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读后感(诸子百家读后感 差不多1000字)

发布时间: 2023-01-22 23:57: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是书的哦!!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有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本书是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做的同题系列演讲的底稿...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读后感(诸子百家读后感 差不多1000字)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是书的哦!!
读易中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有感
《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这本书是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做的同题系列演讲的底稿。视频的内容我是看了一遍,书是一页一页边读边思考,感觉收获很多很多。易中天的这部《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没有前几部演讲反响大,但我个人感觉这是他系列演讲中的最好的,最有学理和哲思的华彩乐章。
我们这个民族拥有其它民族无法企及的智慧与辉煌,文明的源流如滔滔江水,亘流不断。而春秋战国,既是中华文明的上游之源,也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因为它用着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我们这个民族前行的荒径,它以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讴歌那个时代,赞颂那个时代的先贤都不为过。
严格说来如果自己没有细读过《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这些文化典籍就没有资格谈论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这部书。《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也可以让我们成为阅读先秦经典的“拐杖”,使我们更加准确把握诸位大师不同的思想内涵和各流派思想演进的轨迹。
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争、儒墨之争、儒法之争作为讲述线索和切入点是非常巧妙的,通过各家的思想的相互比较使我们各家思想脉络更加清晰,也从另一个侧面厘清中华思想文明是一个兼容包蓄、百川归海式的整体。儒家来讲,孟子跨越式地发展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义的概念;荀子对老子思想的吸引,对法家思想的启迪使其成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的思想独树一帜,但从字里行间细细揣摩,还是有老子、荀子、墨子的思想的成分。
我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的读后感想
在我看完了作家易中天的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易中天给了那些
先秦的思想家们,做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解释与论述,其实我觉
得易兄书中对孔孟两人的看法应该是对。孔子和孟子虽然被后
世的人们称为「至圣」与「亚圣」不过我想他们也应该是人,
竟然是人,活著总是要生活的,所以也会有食、衣、住、行的
生活型式与欲念,只不过他们跟普通人比起来,较会念书和作
学问罢了,孔子也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吾犹人也。」关於
这点,在论语中就有记载,不过孔子本人除了学识之外,也懂
得如何对人对事,孟子曾经称赞孔子而讲了一句话,他说孔子
是「圣之时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孔子是个识时务的人
,不管他在任何的场合,他总是会晓得如何看情况说话,懂得
如何自处与因时进退,决不贪图富贵与利益,该做官的时候就
做官,该离开的时候就离开,该隐居的时候就找了个清闲的地
方隐居了起来。孔子不仅对自身是如此,对他的学生也是如此
,而且孔子人懂得如何「因才施教」,他会因为学生的个性与
资质领悟的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劝说与教法,所以他带给我的
感觉就好像是一个态度不错、有点开明的老师,由此可以看出
他本人不是一个读死书、教什麼内容照著书本念的人,他应该
是一个注重学习精神与道理实践的人,能把体会出来的道理运
用在实际的小生活当中,所以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不简单,而且
我觉得他是一位好老师喔!
