刚刚失业。办了丧事后,他们到了南京。父亲要在那里找工作而他度过几天后就要从那里回北京念书。在车站上,当作者看见父亲托茶房照应他的时候,作者心里认为他很婆婆妈妈。可是,看看父亲那么辛苦地替他买橘子,他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之后,接到父亲的信,令他想起父亲当时的背影。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背影》真是一篇感人及有教育性的文章。
(3)《格列佛游记》
当我第一次见到此书,我以为是像《鲁滨孙漂流记》那样的小说。而当我翻开书,看了书的前言才知道了,原来这个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讽刺小说。但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yahoo)。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作者不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另一方面,主人公在慧因国里与慧因的生活是最令他难忘的。他们的国家不会出现表示罪恶的字眼,像:欺骗、怀疑、狡猾等等之类的词。所以他们的社会不会有欺骗、怀疑、狡猾、陷害、阴谋、贿赂……。那个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地方。以至于当主人公离开那里时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我们的社会虽然不像当时英国那样败落,但也好不到哪去。小偷小摸、乱扔乱丢、破坏公物。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杀人放火、贩毒走私、残暴疯狂。也是我们在电视中经常见到的事,都已经不足为奇了。
这么一个浑浊的社会,是要靠我们来澄清的。现在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但是可以做我们能做到的事。就算是低下头拣起一片垃圾,写一篇环保文章,号召朋友亲戚……这都是我们轻易能做到的。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成为像慧因国那样的社会。我愿为此付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阳光,少一点污染。
本文标题: 审视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400字左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49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