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实行文官政治的原因和影响。原因主要是防止武人作乱。北宋以前,唐朝以后,这之间这段时间完全就是武人的天下,藩镇割据,牙兵牙将作乱,文官完全没有...
北宋实行文官政治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主要是防止武人作乱。北宋以前,唐朝以后,这之间这段时间完全就是武人的天下,藩镇割据,牙兵牙将作乱,文官完全没有地位,各种以下克上的叛乱不计其数。甚至北宋自己的天下都是武将通过主少国疑得来的江山。所以北宋实行文官政治,打压武人,使得武官的地位非常低下,以此来防止武官叛乱。当然,作用还是用的,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皇权一直都很稳固,最后的灭亡也不是内乱,而是被敌人给灭了的。
影响就是武人地位低下,不仅文人看不起武人,包括老百姓在内都瞧不起武人,所以当时社会都重视读书人,轻视武将。正所谓“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至于武将,你可以看看北宋南宋时期武将是啥待遇。北宋的折家,狄青,南宋的岳飞这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说,实行文官政治的典型后果就是武人地位低下,军队战斗力不行,战时外行指导内行的状况非常突出,这对于宋朝的灭亡要负主要责任。
影响就是武人地位低下,不仅文人看不起武人,包括老百姓在内都瞧不起武人,所以当时社会都重视读书人,轻视武将。正所谓“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至于武将,你可以看看北宋南宋时期武将是啥待遇。北宋的折家,狄青,南宋的岳飞这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说,实行文官政治的典型后果就是武人地位低下,军队战斗力不行,战时外行指导内行的状况非常突出,这对于宋朝的灭亡要负主要责任。
千秋诸葛我评说
快快,来评价诸葛,急,急~~~~~~可能不行呢......
我老师也让我写,要是我们是同一个老师的话......
算啦,告诉你一点好了。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当权。朝廷要员,地方诸侯无不忙于争权夺利。不过在这中间还是有些人能够廉洁奉公,忧心国事的,这些人就是中国近2000年封建历史中一直存在的清流,在当时叫作党人。诸葛亮的先人诸葛圭,父亲诸葛‘王圭’(一个字)叔叔诸葛玄以及诸葛亮后来在荆州结交的一些良师益友如司马徽、庞德公等都多多少少和清流党人有些关系的。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在他人生中做出的选择了。被称为叛臣逆子的曹操他是绝对不会投效的。对于江东的孙氏,也没有什么好感,孙坚、孙策私藏玉玺,若不是一个死的早,另一个没实力,说不准会出什么事那。直到身为皇室宗亲,又有以恢复汉室为相同目标的刘备出现,诸葛亮才有点心动了,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有人说当时诸葛亮是在摆架子或试探刘备,他早就确立了刘备这个目标。我认为不对。理想归理想,公元207年的形势明摆在那。袁氏已灭,青、干、幽、并四州落入曹操之手,加上曹操原有的司隶、衮、豫、徐、雍州一部,可以说天下已经大定。剩下的孙权(扬州)、刘表(荆州)、刘璋(益州)、马腾(凉州)、张鲁(汉中,属于益州)不是势力弱小、就是昏庸无能。所以后来曹操南下的时候,已经不是争霸天下,而是平定天下了(争霸,早在官渡之战就结束了)。而刘备那?连个落脚之地还是借别人的。所以诸葛亮还是感服于刘备的真诚(三顾之礼啊!为了一个布衣,在当时真的很难得。真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上面所说的原因,使得他最终投效了刘备。也可以说他是明知难为,而为之。
大致介绍了诸葛亮后,我们再来谈谈他在各个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对于改变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火,这里面的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观的来说,在这场大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太过分了,我这里也小小的过一下。给他这个称号,算是平反吧。呵!)这是很正常的,《诸葛武候传》的作者在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评述:就象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加入社会到做出贡献,创造价值之间,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但诸葛亮毕竟是不世出的人杰,他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了刘备势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也就是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是荆州的大名士。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的大户蒯族和庞族。(就是庞统家了)诸葛亮的好友如司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当地名士。而荆州的大户蒯族、庞族、马族都有姻亲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的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名气,而不是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默默无闻。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还算正确。
周喻的火攻计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胜利者有权力瓜分胜利的果实。在战争中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行动。孙刘联盟对刘备的作用开始显现,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多少力的刘备势力在其后的争夺中竟取得了荆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势力仅仅只得二郡。(这种战果分配的不平衡也为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但当时的刘备势力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也可以说是天意吧。)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胜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辉煌打下了基础。
--火烧联营
有了根据地的刘备势力,实力开始壮大,诸葛亮也利用他的影响力网罗了不少人才。并利用了天赐良机和曹操的失误(攻取汉中后,没有西下益州。)取得了巴蜀和汉中。三分荆州后,刘备孙权各有四郡。刘备势力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命令关羽率荆州军北上,他也准备在稳定了巴蜀、汉中之后提军北进。并希望同盟的孙权势力在南面进攻或至少牵制曹操,以实现他恢复汉室的目标。但是诸葛亮还是犯下一个错误,虽然这个错误是由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并不是他的主观失误。但这毕竟是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关羽的刚愎自用,周喻、鲁肃的去世,诸葛亮忙于巴蜀的内务和汉中的防务等等)他低估了荆州对于孙权势力的重要性!
