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读后感1000字的能读起来过关就行,拜托啦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读季羡林《阅世心语》,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自己家里要是没有老人,...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1000字的能读起来过关就行 拜托啦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读季羡林《阅世心语》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自己家里要是没有老人,就好比是冬天穿着的棉袄后背上漏了个窟窿,温暖没了不说,少了那一小块贴心的棉布,说话做事就好象少了分寸,出门在外少了一份牵挂和寄托。同样的道理,要是一个国家没有老人,尤其是明世理的文化老人,那泱泱大国何以成其大,悠悠历史,又何以见其长啊?所以,世纪之交的中国,有季羡林这样一位文化老人的声音传出来,确实是一件幸事。
季老是1911年生的人,今年已是96岁,他喜欢引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诗“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就是指米寿、茶就是指茶寿,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米字的形态,一看便知为八十八,所以米寿就是88岁;而茶字形态恰如米字之上又加上艹字头,可推想到再加廿,成一O八岁了。粗看起来,这话好象是贪图高寿,但在我看来,“米”是温饱需求层次的,而“茶”是精神文化层次的,因此,从“米寿”到“茶寿”应该还暗含着“再攀精神高峰”的意思,而摆在我面前的这本《阅世心语》无疑就是一种见证。
该书收录了季老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涉及的主题有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方面,从中可以窥见这位清癯矍铄的文化老人的生活态度,人生智慧、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比如,很多人到了60岁、70岁就退休,完全不能工作了,但季老却不同,他有股“不服老”的精神。对于那些老了没事干就提着鸟笼溜达的人,他似乎很看不起,而对陈寅恪、冯友兰、陈翰笙这些晚年失明仍坚守学术一隅、勤于著述的人,他则极力赞赏。正是因为有这种“人生从八十岁开始”的劲头,他才能在80-90岁之间完成两部开创性巨著《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
其实,季老在晚年,不光是学问完成了冲顶,散文创作也进入了一种“化境”。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喻之为啜香茗,齿颊留香,亦如沐惠风浴春雨,惬意无比。比如,《老年人十忌》里,他认为老年人不应该倚老卖老时,随手便举了周总理与大家讨论翻译 “倚老卖老”的故事,这一掌故大大的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而在《大放光明》中,他用“目中无人”来形容自己得了眼病看不清楚人,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走路时的“一脚高,一脚低”,这种比喻的天才和幽默的风度让人不禁莞尔。更妙的文字在那篇《八十述怀》中,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这些十分流畅、一气呵成的四字句非常讲究对仗的工整和音调的平仄合辙,因此读起来铿锵有力,既顺口又悦耳,使人不能不想起那些从小背诵的古代散文名篇;紧接着,先生又用了最后四句非常“现代白话”的句式,四句排比并列,强调了节奏和复沓,与前面的典雅整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读起来就跟音乐一样,美不胜收。
总之,对于季老学问和文章,我是佩服的,我有时候想,能把文字码到这份上,也算是登峰造极了。最近几年里,季老还出于对民族文化命运的关心,频频地出来说话,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他认为,“西方哲学或者思想方法是分析的,而东方的则是综合的。……目前西方的分析已经走得够远了。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到了尽头,但是已经露出了强弩之末的端倪。照目前这样子不断地再分析下去,总有一天会走到分析的尽头。那么,怎么办呢?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从几千年的历史上来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球已经快踢到东方文化的场地上来了。东方的综合可以济西方分析之穷”。季老的这种观点虽然在学术界还有种种不同的声音,但这种拳拳赤子之情让人动容。更为难得的是,季老在晚年出来请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三个头衔,这种老辈人物的“自知之明”和“淡薄名志”又岂是某些人的“难得糊涂”能比的?
黑格尔曾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不一样的,“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小孩子也能说,可是对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的全部生活意义”。如果说,《天竺心影》表现的是求学者的旷达和使命,《牛棚杂忆》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苦涩和幽默,《清塘荷韵》表现的是文人的孤高和韵味,《朗润思语》表现的是读书人的殷切和温情,《东西漫步》表现的是学者的渊博和雅致,那么,摆在我面前刚刚读完的这本《阅世心语》,则更多的是表现了一位“国老”的眼见和抱负!
