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读后感俺要滴是古诗词!读后感还有啊不小于500字左右就行了,问题补充:俺的这个要征文的尽量别来言情。。。。自己写的,不许在网上全抄,网上找的...
诗词读后感
俺要滴是古诗词!读后感还有啊不小于500字左右就行了 问题补充:俺的这个要征文的尽量别来言情。。。。自己写的,不许在网上全抄,网上找的要改一下!哦哦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
返回诗词目录
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
返回诗词目录
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古诗读后感怎么写?
古诗词里的春天
春天是古代文人吟咏得最多的节候,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多愁善感的秉性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现的春天诗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早在《诗经》时代,诗人们就开始吟咏春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出门采桑的情形,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写的则是一个迟来的春天,但草木花鸟将春天装点得异常美丽,一群采蒿女子一边欣赏春色,一边快乐地劳动。
当春天挣脱冬的寒冷悄悄降临时,总是先在大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征候和信息,这微妙的变化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吴均的“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沈约《泛永康江》中的“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白居易的“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山光、树影、水色稍稍露出了一点春意,诗人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诗歌表达出了发现的惊喜、希望的喜悦。
但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信息的并不是人,而是沉睡于自然怀抱、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花木鸟虫,这一点被喜欢翻新的宋人发现了,他们吟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这是将鸭子和草木拟人化了,但我更觉得,这是诗人将自己拟物化了。
虽然早春的景致不及仲春那般繁花似锦,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韩愈甚至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杨巨源也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不过,后者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原因是“上林花似锦”时人太多了,到时看的恐怕不是风景,而是人头。
但不管怎样,繁花似锦更能代表春天,春深似海的日子更能吸引诗人们赞叹的目光,且看宋庆历七年(1047)暮春滁州市民游山的情形:“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四时歌•春歌》),这是山林的春;“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无名氏《鹧鸪天》),这是城郊的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这是乡村二月的春;“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是都市三月的春。宋祁在《玉楼春》中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其实,“闹”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呢?朱熹也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呈给我们的面容。
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熹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春色总是捉迷藏般不肯轻易露出她的尊荣,于是,一些人便因寻春不遇而留下了遗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明明只一墙之隔,却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撩人心怀。
春天是美好的,但古人面对美好,却是喜忧参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里面已经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了,是由于风雨打落花朵而产生的伤感。但古人更多的忧伤却来自于离别、相思,“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这是在最美好的春光里送别,却正应了王夫之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伤感却是倍增。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春天又是一个爱的季节。有多少爱的喜悦,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就有多少爱而不得的思念之苦。所以古人才在诗里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王僧孺《春思》)。又在词里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春天的脚步匆匆,九十天的花事终将结束,浪漫的古人对春天依依不舍,于是有了新的问题:“春天去了哪儿呢?”辛弃疾即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黄庭坚寻不到春,却去痴痴地问黄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而王观在送朋友南去的时候,嘱咐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白居易却在一次游览大林寺时,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其实,大林寺的桃花还是要凋谢的,不知到那时,可爱的诗人还能去哪里寻找春天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在闲坐读书的快乐中,竟不知春天已悄悄过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大观园布置了一群花一般的女孩子,其中,“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寓意颇为深刻,这正与古代诗人面对春天的态度和行为一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他们迎春、探春、惜春,或喜或悲,时歌时泣,有面对繁华时的喜悦、赞叹,也有面对凋谢时的无奈、悲叹。这一切,都被他们留在了透着草绿花香的古诗词里。诗言情、诗写志。学习古诗词,当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味古人的善感多愁,而更多地是让我们热爱自然、崇尚美好、陶冶情操、净化心性,激发昂扬向上的情素。
马运瑞
2021.03
春天是古代文人吟咏得最多的节候,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多愁善感的秉性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现的春天诗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早在《诗经》时代,诗人们就开始吟咏春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出门采桑的情形,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写的则是一个迟来的春天,但草木花鸟将春天装点得异常美丽,一群采蒿女子一边欣赏春色,一边快乐地劳动。
当春天挣脱冬的寒冷悄悄降临时,总是先在大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征候和信息,这微妙的变化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吴均的“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沈约《泛永康江》中的“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白居易的“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山光、树影、水色稍稍露出了一点春意,诗人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诗歌表达出了发现的惊喜、希望的喜悦。
但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信息的并不是人,而是沉睡于自然怀抱、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花木鸟虫,这一点被喜欢翻新的宋人发现了,他们吟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这是将鸭子和草木拟人化了,但我更觉得,这是诗人将自己拟物化了。
虽然早春的景致不及仲春那般繁花似锦,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韩愈甚至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杨巨源也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不过,后者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原因是“上林花似锦”时人太多了,到时看的恐怕不是风景,而是人头。
但不管怎样,繁花似锦更能代表春天,春深似海的日子更能吸引诗人们赞叹的目光,且看宋庆历七年(1047)暮春滁州市民游山的情形:“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四时歌•春歌》),这是山林的春;“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无名氏《鹧鸪天》),这是城郊的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这是乡村二月的春;“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是都市三月的春。宋祁在《玉楼春》中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其实,“闹”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呢?朱熹也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呈给我们的面容。
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熹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春色总是捉迷藏般不肯轻易露出她的尊荣,于是,一些人便因寻春不遇而留下了遗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明明只一墙之隔,却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撩人心怀。
春天是美好的,但古人面对美好,却是喜忧参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里面已经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了,是由于风雨打落花朵而产生的伤感。但古人更多的忧伤却来自于离别、相思,“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这是在最美好的春光里送别,却正应了王夫之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伤感却是倍增。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春天又是一个爱的季节。有多少爱的喜悦,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就有多少爱而不得的思念之苦。所以古人才在诗里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王僧孺《春思》)。又在词里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春天的脚步匆匆,九十天的花事终将结束,浪漫的古人对春天依依不舍,于是有了新的问题:“春天去了哪儿呢?”辛弃疾即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黄庭坚寻不到春,却去痴痴地问黄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而王观在送朋友南去的时候,嘱咐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白居易却在一次游览大林寺时,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其实,大林寺的桃花还是要凋谢的,不知到那时,可爱的诗人还能去哪里寻找春天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在闲坐读书的快乐中,竟不知春天已悄悄过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大观园布置了一群花一般的女孩子,其中,“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寓意颇为深刻,这正与古代诗人面对春天的态度和行为一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他们迎春、探春、惜春,或喜或悲,时歌时泣,有面对繁华时的喜悦、赞叹,也有面对凋谢时的无奈、悲叹。这一切,都被他们留在了透着草绿花香的古诗词里。诗言情、诗写志。学习古诗词,当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味古人的善感多愁,而更多地是让我们热爱自然、崇尚美好、陶冶情操、净化心性,激发昂扬向上的情素。
马运瑞
2021.03
本文标题: 征文唐诗读后感(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100字左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01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