读《易中天先秦诸子 百家争鸣》有感
看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我有以下的收获:
一、儒家: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我们可以继承的观点:仁爱、正义、自强
致命缺点:儒家主张的仁爱是有等级的,当到最低等级的时候,就没有多少了。
易中天教授对儒家的总结:儒家关注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核心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二、墨家
主要代表人物:墨子
我们可以继承的观点:平等、互利、兼爱
致命缺点:墨家每天都参加劳动,过着苦日子,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们主张劳动换来成果,可是有人不愿意这样做,所以他们的观点不受到人们的推崇。
易中天教授对墨家的总结:墨家关注社会,给我们留下了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三、道家
主要代表人物:杨朱、庄子、老子
我们可以继承的观点:真实、自由、宽容
致命缺点:道家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是隐士的哲学。
易中天教授对道家的总结: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四、法家
主要代表人物:商殃 、韩非
我们可以继承的观点:公平、公正、公开
致命缺点:太残酷。
法家是儒、墨、道三家的继承者,也是他们的批判者,还是新学说的主张者。法家对于三家,是都有继承,也都有批判的。与其他三家不同的是 其他三家主张退回到过去,而法家则主张勇敢的面对未来。
易中天教授对法家的总结:法家关注国家,给我们留下了治国理念——公平、公正、公开。
先秦诸子中,墨家关注社会,道家关注人生,法家关注国家,而儒家的关注点则落在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和谐处世的文化上,儒家为中华文化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易中天教授说:先秦诸子的各方观点,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我们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并且和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进行链接,我们就会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谐”。

诸子百家散文 读后感 1K

原文看不懂 译文看了又搓不出10个字 搜索不到……
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是中国历史上学术与言论的开明时代。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 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在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思想,所谓黄老道行无为之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的根本。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统治阶层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君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术,作为独尊儒术的基础学说。 在汉朝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夫子何人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夫子何人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01夫子何人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我们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诸子争鸣,岂能淡忘?
  但,我们该说些什么,又从哪里说起呢?
  也许,我们要先说到一个人。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个人,就是孔子。
  
  一 夫子何人(1)
  要说孔子,得先知道他是什么人。
  孔子是什么人?拿这问题问中国人,十有八九会说是“圣人”。孔圣人嘛,谁不知道?孟子就说得更明确,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这话什么意思?鲁迅先生说除了翻译为“摩登圣人”,没有别的法子(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照我看来,如果搁到现在,大约也可以叫“文化超男”。
  当然“摩登圣人”也好,“文化超男”也罢,都不是孟子的原意。孟子的原意,是“圣人当中最识时务的”。孟子说,圣人,有四种。伯夷,是“圣之清者”,也就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之任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负责的”。柳下惠,是“圣之和者”,也就是“圣人中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圣人中最识时务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孔子善于处世。孟子说,孔夫子的处世之道,是“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该离开就离开,走得快快的;该呆着就呆着,呆得长长的;该隐居就隐居,决不贪图名利;该做官就做官,也不自命清高。总而言之,该怎么着就怎么着,很知道因时制宜,所以是“圣之时者”。