——读季羡林《阅世心语》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自己家里要是没有老人,就好比是冬天穿着的棉袄后背上漏了个窟窿,温暖没了不说,少了那一小块贴心的棉布,说话做事就好象少了分寸,出门在外少了一份牵挂和寄托。同样的道理,要是一个国家没有老人,尤其是明世理的文化老人,那泱泱大国何以成其大,悠悠历史,又何以见其长啊?所以,世纪之交的中国,有季羡林这样一位文化老人的声音传出来,确实是一件幸事。
季老是1911年生的人,今年已是96岁,他喜欢引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诗“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就是指米寿、茶就是指茶寿,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米字的形态,一看便知为八十八,所以米寿就是88岁;而茶字形态恰如米字之上又加上艹字头,可推想到再加廿,成一O八岁了。粗看起来,这话好象是贪图高寿,但在我看来,“米”是温饱需求层次的,而“茶”是精神文化层次的,因此,从“米寿”到“茶寿”应该还暗含着“再攀精神高峰”的意思,而摆在我面前的这本《阅世心语》无疑就是一种见证。
该书收录了季老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涉及的主题有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方面,从中可以窥见这位清癯矍铄的文化老人的生活态度,人生智慧、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比如,很多人到了60岁、70岁就退休,完全不能工作了,但季老却不同,他有股“不服老”的精神。对于那些老了没事干就提着鸟笼溜达的人,他似乎很看不起,而对陈寅恪、冯友兰、陈翰笙这些晚年失明仍坚守学术一隅、勤于著述的人,他则极力赞赏。正是因为有这种“人生从八十岁开始”的劲头,他才能在80-90岁之间完成两部开创性巨著《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
其实,季老在晚年,不光是学问完成了冲顶,散文创作也进入了一种“化境”。他襟怀坦荡、学贯中西,读他的散文是一种享受,开怀释卷,典雅清丽的文字拂面而来,纯朴而不乏味,情浓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无论记人、状物或摹事,笔下流淌的是炙热的人文情怀,充满着趣味和韵味。喻之为啜香茗,齿颊留香,亦如沐惠风浴春雨,惬意无比。比如,《老年人十忌》里,他认为老年人不应该倚老卖老时,随手便举了周总理与大家讨论翻译 “倚老卖老”的故事,这一掌故大大的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说服力;而在《大放光明》中,他用“目中无人”来形容自己得了眼病看不清楚人,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走路时的“一脚高,一脚低”,这种比喻的天才和幽默的风度让人不禁莞尔。更妙的文字在那篇《八十述怀》中,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这些十分流畅、一气呵成的四字句非常讲究对仗的工整和音调的平仄合辙,因此读起来铿锵有力,既顺口又悦耳,使人不能不想起那些从小背诵的古代散文名篇;紧接着,先生又用了最后四句非常“现代白话”的句式,四句排比并列,强调了节奏和复沓,与前面的典雅整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读起来就跟音乐一样,美不胜收。
总之,对于季老学问和文章,我是佩服的,我有时候想,能把文字码到这份上,也算是登峰造极了。最近几年里,季老还出于对民族文化命运的关心,频频地出来说话,要大家重视传统文化,他认为,“西方哲学或者思想方法是分析的,而东方的则是综合的。……目前西方的分析已经走得够远了。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到了尽头,但是已经露出了强弩之末的端倪。照目前这样子不断地再分析下去,总有一天会走到分析的尽头。那么,怎么办呢?我在上面已经说过,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从几千年的历史上来看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球已经快踢到东方文化的场地上来了。东方的综合可以济西方分析之穷”。季老的这种观点虽然在学术界还有种种不同的声音,但这种拳拳赤子之情让人动容。更为难得的是,季老在晚年出来请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三个头衔,这种老辈人物的“自知之明”和“淡薄名志”又岂是某些人的“难得糊涂”能比的?
黑格尔曾说,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不一样的,“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小孩子也能说,可是对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的全部生活意义”。如果说,《天竺心影》表现的是求学者的旷达和使命,《牛棚杂忆》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苦涩和幽默,《清塘荷韵》表现的是文人的孤高和韵味,《朗润思语》表现的是读书人的殷切和温情,《东西漫步》表现的是学者的渊博和雅致,那么,摆在我面前刚刚读完的这本《阅世心语》,则更多的是表现了一位“国老”的眼见和抱负!
