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李汉荣的散文要段一点的,我要摘抄下来南山》,○李汉荣,又见南山,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
有没有李汉荣的散文
要段一点的 我要摘抄下来南山》 ○李汉荣
又见南山
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后来,就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情人呀、儿子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黄段子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
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像在做一个永远要做下去的手势,看不清是挥别还是召唤。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每天的仪式:凝望
每天,早晨、中午或者黄昏,有时是深夜,我都要凝望南山。这是我的一个仪式,一个无神论者的宗教仪式。对仪式的虔诚投入改变了仪式的世俗性质,而有了某种神性价值,有了神圣感。神就是神圣感的产物。你从内心里感到对象是神圣的,那它就是神圣的,这种神圣的感受可以剔除内心的尘垢而使内心也变得神圣。一个俗人有了神圣感,他就不会过分低俗或恶俗,他的气质里就会增加几分高贵,对有着永恒意味的事物知道去尊敬和爱护。对南山的凝望渐渐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仪式是文化的,习惯是本能的。必须有仪式,然后才变成习惯。适度仪式化的生活可使人获得对世界的秩序感和生命的庄严感。久而久之,自觉的仪式就变成本能般的习惯,那种秩序感和庄严感也就内在化了,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元素。我是俗人,我可以不承认存在于宇宙之上的神,但我绝不能否认宇宙万物本身的神圣性。用我小小的、瞬时的眼睛望过去,这万古长存的宇宙不是一个巨大的奇迹吗?这地老天荒不发一言的南山不是一座神山吗?我凝望南山的翠色、白云、暮霭,凝望它深夜静卧于滔滔银河下的那份安详那份高古,我凝望它在阴云浊雾缠绕时依旧那么镇定那么超然。它一次次把我的目光从生存的池塘里打捞出来,从名枷利锁里解放出来,从知识的废墟里从权力的磨盘下从仇恨的阴沟里抢救出来,我的目光终于有了比较高比较明朗比较开阔的地方可以停靠和逗留了。南山以它的幽蓝和葱绿擦拭我的目光,也换洗我的灵魂。当我把目光从高处收回,将自己投入低处的生活,低处的劳作,我发现内心里总有葱茏和静穆漫出来,一些白云也会随时缭绕生存的细节,使晦暗的日子变得明亮。我明白,这是南山,南山加入了我的灵魂,南山注视着我的生活。
又见南山
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后来,就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情人呀、儿子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黄段子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
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像在做一个永远要做下去的手势,看不清是挥别还是召唤。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每天的仪式:凝望
每天,早晨、中午或者黄昏,有时是深夜,我都要凝望南山。这是我的一个仪式,一个无神论者的宗教仪式。对仪式的虔诚投入改变了仪式的世俗性质,而有了某种神性价值,有了神圣感。神就是神圣感的产物。你从内心里感到对象是神圣的,那它就是神圣的,这种神圣的感受可以剔除内心的尘垢而使内心也变得神圣。一个俗人有了神圣感,他就不会过分低俗或恶俗,他的气质里就会增加几分高贵,对有着永恒意味的事物知道去尊敬和爱护。对南山的凝望渐渐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仪式是文化的,习惯是本能的。必须有仪式,然后才变成习惯。适度仪式化的生活可使人获得对世界的秩序感和生命的庄严感。久而久之,自觉的仪式就变成本能般的习惯,那种秩序感和庄严感也就内在化了,成为一个人的精神元素。我是俗人,我可以不承认存在于宇宙之上的神,但我绝不能否认宇宙万物本身的神圣性。用我小小的、瞬时的眼睛望过去,这万古长存的宇宙不是一个巨大的奇迹吗?这地老天荒不发一言的南山不是一座神山吗?我凝望南山的翠色、白云、暮霭,凝望它深夜静卧于滔滔银河下的那份安详那份高古,我凝望它在阴云浊雾缠绕时依旧那么镇定那么超然。它一次次把我的目光从生存的池塘里打捞出来,从名枷利锁里解放出来,从知识的废墟里从权力的磨盘下从仇恨的阴沟里抢救出来,我的目光终于有了比较高比较明朗比较开阔的地方可以停靠和逗留了。南山以它的幽蓝和葱绿擦拭我的目光,也换洗我的灵魂。当我把目光从高处收回,将自己投入低处的生活,低处的劳作,我发现内心里总有葱茏和静穆漫出来,一些白云也会随时缭绕生存的细节,使晦暗的日子变得明亮。我明白,这是南山,南山加入了我的灵魂,南山注视着我的生活。
本文标题: 野地读后感李汉荣(野地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60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