  孟子这话可以讨论。孔子的选择,恐怕没那么自如,很多时候是不得已。这一点,读完本章就会明白。同样,圣人这个头衔,孔子也十有八九不会认同。孔子自己说得很清楚,“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只不过去世以后,管不着了,只能由着别人说。但倘若知道孟子称他“圣之时者”,则多半会怀疑是不是讽刺。
  孔子不是圣人,是什么人?他老人家自己的说法,是普通人。《论语》一书中,孔子两次说到“吾犹人也”,一次在《述而》,一次在《颜渊》。就是说,我和别人差不多。或者说,我也是个人,与别人没什么两样。
  那么,孔子是普通人吗?
  是,至少原本是。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七十三岁或者七十四岁(算法不同)。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孔子的祖上本是宋国的贵族。而且追根溯源,还是商汤的后代。后来,孔氏家道中落,又受到权贵威胁,便迁到了鲁国,其实是移民。孔子本人,则生于鲁国,长于鲁国。就是说,他祖籍是宋,国籍是鲁。宋为商之后,鲁为周之后。孔子身上,有两种文化的交融。
  移民到鲁国的孔家,已经没有了在宋国的风光。孔子的父亲叔梁纥(音核),只当过“县级干部”(邑宰),而且在孔子三岁那年就去世了。所以,孔子的童年,很苦;他的一生,也不顺。不过这种苦,这种不顺,反倒成全了孔子,使他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也就是说,孔子即便是圣人,那也是苦出来、逼出来的圣人。
  这样说,有证据吗?有。据《论语·子罕》,有一个高官(太宰)曾惊异于孔子的学问,就去问他的一个学生:你们老师只怕是圣人吧(夫子圣者与),怎么会有这样多的才能(何其多能也)?这个学生马上就回应说,当然啦,老天爷原本就要我们先生当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嘛(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孔子的这个学生,就是子贡。子贡,姓端沐,名赐,子贡是他的字。端沐,也有写成“端木”的;子贡,也有写成“子赣”的。这些写法都对,不算硬伤。子贡是卫国人,生于公元前520年,比孔子小三十一岁。此人的特点,是头脑灵光,能说会道。无论办外交,还是做生意,都得心应手。他和颜回、子路一样,是孔子最重要的学生。子贡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也很多(28次),仅次于子路(42次),排第二(并列第三的,是颜回和子夏,21次)。孔子的许多名言,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对子贡说的;孔子学说的一些重要特征,比如“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也是子贡总结出来的。如果他不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这话就没资格说。
  
  一 夫子何人(2)
  子贡与孔子的关系很亲密,也很随便,随便到孔子常常会调侃他。据《论语·公冶长》,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先生看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个东西,是个器皿(器也)。子贡又问:是什么器皿?孔子说,瑚琏呀!瑚琏,是宗庙里的礼器,与簠簋同类,也有人说就是簠簋,总之是用来盛放米饭之类食品的,说白了就是饭桶。但用于宗庙,又很高贵,是既贵重又华美。那么,孔子说子贡是瑚琏,是什么意思呢?这就看我们怎么理解了。钱穆先生取其贵重华美,认为这是赞许子贡为“廊庙之材”(钱穆《论语新解》,下引均见该书,不再注明)。李零先生认为是有分寸的肯定,因为“瑚琏是重器,但不是最重要的器”(李零《丧家狗》,下引均见该书,不再注明)。李泽厚先生认为是有褒有贬,半开玩笑(《论语今读》,下引均见该书,不再注明),这个我比较赞同。我也认为孔子是半开玩笑。他的意思是:阿赐呀阿赐,你是一个“又贵重又华美的高级饭桶”。
  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敲打子贡。孔子带学生,有个特点:因材施教。有的学生要鼓励,有的学生要敲打。子贡就经常被敲打,因为子贡太聪明。一个人,如果太聪明,就容易自作聪明,也容易耍小聪明。这很危险,当老师的不能不敲打敲打。比方说,据《论语·宪问》,子贡喜欢“方人”。方,有人说是“讥讽”,也有人说是“比较”,其实一回事,就是子贡喜欢拿自己跟别人比。比较的结果,是觉得别人都不如自己,便难免讥讽。这就是卖弄聪明了。于是孔子就说:阿赐呀,你就那么优秀吗(赐也贤乎哉)?我就没那闲工夫(夫我则不暇)!的确,一个人,管好自己就行了,何必对别人说三道四,品头论足?