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多年研究中国文化和最近看到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表现的中国元素大气辉弘是愈来愈觉得中国的文化真是太伟大了!可惜了很多练瑜伽的朋友后辈身在中国怀揣宝玉不识货,弃钻石不要去国外检黄铜当宝贝可叹可怜!不是批评是希望也多花一些时间学习中国文化.以下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篇文章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也表现了老一辈的国学大师拳拳爱国之心!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已经与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更需要把自己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由我主编的《神州文化集成丛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不错。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丛书的整体出版质量显得有些粗糙简单;所以近年在有关人士的大力倡导和协助下,我们决定再次出版这套丛书。这次出版无论从外观设计上还是内容编排上都作了较大改变,以彩色图文本和《神州文化图典集成》丛书的形式重新出现,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十几年前有关人士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口号最近又再次在神州大地回响,甚至海外华人和华裔也同声赞扬和热诚响应,足证这个口号提到了人们的心坎上,是完全正确而且及时的。根据过去的经验,所有正确的口号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算有效。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同仁们和东方影视集团总经理李生泉等同志,爱国不甘后人,也想尽上自己的绵薄,为这宏伟的盛举增砖添瓦,几经酝酿磋商,发起了这项《神州文化集成》大型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抱着这种想法和期望,我们开始了组稿活动。在较短的期间内,我们约请了一些国内学有专长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承担各书撰写的任务。尽管有不少学者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一听到我们发起的宗旨,无不慨然应允。为了保证著作质量,我们规定了严格的审稿制度。谁也没有“特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我们先民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这一点,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我们的读者和观众。文化之发展,是在各异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前进的,中华民族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就曾融汇进多种游牧民族和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异质文化,又汲取了佛教等印度文化凝炼而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此“三十年河西”也,其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经摧残和磨难后衰而复起,此“三十年河东”也,中外文化交流将兴起“东学西渐”的潮流。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盛极而衰,必须从东方文化汲取活力。
东方文化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代表,其思想内容千条万绪,但都集中在一个“道”字上,中国文化的大道西传,必将带来世界和平,必将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必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得以完成。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崛起”,必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是我中华民族在神州生生不息的生命线,这就是我们重新发起出版《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基本理念。我们的丛书虽然冠以“神州”,但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视野却绝不限于神州。最近几年来,我经常考虑一些有关文化的问题。如果说我的考虑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我并不囿于神州这一个地区,也不限于当前这一个时代。我收藏着一方清代浙派大家陈曼生刻的图章,其文曰“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这完全符合我的精神。我于文化问题绝非内行里手,我也不装出这番模样。但是,我看到了一些东西,想到了一些东西,我不愿意妄自菲薄,也不愿意敝帚自珍,于是就写了一些短文,在不同的座谈会上也做了几次发言。得到的反应多是肯定的。连一些外国学者也不例外。这当然增强了我进一步探讨的信心。
我觉得,我们过去谈论中国文化,往往就事论事,只就中国论中国,只就眼前论中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像瞎子摸象一样,摸不到全貌,摸不到真相。经过我多年的思考,我认为,从人类整个历史来看,全世界人民共创造出来了四个大的文化体系。所谓“大”指的是历史悠久、影响广被、至今仍然存在的文化体系。
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发现了只有四个: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其中前三个属于东方文化范畴,第四个属于西方。东西两大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综合,西方分析。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事物的本质。但也有其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气,使之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普遍联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我浅见所及,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此。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东方文化;而要想了解东方文化,必先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了解必须同时并进,相互对照,相互比较,初时较粗,后来渐细,螺旋上升,终至豁然。我想先从医药中举一个例子。人们都知道,西医和中医是完全不同的,两者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发展过程也完全不同,因此,诊断、处方、药材等等都不一样。最明显的差别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医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往往是头痛医脚,比如针灸的穴位就是如此。提高到思维方式来看,中医比西医更注重普遍联系,注意整体观念。再拿语言文字来作一个例子。西方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别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语和梵文等等,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只看一个词儿,就能判定它的含义。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只看单独一个词儿,你就不敢判定它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一个词组中或句子中,它的含义才能判定。使用惯了这种语言的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在潜意识里就习惯于普遍联系,习惯于整体观念。再如绘画,中西也是不相同的。许多学者,比如申小龙先生等,认为西画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你看一幅中国山水画,可以步步走,面面观,“景内走动”,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申小龙还引用了李约瑟和普利高津的意见,认为汉民族有有机整体思维方式。
