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翻译文须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
《日知录》三则翻译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学设计
作者: 加入日期:11-03-24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一千多条,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复明,拒绝出仕,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身体力行,注重调查实际,不为空言,以天下为己任,力主治学要经世致用(其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
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正:文不可绝于天地——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益
文须有益于天下
(观点) ↘反:无益之文: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损
四、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司马光、吴端临;他之所以推崇这两部书,表明了他著书的价值尺度,即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著作)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越多。后世作者创作态度不诚实,动机——“成名”不纯。)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著书难;古今对比论证。)
小结:作者谈古论今,阐述著书原则,表明爱恶褒贬,感叹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
古人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吕氏春秋》《淮南子》“取诸子之言,汇而成书”↗
→(司马光、马贵与: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
↓
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传”——原因:“成书太易”“急于求名”
↓
著书难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作者认为文人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文人”滥竽充数;表明了作者关心社会现实和尊古复古的思想。)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借他们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意来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免偏激,却切中时弊。)
(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对别人赏其文辞而不赏其义理痛心疾首,黄庭坚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选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证明前文“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表明了作者崇尚实用的思想)
(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
↗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刘挚、扬雄、黄庭坚、欧阳修——引证法
文人之多 (经世致用)
↘假文人:华而不实——空同辩驳 ——例证法
(注重文采)
3、熟读课文
二、讨论:比较本课所选三则札记在主旨、语言上的异同?
内容相关,主旨相同:都是宣传经世致用的精神,识经术,通古今。而二、三则在立论上不同:《著书之难》以著述为话题,从正面立论,“难”是高标准严要求,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揭示真“文人”少。
语言风格不同:第一则立论鲜明,锋芒毕露;第二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第三则感情炽烈声势夺人。
第三课时
一、辅导学生自读《浙东学术》
1、简单介绍此文背景及章学诚与顾炎武的学术渊源、立论异同,并重点指出学术的共同之处:经世致用。
(详见教参,略)
2、学生自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练习。
作者: 加入日期:11-03-24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校训“经世致用”,一是体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色,并与孙中山先生早年为湘雅的题词“学成致用”一脉相承。二是有利于引导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成的大型学术札记,全书一千多条,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顾炎武,明末清初人,力主反清复明,拒绝出仕,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身体力行,注重调查实际,不为空言,以天下为己任,力主治学要经世致用(其思想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两文的共同点是“经世致用”。
三、研习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本则观点是什么?(文须有益于天下)
(2)、“文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原因是什么?(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
(3)、无益之文有何弊端?(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
(4)、本则使用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正:文不可绝于天地——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益
文须有益于天下
(观点) ↘反:无益之文:怪力乱神、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损
四、研习第二则《著书之难》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从著书的角度,作者肯定了哪些书、否定了哪些书?作者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著书原则?(首肯《孟》《荀》及《老》《庄》等,否定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其“汇而成书”,不自成体系;“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认为古人中还有谁做到了此原则?作者为何推崇此二人?(司马光、吴端临;他之所以推崇这两部书,表明了他著书的价值尺度,即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著作)
(3)作者认为今人坚持了著书原则吗?原因何在?(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越多。后世作者创作态度不诚实,动机——“成名”不纯。)
(4)本则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著书难;古今对比论证。)
小结:作者谈古论今,阐述著书原则,表明爱恶褒贬,感叹今人人心不古,“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
↗《孟》《荀》《老》《庄》等,“自成一家言”↘
古人 著书原则:“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吕氏春秋》《淮南子》“取诸子之言,汇而成书”↗
→(司马光、马贵与: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
↓
今人:“愈多”“愈舛漏”“愈不传”——原因:“成书太易”“急于求名”
↓
著书难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讨论:
(1)、作者开篇就慨叹“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文人多,不好吗?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作者认为文人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文人”滥竽充数;表明了作者关心社会现实和尊古复古的思想。)
(2)、韩愈之诗是什么意思?(强调“经训”是学问的根本,博古通今是治学之基石,舍此如“潢潦”,朝满夕涸,不但学问做不成,安生立命也陷入困境。)
(3)、作者引用韩愈和刘挚的话有什么作用?(借他们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轻蔑文采华意来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虽然不免偏激,却切中时弊。)
(4)、作者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目的何在?(继续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扬雄对别人赏其文辞而不赏其义理痛心疾首,黄庭坚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为选拔奖掖后生的标准,是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社会风气。)
(5)、作者引用本朝掌故——空同的辩驳,作用是什么?(证明前文“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6)、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欧阳修的话,表明了什么?(表明了作者崇尚实用的思想)
(7)本则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
↗文人:识经术、通古今——韩愈、刘挚、扬雄、黄庭坚、欧阳修——引证法
文人之多 (经世致用)
↘假文人:华而不实——空同辩驳 ——例证法
(注重文采)
3、熟读课文
二、讨论:比较本课所选三则札记在主旨、语言上的异同?