  不过敲打归敲打,欣赏归欣赏,孔子其实是很喜欢子贡的。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世七天前,子贡去看他。孔子说:阿赐呀,你怎么来得这样晚啊!又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谁能继承我呢?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孔子这话,就有点托以后事的意思了。事实上子贡对孔子,也是忠心耿耿,情深谊长。孔子去世后,学生们都守丧三年,唯独子贡在墓前守了六年。后来,又力排众议,力挽狂澜,极力维护孔子的“光辉形象”。当时,社会上刮起了一股贬低否定孔子之风,而且都拿子贡来说事,说子贡比孔子优秀多了。子贡说,这是什么话!就像盖房子,我的院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当然一眼就看清楚了。我们老师却是深宅大院,你们只怕连门都摸不着,哪里知道他老人家的深浅?别人再优秀,也只是丘陵而已;我们老师却是太阳和月亮,永远都不可超越(《论语·子张》)!实际上,孔子去世以后,尊奉孔子为圣人的“造圣运动”,就由子贡发起。太宰问他孔夫子为什么多能,他说“天纵之将圣”,并不奇怪。
  然而孔子听说却不以为然。他说,太宰这些人能了解我吗(太宰知我乎)?我的童年是很苦的,很卑贱的(吾少也贱),所以会干许多脏活、累活、苦活、下贱活(故多能鄙事)。一个“君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这话不好懂。什么叫“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个“多”,是“多才多艺”的多,还是“多能鄙事”的多?太宰问的,显然是前者(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的回答,却显然是后者(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多能鄙事”是不能算作“多才多艺”的。因此许多学者的解释,是认为孔子并不欣赏这个“多”。比如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就直接翻译为“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术吗?不需要”。
  
  一 夫子何人(3)
  李泽厚先生的翻译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朱熹的注。朱熹认为,孔子虽然承认自己“多能”,却又特别说明那不过是一些下贱的技艺而已(所能者鄙事尔),不足为道,与圣不圣的也没关系(非以圣而无不通也)。据此,则孔子的话就可以这么理解:我因为少年贫贱,多少能干一些粗活。如果是真正的君子,会有这么多技术吗?不会的。
  这当然也通。但这样一来,孔子的话,就不但答非所问(何其多能也),而且连多才多艺和自己是君子,也都否定了。这好像有问题。因此,我更赞成李零先生的解释:孔子认为“多能”这事,与是不是圣人没关系,与出身好坏也没关系。恰恰相反,就他个人而言,反倒正是少年时代的贫贱所造成。实际上,同在《论语·子罕》,就有孔子的一句话:“吾不试,故艺。”试,就是举用、出仕、做官。因此,孔子这话的意思就是:我不被国家任用,所以才艺特多。多艺既因“不试”,多能岂非因为“贫贱”?
  那么,“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又怎么解释?原来这里说的“君子”,并非道德意义上的,而是阶级意义上的,指的是那些出身高贵、生活优越的贵族子弟。这也是“君子”一词的本来意义──“君之子”或“上等人”。这些人,饭来开口,衣来伸手,用不着亲自干活,哪会“多能”?穷人的孩子倒是早当家。因此,孔子的话就可以这样翻译:太宰这些人真能了解我吗?我的童年是很苦、很卑贱的,所以会干许多下贱活。那些养尊处优的上等人(君之子),能有这么多本事吗?不能吧(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的话如果能做这种解释,那我对他老人家真是要肃然起敬。许多人只知道孔子是大圣人,不知道他小时候是苦孩子。事实上,为了谋生,孔子当过季氏的家臣,看仓库,喂牲口,做会计,一步一步升上去,有机会就学习,终于自学成才,成为当时顶尖级的大学问家。而且,我认为,孔子做学问能够融会贯通,古为今用,很大程度上与他懂得民间疾苦,懂得世事艰难,曾经亲身实践有关。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一贯主张年轻人应该吃一些苦,甚至主张一个高中生考上大学以后,应该保留学籍,先去当一年兵,或者当一年农民。
  其实,即便孔子的话不能这样理解,也很难得。因为当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否则太宰就不会那么问。然而,盛名之下的孔子,并没有接受“天纵之将圣”的哄抬和吹捧,反倒将“吾少也贱”的真实情况和盘托出。也就是说,他不但告诉我们他是普通人,还告诉我们他曾经是“贱人”。而且,尽管他瞧不起那些“鄙事”,却还是承认自己“多能鄙事”。这说明孔子是坦诚的,他愿意把真实的自我呈现出来。就凭这一点,我们将永远敬重他老人家。
  孔子不拿自己当圣人,我们也同意。至少,得尊重他老人家的意思。不过,要说孔子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怕也不通。那么,他该是什么人?
  学人。
  孔子作为学人,有三大特点:好学、博学、活学。他的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孔子说,他十五岁就“志于学”(《论语·为政》)。直到晚年,依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他还说,像他这样忠厚诚信的人,一个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会有,却都“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重,还在“忠信”之上。这两个字,他只给过一个学生,那就是颜回。孔子曾两次对人说,自从颜回去世,就再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这两次,一次是对鲁哀公,一次是对季康子,两次都说“有颜回者好学”,都说“今也则亡”(《论语·雍也》、《论语·先进》)。好学,太重要了!