孙权势力北面有长江天险,东、南两面不用说了。只有西面的荆州,可以沿长江顺流之下,直取东吴的腹地。只要荆州在其他势力手中,哪怕结成了同盟,荆州对孙权来说都是心腹之患。眼皮低下的威胁总是最令人担心的。公元219年10月,接替鲁肃为大都督的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大将关羽战死,随后不久大将张飞也遇刺身亡。更致命的是东吴和曹操结成了同盟。损兵折将的蜀国陷入了低潮。(本来就够弱的了,唉!)
极度悲痛下的刘备开始丧失了理智。公元221年7月,刘备不顾诸葛亮和众人的强烈反对率63000军大举进攻东吴。(刘备带了多少***进攻东吴,众说纷纭,按我几本书里的说法大至在38000~63000之间。)终于在夷陵被小将陆逊火烧联营,败退途中,死在白帝城。(可怜的刘备,一生中屡战屡败。唯一的汉中胜利还是靠着法正和诸葛亮。除了他的皇室身份还有什么那?可是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诸葛亮有选择吗?)留给了诸葛亮一个内忧外患,飘摇动荡的烂摊子。
这一阶段的诸葛亮除了继续发挥他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外,也开始显示他在内政、军事两方面的能力。
他很好的处理了青徐旧部,荆州主干,巴蜀新人之间的关系,(刘备不就是因为新人旧部不和而失去徐州的吗?)建立了律法制度,稳定国内。在巴蜀立足未稳就提军北上,并一举拿下汉中。更是显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思想。荆州和巴蜀齐头北上夹击中原也不能说是个错误的决定,只能怪天意如此,造化弄人吧。
有些观点认为诸葛亮在刘备进攻东吴时,因为政见不同而赌气不去。结果造成了刘备大败,蜀国受到重创。真的是这样吗?刘备已经尽起蜀国之兵,如果诸葛亮也去的话,你当曹操是白痴?更何况巴蜀国内也不太平。汉中刚平定不说,南中的叛乱也不是诸葛亮南征时才有的。公元218年夷帅高定谋反,被李严击退,219年雍#(门+岂 连念什么都不知道,惭愧!)***,次年杀死太守正昂。221年高定再反。222年汉嘉太守黄元谋反。没有诸葛亮镇守着国内,蜀国恐怕这时候就灭国了,所以上面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上的一些比较富强的王朝,首先得有一个有才干的统治者。既然没人否认诸葛亮是是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我又将在下文中证明蜀汉在吏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强盛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怀疑诸葛亮的才干那?如果你非要说这是皇帝刘禅的功劳,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我可以替刘禅谢谢你。一笑!
