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旅读后感400(人生苦旅 读后感200字)

发布时间: 2023-02-08 10:10: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8

人生苦旅,读后感200字人生苦旅,读后感200字,余秋雨的散文多是写文化古迹的,读他的作品好象是在跟随着一位千年老者,去追寻人类历史的足迹,从...

人生苦旅读后感400(人生苦旅 读后感200字)

人生苦旅 读后感200字

人生苦旅 读后感200字
  余秋雨的散文多是写文化古迹的,读他的作品好象是在跟随着一位千年老者,去追寻人类历史的足迹,从而引起我们对自身和人类文明的深思,并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平时喜欢读小说和诗歌,不怎么看散文,或者是因为崇拜名人的缘故,偶尔翻一下的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感觉他确实是一位散文大家。余秋雨首先是个学者,然后才是个散文家,因此,他的散文处处显出作为一个学者的智慧和哲思。他能在断垣残壁中看到人类文明的轨迹,进而反思人类和文明存在的终极意义,而且,他总是把这种思考放在历史的长河和无限的大自然中,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思索,因此,他的散文的思想显得更为深沉。
  《荒原沧海》选自《千年一叹》,它是作者周游世界几大文明古国时所写的散文当中一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首先展现的是多姿多彩的红海和千里单调的沙漠。两种格调相反的景色相映相衬,构成了非常奇特的景象,既雄伟又壮观。但作者接着指出,在这里,“根本没有留出人的位置”,作者一行,走在这浩大的自然中,自觉“人影微若草荠”,但又心有不甘,想证明一下自己的存在,驱动吉普洒出一片气派,但太阳、沙漠、大海,很快就将它溶化;人,这点微不足道的力量终归于无。这是否意味着人的存在毫无价值和必要呢?如果不是这样,人应该是以哪种状态存在?在这篇散文的后面,作者描写了一位母亲和她的四个孩子,其中最大的一个还不到十岁,他们在朦胧的大海中出现,划破夜色,踩海而来的,然后又在海边的房子里入息。作者把他们存在状态看作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极致。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挑战自然的极致,和自然是多么的和谐,人不是自然的对立面,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存在是和自然融为一体的。余秋雨通过自己想征服自然来证明自己和母子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做比较,深刻的告诉我们:人类若自以为是的试图嚣张的对待自然,必然被自然所湮没,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我们在对待自然时,既不要自卑也不要嚣张。
  这篇散文里还有一对象征的意象:沧海和沙漠。沧海象征文明,沙漠象征文明的对立力量,他们是直接的碰撞,中间没有任何阻隔。而文明从来就是脆弱的,经不起动乱和碰撞,更不要说自然的力量,就是人类自身的战争,都轻而易举将人类几千年辛辛苦苦创造的文明毁于一旦。作者体悟到这一点,因此,“我敬佩希腊,也理解埃及,尤其在这沙漠与大海交接的边沿。”因为希腊哲人推重人,又怀疑人在天地间的地位,告诫饿人们不要自卑也不要嚣张;而埃及文明认识到人类的渺小和文明的脆弱,于是,它便以坟墓的幻影来阻断文明的后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文明除了自然因素外,文明为什么会毁灭自身呢?而且是文明程度越高,文明毁灭得越彻底?这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文化苦旅 读后感4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贾泄��晡幕�氖?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本文标题: 人生苦旅读后感400(人生苦旅 读后感2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27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游记1到8回读后感100字(《西游记》1-8回的读后感 400字)中国的军阀政治读后感(中国的军阀政治怎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