  
  一 夫子何人(4)
  孔子好学,学什么呢?什么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据《论语·子张》,有一个卫国人(名叫公孙朝)曾经问子贡,说“仲尼焉学”?这话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问仲尼先生的学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或者说,你的老师是孔子,孔子的老师又是谁?他这样问,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质疑。因为一个人如果学问很大,人们就会关心,他是什么学校毕业,师从何方神圣,几岁开始读经典,对这问题研究多少年了,等等。如果答不上来,他就会怀疑你是文化骗子。所以,正如李零先生所说,老师的老师是谁,有时是大问题。
  然而孔子却恰恰是个没有老师,也没有学历和文凭,自学成才的。那么,子贡又怎么回答呢?子贡说,文王和武王留下的文化遗产(文武之道),并没有丢失(未坠于地),而是散落在民间(在人)。每个人都能在民间学习,只不过“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而已。文武之道既然遍地都是(莫不有文武之道焉),我们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夫子焉不学),为什么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亦何常师之有)?
  好一个子贡,回答得真是漂亮!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一个人,只要他有真学问,课上得好,你管他学问是从哪里来的,你又管他的老师是谁。难道一定非得是什么门什么派,才是“正宗”?我同意李零先生的观点:“学无常师,才叫大师。”因为只有学无常师,才能兼收并蓄,自成一家,也才能成为大师。何以谓之大?有容乃大。何以谓之师?可法曰师。因此,堪称大师的人,一定是博学多才、融会贯通,而且可以学习,可以效法的。
  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师,他这个学人也不是专家型的。《论语·子罕》记载了一件事:有个村民(达巷党人)评论孔子,说是“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说后,就对自己的学生说:那我做什么人?马车夫,还是射击手?还是做马车夫吧(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这段话,历来也有两种解释。郑玄、朱熹他们的解释,是说达巷党人赞美孔子,说孔子这人太伟大了,六艺都通,没办法用一门学科来称他为专家。孔子自己谦虚,选择了地位最低的马车夫。我倒是更赞成杨伯峻、林语堂、李零等先生的解释。李零先生的解释见于何书,前面说过了。杨伯峻先生和林语堂先生的解释,则分别见于《论语译注》和《孔子的智慧》(以后引用这两位先生的观点,亦均见于以上两书,也不再注明)。按照这三位先生的解释,所谓“博学而无所成名”,或者是叹息,或者是讥讽。叹息的意思是:孔子博学是博学,可惜没有足以树立名声的专长(杨伯峻的解释)。讥讽的意思则是:孔子博学是博学,可惜样样都通,件件稀松(林语堂的解释)。李零先生也认为是讥讽,但认为孔子的回答很巧妙。李零先生说,孔子是拿马车夫和射击手做比方。射击手是只盯着一个目标,马车夫是到处跑。孔子选择马车夫,就是选择广博,不选择精专,也不在乎能不能当“专家”。看来,他老人家要是活在今天,就不会说学中文的怎么可以讲历史。
  孔子是好学的,也是博学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学问做得很活,不是那种死学问。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跟谁学并不重要(亦何常师之有),重要的是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卓有成效。那么,怎样才能把学问做活?两条:一是悟性,二是贯通。据《论语·公冶长》,有一次孔子问子贡:阿赐呀,你和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说,阿赐怎么敢比阿回?阿回听到一就能想到十(闻一以知十),阿赐顶多才想到二(闻一以知二)。这里有个细节请大家注意,就是孔子说到颜回和子贡,都是称名不称字(子贡名赐,颜回名回,字子渊)。子贡回答孔子的话,说到自己,说到颜回,也都称名。这就是“礼”。依礼,与长者、尊者说话,无论提到自己,还是同辈,都是只能称名的。所以孔子的问话,是“女(汝)与回也孰愈”;子贡的回答,则是“赐也何敢望回”。于是孔子说,是比不上(弗如也)。他还说:“吾与汝,弗如也!”这话什么意思?一种解释是:我赞成你的说法,你是比不上他。另一种解释是:我和你,都比不上。两种解释,都通。