有一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下梁不歪是因为上梁正。
--治理蜀国(下面引用的一些话,基本上出自《三国志》,也有晋朝的一些史书野史。因为时间上比较接近,也比较可信。)
大变之后,诸葛亮的内心也许隐隐觉得自己的理想要成泡影了。但执著和忠诚是清流党人的优秀品质,为了心中大义和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必须坚持。
他没有听从刘备说的取而代之,而是奉刘禅为主,维持汉统。其次,他在数年间先后派丁宏、阴化和邓芝前往东吴改善关系,因为他知道和东吴的和平是蜀国立国之关键。四面受敌的弱小蜀国是无法立足的。在诸葛亮的诚意下,孙权终于于公元224年同意和议,建立联盟共抗曹魏。公元229年誓约平分天下。同年3月孙权把首都从武昌迁回建业。接着,推广他与众官制定的法典《蜀科》。因为《蜀科》没有留传下来,我们无从得知其内容,也无法知道实行的效果。但是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蜀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都城中‘富户殷实’等字眼,也能略窥当时的政法。他平定国内局势,派大将魏延驻汉中以据曹魏北下。在这些策略之下,蜀国开始稳定下来。
列举一下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成就:
先看看诸葛亮劝戒蜀主刘禅的话。‘务农殖谷,闭关修民。’‘劝分务樯,以阜民财。’兴修水利,修缮和利用都江堰。建筑了九里堤作为都江堰的辅助。(遗迹至今尚存。)注重农耕。在于魏国交战时,他还派军在汉中轮班殖垦大家都了解的。晋人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蜀国禁酒)’左思的《蜀都赋》对成都农业繁荣也有很明确的描写。左思也是晋人。还有诸葛亮对制盐业、织锦业的治理等等,也有很多资料有详细的描写。我这里就不深入了。
在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蜀国的吏治清廉是有名的。下面略举几个。
蒋琬-‘虚心纳言,开明待下。’当时有个叫杨敏的看不起他,(蒋琬本来只是一个小县令,是诸葛亮力偈刘备,把他提拔上来的)还到处污蔑他。后来杨敏犯了事,别人都以为他死定了,没想到蒋琬公正廉明,依法办事。还因为事出有因,把杨敏无罪开释了。
董和-史载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谵石之财。’
张嶷-在诸葛亮南征立过大功的他,官据州从事、都尉时。(在东汉时,是高级武官。)‘家素贫匮’没钱治病!!!叫人把他抬到广汉太守何诋那里请他帮忙。何诋虽然和他一面之缘,但‘倾财医疗,数年而愈。’(何氏是南中大姓。)
姜维-诸葛亮提拔的一员降将,却手握全国兵权。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史书评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其他如费衤韦、吕乂、邓芝、马汉等等都是柯尽职守、勤简持身的廉吏。上面所说的那些人,也大多是从默默无闻的小官吏,甚至于兵丁(如马汉、魏延等)提拔上来的,这也能平息一下诸葛亮不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的谬论。
最后提一下平定南中。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在理顺了国内国外的关系后,决定彻底的解决南中的叛乱。出征前他征询马谡的意见,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果然采取了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之术,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就平定了南中。并安抚夷民,使的他们心悦诚服。直到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的遗迹和风俗习惯。(马谡的表现恐怕也是日后街亭之失的原因之一吧!)
--秋风五丈原
终于写到这一章了,原本想在中间插上《七擒孟获》。不过太想快点结束了。
对于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六出祁山,我不一一细说了,我将用数据和历史评价来看待这场战争。
我们先来看一下蜀魏双方的力量对比:蜀国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十万二千。魏国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数据来自《通典》中的《历代户籍考》。因为我不熟悉这本书,我也不好妄加评论。但是我对它的数据是有一定怀疑的,因为蜀国和魏国疆域相差极大,而且魏国占据的多为中原腹地,人口密集。虽说多年战乱,人口流失严重。但诸葛亮北伐时,魏国已经修生养性多年,不会只差那么点。不过这种差距已经是够悬殊的了。北伐时,诸葛亮率兵八万,但魏国仅雍、凉二州就驻兵六万余,加上后来的援兵,总兵力超过二十万!还有就是魏国占有地利。不信?大家都知道巴蜀是易守难攻,出入都要走栈道。但防守上易守难攻进攻时也是如此,你可以守住几个隘口让我攻不进去,我也可以筑几座城让你攻不出来啊!二出祁山时,郝昭不就是死守陈仓城,让诸葛亮无功尔返的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也说明了出巴蜀和进去一样难。)更何况出了汉中一马平川,打仗主要靠骑兵,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在魏国统治的凉雍二州。还有蜀道艰难运粮不易,士卒长途远征易于疲劳等等不利因素。如果用《孙子兵法》的观点来看待这场战争,诸葛亮不用出兵,就已经败了。
看看六出祁山的战果,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利损了数千兵马,(但也拔西城数前户还汉中那!)第三、四次都取的了胜利还获得了土地人口,特别是夺得了战略上重要的武都、阴平两郡。(属雍州)杀死了魏国的著名大将张合,王双。他以弱攻强,以不利对有利。尚能一直采取攻势,还屡屡取胜,让战场始终保持在魏国境内。有谁还能说诸葛亮在军事上不如司马懿?!当然我并不是说司马懿无能,但是他占据诸多有利条件,兵力是对方数倍,却一直采取守势。耗粮战法固然不错,但不能以逸待劳,战而胜之。反道损兵折将,丢城丧地。说司马懿是胜利者,谁能心服。恐怕连司马懿自己也是不信的。史书上说司马懿一向看不起诸葛亮说他‘不过一能吏耳’还说‘志大而不见机’。但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参观蜀军的营地,看完后说,‘天下奇才也’史书上说他‘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观其真情矣。’还有一种说法,说司马懿让诸葛亮尽心竭虑,活活累死。证据就是司马懿问过蜀国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后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也是谬论!其实早在邓芝出访东吴时,孙权问过诸葛亮的情况后就隐隐的提示邓芝要注意诸葛亮的健康了。史载诸葛亮‘事必恭亲’,打二十以上的刑法都要过问。一天进不了几升米。他和司马懿不一样,不但要过问军事战略,临阵决机。象官吏的任免,粮食的生产和调用,谴使出访等等都要经手。用他的话说,‘不怕别人不会做,怕的是他们不象我这样尽心竭力’这样的生活,铁人也受不了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累死的没错,但他是为国为民而死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说上几章中诸葛亮发挥了内政和外交方面的能力,那么在这一章中诸葛亮把他军事方面的天才发挥到了巅峰。假如你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有疑问,我再举几个例子。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为梁元帝伐蜀,在研究了诸葛亮的兵法后,道,‘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我国的军事著作《李卫公问对》中诸葛亮有13问,仅次于孙子的21问。曹操也只有6问。
诸葛亮的兵法如《兵要》《军令》等十数篇多已失传,流传于世的都为后人所著。但是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他人为了能使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而要假借他的名义出版。大家恐怕没听说过有李白流传下来的画作,王羲之流传下来的曲谱吧?