从上面几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约而言之,这个特点可以归纳为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从“科学主义”的观点上来看,这未免有点模糊,但是这个“模糊”却绝非通常所谓的“不清不楚”,而是有比较严格的科学含义,它强调的正是普遍联系。这同我上面讲的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是完全一致的。我这一篇所谓总序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绝无意强加于人。百家争鸣,我只是一家。但有一点我是十分坚定的,看中国文化,必须把它放在东方文化这个大框架内,放在世界文化这个更大的框架内,才能看得清楚。
如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不能放开眼光,囿于积习,墨守成规,则对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无论如何也是认识不清楚的。弘扬中华文化,发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的责任。
印度和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要不要学习?要学习,不过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学习!否则连根都没有了!这也是当年印度国父甘地对印度年青人的谆谆教导,今天我也拿来给祖国年青一代的瑜伽教练们,也希望这些朋友在学习目前流行的瑜伽同时,也能学习吸收我们祖先优秀文化!这样反而对自己的事业会有帮助!谢谢朋友们阅读.并祈望一起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多年研究中国文化和最近看到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表现的中国元素大气辉弘是愈来愈觉得中国的文化真是太伟大了!可惜了很多练瑜伽的朋友后辈身在中国怀揣宝玉不识货,弃钻石不要去国外检黄铜当宝贝可叹可怜!不是批评是希望也多花一些时间学习中国文化.以下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篇文章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也表现了老一辈的国学大师拳拳爱国之心!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已经与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更需要把自己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由我主编的《神州文化集成丛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不错。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丛书的整体出版质量显得有些粗糙简单;所以近年在有关人士的大力倡导和协助下,我们决定再次出版这套丛书。这次出版无论从外观设计上还是内容编排上都作了较大改变,以彩色图文本和《神州文化图典集成》丛书的形式重新出现,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十几年前有关人士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口号最近又再次在神州大地回响,甚至海外华人和华裔也同声赞扬和热诚响应,足证这个口号提到了人们的心坎上,是完全正确而且及时的。根据过去的经验,所有正确的口号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算有效。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同仁们和东方影视集团总经理李生泉等同志,爱国不甘后人,也想尽上自己的绵薄,为这宏伟的盛举增砖添瓦,几经酝酿磋商,发起了这项《神州文化集成》大型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抱着这种想法和期望,我们开始了组稿活动。在较短的期间内,我们约请了一些国内学有专长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承担各书撰写的任务。尽管有不少学者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一听到我们发起的宗旨,无不慨然应允。为了保证著作质量,我们规定了严格的审稿制度。谁也没有“特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我们先民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这一点,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告诉我们的读者和观众。文化之发展,是在各异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前进的,中华民族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就曾融汇进多种游牧民族和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异质文化,又汲取了佛教等印度文化凝炼而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此“三十年河西”也,其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经摧残和磨难后衰而复起,此“三十年河东”也,中外文化交流将兴起“东学西渐”的潮流。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盛极而衰,必须从东方文化汲取活力。
东方文化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代表,其思想内容千条万绪,但都集中在一个“道”字上,中国文化的大道西传,必将带来世界和平,必将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必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得以完成。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崛起”,必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是我中华民族在神州生生不息的生命线,这就是我们重新发起出版《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基本理念。我们的丛书虽然冠以“神州”,但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视野却绝不限于神州。最近几年来,我经常考虑一些有关文化的问题。如果说我的考虑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我并不囿于神州这一个地区,也不限于当前这一个时代。我收藏着一方清代浙派大家陈曼生刻的图章,其文曰“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这完全符合我的精神。我于文化问题绝非内行里手,我也不装出这番模样。但是,我看到了一些东西,想到了一些东西,我不愿意妄自菲薄,也不愿意敝帚自珍,于是就写了一些短文,在不同的座谈会上也做了几次发言。得到的反应多是肯定的。连一些外国学者也不例外。这当然增强了我进一步探讨的信心。
我觉得,我们过去谈论中国文化,往往就事论事,只就中国论中国,只就眼前论中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像瞎子摸象一样,摸不到全貌,摸不到真相。经过我多年的思考,我认为,从人类整个历史来看,全世界人民共创造出来了四个大的文化体系。所谓“大”指的是历史悠久、影响广被、至今仍然存在的文化体系。