  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呢?就因为颜回有悟性。孔子做学问,最反对四种毛病,叫意、必、固、我(《论语·子罕》)。意,就是凭空想象;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固执拘泥;我,就是自以为是。这四种毛病,孔子都没有,今人都不少。原因之一,就是没悟性,一根筋,认死理,画地为牢,还死不开窍。
  当然,光有悟性不够,还得贯通。据《论语·卫灵公》,有一次,孔子还是问子贡:阿赐呀,你认为我这个人,就是书读得多,又都记得住吗(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惊异地说:是啊!难道不是吗(然,非与)?孔子说,当然不是(非也)!我是靠一个东西来贯通它(予一以贯之)。我认为,这是孔子治学箴言中最重要的一句话。不要以为知识多、记性好,就一定是大学问家,还要看他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基本观点(看法),也可以是基本方法(逻辑)。但如果没有,则所谓学问云云,不过一地鸡毛。可惜,中国的学术界,多的就是鸡零狗碎,少的就是一以贯之。就连民间一些人,崇拜的也是四书五经倒背如流,回字的四种写法他都清楚。三皇五帝,子曰诗云,甲乙丙丁,开中药铺。这样的人,能算知识分子吗?我看只能算字纸篓,或者王朔说的“知道分子”。

诸子百家读后感。差不多1000字

380542139 @qq .com发过来蟹蟹
1.先做人而后做事——有感于诸子百家
孔子之仁爱:"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历代君臣民众之间众说纷纭,或被争议,或是尊崇,或是非议.其思想的精髓就是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开始,奉献出点点滴滴一颗爱心,是典型的的理想主义.让世界充满爱,是很美好的愿望,但当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太遥远时,这理想不就成了幻想和空想了吗?当这些空想被统治者看明白的时候他们谁还会去信呢?但他们更会把这个空想的紧箍咒套一个个在劳动人民的头上: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麻痹他们,愚弄他们,不也正是那头驴头前边的那一把永远也吃不到的草吗?让我们甘愿做牛马和那头笨驴,如此看来,这东西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不很值得推敲吗?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另一面让别人去说吧,比如那个于丹,呵呵,挑一把草,你骗谁?还不如那头笨驴,不屑一顾.
感觉自己人生路,在懂事至今一直遵循这个无形的法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每十年百分之二十的依次递减.我不以为自己在放弃仁爱的原则,是在逐步成熟.
孟子之义: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激励人生,这是孟子的思想精髓.和孔子之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是不同于动物的,是有感性和理性的,也就是说应该有原则立场的.尽管很欣赏这个义字,但总觉得还是幼稚的很,和当时所处的时代之昏庸残暴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十四岁后,就开始逐步形成这种思想理念,但这种理念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在现实中的失败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于是不在盲目冲动,可以说自己是在失败中成熟起来.故这种思想理念在三十年的社会经历中也在逐步的淡化,但江山易改,有些天性秉性是不好改的.
墨子之得力行:一腔热血,博爱,行侠仗义.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墨子的聪明才智,从攻宋就可以看的出墨子不但有德,更有才,试想墨子空有侠肝义胆没有真本领,那他的一腔热血,博爱,行侠仗义有靠什么去实现呢?有怎么能实现呢?"得力行",有"力"才能"行".
十八岁成人之后,知道了知识就是力量,无论做什么,没有知识,任何美好的愿望和努力都是徒劳的,于是开始不断的学习,不管当时是不是有用,但只是不想"老大徒伤悲",二十年过去了,感觉自己真的学到了不少东西,而且学以致用,很是自慰.
韩非子之一双冷眼:直面人生,赤裸裸血淋淋揭露现实,与儒家相反不要仁爱和礼让,靠刑法和权术,但它是一把双刃剑,革命者和阴谋家野心家都用.现在看到了韩非子的思想使我想到了弃医从文的"民族魂"鲁迅先生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他们真的站在很高的位置,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___社会本质,就连革命先驱孙中山都没有看透的东西,在这两个为人面前实现的淋漓尽致,一个用笔杆子令统治者闻风丧胆,一个用枪秆子把统治者打的落花流水.