最后,我要说如果以历史名声,流传于世的作品,在当时的作用这些方面来评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物的话,三国时期能入选的只有曹操和诸葛亮二人而已。
用偶同学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可惜他不是名人啊,凑活吧!同学语:菜刀那?菜刀放哪了?!)诸葛亮在很多方面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很相象,他们都是中国一千年才会出一个的奇才啊!
得!逃命去喽!
附:八阵图考。
大家对《三国演义》中陆逊被困八阵图中的情节还记忆犹新吧?在现在的陕西省定军山和四川省新都县都有一座棋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堆。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孔明演练八阵图的遗迹。但由于诸葛亮的军事著作绝大多数失传,所以对八阵图后人是众说纷纭。兄弟我对军事一向很有兴趣,特别是历史上使用的一些武器,战术更是着迷。因此我重点研究了这个八阵图。(同学语:无非是翻了两本破书而已。本人:菜刀那?你把菜刀放哪了?)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有过对八阵图的真正描写,但不是说蜀军的。相反,大家还记不记得雅丹和越吉,就是那些来帮助曹魏的羌兵啊。诸葛亮派去对付他们的马岱什么的不是吃了大亏吗?其实羌人用的战法就是八阵图,只不过罗贯中对军事一窍不通,闭着眼睛乱写罢了。书上的描写是:羌人把铁车围成一个圈,此圈可方可园,内有伏兵。(大致上是这样吧?可气的是我的那本《三国演义》找不到了。)真正的八阵图就是这样的,用铁车围成城状,每辆车上都有手持诸葛弩的士兵十几二十人,阵中伏有持长戟的步兵和传令、护侧的骑兵,阵型可变化。其实这是诸葛亮用来和曹魏作战的。前面说过了,诸葛亮面对的魏军多是凉、雍的精锐骑兵,而蜀军多为步兵,骑兵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曹魏。平原作战步兵是对付不了骑兵的,而这样一个阵型可以起一物两用之效。临战之时结车为阵,敌骑兵冲杀不入。因敌之变而变化阵型,用弩兵杀伤远方敌兵,用步兵近战。等到敌军混乱时,就用骑兵包抄。平时,这些车辆可以用来驻营、运粮、运伤兵、运辎重等等,对于在远方作战的蜀军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人也有运用八阵图来御敌的记载。
公元279年,西晋将军马隆奉命讨伐羌人。他带弩兵3500人,在凉州于羌人交战。马隆依据八阵图做扁箱车,以车结阵,以车为营。地势宽阔初以鹿角护卫车营,地势狭窄出装上车顶,且战且退。转战千里,大败羌兵,平定了凉州。公元507年,南朝萧梁时北魏军前来进攻,北魏将杨大眼勇冠三军。萧梁大将韦睿率军抵御,面对地方铁骑他‘结车为阵,大眼聚兵围之,睿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甚众。矢贯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八阵图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天才的军事才华。
诸葛亮的发明很多,有名的除了八阵图外,还有木牛流马。
我老师也让我写,要是我们是同一个老师的话......