内容相关,主旨相同:都是宣传经世致用的精神,识经术,通古今。而二、三则在立论上不同:《著书之难》以著述为话题,从正面立论,“难”是高标准严要求,与“后人之书”的“易”作对比;《文人之多》以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多,揭示真“文人”少。
语言风格不同:第一则立论鲜明,锋芒毕露;第二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第三则感情炽烈声势夺人。
第三课时
一、辅导学生自读《浙东学术》
1、简单介绍此文背景及章学诚与顾炎武的学术渊源、立论异同,并重点指出学术的共同之处:经世致用。
(详见教参,略)
2、学生自读课文。
二、完成课后练习。
急急急!读后感
求十篇左右读后感600字初1、2水平给多加分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过于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书中的主人公原本名叫吉哈纳,年过五旬,是一位绅士,虽说是地位显赫,但家境却也不宽裕。由于生活的清闲,这位绅士爱上了骑士小说,而且已经走火入魔,到了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地步。别人读小说,都只当消遣,对小说的情节多持笑料态度,而吉哈纳绅士则截然不同,他对骑士小说中的的荒唐故事深信不疑,对小说中的骑士佩服得五体投地。渐渐地,他失去了理性,想入非非要去做个游侠骑士,全副武装,漫游世界,去克服一切的困难和险阻,消灭一切邪恶的,残暴的力量,锄强扶弱,见义勇为,名留千古。于是,他从老屋里找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祖传的一套盔甲,并异想天开地用硬纸做了一个面盔。可惜不太结实,他没办法,只好用铁皮条重新做了一个,这才将这面盔的事情算是完成了,接着,他又找来一匹老马,然后美其名曰驽马难得,趁着给马取名的东风,他又给自己取了个骑士般的名字,唐•吉诃德。然后又无比荒唐地请一个客栈老板为他受了封,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游侠骑士之旅。
堂•吉诃德的骑士之旅可谓是滑稽透顶了,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美丽的农家女当成公主,把一家普通的小客店当做被实施了魔法的堡垒。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动弹不得,被驮在驴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终以被人装在木牢里带回村里告终;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学士装扮的骑士打败后郁郁寡欢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终一病不起。
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去年的雀巢,今年没有鸟。我过去是疯子,如今头脑已经清醒;我曾经是台•曼•拉的唐•吉诃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纳。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诚能够换回诸位从前对我的尊重。……”唐•吉诃德的这番话出现在他生命的终点似是所谓的清醒却更像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当唐•吉诃德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时,他遗嘱的公证人刚好在场,他说,从未在任何一部骑士小说中看到过任何一位游侠骑士能像唐•吉诃德那样安祥而平静地死在自己的卧榻之上。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对矛盾中极大的一个受难者,不平的冤魂。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
我个人在觉得堂•吉诃德在滑稽之余,上文所体的追求梦想的精神,也的确是蕴涵在他的内心当中。对唐•吉诃德这个看法,在嘲笑之外却也带着一种淡淡的敬佩。毕竟再经受了重重挫折之后还能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人的确是百里挑一的。这种精神,唐•吉诃德如果运用得体,不去追寻什么骑士道,而去专注于其他的事业,我们也很难否定他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为此,笑过之后,却也为他深深的惋惜。
本书中一些所谓的配角也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浪子回头的费兰多。费兰多故事本可以诉说一下,但在这里为了节省篇幅,也就不再提及了。还有善良聪明的神父。高明睿智的参孙学士。以及同样傻但对主人忠诚的骑士侍从桑丘,桑丘算得上是本是中的第二大可怜人了,被堂•吉诃德的“花言巧语”骗得了桑丘的信任。使得桑丘答应做了唐•吉诃德的侍从。从那以来我们的桑丘就没少受苦,在客店里被人用毯子包起来扔来扔去的戏弄,又被大家一起把他蒙在鼓里把他当作一个笑料,但是桑丘却以惊人的毅力为了自己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所谓堂•吉诃德口中的“海岛总督”而坚持着。就凭这份坚毅,我们不得不对这个小丑角色投去钦佩的一瞥。桑丘直到最后也被蒙在众人设计好的圈套里。他虽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海岛的总督(实际上是一个小镇),但自始至终,因为唐•吉诃德给他开的骑士玩笑而被迫去做做一件件的荒唐事。