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发现了只有四个: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其中前三个属于东方文化范畴,第四个属于西方。东西两大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综合,西方分析。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事物的本质。但也有其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气,使之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普遍联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我浅见所及,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此。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东方文化;而要想了解东方文化,必先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了解必须同时并进,相互对照,相互比较,初时较粗,后来渐细,螺旋上升,终至豁然。我想先从医药中举一个例子。人们都知道,西医和中医是完全不同的,两者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发展过程也完全不同,因此,诊断、处方、药材等等都不一样。最明显的差别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医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往往是头痛医脚,比如针灸的穴位就是如此。提高到思维方式来看,中医比西医更注重普遍联系,注意整体观念。再拿语言文字来作一个例子。西方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别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语和梵文等等,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只看一个词儿,就能判定它的含义。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只看单独一个词儿,你就不敢判定它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一个词组中或句子中,它的含义才能判定。使用惯了这种语言的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在潜意识里就习惯于普遍联系,习惯于整体观念。再如绘画,中西也是不相同的。许多学者,比如申小龙先生等,认为西画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你看一幅中国山水画,可以步步走,面面观,“景内走动”,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申小龙还引用了李约瑟和普利高津的意见,认为汉民族有有机整体思维方式。
从上面几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约而言之,这个特点可以归纳为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从“科学主义”的观点上来看,这未免有点模糊,但是这个“模糊”却绝非通常所谓的“不清不楚”,而是有比较严格的科学含义,它强调的正是普遍联系。这同我上面讲的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是完全一致的。我这一篇所谓总序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绝无意强加于人。百家争鸣,我只是一家。但有一点我是十分坚定的,看中国文化,必须把它放在东方文化这个大框架内,放在世界文化这个更大的框架内,才能看得清楚。
如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不能放开眼光,囿于积习,墨守成规,则对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无论如何也是认识不清楚的。弘扬中华文化,发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的责任。
印度和其它国家的优秀文化要不要学习?要学习,不过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学习!否则连根都没有了!这也是当年印度国父甘地对印度年青人的谆谆教导,今天我也拿来给祖国年青一代的瑜伽教练们,也希望这些朋友在学习目前流行的瑜伽同时,也能学习吸收我们祖先优秀文化!这样反而对自己的事业会有帮助!谢谢朋友们阅读.并祈望一起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 读后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国歌奏响,我都不禁地想: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来,我们祖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科技发展迅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就像一条巨龙从沉睡中被呼唤声唤醒。
60年来,我们的祖国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变得越来越富强,经济变得越来越发达。
60年前,我们的中华儿女为了报效祖国,牺牲了多少珍贵的生命,多少为国争光的英雄们为国捐躯,多少为了建设美丽的祖国流血流汗,他们是多么的令人敬佩!一代伟人毛泽东,他领导人民得解放,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邓小平爷爷,他带领全国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新步伐,使中国人民走向了繁荣富强之路,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城市、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矮小破烂的瓦房变成了崭新高大的楼房,崎岖不平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笔直的马路,城市、农村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随着科技不断发达,我国近几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它们是祖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上午9时,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太空载人的梦想实现了!
2008年8月8日,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开幕,圆了中国人百年的梦想。中国健儿在运动会中获得了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的好成绩,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啊!这是中国健儿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中国人民是多么的顽强!
我爱我的祖国,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我为我是祖国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自豪!祖国,您永远是我心中的太阳!
60年来,我们的祖国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变得越来越富强,经济变得越来越发达。
60年前,我们的中华儿女为了报效祖国,牺牲了多少珍贵的生命,多少为国争光的英雄们为国捐躯,多少为了建设美丽的祖国流血流汗,他们是多么的令人敬佩!一代伟人毛泽东,他领导人民得解放,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改革开放的先行者邓小平爷爷,他带领全国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新步伐,使中国人民走向了繁荣富强之路,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城市、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矮小破烂的瓦房变成了崭新高大的楼房,崎岖不平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笔直的马路,城市、农村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随着科技不断发达,我国近几年相继成功发射了神州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它们是祖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我永远不会忘记,上午9时,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太空载人的梦想实现了!
2008年8月8日,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开幕,圆了中国人百年的梦想。中国健儿在运动会中获得了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的好成绩,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啊!这是中国健儿用汗水和努力换来的,中国人民是多么的顽强!
我爱我的祖国,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情感,我为我是祖国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自豪!祖国,您永远是我心中的太阳!
本文标题: 季羡林传统文化之美读后感(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11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