算啦,告诉你一点好了。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推荐诸葛亮。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当权。朝廷要员,地方诸侯无不忙于争权夺利。不过在这中间还是有些人能够廉洁奉公,忧心国事的,这些人就是中国近2000年封建历史中一直存在的清流,在当时叫作党人。诸葛亮的先人诸葛圭,父亲诸葛‘王圭’(一个字)叔叔诸葛玄以及诸葛亮后来在荆州结交的一些良师益友如司马徽、庞德公等都多多少少和清流党人有些关系的。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在他人生中做出的选择了。被称为叛臣逆子的曹操他是绝对不会投效的。对于江东的孙氏,也没有什么好感,孙坚、孙策私藏玉玺,若不是一个死的早,另一个没实力,说不准会出什么事那。直到身为皇室宗亲,又有以恢复汉室为相同目标的刘备出现,诸葛亮才有点心动了,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有人说当时诸葛亮是在摆架子或试探刘备,他早就确立了刘备这个目标。我认为不对。理想归理想,公元207年的形势明摆在那。袁氏已灭,青、干、幽、并四州落入曹操之手,加上曹操原有的司隶、衮、豫、徐、雍州一部,可以说天下已经大定。剩下的孙权(扬州)、刘表(荆州)、刘璋(益州)、马腾(凉州)、张鲁(汉中,属于益州)不是势力弱小、就是昏庸无能。所以后来曹操南下的时候,已经不是争霸天下,而是平定天下了(争霸,早在官渡之战就结束了)。而刘备那?连个落脚之地还是借别人的。所以诸葛亮还是感服于刘备的真诚(三顾之礼啊!为了一个布衣,在当时真的很难得。真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上面所说的原因,使得他最终投效了刘备。也可以说他是明知难为,而为之。
大致介绍了诸葛亮后,我们再来谈谈他在各个重大事件中的作用。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对于改变历史的一场伟大战争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过火,这里面的诸葛亮更象是在玩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很多地方都把他神化了。客观的来说,在这场大战中,诸葛亮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特别是军事上,主要人物还是周瑜和鲁肃,主要的力量还是来至东吴。战略规划,战术安排和实施基本上是由天才军事家的周瑜完成的。(三国演义对他的描写太过分了,我这里也小小的过一下。给他这个称号,算是平反吧。呵!)这是很正常的,《诸葛武候传》的作者在这里有一句经典的评述:就象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加入社会到做出贡献,创造价值之间,是需要一段适应过程的。但诸葛亮毕竟是不世出的人杰,他还是为战争的胜利,特别是为了刘备势力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氏,也就是黄承彦的女儿,而黄承彦是荆州的大名士。诸葛亮的两个姐姐嫁入了当地的大户蒯族和庞族。(就是庞统家了)诸葛亮的好友如司马徽、崔州平等也都是当地名士。而荆州的大户蒯族、庞族、马族都有姻亲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使的诸葛亮在出仕之前就在荆州有了一定的实力和名气,而不是一些书中所描写的默默无闻。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基地,刘备的基地都是在荆州,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也是颇为重要的人物。所以孙刘联盟的沟通桥梁无疑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起的更多的是外交而非军事上的作用。但孙刘联盟是赤壁之战的基石,也是刘备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说诸葛亮的出仕是一鸣惊人也是无可厚非的。《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还算正确。
周喻的火攻计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胜利者有权力瓜分胜利的果实。在战争中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后的行动。孙刘联盟对刘备的作用开始显现,在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出多少力的刘备势力在其后的争夺中竟取得了荆州八郡中的四郡,而孙权势力仅仅只得二郡。(这种战果分配的不平衡也为后来的吕蒙白衣渡江埋下了伏笔,但当时的刘备势力可顾不了那么多了,这并不是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有问题,也可以说是天意吧。)诸葛亮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胜利,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辉煌打下了基础。
--火烧联营
有了根据地的刘备势力,实力开始壮大,诸葛亮也利用他的影响力网罗了不少人才。并利用了天赐良机和曹操的失误(攻取汉中后,没有西下益州。)取得了巴蜀和汉中。三分荆州后,刘备孙权各有四郡。刘备势力形势一片大好,诸葛亮也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命令关羽率荆州军北上,他也准备在稳定了巴蜀、汉中之后提军北进。并希望同盟的孙权势力在南面进攻或至少牵制曹操,以实现他恢复汉室的目标。但是诸葛亮还是犯下一个错误,虽然这个错误是由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并不是他的主观失误。但这毕竟是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关羽的刚愎自用,周喻、鲁肃的去世,诸葛亮忙于巴蜀的内务和汉中的防务等等)他低估了荆州对于孙权势力的重要性!
孙权势力北面有长江天险,东、南两面不用说了。只有西面的荆州,可以沿长江顺流之下,直取东吴的腹地。只要荆州在其他势力手中,哪怕结成了同盟,荆州对孙权来说都是心腹之患。眼皮低下的威胁总是最令人担心的。公元219年10月,接替鲁肃为大都督的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大将关羽战死,随后不久大将张飞也遇刺身亡。更致命的是东吴和曹操结成了同盟。损兵折将的蜀国陷入了低潮。(本来就够弱的了,唉!)