《堂吉诃德》每一个读者都会对堂吉诃德骑士的主观臆想和不切实际而哈哈大笑,然则,堂•吉诃德不仅仅具有令人发笑的地方,更有令人敬佩之处,每一个深刻的读者,都会在这位大名鼎鼎骑士的荒唐行为里,看到他的执着而公正的品质。他嫉恶如仇,总是正面向他的“敌人”发起不屈不挠的冲锋,他从不从背后捅刀子,更不用说用下流的中伤和恶意的诽谤来进行战斗了。然而,堂•吉诃德骑士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荡然所剩无几了,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一些非公开的场合,这种品质早已无影无踪,譬如,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网上,我以为就很难看到堂吉诃德“公正”的品质。
堂•吉诃德的骑士之旅可谓是滑稽透顶了,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美丽的农家女当成公主,把一家普通的小客店当做被实施了魔法的堡垒。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动弹不得,被驮在驴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终以被人装在木牢里带回村里告终;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学士装扮的骑士打败后郁郁寡欢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终一病不起。
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去年的雀巢,今年没有鸟。我过去是疯子,如今头脑已经清醒;我曾经是台•曼•拉的唐•吉诃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纳。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诚能够换回诸位从前对我的尊重。……”唐•吉诃德的这番话出现在他生命的终点似是所谓的清醒却更像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当唐•吉诃德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时,他遗嘱的公证人刚好在场,他说,从未在任何一部骑士小说中看到过任何一位游侠骑士能像唐•吉诃德那样安祥而平静地死在自己的卧榻之上。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对矛盾中极大的一个受难者,不平的冤魂。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
我个人在觉得堂•吉诃德在滑稽之余,上文所体的追求梦想的精神,也的确是蕴涵在他的内心当中。对唐•吉诃德这个看法,在嘲笑之外却也带着一种淡淡的敬佩。毕竟再经受了重重挫折之后还能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人的确是百里挑一的。这种精神,唐•吉诃德如果运用得体,不去追寻什么骑士道,而去专注于其他的事业,我们也很难否定他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为此,笑过之后,却也为他深深的惋惜。
本书中一些所谓的配角也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浪子回头的费兰多。费兰多故事本可以诉说一下,但在这里为了节省篇幅,也就不再提及了。还有善良聪明的神父。高明睿智的参孙学士。以及同样傻但对主人忠诚的骑士侍从桑丘,桑丘算得上是本是中的第二大可怜人了,被堂•吉诃德的“花言巧语”骗得了桑丘的信任。使得桑丘答应做了唐•吉诃德的侍从。从那以来我们的桑丘就没少受苦,在客店里被人用毯子包起来扔来扔去的戏弄,又被大家一起把他蒙在鼓里把他当作一个笑料,但是桑丘却以惊人的毅力为了自己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所谓堂•吉诃德口中的“海岛总督”而坚持着。就凭这份坚毅,我们不得不对这个小丑角色投去钦佩的一瞥。桑丘直到最后也被蒙在众人设计好的圈套里。他虽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海岛的总督(实际上是一个小镇),但自始至终,因为唐•吉诃德给他开的骑士玩笑而被迫去做做一件件的荒唐事。
《堂吉诃德》每一个读者都会对堂吉诃德骑士的主观臆想和不切实际而哈哈大笑,然则,堂•吉诃德不仅仅具有令人发笑的地方,更有令人敬佩之处,每一个深刻的读者,都会在这位大名鼎鼎骑士的荒唐行为里,看到他的执着而公正的品质。他嫉恶如仇,总是正面向他的“敌人”发起不屈不挠的冲锋,他从不从背后捅刀子,更不用说用下流的中伤和恶意的诽谤来进行战斗了。然而,堂•吉诃德骑士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荡然所剩无几了,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一些非公开的场合,这种品质早已无影无踪,譬如,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网上,我以为就很难看到堂吉诃德“公正”的品质。
本文标题: 《日知录》三则读后感(1000字名著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44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