当今社会不说不是个丰衣足食的好社会,但为什么百姓们对自己的生活仍然没有信心呢?当全民下海经商,全民子弟上大学,全民动员捞钱,全民奔股市的时候,这个全民"全"在哪?"全"了谁?真是"全"了吗?因为他们还没有做到安居乐业,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饮水,污染,疾病,车祸,矿难,假货......那一条能让我们快乐过好每一天呢?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惑如何?不惑又如何?当看到了我的一篇<<高度重视>>之后你就什么也不说了.真的.
老子源于军事辩证法,后逐步引申为政治辩证法哲学辩证法和生活辨证法,讲的是水的哲学,弱可胜强,柔能克刚,无为而治,与世不争,才做到以其不争天下莫与之能争,正稍微福之祸所依,祸之福所伏.
庄子的艺术人生观:真不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顺其自然的好,无名无利也无用,比如,树成材了要砍,不成材了长的反倒茂盛;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易老师引的太少了呀,还有很多呢:什么鹤立鸡群;什么假清高装正经;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胳膊扭不过大腿.....
于是庄子的艺术人生观是多么是有人性呀,怎么就没几个人看得懂呢,呵呵,不是不懂,是这世道没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呀,染也的染,不染也的染,要么把你当那个两千年的老龟供起来,呵呵,于是才有了庄子宁愿活着在泥里打滚也不愿意供起来,多么浅显的道理呀,为在泥里打滚庆幸吧.
荀子的解蔽篇说孔孟弊于天而不知人,说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自知者不怨人,自命者不怨天,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荀子的辨证真的令人佩服,所以他在最后当了压轴戏了.
呵呵,时也,世也,命也.此一时,彼一时也!
天上看人,是多么的渺小,你敢说比蚂蚁大?
地球这个尘埃.有点风吹草动就风气云涌了!
苍茫宇宙,太阳的光能照几时?
先做人,后做事,为自己把自己的气喘得有点意义,做两件对自己、对别人、对生命、对自然有意义的事吧。

2.《诸子百家》读后感
先秦诸子,是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经典。没有它,我们的文化会黯然失色。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石。没有它,我们的思想会索然无味。几千年来,先秦诸子以其恒久的生命力,“存活”于人间,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这些古老的文字,对现代人还管用吗?我们为什么称它为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这些经典的魅力究竟何在?
--------引子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虎气腾腾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代,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当时,周王朝丧失了它固有的统治地位,战乱中的诸侯为求自保并进而问鼎天下,无不广求人才以自重,从而出现了人才成长相对宽松的环境。那些欲求一展抱负、从而功成名就的诗人,也无不研精学问,著书立说。以取合诸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思想。个人利害与国家之间的利害交互运用,相互影响,标新立异。各种学说,思想纷纷出现。所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孙膑、、苏秦、吕不韦等。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其灿烂、其多彩,在我国学术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比如说: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蓝;而燕、齐是阴阳家的诞生地。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是那些“诡辩”的名家,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任何能够影响后世的思想,可能会有它自身的时代局限性,但也必然有它的超前性和真理性。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我们为有对其进行实事求是地科学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才能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求鲍鹏山新读诸子百家读后感

南昌(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yì)轸(zhěn),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ōu)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fān)之榻(tà)。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éi)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lǎ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yǎn)骖(cān)騑(fē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ē)。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天人)之旧馆。层台(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tīng)凫(fú)渚(zhǔ),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lǘ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迷(弥)津,青雀黄龙之轴(通:舳zhú)。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吟(襟)俯(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dìmiàn)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kuài)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hūn)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huǎn)。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hézhé)以(而)犹(相)欢。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爱)宗悫(què)之长风。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tāo)陪鲤对;今兹(晨)捧袂(mèi),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相)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zǐ)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本文标题: 诸子百家名篇鉴赏辞典读后感(诸子百家读后感 差不多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85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多余的人读后感契诃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每章读后感)《小狼小狼》读后感250字(小狼小狼读后感200字要三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