极度悲痛下的刘备开始丧失了理智。公元221年7月,刘备不顾诸葛亮和众人的强烈反对率63000军大举进攻东吴。(刘备带了多少***进攻东吴,众说纷纭,按我几本书里的说法大至在38000~63000之间。)终于在夷陵被小将陆逊火烧联营,败退途中,死在白帝城。(可怜的刘备,一生中屡战屡败。唯一的汉中胜利还是靠着法正和诸葛亮。除了他的皇室身份还有什么那?可是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诸葛亮有选择吗?)留给了诸葛亮一个内忧外患,飘摇动荡的烂摊子。
这一阶段的诸葛亮除了继续发挥他在外交方面的能力外,也开始显示他在内政、军事两方面的能力。
他很好的处理了青徐旧部,荆州主干,巴蜀新人之间的关系,(刘备不就是因为新人旧部不和而失去徐州的吗?)建立了律法制度,稳定国内。在巴蜀立足未稳就提军北上,并一举拿下汉中。更是显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思想。荆州和巴蜀齐头北上夹击中原也不能说是个错误的决定,只能怪天意如此,造化弄人吧。
有些观点认为诸葛亮在刘备进攻东吴时,因为政见不同而赌气不去。结果造成了刘备大败,蜀国受到重创。真的是这样吗?刘备已经尽起蜀国之兵,如果诸葛亮也去的话,你当曹操是白痴?更何况巴蜀国内也不太平。汉中刚平定不说,南中的叛乱也不是诸葛亮南征时才有的。公元218年夷帅高定谋反,被李严击退,219年雍#(门+岂 连念什么都不知道,惭愧!)***,次年杀死太守正昂。221年高定再反。222年汉嘉太守黄元谋反。没有诸葛亮镇守着国内,蜀国恐怕这时候就灭国了,所以上面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历史上的一些比较富强的王朝,首先得有一个有才干的统治者。既然没人否认诸葛亮是是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我又将在下文中证明蜀汉在吏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强盛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怀疑诸葛亮的才干那?如果你非要说这是皇帝刘禅的功劳,我也无话可说。不过,我可以替刘禅谢谢你。一笑!
有一句俗话,‘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下梁不歪是因为上梁正。
--治理蜀国(下面引用的一些话,基本上出自《三国志》,也有晋朝的一些史书野史。因为时间上比较接近,也比较可信。)
大变之后,诸葛亮的内心也许隐隐觉得自己的理想要成泡影了。但执著和忠诚是清流党人的优秀品质,为了心中大义和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必须坚持。
他没有听从刘备说的取而代之,而是奉刘禅为主,维持汉统。其次,他在数年间先后派丁宏、阴化和邓芝前往东吴改善关系,因为他知道和东吴的和平是蜀国立国之关键。四面受敌的弱小蜀国是无法立足的。在诸葛亮的诚意下,孙权终于于公元224年同意和议,建立联盟共抗曹魏。公元229年誓约平分天下。同年3月孙权把首都从武昌迁回建业。接着,推广他与众官制定的法典《蜀科》。因为《蜀科》没有留传下来,我们无从得知其内容,也无法知道实行的效果。但是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当时的蜀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都城中‘富户殷实’等字眼,也能略窥当时的政法。他平定国内局势,派大将魏延驻汉中以据曹魏北下。在这些策略之下,蜀国开始稳定下来。
列举一下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成就:
先看看诸葛亮劝戒蜀主刘禅的话。‘务农殖谷,闭关修民。’‘劝分务樯,以阜民财。’兴修水利,修缮和利用都江堰。建筑了九里堤作为都江堰的辅助。(遗迹至今尚存。)注重农耕。在于魏国交战时,他还派军在汉中轮班殖垦大家都了解的。晋人袁准说:‘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蜀国禁酒)’左思的《蜀都赋》对成都农业繁荣也有很明确的描写。左思也是晋人。还有诸葛亮对制盐业、织锦业的治理等等,也有很多资料有详细的描写。我这里就不深入了。
在诸葛亮以身作则的带领下,蜀国的吏治清廉是有名的。下面略举几个。
蒋琬-‘虚心纳言,开明待下。’当时有个叫杨敏的看不起他,(蒋琬本来只是一个小县令,是诸葛亮力偈刘备,把他提拔上来的)还到处污蔑他。后来杨敏犯了事,别人都以为他死定了,没想到蒋琬公正廉明,依法办事。还因为事出有因,把杨敏无罪开释了。
董和-史载他‘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谵石之财。’
张嶷-在诸葛亮南征立过大功的他,官据州从事、都尉时。(在东汉时,是高级武官。)‘家素贫匮’没钱治病!!!叫人把他抬到广汉太守何诋那里请他帮忙。何诋虽然和他一面之缘,但‘倾财医疗,数年而愈。’(何氏是南中大姓。)
姜维-诸葛亮提拔的一员降将,却手握全国兵权。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史书评他‘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其他如费衤韦、吕乂、邓芝、马汉等等都是柯尽职守、勤简持身的廉吏。上面所说的那些人,也大多是从默默无闻的小官吏,甚至于兵丁(如马汉、魏延等)提拔上来的,这也能平息一下诸葛亮不善于发现和运用人才的谬论。
最后提一下平定南中。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在理顺了国内国外的关系后,决定彻底的解决南中的叛乱。出征前他征询马谡的意见,马谡说:‘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诸葛亮果然采取了马谡的建议,采取攻心之术,只用了1年左右的时间,就平定了南中。并安抚夷民,使的他们心悦诚服。直到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的遗迹和风俗习惯。(马谡的表现恐怕也是日后街亭之失的原因之一吧!)
--秋风五丈原
终于写到这一章了,原本想在中间插上《七擒孟获》。不过太想快点结束了。
对于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战争-六出祁山,我不一一细说了,我将用数据和历史评价来看待这场战争。
我们先来看一下蜀魏双方的力量对比:蜀国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带甲十万二千。魏国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数据来自《通典》中的《历代户籍考》。因为我不熟悉这本书,我也不好妄加评论。但是我对它的数据是有一定怀疑的,因为蜀国和魏国疆域相差极大,而且魏国占据的多为中原腹地,人口密集。虽说多年战乱,人口流失严重。但诸葛亮北伐时,魏国已经修生养性多年,不会只差那么点。不过这种差距已经是够悬殊的了。北伐时,诸葛亮率兵八万,但魏国仅雍、凉二州就驻兵六万余,加上后来的援兵,总兵力超过二十万!还有就是魏国占有地利。不信?大家都知道巴蜀是易守难攻,出入都要走栈道。但防守上易守难攻进攻时也是如此,你可以守住几个隘口让我攻不进去,我也可以筑几座城让你攻不出来啊!二出祁山时,郝昭不就是死守陈仓城,让诸葛亮无功尔返的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典故也说明了出巴蜀和进去一样难。)更何况出了汉中一马平川,打仗主要靠骑兵,但当时中国最强大的骑兵在魏国统治的凉雍二州。还有蜀道艰难运粮不易,士卒长途远征易于疲劳等等不利因素。如果用《孙子兵法》的观点来看待这场战争,诸葛亮不用出兵,就已经败了。
看看六出祁山的战果,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利损了数千兵马,(但也拔西城数前户还汉中那!)第三、四次都取的了胜利还获得了土地人口,特别是夺得了战略上重要的武都、阴平两郡。(属雍州)杀死了魏国的著名大将张合,王双。他以弱攻强,以不利对有利。尚能一直采取攻势,还屡屡取胜,让战场始终保持在魏国境内。有谁还能说诸葛亮在军事上不如司马懿?!当然我并不是说司马懿无能,但是他占据诸多有利条件,兵力是对方数倍,却一直采取守势。耗粮战法固然不错,但不能以逸待劳,战而胜之。反道损兵折将,丢城丧地。说司马懿是胜利者,谁能心服。恐怕连司马懿自己也是不信的。史书上说司马懿一向看不起诸葛亮说他‘不过一能吏耳’还说‘志大而不见机’。但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参观蜀军的营地,看完后说,‘天下奇才也’史书上说他‘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观其真情矣。’还有一种说法,说司马懿让诸葛亮尽心竭虑,活活累死。证据就是司马懿问过蜀国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后说,‘诸葛亮命不久矣’这也是谬论!其实早在邓芝出访东吴时,孙权问过诸葛亮的情况后就隐隐的提示邓芝要注意诸葛亮的健康了。史载诸葛亮‘事必恭亲’,打二十以上的刑法都要过问。一天进不了几升米。他和司马懿不一样,不但要过问军事战略,临阵决机。象官吏的任免,粮食的生产和调用,谴使出访等等都要经手。用他的话说,‘不怕别人不会做,怕的是他们不象我这样尽心竭力’这样的生活,铁人也受不了的。所以说诸葛亮是累死的没错,但他是为国为民而死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如果说上几章中诸葛亮发挥了内政和外交方面的能力,那么在这一章中诸葛亮把他军事方面的天才发挥到了巅峰。假如你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还有疑问,我再举几个例子。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为梁元帝伐蜀,在研究了诸葛亮的兵法后,道,‘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我国的军事著作《李卫公问对》中诸葛亮有13问,仅次于孙子的21问。曹操也只有6问。
诸葛亮的兵法如《兵要》《军令》等十数篇多已失传,流传于世的都为后人所著。但是这也说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后人的认可,他人为了能使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世而要假借他的名义出版。大家恐怕没听说过有李白流传下来的画作,王羲之流传下来的曲谱吧?
最后,我要说如果以历史名声,流传于世的作品,在当时的作用这些方面来评选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人物的话,三国时期能入选的只有曹操和诸葛亮二人而已。
用偶同学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可惜他不是名人啊,凑活吧!同学语:菜刀那?菜刀放哪了?!)诸葛亮在很多方面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很相象,他们都是中国一千年才会出一个的奇才啊!
得!逃命去喽!
附:八阵图考。
大家对《三国演义》中陆逊被困八阵图中的情节还记忆犹新吧?在现在的陕西省定军山和四川省新都县都有一座棋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堆。据说这就是当年诸葛孔明演练八阵图的遗迹。但由于诸葛亮的军事著作绝大多数失传,所以对八阵图后人是众说纷纭。兄弟我对军事一向很有兴趣,特别是历史上使用的一些武器,战术更是着迷。因此我重点研究了这个八阵图。(同学语:无非是翻了两本破书而已。本人:菜刀那?你把菜刀放哪了?)我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有过对八阵图的真正描写,但不是说蜀军的。相反,大家还记不记得雅丹和越吉,就是那些来帮助曹魏的羌兵啊。诸葛亮派去对付他们的马岱什么的不是吃了大亏吗?其实羌人用的战法就是八阵图,只不过罗贯中对军事一窍不通,闭着眼睛乱写罢了。书上的描写是:羌人把铁车围成一个圈,此圈可方可园,内有伏兵。(大致上是这样吧?可气的是我的那本《三国演义》找不到了。)真正的八阵图就是这样的,用铁车围成城状,每辆车上都有手持诸葛弩的士兵十几二十人,阵中伏有持长戟的步兵和传令、护侧的骑兵,阵型可变化。其实这是诸葛亮用来和曹魏作战的。前面说过了,诸葛亮面对的魏军多是凉、雍的精锐骑兵,而蜀军多为步兵,骑兵的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曹魏。平原作战步兵是对付不了骑兵的,而这样一个阵型可以起一物两用之效。临战之时结车为阵,敌骑兵冲杀不入。因敌之变而变化阵型,用弩兵杀伤远方敌兵,用步兵近战。等到敌军混乱时,就用骑兵包抄。平时,这些车辆可以用来驻营、运粮、运伤兵、运辎重等等,对于在远方作战的蜀军是有很大帮助的。
后人也有运用八阵图来御敌的记载。
公元279年,西晋将军马隆奉命讨伐羌人。他带弩兵3500人,在凉州于羌人交战。马隆依据八阵图做扁箱车,以车结阵,以车为营。地势宽阔初以鹿角护卫车营,地势狭窄出装上车顶,且战且退。转战千里,大败羌兵,平定了凉州。公元507年,南朝萧梁时北魏军前来进攻,北魏将杨大眼勇冠三军。萧梁大将韦睿率军抵御,面对地方铁骑他‘结车为阵,大眼聚兵围之,睿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甚众。矢贯大眼右臂,大眼退走。’
八阵图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天才的军事才华。
诸葛亮的发明很多,有名的除了八阵图外,还有木牛流马。
为什么历史上的武官都会被文官陷害?
他们的思维差别在那里。首先,历史上武将掌权排斥文人的时期也不在少数,所以,武将并非是绝对的弱者,而之所以造成历史资料上出现的很多武将为文臣所害是因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大一统王朝里,和平的环境对文官的政略的倚重会更大,武将定国,文臣安邦,在这个过程中,文臣会掌握绝大多数的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会出现文臣相对武将更占优势,至于陷害武将,只不过是文官党同伐异的延续而已,文臣内部的斗争一直更加激烈和复杂。至于思维上,不可否认的是,武将在整体上于受教育程度上(文化知识方面,兵法不算)相对于文官欠缺一些,所以不可避免的大多属于不太明白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句话的意思,在这一点上的差异,造成了文臣武将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再加上二者出仕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缺乏共同的背景和共同点,所以出现矛盾就不可避免了。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中国历史上最久的朝代,你知道几个?
中国历史上最久的朝代要数周朝,作为我国早期的朝代,它可以从都城的位置的不同分为西周跟东周,东周还有春秋还有战国两个时期,前后存在了八百多年;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一共延续了五百多年;还有一个就是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两个时期,整个朝代有差不多四百年的历史。
本文标题: 武官叛乱读后感(从西周到明清时期的综合历史写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47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